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了凡四训读后感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黄(字坤仪,号了凡)所撰写的一部教育子女的家训,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内容,集中概括总结了我国封建时代的道德伦理思想的精华,由于清代及民国初年的高僧贤德们的推崇、印行,在民间广泛流传,对我国民众的人生和道德实践发生了重要影响。
“立命之学”中提到了改造命运的原理有两个方面,即,竭力行善和努力断恶。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正是印证了这样的思想。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论转变为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命运,即在生活中不断的行善,而不作恶事,他的这种转变也正是信仰的转变,从信仰宿命论而改为信仰福善祸淫、命由我造的人生观。正如其所说“余初号学海,是曰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改过之法”顾名思义,就是不仅要积极为善,而且还要知非改过。正如孟子所说“人恒过,然后能改。”袁黄先生将改过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从事上改、从理上改和从心上改,并且论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第一种层次仅仅是从表面上改变,即把毛病找出来一样样地改。第二种层次就是从理解道理的角度出发,道理明白了,过错自然就会消除,正如此所说“其馀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过将自止。”第三是从心上改,即“过有千端,惟心所造,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意思是说因为人们有不正当的思想所以这些思想才会发展成千万种过错,一个人如果能净化自己的思想使之充满心间,那么其他不正当的思想就不会玷污自己的心灵,自然就不会犯错误。这是袁黄先生论述改过的最高境界。
“积善之方”,即积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运不仅要改过,而且还要积善。要积善就必须先明白事理,因为“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在区分善与恶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中峰禅师的话:“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恶。有益於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此外,在积善方面我们可以按照了凡先生划分的标准,即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水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如果能做到这几点,那么我们就可以具备这世间各种品德。
“谦德之效”讲的是只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本篇首先从理论上论述了“谦虚获益”的普遍性,这个道理类似于我们平时所提倡的“满招损,谦受益。”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的过程,也都有其发展的极点,当到达极点后,就会逐步下降,就像“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一样。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也只有谦虚,戒骄戒躁,我们才能更好的领悟这个世界,参透世间的各种道理。
无论改过、积善还是谦德都应基于立命,即对生命生活本身的存在与构成的理解。“积善”是建立在“改过”的基础之上, “改过”是建立在明白因果的基础之上,即“福善祸淫、命由自造”的人生价值信念。《大学》上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立命”亦即“知命”是本,“知命”之后必要力行改过、积善与谦德方可转化命运。
如果借用他人的语言对全文进行归纳那就是“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
第二篇:了凡四训读后感
通过此次的学习,感受良多,首先应该感谢付总,给予我们这此学习的机会,让我们大家坐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成长。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得到提高,得到成长,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受到,我们到底有没有得到提高,得到进步。其实这个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因为至少我们坐在这里,用心去学,就一定会有所收获,下面我就将我所感受到的东西,与大家分享。
对了凡四训,产生了一种好奇心,
进而通过李毅多教授对了凡先生的一生的概述。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因为我想知道到底是什么?
立命之学中感受最深的是我们对因果的概念有了些了解。并且同样意识到,自己也一样将生活中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归咎于命运,不去勇敢的面对,真正应该做的应该是反省自己的缺点,让自己拥有那种发自内心反省的力量,才可以改变,所谓的命运。只有真切的用心思考,才能对峙烦恼。(一切福田不离方寸) 趋吉避凶的方法就是要通过行善断恶来实现。所以我们应该行善,行善才会得到幸福快乐。
·改过之法:改过的方法有从事上改,从理上改,从心上改三个方面。改过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就更加能考验我们。
3·积善之方:讲了做善行能对现世自身和后世子孙积累福德。这些善人做善事时候发心真诚,有悲悯心,做起善事来能发长远持久的心。
令我最为感动的是,林家的老婆婆三年如一日的 给先人粉团。先不说她是做的善事,就从她这三年如一日的毅力,就让我们感到为止动容,坚持的毅力是我所缺少的,我感受到我这是我所不足的地方。
辨别善的真假里面总的说就是要有利他心就算做的是打人骂人也是善,如果不具备利他心就是礼敬人爱护人也是假善。还有真心所发的善事真,反之为假。行善为公是真,为私是假。无为是真有为是假。
端善是只怀有济世之心、爱人之心、敬人之心。
曲善是只行善时候怀有媚世之心、愤世之心、玩世之心。阴善和阳善主要是看行善有没有追求明利 的心态,如果追求名声之类的肯定会损消福报,反之积累阴德能使得福报不被损耗。
善的大小取决于行善时候的心量,心量越大善的功德也越大。
爱惜物命所谓爱惜物命就是爱护万物的生命。之所以要修福积德就是为了保存一点恻隐之心。
学过了凡四训,也许所学的东西不能全部的说出来,但是通过这两天的学习之后,我也在反思我的生活,我的工作,就像李毅多先生所说,我去思考,会发现很多惊喜的地方。
第三篇:了凡四训读后感
破除私心和私欲、快乐至诚、改变命运
----读《了凡四训》解译有感
虽然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人种,而文化背景差异大,各有各的思惟模式、生活、工作方式,但大家共有的目标及心愿却是相同的。就是追求“快乐、幸福、健康、财富等。
然而,快乐的反面「苦」并非是我们想丢就能丢,事实上它是丢不掉的。 「苦」的因、一切烦恼的根本是什么呢?佛家讲是「我执」,一种执为自我的心。「我执」愈强时,不仅会造成自己的不开心,也会造成别人的很多的问题。比如:怀有瞋恨心。一个人心中对他人、对社会总是充满怒恨、嫉妒心,这人不仅造成自己的不开心,也致使周遭的人感受到痛苦。我们可以发现这世界上的人也好,各种动物也好,都有「我执」这个烦恼。时常在生活中,我们总是关心自己多一点,总是观察自己多一点,对别人的关怀比对自己少一些。我们总是执着「我」。
破除“我执” 是人们学习佛法的根本内容,同时也是整个东方哲学的核心。佛法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破除“我执” 的一系列教育和训练方法。其实不光佛法,我国古人讲的凡人和圣人的区别,就是以是否破除“我执” 作为最主要的区分标准。可以这样说,一般人之所以是一般人,就是因为有“我执”;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就是因为已经(至少在相当大程度上)破除“我执”。关于破除“我执”,佛门中有很多方法。同时破除“我执”有很多层次。实证无私是一种层次,超越生命意志(末那识)的束缚是又一种层次,洞察宇宙和生命的本质(见性)是最高层次。可以说,整个学佛的过程都是破除“我执 ”的过程。
自私心理和人类合理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同,更多是人性局限性的表现,在很多情况下是人们产生扭曲欲望和错误认识的根源,而自卑心、自慢心和固执心无一例外是人们后天的情感模式发育不良造成的人格缺陷,会对人的情感指向和正常思维造成严重影响。为了达到更高道德境界,保持身心健康,人们必须首先破除私心和私欲对人格的束缚。对于现代人,领会破除“我执”的意义和基本境界,即使做不到无私、见性等最高境界,但是在领悟的过程中,人经常进行自省对于保持心理健康仍然有重大必要。当一个人确实去思维、正视这个心上的烦恼,也就是「我执」这个问题,并且愿意透过修持来去除这根本问题,这个人是有可能得获真正的快乐,而这个快乐是永恒不变的;
富贵、儿女、长寿都是人在人世间最执著的东西,所以,人总想留住美好的东西,控制命运、控制世界,这是凡人本性“我执”使然。然而现代人的人生的悲喜都在于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有些人不审视自己内心,只是盲目地向外面追求名利福寿;过份的乱求,过份的贪得,为求而不择手段,那就把心里本来有的道德仁义,也都失掉了。
现代人的浮躁,只想到今世享受一切福报,有些人觉得遵守道德,并不能得到什么真正的好处。相反,投机取巧的、损人利己的人并没有吃亏、甚至得到很多实在的利益。实际上这是一个长期、短期利益,身体和心理统一的问题。 人应当知道,一个人的平安,身体的健康,美满的生活,事业的成功......这许多好事,都可以说是一种福。当他遵守道德的时候,心境坦荡,在做善事的时候,因为帮助别人得到了很多快乐。许多身体上灾祸没有降临,这些是很大的福分。其实福和祸包含的范围很广。中国古人讲“莫因善小而不为,莫因恶小而为之”。这都是告诉你怎样成为一个高尚的生命。
孟子所说,“求之有道,得之有命”。甚至孔子在五十岁发出了“天命不可违也的感慨”。然而,《了凡四训》这本书明确告诉我们命运可以改变。怎样改变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人是因为先天、后天的“我执”所影响迷失了先天的本性,使人迷失的心智,无法认识命运的真相。 人只有提升自己的道德标准,以至诚为立人之本,明辨善恶的标准,扶正自己的思想及心态,才能逐步把握自己的命运,开始改变自己的命运。《了凡四训》中所讲,求外
之心,不可能得到人所想要的美好的种子。所有各种的福田,都决定在各人的心里。福离不开心,心外有福田可寻,所以种福种祸,全在自己的内心。 人的行为是由思想所主导,一个人如果真正能够做到始终向自己内心里去寻找问题,那他就一定能够在行为上达到自己的目标。以至诚为立仁之本,“莫因善小而不为,莫因恶小”而为之,在思想和行为上都做一名有仁义道德的人,身外的功名富贵也会伴随而来,内外双得。
总之:《了凡四训》这本书给我的最大的启示有两点:一、人类所有苦恼的源泉是先天和后天的“我执”, ,要想保持身心健康,人们必须首先破除私心和私欲对人格的束缚;二、一个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人要想改变命运,必须要提升自己的道德标准,要以至诚为作人根本,明辨善恶,努力为别人、为社会做更大、更大的有价值的事情。
在现实的生活中,如果大家都能为社会、为集体、为他人贡献自己的爱与行动,理解别人、,摒弃自私自利与损人利己,那么,命运一定可以改变,你的努力奋斗就是符合天道的,个人与社会都将从你的努力中受益。
第四篇:了凡四训读后感
读《了凡四训》有感
张媛柯
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感慨万千,以前对人生迷茫无错的我突然间豁然开朗,寻得了一条通天的人生大道,这条大道是如此清晰,如此的光明,令我十分感动,信心倍增。
《了凡四训》是明朝袁了凡先生为教育后代子孙而写的一本家训,原名《戒子文》,后来在民间广为流传。此书分为四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其中讲述了袁了凡一生改变命运的经过,举出了许多因行善而得善报、改变命运的实例,阐述了积德行善的种种方法,鼓励人们积极改过修身,力行善道,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在了凡先生一生的故事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云谷禅师和了凡先生的对话,他说,人的命数确实是有的,但这是对于凡夫俗子,对于极善的人,和极恶的人,命数都是不能约束他们的。极善的人即使命中注定要贫穷短命,但因为他行了善事,那么这善事的力量就能使他由贫穷短命变成富贵长寿;相反,极恶的人即使命中注定要富贵长寿,但因为他行了恶事,那么这恶事的力量就能使他由富贵长寿变成贫穷短命。
了凡先生认为,人有先天的命运与后天的命运两种,先天的命运了凡先生认为,人有先天的命运与后天的命运两种,先天的命运是父母祖宗上天给的,是先天注定的。而后天的命运则是由先天的命运转变而成,有的人一生无所作为则后天命运终生没有变化;有的人善于修持完善自己,积德行善,则他的后天命运就会向更好的方向转变;而有的人不善于修持完善自己,甚至作恶多端,则他的后天命运就会
向坏的方向转变。
此书分为四章,有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等四篇,了凡先生用亲身实践向人们证明,命运原本就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总结了自己一生的经验教训,撰写了这本探求立命之学的训诫之书。书中立命篇,就是说要创造命运,而不是让命运来束缚自己。立命之学,是讨论立命的学问,讲解立命的道理。袁了凡先生将自己所经历,所见到改造命运种种的考验,告诉他的儿子袁天启;要袁天启不被命运束缚住,并且应竭力行善,勿以善小而不为;也必须努力断恶,勿以恶小而为之。了凡先生认为,人有先天的命运与后天的命运两种,先天的命运了凡先生认为,人有先天的命运与后天的命运两种,先天的命运是父母祖宗上天给的,是先天注定的。而后天的命运则是由先天的命运转变而成,有的人一生无所作为则后天命运终生没有变化;有的人善于修持完善自己,积德行善,则他的后天命运就会向更好的方向转变;而有的人不善于修持完善自己,甚至作恶多端,则他的后天命运就会向坏的方向转变。
第二篇讲的是改过的方法。小的过失,尚且要改;那么大的罪孽,自然就不会再造了。一个人改过,如果能具备书中所说的羞耻心,敬畏心,勇猛心这三种心,那么就能有过错立刻改了,就像春天的薄冰,碰到太阳光一样,还怕不融化吗?但要改过,有三种方法。一种是从事实上改,一种是从道理上改,一种是从心念。第三篇所说的,都是积善的方法,发慈悲心,广积阴德。善一定要积很多,才能发生大作用。而且所积的善最好是别人所不知道的阴德,才能够扭转命运。然而行
善积德都以慈悲心为根本。有了慈悲心,你才能有博爱的胸怀,去接受大家,去感化大家。第四篇专讲谦虚的好处,谦虚的效验。仔细的研究,不囫囵吞枣,那就必定能够得到很大的利益。人在社会上,不能不和他人来往,所以必须要知道做人的方法,而做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谦虚了。一个人能谦虚,在社会上一定会得到大众广泛的支持与信任,学问也会进步,做人做事交朋友等等样样都会进步。如此所有种种的好处,都从谦虚上得来,所以称为谦德。
我们一般认为,人在一生中,通过加强锻炼有一个好的身体,通过刻苦的学习有一身好的本事,有了这两样,人就会有了幸福和长寿。这当然是对的,而且是完美人生所必须的两样东西,人们在年轻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追求这两样东西,但是,人是有社会属性的,你的行为、语言和思想对你的周边社会时刻都在产生着影响,你的周边社会也每时每刻都对你的行为、语言和思想产生着反馈,而这些来自于外界的反馈无不与你的言行有关,你好的善的言行就会得到好的反馈,即使你是一个能力有限的人,你的人生道路也会得以拓宽和通畅;而你的不好的恶劣的言行就会得到不好的反馈,即使你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你的人生道路也会变得狭窄和不畅。这一道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无数次的被检验。
人的能力和人的道德是两回事,我们的祖先把他们五千年来的聪明才智和道德美德留给了我们,使得中华民族长久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我们的骄傲。但是,当今的一些国人,盲目的追逐物质的享受而忽略了独立自主的创造,盲目的追求外国的时尚而忽略了自己
民族的风格,尤其是盲目的追逐金钱而忽略了传统的道德美德。他们的言行盲目,内心浮躁,他们经常会拿着一知半解就去挑战权威,对本该尊敬的师长很不以为然,把本该孝敬的长辈视作他们的奴仆,内心已空虚到疯狂的忘我的追逐明星,真不知他们哪一天会爱上侵略者部队里的靓仔大兵,他们视为所欲为为自由,视侵害他人为搞笑,视放纵为潇洒,视另类为酷,这样的人即使他有很高的学历对社会又有何用,他们不危害社会就算烧了高香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有才无德的人,更不要说那些无才也无德的人了,这样的人你能喜欢吗?你愿意做他的同事或好友吗?你愿意接纳这样的人做你的员工吗?如果大家都不喜欢他们,他们的人生道路会宽广吗?
在了凡先生一生的故事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云谷禅师和了凡先生的对话,他说,人的命数确实是有的,但这是对于凡夫俗子,对于极善的人,和极恶的人,命数都是不能约束他们的。极善的人即使命中注定要贫穷短命,但因为他行了善事,那么这善事的力量就能使他由贫穷短命变成富贵长寿;相反,极恶的人即使命中注定要富贵长寿,但因为他行了恶事,那么这恶事的力量就能使他由富贵长寿变成贫穷短命。所以人的命数是没有一定的,如果一个人不行善,也没有违犯过失,那么他就只能顺着他的命数向前走,半点都不自由啊!只有力行善事,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联想到实际,我觉得改过行善最重要的是要修心,从念头上做起,做到意念清净,不起一丝毫的妄念,顺和自己的本性,做到真诚,才能成功。人的一切恶行归根结底都来源于心里,如果一个人不生恶念,
那又谈何造恶呢?要修心,就必须在心中培养扶持正念,在平时严格要求自己,时常反省自己的过错,别人冒犯我,那是别人的过错,于己无干,不怨别人。古人道:举头三尺有神明。敬畏天理,心体光明,无愧于一切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豪杰。现代的社会之所以很少见到君子豪杰,是因为社会能干扰人清净本心的因素太多了,世人已经很少有人能保持意念的清净了,也很少有人能深信因果报应之事了。
看完这本书,合上书页时也卸下了尘世的伪装,诚实的审视自己也许这就是机缘吧?在一个平凡的午后我与这本书相遇了,这个巧妙的邂逅也注定了我的人生将走向不同的道路。
第五篇:了凡四训 读后感
了凡四训读后感
读罢《了凡四训》,我认为这本书主要解决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人的命运是否可以通过主观的努力而改变,第二个则是如果可以改变的话则应该采用怎样的方式去改变他。 第一个问题让我不禁联想到了我初二的时候读的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名字叫做《命运之路》,牧羊人翁大位为了追求诗人的梦想与心仪的姑娘而来到了人生的三岔路口,有三条道路可以供他选择,他可以乖乖的回家,也可以去一个成就了无数诗人也毁灭了无数诗人的城市,还可以选择左边一条泥泞而未知的道路。他选择了三条不同的道路,然而每次的道路走下去结果都是相同的命运:同一把刻着一个伯爵名字的手枪杀死了他。小时候只知道这是欧亨利惯常的调侃与幽默,可是读了了凡先生的书,回想起这个略带无厘头的故事,我却多体悟出一番况味。
了凡先生的生活何尝不与翁大位的命运相似呢,他们的命运似乎早早的就被什么算定,以至于一切的选择与改变好像都成为了徒劳的挣扎,人在生活的旅途中成为了傀儡,失去了自由,难免就会甘于沉沦。了凡先生在第一篇立命之学中就直指了一个问题,那便是人的命运真的是被注定的吗,人的命运可能通过人的行为去改变吗?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是被注定的,那么他的命运也就是被决定了的,而一个人倘若可以用自己的行为去改变命运,而且那种行为的意愿来自自己而非其他,那么他的命运便决定于自己而非其他了。
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我们忽然间会发现佛教---------它也是贯穿了凡先生思想的宗教---------与其他很多宗教或者哲学观点相比较,有一些不同之处,那便是自由意志论与决定论的界限貌似变得模糊不清,更接近一种相容论的主张了。
在其他人的哲学观点中,比如斯宾诺莎,他虽然不承认自由意志的存在,认为自由意志只是人们认为自己的意志是自由的,实际上却是被无数的条件一环一环所决定了的,但是实际上,他的唯理论在摆脱外在权威的意义上仍然是自由意志,人的意志、人的理性决定了道德,也决定了人的行为,外在的决定力量被大大的弱化。
康德则把自然的规律与自由的规律加以区分,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人的行为虽然受到了自然规律的影响,但是作为一个有尊严的人他有能力为自己建立一个自由的规律并且依照自由的规律去行动。
至于一些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的观点,他们则认为上帝是全知全能的,那么上帝当然可以全权的支配人的命运。人的活动,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是被控制的,虽然这样的观点并不受到所有神学家的认同。
佛教则另辟蹊径,他没有执著与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争辩上,普遍的因果论让我们看到了决定论的影子,但是作恶与行善则完全是出于人自己的选择,人做善事与种恶因断然不会是被决定了的,这当然是一种自由的意志,而且这种自由意志所触发出的行为将作为一种“因”起到改变命运的作用,我们看到,佛教实际上是提倡通过自由的意志来影响自身的命运,而反对那种完全的决定论。
因此,从了凡先生的命运中,我们看到,多做善事,种善因,可以改变命运,而且,“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一念猛厉,可以涤百年之恶”,了凡先生劝世行善,改变了自身的命运,可以说是佛教智慧的体现。
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则是了凡先生开出的改变命运的三剂良药。
改过之法首先要端正改过的态度,所谓发耻心、发畏心、发勇心,然后要明白改过的方法,便是从事上改,从理上改,从心上改。耻心、畏心、勇心给我的触动很大。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只有有了耻心,才能够主动的去反省自己的行为,然而曾几何时我已经将反省渐渐淡忘,以至于自己做了很多错事,要别人的提醒才能够自知,别人指出的错误毕竟有限,那些我茫然不自知的错误又何止千万,对错误不自知,以为自己做的问
心无愧,实际上却是一点一点的堕落,这些错误,可能就是我烦恼的根源,可能就是我为人处世上的缺陷,任由这些错误存在,最后只会贻害自己。有时候我总觉得自己做的是对的,别人的处理方法或者一些行为我看不惯,然而我却没有认真想过,我的做法难道真的是合适的吗,别人那么做是不是有他的道理,是不是更合乎人情,没有思考这些,却武断的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想想这些,感觉自己有时候真的很鄙陋。
发畏心则是告诉我要有一颗虔敬之心,敬畏之心,也就是小时候父母经常教导我的慎独。的确,很多时候虽然并没有人去监督我,但是这不代表我可以为所欲为,了凡先生说,我们虽然“过在隐微”,但是“天地实鉴”,被人看破就会一文不值,我觉得倘若排除了鬼神的监督,排除了别人发现的可能,这种畏心依然是必要的,因为如果在暗中做了那些错事、恶事,即使不被发现、不会损及自己的阴德,但是必然会导致人的放纵与堕落,而这种放纵与堕落实际上更为可怕,很有可能有一日人会公然做那些他们习以为常的错事,或者他的道德品质会明显下降,这样,即使人们不知道你背后真的做了什么,从人的改变中我们一样可以窥觑人的素养与品德的高下了。
发勇心则是教导我要当机立断,改变以前的种种不端,从现在开始,反省自己,用道德约束自己,不给错误以任何可乘之机,勇猛精进,过则无惮改。
至于改过的方法,我觉得我能够从事理上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原因,可是却很难从心中抹去做错事、做恶事的想法,明白了错误的根源,就会在做事之前用这些标准来评判这件事是否应该去做,但是只有从心上改正,不起心动念,才能够避免种下恶因。的确,当人的想法专心于善时,就不会有恶的念头涌入,正如我们专心于学习,就不会有怠惰享乐的想法一样,从心上去改过,应该是我勇猛精进的方向。
第三篇积善之方,则用十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积善能够改变命运的道理,了凡先生很强调的两点就是积善要出于至诚之心出于利他之心,否则就是假善、小善。是非、端曲、半满皆源于存心的不同。“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我觉得这十点纲要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爱敬存心”,心中不存爱敬,其他的行为则非出于真诚,自然将是一文不值的。“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我们都应该心存爱敬,了凡先生说“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能通众人之志,才能通圣人之志”,的确,圣人、先贤可能已经不在世上,不可能通过圣人先贤本身去爱敬当今世人,但是我们应该代圣人立言,践行圣人之志,来帮助、爱敬万物,通过自己的行动把圣人的爱传播给世人,这样既是我们爱敬了世人,同样也是圣人爱敬了世人,这样才是“为圣人而安之矣”的真谛。
第四篇谦德之效的内涵则显得更为明了了,“满招损,谦受益”,生活中我们的行为太满,我们的欲望太满,我们的态度太满,我们的心太满,这恰恰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结果。资本的本性便是去创造新的资本,便是去实现利益的最大,所以说建立在资本上的文化必定是一种满的文化,而这也是现代社会浮躁不安的根源所在。追名逐利,无非是为了满足自己,但是我要时刻的提醒自己学问上要虚怀若谷,认识到自己的鄙薄;处世上要礼让三分,得饶人处且饶人;精神上也要保持一种永不满足的精进之心,不断完善自己,做到更好。谦,是亏,但也是得,关键看自己的态度与努力。
了凡先生用一本《了凡四训》告诉世人,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改变的方法就是要多积善行,多培养善德。真的很感谢老师向我们推荐了这本书,了凡先生的每句话都是在鞭策我,提醒我要时刻的反思自己,常在有时思无时,莫在无时思有时,发耻心、畏心、勇心,多行善事,多积德行,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了凡先生的每句话,放在今天来看,也无不是对于浮躁的现代人的讽刺与警戒,我会把这本书推荐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能够听到了凡先生的谆谆教诲,戒骄戒躁,多行善事,砥砺德行,让我们这个社会会更友爱,更和谐。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