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教师读书笔记
《人生》读后感
语文科组汤艳茶
记得在读大学的时候,曾经彻夜不眠地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书中主人公的命运紧紧地扣着我的心弦。那股强忍的精神力量始终震撼心灵。路遥遗留下来的作品不算多,但都是精品。近期重读路遥的这部中篇小说《人生》,仍然被文字背后的力量所感动。
故事发生于上世纪80年代陕北高原的改革时期。故事的主要脉络是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的一个人生的变化历程。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的主要矛盾,矛盾的背后体现了高加林人生的悲剧。
高加林是路遥着力塑造的有血有肉的复杂人物。在他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敢于向命运挑战,自信坚毅的品质,同时又体现了淳朴的农民所具有的辛勤、朴实的传统美德。高加林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不像他的父亲那样,尽管受到欺负也忍气吞声。值得可贵的是高加林有着自己的精神追求,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眼前的一切。但是客观的现实与美好的理想总是背道而驰,这种巨大的反差正是这部小说的亮点。高加林高中毕业后回到村里后当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前途一片灿烂,既跳出了“农门”,又赢得了一份受别人尊敬的工作。
但是好景不长,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把他的位置顶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有句话说得好,当上帝关闭一扇门的时候,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当高加林失意无奈,甚至有些绝望的时候,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刘巧珍闯进了他的生活。高加林在人生的第一个拐弯处迎来了一份纯洁的爱情。刘巧珍虽然没有文化,但是一心向高加林靠拢。她为高加林学刷牙,学写字。她的爱是淳朴的,热烈的,无私的。也许,这份感情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高加林在刘巧珍的眼中是完美的。但是刘巧珍对于高加林来说,只是在高加林人生失意时找到的一份精神上寄托而已。所以当机遇再次降临到了高加林身上时,当高加林有机会重新回到了城市时,他紧紧地抓住了这次机会。这同时也意味着高加林放弃了刘巧珍。
五彩缤纷的城市生活是高加林所向往的,他异常地兴奋。这时高加林重新遇到了他的高中同学黄亚萍。黄亚萍是位现代女性,开朗活泼,任性专横,她也喜欢上了朴实的高加林。他们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又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高加林沉醉了。他接受了黄亚萍的爱。高加林的人生似乎翻开了新的一页。
但是好梦难圆,高加林进城这件事最后被人告发了,他又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黄土地,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如同一闪而逝的烟花,人生的轨迹又回到了原点。
路遥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话,非常的精辟。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人生道路上那关键的几步,可以影响我们人生的某一个时期,甚至可以影响一生的历程。也许正是人生的这种不确定性,吸引着我们向前去。
第二篇:中学教师读书笔记范文
《走近教育大师》为我搭设了一个平台,使我能够有机会以文字的形式,聆听大师的声音,提升自己的心灵。作为这次教师主题读书活动的必读书目之一,正如编者所言,该书让读者一册在手,便能概览从孔子到蔡元培,从苏格拉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主张,通读全篇,受益匪浅。书中共收录了47位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言论,这个数字应该说不小了,但对于人类xx多年的教育史而言,似乎又微乎其微。其实,任何一部辞书都难以容纳所有的教育家。所以,当我合上书本时,稍思片刻,就会深深地发觉:原来教育可以这样美的。 竞争的时代,家长挑选学校,孩子选择老师,家长联名上书,道老师的好、说老师的坏,这些现象已屡见不鲜。可以说一个学校创办是否成功,管理固然很重要,但是好老师的数量与质量却是学校真正的生命线。 作为一名新教师,孔子的一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句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那道指什么呢?我理解,应是指社会、政治的准则和做人的准则。而这些准则要理解他,不是容易的事,多少人就是在追求中,从少年到白头。
准则其实是物与俱来的,有的隐藏较深或道理较深,有的则容易让人察觉和接受。不管怎样,求道是辛苦的,而且因人们的悟性所经历的辛苦程度也不一样,但求道的过程又是幸福的,真可谓“早晨知道了道,就是晚上死去也值得了。”
就说现在学校开展的历史读书活动,读书之道,倒并不是真的为了颜如玉、黄金屋。人的一生是有限的,所拥有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如果不学习就会落后时代,落后于生活。特别是我们做教师的,如果知识不够用了,那就意味着职业生命的结束。——拿什么去教学生!既然要读书,那又要花费许多休息时间,又会出现各种工作上的冲突,也就是求道之苦吧。
我思索,佛教认为视名利为空者得道也,对吗?谁知道?不知道为什么,今天这句话老在脑海里沉浮。反复玩味,目光流转,在猜测,这是怎样一种的情感呢?即便付出一切,只要能得到答案,再大的代价也可以承受。
处于今天的社会中,立于自己的世界里,我以为“朝闻道,夕死不可矣”。求道之路辛苦如此,然得悟即死,得与不得,有何区别?求为何求?我们应体现道的价值,体现求的价值,然后死亦无憾。
当然,理解为道是自觉,不是自主。朝闻道,夕死可矣,死的是“是非”的我,不是主我。即闻道者可以离开是非之人,进入立行真人世界。这又是另一种境界。
走进书本与大师为友,走进书本与经典对话,走近这些教育的痴心汉可以让人少一点浮躁和功利,多一点理解和宽容,更多一点热情和关爱,可以让我做一个让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让学校的生命线真正得以延长。
第三篇:中学教师读书笔记
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一种具体手段,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事关成败的重要环节。恰当地 借助这种手段,通过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知知识,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开发智力,进而形成技能 、技巧,并能使学生在道德、情操、审美意识等方面得到发展。因此,恰当而有效地选择运用教学方法,是每 个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而语文学科的独特性和丰富广阔性,尤其对语文教学法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多年来 ,围绕着语文教学的效果这一主题,教师们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涌现了许多教绩斐然 的教改名家。如辽宁的魏书生、北京的宁鸿彬、上海的钱梦龙和于漪、湖南的杨初春等,他们在教学方法的选 择和运用上体现着不同的个性和风格,有力地推动了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然而,我们 发现:在学习这些经验的同时,也有一些一味模仿、生搬硬套的做法和现象,而且有时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指令划一,这种现象是令人忧虑的。
教无定法,方法是人想出来的,而不同个性的人,自然会对教学方法的选用产生不同的见解。我国著名的 教育家叶圣陶、吕淑湘先生对此都有论述。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曾这样写到:“教亦多术矣, 运用在乎人,熟善熟寡效,贵能验诸身。”这就是说,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具体 情况选择应用,到底谁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效果最好,这要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去进行验证。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内容极为丰富,任务繁重。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包括文化知识 、科学知识和生活知识),因此,语文教学既要注意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要注意到培养发展学生的感 知、思维及分析、比较、概括等各种能力和技巧,这是语文教学过程的目的所在;同时,教学过程是老师、学 生和教材在一定的大小环境中协同运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最终结果是要在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只有当教学 手段即方法和教学目的达到有机的和谐统一时,才可能产生满意的教学效果。如果我们不考虑教学目的、教材 内容、教师自身素质与风格以及学生的感知能力、知识规律对教学方法的制约等实际情况,盲目崇拜某种教学 方法,亦步亦趋,其结果必定违反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效果又怎能令人满意呢?所以我们必须在考察分析各 种因素对教学方法的制约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我们自己的教学方法,不能硬性地整齐划一,不能机械仿效,更不 能无目的随心所欲。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究竟怎样去选择适宜我们自己并能达到和实现我们预期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呢?我认为,首先得从教师和学生的自身入手。
一、“知己”——从教师自身出发,反复检查省悟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对我们应该有很大的启发。作为一名教师,其教学对象是学生 ,教学就是要通过教师把握教材,选择教法,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但如果做 教师的对自己的知识结构、个性爱好、习惯兴趣等各个方面都不甚了了,怎么能选择出一套真正适合于自己的 教学方法呢?又怎能使学生通过老师的传授指点获得最大的收益呢?
年龄不同,个性不同,受过的训练不同,教学经验、教学态度以及教师自身的个性素养及风格的不同,都会影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对教法的选用。即使对同一个教材,不同的教师也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一个有30年教龄的老教师和一个刚刚出道的年青教师,一个性格开朗的教师和一个性格内向的教师,一个男教师和一个女教师,他们在对教学环境的理解,对学生的研究掌握,对教材的感知角度和深度,对各种事情的处理办 法等各个方面,都会存在着很大差异。正象是对待一年四季,人们的感觉都不相同,甚至是同一季节的同一天 ,人们的感受亦不一样。如夏天,在文学家的眼里是一个炎热奔腾的季节,是生命力旺盛的象征;而在另一些 人眼中则是可诅咒的“炼狱”。对待鲜花亦是如此,有人从它的馨香中感觉到了沁人心脾的陶醉;有人从它的 绚烂中感到了鲜艳夺目的惊异;更有人从它的秀姿中感到了“绰约如处子”般的韵致。如此等等,这些都是人 们在感知上的区别和个性所在。因此,我们必须在执教之前,深入地研究自我,发现自我,界定自我,寻找自 己的个性特色,把握自身的客观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性质及内容去进行教法上的深层和广阔的思考 选择。倘若我们凭主观臆想办事,不管自身情况如何,强行运用某种对自己并不适合的教学方法,或者盲目模 仿某种教学方法的框架,“东施效颦”,那势必会落得个“邯郸学步”的结果。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别人的成 功经验不可以借鉴,成功的经验,我们应该借鉴,只要是遵循教学原则、服务于教学目的、有利于提高教学质 量的教学方法,我们都认为是好的,应该借鉴之,并根据我们的教学实际去消化,借为己用,完善自己的教学 。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自信,夜郎自大,把自己教学方法中的缺陷和不足当成个性和风格。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首先做到“知己”是必要的,“知己”是取得成功的准备阶 段,唯有“知己”才能正确选择。
二、“知彼”——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学生,找出特点
学生是实施教学的对象,因此,学生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便是教学中的“彼”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学方法效果的验证都是要通过学生才能够反映出来的。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说 过:“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高的规律。”这里的人的天性及其 发展和规律即指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我们无论准备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必须以学生为主要对象,以学生 对教材的承受能力为主要根据,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上的创造力为主要目的。而要真正做到这些, 就必须先对学生实际状况进行了解和掌握。
学生情况包括其知识基础、思维感知基础、个性爱好、生活学习习惯、家庭情况、班级环境情况(包括班 级的大小、优差生分布、纪律情况、学习气氛、团结情况和情感趋向等),前任教师的教学情况(括前任教师 的施教方法及习惯,学习的适应程度和接受情况等),还有学生对外界影响的反映情况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 了解和必须了解的。一个合格或优秀的教师,应是在此基础上选择教法,形成自己的个性教学特色的。因为不 同年龄段、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优等生和差等生,男生和女生,他们在心理、生理等方面是有差异的。他 们的个性、爱好、兴趣、习惯、思维、感知、技能以及受影响的程度等方面都呈现着色彩纷呈的景象。我们要 了解这些情况,要从中找出共性和个性的东西,寻找出他们共有的感知规律,以便为我们选择适宜灵活的教学 方法做好准备。
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些现象:许多在教学上取得辉煌成就的教育名家不管在什么地方作示范课时,虽然他们 对所面对的学生的具体情况是陌生的,但是,他们在上课时,开始总要对学生进行些适当的调查了解,然后再 开始他们的课堂教学活动,这实际上是在为我们树立榜样。只有了解了学生情况,才能适宜地选择教学突破口 ,灵活运用教法,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学大家们如魏书生、宁鸿彬、钱梦龙等人的个性教学特色 的成功经验实际上给我们揭示这样一个道理:面对学生,研究学生,依靠学生因情而动地选择教学方法是教育 教学的一个客观规律,尤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征。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取得满意的效果,就要了解学生、贴近学生, 选择恰切适宜的教学方法。这样做可以使自己的教学有的放矢。时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此而动,又使学生 的知识学习得到了应得的训练和强化。那么,怎样去了解学生呢?首先是课下了解。经常保持和同学们的接触 ,通过闲谈、聊天、讨论等形式,努力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本人个性习惯、学习基础 、兴趣爱好、思维能力等各种方面,这样就对他们有了比较完整和深入的了解,寻找出其共性的特点。其次是 课上了解,这是课下了解的深入,是了解他们特殊情况的最好环境,也是籍以选择教学方法,使教学和学生学 习同步和谐进行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同学们的神情举止,讨论发言,迅速判断他们的心理需要, 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改变教学方法,引导他们的注意力与自己的教学同调,这就使共性和个性有了结合的机会 ,也就使教师教学具有了针对性。再次,课后了解。每一节课结束后,找几个同学了解一下同学们对教学的反 应及听课要求。这既是一节课的总结,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了借鉴。这些活动的持续进行,可以使自己的 教学具有针对性,又能调动同学们对语文课的兴趣。因此,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决定和体现着语文教师的 教学方法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对教学法的选择,既不能一哄而起的刻意模仿、生搬硬套,又不能墨守 陈规,不敢越雷池一步,更不能仅凭一时的热情冲动,而应该经深思熟虑、反复摸索之后,慎重选择出既符合 学生实际,又体现自己教学个性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不管怎样,教学效果,是任何教学方法所永远孜孜以求的永恒的目标。
第四篇:中学教师读书笔记
、指导思想
提高优生的自主和自觉学习能力,进一步巩固并提高中等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后进生取得适当进步,让后进生在教师的辅导和优生的帮助下,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并培养较好的学习习惯。培化计划要落到实处,发掘并培养一批尖子,挖掘他们的潜能,从培养能力入手,训练良好学习习惯,从而形成较扎实基础,并能协助老师进行辅差活动,提高整个班级的素养和成绩。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5人,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及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目的明确,上课认真,各科作业能按时按量完成,质量较好。其中一部分担任班干部,能起到较好的模范带头作用。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态度欠端正,书写较潦草,作业有时不能及时完成,因此本学期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外,我准备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通过培优辅差的方式使优秀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后进生得到较大进步。
三、培优辅差目标
培优主要是继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介绍或推荐适量课外阅读,让优生扩大阅读面,摄取更多课外知识,多给他们一定的指导,帮助其在写作中能灵活运用,提高写作层次,同时安排一定难度的练习任务要求他们完成,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辅差的内容是教会学生敢于做题,会做题,安排比较基础的内容让他们掌握,作文至少能写得出。逐步提高后进生的写作水平,可先布置他们摘抄、仿写后独立完成,保证每个后进有话可说,有文可写。训练后进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堂上创造情境,让后进生尝试说、敢于说、进而争取善于说。
四、培优辅差对象
培优对象:黄梅鸿、孙川宇、覃嬿芳、台超群、李苹
辅差对象:颜淼月、樊晓菲、张家森、袁川、孔振男、吴泽进、杨敬明、王金、唐澳
五、具体措施
1、认真备好每一次培优辅差教案,努力做好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
2、加强交流,了解后进生、优等生的家庭、学习的具体情况,尽量排除学习上遇到的困难
3、搞好家访工作,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交流、听取建议意见。
4、沟通思想,切实解决后进生在学习上的困难。
5、坚持辅差工作,每周不少于一次(可利用中午或放学时间)。
6.采用一优生带一后进生的一帮一行动。
7.请优生介绍学习经验,后进生加以学习。
8.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后进生。
9.对后进生实施多做多练措施。优生适当增加题目难度,并安排课外作品阅读,不断 提高做题和写作能力。
10.采用激励机制,对后进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感。
11.充分了解后进生现行学习方法,给予正确引导,朝正确方向发展,保证差生改善目前学习差的状况,提高学习成绩。
第五篇:中学教师读书笔记
中学教师读书笔记
《追求卓越——教师专业发展案例研究》以传记的形式陈述了玛丽娜,艾娃,婧和珍妮四位英语老师的成长历程,分析了形成和影响专家知能发展的因素,并阐明了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发挥他们的专家知能。事迹中有失败的经历也有成功的奋斗,其中,不仅可以看到一些新教师常见的烦恼,还可以看到不同的观念,不同的奋斗过程使得她们在走向专家知能的道路不同!一开始看这些事迹时,我感觉非常真实亲切,因为她们刚开始投入教师这个工作时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能引起我的共鸣:这不就是我这一个多月以来苦苦探索想要解决的问题吗?从她们对自身所处的环境的不一样的回应中可以更加明确怎样对待教师工作才能尽快走出“自我怀疑” 阶段,走向专家知能:玛丽娜和艾娃能从学校的支持文化中获益,并能看到在当前尚存局限的环境中教和学的可能性;而婧却难以敞开心扉与同事交流,因而没能超越这些局限。面对同一个问题,她们有不同的处理方法,而且她们自己所选择的需要正面对待的问题也有所不同。遇到教学中的困难,艾娃和玛丽娜会进行探讨和试验,看到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她们会有一种满足感,这使得她们对教学有了更大的热情,也促进了她们继续从事教学工作;婧进行的尝试性活动相对较少,她尤其在意的是课堂秩序和纪律。玛丽娜的探索和试验以及她对教师工作性质认识上的变化,得益于理论的输入和个人实践经验之间的互动!
一些有关教师的课堂管理有效与无效的研究指出,两者的差异不在于教师处理学生不良行为的方式,而在于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阻止不良行为的发生和管理课堂,促进学习的重要方式。所谓的规约是指明确规定了学生的哪些行为可以接受而哪些行为不可以接受的准则;而常规是在较长的时间内建立起来的,控制和协调行为的具体步骤或程序。
玛丽娜在课堂管理上的特点: 读书笔记
我读教育专著----《师德修养与教师专业成长》海庆中学赵春丽
教师道德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 ,是教师素质的核心。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教师道德。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师德修养的内容不同,但它具有内在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暑期本人研读了《师德修养与教师专业成长》(周德义、王嘉德、王荣德著),受益匪浅。此书分六章,从师德修养概述入手,分别阐述了师德修养的时代要求,理论体系,过程分析和价值追求,最后论述了师德修养与教师成长的主要内容,较完整地反映了新世纪师德修养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理念和内涵,并结合实例对教师道德修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具有思想性、学术性和实用性等特点,使我们对师德修养与专业成长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综观全书,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角度的新颖性;二是鲜明的时代性;三是务实的可操作性。下面本人将针对这三个特点就此书进行简明扼要的介绍。 其中对我帮助最大的是有关课堂管理和学习组织这方面:
一、角度的新颖性
《师德修养与教师专业成长》第一章中重点介绍师德修养一些有关教师的课堂管理有效与无效的研究指出,两者的
的理论含义。 差异不在于教师处理学生不良行为的方式,而在于采取什
第一节从道德的含义、起源、作用和分类,阐述社会关系么样的方式去阻止不良行为的发生和管理课堂,促进学习
的形成和意识的产生是道德产生的前提、人类社会分工使的重要方式。所谓的规约是指明确规定了学生的哪些行为
道德由萌芽发展到形成、道德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由个别到可以接受而哪些行为不可以接受的准则;而常规是在较长
的时间内建立起来的,控制和协调行为的具体步骤或程1 一般的过程。而道德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是多种多样的,
基本上概括为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序。
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
玛丽娜在课堂管理上的特点
关系。而教师作为一个特殊而独立的职业,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河中已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师德
中学教师读书笔记 修养有什么特征和要求呢? 《追求卓越——教师专业发展案例研究》以传记的形式陈第二节重点论证教师与师德修养的关系。人类教育活动的述了玛丽娜,艾娃,婧和珍妮四位英语老师的成长历程,出现是教师职业产生的前提,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教师职分析了形成和影响专家知能发展的因素,并阐明了教师在业产生的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劳动者提高自身素教学中如何发挥他们的专家知能。事迹中有失败的经历也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使教师职业产生成为可有成功的奋斗,其中,不仅可以看到一些新教师常见的烦能。自春秋时期的孔丘为了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在中国较恼,还可以看到不同的观念,不同的奋斗过程使得她们在早办起了“私学”开始,“有教无类”,中国正式出现了以走向专家知能的道路不同!一开始看这些事迹时,我感觉教为业并以此谋生的职业教师。苏联教育家加里宁在《共非常真实亲切,因为她们刚开始投入教师这个工作时所遇产主义教育和教学·苏维埃学校的教师》一文中提出:“广到的问题和困惑能引起我的共鸣:这不就是我这一个多月义的教师是指有威望、明智的、对人们有巨大影响的人。以来苦苦探索想要解决的问题吗?从她们对自身所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是从狭义角度来对教师下定义环境的不一样的回应中可以更加明确怎样对待教师工作的。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业的专业人员,才能尽快走出“自我怀疑” 阶段,走向专家知能:玛丽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娜和艾娃能从学校的支持文化中获益,并能看到在当前尚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正是在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存局限的环境中教和学的可能性;而婧却难以敞开心扉与地位和作用,教师职业道德具有鲜明的特征:高层次性、同事交流,因而没能超越这些局限。面对同一个问题,她自觉性、情感的丰富性、影响的深远性。师德修养的提高们有不同的处理方法,而且她们自己所选择的需要正面对离不开师德教育,师德修养是师德教育的内化,师德教育待的问题也有所不同。遇到教学中的困难,艾娃和玛丽娜是师德修养的外化,二者相互联系,共同培育者教师的道会进行探讨和试验,看到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她们会有一德品质和道德人格。 种满足感,这使得她们对教学有了更大的热情,也促进了第三节讲述师德的历史演变。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她们继续从事教学工作;婧进行的尝试性活动相对较少,一部分,由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随着人类的发展,学校、她尤其在意的是课堂秩序和纪律。玛丽娜的探索和试验以教师职业的出现而形成,经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及她对教师工作性质认识上的变化,得益于理论的输入和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个人实践经验之间的互动! 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后我国教师职其中对我帮助最大的是有关课堂管理和学习组织这方面:
业道德的发展经历了:
1.封建社会。如:西汉董仲舒提出“教师要明义利,不以私利为教育鹄的,做到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谋其功。”他说:“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唐朝教育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的任务有三:传道、授业、解惑。2.民主革命时期。如:蔡元培首创公民道德教育,把孔孟传统伦理观念的“义、恕、仁”比附于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作为师生共同遵守的道德标准。3.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建国初期,教师和全体劳动人民一样,翻身当家做主人,广大教师团结在党的周围,形成一股“革命的、健康的、朝气蓬勃”的教师职业道德风尚。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不断提高教师的物质生活待遇、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1993年八届人大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确立了法律保障。1997年重新修订并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教师职业道德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201*年1月教育部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 二、鲜明的时代性
《师德修养与教师专业成长》第二章中重点介绍师德修养的时代要求。教育是关系到未来的事业,就必须具有未来的眼光。
第一节重点阐述师德修养的现代视野。就当今世界而言,师德修养受到严重的挑战,主要是道德在社会发展中地位的重要性与当今世界道德缺失的严重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当今世界严重的道德危机,已引起国际组织、各国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并纷纷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重振道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世纪师德修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此,我国必须采取以下措施迎接时代挑战:1.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挑战;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挑战。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必须育己,要和学生一同成长。无论在道德修养还是专业知识,无论是创新意识的确立还是科学精神的培养方面,教师都必须不断2 地学习,不断地接受再教育,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树立现代化的教育观念,体现着教师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崇高师德。首先树立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培养学生求知欲,保护探索精神,发展丰富个性。其次,树立学生主体的观念。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也是形成自己观点信念、道德和人格的主体。再次,树立师生平等、民主的观念。确立先进的教育民主化观念,是未来教师人格特征的重要内容。教师要适应素质教育,必须努力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具有宽广的知识面,掌握专业学科的前沿知识,具有现代教育理论知识,懂得教育规律。3.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挑战。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师是否具有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尤为重要。教学作为一种特定的知识信息传播手段,其实施过程受传统媒体的制约。计算机信息传递功能应用于教学过程,使传统教学过程发生了深刻变革。其中最重要的发展趋势:一是教学手段多样化;二是教学过程个性化;三是信息时代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过硬的教育能力,是履行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关键所在。4.保持健康心理的挑战。进入21世纪,心理健康已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国际社会把21世纪看作是信息和生命科学大发展的“精神文明世纪”。肩负培养新世纪人才使命的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一举一动都影响和感染着学生。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人格,唤起学生爱的情感,首先教师要富有爱心;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需要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以身立教的前提条件,也是现代教师的必备素质。为此,教师应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角色意识,
需要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人际间的亲和力。
第二节提出师德修养的时代要求。新世纪师德修养具有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和职业性等特征和要求。1.科学性要求。科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讲话时深刻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劳动最具有创造性,教师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科学是人类智慧、理性和文明的重要标志。学校是文明的传播者,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如何做人,弘扬理性,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民族性要求。中华民族之所以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奔腾不息、连绵不绝,就是因为我们一以贯之的民族精神、民族理想和民族智慧。教育作为一种文化财富,随着国际交往增加、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教育辅助文化扩张和文化霸权主义政策将不断地渗透到发展中国家,因而要求教师首先是个民族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善于吸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为祖国培育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3.时代性要求。现在,全世界都在考虑怎样才能赢得新世纪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竞争的优势在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提高全民族素质,迫切需要培养和造就千百万优秀的人民教师,去促进未来公民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去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去借鉴和传播人类一切文明成果。4.职业性要求。师德方面,教师职业要求教师高尚的道德品质,热爱学生,关心集体,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师才方面,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学而不厌,勇于创新,钻研业务,认真施教。师能方面,要求教师具有娴熟的教师技能,懂得教育规律,掌握现代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讲究教学艺术。新世纪的教育,将更加重视素质教育,重视终身教育,对未来教师的素质将更加强调以时代精神为主体的师德素养,以学术性、师范性和人文科学知识为内涵的文化素养,以开拓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能力结构,以心理健康为标志的身心素质。 第三节确立师德修养的现代教育理念。确立现代教育理念是今天开展的师德修养的起点和前提。新世纪师德修养应确立如下理念:1.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确立,必将促使师德修养日益尊重教师个性化的要求。2.终身教育的理念。3.教师专业化的理念。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 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专业化意味着教师将被赋予更多的自由,意味着将对教师更高的知识要求,意味着教师必然掌握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意味着教师职业将成为一种终身发展的职业,意味着教师必须具有更高的职业道德。 二、务实的可操作性
第三章重点讲述师德修养的理论体系,非常系统地阐述了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是教师师德修养提高很好的理论教材。第一节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道德修养。涵盖了从马克思、恩格斯论道德修养、列宁的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纪律教育到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正确的人生观教育、邓小平、江泽民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的道德教育。第二节勾勒师德修养的内容结构。包括教师的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作风和教师职业人格等因素。第三节确立规范体系和基本原则,“献身教育,教书育人”。师德修养的范畴指的是教育责任、教育公正、教师荣誉、教师良心。而教师良心是教师职业道德觉悟的综合表现,是一个教师的道德灵魂。
第四章从师德修养的形成培养过程分析,提出坚持从实际出发,在目标定位上体现广泛性和先进性的统一,具有可
操作性。在设定修养目标时,遵循教育规律和原则:“底线”原则、创新原则、针对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师德的一般要求指的是对待教育事业“为人师表、积极进取”;对待学生实行“平等、公正、民主”原则;对待其他教师“协同工作、共同发展”;对待学生家长“主动沟通、平等相待”。教师师德修养的较高要求和目标是:忠诚并献身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对待同行理解、团结和谦让,对待学生家长真诚相待,主动参与。师德修养是一个重复、渐进的复杂过程,通过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认识,陶冶教师职业道德情感,坚定教师职业道德信念,锻炼教师职业道德意志,培养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来达到教师师德要求内化的过程。
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从师德修养的价值追求、师德修养与教师专业成长两方面探讨师德修养的形成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意义。
总之,良好的师德修养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师完善自我的巨大动力。《师德修养与教师专业成长》一书正是从 这个角度为我们教师道德修养的形成提供了方向。读完此书,我深刻反省自身,决心不断严格自己,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塑造良好的师德修养,成为一名敬业、乐业、勤业的优秀的教师。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陶琴
读书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我喜欢读书,他带给我最大的喜悦莫过于来自于读书后心灵的成长。特别是读了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感觉如沐春风。
我教书二十多年来曾想让自己的课堂不一样,想让自己的学生不一样,想让自己的人生也不一样,可到如今发现自己还是“老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不断地思索为什么想过的那么多到现在还是这样,归根结底的原因是什么?从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可以看到其中列举的很多教学中的现象和事例:为了帮助同学看病3 而迟到的团支书和几位女同学;抓到偷同学手表的学生;卫生区几片落叶被扣分??作为教师我曾经历过,碰到这样的事情时我也思考过、迷惘过、??甚至有时我也会觉得它就像四季交替,刮风下雨一样的自然,如何改变这样的现象,它背后隐藏着学生的、教学的、什么样的不足。我就没想过那么多,有的时候甚至为了节省时间而敷衍结束。读了李老师的书,给我的收获不仅仅是在文章中介绍的很多好的成功的经验或是做法,更多的是一种启迪、一种思考、一种指引。
省悟人生——起点上的终点思考。“一个人在思考自己人生方向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又实用的方法——由终点开始思考。譬如说人生七十,因此,你可以先想好70岁想干什么,达到什么程度,正在干什么,身边会有什么人??当这些明确时,你就知道50岁的时候自己应该在哪里,已经完成了些什么;在推想40岁、30岁以至于今天。”这是李老师文章中的话。如今的我当然已经明白并深切知道自己的一生和学生紧紧连在了一起,和教育脱离不了关系。可是我在20岁的时候就没想过30岁的样子,在做什么,到什么程度,和什么人在一起。更没有想过40、50岁甚至再往后的日子。今年我30岁,我会不由自主想一些东西:教学的,教育的等等,会想几天后的,几个月后的我在做什么,和什么人在一起。当然就会想今后更远的日子和自己的人生。我想要什么,我该做什么,我正在做什么,开始了思考不就是一个好现象吗?
醒悟自己——不要像一般人一样生活“不要像一般人一样生活,否则你只能成为一般的人” 是啊,人与人的区别就是脖子以上的区别,也就是想法决定活法,活法决定结果。如果我们和一般的人一样生活,一
样工作,一样的追求,一样的思维方式,一样的朝九晚五,一样的春种秋收,你凭什么可以成为不同一般的人!这就像是工厂流水线,同的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会有什么样的不同。合格的都是相同的,不合格的都是次品。我想可以和别人有些不同,不一定是标新立异,有一个点与别人不同,有自己的特点就可以。李老师在文章中就这样说“一般情况下,大家都只能‘其位,谋其政’已,但仅仅如此,肯定只能成为一般的人。我必须除此之外,种好自己的“自留地”。在“自留地”里,常常意外地长出个性的花,特别的草,尽管打不了多少粮食,往往能给你意外的收获。我的“自留地”是什么?如何耕种这块地?很多问题随着思绪的流动而明晰起来,那样的我是什么样子的?人生因为这样的思索变得神圣而另人向往!醒悟教学——一切的教育都应该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入手。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内容的呈现突出了学生的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这些理念不都是在极力激发学生的内趋力。只有学生真正动起来的课堂,才是以学生为主人的教学。当孩子的眼睛晶亮,双手挥舞,情不自禁时这不就是最高境界的课堂吗?当学生正襟危坐,纹丝不动时,当学生千启而不发时,我们是不是要自我反省:学生愿意学吗?学生学得开心吗?
醒悟教育——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分宽容,如此而已。
作者在楔子部分的第二句话用简单客观的事实和朴实明白的语言道明了教育的几个利好原则:长者的身教;民主的成长氛围,弥漫其间的真爱,宽容。他说“我的长辈亲友没人懂教育,但正是不懂教育的他们,却以勤劳,善良,宽厚的品格无声的熏陶了我,为我奠定了做人的基础,让我能够自由自在的生长。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分宽容,如此而已。尽管我们也曾喊过,教育要有爱心,但是我深深地被这个文本背景下教育是“一腔真爱”感动而且共鸣;我们也认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养成能力的最好途径之一是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我想和叶圣陶生活即教育有几多共鸣的地方),但我们可能会忽略为学生的体验创造轻松安全自由的环境,并用宽容错误的博大的爱心允许和用言传身教引导体验中的失误和偏差!短短的三句开篇语深深的打动我,也因为他让我想起我们这一代人自己的教育背景和经历。“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是的,人性是一个人有别于其他人的根本,人性的善,就像太阳的热,他会溶解人心中的冰点。而孩子们美好人性的塑造不需要任何的教育,他们只需要接收周围成人们发射传递来的善良、宽容、仁爱等美好的信息。他们需要的是榜样与模仿,榜样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因此作为我们教师——孩子们心中最崇拜的人,孩子所生长“土壤”的创造者与耕耘者。我们的人性如何?我们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过吗?相信我们曾经努力过,就是不知道坚持过多久?回想一下我们孩提时代,都是善良的,单纯的,勇敢的,仁爱的,可是自己都不明白什么时候变的世故、狭小,自私起来。其实孩子们所需要的就是我们的一个微笑,一息赞许,一个眼神,一个抚摸,一个拥抱。让我们平时对孩子们多些赞美与鼓励,少些批评与指责;多些尊重与理解,少些挖苦与抱怨。这些对于我们来说不算多,也不算难,就像李老师说的“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 难的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快乐做。
醒悟管理——学生,应当从提倡什么切入?
文中的这句话我感同身受,校有许多规章制度,但针对学
生的条款大多是以“不准”和“禁止”开头的。我想这是我们中国校园的特色吧,不准这禁止那,而且我们习惯与制定规章制度,作为管理者,最关注的是学生是否严格执行了这些“规定”了是学生的本分,不执行就是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轻则是一通教育谈话,重则扣了班级考评的分。却总是忽略应该如何把这些“规定”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也只有学生把规定演化为自己的自觉的习惯时,才达到了教育管理的最高境界。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告诉我们:“记住你的管教的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别人来管理的人。”这应该被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铭记并实践。我们每个人最怕听到别人对我们说“一定、必须”等开头的命令。学生也是如此,他们真的不需要被教训式的“教育”,他们需要的是“夹心面包”式的关爱与提醒。所谓的“夹心面包”,就是“表扬+提醒+鼓励”,鼓励和赞美可以让白痴变天才,职责与谩骂会使天才变白痴。
“教育是与读书联系在一起的,书籍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一个学生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是人生无法弥补的遗憾。”其实读书对于学生,对于教师,都最重要的,应该让读书活动伴随我们的的一生!正如一位学者指出的那样: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读到一本令他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 ??那么,这个人就不会有人性光辉,就难以走进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
教育名著< < 守望教育> > 读后感李德坤
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4 星星.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
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
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