第一篇:《巴黎,我爱你》观后感
从巴黎看见世界的爱
——观《巴黎,我爱你》有感 第一遍看《巴黎,我爱你》这部片子,真的,只看懂了极少的几个故事。虽然好多看不懂的,可是整部影片的氛围依然让我觉得温情。
第一次觉得看一部电影应该要做些预习功课。于是我便查了些关于这部影片的背景。它是201*年戛纳电影节“一种注目单元”的开幕电影,它汇集了法、美、英等国家20个导演影人共同制作完成。由于某种原因电影上映的时候没有放入11区和15区的故事,所以我们目前能看到的只有18部短片。这些短片里有法、美、英等国众多著名演员,甚至还有中国当红的模特。影片在法国上座率很高,曾受到各方关注,原因之一是当时戛纳电影节的造势宣传。当然还有关于影片的拍摄计划,演员的简介,导演的介绍等等,这些都可以在百度百科上得到很好的解答。
片中有十八个小故事组成,这些故事有的看似荒诞不经、有的看似毫无头绪,而且许多情节往往在转折处结束,留给观众无限遐想。可是仔细品味,这些故事中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整部影片的感情主线得以连贯。每个主人公都有不同的奇遇,有人欢笑有人悲戚,有人欢聚有人别离,不过是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回首时,我知道,我爱你,不管是曾今还是未来,我知这一生,与巴黎不离,与你不弃。
十八个小故事,每一个都各有特色,且先说说我映像最深刻的几个吧。
第4区,玛黑区,巴黎著名的同性恋区。他无法阻止自己有点神经质地对他胡言乱语,因为他对他一见钟情。虽然他不知道他听不懂法语,虽然他始终是一个人在倾诉,然而他那急切的想要诉说的神态,两个人眼神之间的交流,都让观众感受到了爱的气息。导演运用了大量的近景和中景,恰到好处的刻画了两人的脸部表情,拉近了观众与主人公的距离。
炙热的爱恋是不分性别、种族、肤色、语言的。只要我爱你,只要你爱我,那么我们便是世界上最相配的一对。
这让我想起台湾的主持人蔡康永。他说过一句话,“我喜欢一个人,只不过他的性别正好和我一样”。是的,同性恋不过如此。我们无需过多关注他们,更没有资格责怪他们。就像巴黎一样,我们应该包容他们,这个世界有许多存在都与普遍的现象不符,不能说这些存在是错误,只能说是特别而已。正是因为百花齐放,春天才更美丽,正是因为特殊的存在,世界才更美丽。
第七区,埃菲尔铁塔。这里发生了一个小丑的故事。小丑梦幻般的游走在巴黎,他的好动略显孤寂,他的滑稽略显悲情。他或许是格格不入的那一个,或许是怪诞荒唐的存在,可是这却并不影响他找到真爱。化身小丑,我们只是想寻找一个相同的灵魂陪伴。
我爱那个小丑,生活总是残忍的,像他那样手一扬就把笑容变回来,有一种可贵的坚强。最后的镜头,他把他的笑教给了他的孩子,他给予孩子的是对生活的热爱。
默剧没有声音,却并不影响故事情感的传达。或许导演想表达的就是爱的渗透力——即使无言也能温暖人心。
最后那个来自美国的妇女游巴黎时的独白,为整部电影划下了句号。她用美国式的法语慢慢的叙述着她对巴黎的爱,配上全景和长镜头,整个画面显得惬意而温暖。当她感受到巴黎带给她的活力与热情,她不禁想少女一样感慨:“我爱上了巴黎,而我相信,他也爱我”。 或许巴黎就是(请你关注:Wwww.bsmz.netilie式的细节铺陈,甜味十足。因为新欢而要抛弃旧爱的丈夫发现妻子的绝症,所有人讽刺的说:看你真会选时候!他决定一心一意的配她走完人生,之后却发现,每每面对同她一样穿红衣的女子时,心波中泛起的涟漪??
19区的节日广场,他倒下了,而她是急救人员。面对自己期盼已久的那双美矍,他用那熟悉的歌声来唤回两人之间的回忆,这记忆中有对有色人种的歧视与虐待,有巴黎的罪恶与无情,更有一见钟情的美妙。最后他幸福的在她面前飞向天堂,而在两个颤抖的咖啡杯前,此刻,她一定回忆起了??
20区王尔德的墓前,他的灵魂破墓而出,机智的帮助一对争吵的新婚夫妇重新和解。在巴黎,人们有着另一种生活哲学,可爱而又有趣的哲学人生。
7区的埃菲尔塔下有为人们带来欢乐与幸福的小丑一家,可爱的爸爸,同样可爱的妈妈,带着小眼镜背着大书包的小男孩。他们让人感受到了艺术化的巴黎。在这里,你学会了幽默,了解了艺术,之后,没有什么不可以。
10区失明男孩,在偶遇、相识、相恋之后,是人山人海的飘过,是一次次的重复,是感情的淡漠。记忆深刻的是男孩独自看电影的画
面。在一片黑暗之中的他,哭了,不知是因为电影的感动还是自己的内心在流泪。在多日之后女孩的电话中,他惊呼,他能看见她了,不知是真的看见了,还是内心之爱让内心和双眼明晰。我很喜欢妇人的独白:但是,这段时间,我却对自己的生活思考了很多,在街头漫步,同时思考很多问题。我能看到期待已久的东西。我期望能在那些地方找到,曾经在书里阅读到的东西,能有一些奇遇。我相信巴黎人都很友好。我参观了一个著名的墓地,那里埋葬了很多名人。有萨特和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墓,这是法国两位著名的思想家,而且他们非常相爱,所以就葬在了一起。我还参观了迪亚茨的墓,这也是个名人。坐在他的墓前的椅子上,向着他已经长眠,而我还在思考,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我想起了自己英年早逝的姐姐,还有我的母亲,于去年死于癌症。一天,我和许多人乘电梯准备观赏巴黎全景,忽然就不舒服了,可我没在意,反正人人不可避免的。但我还是上去了。和许多人一起欣赏美景。真是很惬意。所以现在我就想,这样生活着真幸福。在这个最高点,我俯瞰整个巴黎。很像告诉别人,太美了,是不是?可是身边没有人。我想起了自己最初的恋人,他很想来巴黎看看。这样想着,我又觉得自己很傻,因为我已经十一年没见到他了。而且他现在已经结婚了,和我不认识的人。我找到了一个很小的公园,坐在公园里,我拿出准备的三明治,慢慢吃起来,真好吃。然后就发生了一件事,某种很难言传的事情。静静地坐在那里,什么也不想。远离我的工作,熟悉的环境和人,我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感情,我感受到一种莫名的情感,或是我期待已久的情感。但我不知
道是什么,或许是件我已经忘怀的事情,或者我从来都没经历过。我只能说,自己同时感受到,欢乐和悲伤但更多的是悲伤。因为我觉得自己还活着。是的,活着。正是从这一刻起,我开始喜欢巴黎,同时我还感到巴黎也爱我。
镜头不停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切换,行走的足迹有不同的故事在发生.连接的并不唐突反而让人觉得欣喜。故事有荒诞的、温情的、戏剧的、科幻的,仿佛这些互不相连的故事里头,有你我走过的痕迹,就算没来过巴黎就好似她在你身旁,投射内里的情愫。不用去着急每个小故事接下来的进展是如何,镜头已经开始了下个旅程,有些悬念不适宜急匆匆地得到结论,或者让它逗留在时空某个空白里更加美丽吧! 尽管我们不清楚故事里讲述的那个地点是如何的美丽并存在于巴黎哪个角落里,但是还能真切地从导演的手法里和演员浓缩的技巧中去获取你对那个陌生角落的点滴认识。什么时候有类似的电影会以中国某个城市为蓝本呢?浮躁的我们能否又以静心的姿态去揣摩生活的当前城市里的细腻?答案不得而知,但也颇几许期待。就如在深夜里我透过潮湿的空气望向这个萎缩中迷茫的城市般,我在想象它的一些角落里绝对有动人的故事,可能已经忘记的某个人恰恰就是那个故事的主角,而我也许是一个怎样的背景?还是个路人丙?
第三篇:巴黎 我爱你
巴黎 我爱你
我坐在街角的咖啡馆,等待一个女人。
我认识她二十年了,每次约会,她都会穿那件红色风衣,哦,见鬼的,每一次。当她做饭时,她都会轻轻哼唱那首《完美人生》,是的,每一次。当她洗完澡,一定穿上粉红色的吊带丝裙。当她想做爱时,就会攀住我的脖子,说“宝贝,我们是不是该做点儿什么?”
一想到这儿,我就再也燃不起任何激情。
她此刻一定穿着那件红色风衣,手指不自觉地划过每一道栏杆,脸上洋溢着无知的满足的笑容。你瞧,就算我现在不在她身旁,也能知道她所做所想所说。
当然,你可以说这是默契,但是,我再也不想过这种毫无新鲜感的日子了!不想,不想,不想!所以,我约她在这个我们经过无数次却从未进来过的咖啡馆,我要告诉她,我们必须离婚。
“吱呀”,门开了,有节奏的高跟鞋声音敲打着地板,“哒——哒哒”,她走路永远是这个独特的节奏,坚定的一脚,稍稍迟疑,然后快速两步。我回头,果然,就是她——我结婚15年的妻子。
她穿着那件红色风衣,大红色,坐在暗暗的咖啡馆里,触目惊心。我不知道她为什么如此喜爱这件风衣。也许是衬着她更加白皙?还是为掩饰那渐渐不再红润的肤色?
她的微笑好像慈祥的老人家,仿佛在看着一个犯错的小孩,她是不是在说“亲爱的,我可以包容你的一切”?
你以为这样我就不会跟你说离婚吗?不,我已经下定决心了,你别想拿亲情来压榨我,别想!
她叫了一杯咖啡,和我的一样,黑咖啡,纯的。这是她跟着我而改的习惯,其实,何必跟着我改呢?等等,我该想想怎么开口。毕竟20年的感情,我也不想伤害她。
我抬头望着她,斟酌着如何让她明白这段婚姻已是无可挽回。
但是,她竟然哭了。我什么都还没说,她哭什么?天哪,她哭地这么伤心,究竟为什么?这样让我怎么办?她是不是也知道我要离婚?不可能,她总是那么无知,那么开心。接着,她从包里拿出一张纸,是医院的诊断书。我迟疑着接过来,仔细地仔细地看,心里有不详的预感。
“今天早上,医生说,我得了肝癌,大概还有一年的生命。”她一边哭一边含糊不清地说了这句话。这一句话,让这个约会的初衷完全改变方向。我好像听到周围无数金属般的声音对着我咆哮:“你该负起责任来!”我也这样做了。
我搂着她回到家,躲进厕所给情人发了个短信“请忘记我吧!”每天,我陪她买菜做饭,听她哼唱《完美人生》,从她身后温柔地环抱她,亲吻她的脖子。每天,我喂她服药,哄着她入睡,对她说“我爱你”。每天,我送她鲜花,陪她到公园散步遛狗。每个周末,我带她去新开的餐厅品味美食,让每个餐厅送她一朵火红的玫瑰。我扮演着一个沉醉爱河的男人。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爱。一年后,她在我的臂弯里死去。她的面容安详而幸福,她的身体逐渐冰凉,我的心也跟着冰凉。她走了,再也看不到她边哼着歌边轻轻摇摆身体的风情万种。我抚摸着那件红色风衣,手指一寸寸下移,无法控制地失声痛哭。
很多年后,当我走在街头,忽然看到前方拥挤的人群里有一抹大红,鲜艳夺目。我情不自禁地追上前去,而她却总是离我一步之遥。我终于只能站定在街角,望着没有红色的风景,莫名的失落、忧伤涌上心头。
第四篇:《巴黎圣母院》观后感
《巴黎圣母院》研究综述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作者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丰富的戏剧性场面有机地连缀起来,使这部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小说浪漫主义色彩浓烈,且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它是运用浪漫主义对照原则的艺术范本。
通过阅读整理一些学者关于《巴黎圣母院》的研究,我在此对其进行综述。
一、人性的折射
《巴黎圣母院》中,有一幕十分经典,并令多数人印象深刻,即《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描写的是加西莫多的示众场景。孙艳、张小兵、赵海英都对这一幕进行了研究分析,在《美与丑的看台》一文中,孙艳分析出了加西莫多受刑时,看客的一些心理人性,他们无聊、无知、尽情嘲弄着可怜的加西莫多,却根本连他犯了什么罪都不清楚,也不愿去明晓,而他们又不是麻木的,当美丽的爱斯美拉达上前喂那可怜的人水喝时,看客们又都被感动,并鼓掌喝彩,可见,他们的内心依旧向着善,善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而在《穿越时空的“示众”》中,张小兵则是更加尖锐地指出了人性的恶,源于《巴黎圣母院》中的一句话:小孩和姑娘们笑得格外厉害。加西莫多那时接受的何止是鞭刑,简直是皮肉和灵魂的撕咬,这场撕咬中,最让他受伤的不是别人.而
是一群和他身份、地位并没有多少差别的普通民众,而且孩子和姑娘怎么说都应该是善良和美好的代名词.也是一个需要保护的群体,但他们并没有体现出怜悯之心.更没有丝毫帮助受难人的意愿.取而代之的是“格外”起劲的嘲笑,孩子和姑娘是人类前途和命运的掌握者,
他们的人性觉醒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大事,而他们的所作所为却让人齿冷心寒。气势汹汹、泼
辣凶悍、颇有力量的人们与“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形成了鲜明对比.一切无事生非者和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人.立刻现出了人性丑陋的原形。
这一幕难免会让人想起咱们中国曾经的历史,当日本侵略者疯狂的残杀着中国同胞时,围观的那一个个,分明是中国人,那是一种麻木不仁,那时的中国人难怪会令鲁迅起了呐喊的冲动,人性是脆弱的,也是极易动摇的,无论在何时,都有着美和丑两面,我想,我比较偏向这种观点。
二、经典的创作特色
《巴黎圣母院》一书中,浪漫主义特色十分明显,且作者行文多处运用了对照手法,使得此书更具可读性。
在张玉枝和汪少明的《略谈〈巴黎圣母院〉的对照描写艺术》一文中,他们认为,雨果的对照描写手法在《巴黎圣母院》创作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创作实践上打破了传统的“悲剧表现崇高、喜剧表现滑稽”这一传统教条.通过悲中有喜、悲喜交融的创作方式.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二是通过对美与丑、善与恶、真诚与虚伪、欢乐与悲伤等对立要素的对照描写.揭示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社会内部不同阶级或阶层之间.各种矛盾冲突的尖锐性、复杂性,无情地批判了当时法国社会的反动性。三是通过对人物外表和内心世界的两面性的对照描写.揭示了由扭曲的社会所造成的扭曲了的人的灵魂.批判了那种对人类心灵带来可怕摧残的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伍之伦则是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的美丑来进行对比,辛瑞是重点通过分析四个男人对爱斯美拉达的爱情来进行对比。而王伏仙则这样说:小说中我们看到两个节日:宗教节和愚人节;两个王朝:封建王朝和乞丐王朝:两个国王:法兰西国王路易十一和乞丐王国国王克罗班.徒意福;两种法律:
封建王朝和教会所操纵的专门用来镇压穷人的反动法律和乞丐王朝一视同仁的公正法律。这是黑暗与光明的对比,作者通过对比,用毫不掩饰的强烈倾向来鞭挞封建王朝.揭露教会的黑
暗。并把战斗的锋芒直指路易十一本人,突出了主题。除以上所讲之外,程元、岳浩然的《巴黎圣母院》的爱情观解析,实质上也是在对几人的爱情进行对比,因此,五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提到了四个男人的形象与爱情,都将其进行了分析对比。
第一种爱是懦弱的爱,刚果瓦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诗人,靠写作谋生。假如说甘果瓦对艾丝梅拉达也有过爱,那么我们只能认为是因为艾丝梅拉达给他提供了谋生的手段,使他获得了住处和面包罢了。在他看来,有食有宿,有一个名誉上的夫妻关系,这也就够了,这就是他生活的全部。他对爱丝梅拉达没有丝毫的理解,也就根本谈不上真正的“爱”了。正如克罗班乞丐王国的国王骂他,是一个无耻的儒夫。
第二种爱是可恨的爱,如果说刚果瓦的爱是懦弱的,那么菲比斯的爱就是可恨的。在这里雨果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在漂亮躯壳的隐藏下有着丑恶肮脏灵魂的美男子形象。可悲的是艾斯梅拉达就像琼瑶小说中的女主角,只要遇到自己所爱的人便会不顾一切地爱上对方。不管这种爱情是否有结果,不管对方是否真的爱自己,她都会一往情深地爱着对方,依然对这样虚幻的爱情忠贞不渝。菲比斯是女孩唯一付出爱情的人,可叹的是他只贪恋艾斯梅拉达的美色,却丝毫不爱惜她的生命。就在女主角以谋杀菲比斯的罪名被判处死刑时,他却为了不暴露自己的丑行,竟然不去指证真正的凶手,以解救爱艾斯梅拉达的生命。
第三种爱是可敬的爱,卡西莫多将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热情都寄托在艾斯梅拉达的身上,可以为她赴汤蹈火,可以为了她的幸福牺牲自己的一切。这种爱,一味地奉献,没有奢望.是最纯真的爱,也是感恩时奉献的爱。他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爱。
还有一种爱,是可悲的爱,若说菲比斯对艾斯梅拉达的爱可恨,那么副主教克洛德的爱则是既可悲又可怕。克洛德的爱情可以说是对宗教禁欲主义的大胆挑战。同时克洛德的爱也是极端自私狭隘的,随着一次次的告白被拒之千里之外后,长期的欲望得不到释放,性压抑而变得强烈,甚至达到了一种可怕的程度,那就是:“如果我不能拥有,我就要让她毁灭!”。这才使起初的美好感情变了质,跌进了万劫不复的罪恶深渊。
不过这只是一家之言,克洛德是个很复杂的人,对于他的性格,有过不少争议,张汉礼的《畸变灵魂 再现肝胆——再论《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形象》中指出,克洛德不仅是个博学的人,而且还是个善良的人。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一个活生生的普普通通的人,博学而又极富同情心的人。长期的教义并没有使克洛德的思想淳化,反而让他处于一种压抑状态。既然克洛德有责任付出他的爱, 那么他同样也有爱的权利.一种爱女人、爱情人的权利。克洛德除了是个神甫之外。同时还是人,是男人— — 有感情的男人。克洛德没有赢得爱斯梅拉达的爱,这是宗教给他带来的悲剧克洛德这种爱的牺牲,既扼杀了自己.又扼杀了所爱之人,他最终成为宗教的牺牲品。然而,这个男人,和福比斯相比,终究是比他坦荡真挚的多,
克罗德在黑夜里劫持了埃斯梅拉达,这种手段是不正当的、卑劣的,但是克罗德对她的感情不能说是虚伪的。这只要与弗比斯作一下比较就可明显看出来。弗比斯只是一个徒有虚表的纹绮子弟,他对埃斯梅拉达的感情充其量只是对她外貌的凯觑。,如果不是一种深邃的感情,作为副主教,是不会有勇气剥掉一切面具,抛弃自己的尊严,向一个女囚乞求感情的。埃斯梅拉达在弗比斯的心中是无足轻重的,在克罗德的心中却是举足轻重的!两相比较,不难看出克罗德感情的真挚成分。最大的罪恶不是克罗德,而是教会。
三、关于爱斯美拉达
关于爱斯美拉达,以上提到的很多文章里大多是持赞美态度,只有一篇意见不一,是辛瑞的《对《巴黎圣母院》爱情对比的分析》,这篇文章中,他提到,爱斯美拉达并非那么完
美,。她不爱格兰古瓦,因为他贫穷、懦弱;她不爱克洛德,因为他老气,没有情趣;她也不爱卡西莫多,因为他丑陋且身无长物。她美则美,却不是什么圣女。她像一般的女人一样,选择了外表浮华却虚伪的弗比斯。她也并不是真的善良.她曾感伤地说:“要是卡西莫多的心脏在弗比斯的胸膛跳动该多好啊!”这就是爱情令人心碎的真实。爱斯梅拉达也没有错,错的是所谓的爱情。什么是爱?它太现实,太具体,也太冷酷。
总而言之,关于《巴黎圣母院》,看过、总结归纳过这么多人的研究分析后,我觉得,《巴黎圣母院》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各种形态,然而,却从不谈完美,不同的人从中悟出不同的东西,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主角。
第五篇:巴黎圣母院观后感
电影《巴黎圣母院》观后感
1. 剧情简介,并写出其主题(关键词)。
2. 剧中人卡西莫多,菲比斯,刚果瓦,神父四人的那些语言说明了他们的性格?
这些语言是怎么样说明主题的?
3. 用取景,构图,色彩,拍摄角度等蒙太奇手法说明艾丝米拉达死后,卡西莫
多在圣母院上看到其被拖过广场时的视觉与心理感受。
4. 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下艾丝米拉达死时说的一句话“生活多美”的感想。
影片主要讲述巴黎圣母院的一位神父被一位吉普赛姑娘艾斯米拉达的美丽所打动,爱上了她,但是后来由于艾斯米拉达爱上了菲比斯,神父因爱成恨,用小刀刺杀了菲比斯,并陷害是艾斯米拉达所为,妄图把艾斯米拉达推上绞刑架。之间虽有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从中阻拦,但是最终仍旧是没能救下艾斯米拉达。在艾斯米拉达死后,神父被卡西莫多从巴黎圣母院楼扔下,而卡西莫多则挨着艾斯米拉达的尸体一同死去。影片主要是抨击了当时宗教的“禁欲”观念,通过对神父阴暗面的刻画,讽刺了宗教的虚伪,并通过对乞丐和艾斯米拉达的描述,歌颂了位于社会底层的人民的善良和友爱。
在影片中,卡西莫多在救下艾斯米拉达之后,曾对她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你死了,那么我也死”。这句话说明了卡西莫多善良,诚实的性格。对于菲比斯而言,他曾经对百合子说过“如果我有妹妹,那我爱你而不爱她;如果我有全世界的黄金,那么我将它们全部送给你”,但是一转身,他对艾斯米拉达又说出了同样的一句话。由此可以看出菲比斯卑鄙无耻的性格特点,同时“菲比斯”一词有太阳神的意思,这也从侧面讽刺了宗教的表里不一,两面三刀。对于刚果瓦,这个被艾斯米拉达救下的流浪诗人,即使在艾斯米拉达受难之后,他也一直没出手帮过她,在后来乞丐们去救艾斯米拉达时,他竟然以“如果我死了,那么谁来完成这伟大的史诗。”为理由进行逃避,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怯懦的人。而至于神父,在本片中他一直阴沉着一张脸,自己意图抢夺艾斯米拉达未果之后,但当他发现菲比斯要与艾斯米拉达约会的时候,他向菲比斯劝导“她是个有丈夫的人,她是魔鬼”,由此可以看出神父嫉妒,阴暗的性格特点。通过对神父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其代表的宗教的道貌岸然。
本片中,在艾斯米拉达死后,卡西莫多在圣母院上看到她被拖过广场的场景,是以由上往下的拍摄角度来进行的,以这样的手法能够看到整个广场的景象,并通过艾斯米拉达身上穿着的白色衣裙与周围阴沉的环境相对比,强烈地突出了一种悲情的色彩。此时卡西莫多是什么样的感受?看到心爱的艾斯米拉达死了,我想他应该会感到撕心裂肺的痛苦以及对迫害她的人的愤恨,或许其中还怀有对宗教草菅人命的控诉。
艾斯米拉达死时,说过这么一句话“生活多美”,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艾斯米拉达在受到这么多迫害与不公正的对待之后,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自怨自艾,她仍然没有对生活失望,并能够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说出“生活多美”的一句话,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在本片中,艾斯米拉达一直是以一个美丽善良的形象出现的,无论是从将刚果瓦救下绞刑架,还是在卡西莫多受刑的时候帮助他,在她身上都无时无刻体现了一种
人性的美,一种人性的关怀。说实话,在看这部片的时候,我感到有些压抑,里面的很多人和事都太不正常了,或者说有的人的人性扭曲了,无论是自私卑鄙的刚果瓦,还是道貌岸然,心理阴暗的神父,抑或是草菅人命的封建教会,都体现了这种扭曲。而此时,卡西莫多,艾斯米拉达的善良便恰如一弯清泉,极大地舒缓了我们的情绪。现在想起来,片中从头到尾,艾斯米拉达的生活都是围绕着“生活多美”这样一个主题来进行的。她的死,是对封建教会的强烈控诉,以及唤起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