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重点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战东吴取胜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和说让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并了解事情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懂得文章要按一定的顺序写,才能写得清楚而有条理。
3、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我们的教学,让学生感受正义与智慧的无穷魅力,勤于动脑,热爱和平,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重点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战东吴取胜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我们班的大力士是谁?
2、今天下午,老师打算派你们三位(三名学生)和五(1)班的80人进行拔河比赛,有没有信心?
3、同学们认为这不可能赢,的确不错。但恰恰在我国历史上就有3人战胜80人的一次战例。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生答)本次课我们继续学习17课《赤壁之战》。
4、你知道我国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吗?(课件出示理解)
5、今天这么多老师来看我们上课,同学们紧张吗?(不紧张,来帮老师写写课题,师点评)
6、分析课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教师梳理问题)
(设计这一环节,是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轻松地进入本课时的学习。)
二、了解课文大意,人物简介。
1、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听课文朗读,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件出示)
2、交战双方都有谁?你了解他们吗?(生答后,出示课件简介)
(这一环节的安排很有必要,学生通过预习对课文有了一些初浅的认识,此时他们则更想知道故事中人物的详细情况。经常说教育成功的秘决在于教师能时刻关注学生的需要,安排在开课时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设计了这一环节。)
三、抓住重点,精品细读。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
提问:(1)赤壁之战的起因是什么?周瑜又是怎样做的呢?随课文理解“夺取”、“调兵遣将”的意思。
(2)双方作战的兵力又怎样呢?(板书:曹80万多强,周3万少弱)
(二)、学习第二段:
1、导语:这就是双方当时的基本情况,“东吴”3万人,而“北魏”80万人,弱小的东吴面对的是强大无比的“北魏”,而战争的结果怎样呢?弱小的东吴战胜了强大无比的“北魏”。这就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也正是留传至今,闻名于世的原因。那么,东吴军队究竟怎样战胜北魏军队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2、曹操和周瑜都想取得这次战斗的胜利,战前他们各自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请同学带着这个问题齐读课文第二段,学生读后思考回答。
继续追问:(1)曹操为什么“铁索连船”?这样做好不好呢?
(2)周瑜采用火攻的依据是什么?(板书:火攻)
(三)、学习第三段:
1、我们通过前次课的学习已经理清了赤壁之战的前因后果,可这个故事,值得讨论的地方还有很多,请你快速默读第三段,在你认为需要讨论的地方作上记号,试着提几个主要问题。
2、梳理归纳问题。
a赤壁之战前,双方的形势怎样?
b双方安排了哪些战术?
c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80万,原因在哪里? d课文中印象最深的是哪里?
e黄盖写给曹操的信是怎样的?
3、回忆释疑的方法:(课件出示)
(1)寻找式速读全文,找到解决问题的段落。(找)
(2)轻声自读找到的段落。(读)
(3)画下你认为能解决问题的词句。(画)
(4)细读句词,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议)
4、速读与精读结合,解疑。学生按以上四步快速自读文段.
(1)我们知道赤壁之战的战术是火攻,火攻的办法是谁想出来的?他根据什么提出火攻?
(2)火攻可分几步?简单概括。
板书:写信假降
择天“投降”
火攻→准备火攻材料→以少胜多
点火焚船典型战例
趁火追击
5、合作讨论.
(1)你认为火攻战术这几步中,哪一步最重要?最能体现黄盖计策的高超?
(2)写信投降,骗取信任(写信练习,看谁能让曹操深信不疑)(课件出示要求)
小结:火攻前,东吴方面对双方力量作出正确估计,针对对方弱点作出“火攻”,利用天时“东南风”,地利“敌在北岸”,人和“黄盖苦肉计假降、吴蜀联盟”,这样的战绝对胜利。
6、历史回放.
过渡:枭雄曹操、忠臣黄盖给我们留下迥然不同的形象,他们在火烧赤壁的雄壮场面中又是怎样的?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描述一下当时激烈的场面?(黄盖的二十条火船,乘着东南风,驶进了曹操的船队,曹操的战船正象黄盖事先所预料的那样,没法散开,一下子都着了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越烧越猛,势不可挡。)同学们想不想看这精彩的战争场面?让我们进入〖历史回放〗看看惊心动魄的火烧赤壁。
(1)(学生观看视屏)
(2)刚才所看的片段是对应课文哪些段落呢?请同学们读一读。(先男再女后集体)
7、小结
提问:东吴仅三万人,为什么能打败号称八十万的曹操?(板书:战船相连<弱点>败火借风势<优势>胜)
(这一环节是教学重点,设计这一环节从理念上来说有三个意图:一是体现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感受。让他们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感受,在读中感悟,读出自己的思想感情。新课标就是要求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二是在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替黄盖给曹操写信的指导,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三是我觉得小组中合作交流,这样同学之间通过相互帮助,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通过读、议、写这一过程,让学生学有所依,学有所法。我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是教学的关键。)
四、课堂练习(课件展示)
1、练习:东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上“虽然……但是……,不但……而且……最后”)
(虽然面对强大的敌军,但是东吴没有惊慌失措,不但动脑筋,想办法,而且看准对手的弱点,狠狠地打,最后使战斗取得了胜利。)
2、用书中人物身份讲故事,看谁是故事大王?(配三国演义片头曲)
(设计这个环节的意图是巩固和拓展知识,我觉得在引导学完课文内容之后,再让学生以书中人物身份讲故事,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进行了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培养了学生品词品句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想象力。力图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语文教学要着力指导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五、总结
1、此时看着84页课文插图,你想说什么呢?赤壁之战谁胜了好呢?(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2、读了这个故事,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3、在文章的写法上你学到了什么?
(这一环节的学习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进行的自主学习,以学生的自学为主,通过学生自已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设计这一环节,能将语文教学向德育方面渗透。激发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感。让他们在课堂上经受一次情感的熏陶,达成语文教学的延伸度和生成度)
六、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师:“赤壁之战”周瑜取得了胜利,这一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果同学们有兴趣,课后请阅读《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到第五十回。(课件出示)
第二篇:赤壁之战
28 赤壁之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认识罗贯中笔下的曹操等人物形象和了解赤壁之战的生动场面,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名著的欣赏、审美能力。
2、初步学会抓住文章的前后联系,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对此类文章的阅读兴趣,从而唤起课外阅读的热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在阅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合作探究能力。
3、鼓励学生在课外多读一点《三国演义》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自由诵读文中古诗,你读懂了什么?(ppt1)
生可能回答:魏国和吴国之间发生了战争;战争的地点在赤壁;周郎就是周瑜,曹公就是曹操;周瑜战胜了曹操。师适时板书
2、揭题:板书课题
二、细读课文,认识故事人物。
㈠默读课文,想一想:在赤壁之战中,拥有精兵强将的曹操的神态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请把这样的语句画下来。(ppt2)
1、默读批注。
2、交流:
⒊请同学们浏览这六句话,提出问题:曹操从“大喜、大笑”到“省悟”再到“叫苦连声”,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⒋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认真默读、勾画,找找其中的原因。
㈡交流探讨,认识人物形象。
1、 学习交流“黄盖假降,曹操中计”这部分。
生齐读:操笑曰:“冬至已过,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读出反问的语气,读懂意思。) 师:操因何而笑?
生:程昱入告曹操曰:“今日东南风起,宜预提防。”
师:此处可见,程昱是个怎样的人?
师:从曹操的话语中,你体会出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
(曹操对程昱的提醒不屑一顾,连用两个反问句,可见这时已经曹操傲慢轻敌。)
③一个是好言提醒,一个傲慢拒绝: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二人的对话。
过度:恰在此时,有人呈上黄盖的书信。
师:信的内容是怎样的?请用横线勾出。
①
第三篇:赤壁之战读后感
昨天刚刚学了一篇课文《赤壁之战》,课文中的周瑜采用了火攻,准备烧毁曹军,赤壁之战读后感。可是曹操实在也太大意了,于是,他的人马烧伤的,淹死的,不计其数。这是曹操后来没有统一天下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曹操曾经是奸诈,凶残的化身。但是我是认为曹操在这场战争中是能赢的。他之所以失败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他准备的太匆忙了。别的不说,曹操当时的兵都是北方人,他为什么不在他的地盘上练习水上作战呢?那样一来,他的兵练习会了水上作战,不就更是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了吗?而他当时直接率兵去赤壁时就没有想到这一点。他的兵在赤壁练习水性时,其实就给周瑜留了时间想计策。同时也留了时间让诸葛亮请来了东南风。而且他求贤若渴,凤雏庞统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把战船连起来。这样一来,他更是必输无疑。
于是,这场大战就开始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就这样全军覆没了。
话说曹操率大军攻打吴国,于是吴蜀联合抗曹。由于曹军不善水战,孔明周瑜决定使用火攻。先是“凤雏”庞统假意投奔曹操,建议曹军用铁索把船只连在一起抵御风浪;再是周瑜假打黄盖,后者假装降曹;最后孔明推测出东南风将至。风起时,黄盖带数十条船降魏,船里装满柴草。快到魏军时,黄盖点燃柴草,火借风势向魏军烧去。魏军本不熟水性,船又连在了一起,死伤无数。魏军逃跑。
孔明在岸上设连环计,杀得曹操四处逃窜,最后只剩数十人。在华容道上,关羽念及旧情,放曹操一马,曹操逃走了。
故事中,孔明在七星坛上唤东南风,正好,三天三夜后风起。他猜中曹操多疑的心态,在伏有埋伏的小道放火烟,果然,曹操率军走进了设有埋伏的小道,可谓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曹操为什么会输得如此惨烈呢?是兵力不够吗?难道他的八十万大军还胜不过孙权的三万人马。是曹操轻易信人,先是中了庞统的连环计,再是信了阚泽的诈降书;是曹操太轻敌,仗着自己人多,周瑜人少,就一定会获胜,掉以轻心使曹军大败;曹操的多疑也是失败的重要所在,看着烟雾腾腾的小路和风平浪静的大路,怀疑是诸葛亮在引诱他,于是偏往藏有埋伏的小路前行,读后感《赤壁之战读后感》。
赤壁之战一个以少胜多的战役,制胜的根本在于诸葛亮聪明的神机妙算、周瑜足智多谋、曹操的听信谣言。这也让我懂得了:一个人不仅仅要拥有聪明的头脑,还要学会做任何事都不能够掉以轻心,不能够听信他人未经过证实的话。
《赤壁之战》读后感
《赤壁之战》讲述的是曹操想带领十五万大军抢夺东吴江南的地方。庞统的连环计成功后,周瑜决定用火攻来对付曹操,先让黄盖写信诈降,让曹操毫无防备。曹操不知有诈,黄盖的船借着东风飞快地冲进曹军的水寨。
赤壁之战是靠了团体的智慧战胜了曹操。因为先是庞统出了连环计,周瑜出了火攻的主意,诸葛亮前来借东风,最后是黄盖写诈降书来攻打曹操。
在日常生活中团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团体可以互相帮助,把缺点弥补。
日常生活中,我们还需要智慧,在遇到困难是不能直接不
加思考就硬做,要多动脑筋,想出化解困难的好办法。考卷上有一道难题,我们不能空着不做,得通过脑子的思考来寻找一个正确的答案。
我们也需要勇气,如果没有勇气的话,你的智慧也是用不上的。比如遇到小偷,你想好了怎么抓住他,可你们没有勇气不敢与小偷去拼搏,你也就抓不住她。
生活中既要有勇气,又要有智慧,让我们做一个智勇双全的人。
第四篇:赤壁之战之后
赤壁之战之后,曹操就再也没有希望一统中国,就天天忙着把大汉大魏化,不过这项工作曹操做得还挺成功的,汉献帝就成了曹操手上一泥人,想怎么捏就怎么捏。不过曹操看来风光,实则闹心,曹操的基因太好,他那俩儿子曹丕和曹植都不错,都是好青年,不过侧重点不一样,曹丕能搞政治能写文章,还喜欢打仗,爱好广泛;曹植是一文艺青年,喜欢喝酒,搞音乐,文章写得很惊艳;这俩兄弟本来是一个妈生的,小时候感情好得不得了,一起掏鸟窝,玩泥巴啥的都在一起,不过到了建安十六年俩兄弟为一件东西闹僵了,这东西就是继承权。建安十六年,曹操搞定了在背后搞小动作的韩遂,马腾,整个北方都跟他姓曹,这时候曹丕曹植俩兄弟开始反目了,为了那个位置。曹操心里对着俩儿子都挺喜欢的,有点拿不定主意,这个时候就看俩兄弟的谋士了。站在曹丕身后的有司马懿、陈群、吴质,曹植这边也是三个人丁仪、丁廙、杨修,同是3v3,曹丕这边的就有水平得多,毕竟都是在官场上打滚久了,都练就一身泥鳅功,相比之下杨修这些书呆子就完全玩不过,夺嫡的结果以曹丕胜出而告终。 话说曹丕当家之后,开心了几天就闷闷不乐了。为啥?他看见他爹给他留下那泥人就一肚子气,一傀儡,嘛本事没有,我天天见着你还得请安。当真不爽,不爽来不爽去,就想把这泥人给彻底化了。可真要这么做,就有难度了。大家知道,汉朝是以孝廉取士,一个人只要忠君孝顺,廉洁公正就有做官的资格,曹丕做为堂堂魏王,上台就把君父给办了,那唾沫星子不得淹死他,这个时候就需要舆论的支持了,而舆论从来都是在读书人手里,而读书人绝大部分都是在士族手里,而士族跟老曹家关系不好,这都是曹操一手造成的。曹操当政的时候,对士族是又打又杀的,孔融,孔子的嫡系子孙,一刀砍了,崔琰,士族的偶像派代表,一样砍了,打压得很是严厉。曹操是痛恨士族的,认为他们天天吃饱了没事干就对着国家政策指手画脚,不为国家做一点贡献,不过打压也不能做到彻底,因为毕竟士族是当时的精英阶级,而江东跟西蜀那俩地方都还没平定下来,曹操还不敢彻底把矛盾激化,怕士族撂挑子,那就不好玩了,但他的态度也导致老曹家跟士族的关系很是糟糕。曹丕想废君自立,首先要过的就是士族这一关,他得把这些人拉过来支持自己,士族支持他了,压力就小多了,而且在夺嫡的时候士族的能量他已经看到了,他觉得这些人完全是可以利用的,因为,曹爷我手里有糖。而士族在经历曹操的打压政策之后,也开始怀念以前的美好生活,当曹丕一透露出合作意向,这边的陈群立刻出马了,陈群是当时士族的杰出人物,又跟曹丕在夺嫡之战中并肩战斗过,有着深厚的革命友谊,由他来谈判最好不过了。谈来谈去,就谈了个九品中正制出来,曹丕也完成心愿,登顶了。九品中正制出台以后,士族的幸福生活就到了,完全的把握了当官的指标,也就是说以后的官员都得从门派内部选拔,只要你不是这个门派的,你才比天高,你也永远在体制之外。而士族这个门派里面,从掌门到扫地的,都是眼睛长在天上,认为天下的人才除了我们就没有了,可以想见,当这样一个组织垄断了所有的权力,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他们拒绝新鲜血液的加入,看不起劳动阶层,垄断所有的利益,根据韩非子的理论,这样的阶级只会越来越腐败,曹操正是深明这一点,所以才打压士族,启用士族以外的人才。这才给了陈群一个机会,把从曹操手上失去的权力、地位全部从曹丕手上换了回来。换言之,曹操如果在赤壁搞死了孙刘,一统天下,江山铁板一块,士族也就玩完了,没戏可唱,可历史就是无数偶然造就的必然,不可改变。曹丕在位七年,这七年里,士族在朝廷之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曹丕死后,曹叡继位,他在位期间,诸葛亮北伐,孙权攻打荆州,孟达造反,内外交困,曹叡重用曹真,司马懿,张颌稳定了政权,击退外敌;曹叡死后,托孤曹爽,也就是曹真的儿子,可曹爽并不是周公,他不安分,想欺负欺负曹叡的孤儿寡母,司马懿出手了。平定曹爽政变之后,司马家获得了巨大(转载请注明来源:Wwww.bsmz.net)的威望以及利益,司马懿开始专揽国政;司马懿死后,司马师继承了丞相位,司马昭继承晋公位,司马昭上位不久,废曹芳,立曹髦,至此,士族的邻居人物司马家走向了代魏建晋的道路。到三国后期,整个士族阶级已经彻底的站立起来,无论是吴、蜀、魏,士族的权力都达到了空前的顶峰,后来司马昭派遣邓艾、钟会灭蜀的时候,蜀国大臣一致拥护投降派,基本仗没整么打就亡国了,充分说明了士族的影响力。
司马昭死后几个月,他的儿子司马炎代魏自立,称大晋国,灭东吴,统一全国,结束三国时代。至此,士族终于站在了历史的最高峰,可惜,他们很快就要摔下来了。因为特定的利益分配制度,导致整个士族阶级远离民间,越来越腐败,体制内部为争夺利益互相攻伐,导致王室分裂,国力空虚,民生凋敝,少数民族乘虚而入,拉开了五胡乱华的大幕。
五胡乱华做为中国历史上众多动乱的年代之一,基本套路也差不多,不过主角换了,换成少数民族了,匈奴、鲜卑、羯、羌、氐。主角不一样,带来的影响也不一样。在北方取得了政权的胡族,在文化上被逐渐汉化,胡族和汉族的隔阂逐渐消融,这一时期,是华夏各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作为在中原具有绝对文化统治地位的汉族同样吸取了其他各民族的文化精髓,一扫魏晋以来颓废,孱弱的文人气息,尚武成风。而隋唐时期的高度繁荣,就继承自这一时期文化基因。
总的来说,个人认为,因为曹操在赤壁的战败,给了士族上台的机会,而士族特定的阶级性质导致了中原王朝必定腐败,中原王朝一腐败,少数民族必定寇边(都成剧本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造成了以汉文化为主的文化融合,而这个文化融合的最终走向,就是盛唐。
乱七八槽的,楼主看看成不成。
第五篇:《赤壁之战》说课稿
《赤壁之战》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赤壁之战》是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是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也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教育的好教材。本篇课文是人教版小语第十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在教学中既要把理解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渗透思想教育融为一体,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也要注意本组教学的重点训练项目——理清课文的条理。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课文特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品读、联想、讨论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能够获胜的根本原因。
技能目标: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地揣摩作者的文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情感目标: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中国古代军事战术思想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了解历史的热情。
3、教学重、难点
《赤壁之战》通篇具有“智”的因素,蕴含“理”的深意,充溢“文”的华彩。根据新课标有关阅读方面的建议,结合单元训练重点,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1)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究性阅读,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课文的条理。(2)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阅读,从中体会赤壁之战双方胜负的根本原因。学生对军事战术思想(也即文中的“理”)充满好奇,但受自身经验的限制,难以弄懂。所以,我把这课教学的难点确定为:通过合作式的创造性阅读,了解交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我打算采用“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它的操作程序是:课前预习→学生质疑→创设情境→尝试讨论→大组交流→延伸发展。本模式具有辐射 1
性、主体性、创新性、时代性的特点。它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以创新为灵魂、以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开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思维空间,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全体学生在积极地参与相互合作的创新学习活动中,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语文素养得到真正的发展和提高。
三、说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理清了文章的顺序及结构和理清前四个自然段课文条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这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导入新课。让学生了解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第二步:抓住重点认真分析。
1. 指名朗读课文。问:本文的重点部分是第几部分?要求学生概括这部分的意思。
2.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这次战役是用火攻的方法取胜的,那么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要求学生认真读第五自然段至第十一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自然段合并。思考“火攻”分几步?意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指名说说自然段段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出示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段意,分组讨论分析归纳合并。小组代表汇报。接着分组朗读火攻这四步的内容,然后让学生继续讨论,把火攻这四步用小标题或简明的提纲概括出来。然后抽几个小组代表到黑板板书出来。老师再小结。意图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
5.问:火攻的四步,咱们清楚了,但“火攻”之计能得以实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学生肯定回答的是:东南风。这时要求学生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
6.文中为什么多次写东南风?假如没有东南风,会怎样?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7.东南风是“火攻”妙计得以圆满实施的关键。那么,周瑜和黄盖根据什么情况制定了“火攻”之计?要求学生找出有关段落读读。在分析。
8.指名按顺序复述火攻的具体步骤,通过复述理清课文写作顺序,从而实
施由繁到简、由简到繁,进一步进行语言条理性的训练。
第三步:总结全文,提高认识。
1.集体朗读课文。然后讨论分析:“赤壁之战”中,周瑜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曹操惨败的原因是什么?接着引导学生用三个词语概括出来,即: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 骄兵必败 指名上台板书出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和收益?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同时也达到了德育渗透的目的。
3.教师总结:“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它确实使人从中受益匪浅。我们无论对待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制定方案,要优中选优,要牢记傲兵必败的道理。让我们永远谦虚,不断进步!
第四步: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四、说板书设计
(一) 写诈降书,施火攻计
知己知彼
(二)满载火药,借东南风
赤壁之战 百战百胜
(三)火船冲曹,大火漫天
骄兵必败
(四) 带兵追杀,曹军大败
我认为这样的板书简洁明了,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同时又体现文章的重点,使板书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的板书主要引导学生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有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培养学生敢于上台展示自我的勇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田忌赛马》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田忌赛马》是人教版小语第十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田忌连输三场,孙膑看了比赛后帮助田忌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取得了第二次比赛的胜利,表现了孙膑的足智多谋。全文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可以分为“初战失败”“孙膑献计”“再赛获胜”三部分,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做事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本课时是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学生“读通课文,学会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了解第一次赛马的经过、结果”的基础上,我顺势而为,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积累词语。
2、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来感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从而有感情朗读课文。
3、懂得在学习生活中仔细观察、善于分析,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三)教学难点
理解孙膑为什么能想出这样的好主意。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了新的飞越。他们有了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敢于在交流和讨论中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及已有的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悟,并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设想: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阅读感受和体验,应注重指导学生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为完成本课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有感情朗读,让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提问,围绕重难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发表见解,深化人物性格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
根据以上的教学设想,我决定以朗读理解法、重点词句突破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作为本课时的教法和学法,再辅以其它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五、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复习第一次赛马的经过、结果以及赛马后田忌与齐威王的神情。设置问题“第二次赛马的情况如何呢?,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布置任务“讲述第二次赛马”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 二)学习第二次赛马,并分析转败为胜的原因。
1、学生讲述经过、结果,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意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第二次赛马。根据比赛的结果让学生分析田忌与齐威王神情的变化,讲解“目瞪口呆”。
2、出示两次比赛的对阵图,让学生分析田忌是转败为胜的原因(调换马的出场顺序),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其他调换顺序的方法,这一设计可以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通过摆、推敲、比较、联系等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实验证明,孙膑安排的这个顺序不是乱调的。得出结论孙膑想出的这种出场顺序是田忌能赢得唯一办法,表现孙膑的善于思考,感受孙膑的智慧。
(三)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围绕重点,研读探究,分析孙膑为什么能想出这样的好办法。
首先出示学习提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接着进行小组汇报孙膑想出这样的好主意的原因,弄清孙膑能想出好办法主要得益于他能认真观察、仔细分析,让学生找出文中这句话 “齐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呀”,通过马速排行理解“快不了多少”是第二次比赛胜利的关键。通过这一设计我想能达到两个目的,一是突破了课文的难点,二是使学生懂得,只有仔细观察,才能想出正确的方法。
接着让学生汇报田忌和齐威王为什么没有想出这样的好主意?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去理解人物的心理。
两次赛马中间的对话部分是教学的重点。田忌、孙膑、齐威王不同的神态、表情、语气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对于这样对话多的段落,我让学生充分朗读,让学生在独立,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平等对话,以读悟情,在感悟语言中积累语言,陶冶情操,让学生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来感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孙膑的足智多谋。
最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一设计我想引导学生通
过朗读进一步领会这段的内容和人物的想法,并且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拓展:
1、做齐威王的谋士。
同学们,如果你是齐威王的谋士,在第二次比赛中途对于田忌调换了马的顺序,你有所警觉的话,你有办法帮助齐威王取胜吗?设计这一环节意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知道要用智慧去解决问题。
(五)总结全文: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示和收获呢?(学生自由读文后发言)这一设计我想可以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已有认知水平,展开合理、大胆的想象,并把所想的用自己的语言流畅地说出来,这是培养学生词语的组织运用能力的很好的方法。
(六)教师小结:胜不骄、败不馁,遇事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
同学们,智慧是人生的向导,但智慧也不是与生俱来的,希望我们同学今后在生活中能够做到认真观察,善于思考,不断学习,用智慧的钥匙去开启你们的成功之门。
六、板书设计:
田忌赛马
田忌孙膑齐威王
垂头丧气得意洋洋
半信半疑调换顺序目瞪口呆
这样的设计也许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但却简单明了,思路清晰而严谨,利于学生思维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因为不管怎么说,实用和有效才是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
七、预期效果展望:
这节课我有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课堂中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积累。在学习的过程中如能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心理,并通过朗读读出人物的心情,学生在课后定能谈出自己的收获。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