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党员读书笔记之《长征》

党员读书笔记之《长征》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7 12:18:40 | 移动端:党员读书笔记之《长征》

第一篇:《长征记》读书笔记

《长征记》读书笔记

贵州大学历史系·王忠培

《长征记》

作者:(古希腊)色诺芬 著,崔金戎 译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北京)

出版时间:1985年5月第一版

字数:153千字

阅读时间:201*年11月2日第一次阅读,201*年11月29日第二次阅读,201*

年12月20日第三次阅读并撰写读书笔记。

本书作者色诺芬是古希腊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也是军事家。本书记述了他随同希腊十万雇佣军参加小居鲁士争夺波斯王位的战争经过,并着重记述小居鲁士在战争中阵亡后,希腊雇佣军由波斯腹地穿过美索不达米亚、亚美尼亚进抵黑海南岸,撤回希腊的冒险远征过程。

一、 主要人物

一) 色诺芬:(xenophon, 约430-354bc),古希腊历史学家、作家。

雅典人。苏格拉底的弟子。公元前401年参加希腊雇佣军助小居鲁士(kurush,约前424-前401年)争夺波斯王位,未遂,次年率军而返。前396年投身斯巴达,被母邦判处终身放逐。著有《远征记》、《希腊史》(修昔底德《伯罗尼撒战争史》之续编,叙事始于前411年,止于前362年)以及《回忆苏格拉底》等。色诺芬博识善文,他的著作涉及到政治、哲学、军事、经济等诸多领域,成为后人综合研究古希腊社会的必读文献。色诺芬既是长征记的作者,也是这次远征的参与,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 居鲁士:小居鲁士kurush(公元前423年以后---前401)波斯

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小亚细亚总督 ,为大流士二世和王后帕里萨蒂斯的次子,他是帕里萨蒂斯的宠儿,母后希望他能代替兄长阿萨西斯继承王位。当大流

士二世决心继续对雅典进行战争并支持斯巴达人时,帕里萨蒂斯劝说丈夫任命小居鲁士为吕底亚、弗里吉亚和卡帕多西亚的总督,以及帝国驻小亚细亚所有军队的总司令,小居鲁士和斯巴达舰队统帅莱山德友好合作,打败了著名的变色龙亚西比德,保证了斯巴达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最后胜利。 公元前405年大流士二世临终时,小居鲁士被召回。公元前404年,当长兄阿萨西斯登上王位,称阿尔塔薛西斯二世时,卡里亚总督提沙费尔尼斯指控小居鲁士企图谋杀他的哥哥,但是由于母后说请,小居鲁士被赦免,又回到原来总督的位子上。复任后,他立即开始准备夺取王位,聚集了大量的军队,公元前401年,小居鲁士从小亚细亚起兵叛乱,率领约2万士兵(其中一万一千七百名希腊雇佣兵)东进幼发拉底河争夺王位,他势如破竹般的进入巴比伦你要,其兄阿尔塔薛西斯二世赶紧召集一支军队,两军在库那萨克相遇,小居鲁士阵亡。

三) 克利尔库斯:(?—前401年),拉西第蒙人,后流亡投奔小居鲁

士,成为其挚友,也是最忠于小居鲁士的将领之一。克利尔库斯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人,熟悉他的人都公认他极为能征善战。,在拉西第蒙人和雅典人交战的整个期间,他都参加了。后来被斯巴达当局以不服从命令罪判处死刑。流亡在外,他来见居鲁士,居鲁士给了他一万达利克,但收到这笔钱之后他并不去追求过闲散舒适的生活,而是用它征集了一支军队去攻打色雷斯人。他在战场上战胜了他们;自那以后千方百计地劫掠他们,并继续打到居鲁士需要他的军队。于是他便回来,仍然是为了战争,这一次是跟居鲁士一起。小居鲁士死后,他和几个希腊将领被蒂萨弗尼斯诱杀,死时年约五十岁。

四) 普罗克西努斯:普罗克西努斯(?—前401年)彼奥提亚人,从

少年起便怀有急切的愿望要成为一个能处理大事的人。出于这种愿望,他以束修师奉利翁廷人戈尔基亚。在他门下学习之后,认为他已有治世之才,并经与当时伟人交往能自有所施,于是便投靠了居鲁士并参加了反对国王阿尔塔泽西斯二世的战争,希望从中能成大名、得大权、积大富。雅典人色诺芬就是由他推荐参加万人远征的。

五) 梅浓:(?—前401年),塞萨利人。他贪图巨富——急于获得指

挥权力,以便得到更多的财富,急于获得荣誉,以便能增加所得。他愿意和

拥有最大权力的人交朋友,以便能做不义的事而不受到惩罚。为了达到他心所向往的目的,他认为最方便的捷径便是通过违誓、虚伪和欺诈,而他认为直爽、方正和诚实等于愚蠢。他对任何人都显然没有感情。如果他说他和某人是朋友,很清楚,这个人便是他在阴谋反对的人。他从来不嘲笑一个敌人,但在谈话中总是予人以嘲弄同僚的印象。

六) 阿尔塔泽西斯: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皇帝阿尔塔泽西斯二世,是

波斯王大流士二世和王后帕里萨蒂斯的长子,大流士二世死后继承王位。后因听信帝萨弗尼斯之言,认为其弟居鲁士将发生叛变,遂处罚之。此事引起居鲁士不满,并引发居鲁士叛变的远征,并成功镇压了这次叛变。

七) 帝萨弗尼斯:阿尔塔泽西斯的大臣,本为居鲁士的朋友,后来大

流士二世派居鲁士出任省区总督兼集解在卡司特卢斯平原所有军队的司令官。并威胁到帝萨福尼斯的地盘。因此帝萨福尼斯向国王报告居鲁士欲谋反之事,引发远征。后来协助国王阿尔塔泽西斯二世镇压居鲁士。居鲁士阵亡后,帝萨弗尼斯诱杀了远征军主要将官和队长。

二、 篇章概要

卷一:

波斯王大流士(二世)和皇后帕莉萨蒂斯生有二子,长名阿尔塔泽西,幼名居鲁士。大流士崩后长子继承王位。后来居鲁士收到其王兄的侮辱,决心以武力推翻其兄的统治以报此仇进而夺得统治地位,并积极在其辖地秘密组建军队。待到居鲁士认为时机成熟了之后便召集了他在各地的军队,打算急行军进攻首都巴比伦。这时他的军队还不知道他们是要去进攻国王。经过艰难的长行军,居鲁士及其军队与王军在据首都不远的地方短兵相接。居鲁士身先士卒,率领少量亲兵深入王军阵营,不幸在试图杀掉国王是阵亡。由于他是孤军深入,所以这时他的军队还不知道他已经战死。

卷二:

居鲁士的军队知道他阵亡后,拒绝了国王的劝降,试图退军回师。这时军队指挥权转移到克利尔库斯等将官身上。军队撤退过程中,国王使者帝萨弗尼斯以友好的姿态于他们同行,但实际上是想在途中消灭他们。军队出发不久,帝萨弗尼斯设计抓捕了军队主要将官并处死了他们。

卷三:

此时军队处于无领导状态,恐惧的情绪开始蔓延。为了扭转这种无领导、军队困惑恐惧的情形,雅典人色诺芬挺身而出!他通过演讲取得了军队的信任之后,号召队伍重新选举出了被杀掉的将官的替代者,他本人则取得了军队的指挥权。军队在新的将官的领导下重焕生机。并按照色诺芬的战略计划开始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艰难行军。

卷四:

军队途径卡杜客亚人地区,沿途皆有战斗发生。艰难度过肯特里特河后,他们在一个村庄得到了给养。次日,队伍全速前进,此时天降大雪,大地一片雪白,士兵们也因此饱受寒冷的折磨。此后,他们行军进入陶基亚人的地带,收集了物资给养。并从这里行经马克罗尼亚地带与科尔刻斯发生战斗,然后举行了运动会。

卷五:

由于这个时候军队已经靠近攸克星海,军队里面有人对无止尽的陆战产生厌倦,第一次提出由海路前进返回希腊。这样就表决让客里索甫斯去寻找船只,其余的人去给养。后来,当地已经给养已经被他们掠夺殆尽,而客里索甫斯还没有回来,他们便决心分由陆路离开。后来由于色诺芬想让大家定居下来建立城市的念头使军队发生了一些风波。

卷六:

客里索甫斯回来了,但是他只带来了一只战船,士兵们期待的东西什么都没有。但是他带来一个消息,安那克西部斯海军司令嘉奖了他们,并许诺若是他们出了攸克星海,将有正规军饷。这个时候已经很靠近希腊了。后来军队分散为三个部分。后来他们又会和了。再后来又发生了一些争执。

卷七:

法尔那巴组斯人怕这支军队会进入他们的辖境,便求安那克西部斯把希军由亚细亚运过去。于是安那克西部斯召集希军的将官和队长们到拜占庭,答应如果他们过去,士兵们可以得到正规的军饷。但是他们过去之后才发现他们被骗了。这期间他们和色雷斯人赛特斯有过一些合作。后来色诺芬把军队交给了将与蒂萨弗尼斯和法尔那巴组斯交战的提布戎,结束了他的长征。

三、 精彩片段欣赏

卷一,p.28:

这时居鲁士生怕他会迂回到希军背后把他们分割断开,便向过往冲上前去迎战。以他的六百兵力战胜了国王前面所列队伍,并使其六千兵力溃逃,据说他还亲手杀了指挥官阿尔塔革赛斯。但当敌军溃逃时,居鲁士的六百兵力前去追击也散失了。他身边只留下很少的人,大部分是他的所谓同桌陪伴亲信。这是他看见国王······便冲上前去向他的胸膛猛击······可是,当居鲁士发出这一击时,有人用标枪重重的击中了他的眼睛下部。这是国王和居鲁士各自的随从和支持者之间展开了一场争斗。

卷二,p.54:

当他们到达蒂萨弗尼斯的门禁,将官们被请进去——彼奥提亚的普罗克西努斯,赛萨利的梅浓,阿卡狄的阿基亚斯,拉孔尼亚的克里尔库斯,阿加亚的苏格拉底——而队长们则在门口等候。过了不一会儿,一声号令,进入里面的人被抓起来,而外面的人被砍倒。跟着便有一些波军骑兵在这个地带驰骋,见到希腊人便杀死,不管是奴隶还是自由民。

卷五,p.142:

他(色诺芬)接着说:“我感到很奇怪,若是我抱怨你们当中任何人,你们记在心上不会默不作声;而若是我保护了任何人不受冻挨饿,或使他免受敌害,或在他贫病是提供援助之物,这些事却谁都不记在心上。再者,若是我对一个人表扬了他的优良行为,或尽我所能奖励了他的勇武时,你们也不记得这类事情。可是,肯定地更光荣、更公正、更正直、更有德的是要记住好事而不是坏事”。

于是人们开始起来,回忆过去的事情;结果是一切令人愉快和满意。

201*年12月21日星期五

第二篇:《红军长征的故事》读书笔记

我看完《红军长征的故事》,当我把这本书合上的一瞬间,那一幅幅惊天动地的画面,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仍久久萦饶在我的眼前,从内心不由自主的发出这样的赞叹:“这简直是中国战争史上前所未闻的”。它已经深深震撼了我的灵魂。

震撼啊!数千人马驮着锱重万里长征,面对的是百万虎狼之师,前有堵截,后有追兵。面对高山悬崖,冰雪雨雾、湍急的河流、莫测的风暴、灼热的沙漠、无底的沼泽,饥寒交迫、刀山火海……这一重又一重令人无法相信的困难,却被这支队伍战胜了,这就是红军,这就是“无坚不摧”的红军。

历史的车轮已经把人类载入到一个崭新的世纪,我们远离了那战火纷纷的年代,现在的人们面对困难有两种选择:知难而退或者就是知难而进。知难而退的人几乎占了三分之二。记得有一次,我有一道题不会做,没有经过任何思考,就不做了,现在想起来,那是我人生路上的一次最大的失误。我后悔自己没有去面对它,没有去锻炼自己,红军爬雪山的时候,吃的是皮带、树根,穿的是草鞋,薄衣,他们却翻过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战胜了一道又道的困难。试想一下,我在他们的面前似乎变得那么的渺小和苍白无力,其实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去面对它,俗话说:“困难就像弹簧一样,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我们学习的过程,正如科学家攻克难关一样,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只有披荆斩棘,奋勇当先,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知识就像满目琳琅的大宝库,探寻它的路是坎坷的,不能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其实,困难的重量是由你的习惯来称的,在怕困难人的眼中,它就像巨人一样,相反,在怕困难人的眼中,它只不过是蚂蚁大小,只有经过磨练的人,才会不停地与困难做斗争,勇于和困难做斗争的人才能取得胜利。

“不经一番彻苦寒,怎得梅花扑鼻香”,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潜心研究十多年,验算用的草稿纸竟达十几麻袋之多。终于攻克了数学上的难题哥得巴赫猜想。诺贝尔奖的创立人诺贝尔,为了研制炸药,有十几次差点落入死神的魔掌,但是他还是不放弃,继续研究,终于取得了胜利。中国的保尔张海迪,在轮椅上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神舟五号经过中国科学家几代人的努力,终于成功的飞上了太空,让世界人民所瞩目,救死扶伤的李时珍,经过自己二十多年的呕心沥血,不知道踏遍多少青山悬崖,用心血筑成了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这不就是一些活生生的例子吗?正是由于他们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恒的精神才换来他们伟大的成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兴衰是我们中华儿女每个人的神圣责任,在学校我们要把红军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发扬下去,我们要学好每一科知识,孜孜不倦的学习,用科技来强国,我们要沿着先烈们走过的路,继续走下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让祖国永远巨人般立于世界之林。

第三篇:放眼看长征读书笔记

杨晓婷 09中本4班201*014450

红军,你是真的英雄

——《放眼看长征》读后感

沉沉的《放眼看长征》,我看了整整一星期,澎湃的心终于慢慢的平息了,我的一个星期的生活不停地在20世纪到21世纪的转换,那时候的黑白照片,如今的缤纷灿烂,鲜明的对比;那时候的硝烟,如今的纪念,愈演愈烈。

《放眼看长征》是一本纪实类的书,详细介绍了长征的原因、经过,以细腻的笔调记录了长征途中很多感人故事。

本书向读者展示了红军长征的全貌,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历时两年时间,行程两万五千里武装大迁移的艰难经历、卓绝斗争、胜利会师的真实史料。红军长征是老一代革命家用血肉之躯谱写的令人心灵震撼,精神升华,激情奋进,永不言败的光辉历史,它创造了令全世界震惊与赞叹的奇迹。长征留下的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坚定信念的乐观主义精神、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所汇成的红军精神,是中国乃至世界宝贵的精神遗产。

该书第二章——外国人眼中的长征,很有意思。隔着七十年的时空,现代人对长征的理解,难免不带着现代眼光,看看外国人眼中的长征,也许对我们更好理解长征精神有特别意义。埃德加·斯诺,美国的一名记者,带着“中国共产党到底是什么的人?是什么使他们那样的战斗?是什么支撑他们?他们从事的这场斗争的革命基础是什么?是什么希望、目的和梦想使他们成为难以置信的顽强勇士”问题,进入红色区域。斯诺的西行,到了红色区域,和红军领导人谈话,和 1

红军战士接触,听苏区人民对红军的称赞,他置信了顽强勇士的所作所为,置信了他们长征为什么能胜利,置信了他们能够在西北建立新的根据地。

看了《放眼看长征》我也置信了,置信了“长征的胜利是举世无双的”,我深深的被在长征中,跋山涉水,忍饥挨饿,受严寒,战顽敌的红军精神折服了。

读着这著作,我不禁想到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红军不怕艰难,力争胜利的精神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的内心: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突破长江天险,强渡大渡河,激战腊子口,跨越雪山草地,挖野菜,吃树皮草根??这就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不再只是着眼于路程的艰辛和战士的精神,作者叶心瑜对红军的这次辉煌的行军再次进行了解读,展示了长征的全貌,消逝了心中的疑惑,激发了缅怀先人的精神。

两万五千里,这个数字足以让人意味深长,长征,中国共产党的战略转移,中国共产党在极艰难的环境中的重生,跋山涉水,忍饥挨饿,受严寒,战顽敌,斗天,斗地,斗敌??

“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平凡人们给我最多感动??不经历风雨不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真心英雄》的歌响起,两万五千里长征,红军一直奏响着这首歌,中国红军用他们的血、他们汗换今天我们真心的笑容。所以我说,红军,你是真的英雄!

第四篇:《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读书笔记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读书笔记

付光磊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部伟大的革命史诗,因为其重大的历史意义而为人所铭记,经过长征,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被纠正,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从此,中国共产党的事业蒸蒸日上,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

近几年,关于抗战与解放战争的电视剧不断涌现,也一次又一次的冲击着人们的眼球,使人们对那段触目惊心、艰难困苦的传奇有了更多的了解,我就是其中的一位。

受父亲与爷爷的熏陶,我从小就喜欢看那些红色电影跟电视剧,尤其是近几年热播的《亮剑》、《历史的天空》等,看了一遍又一遍,但就是没有看够。以前没有养成买书的习惯,初中高中也没有时间去看课外书,所以很少能通过书籍了解那一段历史,来到大学以后,终于有了更多的属于自己的时间,也就有了更多的读书时间,于是就选自己喜欢看的书目到图书馆去借,上学期的时候,在学院资料室看见《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于是就抽下来看了一遍,虽然有的地方让我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当时可能看的比较潦草,所以当今年要再次看的时候,业已忘了许多,就借来再看一遍。

一直以来,历史教科书上对长征的描述都是很有限的,而且,给人一种感觉就是第五次反围剿的时候,屡战屡败,不得不放弃原来的根据地进行长征,然后在长征途中,经过遵义会议,毛泽东重新掌权之后,红军就转被动为主动,一直牵着国民党的鼻子走,除了过草地爬雪山时遇到了大自然方面的挫折以外,一路都是很顺利的,一直到达陕北,成功会师。但当我看到这本书介绍说长征前红军人数为8万多人,而长征结束以后,红军只剩下6千多人,更何况在长征途中红军还在不断的扩红,招募了很多的新兵,因而长征具体损失了多少有机力量,谁也不清楚,当时我就觉得有这样的损失,长征还算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一想到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时候,我想虽然长征损失了那么多有机力量,但毕竟它使得中国共产党摆脱了国民党的追缴,为以后的抗战保存了实力,而且还纠正了左的错误路线,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而且我们可以想象,经历过那么残酷的长征,剩下的这6千人一定是身经百战的勇士,将来一定会成为抗战的主力军,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初读长征,心情也是随着长征的过程而不断变化,读到李德不了解中国实际而在胡乱指挥反围剿使得红军蒙受巨大损失的时候,心情沉重而又愤怒;读到红军要与国民党比速度抢时间过渡口的时候,心情急切而又担心;读到毛泽东重新掌权确立领导地位的时候,心情愉

快而又充满希望??而且,在后来毛泽东组织红军穿越封锁、组织红军渡江的时候,令人不得不佩服他那伟大的军事策略与准确的判断,蒋介石被他搞得一塌糊涂,根本不知道哪里才是红军的主力,也不知道红军到底要去哪里,应该派兵往哪里追。我想任何一个人在那种情况下都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的,但也只有那种情况下,红军才能迷惑敌人,才能顺利渡江。就像孙子兵法中说的那样,“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毛泽东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迷惑敌人的举动,使得自己越来越赢得战场的主动权,从而赢得宝贵的转移时间。其实合上书本想一下,就会发现毛泽东对孙子兵法一定是非常熟悉的,他提出的“避敌主力诱敌深入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跟孙子所说的“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之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有很大的相通之处。

当然,除了军事上的英明决策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权术。红军利用各地军阀与蒋介石的矛盾,与军阀签订秘密协议,从而使得红军避免了无谓的牺牲。国际关系学上讲,外交策略就是不使潜在的敌人变成敌人,即使不能成为朋友!而毛主席则有更经典的一句话:政治就是把反对自己的人弄得少少的,把支持自己的人弄得多多的;军事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虽然听起来很“土”,但这确实是真理!其实,只要双方有共同利益,那么就有合作的可能,即使看起来他们是多么的势不两立。当时,红军跟地方军阀就有共同利益,那就是他们共同的敌人——蒋介石。蒋介石干掉红军以后,一定会顺手干掉地方军阀,所以聪明的地方军阀不会眼睁睁的看着红军被蒋介石一口一口的吃掉,否则下一个被吃掉的就是他。

而且,在红军后来行军过程中,经常会有村子或者县城对红军特别友好,帮助红军把国民党的军队赶跑,打开城门迎接红军并且给红军送食物。这其实也很能说明问题。民心向背向来是决定战争的关键因素,得民心者得天下,共产党赢得民心,就一定能赢得胜利,即使现在她还不强大,还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再看后来解放战争中的淮海战役,这是一场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数十万的支前民工为淮海战役的胜利提供了保障。为什么共产党能够得民心,能够受到人民的拥护呢?因为共产党代表和维护的就是他们的利益,共产党赢得胜利,他们就可以过太平安稳的日子,而这对广大农林民来说已经足够了。现在也是一样,虽然中国一直是在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是在不断提高,但还是有一些潜在的问题需要尽快解决,这些问题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影响了政府和共产党的形象,国家必须下大决心尽快解决。

但如果有人了解当时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仅凭这些绝对不可能让他们相信红军能够取得长征的胜利。因为从后来的统计看来,红军无论是衣服、食物和装备方面,还是行军速度方面,要取得长征的胜利根本就不可能,但事实摆在眼前,不由得人不相信。那就说明除了

上面列举的因素以外,还有其他重要的因素促成了长征的胜利完成,个人觉得,那就是军队的服从和信仰!无论是高级指战员还是普通士兵,他们都做到了绝对服从,即使在他们看来上级交给他们的任务是自寻死路或者是不可能完成的!昨天看《建国大业》,也有一个地方突出了这一点,当然并不是长征时期,是毛泽东命令刚打完辽沈战役的林彪接着到北平围攻北平,当时还有人在那里说了一系列不可行的原因,但林彪却只说了一句话:回复中央,林彪一定完成任务!长征中,林彪遇到的这种情况很多,有时候他都不明白为什么中央要让他这样做,有时候也会觉得中央这是在让他自寻死路,他在后来还抱怨过,但他当时却依然坚决完成任务,其他的指战员也是这样,普通士兵也是这样!从而使得红军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同时又很好的完成了任务。但是要细究为什么红军能做到绝对服从时,恐怕就只能用信仰来解释了!因为有着共同且远大的信仰,红军才能上至指战员下至普通士兵、炊事班老班长,都能做到绝对服从军令,才能做到急行军几天几夜并迅速投入到紧张而激烈的战斗中,才能做到即使面对重重围困、面对寒冷缺氧的雪山、面对到处沼泽的草地而不回头,不退缩,从而保证了红军长征的胜利!有时,我会想,如果毛泽东指挥的是国民党的军队,那么历史会不会改写呢?其实,蒋介石不笨,个人倾向于认为他们两个有点像诸葛亮跟周瑜,而且各自的大本营也跟蜀吴的地盘基本相同,蒋介石的失败可能就是因为他碰到的是毛泽东,如果换做别人,恐怕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真的会被蒋介石打垮(当然,我觉得最终蒋介石还是会被幸存的共产党人解决掉,因为国民党已经是腐败到骨头里了,迟早会被推翻,《建国大业》里也说得很清楚,蒋介石也很清楚,而这里只是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如果毛泽东不掌权的情况)。既然蒋介石不笨,那为什么最后还是让红军从包围中冲出来了呢?毛泽东的很多决策他都看明白了,但为什么还是让红军逃跑了呢?就是因为他的军队不行。虽然他的军队武器先进,虽然他的军队在众多方面都优于红军,但有一方面,他的军队比不了红军,也正是这一方面,使得红军成功了,那就是军队的信仰!国民党的军队可能没什么信仰,也就不会卖死力,使得即使蒋介石决策很正确,但是执行不下来!决策执行不下来,相当于没有!所以蒋介石才会输得那么惨!可悲可叹!当然,不仅仅是普通士兵执行不下来,国民党的很多高级指挥员都做不到像红军那样绝对服从,严格执行!联系到现在,虽然中央有很多决策是英明的,但实际上呢,因为有些腐败分子的存在,使得很多政策都不能保证按照决策者的设想运行,不能真正的使人民受惠!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国民党的失败不值得惋惜,但希望决策者能以史为鉴,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真正美好而又强大的国家!美哉,我

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第五篇:读书笔记之

读书笔记之:《第二十二条军规》

——虚幻的军规,真实的残酷

第一次看到《军规》是看电影《隐形人》的时候,一位优秀的高中生做着贩卖论文的勾当并将其“非法”所得藏入这本书中,电影对其的特写镜头以及中文字幕勾起了我的兴趣,利用暑假读完此书令我感触颇多。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长篇巨制,我花费几个星期才将其读完,对其情节没有过多感受,相反众多的人物角色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才是最大的看点。尽管身处二战背景,但在“皮亚诺扎”岛上,军队似乎并不急着结束战争,同样的,小说也内有用太多笔墨描绘战争,相反却是立足人性,反思自我。

疯子,荒诞

由于这是一部恢弘巨制,所以我只能从其高频词汇对其进行剖析,“疯子,荒诞”便是第一组。

小说开始便是主人公约塞连大喊着“疯子”,他认为所有人都是“疯子”,约塞连他不在意他的军衔,不在意他的收入,他只希望可以快点回国,不幸的是他所在的飞行大队的长官卡思卡上校一心想当将军,于是肆意增加飞行次数,由原来的四十增加到八十,约塞连对其难以忍受,于是用尽各种办法进行抵抗,博洛尼亚轰炸是最典型的一次,他不明白为什么仍有人愿意不断飞行只因长官的私欲。

战争的炮火不仅寝室人的肉体更折磨人们的精神,尤其是旷日持久的战争末期人类求生欲望空前高涨的时期,此时却不断被要求继续冒险,很难想象人们会做出什么样疯狂的事。幸运的是,约塞连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同样也是不幸的,因为他认为所有人都疯了。 私欲,荣誉

文中三个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卡思卡上校,谢思科普夫少尉(中将),米洛司务长。三者皆以荣誉为名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在战争中他们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也不是最后一个。不过这三人却各具特点:卡思卡不择手段,谢思科普夫愚蠢却运气好,米洛则赚钱有术。三者共同之处在于他们对于战争本身并无任何感想,但对其带来的机会,谁也不肯放过。 战争已接近尾声,人们都开始为自己做打算,战争的残酷不只在于其炮火,也在于其带来的稍纵即逝的机会,这种机会如同毒品一般让人欲罢不能,也正因如此,我们可以看到每次大战过后对于人类生活、科技各方面也都是全新的机遇。也因战争,我们的价值观等人文领域的东西也在不断改变。

“第二十二条军规”

打引号表明其特殊性,小说随叫《第二十二条军规》但其出场次数不过四次,都是约塞连想要回家并欲打破军规时出场(最后一次不是),所有人都清楚这条军规不过是虚幻的,但只要有人想用,它依旧有效,即使拿不出文件,之前列举的种种行为皆因它的存在。 作者创造这一条军规的目的也十分明显,人类生活中的种种不和谐,都是源于这种不合理、前后矛盾的制度,约塞连无法改变只能逃避。但又因矛盾的制度它并不“存在”,所以可以想象,其实往往给自己造成困难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轻信和懦弱。

好友的不断逝去最终令约塞连明白只有靠自己逃离这个小岛才能最终得到解脱,他放弃了消极抵抗,撕毁了那令人作呕的协议,也不在想着装病那个蠢主意,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作者的构思巧妙,一个极其巧妙的伏笔,以及约塞连最终借此方法逃离苦海,这个伏笔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对它大篇幅的描写以及最终不动声色的揭露。

战争离我们远去,但文章留给我们的反思不止于战争,更多于生活,类似的“军规”生活中比比皆是,以中秋月饼为例,人们一方面追求着食品包装的精美,另一方面却又对高昂

的价格表示愤怒,商家正如战争固然可恶,可反过来,难道我们就没有一点责任吗?面对此情相信我们会比约塞连更无奈,让我们最后伴随着约塞连飞往瑞典的旅程,在小说的留白上展开自己的想象。

高二(8)班俞皞哲25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党员读书笔记之《长征》》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87752.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