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陶行知名篇》读书笔记

《陶行知名篇》读书笔记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7 12:21:26 | 移动端:《陶行知名篇》读书笔记

第一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暑假期间我读了《陶行知名篇》这个书感触很深陶行知提出的教育学生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人."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之一只要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不要做那种虚假的不切实际的人.不希望学生进入学校就好象进入了一个舞台把自己伪造成一个老师喜欢的孩子.没有错误没有缺点就好象在舞台上表演的演员只会背台词不能抒发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可想而知这样的学生出来思想束缚没有创造性怎能为人类造福呢

陶行知说教育生活即"做合一"也就是说教学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要"知行合一".的确这样做才能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做一个社会有用的人.

可是如今孩子个个是家里的宠子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家长误认为只要我的孩子一心读好圣贤书就什么都强.比如我班一年级学生放学后要求值日生留下来扫地就有年轻家长觉得不可思议认为在学校来只读书识字接受知识才是教育让他的孩子放学后扫地就想不通了.因此导致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家务活理书包理自己的房间一切生活都有家长代替包办(更多好文章请关注www.bsmz.net).久而久之使孩子逐渐养成了懒的习惯失去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意识劳动观念单薄助人为乐的思想缺乏.如我女儿原先单位的同事他们去西藏旅游他姓韩在旅途中大包小包全是父亲一个人背18岁的儿子两手空空不知道帮父亲分担一下更不知道帮助别人.后来是他老爸叫了他快帮叶阿姨拎一包才知道去帮助别人.你说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存在问题 还有的孩子只会读书不会做事如去年我和同学聚会我的同学讲到了他的朋友有个儿子就喜欢读书大学毕业了让他参加工作他说:"工作太怕了我还是继续读研究生吧!"家长问他为什么 儿子回答:"怎么与别人说话交流这个人际工作太难了还是读书好读书只有我一个人."那不就成了书呆子了吗 读了不用不就等于废品吗还有一位土木系毕业的研究生在某设计院工作有一天他的朋友想请教他有关房子设计方面的问题你知道他怎么回答吗 他说:"这方面我不太清楚."那朋友说:"这样吧!你帮我问问你们设计院的同事."他苦笑一声说:"不瞒你说我们设计院的同事名字我一个也叫不出来从不和他们来往我就搞我的一块设计图."

是不是我们的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教学做合一"这是非常正确的教育理念.他早年在1927在晓庄师范宴会上指出的.他是培养造就人的主要实施.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家长都要以教学做合一为理念努力培养我们的下一代.

第二篇:《陶行知名篇精选》读书笔记

“他是木匠,我是先生,先生学木匠,木匠学先生,哼、哼、哼、我哼成了木匠,他哼成了木匠先生。”这是一代教育家陶行知对我们的一句敬告。实不相瞒,之前对这位先辈有所耳闻但不十分了解,一次偶然机会我通读了《陶行知名篇精选》一书,品读下来感慨万千。陶老的教育理论不仅源于实践而高于实践,绝非是赵括的纸上谈兵。600万字的教育论著,用他所历经的事例阐明了陶行知老人对我国教育法的前瞻性和实效性,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的楷模。他留给我们的绝对不止是跨世纪的教育理念更是我们教育界无尽的思考。

首先,陶行知先生极具前瞻性的目光令我们无限敬仰,早在1933年3月陶先生在上海大夏大学演讲中就以《创造性的教育》为题阐明了当时中国教育的发展滞后和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然而几十年过去“应试”教育始终紧锢着教育发展的脚步,因此,我们不难理解钱学森老先生在晚年感叹:“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中国人并不笨,杨振宇、李政道身上流淌的是“龙”的血脉,物理学家高琨生于上海,是位地道的华人同样也得到了诺贝尔奖,追朔根源也没有中国大陆求学经历,唯有莫言才打破了中国学子不曾获取诺贝尔奖的神话传说。的确,中国需要的就是创造性的人才,创造性的开拓者。时任总书记的xx对教育工作也做过这样的论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平同志也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个不会a b c d 照样干革命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正在步步的深入到学校教育的每节课堂、每个环节、每个角角落落。陶老之梦、中国之梦正在我们这代人的脚下逐步实践着。

其次陶行知先生是“有教无类”思想的先行者,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还是在上海大夏大学演讲中阐述了他对儿童教育的观点,“坏蛋”爱迪生曾被逼迫出校门,后来成为一个闻名全球的科学家,这要庆幸他有位善于施教的妈妈。牛顿生下来小的像只老鼠,体重仅有三磅,岂料这只小老鼠就是世界文明的科学家,据记他小时候并不聪明,谁也不会看出他就是未来的天才。假使我们给孩子自由行动:“我相信千百孩子之中一定有一个小孩是天才,是一个创造者、发明者。”用现代人的观点来说那就是没有不长庄稼的土地,只有不会中的的庄稼人,那么让我们来说,那就是没有不会学习的孩子,只有不会教孩子学习的老师。请看陶老在中华总协会上是怎样看待他的每个小儿童吧!“我是小盘古,我不怕吃苦。我要开辟新天地,看我手中双斧。”“我是小孙文,我有革命精神。我要打倒帝国主义,像个球儿打滚。”“我是小牛顿,让人说我笨。我要用我的头脑,向大自然追问。陶老先生还追问我们:“师范生(准教师)的第一变——变个孙悟空,师范生(准教师)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只有这样才能飞进儿童世界里,看到他们的想法和追求,才能保护儿童的天性,留给孩子天真的想象和幻想,我十分赞成电视台举办的《我爱发明》栏目,它的设立为广大青少年搭起了创造发明的平台,吹响了现代中国教育前进的号角,更是陶行知老先生更想看到的一天。曾有人说过这样的话:”没有读过陶行知一书,在中国不配做教师,的确如此。我若不是读过《陶行知名篇精选》一书,我可真的不懂在家里要怎样和自己的宝宝嬉戏、在学校里和小朋友们快乐地游戏,天真、活泼又不太懂事的状态上哪里去找呀?和朋友迈步郊外又怎样变成青春妙龄、激情四射的健康青年?陶老书中朴实无华的教导,质朴易懂的举例旁证,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明白了,有人曾说过的一段肺腑话语:你的双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不要等到坐火车、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呀!

三是“创造儿童的乐园,敲碎儿童的地狱”正是当今儿童教育健康发展的标志。

在学习新课程理念,深入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再次回忆和品位陶老的有些话语,是预见?是先卜?还是巧合?所有的答案均是否定的。我们在感受震撼惊诧的同时,更应该是一种思考和学习。不妨再来看一下20世纪时陶行知的理念与今天教学改革的一次对比。陶老“提出十条具体建议”是:解除儿童的恐怖;打破重男轻女之风;提倡儿童卫生;拯救文化饥荒;培养人才幼苗;提倡儿童娱乐;开展托儿所运动;建立儿童工学团;培养合理之教师父母;拯救战区儿童。而今幼儿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废掉电视台恐怖片段播出,人人享受义务教育,加强园所所有卫生管理机制制度化;注重个性发展和人才培养;加强寓教娱乐;各地办起高质量、高品位的幼儿园区;加强幼师培训,持证上岗;全球性的灾区人道性救援,关心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等。如此相似,那绝非偶然,是陶行知先生高鹜见临,远见卓识的历史见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日益增强,部分儿童家长对子女的培养投入不断加大,什么学习班也报名参加,什么“好”东西也让孩子去吃,我想陶行知先生若看到你如此必切,也未必能高兴起来。因此它是尊重规律而善于利用教育规律的教育家,不妨在这里我借用陶老的一段话送给望子成龙心切,正在揠苗助长的父母和老师们,兴许对大家会有无限的启迪:“我们对于儿童两种极端的心理,都对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茅草一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所以合理的教导是解除儿童痛苦,增进儿童幸福之正确路线。我们必须沿着这条路线进行,才能使儿童脱离苦海进入乐园。”

品读了陶行知先生的名篇之后,我犹如鱼儿渴望大海、雏鹰向往蓝天、孤舟期待回到久违的港湾般。一种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的情怀油然而生。试想,似乎一个世纪前的教育理念,依旧指导着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可见它的科学性、规律性、人文性绝非寻常!我将不遗余力地沿着陶老为祖国教育指明的方向,脚踏实地为当地的幼儿教育演好“孙悟空”,儿童喜欢的的儿童。

第三篇:陶行知教育名篇 读书笔记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的许多教育著作值得我们去学习。《陶行知教育名篇》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创造的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他丰富的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我对其中印象比较深的部分做出简要介绍:

一、教育最终目标

在《学生的精神》一文中,陶先生将学生的精神大致分为三种:学生求学需具有科学的精神;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这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应该培养具有什么品质的学生,即我们的教育最终目标。就如同我校教学楼上悬挂的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教育的宗旨不是教出一批做题的机器,而是真实的社会的人。现在的学生以独身子女为多,在家中已然形成“惟我独尊”的架势,他们缺乏吃苦耐劳以及应对挫折的精神。这些孩子的想法往往比较偏激叛逆,我们老师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养,的确任重道远。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不能做到乐学,学生对上课缺乏兴趣,学习就会变得很被动,教师固然能用强硬的手段甚至用填鸭式的方法逼学生学,但这样只会造成学生厌学,对掌握知识,提高成绩没有任何帮助。同时教师自己也会不快乐,整天为了学生而苦恼,脸上总是紧绷的,没有了亲切的笑容,或许回到家,还会将这种不愉快转移到家人身上。但是如果老师稍微改变教学的方法,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而不是单纯地使用枯燥的方法来教学,这样就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师生互动,其乐无穷。

二、学做一个人

“要做一个整个的人,别做一个不完全、命分式的人。”初读到这句话,有种吃惊和羞愧的感觉。随着陶行知的思想我试想:“我自己是不是一个整个的人。”做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即要有健康的身体、要有独立的思想、要有独立的职业。表面上,这三种要素似乎很容易就做到了,但是,扪心自问,真的做到了吗?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先,都不算好汉。真实正常的道理,搁现在如果一个人是因为这样而优秀并出现在众人视线中,便会被歌颂、被崇拜,因为现在这样的人太少了。我羞愧,虽然努力生活,但是也经常做梦生活中能有馅饼掉到我手中。陶行知劝我们常想:“中国有几个整个的人,我是不是一个整个的人?”这样的思考是十分必要的。

三、生活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陶行知指

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生活是教育的海洋。陶行知先生认为“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即教育之场所。”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们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陶行知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第一就注重健康,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就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

四、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做是中心,在做上教,在教上学,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他说:“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他以为,做是教学的中心,任何事情脱离了实际不去操作实践,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真正意义。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这种理论的提出,在宏观上给我们指出了教育发展的道路,明确了做才是教学的根本,也是唯一的出发点。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提出了把教学作为一件事,在总体方面提出了怎样教、怎样学、怎样做,提出了总的教学方向,却没有提出在什么时机,什么状态下去教去做去学。陶行知之所以能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与其他长期和研究及教育是不可分割的。陶行知一生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影响很大。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与教育家、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实用主义教育的创始人,美国人也称他为:“创立美国教育学的重要人物。”杜威在自己的教育理论中,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多方面描述了教育本质问题。他关于教育本质的论点,基本上用三句来概括,即“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陶行知借鉴这种理论,经过自己的不断探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

五、爱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

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

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教师要“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第四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陶行知教育名篇》

读书笔记

通过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所以在读书的同时,我还认真做了笔记,做到学有所得。下面我对读本书的几点体会记录如下:

一、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给了我很大的启发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开辟了同一条改造中国教育的新路,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近人民大众,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和科学水平,立志做第一流的人物,“不能舍身实验室,亦当埋骨边疆尘”。“生活教育”学说是从中国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富有时代特色,受到进步教师和劳苦群众的欢迎,引起了世界教育家的注目。直到今天,陶行知所创立的“生活教育”仍很中肯、新鲜,仍有进行试验的价值。这一方面说明陶行知视野的宽广,研究问题的深入,另一方面也说明教育界旧习惯势力之大。老教育观念改变之难!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也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陶爷爷形象 1

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例如有一则漫画这么形容的。一幅图:学校开学了,学生带着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等等各种形状的脑袋进入学校。另一幅图:他们毕业后,一个个带着圆形的脑袋从学校走出来。这个漫画形象的表现了传统教育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以传受知识为已任,学生以接受知识,应付考试为追求的目标。生活教育他则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蔼发展。

二、所谓“教学”即教生学。

所谓“学生”意要于学会生存。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径,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了。

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养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我们主张要由“喂养”式转为“觅食”式的教学。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

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等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类的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教得法子必须根据学得法子”,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这里所指的实际出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各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天赋才能和各年龄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学就怎样教,学得多也就教得快。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

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得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同时,现代教育理论还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兴趣等对学习的影响。综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教学内容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的产物。

“人”是否真的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试教育表现出一大“弊端”,即教育的片面性。片面性是指应试教育偏重于“生学准备”的教育,“考什么,教什么”。陶行知提出了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体现出一个核心观点:“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始终把社会看成一个整体,把生活看成一个整体,把人看成一个整体。把人的一生看成一个整体,也把教育与生活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待。他指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因此由于生活的内容是全方面的,故而教育也应体现出全面性。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习所要作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作为一个新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们的老师。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第五篇:《陶行知名篇精选》读书笔记

《陶行知名篇精选》读书笔记

“他是木匠,我是先生,先生学木匠,木匠学先生,哼、哼、哼、我哼成了木匠,他哼成了木匠先生。”这是一代教育家陶行知对我们的一句敬告。实不相瞒,之前对这位先辈有所耳闻但不十分了解,一次偶然机会我通读了《陶行知名篇精选》一书,品读下来感慨万千。陶老的教育理论不仅源于实践而高于实践,绝非是赵括的纸上谈兵。600万字的教育论著,用他所历经的事例阐明了陶行知老人对我国教育法的前瞻性和实效性,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的楷模。他留给我们的绝对不止是跨世纪的教育理念更是我们教育界无尽的思考。

首先,陶行知先生极具前瞻性的目光令我们无限敬仰,早在1933年3月陶先生在上海大夏大学演讲中就以《创造性的教育》为题阐明了当时中国教育的发展滞后和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然而几十年过去“应试”教育始终紧锢着教育发展的脚步,因此,我们不难理解钱学森老先生在晚年感叹:“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中国人并不笨,杨振宇、李政道身上流淌的是“龙”的血脉,物理学家高琨生于上海,是位地道的华人同样也得到了诺贝尔奖,追朔根源也没有中国大陆求学经历,唯有莫言才打破了中国学子不曾获取诺贝尔奖的神话传说。的确,中国需要的就是创造性的人才,创造性的开拓者。时任总书记的xx对教育工作也做过这样的论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平同志也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个不会a b c d 照样干革命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正在步步的深入到学校教育的每节课堂、每个环节、每个角角落落。陶老之梦、中国之梦正在我们这代人的脚下逐步实践着。

其次陶行知先生是“有教无类”思想的先行者,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还是在上海大夏大学演讲中阐述了他对儿童教育的观点,“坏蛋”爱迪生曾被逼迫出校门,后来成为一个闻名全球的科学家,这要庆幸他有位善于施教的妈妈。牛顿生下来小的像只老鼠,体重仅有三磅,岂料这只小老鼠就是世界文明的科学家,据记他小时候并不聪明,谁也不会看出他就是未来的天才。假

使我们给孩子自由行动:“我相信千百孩子之中一定有一个小孩是天才,是一个创造者、发明者。”用现代人的观点来说那就是没有不长庄稼的土地,只有不会中的的庄稼人,那么让我们来说,那就是没有不会学习的孩子,只有不会教孩子学习的老师。请看陶老在中华总协会上是怎样看待他的每个小儿童

吧!“我是小盘古,我不怕吃苦。我要开辟新天地,看我手中双斧。”“我是小孙文,我有革命精神。我要打倒帝国主义,像个球儿打滚。”“我是小牛顿,让人说我笨。我要用我的头脑,向大自然追问。陶老先生还追问我们:“师范生(准教师)的第一变——变个孙悟空,师范生(准教师)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只有这样才能飞进儿童世界里,看到他们的想法和追求,才能保护儿童的天性,留给孩子天真的想象和幻想,我十分赞成电视台举办的《我爱发明》栏目,它的设立为广大青少年搭起了创造发明的平台,吹响了现代中国教育前进的号角,更是陶行知老先生更想看到的一天。曾有人说过这样的话:”没有读过陶行知一书,在中国不配做教师,的确如此。我若不是读过《陶行知名篇精选》一书,我可真的不懂在家里要怎样和自己的宝宝嬉戏、在学校里和小朋友们快乐地游戏,天真、活泼又不太懂事的状态上哪里去找呀?和朋友迈步郊外又怎样变成青春妙龄、激情四射的健康青年?陶老书中朴实无华的教导,质朴易懂的举例旁证,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明白了,有人曾说过的一段肺腑话语:你的双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不要等到坐火车、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呀!

三是“创造儿童的乐园,敲碎儿童的地狱”正是当今儿童教育健康发展的标志。

在学习新课程理念,深入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再次回忆和品位陶老的有些话语,是预见?是先卜?还是巧合?所有的答案均是否定的。我们在感受震撼惊诧的同时,更应该是一种思考和学习。不妨再来看一下20世纪时陶行知的理念与今天教学改革的一次对比。陶老“提出十条具体建议”是:解除儿童的恐怖;打破重男轻女之风;提倡儿童卫生;拯救文化饥荒;培养人才幼苗;提倡儿童娱乐;开展托儿所运动;建立儿童工学团;培养合理之教师父母;拯救战区儿童。而今幼儿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废掉电视台恐怖片段播出,人人享受义务教育,加强园所所有卫生管理机制制度化;注重个性发展和人才培养;加强寓教娱乐;各地办起

高质量、高品位的幼儿园区;加强幼师培训,持证上岗;全球性的灾区人道性救援,关心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等。如此相似,那绝非偶然,是陶行知先生高鹜见临,远见卓识的历史见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日益增强,部分儿童家长对子女的培养投入不断加大,什么学习班也报名参加,什么“好”东西也让孩子去吃,我想陶行知先生若看到你如此必切,也未必能高兴起来。因此它是尊重规律而善于利用教育规律的教育家,不妨在这里我借用陶老的一段话送给望子成龙心切,正在揠苗助长的父母和老师们,兴许对大家会有无限的启迪:“我们对于儿童两种极端的心理,都对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茅草一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所以合理的教导是解除儿童痛苦,增进儿童幸福之正确路线。我们必须沿着这条路线进行,才能使儿童脱离苦海进入乐园。”

品读了陶行知先生的名篇之后,我犹如鱼儿渴望大海、雏鹰向往蓝天、孤舟期待回到久违的港湾般。一种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的情怀油然而生。试想,似乎一个世纪前的教育理念,依旧指导着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可见它的科学性、规律性、人文性绝非寻常!我将不遗余力地沿着陶老为祖国教育指明的方向,脚踏实地为当地的幼儿教育演好“孙悟空”,儿童喜欢的的儿童。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陶行知名篇》读书笔记》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87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