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创业史读书笔记

创业史读书笔记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7 12:18:35 | 移动端:创业史读书笔记

第一篇:创业史读书笔记

《创业史》——读后感

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以梁三老汉父辈创业的故事开篇,又以梁三老汉解放后经历互助合作的风风雨雨终于走上集体化道路,遵循起承转合的路数。

《创业史》描述了1953年春秋之间,陕西农村下保乡蛤蟆滩农民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经历。故事发生的背景正是农村所有制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时期,贫苦的农民在土改中分得土地,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农村出现新的贫富分化的苗头,同时也出现了农业生产互助组形式。实际上,作为一个农村生产组织形式,互助组并不是解放后才有,历史上农民就有自发的互耕、共耕和犁牛互助等合作形式,共产党在根据地吸取这种来自民间的互助生产方式或经济组织形式,这是农民业合作化运动的最初阶段。《创业史》的叙述从这里开始,它讲述的不仅是一个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早期故事,还揭示了合作化的未来——将土地转向公有的集体化趋势,并由此构成作品矛盾的聚焦点。

梁三老汉一家三代人的创业经历,发生在20世纪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陕西渭河流域。梁三老汉的父亲是地主“最讲信用”的佃户,他凭着力气,在他们落脚的草棚屋旁盖起了三间房,给梁三娶了媳妇。父亲把创业的希望留给了儿子,但时运不济,梁三经几番创业未成。解放后,梁三老汉分得土地,创业的目标有可能实现了,但他也老了,只好把创业的希望寄托给儿子梁生宝身上,一心要有属于自己的“三合头”瓦房院。然而,在依旧生活在原有方寸之间的老农看来,生活

的现实如此差强人意,创业的梦想不断的加剧他与儿子的矛盾。让梁三老汉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儿子为什么不和他一条心?难道这就是当年收养梁生宝母子的结果吗?

梁三老汉虽然不属于正面英雄形象之列,但却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和特有的艺术价值。作品对土改后农村阶级斗争和生活面貌揭示的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这个形象的完成。而从艺术上来说,梁三老汉也正是第一部中充分地完成了的,具有完整独立意义的形象。

梁三老汉那些发家有望的农民,单门独院地坐着发家梦,毕竟底子太薄,很难逃脱破产命运。这就为小说中的合作化运动何以得到农民的支持埋下伏笔。由这些生活化的情景连缀下来,作品结局便显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而不像宣传手册一般枯燥无味。小说的描写与故事情节同时展开,梁生宝的互助与农村各种自发势力的矛盾构成小说的主要线索,这条线索连带出对不同人物和事件的描写。作品的结局也是邪不压正,大团圆式的,无论姚世杰的美人计,还是郭世富与互助组的公开竞争,他们在与梁生宝、欢喜等农村积极分子的较量中终于败北。经过将近一年的奋斗,梁生宝的互助组成功了,粮食平均亩产是单干户产量的一倍,除留足口粮外,还向国家出售余粮五十石,这是单干时人们无法想象的。在事实面前梁三老汉也不得不承认儿子的事业,积极支持他的工作。这时,梁生宝已成为全区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灯塔农业社的社长。作品结尾写道:“梁三老汉提了一斤豆油,庄严地走庄稼人群。一辈子生活的奴隶,现在终于带着生活

主人的神气了。他知道蛤蟆滩以后的事儿不会少的,但最替儿子担心害怕时期已经过去了。”

世代受人欺辱的农民,终于在农业合作运动中感受到人的尊严。梁三老汉的命运给作品主题以最合乎人性化的证明。

第二篇:读书笔记之《创业史》

心酸创业史

——读《创业史》

一部家史,更是一部社会史!

《创业史》其实讲述的是好几家人,好几代人创家立业的历史。辛苦劳作的农民受尽了剥削和压迫,但他们心中都有着一个不息的愿望,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努力盖房建家立业,只是由于社会和自然方面的原因,家业非但没有创下来,农民的生产和生命安全还遭到了严重的挑战。柳青以蛤蟆滩为例,讲述了蛤蟆滩人的创业史。

书中梁三老汉的创业史是主线,讲述了他四个阶段的创业艰难。

1929年,亦即民国18年,陕北大旱,颗粒无收。冬天,哀鸿遍野,灾民黑压压地涌向渭河滩。光棍老汉梁三从灾民中选中了一位带着男孩的妇女,并迎娶她进门,“唔,当成我梁三这辈子就算了吗?我还要创家立业哩!”。家庭的重组,使他潜藏在心中那不屈不挠的创业希望又升腾了!然而,梁三苦苦劳动十年,光景依然如旧,得到的只是失败和屈辱,以及脖梗上的死肉疙瘩,喉咙里永远吐不完的痰。创业的担子历史地落到了生宝的肩上。

梁生宝,梁三的继子。十三岁当长工,就将工钱换的小牛犊牵回家,十八岁他又独自种了十八亩稻地,创业的劲头,超过父辈几等。但是,他辛苦了一年的收获,全被地租、高利贷敲炸干净。到了解放前夕,为了躲避国民党溃兵抓壮丁,梁生宝被迫进了终南山,成了不敢见天日的“黑人”。梁生宝三代的创业史,又画上了一个句点。

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梁家分到了十来亩稻地。梁三老汉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对着毛主席像两泪双流。此时,仿佛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精力注入了梁三老汉早已干瘪的身体,已经熄灭的个人发展愿望又重新燃烧起来。而此时当了民兵队长、入了党的生宝,则完全沉浸到建立互助组的事务里去。梁三老汉的创业美梦暂时搁浅,只能对着富裕中农郭世富的新瓦房既艳羡又感叹,感叹他的继子弃家业而不顾。

然而,随着生宝互助组事业的成功,梁三老汉的思想感性开始发生了变化。梁生宝成立了全区第一个农业社——灯塔社,宣告了他创业成功了!梁三老汉服气了。他穿上新棉鞋到黄堡镇打油,受到人们格外的尊重。他流泪了,这是幸福的泪,欢悦的泪!

梁三老汉的泪水饱含着蛤蟆滩人创业的自豪与艰辛。作者柳青在抓住这条线索的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蛤蟆滩的社会风貌以及当时的存在的阶级斗争。社会风貌上,富农生活小康,贫困农民却苦不堪言。高增福,从小父母早逝,靠着乞讨长大成人,结婚后不久妻子就逝世了,自己一个人拖着才娃吃得上顿顾不得下顿;任老四养着一大家子,却还要饱受郭世富的苛捐赋税??阶级斗争方面,有富裕中农姚士杰与郭世富联手阻碍和打击生宝的互助组工作,有封建老汉王老二对互助组的误解与排斥??这些使读者对贫苦农民的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同情感和对富农剥削本质的憎恶感,揭示了当时社会主义改造的不彻底性。

在整个创业过程中,梁生宝被塑造成一个有血有肉的热血青年形象。他有胆有识,既有宏伟的气魄,又有实干精神。他身上既有勤劳、朴实、善良的中国传统美德的闪光,又有公而忘私、勇于奉献个人利益的时代精神的张扬。从小即非同凡俗,七八岁见人就打招呼,十三岁就牵小牛犊回家,计划雄心勃勃的家业。入了党以后,为了推行一年稻麦两熟的生产计划,他顶着霏霏的春雨到郭县为互助组去买百日黄稻种;为了筹集生产资金和度过春荒,他组织了互助组组员开进终南山割竹子;为了不影响工作和党的荣誉,他抑制自己的感情,故意疏远改霞;在姚士杰、郭世富、郭振山这三股势力处心积虑要搞垮互助组的情况下,生宝毫不畏惧,带领割竹队如期完成任务,挣了一大笔钱,继而成立了农业社,彻底打击了反对势力的威信,可以说,生宝是作者心中真正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此外,书中的一大批人物形象也塑造得相当出色。高增福,被塑造成一个贫苦但又不失气节的农民形象;梁三老汉,对生宝参加互助组工作的冷嘲热讽,并因此和生宝产生矛盾,

反映了他作为小农阶级的封闭性和滞后性弱点;姚士杰、郭世富,则成为同地主阶级一样剥削和压迫农民的富农模型;郭振山,是一个虽有着共产党员的称号,却一心想脱离群众、自家致富,并联手富农想要搞垮生宝的伪善人??这些形象的描写,使作者想展现的当时的农民生活风貌更加完整与真实。

纵观整个蛤蟆滩人的创业史,其揭露了一个实质问题: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能领导农民发家致富。这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以及忽视我们国家在社会主义探索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譬如书中表现的土地改造完成后,一些富农领到土地证之后就开始暴露其剥削本质,有一些人的思想还停留在封建社会时期,共产党内部人员思想不正。但是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千千万万的农民永远都翻不了身,梁三老汉们的创业梦想永远都不可能实现。历史的轨迹和时代的发展,都在向人们阐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就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我们走向社会主义!

从整体上看《创业史》结构宏伟,气势磅礴,充分昭示了柳青雄浑而劲健的艺术风格,它的语言质朴而凝重;恰到好处的抒情段落,好似警句格言一般留在读者的记忆中,是为现代文学的精品。

第三篇:读书笔记之《创业史》

心酸创业史

——读《创业史》

一部家史,更是一部社会史!

《创业史》其实讲述的是好几家人,好几代人创家立业的历史。辛苦劳作的农民受尽了剥削和压迫,但他们心中都有着一个不息的愿望,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努力盖房建家立业,只是由于社会和自然方面的原因,家业非但没有创下来,农民的生产和生命安全还遭到了严重的挑战。柳青以蛤蟆滩为例,讲述了蛤蟆滩人的创业史。

书中梁三老汉的创业史是主线,讲述了他四个阶段的创业艰难。

1929年,亦即民国18年,陕北大旱,颗粒无收。冬天,哀鸿遍野,灾民黑压压地涌向渭河滩。光棍老汉梁三从灾民中选中了一位带着男孩的妇女,并迎娶她进门,“唔,当成我梁三这辈子就算了吗?我还要创家立业哩!”。家庭的重组,使他潜藏在心中那不屈不挠的创业希望又升腾了!然而,梁三苦苦劳动十年,光景依然如旧,得到的只是失败和屈辱,以及脖梗上的死肉疙瘩,喉咙里永远吐不完的痰。创业的担子历史地落到了生宝的肩上。

梁生宝,梁三的继子。十三岁当长工,就将工钱换的小牛犊牵回家,十八岁他又独自种了十八亩稻地,创业的劲头,超过父辈几等。但是,他辛苦了一年的收获,全被地租、高利贷敲炸干净。到了解放前夕,为了躲避国民党溃兵抓壮丁,梁生宝被迫进了终南山,成了不敢见天日的“黑人”。梁生宝三代的创业史,又画上了一个句点。

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梁家分到了十来亩稻地。梁三老汉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对着毛主席像两泪双流。此时,仿佛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精力注入了梁三老汉早已干瘪的身体,已经熄灭的个人发展愿望又重新燃烧起来。而此时当了民兵队长、入了党的生宝,则完全沉浸到建立互助组的事务里去。梁三老汉的创业美梦暂时搁浅,只能对着富裕中农郭世富的新瓦房既艳羡又感叹,感叹他的继子弃家业而不顾。

然而,随着生宝互助组事业的成功,梁三老汉的思想感性开始发生了变化。梁生宝成立了全区第一个农业社——灯塔社,宣告了他创业成功了!梁三老汉服气了。他穿上新棉鞋到黄堡镇打油,受到人们格外的尊重。他流泪了,这是幸福的泪,欢悦的泪!

梁三老汉的泪水饱含着蛤蟆滩人创业的自豪与艰辛。作者柳青在抓住这条线索的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蛤蟆滩的社会风貌以及当时的存在的阶级斗争。社会风貌上,富农生活小康,贫困农民却苦不堪言。高增福,从小父母早逝,靠着乞讨长大成人,结婚后不久妻子就逝世了,自己一个人拖着才娃吃得上顿顾不得下顿;任老四养着一大家子,却还要饱受郭世富的苛捐赋税??阶级斗争方面,有富裕中农姚士杰与郭世富联手阻碍和打击生宝的互助组工作,有封建老汉王老二对互助组的误解与排斥??这些使读者对贫苦农民的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同情感和对富农剥削本质的憎恶感,揭示了当时社会主义改造的不彻底性。

在整个创业过程中,梁生宝被塑造成一个有血有肉的热血青年形象。他有胆有识,既有宏伟的气魄,又有实干精神。他身上既有勤劳、朴实、善良的中国传统美德的闪光,又有公而忘私、勇于奉献个人利益的时代精神的张扬。从小即非同凡俗,七八岁见人就打招呼,十三岁就牵小牛犊回家,计划雄心勃勃的家业。入了党以后,为了推行一年稻麦两熟的生产计划,他顶着霏霏的春雨到郭县为互助组去买百日黄稻种;为了筹集生产资金和度过春荒,他组织了互助组组员开进终南山割竹子;为了不影响工作和党的荣誉,他抑制自己的感情,故意疏远改霞;在姚士杰、郭世富、郭振山这三股势力处心积虑要搞垮互助组的情况下,生宝毫不畏惧,带领割竹队如期完成任务,挣了一大笔钱,继而成立了农业社,彻底打击了反对势力的威信,可以说,生宝是作者心中真正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此外,书中的一大批人物形象也塑造得相当出色。高增福,被塑造成一个贫苦但又不失气节的农民形象;梁三老汉,对生宝参加互助组工作的冷嘲热讽,并因此和生宝产生矛盾,

反映了他作为小农阶级的封闭性和滞后性弱点;姚士杰、郭世富,则成为同地主阶级一样剥削和压迫农民的富农模型;郭振山,是一个虽有着共产党员的称号,却一心想脱离群众、自家致富,并联手富农想要搞垮生宝的伪善人??这些形象的描写,使作者想展现的当时的农民生活风貌更加完整与真实。

纵观整个蛤蟆滩人的创业史,其揭露了一个实质问题: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能领导农民发家致富。这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以及忽视我们国家在社会主义探索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譬如书中表现的土地改造完成后,一些富农领到土地证之后就开始暴露其剥削本质,有一些人的思想还停留在封建社会时期,共产党内部人员思想不正。但是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千千万万的农民永远都翻不了身,梁三老汉们的创业梦想永远都不可能实现。历史的轨迹和时代的发展,都在向人们阐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就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我们走向社会主义!

从整体上看《创业史》结构宏伟,气势磅礴,充分昭示了柳青雄浑而劲健的艺术风格,它的语言质朴而凝重;恰到好处的抒情段落,好似警句格言一般留在读者的记忆中,是为现代文学的精品。

第四篇:《创业史》读书报告

从《创业史》中总结如何在创业中取得成功

——《创业史》读书报告

(201*级法学一班“书馨”读书小组)

张国峰

摘要:从柳青的创业史中品读到了老一辈人在创业过程中的执著,敢为人先,敢于同一切反对者周旋到底的精神。梁生宝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切,他的精神正是现代创业人所应具备的。只有这样创业才会成功。

关键词:雄心;过程;坚持不懈;不畏人言。

创业是当代大学生首先要思考的一个话题,寒窗苦读数十载,我们到底是为了什么,打算拥有咋样的人生,如果把人生分为四个阶段,那就应该是积累知识,创业,组建家庭,培养下一代。没有创业,这根纽带就不成为纽带,无法继续下去。从创业史中我们可以看到梁生宝是咋样一步步组建互助组的,这一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不顺畅的地方,但最终赢得了大家的支持。因此,我们知道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一 拥有雄心,设定目标

拿破仑曾说野心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们要不甘平庸,即使我们不伟大当不了将军,但我们也可以平凡,只不过平凡是伟大的另一呈现形式,正如梁生宝一样,他一没背景,二没权势,就是一个平平凡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但他赢得了互助组乃至整个蛤蟆滩的人的尊敬,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他有野心,有雄心壮志,不像他父亲梁三一样只求个人发家致富,希望过上中农郭世富那样有自己新房的庄稼人生活,。而他的目标是整个蛤蟆滩,假如生宝没有那样的雄心他只会是一个像他父亲一样一穷二白的庄稼人。事实证明,要想创业首先应有雄心,雄心是你成功的基石,是你成功的动力。 二 计较过程

每个人都无法预计自己以后要做什么,谁也不能肯定他以后就是法官,就是医生,就是人民教师等。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计较的,那就是创业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爬过山,当你爬到山顶后除了高兴还有什么,在你的回忆录里更多的就是爬山的过程,这过程就好比我们吃饭喝茶一样,这菜是什么味,这茶是什么茶,哪里产的,我们能用五官穷尽他的一切,但是当你吃完后,你又有什么感觉,也许就是两个字饱了“或者是还饿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过程是无比有趣的,我们可以去计较。梁生宝在组建互助组到后来的灯塔农业合作社,,对于一个没经验的人来说,肯定想万一办糟了咋办,那也不是说办就办的,毕竟这么多号人呢。但梁生宝没有这么想,他从来不自找麻烦,从不给自己设限,脚踏实地,朝着自己认为对的方向努力,从不计较结果,不要计较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假如再一次绝佳的机会,对于从没丝毫经验的你来说,一个大老板的口译员突然出事,而且是一个很重要的会议快要开始的时候大老板非常着急,急需要一名替补者,而你恰恰在其中,也许这次搞砸你就会被炒,你更多想的是结果,更多的是给自己制造

恐惧,自己吓自己,假如你换一种思维方式计较过程不去计较结果,也许你就会

名声鹊起。

三 不畏人言坚持不懈

创业过程难免会遭到别人的反对,别人的流言蜚语,恶意中伤,难免会枯燥

无味,但是请你记住: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梁生宝在组建互助组时,众人都在看他的笑话,甚至故意刁难,遇到了许多尴尬

的场面,但他坚持不懈,不畏人言,最后就连一向反对他的父亲都被他的精神所

折服,他的父亲走在村里都感觉特别光荣。从此梁生宝就是大家的偶像,深孚众

望,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新人,我们的创业环境更加艰难,但老一辈人的精神

却永不退色,与时俱进,随时都是我们前进的精神动力。

创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像机器制造一下子就能见到成效,它是一种长

远的投资方式,只要你记住:没有任何成功的捷径,就看你对方法掌握的咋样,

创业精神体会了多少,唯一不变的就是脚踏实地,靠自己的双手改变一切。

【参考书目】

《创业史》 柳青,201*年,人民出版社。

第五篇:创业史读书报告

《创业史》读书报告

一.作者简介

柳青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柳青9岁起于寺沟村上学3年,1927年考入佳县螅镇高小,1928年随长兄柳春园到米脂县东街小学读书1年,5月刘义维介绍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因大哥离开米脂,返回葭县媳镇小学读书1年半。1930年夏,考入省立绥德师范学校。在此,他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少年漂泊者》、《反正前后》、《西线无战事》等不少进步书籍,启发很大,勇敢地参与学校的学潮斗争。经常上街讲演、张贴标语、游行,与国民党顽固派、土豪劣绅斗争,绥师进步师生的革命行动,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愤恨,“白色恐怖”很快袭来,组织被打散,学校被封闭,柳青被迫返家种地半年。1931年,其兄春园在东北教书赚钱,资助柳青考入榆林省立第六中学学习,他苦心研读,开始钻研文学作品,经常阅读鲁迅、郭沫若、茅盾、高尔基等人的作品,在思想深处,奠定了走文学创作的道路。从初中二年级起,开始学英文,一年后即能阅读一般的英文原著。1934午夏,柳青考入西安高中,开阔厂视野,丰富了阅读内容,增加了不少知识,提高了热爱文学的兴趣,特别向往进步文学,开始自学俄文,介绍苏联文学,走上业余创作道路。在学校经常写散文、诗歌,翻译外国短篇小说,不断在报刊上发表。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燃及西安,他积极参与游行示威,宣传抗日,呼吁“停止内战”。当时,柳青是西安高中学生会负责人,担负学校高中学生刊物《救亡线》的编辑,不断鼓舞西安学生声援北平学生的爱国斗争。

1936年,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学生运动再度高涨,柳青积极参加。12月底,经董学源介绍,与延安来的李一氓、冯文斌相识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李一氓领导的陕西省委临时宣传委员会工作,任学校党支部宣传委员,西安学生联合会刊物《学生呼声》主编,在《学生呼声》刊物上,发表了《毛泽东和斯诺的谈话》,短篇小说《待车》。1937年,柳青高中毕业,担负《西北文化日报》副刊编辑,负责西安青年文协党团工作。当时,“九·一八”事变已发生6年,东北沦陷,华北告急,祖国处于危急存亡之际。柳青利用报刊鼓动人民奋起抗日。是年,平津失守,北京师大、北大和天津北洋工学院部分师生流亡到西安,办起西北临时大学,两月后,柳青考入该校俄文选修班,一边学习俄文,一边从事苏联文学翻译。因日本飞机频繁轰炸,学校于1938年4月迁陕南城固,柳青未去,跟随八路军到前方打仗,开始了他的创作活动。

1938年5月至1939年7月,柳青在陕甘宁边区文协任“海燕”诗歌社秘书,民众娱乐改进会秘书,做机关党的工作。翻译西班牙小说《此路不通》后,与刘祖春等人赴晋西北前线采访,先后发表了不少通讯报道。1939年春,回延安随民众剧团去陕甘宁边区9个县体验生活。6月回到延安,写了两篇小说。8月再度上前线,到晋西南115师独立支队2团1营、129师386旅771团任文化教员。1940年10月回延安,在抗联全工作,先后写出《误会》、《牺牲者》、《地雷》、《一天的伙伴》、《废物》、《被侮辱的女人》、

《在故乡》、《喜事》、《土地的儿子》、《三垧地的买主》等10多篇小说,生动地描

绘了抗日军民的英雄形象。后来,他将这些作品收集在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地雷》中。

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开始。柳青暂时放弃写作,参加了整风运动。1943年2月,

组织派他到米脂县民丰区吕家检乡任文书,他经常深入农村,发展共产党员,领导群众开

始减租减息,组织大生产运动。繁重的工作,艰苦的农村生活,使他病了一场。在紧张的

春夏秋冬里,他读完5本《斯大林选集》。工作实践,学习中的启发,使他原来不愿到农

村工作的思想感情,起了根本性的转变。柳青在这个乡一直工作3年,收集了不少资料。

1945年3月6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他的《米脂民丰区三乡领导变工队的经验——

三乡班干部一揽子会上的总结》。他的长篇小说《种谷记》手稿,也是在这里完成的。

1945年10月,柳青带着《种谷记》手稿,随军奔赴东北,开辟解放区。

1946年2月,柳青到达大连,负责接收整顿大众书店和印刷厂,开始修改《种谷记》。

1947年7月,东北光华书店印行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种谷记》。这部作品是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率先问世的一部成功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于

1951年10月正式出版,先后印刷7次,发行70万册。1946年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

西北国民党军胡宗南部于1947年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柳青想回陕北,体验战争生活,

后因战事、交通阻塞被留在冀东参加土地改革半年。1948年10月回到陕北,解放战争已

进入大反攻阶段,他深入到米脂县,以著名的“沙家店战役”中一个粮店支前为题材,用8

个多月的时间,广泛征集了《铜墙铁壁》长篇小说的素材。1949年于秦皇岛写完这部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于1951年、1958年、1976年13次印刷,发行百万余册。之后,柳

青参加《中国青年报》的创办工作,任编委和文艺副刊主编,培养了一批青年作者。后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苏联访问。

1952年8月,柳青任陕西长安县县委副书记,主管农业互助合作工作,他深入调查

研究,给区乡干部、农民讲社会发展史,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亲自指导王莽村“七一

联合农业社”,皇甫村“胜利农业社”。使长安农业社运动健康发展,成为陕西和西北的先进

典型。1953年3月,辞去长安县委副书记,保留常委职务,开始定居皇甫村,住在一个破

庙里,专门从事长篇小说《创业史》等文学作品的创作。1960年4月,柳青将《创业史》

第一部10万册的稿酬16065元,捐给王曲公社做工业基建费用;1961年开始写《创业史》

第二部时,他向中国青年出版社预借5500元稿费,为皇甫村支付高压电线、电杆费用。

1963年到1964年,柳青两次参加长安县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他冒着风险,和打击一大

片的极左思潮进行斗争,保护了一批农村干部,深得人心。在长安县,他还写出《我们这里已是早晨》、《灯塔,照耀着我们吧!》、《1955年秋天在皇甫村》、《王家父子》、

《邻居琐事》等散文。还写了《关于王曲人民公社的田间生产点》、《怎样沤青肥》、

《耕畜饲养三字经》、《美学笔记》、《狠透铁》等作品。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柳青被打成“反动权威”、“黑作家”、“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

的当权派”,失去自由,身心受到摧残。之后,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单位,派人在长

安调查一个月之久,写出《柳青在长安的十五年》的长篇报告,肯定他历史清白、工作正

派,作品经得起历史考验。1967年9月,“四人帮”的黑爪牙,到处宣传抗战时期柳青在四

川搞过特务活动,说他是“特嫌”、文化大革命的幕后“黑手”,再次把他关进“牛棚”,折磨4

年之久。在此期间,他的家被捣毁,伴侣马崴被迫害致死,但他始终立场坚定,不动摇,

不妥协,坚持真理,坚决抵制林彪、江青一伙的残酷迫害。但他的病势日重,身体渐衰。

1972年,周恩来总理得知柳青病危,批示中央卫生部予以妥善安排,并嘱咐陕西省主

要负责人对柳青予以照顾。同年国庆节,周总理又让《人民日报》记者捎话给柳青,希望

他搞好身体,写完四部《创业史》。柳青受到巨大鼓舞,再次精心修改了《铜墙铁壁》和

《创业史》。1978年,于陕西省出版局、省委召开的文艺创作会和《延河》编辑部小说创

作座谈会上,发表了《生活是创作的基础》,进一步阐述了美学思想。1978年5月,柳青

到北京治病,他想利用医院的现代化条件,支撑身体,争取时间,改完《创业史》第二部。

但因体质太差,病情严重,于6月13日下午5时,不幸逝世,终年62岁。柳青的骨灰分

放在北京八宝山公墓和长安皇甫村神禾原墓地。北京和西安分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李先念、陕西省委、省革委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追悼大会。

柳青是当代著名小说家。他一贯深入生活,几十年如一日生活在农民中间,有着丰厚

的生活积累。他的小说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生活气息浓厚,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近几十

年历次重大历史时期农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其代表作品是《创业史》第一部。由于

“四人帮”剥夺了他10多年最宝贵的创作时间,《创业史》的全部创作计划未能如愿完成,

这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大憾事。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地雷》(光华书店1947年2

月初版),中篇小说《咬透铁锹》(载《延河》1958年4月号),长篇小说《种谷记》

(山东新华书店1950年3月初版)、《铜墙铁壁》(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9月初版)、

《创业史·第一部》(中国青年出版社1960年第:版,该小说最早在《延河》1959年第

4—11期上连载)、《创业史·第二部上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77年6月)、《创业

史·第二部下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6月)。

二.作品简介

1929年冬,就是陕西饥饿史上有名的民国十八年j岁的宝娃随寡母逃难到渭南下堡

村,被村民梁三收留。于是梁三便娶妻收子,宝娃改名为梁生宝。梁三带领全家人苦熬苦

做,想创起一番家业,无奈时年不济,一次·一次以失败告终。土改后,梁三分得了土地,

他欣喜若狂,重萌创业雄心,想走个人发家致富的道路。养子生宝已长大成人,而且成了

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他一心办互助组,张罗集体创业的大事。于是,矛盾和冲突便时时

在两代人中间发生。故事一开始,正是1953年春天,这大清早,梁生宝便动身去郭县买

稻种,为实行稻麦两熟的计划使互助组多打粮食。梁三对儿子的所做所为十分不满,但又

无力劝阻,只好向生宝娘发火。村中的富裕中农郭世宫这天正给新房上梁,梁三和村民前

去观看,心中好生羡慕,他觉得这样的发家致富才是正经庄稼人的榜样。村民代表主任郭

振山和富农姚士杰原是一时仇人,如今却同为郭世富的座上客,梁三见此景心中不是滋味。

此时正当春荒时分,区上号召“活跃借贷”,郭振山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想凭借自己在村中

的威望发动村中大户拿出余粮借给困难户,不料郭世富等人拒不吐口,郭振山十分尴尬。

困难户们也非常失望。土改以后郭振山便一头扎进个人发家致富之中,极少关心群众利益

和集体事业,在村民中的威信大大下降。梁生宝一路上省吃俭用从郭县买回稻种,分给众

人后,自家的倒不够了,这又使梁三老汉大为不满。村里有个俊俏女子唤改霞,她念过三

年初小,土改时和生宝在一起开会学习,彼此产生好感。郭振山常劝改霞到工厂去当工人,

为此,改霞心中矛盾,想找机会与生宝好好谈谈,生宝也对改霞有心,只是苦于没机会接

近。“活跃借贷”失败以后,村里的困难户就把希望盯在生宝身上,因为生宝的互助组准备

进山割竹挣钱,这无疑是一种生产自救的可行之路。他们提出扩大互助组,也跟生宝一起

干。出于党员的责任心,生宝应允下来,重新制订了进山计划,并让高增福组织人运扫帚。

进山之前,生宝又拿出与供销社订购合同的预支款分给众人做安家费用,一时众人都很兴

奋,感到组织起来的优越性。梁三老汉见儿子不知天高地厚竟然挑起这么大的事情,心中

很是不安,他找卢支书诉说心事,卢支书细细给他做了一番思想工作,老汉心中才踏实一

些。生宝进山后,村里有了一些变化。先是郭世富仗着财大气粗从郭县买回的稻种要比生

宝买的多一倍。他故意让人敲锣吆喝:“唔——喜愿分百日黄稻种的,都来分啊!不限互助

组不互助组……”他要比下梁生宝,在众人心中建立威信。富农姚士杰的女人做月子,他雇

来栓栓媳妇素芳来家做月工,并借机诱奸了她,然后挑唆她勾引生宝,破坏生宝的名誉。

互助组的欢喜留下来照看田里的庄稼,上级派来韩技术员指导密植水稻,二人耐心地向群

众宣传推广科学育秧,渐渐使恪守旧制的乡民信服。生宝带人进山以后,先扎好茅棚安家,

然后做出具体计划分工,劳动进行很顺利,只有栓栓不小心割伤了脚板。生宝便尽心照料

他,并提出自己代栓栓干活。他的这种公道能干的品性博得众人的拥戴。栓栓受伤的事被

他爹王二直杆得知以后,到生宝家大闹一场,并宣布坚决退组与富农姚士杰搭伙种地,梁

大老汉家也接着退了组。这使生宝一行人刚从山里一回来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栓栓、梁

大两家一退组,任老四等人也开始动摇,八户之中只剩下生宝、有万、欢喜三户。生宝毫

不动摇,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终于使动摇的人稳住了阵脚,同时他又吸收了二户新组

员,这一番调整,互助组的力量大大增强。经过一番苦干,到秋天,生宝互助组的密植水

稻获得了大丰收,产量比单干户要高一倍。这一成功,使得总路线的意义在蛤蟆滩成了活

生生的事实。他们自动向国家出售余粮50石,合1.2万斤。这一下大大促进蛤蟆滩的统购

统销工作。郭世富在这场和平竞赛中成了输家,春天的那股神气现在完全收敛了。他病了,

虽能下炕,但不出街面。姚士杰则公开顽固反抗统购统销方针,最后受到群众斗争,他不

得不低头。郭振山经过党的教育,他的退坡、自发思想有了改变,又重新为集体的事奔波,

显示出一个庄稼人卓越的魄力和组织才能。他积极热心地组织起一个声势浩大的送粮队,

欢天喜地去交售余粮。此时,梁生宝、有万和欢喜早到县上互助合作训练班学习去了,经

过这次培训,他们回村后便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筹建灯塔农业合作社,梁生宝被推举为社长。

梁三老汉在事实面前认识到互助合作的优越性,他开始理解儿子的事业,决心全力支持儿

子的工作。这个曾一心向往做一个“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的老汉现在成了受人尊敬的灯塔

农业社社主任的父亲,他穿着生宝妈为他缝制的新棉袄裤,终于带上生活主人的神气。至

于生宝和改霞的恋爱,最终却没有圆满结局。生宝一心办互助组,以至没有时间考虑自己

的婚姻。他与改霞之间缺少沟通,对她考工厂的事产生误会。改霞这边,她细细地考虑了

生宝与自己的个性,觉得两个强性子扭在一起有些勉强,再者;论自己的性情也未必能安

心做个农家媳妇——每日做饭带娃苦受一辈子。理智战胜了感情,她终于带着几分惆怅离

开了下堡村,去参加祖国的工业建设,当了一名工人。

三.作品鉴赏

《创业史》(第一部)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一)反映了深刻广阔的思想内容。这部小说主要描写关中地区一个农村互助组建立、巩固和发展的过程。其中既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只讲述了一些平凡的“生活的故事”,但却表现了各种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过程以及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反映了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农村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揭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是中国农民唯一出路的重大主题,从而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对农民

命运的深深关切。

(二)塑造了许多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主人公梁生宝是作家着墨最多、倾注最大热情塑造出来的一代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形象。作为共产党员,他把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甘心情愿去吃苦、去节省每一分钱,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共创社会主义大业;作为基层干部,他具有公道、能干的可贵品质,和为集体事业贡献一切的自我牺牲精神;作为农民的儿子,他勤劳纯朴、老实厚道、甚至有些多情善感。这些不同的品格侧面显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使“庄稼人的传统美德和共产党员的特有气质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梁三老汉是小说塑造得最精彩的形象。这是一个老一辈农民,善良、勤劳、倔强、保守。他由衷地感谢带来土地、带来创业希望的共产党,但又不理解、不能接受社会主义的新事物,思想和性格上充满着种种矛盾。最后,在事实面前,他心悦诚服并愉快走上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大道。这一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农民在告别封建私有制时在思想和心灵上逐步转变的艰难历程,其中饱合作者对农民的理解和挚爱之情。蛤蟆滩上的“三大能人”的形象也描写得非常生动。这三个人虽都因精明强干被称为“能人”,但由于各人的身份性格不一,“能”的特点就各有千秋:郭振山阳奉阴违、装腔作势;郭世富外善内奸、贪婪狡黠;姚士杰则阴险狠毒、诡计多端。其他人物如高增福、冯有万、任老四、任欢喜、王二直杆、梁大老汉、高增荣、改霞、素芳、生宝妈等都个性鲜明,有血有肉。众多人物几乎包括当时农村社会各个阶段,阶层的典型,组成一个矛盾统一的形象世界。展示出宽广的社会生活

画面。

(三)艺术上成熟,形成独特风格。首先,全书结构严谨细密、匠心独具。开篇用“题叙”提供生活源头,最后有“结尾”承上启下,显示生活的去向,并与下一部相衔接,力图使这部小说具有历史的厚重感,产生史诗效果。其次,在形式上,作者往往打破时空限制,巧妙地穿插进人物的历史回忆或对事件及进程的概括综合的叙述。以增加篇幅的生活容量。在艺术描写上,作者既具有细节烘染和心理刻画细致入微之长,又兼擅俯视开阔、气概雄浑之胜。语言洗炼生动又清丽流畅,并富有关中的乡土气息,使小说极富感染力。诚然,这部小说也有明显不足,如情节发展沉滞迟缓,对一些人物的把握不当。尤其是小说在1977年再版时,作者为迎合一时政治需要而进行几处“重要修改”,造成了严重失误。60年代初严家炎曾对梁生宝形象的真实性、典型性提出疑问,文章发表后引起作者和学术界对此展开讨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观念的更新和对历史的反思,也有人认为《创业史》尽管反映了一定的历史真实,但也受到了“左”的思潮干扰,应该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对该书所反映的内容进行重新认识,对书中梁生宝等一系列形象也要重新审视,这些又引起新的争论。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创业史读书笔记》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87745.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