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xx大明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xx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
我们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目的:
1、了解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
2、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3、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什么。
4、要在教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5、结合自己的工作,谈谈如何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认识,坚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一、中央为什么提出科学发展观?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首先,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其次,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党的xx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再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总结了过去各种经验教训后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教育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上的体现,是关于教育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与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第一是以人为本,第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三是全面推进教育创新。
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在党的xx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来的,是我们党在重要文件里第一次响亮地提出这样的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的中心就是要满足人民的这些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其次,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另外,注重以人为本,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具体体现在为群众切实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上,体现在以人为本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
四、学校教育工作中体现以人为本
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我们要在教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一,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育人为本就是要以培养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一切都着眼于调动和依靠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要围绕育人目标,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各项教育工作都要始终围绕育人这个中心,教师要热爱学生、无私奉献,学校党政部门要增强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意识。
第二,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办学要以教师为主体。教育质量的高低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成败,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人才是第一资源,这个论断在教育系统体现得最为明显,最为彻底。我们必须全心全意依靠人民教师这支队伍,必须坚定不移建设人民教师这支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集聚一批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是当前乃至于永恒的一项根本性任务。
第三,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努力地引导和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努力促进教育的公平公正。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的各项工作,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
五、干部党员教师应做科学发展观坚定的实践者
干部党员教师更要努力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工作推向深入,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切实把思想和行动都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决破除一切阻碍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观念,坚决纠正一切偏离科学发展观的行为。要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成果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科学思路,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1、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实践。
2、我们要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发扬优良的工作作风紧密结合起来,始终做到求真务实。
3、用时代的要求来审视教育工作,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教育工作,以改革的精神来推动教育工作,用历史的责任感做好教育工作。
强化学校管理,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办山区人民满意学校,是我们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确定的活动主题,我们一定要通过这次教育活动,制定出切合我校实际的三年发展规划,科学地修改建立我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着力解决一批阻碍我校科学发展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切实提高教育质量,让广大教职工满意,让广大学生满意,让学生家长满意,让社会各界满意,真正办出深山区人民满意的学校。
第二篇:学校党课讲稿《学校党课讲稿》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
我们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目的:
1、了解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
2、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3、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什么。
4、要在教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5、结合自己的工作,谈谈如何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认识,坚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一、中央为什么提出科学发展观?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首先,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其次,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再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总结了过去各种经验教训后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教育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上的体现,是关于教育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与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第一是以人为本,第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三是全面推进教育创新。
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来的,是我们党在重要文件里第一次响亮地提出这样的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的中
心就是要满足人民的这些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其次,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另外,注重以人为本,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具体体现在为群众切实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上,体现在以人为本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
四、学校教育工作中体现以人为本
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我们要在教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一,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育人为本就是要以培养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一切都着眼于调动和依靠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要围绕育人目标,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各项教育工作都要始终围绕育人这个中心,教师要热爱学生、无私奉献,学校党政部门要增强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意识。
第二,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办学要以教师为主体。教育质量的高低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成败,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人才是第一资源,这个论断在
教育系统体现得最为明显,最为彻底。我们必须全心全意依靠人民教师这支队伍,必须坚定不移建设人民教师这支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集聚一批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是当前乃至于永恒的一项根本性任务。
第三,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努力地引导和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努力促进教育的公平公正。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的各项工作,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
五、干部党员教师应做科学发展观坚定的实践者
干部党员教师更要努力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工作推向深入,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切实把思想和行动都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决破除一切阻碍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观念,坚决纠正一切偏离科学发展观的行为。要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成果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科学思路,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1、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实践。
2、我们要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发扬优良的工作作风紧密结合起来,始终做到求真务实。
3、用时代的要求来审视教育工作,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教育工
作,以改革的精神来推动教育工作,用历史的责任感做好教育工作。
强化学校管理,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办山区人民满意学校,是我们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确定的活动主题,我们一定要通过这次教育活动,制定出切合我校实际的三年发展规划,科学地修改建立我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着力解决一批阻碍我校科学发展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切实提高教育质量,让广大教职工满意,让广大学生满意,让学生家长满意,让社会各界满意,真正办出深山区人民满意的学校
第三篇:党课 讲稿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思想纯洁
切实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党支部书记**“七一”党课讲稿
在我党即将迎来建党91周年之际,开展保持党的纯洁性主题教育活动,在座的都是党员、干部,大家一定知道,思想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思想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思想纯洁,只有思想纯洁了,才能保证党的纯洁性。我们党好比人的肌体,8000多万党员好比肌体上的一个个细胞,细胞纯洁了,肌体才会纯洁。
古人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是干净的,我们才会喝上放心的水;源头被污染了,我们的健康甚至生命就会受到威胁。这个源头,就是思想,或者叫信仰。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把“大力保持党员、干部思想纯洁”作为保持党的纯洁性的第一位的任务,充分表明保持思想纯洁是何等重要。
习近平同志也发表文章指出,“保持思想纯洁,最重要的是保持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这也是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题目《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思想纯洁,切实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首先,我谈谈什么是信仰、理想和信念。
信仰是什么?信,就是某种主张、主义或者宗教。仰,就是信服、景仰。信仰,就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的信服和尊敬。从哲学的概念理解,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持有。就政党 1
的本质来说,信仰就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政党之间的区别,根本在于信仰不同。我们共产党人的信仰是什么呢?马克思有一段阐述再精确不过,他这样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事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任何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这就是共产党人的信仰,把一个人自然的生命融入为整个人类的奋斗之中。
什么是理想?理想,就是对未来的预见和构想。只不过这种预见和构想是从现实出发的、有根据的、合理的,与空想、幻想不同。比如我们有的年轻党员,想去当一名村官,到条件艰苦、贫穷落后的农村去当“第一书记”实现自己的价值,这就叫理想。因为这样的想法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而如果在座哪位说他真想再活500年,这就不是理想而是妄想了。
什么是信念?信念,其实是一种态度和看法,是对某种思想或者事物坚信不疑并且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这种坚信不疑的态度和看法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在一定的认识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也就是说信念这东西非常靠谱,非常管用。比如我们鼓励马拉松运动员常说的一句话: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这就是信念,这种心理暗示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帮助运动员跑到终点,尽管他已经精疲力尽了,但信念在,梦想在,所以,他超越了自我。
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实践证明,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思想基础,是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完成新的历史任务的重要精神保障。”基于以上三个原因,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必须要坚定理想信念。
其次,我谈谈怎样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思想纯洁。
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贯穿于党的性质、宗旨、任务和全部工作中,体现在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实际行动上。这种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丰富与发展的;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必须通过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才能保持与发展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深刻表明,保持、发展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本的思想政治任务,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前途命运。
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是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赢得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历史,也是党不断实现、保持、发展自己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历史。90多年的历史说明,我们党始终保持、发展先进性和纯洁性,党在人民群众中就会有崇高的威望,党和人民事业就兴旺发达。90多年的历史也说明,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保持和发展,不断面临着各种困难和风险的挑战与考验。过去如此,现在和将来也会如此。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务必保持清醒认识,认真总结和运用这次创先争优活动的经验,以更大力度继续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要从思想上政治上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坚持从思想教育入手,教育引导党员和干部认真学习并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执行者;要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上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检验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试金石,进一步建立健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在时时处处为群众排忧解难、造福人民的实践中体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从提高领导骨干素质上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建设好领导干部队伍,坚持在实践中培养、考察、锻炼、使用干部,推动领导干部以率先垂范的实际行动体现党
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从夯实组织基础上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一项永久的战略任务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不断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从完善党内制度及工作机制上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健全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供制度保证
最后,我谈谈怎样在质量监督工作中,保持党的纯洁性。
一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打造“精神家园”。要引导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打造没有污染的“精神家园”。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班子活动,做到理念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全面加强党员干部“德”的建设,开展向孔繁森、杨善洲等优秀领导干部学习活动。
二要不怕吃亏,要做到吃亏是福。“当干部要肯吃亏,多吃亏,肯吃亏才会有权威,多吃亏才能众望所归。”这句话是提醒,更是告诚:党员干部多吃亏才能真正成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引领者。“吃亏”是先进性的表现。“吃亏”不光是一种境界、一种胸怀、一种品质、一种风度,更是一种睿智、一种坦然、一种达观、一种超越。共产党员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就得肯“吃亏”,甚至献出生命。烈士们“牺牲我一个,解放全中国”、“牺牲我一个,幸福几亿人”给出了很好的回答。“退一步,风平浪静;让一步,海阔天空。”能够吃亏的人,幸福坦然。不能吃亏的人,最终失去的反而更多。
三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持惩贪治腐。抓交通质监发展的力度有多大,抓党风廉政建设的力度就有多大,通过反腐倡廉建设来维护党的纯洁性。坚持从源头上制止和堵住腐败案件的发生,在开展工
程质量监督及试验检测工作前,实施“三交底”制度,就有力地促进了交通质量监督、试验检测工作廉政建设的健康发展,通过廉政交底将预防腐败的关口前移,最大限度地降低廉政风险,始终高举惩贪治腐利剑,有效做到“权力运行到哪里,风险防范就跟进到哪里,有力促进了交通质量监督、试验检测工作廉政建设的健康发展。
总之,我的体会是,心灵之镜勤拂拭才能更明亮,精神家园常呵护才会更美好。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思想纯洁,绝非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包括在座各位,包括我自己,学习一辈子、改造一辈子、奋斗一辈子。
第四篇:党课讲稿党课讲稿-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教学对象:基层干部、党员;
教学目的:使学员懂得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背景、内涵、核心和根本要求;
教学提示:适当引用教学参考之内容;
教学时间:20分钟好范文版权所有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发展观是指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总的看法。发展观的问题很
重要,会影响到发展目的、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总结国内外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深刻分析我们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于我们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加快全面建设小康步伐,切实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科学发展观提出后,在党内外和国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正是在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这样一个时期,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并不是说这些年我们的发展有多大的问题,更不是说需要我们长期坚持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出了问题。而是说,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可否认,在我们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不够全面,也不够协调,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如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区域差距扩大、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等等。这些问题,有些是在中国发展的现阶段难以避免的,有些则是由于发展观的偏差所导致的或者所加剧的。而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正是在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反映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需要。经过20多年的奋斗,我们在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但我们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小康,是不全面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光是追求gdp的指标,它还应包括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善、文化生活和精神道德水平的提高,需要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全面发展。显然,要实现这样的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靠传统的发展观是不行的,需要我们转变发展观念,树立新的科学发展观。
总之,新的发展观既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又符合当代中国国情;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对全球、对人类的负责态度。如果将这一发展观付诸实践,将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将对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应当说,科学发展观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句话,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共产党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的中心就是要满足人民的这些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宗旨和理念在发展问题上的反映。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还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个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只是经济的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更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是为了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注重以人为本,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当前,坚持以人为本最生动最具体的体现,就是要切实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应该看到,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我们一定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这个道理,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从人民群众最现
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通过发展经济,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尺度。
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发展要全面、协调、可持续,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首先,发展必须要全面。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
方好范文版权所有面的发展,不可偏废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其次,发展必须要协调。所谓协调,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再次,发展必须要可持续。所谓可持续,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可以说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它所涉及的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我国发展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城乡差距较大,导致所谓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连同“三农”问题,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的拦路虎,是我们必须啃下的“硬骨头”。统筹城乡发展,应该着眼于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同时,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必须要有新的发展思路,例如,应该注重从“农”外找出路,通过“三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来促进“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
统筹区域发展的实质,是实现地区共同发展。应当说,在一个国家内部,发展不可能有“齐步走”的模式,经济发展不平衡应该是个比较普遍的现象。由于历史、地理、资源等方面的差异,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的问题比较突出,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地区差距不仅表现在东部和中西部之间,也表现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还表现在省、自治区内部地区之间。这个问题不解决,不仅影响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同时还不利于地区的稳定。当然,解决这个问题,不能以牺牲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为代价,硬求发展平衡,而应该通过国家宏观政策的扶持,加上发达和比较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等方式,来缩小地区差别,实现各地区的共同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和改革的深入,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出来。社会发展领域存在的问题,许多同经济转轨过程中政府职能不到位有直接关系,需要转变政府职能。(收藏好 范 文,请便下次访问:www.bsmz.net)社会保障、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等领域有其特殊性,政府必须承担起应负的责任。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质,是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我国是人均资源比较少的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伴随工业化、现代化全过程的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选择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技术政策乃至社会生活方式时,都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约束和环境承载能力问题。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的实质,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顺利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正在发生带有根本性的变化。我们现在面临着和改革开放初期甚至和10年前完全不同的外部环境。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我们不可能两眼只盯着国内市场,必须兼顾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同时,对于那些在过去封闭经济、进出口很少、外汇短缺条件下形成的体制和政策,要大胆改革,对于不适合的经济观念,要及时更新。要学会按照wto的规则办事,努力追求“双赢”局面。这对于许多领导干部来讲也是新的课题,但也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课题。
我国在发展问题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既不能以经济发展代替社会发展,也不能因为强调发展的全面性而否定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更不能否定经济建设这个党的工作中心。我们必须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基础上统筹各方,促进全面发展。
第五篇:党课讲稿文章标题:党课讲稿-树立正确执政理念切实提高执政能力
执政理念是执政党履行执政职责、完成执政使命、实现科学执政首先必须确立的观念。执政理念对于执政党而言,是一个重大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概括和提炼合乎时代潮流的先进的执政新理念,对于强化党的执政意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有效执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
义。只有准确把握执政理念的科学内涵,牢固确立科学的执政理念,才能真正建立科学民主的执政体制和机制,切实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真正提高执政能力。
充分认识树立正确执政理念的意义
理念即理论和观念。执政理念就是对执政问题所形成的理论和观念,是执政主体对其执政活动的理性认识和价值取向。执政理念属于执政活动意识形态层面的核心观念,是执政党围绕执政行为和目标形成的基本理论、指导思想、理论准则和行为规范,既是产生执政纲领、主张、方略、政策以及工作思路的思想基础,也是执政活动的理论指导和执政能力的前提条件。执政理念集中体现为对于“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如何执政”三大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执政理念对于执政党的执政行为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执政理念比执政能力更重要。因为执政理念决定执政党其他方面的一切活动,执政能力、执政方式、领导方式等都是在一定的执政理念的要求和基础上确立的,执政理念的变化必然导致执政的纲领、路线政策、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变化。能否树立正确的执政理念,首先决定一个政党能否对自身执政权力形成正确的认识,即靠谁执政。其次,执政理念决定政党执政行为的价值取向,即行使权力的利益指向,为谁服务、为谁谋利。第三,执政理念决定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即如何执政。第四,执政理念反映一个政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对执政党而言,没有明晰、确定的执政理念,其执政活动就可能是盲目的、随意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也难以提高;没有先进的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执政理念,其执政活动就可能背离社会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偏离时代前进的方向,从而损害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执政理念问题,对于一个由革命党转化为执政党的政党而言,尤其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为对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执政党来说,与“票箱里面出政权”的执政党相比,特别容易在执政理念上产生问题。由于党是国家政权的缔造者,处在治理国家的核心地位,又是一党长期执政,实践证明,这样的执政党,人民权力主体的思想意识不容易牢固确立,靠人民执政的思想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容易动摇或者淡化。
深刻理解执政理念的三大基本要素
执政理念的内容虽然十分丰富,但最基本的有三个方面:一是对权力来源和本质的认识及其观念;二是对权力如何行使和行使权力的价值指向的认识及其观念;三是对执政权力监督的认识及其观念。“权为谁授”、“利为谁谋”、“谁来监督”,这是执政理念的核心问题。这三个方面的理念决定和制约其他各个方面。
1.正确认识执政权力的来源和本质
执政党要想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首要的问题是对执政权力本质形成正确的认识。纵观世界各国政党执政的历史,其执掌政权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社会革命,一是选举。前者为暴力方式,后者为和平方式。但是政党不论以何种方式取得政权,从本质上讲,都是得到一定数量社会公众认可和支持的结果。如果没有广大群众的理解、认可和支持,政党就不可能真正得到政权,更不能巩固政权。世界上虽然有个别政党曾经利用某些方面的条件以特殊的手段暂时获得过政权,但当失去人民支持时,最终必然归于失败。所以,所谓执政权力,就是人民在一定时期内出于对一个政党的理解和信赖,通过一定的方式将自己的权力委托于这个政党去行使。这种委托的方式,一种是把选票直接投给他所支持的政党,一种是直接参加到他所支持的那个政党中去,或者是响应、追随这个政党的号令。从一个政党由执掌政权到丧失政权的过程变化分析,这一原则同样适用。当人民对一个政党失去信任之时,或者是在定期大选的时候进行“换马”,或者是放弃甚至起而反对某个政党,迫其“下台”。由此可见,执政党手中的权力,都是来源于人民,也只能用于人民。执政党要长期巩固执政地位,必须从本质上认识自己手中权力的性质,唯一的途径就是不断得到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只有不断地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按照人民的意志行动,满足人民的要求,实现人民的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以此取得执政的合法性。因此,执政党必须敬畏人民,必须高度重视人民的要求,这样国家和政权才能长治久安。这是一个政党长期执政必须树立的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在漫长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与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感,深得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党从中也认识到权力的本质,确立并且坚持了正确的执政理念,这就是:为人民服务,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
推荐更多精彩文章:党课讲稿
党课讲稿
党课讲稿范文
党课讲稿
201*年党课讲稿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