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跳舞的曼珠沙华》读书笔记

《跳舞的曼珠沙华》读书笔记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7 12:22:42 | 移动端:《跳舞的曼珠沙华》读书笔记

第一篇:《和孩子一起跳舞》教师读书笔记

吴放老师的《 和孩子一起跳舞》中到处弥漫着“和而不同”的味道,与中国古代文化中“和而不同”的芳香达到了高度的契合。这种契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吴放老师所追寻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完满、和谐的人性;另一方面,吴放老师弥合人性所凭借的“教育理念”是“和而不同”的完美代名词、最佳诠释者。

在书中,吴放老师从幼儿的现实生存状况出发,探讨如何使幼儿走向完满、和谐的状态,从而使不同的幼儿通过教育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表面上,吴放老师虽然只呈现了短短50封信,引出她的幼儿教育思想,但实质上,其思想的立足点却在于个体生命的存在。所以,抛开作者的宏观目的,其思想体系本身是弥足珍贵、值得体味的。

薄薄50封书信,字里行间到处弥漫着“和而不同”的思想之美,在一遍遍的阅读中,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可以说,作者深刻的思想中折射出的幼儿教育的闪光很美、很美,美就美在“和而不同”的渗透与彰显。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的“和”,不是“同”,不是单一的声音,而是强调不同声音的存在,甚至是不同声音的对抗。这样的“和而不同”是建立在不同与差别基础之上的富于生命力的开放、多元的系统,是真正的和谐、辩证的和谐。这种和谐在于异质要素的统一而非同一,而且,异质要素走向“和”的前提是“不同”的真实存在,对“不同”的充分承认,只有这样,异质才能产生新质,天地万物才能在冲突中达到融合的境界。

中国古代文化中这种“和而不同”的智性之光,在吴放老师的《 和孩子一起跳舞》中彰显得淋漓尽致。吴放老师经常让新老师做的一个练习是挑出班上最让人“头痛”的三个孩子,写出每个孩子的五到十个优点和长处。不少教师写完之后都吃惊地说,想不到这孩子居然有这么多的长处,我以前怎么从来都没有注意到呢?我想,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的思维习惯倾向于用比较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周围的一切,这就好比我们只从一个窗口向外看,能够看到的当然就很有限。她强调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打开了许多这样的窗口,我们能够看到的自然就要全面的多了,其解释的就是“和而不同”的完满、和谐的教育理念。

总之,不管是吴放老师整本书所折射出的智性光芒,还是具体层面所流露出的教育光辉和“美”的光彩,都无不洋溢着一种“和而不同”的和谐之美。而这种美正是幼儿教育思想的坚实根基,倘若抽掉了这种根基,幼儿教育概念的提出及其论述便是形同虚设,没有分量可言。所以,一切教育之美就美在“和而不同” !

第二篇:罗曼罗兰读书笔记

罗曼罗兰:

他不满足浮光掠影的涉猎

上演《仲夏夜之梦》,迫克的小猫可爱的形象和柔媚,至今还映在我的眼底微笑。 当一切在你周围土崩瓦解的时候,怎么知道在他的心里是否会找到废墟呢?······

青年时代的所有梦想焕然一新,诗意的森林和散发出迷人的芬芳的爱情花园是那样和谐一体······不过莎士比亚长大了。我以前感觉不到的,如今发现了:思想和艺术的成熟丰富,经验的宝库,自我的驾驭,平静,高度理智的微笑,这微笑凌驾于他的生活和梦想之上。克莉奥佩特拉评论安东尼的话适用于他:

这个人懂得把一切人类激情结合起来,并主宰这些激情

“他想到什么就要说出来,不让一点芥蒂留在心里。”

“在圣诞节既不渴望雪,也不渴望五月节日的玫瑰,”——“品味每样东西,每样东西都有它的季节”

“最柔弱的人最容易受幻想的激动。”哈姆雷特中国王以动人的善良语气援助为难的妻子(节选)

“衣不蔽体的不幸的人们,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都得忍受着这样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你们的头上没有什么瓦片遮身,你们的腹中饥肠辘辘,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气候呢?啊!我一向太没想到这种事情了。安享荣华的人们啊,睁开你们的眼睛来,到外面体味一下穷人所受的苦,分一些你们享用不了的福泽给他们,让上天知道你们不是全无心肝的人吧!”

这种怜悯甚至越过人,扩展到大自然。在《皆大欢喜》中,流亡的公爵倾听着树叶的沙沙声,看的是流水这本书,探索着石头的道德。忧郁的杰奎斯为受伤致死的鹿啜泣。

诗人的天才就是这样探索着联结一切人之间的链环。他们之间的一个通过大家来传播。在他身上,就发出这种颤动声:因为对我们来说,一切都是共同的,在宇宙这部悲喜剧中的每一页中,我们找到的是自己。(罗曼罗兰)

“做君王的如此下场,”《李尔王》中的爱德伽说,“使我忘却了自己的忧伤。最大的不幸是独抱牢愁,任何欢娱兜不上心头;倘有了同病相怜的侣伴,天大痛苦也会减去一半。”——连怨恨也消失了。目睹非正义,不会引起以牙还牙的欲望。关键的话,在这部交响乐最美的和弦之上飘荡的歌声,就是闪闪发光的气精爱丽尔启发普洛斯佩罗的那句话:“你们有罪过,希望别人不再追究。”

他们的目光由于经常观察和分析而变得锐利。为此,他们既需要勇气,又需要理解力。理解力要不同寻常,勇气也要不同凡响。

人类心灵有一个很小的场地,由社会习俗的荆棘篱笆和偏见的壕沟紧靠着圈起来。精神驯顺地在固定的草场上吃草。只有几只稍微大胆的牲畜,才敢越过障碍偷看一眼外面。至于越过障碍,那是胆大妄为!惟有像尼采或帕斯卡尔那样的疯子才放胆一试!

“对于这个世界,我是太天真了·····”(第一幕第三场)

“战争孕育和平,和平酝酿战争,一个给另一个药方,一个是另一个的医生。”《雅典的泰门》第四幕第三场

艺术如同一座大山一样。在一定的高度,一切伟大的作品,不管主题是什么,都要取悦心灵。

在最崇高的天才索福克勒斯、莎士比亚这样的戏剧家那里,真实和梦想这两种力量的平衡,得到最好的保持:这是他们的身上的太阳的伟大秘密。

“人生只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

霍茨波在狂跑中失足落入深渊,查看着虚空:“思想是生命的奴隶,生命是时间的弄人。俯瞰全世界的时间,总有它的停顿。“《亨利四世》上篇第五幕第四场

“我没有学者的忧虑,那是好胜;也没有侍臣的忧愁,那是骄傲;也没有军人的忧愁,那是野心;也没有律师的忧愁,那是狡猾;也没有女人的忧愁,那是挑剔;也没有情人的忧愁,那是集上面一切之大成。我的忧愁全然是我独有的,它是由各种成分组成的,也是从许多事物中提炼出来的,是我旅行中所得到的各种观感,因为不断沉思,把我笼罩在一种十分古怪的悲哀之中。“杰奎斯

诗人正是牺牲他自己的生命和个人幸福,买下他的精神王国。就像普洛斯彼得那样,他的法力是由他的生命和日常回忆的本质 构成的。

掌握自己性格的力量······

“不能忍受绝望的人,就不应当活下去!”

它宣称一种壮烈的悲观主义:“但凡安慰都是卑劣的,而绝望是责任。”

亚历山大·埃朗热在思想深邃的集子《歌德的思想》中,有理由以两个特殊的标题来论述它们:“您说,总之,自然企图按照温柔和敏感锻造我们的心······总之,它永远也不会这样做;感谢天主,不如说它使之变得强硬。”

“世界不是由稀粥和果酱构成的······有的硬东西要去嚼;必须消化掉,否则就会窒息。” 爱情,不仅是女子的爱情,而是朝向火焰的愿望。

奥佩多克莱斯“心脏周围的血液,对人来说是思想。”

灵与肉的复杂关系——甚至天才(艺术的、演讲的)也由物质的禀赋所制约,——梦和疯狂。

第三篇:谁说大象不能跳舞 读书笔记

谁说大象不能跳舞读书笔记

《谁说大象不能跳舞》是ibm公司前ceo郭士纳写的一本自传,记录了他在ibm公司长达9年的时间中的一些所见所闻,以及他在临危受命以后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讲述了他作为一个临危受命的ceo是如何让一个濒临破产的巨型公司重新焕发青春,重塑企业竞争力的全过程。

整本书可以分为五个部分:掌舵领航、战略决策、ibm文化、教训篇、经验篇。作者郭士纳是ibm公司的前任董事长,ceo。加盟ibm之前,他曾是纳贝斯克公司的董事长兼ceo。他还曾在著名的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担任公司总监。

在他加盟ibm初,ibm是个拥有庞大资源的机构,在150多个国家都有分公司,然后它每月都在以亿美元计算亏损。而他离开时,ibm拥有同样的资源,同样的业务,然而却成为it行业的领先者。

那么郭士纳靠什么带领ibm走出低谷?

面对市场地位急剧下挫、巨额亏损和士气低落的危局,作为一个完全的局外人,郭士纳并没有盲目行动,也没有轻言许诺,而是采取完全务实的策略。

他在首次公开亮相时提出了ibm要做的五件大事:

第一是尽快实现盈利,

第二是赢得客户信任,

第三是强化服务器业务;

第四是强化ibm作为整体服务提供者的独一无二的定位;

第五是提高回应客户的速度和效率。

这五件大事是他最初为ibm设计的基本战略的具体体现。 这些基本战略是:保持公司的完整性、改变公司的经济模式、再造业务流程以及出售缺乏生产力的资产。 这一战略贯穿于郭士纳在ibm重整过程的始终。

尽管郭士纳重整ibm的战略是清晰、直接和有效的,但在一个拥有20多万聪明绝顶的高级白领的企业中,对于一个没有it背景的ceo来说要贯彻执行则是一件异常困难的事。 因为要改变人们的观念和习惯本来就很难,如果这个习惯和观念背后又包含着利益,那么就更困难。 要克服这些困难,关键在于战略执行,而执行的关键又在于领导,这是郭士纳重整ibm成功的关键。

一流的战略,需要卓越执行才能实现战略效果。提升战略实施效果,在精神方面,他通过ibm企业文化的演绎阐述,传达,植入,最终实现引导ibm忠诚员工向战略方向集中投入。在物质方面,他通过将资源重新配置,让ibm更多资源投入到战略实施中。他通过变卖对企业没有价值的资产获取足够资金,同时通过组织架构的调整,权力的回收,让更多人力资源投入。最终在3年内复苏。

这本书让我领悟到:现阶段,企业的经营,需要以客户需求作为导向,并且以此作为公司经营的唯一焦点。通过卓越的执行力实施,实现焦点目标,同时利用领导艺术(激情,品德,沟通)等让资源持续化投入。卓越执行力指将更多时间,采用更适合手段,投入到事情上。

第四篇:读书笔记-沙乡年鉴

旅游概论课程作业

沙乡年鉴读书笔记

一、文本出版信息

书名:《沙乡年鉴》(sand county almanac)

作者:(美)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著,侯文蕙 译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12

二、写作背景

人类进入20世纪不久,就先后经历了两次人为的战争大灾难,即第一次吐界大战和第二世界大战。面战后的美国,则靠战利、天时及人和而迅速发展成世界第一大工业强国。无论其军事实力、科技实力和物质生产能力。均远在世界各国之上。然面这工业化的“富有”是以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掠夺和对自然环境的过度破坏为代价的。显然,工业化的进程,不仅不与大自然共走一条道,而且恰恰与大自然背道而驰。这一点,作为长期从事林学和猎物管理研究的利奥波德巳经很清醒的看到了,从而促使他开始自觉的观寮与思考。他于1935年在威斯康星河畔的沙乡购买了一个荒弃了的农场。在此后的十几年里这个地方和它上面的一所破旧的木星成了利奥波德与妻子和五个孩子可暂时逃避那“过分”现代化的城市的“净土”。

三、内容

《沙乡年鉴》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对沙乡在不同季节呈现不同景象的系列追述,排列成“一个沙乡的年鉴”。第二部分所涉及到的都是作者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威斯康星、衣阿华、新墨西哥……几乎游历北美大陆,有观察有历险,也有痛苦有教训。第三部分分别从美学、文化传统及伦理的角度,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它是作者生态观念的思想结晶。

1、利奥波德本人在这块净土上,长年累月地种树、现察、读书和撰写与大自然倾心对活的“木屋”随笔。从每年的春天到冬天,进行态平衡的探索—“我的妻子、三个儿子,还有两个女儿都各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通过野生生物的耕耘管理而发现了某一种或另一种深刻的满足感。冬天,我们给鸟戴环志和给它们喂食,砍取柴禾;春天,我们种松树,并看着大雁飞过;夏天,我们播种和照料野花;秋天,我们猎取披肩鸡和野鸭(有些年里);在所有季节里,我们都做生物气候的记录。”三月,大雁从天空洒下来的带着野性的诗歌;暮霭中,丘鹉优美的空中舞蹈;黎明时分,丛林里山齿鹑欢快的合唱;凉爽的八月夜晚,高原鹃发出的要飞向南美草原的信号;十月,落叶松烟样的金色??

“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夏天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渴望春天,但眼睛又是的人,是从来看不见覃劳小的花朵的;而在春天感丧,低垂着眼睛的人,已到它上面,也仍然一无所把膝盖贴近泥土寻求春天发现了它—真是了。”这些描述都让我觉得他真是个浪漫的人。

从每年的l月到12月,在宁静的沙乡,他从未放弃和停止过对花草树木和鸟兽虫鱼的仔细观套和忠实笔录,所直接关注的动植物多达三百四十余种,同时,还通过对北美土地上人与自然关系的成败得失的思考与总结。流露了自己对人类生存现状的近忧和远虑,最后自觉而又极有理性地形成了具有前瞻意识的生态观和土地伦理观。

他在自序中说道:“有些人在没有野生的东西的情况下也可以生活,而有些人就不行。这些随笔就是那些离不开野生的东西的人们之喜悦和身处两难的表达。”他还在书中非常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野生的东西在开始被摒弃之前,一直和风吹日落一样,被认为是极其平常而自然的。现在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一种平静的较高的“生活水准”是否值以牺牲自然的、野生的和无拘束的东西为代价?对我们这些少数人来说,能有机会看到大雁要比看电视更为重要,能有机会看到一朵白头翁花就如同自由地谈话一样,是一种不可到夺的权

旅游概论课程作业

利。”他幽默地在书中指出:“人们在不拥有一个农场的情况下,会有两种精神上的危险:一个是以为早饭来自杂货铺;另一个则认为热且来自火炉。”利奥波德提倡:人们应该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热、师从大自然,与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和动植物结成一种和谙相处的关系,这种关系即为维护好“土壤一植物一动物一人“这样一个大自然早已为我们设置好的“共同体”食钧链。这个食物健表明人类缺少植物和动物就会变得生存无望,而植物和动物以及人类如果失去了土壤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生存的根本。

2、《随笔—这儿和那儿》共收有六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作者的笔触遍及北迄加拿大马尼托巴三角洲南到墨西哥马德雷山脉的广衷北美大陆。在这里,既有对大自然晨风暮雨、荒野莽原、鹤唉狼嚎等美丽景观的如诗描绘,更有对人类基于自身利益需要而忽视和践踏自然的行为的无穷感叹。《关于一个鸽子的纪念碑》是对一个消失的物种—候鸽的哀悼。“它们在三月的天空为春天扫清道路,把战败了的冬天从威斯康星所有的树林和草原中驱逐出去。”但由于人类的拓荒与滥杀(也就为了一份所谓“美味”的鸽肉馅饼),它最终消失。可是有谁想到了在我们人类诞生之前这一物种就一直在地球上自由飞翔?在《沼泽地的哀歌》中,他指出人类对沼泽的侵蚀正一步步地威胁着鹤的生存,“沼泽的最终价值是荒野,而鹤则是荒野的化身”。荒野的消失,意味着这来自遥远始新世的生灵将吹响告别的号角,意味着我们的后代只能从书本中和博物馆里去凭吊它们的标本;人类出于主观的臆断而对食肉动物的 有意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一只公鹿被狼杀死了,两三年后便回有另一只公鹿取而代之;然而,一座被过多的鹿摧毁的山脉,可能几十年也无法恢复原貌”(《像山那样思考》)??为了自身利益不断攫进的人们,也许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创伤累累的地球生物共同体。利奥波德高贵而敏感的心灵强烈地感受到了在世人看来依然美丽的景观下潜伏的病痛。他说,“我们孤独地生活在一个布满伤口的世界里,但可怕的是,没有多少人愿意正视这一切。”陶醉于地球主人地位和大自然征服者角色的人类,已被欲望的时风裹挟得收不住轻狂的脚步了。

3、《土地伦理》中,利奥波德把土地看成一个由人与其他物质相互依赖组成的共同体,人是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每个成员都有它继续存在的权利。各种伦理观都不会超越这样种前提:个体是一个由多个相互影(本站推荐:WWwww.bsmz.net)响的部分所组成的共同体的成员。个体的本能激励他在共同体内争取一席之地,而伦理观则协调共同体内各成员在相互竞争中的关系,促使个体和其他成员合作从而达到共生共存的目的。“只有当人们在一个土壤、水、植物和动物都同为一员的共同休中承担起一个公民角色的时候,保护主义才会成为可能。在这个共同体中,每个成员都相互依赖。每个成员都有资格占据阳光下的一个位置。”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重和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重。 利奥波德在文章中表述了土地的生态功能,以此激发人们对土地的热爱和尊敬,强化人们维护这个共同体健全的道德责任感。他认为:“一个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才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利奥波德的这种伦理观念不同于以往的佛教、自然主义者和保护主义者提出的伦理观,是从地球环境总体的角度上提出的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的伦理观念。利奥波德在书中向人们呼吁:“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已经知道(我希望我们已经知道)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这是利奥波德在半个世纪前向全人类发出的建立一种全新伦理观念的呼唤。

四、小结

现在人类还是以土地的征服者和统治者的角色出现。我们的自然利用,大部分是经济主义的。虽然现在人们的意识已经有所觉悟,不过在行动上仍然十分有限。现在流行提倡的低碳生活是对自然的一种保护,我们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争取做到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读书笔记201*.3(杨君珠)

让质疑之声不绝

摘抄于《教师报》

----杨君珠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判断教材,鼓励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想法,并要求经过自己独立观察思考后提出疑问。如在《怀疑与学问》教学中,“我认为,‘辨伪去妄’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不能说它属于‘消极方面’的,它和‘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都属于‘积极方面’。”这位学生振振有辞。“噢,这个嘛??”我开始解释了,“‘消极’这里指‘小的作用’,‘积极’指‘大的作用’ ??”“不对,老师,您说的没有根据??”第三位同学已翻开了《现代汉语词典》:“‘消极’一词的解释。它有两个意思。①否定的;反面的;阻碍发展的;②不求进取的;消沉。”证据确凿。我为自己的望文生义感到有点惭愧了。我因势利导:“做学问是要有怀疑与发问的精神。同学们可进行小组讨论,看一看课文是否真的用错了词语。”不一会儿,一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我们认为,‘消极’是指‘伪’和‘妄’的东西,这个词语并没有用错。”另一小组反驳:“按照这样的解释,应该把‘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改成‘对消极方面辨伪去妄’才算用对了介词。但‘消极’和‘伪’、‘妄’显然在意义上重复。”经过一番唇枪舌战,大家一致认为:两个短语“从消极方面”和“从积极方面”索性拿掉,原句意思更加清晰、简洁。于是原句改成:怀疑不仅是辨伪

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利用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的质量。

201*年3月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跳舞的曼珠沙华》读书笔记》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88048.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