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观后感--笨拙的力量
这部电影放在我的收藏夹将近一年,缘起自去年的久石让管弦音乐会。最后一曲,朋友淡淡指点说是入殓师的插曲。我其实对于这个影片涉及的职业有些抗拒,这份抗拒源于我童年的一些经历。少时最害怕七月份去祖母家,每次父母让我去,我总是磨磨蹭蹭得不肯。因为她每年的这个月份,都会把准备好的寿衣在院子里晾晒。这份记忆太过深刻,以至于过了近三十年,我依然记得分明。祖母的寿衣是深蓝色的麻布衣服,宽大的好像戏服,艳阳高照里,风吹过,那些宽袍大袖在晾晒绳间(请继续关注好 范文网:www.bsmz.netemories。这份礼物,是人世里最出尘拔萃的礼物,长眠不醒也足矣。
在大悟的犹豫纠结中,老入殓师邀请他一起吃河豚,它是如此美味,好吃的令人为难。美食和生命都有让人无法抗拒的美丽,我们用笨拙的情感去表达着、扞卫着、痴迷着,在流年里,四季轮转里,不错过、不为难、遵守内心的生活方式,这难道不是最好的生命,好到让人为难?
当澡堂老板娘过世,大悟为她入殓,他轻抚过她的面容,褪去尘世里的旧衣,用蘸了消毒水的棉纱轻轻清洁她的身体,专注的为她交握手掌,画眉、点唇,末了不忘记为她系上那条珍爱的纱巾。所有的人,包括妻子、朋友、邻里,在这份肃穆温柔的宁静里释然了,他的工作如此高尚,高尚得让尘世里的人显得如此粗糙卑微,高贵的灵魂才能托得起这份美丽。
这世间,很多人在教我们怎么去活得更舒适,不惜去伤害、欺骗、失去和分离,可是也总有人在笨拙的生活,坚持一份美食、一份工作、一份情感,守护着内心的安宁、美丽,春去冬来,寒暑交接,迎接生命,也坦然告别生命。就像你把生活过得像美食一样,美好的让人为难,就像我那样笨拙又真诚的爱着你。
第二篇:入殓师观后感尊重死亡,热爱生命
——《入殓师》观后感
从前说起“日本文化”这个词的时候,我能想到的只有“茶道”“插花”“艺伎”或是“和服”。而《入殓师》则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日本,让我感受到了日本文化的另一个方面——死亡文化。
影片中的主人公小林大悟原本是一名大提琴手,由于乐队的解散,生活的压力,他和妻子被迫回到了山形县老家,并在阴差阳错间成为了一名入殓师。在不断跟随社长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为死者入殓的过程中,大悟由最初的彷徨,恐惧,甚至恶心渐渐转变为了习惯,尊重甚至是热爱入殓这一职业。而跟随着小林大悟这位懵懂间闯入殡葬业的新人,我们也看到了一幅日本社会的众生相:易性癖的止夫,染发的女生,死亡两周却无人知晓的老妪,受家人尊敬和喜爱的普通家庭主妇,要求穿长筒袜上路的奶奶,脸颊印满儿孙祝福唇印的爷爷,操劳一生的鹤乃汤阿婆……目睹着一连串普通生命的逝去,一场场庄严的家庭成员告别式,一系列复杂而又精细的入殓仪式,我们仿佛也对生命有了新的理解,同时也对日本的死亡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她永恒美丽”——《入殓师》细致的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入殓仪式的场景:小心翼翼地为死者擦拭,换衣;一丝不苟地为死者打磨面容,上妆;双手合什戴上保佑的佛珠;将死者抬进棺材;而死者的家属则围坐一旁低头肃穆……这样郑重而庄严的仪式营造出的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感,更让人们感受到了入殓师的温柔情怀与日本文化对死亡的尊重。这样肃穆的入殓仪式不禁让人们对死亡产生了敬畏:原来人的离去可以这样美,就像一个画着美丽妆容的新娘等着上花轿去迎接新的人生,原来人的辞世是这样的宁静祥和,就像踏上了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旅程,是的,死亡只是踏上了另一段旅程,而入殓师则是帮助人们安稳地踏上这一段旅程。日本佛教文化中“虚无寂灭”,“轮回转生”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生的勃发与死的流转异曲同工。影片中,与鹤乃汤阿婆相交多年的殡葬师说了一句话“死亡无非是一扇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另一段行程的开始。我作为看门的人,在这里送去了很多人,每次跟他们告别,我都会说:路上小心,我们会再见的。”这位殡葬师无疑已经看透了生死,同时他的话也很好的反映了日本佛
教文化对于死亡的理解——人,是有来生的。
然而,像殡葬师这样豁达的看透生死的人毕竟是少数。影片中有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小林大悟在处理完高度腐烂的老妪遗体时止不住内心的恐惧与恶心,到澡堂疯狂的搓澡,回到家中疯狂的亲吻他的妻子以求得内心的安慰。看到这一幕时我不禁动容——这是人们在面对死亡时本能的恐惧,以及对生的渴望啊!每个人都惧怕死亡,入殓师亦不例外。然而,入殓的过程让入殓师对死亡有了比常人更多的理解,也对死亡有了一份比常人更多的尊重。
生与死不过一线之间,死亡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影片中,殡仪社的职员说了一句话,“人一辈子买的最后一样东西,是由他人决定的,说来是个讽刺”。面临死亡,世间一切尊贵卑微的等级差异,在走向黑暗虚无前消失殆尽。生前一切极致享受都被抛在了身后。至此,还有什么放下抑或放不下?《入殓师》为我们展示了日本文化中尊严如何还给死者以及生者如何通过这最后的优雅仪式与死者和解。死亡,通过入殓师的出色工作,变得不再可怕,它与生命成为连续的整体。这就是《入殓师》在不经意之间散发的魅力:看似在讲述不同的死,其实更是阐述不同的生:死亡不再是冰冷可怖的结束,而是优雅从容的超脱。透过《入殓师》,日本民族豁达通透、虚幻无常的死亡观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影片的最后,小林大悟那离家多年的父亲客死异乡,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小林最终决定奔丧。在他精心地为父亲剃须更衣进行入殓仪式时,他在父亲僵硬的掌心中发现了他给父亲的唯一信物——小石子。这一发现也摧毁了小林内心的冷漠与矜持。从最初闻知父亲死讯时的心理抵触到收敛遗体时的泪水如注,小林从怨恨父亲多年的心理围城中得以解脱。隔绝不断的毕竟是血缘亲情,而升华到爱的理解宽容似乎更为可贵。最后,大悟把父亲手中的小石子轻轻掰开,放入已经身怀六甲的妻子的手中,妻子面带微笑,把小石子紧贴在微凸的腹部上,此时此刻,伴随着久石让舒缓的大提琴曲,小石子无疑具有了一种象征的意味:人间的爱从未消逝,反倒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这部力求简洁唯美,细腻表现人文关怀的散文诗影片,不仅折射出了日本的历史传统、文学艺术、生死极致、佛教轮回影响等社会文化习俗诸多层面,更充分表现出了日本文化那豁达的生死观以及对死亡,对死者的充分的尊重。《入殓师》的“死亡教育”仿佛提醒混沌生活着的现代人,面对浑噩的生,肆意挥霍的生,
你的每一天,似乎都是无可挽回的夭折死亡……而对于有幸周游的智者,“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我们还会再见的……
尊重死亡,也热爱生命!
第三篇:入殓师观后感生命的再出发
-----观影片《入殓师》有感
假如生命的死亡不是终结,而是又一次出发,你还会悲催吗?假如生命的死亡不是终点,而是走上来生的旅途。你会充满希望吗? 假如生命里的每一个当下都随时准备面对死亡,这样的生者将是怎样的觉悟和智慧?
《入殓师》,一部智者拍摄的智慧之作,一部观者静观的顿悟之作。静静的进入影片,进入影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你也经历着自己的心灵彻悟。
小林大悟曾是东京乐团中的大提琴手,因为乐团解散,生活无着,带着妻子返回故乡山形。破落的小屋,惆怅的生活,无法放下的“物欲声名”的执迷,就在这时,“nk”办事处的招聘启示吸引了小林大悟的目光,“旅途的协助工作”使大悟误以为是旅行社的工作,前去面试。
当社长将简历丢在一边,直接录用大悟的时候,大悟有些茫然。社长信手补上的几个字“走上来生旅途的协助工作”和当即支付的薪金让大悟在犹豫中开始了自己的入殓师工作。
随着面对死亡的次数增多,经历着一次次生命与死亡的告别,看到师傅对死者的尊重和体贴,大悟逐渐改变了对自己工作的看法。大悟的妻子在犹豫、彷徨、动摇后,一次偶然,亲临入殓现场,在庄严肃穆的礼仪中,在生者与逝者的相对和离别时,感受到生命的释然和悔恨,生命的不可复得和不可或缺,终于由不解走向理解。故事最
后定格在大悟给自己离家出走三十余年的父亲的入殓仪式上。大悟终
于完成了自己对生命的觉悟。影片至此戛然而止。
一、 生命的栖身之所
人的生命有涯,终有生死。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当人活着,
不去面对死亡,不与死亡对比的时候,人往往不觉得活着的珍贵。活
着,不代表你的生命有栖身之所。寻找真正的生命价值,珍惜每一个
当下,生命才有自己的栖身之处。
影片中出现了几个心灵栖居之所的象征。第一个是小林大悟的母
亲留下的老房子,它代表回忆。老旧的家具,童年的故事,儿时的大
提琴,爸爸的老唱片,琴盒中那颗代表石文的石头。回忆里有温情,
回忆里有温暖,回忆里有爱恋,回忆里有痛苦。过去在生命中表示什
么?不可逆转,不可重复,然而,过去一定影响着现在,影响着未来。
大悟在老屋中,就是过去在如今生活中的一种投射。
大悟的过往有太过的忘却,不记得父亲的模样,不记得母亲是否
爱着父亲,没参加过母亲的葬礼,一定也没有关注过母亲活着时的生
活。于是生命安排大悟重新回到旧时的回忆里。也让我不断地回到自
己的回忆里,寻找,寻找。和大悟一起经历回忆的追寻,找到自己的
影子,就是找到自己的过去。
第二个是澡堂,它代表安宁和慰藉。每次出现澡堂,一定是剧中
的人物需要心灵慰藉之时。初次经历入殓过程,大悟到澡堂中洗去全
身的臭味,洗去心中的战栗;通过澡堂大婶的叙述,我们知道大悟从
小就把这里当做释放情感和心灵慰藉之所;大婶坚持开着澡堂,不同
意儿子将澡堂卖掉,为了这种坚守,大婶一直坚持将澡堂保留着,直
到自己生命最后的时刻;火葬场里工作的大叔也一直出现在澡堂中,
就像他说的那样:“死亡像一道门,并不是结束,而是通过这道门进
入下一个世界。我就像这个守门的人。”是的,守着自己心灵安宁之
所,无论哪个时刻,都能够从容的面对一切生的迷茫,死的别离。这
何尝不是一种智慧? 人啊,要始终保留一个自己心灵的栖身之所,
让自己觉得安全、自在的地方又在哪里,但愿每个人都能找到这样安
全的寄托之所。
第三个,是石头,它代表自我的觉悟。关于石头的线索,影片开
始并未交代清楚,只是一块包裹在琴谱中藏在琴盒里的石头。随后,
在大悟送个妻子的石头中,揭晓了石文代表心情的奥秘:送一颗怎样
的石头,就代表有怎样的内心。最后,大悟父亲的手中那枚紧握的,
小小的平和而圆滑的石头,完成了电影对石头这个象征的刻画。
不论生命的过程怎样,经历过什么,重要的是自己的感受和觉悟,
觉知到的是什么?外人不可理解,即便是亲人、爱人、朋友,也不一
定能真正地走到你的内心里去。石文没有具体的文字,而石头表达的
一定比文字表达的要透彻的多,丰富的多,深刻的多。这颗石头的心,
就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二、 生命的唤醒之时
面对死亡,我们无能为力。入殓师们对死者的擦拭、更衣、洁
面、化妆就是这样一个唤醒的过程。唤醒死者,以庄严而体面的面目
迎接新的一段旅程,唤醒生者,不要感叹假如还有来世,我要怎样对
待。活着,在一起,就该珍惜,就该感谢。若是人人都有这样的认识,
生命中就不会有那么多不快和争吵,不会有那么多矛盾和遗弃。每当
生者与死者告别,总是忏悔,总是哭泣,总是觉得生命还在时,为什
么不去抓紧,爱别离苦,生者与死者就这样阴阳两隔。不要等到最后
一刻才幡然醒悟。
唤醒生者的生命,唤醒自己沉睡的心灵。影片中大悟因为生计
所迫放弃大提琴,因为对生命的感悟又拉响了大提琴。在家里拉琴,
是对往日的追思,是对生命的叩问;在原野上拉琴,是完成了对生命
的认定和澄清。电影中有一段琴声作为主旋律反复出现,那琴声就是
唤醒的琴声,当电影画面从冬天转向青草依依,当画面从死亡转向白
鸟蹁跹,那琴声中包含的早已不仅是哀伤,还有对生命的渴望和向往,
对生命的珍惜与尊重。
电影中对不断的出现唤醒的画面和人物:社长夫人的去世是社
长走上入殓师道路的开始;酒吧小姐在入殓师的仪式上唤醒自己的内
心,开始从事入殓行业;社长在自己的小屋中与大悟吃饭,那满是绿
色植物的勃勃生机,那“好吃的伤脑筋”的美味,唤醒了大悟的心;
双性人的父亲哭着说不论怎样,他都是我的孩子;澡堂大婶的儿子哭
着对母亲说对不起;鲑鱼为了死亡拼命逆流而上,宁愿死也要死在故
乡;妻子在澡堂大婶的入殓仪式上读懂了丈夫的心……
一个个人生,一个个镜头,闪现在眼前和心头。唤醒的不是只
有影片中的人物啊,当泪水一次次滑落面颊,我的心也在一次次的被
唤醒着,生命中的每个时刻,每个人我都珍惜了吗?有太多的时候,
我只看到了自己,自己的伤,自己的痛,自己的快乐和悲哀。那么多
的时候,我没有去珍惜过眼前,不是在回想过去,就是去想象未来,
唯一不去真正面对的就是当下,就是现在。这样的生活就是一种麻木
的生活,就是一种不尊重生命的生活啊!
电影里的社长说“活着,就要吃美味。”这是对珍惜当下最好的
解释。
村上春树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里说,“我看见一只白色的
鸟在漫天飘舞的雪花中朝南面飞去。鸟越过围墙,消失在南面大雪弥
漫的空中。之后,剩下的唯有我踏雪的吱吱声。”
不要等到最后,只剩下自己,那种悲凉的生命是何其可怖,面
对眼前的人,当下的事,认真起来,严肃起来,恭敬起来。生命将变
得不同。
三、 生命的再出发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不恐惧死亡,
不为死亡而哀伤,因为死亡是生命的再出发,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一路走好,来生再见。”当火葬场的老人轻声告别的时候,我的泪
水也悄然滑落。
经历过几次生死的离别,我从未这样的豁然和通彻。总是在忧伤
的阴影里不能自拔,在痛苦中迷茫挣扎。逝者与生者都是这样的痛苦
和牵挂。
“一路走好,来生再见。”听到这句话,我的心在沉重中得到释
放。是的,“一路走好”,逝者啊,请放心的走好,因为我会一样走好
剩下的道路,虽然,暂时不能相见,让我们把想念和牵挂记在心里;是的,“来生再见”,终有一天,我们还会相见,未尽的缘分,我们一定会继续进行下去。这分别虽然痛苦,然而分别是为了再次相见。我知道,在另一扇门里,有我的亲人,有我的牵挂。我爱他们,他们也同样爱我,这种情意穿越生死,穿越阴阳,穿越时空。
生命的再出发,这是对死亡最好的解释。生命的再出发,这是对生者生命的唤醒。生命的再出发,是对自己原点上的认识再一次警醒。 鼓起生命的勇气,让生命再次出发!
第四篇:《入殓师》观后感影评《入殓师》观后感影评
《入殓师》是我一直都很想看的一部电影,我这个人有点精神洁癖,这样的一部影片,我一直都想静静的,一个人看完它,今天终于看完了。
看着小林大悟和他的社长每一次为死去的人入殓,深受触动,活着的人分三六九等,可是在死亡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如何让逝者走完庄严又体面的最后一程,是入殓师们的神圣责任。小林大悟是一个平凡而又渺小的普通人,他甚至无法在城市里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迫不得已,他才从事了这样的一份工作。从最初的自我抗拒,饱受非议,到最终的受人尊敬,小林大悟的心路历程异常艰辛。
社长说看他第一眼就认定他适合这份工作,他的眼神坚定又清澈,一眼看进了你的心底。为逝者送行的人应当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灵,小林大悟是个善良又谦逊的人,所以,他真的是适合的。
火葬场的焚化工说:死亡是一道门,每一个人在推进焚化炉的门之后,他都会在心里默默的说,希望你一路走好,我们一定会后会有期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最终都是会团聚的。在这部影片里,死亡不再充满恐惧,更没有满含悲伤,每一个告别逝者的人眼里,逝者不过是先走了一步,多么静谧又安详的场景啊!
当小林大悟为死去的父亲进行入殓仪式的时候,发现了父亲紧握在手心里的小石头,那是他们从前用石头交换的心语。小林大悟一直不能原谅父亲对家庭的不辞而别,可是此刻,他却全然放下了。他又记起了父亲的模样,他把石头放在妻子的手心,妻子将它贴在腹中胎儿的心口,那一刻,是亲情的传承。影片在这样的时刻就结束了,让人回味无穷!
人的一生,总要送别很多的人,有的是生离,有的是死别,就像一列火车,它缓缓的驶向终点站,无论你多留恋窗外的风景,火车总会开往前方。不要难过你失去了什么,你曾经得到过的东西才会失去,可是得到过的那一份美好会永存心底,谁也带不走。我们要感恩每一个参与过你生命的人们,有了他们,你的生命才是完整的!失去了他们,你的生命才会留下印记!失去是为了更深的回味,《入殓师》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谢谢这部影片,为我的心灵做了一次洗涤。
第五篇:《入殓师》观后感《入殓师》观后感
今晚观看了《入殓师》这部电影,这次是我第二次观看此部电影。上一次观看是两年前,已经忘得差不多了。这部电影值得看多两次。 本部电影讲述的是一名大提琴的演奏家,因为失业,无意中当上了入殓师这个职业。入殓师,一个不寻常的职业,一个不能被普通人所接受的职业。男主角因为高额的工资,接受了这个工作,开启了自己的不平凡的职业生涯。
本部电影通过一名新手入殓师的角度去讲述整个故事。讲述了不同的人们的逝去,已经亲人逝去时,家人的情感。该电影有太多太多令人难忘的镜头。通过音乐的渲染,感受人们的情感。死亡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许许多多的人直到亲友的逝去,才懂得去珍惜。电影里许多场景都表现出了这一观点,通过男主角大悟的大提琴的演奏,把这种种的情感串了起来。
电影中有几句台词让我印象深刻,“人一辈子买的最后一样东西,是由他人决定的。总觉得有点讽刺。”;“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门一样。我作为看门人,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说着,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死亡好像很可怕,又好像很平静。死亡是一道门,通过死亡这道门,开启下一段路程。此片通过观察不同人对亲人死亡的态度,很平静的道出了这个道理。本片没有一点多余的情节,所有剧情都显得那么紧扣,所有铺垫都显得那么完美。散发出亲切的人情味。
本片最后一幕是大悟为自己逝去的父亲化妆。把那个模糊印象中
的父亲样子看清了。他父亲手中握着的石头,像是一种传递的力量,把自己的想念传递下去。而那块石头的原始主人正是小林小时候和父亲交换的祝福,寓意平安、快乐。虽然他的父亲在他小时候就走了,可是亲情却从来没有断绝。
这部电影是不可多得一部描述生死的电影,给人带来笑、带来泪,带来一份久久不能平复的感动。
我们向您推荐更多精彩内容:入殓师观后感
《入殓师》 观后感
《入殓师》观后感
入殓师观后感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