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然之道》读书笔记
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鳅。”是啊!大自然的生灵都是相生相克的。但当我读了《自然之道》这一篇课文时,我才真正明白了如果你不遵循自然规律,那造成的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科考队员们在导游的带领下,来到了加拉巴哥岛观察太平洋绿龟是如何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走着走着,突然看到龟群的“侦察兵”快要被一只突兀而来的嘲鹰叼走了,在大家不能见死不救的强烈要求下,向导把那只幼龟送入了大海,可却让巢中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安全,然后鱼贯而出。可却成了嘲鹰、海鸥等食肉鸟的美餐。
记得我5岁那年,到外婆家去玩,看到一个鸡蛋正要孵出小鸡了,于是,我便认真地观察了起来。只见,从那蛋里艰难地钻出了一个湿露的小脑袋,但小鸡身子还无法从蛋壳里钻出来。那小鸡仍坚持不懈地啄着壳,想尽快挣脱这沉重的“枷锁”,早点晒到太阳。我真不忍心看着小鸡被蛋壳束缚的样子,便挑了一块石头,“啪”的一下把小鸡的壳打烂了,小鸡出世了。我欢呼着,蹦跳着,好像完成了一项庄严的使命。正当我高兴时,却发现小鸡瑟瑟发抖,看上去似乎很怕冷。我想弄清原因,便去找外婆问个究竟。我刚说完事情的经过,她哈哈大笑:“小鸡必须自己把壳啄烂出来。如果你帮它打破壳那就是拔苗助长,它反而会死。”“啊”我张大了嘴巴,不知所措,一种不祥的感觉油然而生。我着急地跑回鸡窝,望着渐渐死去的小鸡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读了《自然之道》这篇课文,我受益匪浅,真正明白了:人是万物之灵,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第二篇:自然辩证法读书笔记
《自然辩证法》读书笔记
《自然辩证法》读书笔记
这一段时间读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导言部分,虽说没有完全看懂,但还是对其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自然辩证法导言部分,恩格斯概括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艰难而曲折的进程,并预言了未来科学发展的方向。今天当我们回顾人类社会发展以来的一些过程和经历,会惊奇的发现,他所预言的竟然和现实的科学发展是如此的接近,由此我们不得不钦佩恩格斯的伟大与博学。
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恩格斯得出的结论是:“物质在它的一切变化中永远还是物质,它的任何一个属性都不会丧失,因此,物质虽然在某个时候一定以铁的必然性在地球上毁灭自己最高的精华——思维着的精神,而在另外的某个地方和另外的某个时候一定又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这一对于世界的宏观的认识,是建立在恩格斯当时所掌握的自然科学成果和哲学分析之上的,是通过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史深刻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
首先,恩格斯指出现代自然研究与古代人的天才的自然哲学的直觉和阿拉伯人的发现不同,它唯一地达到了科学的、系统的和全面的发展。从十五世纪下半页开始,欧洲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出了需求。在大约十六世纪,欧洲各国在经历了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等认知革命后,促使人们真正发现了地球。教会的精神独裁被摧毁,自由思想愈来愈根深蒂固,为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作了准备。恩格斯认为,“这是一次人类从未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在这个伟人云集的时代,在人们开始渴望以科学的自然辩证法正确的认识、解释这个世界,并威胁到神学的时候,一些为了真理而奋斗的先驱为此牺牲自己的生命。正如恩格斯所说的“自然科学当时也在普遍的革命中发展着,而且它本身就是彻底革命的;它还得为争取自己的生存权利而斗争”。布鲁诺和塞尔维特等人成为新科学的殉难者,用自己生命捍卫了真知。
哥白尼的“地心说”打开了自然科学发展的序幕,从此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当时自然科学的主要工作,是掌握手边现有的材料。这时占首要地位的是最基本的自然科学,即关于地球上物体的和天体的力学,相应的,作为工具的数学就得到了新的发展和完善,光学也得以进步。这一时期末,“这些科学部门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而其他部门——液体和气体的力学、化学、地质学、生物学,“甚至离这种初步的完成还很远”。这个时代自然科学的研究结果在人们的意识上导致这样一种观念——“自然界绝对不变”。“不管自然界本身是怎样产生的,只要它一旦存在,那么在它存在的时候它始终就是这样。”“和在时间上发展着的人类历史相反,自然界的历史被认为只是在空间中扩张。”现代自然科学既然是在古希腊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那么为什么会即使是在知识上、材料整理上都高于希腊古代的基础上,自然观却低于希腊古代的自然观(在希腊哲学家看来,世界在本质上是某种从浑沌中产生出来的东西,是某种发展起来的东西、某种逐渐生成的东西)。在我看来可能有如下原因:
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初始阶段,科学研究是围绕在为提高生产力服务的目的上的,生产力要发展就要求人们按照科学规律进行生产活动,而科学规律的发现和科学技术的发明又被快速的应用到生产活动中得以检验,正确的结果和积极的效果越来越多地累积,使科学的力量和威信在人们心中的印象不断加深,继而增添了人们进一步探索自然科学的动力。同时,由于生产分工形成不同的领域,自然
科学的研究也相应的围绕其所服务的领域各自进行,生产活动各领域发展的不平衡,也使得自然科学的发展在某些部门快速完整,而另一些不会立即产生功利效果的部门,就还漫步在搜集和整理大量材料的胚胎阶段。
这样分门别类的研究,在功利目的地驱使下越来越偏执,使自然科学研究者们只关心自己的领域,而不愿抬眼去看看不能马上给自己带来好处的其它领域(“那时的英雄们还没有成为分工的奴隶,分工的限制人、使人片面化的影响,在他们的后继者那里我们是常常看到的”)。这就限制了自然科学学科的全面发展,以及边缘学科的产生,这些已有的完整的和不完整的学科,也就没有互相联系起来的自然通道。
同时,一千多年的宗教神学在意识观念上的控制,使得自然科学研究者们把随着研究发现而产生的更多的疑问的答案归结到神迹,寻求信仰上的心理平衡。当人的理智遇到那么多无法解答的问题而失去支点的时候,需要一种解释收揽无尽的、纠缠不清的不确定性,把它纳入已有经验的轨道,给自己“合理”的说明,使动摇自我存在认证基础的潜在焦虑得以缓解。
而这些因素是不同于古希腊时期的,在这样的条件下,那时的人们依据能够掌握的材料和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做出“自然界绝对不变”的逻辑推理,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的。
在这个僵化的自然观上打开第一个缺口的,不是一个自然科学家,而是一个哲学家。1755年出现了康德的《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康德认为地球是某种生成的东西,其上面的生物不仅有在空间中互相邻近的历史,而且还有在时间上前后相继的历史。这样,关于第一次推动的问题被取消了;地球和整个太阳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的进程中生成的东西。换个角度,结合恩格斯前面所说的“给现代资产阶级统治打下基础的人物,决不是受资产阶级的局限的人。相反地,成为时代特征的冒险精神,或多或少地感染了这些人物。那时,差不多没有一个著名人物不曾作过长途的旅行,不会说四五种语言,不在好几个专业上放射出光芒。”,我们可看到:在今天,我们提供科学方法训练、提高能力和开阔视野的知识很多,哲学,历史,文学都有我们可以汲取的营养。在学习自然科学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它社会科学也是很重要的,也应该同等对待。在我们的现实中,应不仅仅的局限在我们所学的领域,应该多学多看,从多方面来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自己。
正确的自然观带来了科学的繁荣。此后的地质学对于地层、地质年代的发现和研究,呈现出地球和生活在它上面的动植物的缓慢变化的一部分历史;物理学上证明了一切物理力、化学力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互相转化,而不发生任何力的损耗的实事,同时以此“补充证明了笛卡尔的原理:世界上存在着的运动的量是不变的”;化学上证明了“化学定律对有机物和无机物是同样适用的”,填起了大部分无机界和有机界之间的鸿沟;生物学上,对物种的全球范围的考察,对细胞的研究,使得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得以完成,确定了原生质和细胞是独立生存着的最低级的有机形式。在这种形势下,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完备了: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虽然说此观点和希腊哲学的伟大创立者的观点基本相同,但两者还是有一个本质的差别:“在希腊人那里是天才的直觉的东西,在我们这里是严格科学的以经验为依据的研究的结果,因而也就具有确定得多和明白得多的形式。”这样,从太阳系以及地球的起源开始,人们可以解释生物进化,人类产生以及最终进入近代的绝大多数现
象。
最后,恩格斯写到:“物质运动是永恒的循环,在这个循环中,物质的任何有限的存在方式都是暂时的,而且除了永恒变化和运动的物质以及这一物质运动的变化规律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了。”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是革命的、批判的、战斗的雄文,决不是单纯的物理教科书。因而,学习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主要是学习恩格斯在处理自然科学问题时的观点、方法、思想。评价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应当看恩格斯的观点、方法、思想是先进还是落后,对于科学的发展是促进还是倒退。我们可以看到,恩格斯的观点是正确的,恩格斯的方法是科学的,恩格斯的思想是光辉的,恩格斯的著作是不朽的。
通过研读《自然辩证法》,我们了解到学习辩证法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要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同步,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就必须以科学的辩证法来指导。自然辩证法能够使我们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提高整体素质,更加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学习辩证法,也是我们探索自然界奥秘的需要,有助于我们创新意识的树立和能力的培养,并指导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
第三篇:自然科学读书笔记
《自然科学读书笔记》
自然科学含括了许多领域的研究,自然科学通常试著解释世界是依照自然程序而运作,而非经由神性的方式。自然科学一词也是用来定位“科学”,是遵守科学方法的一个学科。自然科学 (natural science )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自然科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找自然现象的来因。自然科学认为超自然的、随意的和自相矛盾的实验是不存在的。自然科学的最重要的两个支柱是观察和逻辑推理。由对自然的观察和逻辑推理自然科学可以引导出大自然中的规律。假如观察的现象与规律的预言不同,那么要么是因为观察中有错误,要么是因为至此为止被认为是正确的
规律是错误的。一个超自然因素是不存在的。 ——摘自百度百科
我至今没有真正完全理解什么是科学,尽管小时候每当家人问我长大后想当什么的时候我总是不假思索地说科学家。而且上了这课我才知道科学是西方文明的一个产物。在我眼里,科学包括了牛顿力学,能量守恒定律,万有引力,盖斯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进化论等等,在我混淆地看来,只要不是迷信透顶的,只要是物理化学生物的,都可以叫科学(或许有误解)。同时我也非常理解“进步是科学的特征”这句话。想那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还钻木取火,徒手打猎到现在的机器生产;从以前飞鸽传书,快马加急到现在的电话、e-mail、qq、飞信联系;从以前的衣不蔽体到现在的五彩缤纷……这一切,都是我们借助科学的进步,科学的产物,在享受优越的生活。科学的进步,为我们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益处,然而应该也有坏处的吧,正如“你如果真的就是不经反思的使用,不经反思的相信科学总会给我们带来进步,并且你还认为这种进步式的生活总是值得欲求
的,那就可能会带来极危险的后果”所说的那样。
近代科学是在古希腊哲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其过程可大致描述为:古希腊(理
性)----> 中世纪(基督教)----> 文艺复兴以后(经验主义)
古希腊人通过理性追求智慧。而其中又以泰勒斯和梭伦为甚。
“他是一位圣贤,又是一位天文学家,在日月星辰的王国里,他顶天立地、万古流芳。”——泰勒斯墓碑铭。泰勒斯成功预言了公元前585年的日全食而成功制止一场战争。他曾经到埃及旅行,用心爱你公司三角形定理准确地推测出胡夫金字塔的高度而解决了困扰埃及人一千多年的难题。他通过观察洪水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这被认为是哲学思维的开始。那句有名的“您只顾仰望天空,却不知道脚下有什么”就是泰勒斯的女仆对他说的。他提
出的“本原”是宇宙论的核心概念,可以说是第一个哲学概念。
梭伦生于雅典,出身于没落的贵族。他年轻时一面经商,一面游历,到过许多地方,漫游名胜古迹,考察社会风情。梭伦是古代雅典的政治家,立法者,诗人,是古希腊七贤之 一。梭伦在前594年出任雅典城邦的第一任执政官,制定法律,进行改革,废除农民债务,禁止债务奴役 ;废除德拉古制定的残酷法律,只保留关于谋杀的部分;按财产的拥有量将公民分为4个等级,其政治权力按照财产来决定 ;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利机关,前三等级公民才享有被选举权;在贵族会议之外设立四百人会议管理国家,议员无财产资格限制;建立公民陪审法庭,有无财产的公民都可参加。 史称“梭伦改革”。他在诗歌方面也有成就,诗作主要是赞颂雅典城邦及法律的。他是古希腊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也
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
古希腊还有几个有趣的现象,比如抽签决定谁来担任公职,以言辞胜人的辩论传统等。我不敢想象如果抽签抽到一个无能的或者是自私的人来管理那会是什么样子。关于辩论,我倒是有兴趣谈谈。我不喜欢辩论,首先,即使你言辞再有理,你把别人辩驳得面红耳赤,但是,即使他表面上被你辨服了,其实他心里也不会服气的,只是给你自己增加一点可怜的自信亦或自尊而已。其次,几个人一堆人在一起吵吵吵,辨得昏天黑地面红耳赤形象也不好,多说不如多做。当然,古希腊提倡的这种直接民主制度, 是与其狭小的城邦密切相关的, 人口有限, 地域狭小. 在观念上他们也不认为一个城邦是越
大越好的, 而是认为存在着一个最佳规模, 或存在着一个上限。
雅典被称为“希腊的希腊”,最能体现古希腊的气质。雅典的经济是依赖于橄榄种植和海上贸易的,雅典人种植橄榄树,把橄榄油装入陶罐,运往西徐亚换取谷物。航海和贸易的需求促进了阿提卡制陶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贸易的需求又促使雅典人开始开采阿提卡的银矿,从事开采的是由海外输入的奴隶(奴隶也是最古老的商品之一)。雅典的命脉在于确保海上交通线和保障海上贸易的秩序,这些要求雅典必须发展海上霸权。梭伦改革根据收入将公民重新划分等级;克里斯提尼改革提出“陶片放逐法”;伯里克利时期改革给担任公职者发
放薪金,推行大众教育,看戏剧也给补助。
策力尔说:直到古代终结,哲学都没有离开苏格拉底指引的道路。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道德哲学的创始人。他长得奇丑无比,采用问答方式,运用比喻、启发等手段,使对方具体、普遍、深入地得到正确认识。苏格拉底认为,哲学不能单独地研究自然,还要研究正义、明智适宜、勇敢、虔诚等德性的定义,治国的道理,统治者的品质等问题。有趣的是苏格拉底的妻子心胸狭隘、冥顽不化、叨叨不休。但是苏却能在唠叨声中净化自己的精神。对于他的死,我感觉可惜又可笑。本可以逃难却甘愿赴死,或许真如所说的生命是一种病态,需要用死亡来医治。苏格拉底就是用自己的死亡完成了他的哲学。 苏格拉底还有很多学生,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亚西比德、色诺芬、柏拉图。其中柏拉图是苏最重要的学生。怀特海说过,全部西方哲学不过是为柏拉图的思想做注脚。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创立学园。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除了哲学,学园的科目还包括数学、天文学、物理学等学科,学园立即成为了希腊的学术研究中心。柏拉图柏拉图中年写作了《理想国》,勾勒了一个所谓真与善相统一的理想国家方案。他认为人除了有理性、意志和欲望,相对应的有智慧、勇敢和节制三种美德。“理想国”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乌托邦。柏拉图曾经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来论证自己的学说,其中最著名的是“洞穴之喻”。“洞穴比喻”是讲假想一群人被关在山洞里, 他们只许面对山洞尽头的墙壁, 不许回头, 不许往两边看, 在他们身后的高处有火堆. 这里火堆对应的是“太阳比喻”中的太阳, 借助火光他们可看到投射到墙壁上的影子,他们认为影子就是真实的, 并以最能看清影子的人为最高
明的, 并选举他们为领袖. 这里影子对应线段比喻中“可见世界”中的“可见”部分.这时假设有一个人因某种原因被迫站起来, 解除桎梏,往后看. 此时他会看到火堆, 借助火堆的火光他会发现原来还有物体本身, 影子只是光照射到物体上投射到墙上的影子. 这里他已上升到了“可见世界”中的“可知”部分.此时被解除束缚的人沿着斜坡向上走, 逐渐走出洞穴来到地面, 此时阳光对他来说太过刺眼了, 他转过身来,逐渐使自己的眼睛适应更
强烈的阳光. 此时他会首先看清自己的影子, 即“可知世界”中的“可见”部分. 这里的
太阳对应“太阳比喻”中的“善”. 被解除束缚的人比喻哲学家.当被解除束缚的人适应了刺眼的阳光后, 他就可在阳光下走动了, 看到各种物体, 日月星辰, 知道四季更替,春种
秋收. 这比喻哲学家已上升到了“可知世界”中的“可知”部分.但柏拉图认为被解除束缚的人还必须回到地穴中, 以解决他的同伴. 这并不符合哲学家的利益, 因为回到地穴中, 哲学家会不适应地穴中的黑暗, 起初他们会什么都看不见, 当他向他的同伴叙述他所见到的世界时,对仍在束缚中的囚徒来说显得过于荒诞, 哲学家与洞穴中人的“不同”又会惹怒洞穴世界中的领袖和大众, 此时重新回到洞穴中的哲学家就会有生命危险了。 这里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映射出的正是苏格拉底本人在雅典城邦中的遭遇。因此回到洞穴是不符合哲学家利益的, 但他们又必须回去。 因为按照柏拉图所构造的理想国的原则——以城邦全体的利益为目的, 而不是为了某部分人的利益, 因此已经上升到知识世界的哲学家必须下降回到洞穴世界, 这正是他们的责任所在。将世界二重化,划分为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
或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这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
亚里士多德17岁时到了雅典,在柏拉图学园学习了20年之久,爱好读书,是古希腊学者中第一位博览群书者。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与其他科学区分开,研究对象既不是“自然”,也不是“理念”,而是“是”。我至今还是不理解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形而上学是什么,太高深了。亚里士多德著述极丰,知识广博而雄厚,是古希腊哲学乃至整个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
但是直到十二世纪欧洲才重新发现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原本。
我不是一个很有历史以及哲学天赋和爱好的人。原来我以为自然科学史是讲科学发展
史的,可是后来发现都讲那些哲学了,有点迷糊。不过虽然不懂,可是还是有点喜欢哲学的。以前也对哲学类的书记有所涉猎,但从未系统的进行过学习,感谢季老师给我带来的这门课程,让我的思考更有哲学性,虽然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已经潜移默化了我
的思考方式。
以上就是我的自然科学史读书笔记。
第四篇:自然辩证法读书笔记
读 书 笔 记
——《自然辩证法导言》
《自然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恩格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是恩格斯多年来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总结。对19世纪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学成就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了概括,并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
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恩格斯通过分阶段带领我们回顾人类社会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程,让我们认识到现代自然研究同以前任何辉煌的研究不同,它唯一地达到了科学的、系统的和全面的发展。通过研究自然科学的发展历史,恩格斯总结出自然界是运动的、变化的、能量不灭等科学的观点。他在导言里运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提供的最新成果,依据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考察了原始星云到星球,从无机物到生命的产生、生物进化和人类起源的过程,并根据物质运动不灭原理,论证了宇宙无限发展过程,阐明了自然界发展的辩证法。而且,很好地解释了自然科学从产生到当时的发展过程,并预言了未来科学的发展的方向。
通过这次阅读导言,加深了哲学与科学之间关系的认识,我深刻的体会到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同自然科学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着的,互相影响的,自然科学的发展为自然辩证法的哲学研究提供实实在在的舞台,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为自然科学的进步提供理论的支持。而且自从进入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而极大地扩大和加深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并远远超过了19世纪自然科学的眼界,
对于新时代的我们,更加需要将自然辩证思想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并且当前我们推动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就必须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就必须将科学技术置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之中;尤其对于新时代的我们,更加需要将自然辩证法的思想与科学结合起来。文中提到:“一切产生出来的东西,都一定要灭亡”。而现在面临的生态危机恰恰加速了这个过程。比如大气污染导致的全球变暖使得海平面上升,物种消失,影响人们的健康等一系列危害。我们制造了各种各样的敌人后才发现最危险的敌人竟是我们自己-人类妄自尊大,对自然无限的索取,最终遭到自然的报复。这些事实说明,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有赖于人类文明的转变,要从战胜大自然转变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跟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脚步。人类需要一场深刻的变革,一场绿色革命。人类必须学会尊重自然,不再把自然当作无止境的盘剥的对象,而应看作是人类存在的根基。为了我们生活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了我们的后代,我们的子子孙孙,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来指导实践,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迅猛,现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展之快有目共睹。但是在这样高速的发展模式下所带来的问题也接踵而至: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发展经济的矛盾尚未解决;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资源短缺严重;技术创新能力低,尤其是企业的技术能力创新低,技术转化的速度慢;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可持续须发展得要求;教育体制落后和投入不足;人口增长较快且不合理;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收入
分配的两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些问题是中国在加快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障碍,如何有效合理的解决这些问题也成为当代中国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201*年11月,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而后,十六大报告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并对如何实施这一战略进行了论述。
我国生态环境己恶劣到十分严重的程度,这虽然是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但它也迫使我国必须实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只有实行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才能持续,如再不进行水资源的保护,不仅北方传统缺水地区全因水资源短缺而制约经济发展,即使南方富水地区也会因水资源污染而产生水资源短缺并制约经济发展等。
由于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对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意识有了很大提高,爱护环境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自觉行为并愿意为环境保护付出代价;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从而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条件:资本积累有了较大增长,整体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得到加强,发展意识正在改变,正由传统的追求经济的数量扩张,转变为追求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正从原来以牺牲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来换取经济增长,转变为在
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增长,甚至可以为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而牺牲一定的增长速度,或者是通过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来换取生态资本和资源资本;正在对科技制度、教育体制、司法体制、干部体制、市场体制、财政金融体制、外贸体制、分配体制、政治体制等进行重大的改革,制度创新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这种制度创新中,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开始得到加强,一些制约或阻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区域经济发展和分配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正开始着手解决等,都说明我国存在着许多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其发展模式是什么,却是值得认真思考的。因为如果仅仅围绕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社会公平公正、公众参与等这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或共同范式而没有特定的战略模式,是难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这些基本要求只能在特定的模式和在具体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而特定的模式与经济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国情中是不同的,如对公平与公正的理解,不同的文化对它们的理解也就不同,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护方式与程度也不同,所以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还必须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特定
模式。
第五篇:自然辩证法读书笔记
自然辩证法读书心得
学习了王老师的《自然辩证法》课程,对自然辩证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初步了解了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在老师的引导下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等问题。课上王老师引导式的讨论教学,从事实上激发了我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兴趣。后又粗略的阅读了《当代自然辩证法教程》一书,虽然只是部分阅读,但对我的启发很大,同时也使我发现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是如此匮乏,不足以领悟各种哲学思想的精髓。夸夸其谈当然容易,但自圆其说就绝非易事,就目前我对于自然辩证法课程内容的理解,只能是就某一具体问题、具体观点进行浅显的理解,提出我肤浅的看法。
一、对“自然辩证法”的理解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课程,自然辩证法是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作为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认识的不断拓展,自然辩证法始终处于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进程中。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以人和自然界的关系为中心线索而展开的。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有时将 “自然辩证法”等同于“辩证法”,以为自然辩证法就是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实际上这应该是两
个不同的概念,含义也大相径庭。我们学习的“自然辩证法”,作为对理工科开设的一门政治理论课,主要研究的是自然、科学、技术的本质和规律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具体又大抵可以分为自然观、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技与社会等内容。
二、对“相对性、暂时性”的理解
进入20世纪, 由物理学三大发现揭开序幕的自然科学革命提出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列宁结合当时的新形势赋予了自然辩证法新的内容。列宁指出“日益发展的人类科学在认识自然界上的一切里程碑都具有暂时的、相对的、近似的性质”。对于“暂时性、相对性”这一观点,我的理解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都是阶段性的认识,是永远无法触及自然界最根本性质的,我们只能够在现有认识的基础上去无限接近自然界的本质。那么引出一个问题,马克思对社会主义必将实现的观点是否只是历史长河中的昙花一现呢?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建立在高度发到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上的,而新生产力不是一般的生产力,它应该是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我们难以想象的生产力进步。就像秦始皇无法想象internet,哥白尼无法想象火星登陆一样。此处我难以理解的问题是:生产力虽然极度的发展,而作为人类自身无穷无尽的探索欲望和最求更高享受的欲望是否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戛然而止?人类会最终满足于那时的现状?秦始皇无法想象现在的人
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人人有权利。曾几何时,秦始皇是否也想过如果有目前这样丰富的生产力,国家就可以实现社会主义了呢?假设他是这么想的,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却没有满足现在的状况,我们有更高的追求,更高的理想。
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最根本的科学,因此将始终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只有在人类灭绝的那一刻才会停止。在这一过程中的每一种理论都是暂时的,相对的。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却无法永远满足人类这种实验性的探索,自然环境已经惧怕了人类的好奇心,而发动了“狗急跳墙”般的反击。而这种反击就像历史的轮回一样不停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落后国家重复的上演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我在一定程度上赞同罗马俱乐部的悲观主义看法。对于乐观主义认为的科技将帮助人类渡过困境的观点,我不是十分赞同。因为科技的发展帮助人类渡过了目前的困境,但很可能引发更大的困境,而这种更大的困境是否致使人类毁灭没有人能说清楚。就像核技术在开发伊始没有人更多地认识到它巨大的破坏能力,而更多的看到其利用价值,可以帮助人类摆脱战争困境和能源的困境。但目前来看,足以毁灭人类的核按钮只掌握在少数几个人的手里,当他们脑子发热时,当他们与妻子吵架时,当他们抑郁时,人类就会随着他们一个草率的决定而频临极大的困境。
自然辩证法, 只有被科学技术认识与实践的主体所掌握, 才能更好地实现其内在的价值。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 有助于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科学发展观, 有助于提高科学技术研究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有助于增强关于科学技术和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眼光。王老师的《自然辩证法》课程,开启了我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的一扇门,我将在今后的学习中努力掌握和运用自然辩证法的知识。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