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厢记》读书笔记
据我了解,《西厢记》的剧情是直接取材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经删减,是让剧中人物明确地坚守各自的立场——老夫人在严厉监管女儿、坚决反对崔、张的自由结合、维持“相国家谱”的清白与尊贵上毫不松动,张生和莺莺在追求爱情的满足上毫不让步,他们加上红娘为一方与老夫人一方的矛盾冲突于是变得更加激烈。这样,不仅增加了剧情的紧张性和吸引力,使得全剧的主题更为突出、人物形象更为鲜明。再加上它的优美而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使得这一剧本成为精致的典范之作。
《西厢记》直接切入生活本身,来描绘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的渴望,情与欲的不可遏制和正当合理,以及青年人的生活愿望与出于势利考虑的家长意志之间的冲突。
如一开场莺莺所唱的一段《赏花时幺篇》: “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写出了生活在压抑中的女性的青春苦闷和莫名的惆怅,在这背后,则存在着她那非出于己愿的婚约的阴影。而张生初见莺莺时所唱的一段《元和令》: “颠不剌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只教人眼花撩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他那里尽人调戏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捻。” 更是非常直率甚至是放肆地表述了男子对于美丽女性出于天然的渴望与倾慕,以及女子对这种渴慕的自然回应。作者以舞台上的胜利,给仍然生活在压抑中的人们以一种心理的满足。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从而对封建道德教条的某些方面造成有力的冲击。
《西厢记》剧情上关目的布置巧妙,写得波澜起伏,矛盾冲突环环相扣,山重水复、萦回曲折的复杂情节,是一般短篇杂剧不可能具有的。它不仅使得故事富于变化、情趣浓厚,而且经过不断的磨难,使得主人公的爱情不断得到强化和淋漓尽致的表现。以很高的艺术水平来展现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使得它格外动人。 剧中主要人物张生、崔莺莺、红娘,各自都有鲜明的个性,而且彼此衬托,相映成辉;在这部多本的杂剧中,各本由不同的人物主唱,有时一本中有几个人的唱,这也为通过剧中人物的抒情塑造形象提供了便利。
张生的性格,是轻狂兼有诚实厚道,洒脱兼有迂腐可笑。 反映出元代社会中市民阶层对儒生的含有同情的嘲笑。张生在《西厢记》中,是矛盾的主动挑起者,表现出对于幸福的爱情的直率而强烈的追求。他的大胆妄为,反映出社会心理中被视为“邪恶”而受抑制的成分的蠢动;他的一味痴情、刻骨相思,又使他符合于浪漫的爱情故事所需要的道德观而显得可爱。
《西厢记》中,催莺莺的形象得到了相当精细的刻画,她的性格显得更为明朗而又丰富。在作者笔下,莺莺始终渴望着自由的爱情,并且一直对张生抱有好感。她总是若进若退地试探获得爱情的可能,并常常在似乎是彼此矛盾的状态中行动,但是,她终于以大胆的私奔打破了疑惧和矛盾心理,显示人类的天性在抑制中反而会变得更强烈。作者以赞赏的眼光看待女性对爱情的主动追求。 红娘在《西厢记》中成为全剧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她在剧中只是一个婢女身份,却又是剧中最活跃、最令人喜爱的人物。她机智聪明,热情泼辣,又富于同情心,常在崔、张的爱情处在困境的时候,以其特有的机警使矛盾获得解决。她代表着健康的生命,富有生气,并因此而充满自信。这个人物形象固然有些理想化的成分,却又有一定的现实性。在她身上反映着市井社会的人生态度,而市井人物本来受传统教条的束缚较少,他们对各种“道理”的取舍,也更多地是从实际利害上考虑的。
我觉得,那曲折的情节中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和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 然而,每个人都明白, 在现在,即使是将来,完全的自由终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般那般的约束。尽管包围着我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我们可以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无边无际、包容天地。 分析人物形象
莺莺是一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爱情生活的多情钟情的女子。本折一方面描写了莺莺依依不舍的痛苦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莺莺重情轻利的思想。她为离别而悲啼愁苦,痛极之际,竟埋怨张生忘旧情而轻远别。这种埋怨正是爱极痛极的一种变态心理,是一种深情的痴语。莺莺既倾诉着内心的万种离愁、无限幽思。又流露出怕被遗弃的痛苦心理。此时此刻,莺莺该有多少肺腑之言要说,然而她对“怜取眼前人”的临别赠言,其实正是她内心隐忧的曲折吐露,也是当时社会中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的悲剧在莺莺心灵上的阴影的反映。在莺莺看来,状元及第并不值得羡慕,最重要的是夫妻并蒂相守。而事实上张生应试是被逼的,他们的分离乃是封建势力的压迫所致。因此莺莺发出了对封建势力的怨恨。莺莺还进一步把怨愤指向那可恶的名利思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世俗的名利观念造成了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而莺莺却对这种虚名微利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与痛恨,这就把莺莺的思想感情由一般的离别之苦,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长亭送别》突出地刻画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在她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同时,她也有深深的忧虑,明确的告诉张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停妻再娶妻”,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是有现实基础的。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著。莺莺的离愁别恨,是她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只限于“儿女情长”。她的离愁别恨中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辉。
第二篇:《西厢记》读书笔记
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是我国古代的爱情戏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戏曲作品之一,第四本第三折的一首《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离人泪。”颠倒了多少风流文人!一句“愿天下的有情人都成就了眷属”,道出了多少痴男怨女的心声!王实甫的《西厢记》虽然是在《董解元西厢记》的基础上编写的,但它的根本基础是唐代诗人元稹(元微之)的《会真记》。据说王实甫写至第四本第三折(来自好范 文网:www.bsmz.net)“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的千古名句时,已是力竭心枯,呕血而死。
西厢记之境界:
大凡读过西厢记的人都觉得这部剧作的语言文字很美,让人有一种感觉,就好像走进神奇璀璨,异彩纷呈的艺术境界。作者用着如珠似玉的语言不着痕迹地将环境,人物,感情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剧中有雄浑豪放的曲词:“{油葫芦}九曲风涛何处显?……这河带齐梁分燕晋隘幽燕。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揽浮桥,水上苍龙偃;洞悉愧九州,南北串百川。归舟紧不紧如何见?却便似弯剑乍离弦。”
这里把九曲黄河写得何等气势磅礴,一泻千里。
当然也有绮丽婉转的小词:“{中吕}{粉蝶儿}风静帘闲,透纱窗麝兰香散,启朱扉摇响双环。绎台高,金荷小,银镇尤灿。比及将暖帐轻弹,先接起这梅红罗软帘偷看。”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这里洋溢着美好幽深的诗一般的气氛。读来余香萦绕。
而在剧中情节有悲苦性质的场面里,作者的描写依然笼罩着诗般的气氛。比如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其语言是借助古典诗词描写离愁别绪的特有表现手法来加以渲染的,是以那种诗意的浅浅哀愁和无奈的色调来表现主人公离别时的悲苦的。
“文辞华丽”是《西厢记》语言艺术的特色,这种语言特色更表现在该作品语言的文采性。西厢记可谓是吸收了唐诗宋词的精美语言,这些绝妙好词在剧中俯拾皆是,真是美不胜收。
如第一本第一折张生的唱词:“[天下乐]只疑是银河落九天。”便是化用唐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又如第一本第四折张生唱词:“[鸳鸯煞]有心争似无心好,多情却被无情恼。”这里化用宋苏东坡词《蝶恋花》中句:“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还可以举出更多这样的例子。读完作品后,我们不禁感叹,这是一部“清水出英蓉,天然去雕饰”大作。
西厢记之爱情:
看了《西厢记》之后我觉的这样的爱情史完美无缺的,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有现在难得的一见钟情,有经历各种社会给予的磨
难,有来自双方家长的阻扰,他们之间的爱情可谓是越演越切,在我们看来可谓是天作之合。
这个故事的结尾以中国似的大团圆给大众一个交代。而我却不太喜欢这样的结尾,我觉的过于通俗化,所以有时我会去看一些国外的经典电视及作品,我觉得他们的结尾都会留下一些空间让观众自己去细细品味,我觉的这样才让作品更有意义,才会促使人们去回味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太喜欢大团圆的结局或直接不用想就可以猜到的结尾,
西厢记之精神:
在我看来,他那曲折的情节中还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在经历了日复一日个性受约束的日子,廿一世纪的人们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个自由的化身:孙悟空。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约束”,闯龙宫,闹冥司,自花果山上自在称王。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争也是为了争取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读者一种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然而,每个人都明白, 在现在,即使是将来,完全的自由终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般那般的约束。尽管包围着我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我们可以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无边无际、包容天地。
第三篇:《西厢记》 读书笔记
不到一顿饭的工夫,江十六出聚以看完,自觉辞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的记诵”。这是《红楼梦》二十三回中黛玉对《西厢记》的赞词,其实也就是曹雪芹的赞词。读西厢,想红楼。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张生念及莺莺夜不能寐,叹道,想及我多愁多病身,怎配你倾国倾城貌。--------------黛玉听得,向宝玉懊恼,哪里来的艳词欺负我。
待宝玉看到---落红成阵----一霎时,满树的桃花随风飘落。
月上柳梢头,张生在西向外弹琴,“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假借上香祷告在西厢内对句“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临者,应怜长叹人。-------------那日,宝玉挨打,想黛玉一定悲伤,白白的着晴雯送两只旧帕子去,别人不解,笑其痴颠。黛玉见帕,可惜可叹可畏可怜,无限心事,也管不得避嫌,吟诗帕中,泪痕重重,自顾镜中面羡桃花,却不知病已侵。
一样的爱恋,一样的身不由己。只是,宝黛成棒打鸳鸯,张生与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
张生被逼科举,莺莺嘱咐“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莺莺把自己压上了赌注,何况在封建社会的压力下,就是当今,哪个女孩愿意换数载飘零。
那年,当我们分隔异乡,仅仅是一工作,又多少忧愁,每次火车启动,一南一北,不知就此何时再见,较之莺莺,她的勇气是所有世事的想往。
细腻的《西厢记》真乃爱情的美学宣言。在王实甫的笔下,莺莺和张生公然战胜了封建礼教,维护了他们至纯至洁的爱情,重在公然上,这就是宣言。
人们常说《西厢记》是喜剧,吾深感如此。张生看似有愚钝笨拙,但其实质无非是追求自身的真爱,所表所露都是自然真诚的,于生活中不易寻觅而已即不常见的更难拥有,遂讥之天真,实则笑己矣。
第四篇:西厢记读书报告
从《西厢记》的才子佳人模式看传统到现代爱情观的异与同
摘要:中国古代的爱情故事有一个相对传统的叙事框架,即才子佳人的叙事模式。这是中国古代关于婚姻的理想模式,也是这个民族千年沉淀下来的固定的理想模式。但时至今日,这种模式所反映的我们的民族心理已经在世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文章以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才子佳人戏剧《西厢记》为例,探讨传统与现代爱情观的改变与发展。
关键词:《西厢记》 ;“才子”;“佳人”;同与异
1、传统的才子佳人。
佳人者,才貌双全。如崔莺莺,她出生于条件优越的相国府,从小便接受良好的封建教育,针织女工、诗词歌赋、尺算礼法无一不精,正是古代优秀的贵族小姐的代表。而更重要的是,她拥有沉鱼落雁、绝世无双的美貌。作者王实甫是怀着极大地热情塑造了这样一个集形貌美与心灵美于一身的高度理想化的人物的。
莺莺之美是从张生的视角展开的,通过白马之围前两人的三次见面表现出来的。《惊艳》一折是张生第一印象,也是王实甫对莺莺的第一次描写:“呀,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则著人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何谓惊艳,且看张生。而在张生夸张的反应之后,莺莺走到了前台:
【胜葫芦】则见他宫样眉儿新月偃,斜侵入鬓云边。﹝旦云﹞红娘,你觑:寂寂僧房人不到,满阶苔衬落花红。﹝末云﹞:我死也!未语人前先腼腆,樱桃红绽,玉粳白露,半晌恰方言。
【幺篇】恰便似呖呖莺声花外啭,行一步可人怜。解舞腰肢娇又软。千般袅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
张生第二次见到莺莺是在一个月色朦胧、花阴满庭的夜晚,此时的莺莺有展现出另一番风韵:“看他容分一捻,体露半襟,香袖以无言,垂罗裙而不语。似湘陵妃子,斜倚舜庙朱扉;如玉殿嫦娥,微现蟾宫素影。真是好女子也呵。”
只是在朦胧中见到的莺莺的体态,已经用湘妃、嫦娥这样的仙子来比拟。而第三次就是正面的描写了:
【得胜令】恰便似檀口点樱桃,粉鼻儿倚琼瑶;淡白梨花面,轻盈杨柳腰。妖娆,满面儿扑堆着俏;苗条,一团儿是娇。
满座无论僧俗、老少,皆被其美貌惊呆了,可见作者极尽夸张之能事,不惜笔墨地渲染莺莺的美貌。
除了性貌美,莺莺的内在美也是不容忽视的。她知书达理,出口成章,有很高的文学素养。在寂静的佛殿之上,她随口就吟出了“寂寂僧房人不到,满阶苔衬落花红”的诗句,感叹自己如落花般无人欣赏,年华慢慢逝去的身世。而那一首唱和张生的“空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以及此后《闹简》中的“待月西厢下,迎风半户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等也很好地体现了她的才思敏捷诗文才情。
古代的爱情故事,特别是才子佳人模式对女子的要求特别高,像莺莺、像卓文君、像柳
如是、李香君等都是如此完美佳人的代表。
而另一方——才子的外表、才情也是缺一不可。张生有才,满腹诗书,才华出众。一出场就不同凡响,发出“万金宝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的壮志未酬之叹,而在夜窥莺莺是,他即兴就隔墙吟诵了“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魂,不见月中人”这样的绝佳诗句,寄情于景,情景交融,且字句清新雅致,才让莺莺情不自禁地唱和了起来。不仅如此,张生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听琴》一折中,他以琴代心,以司马相如打动卓文君的《凤求凰》赢得了莺莺的芳心。
更难得的是,张生有着过人的胆识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他能在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强抢莺莺为压寨夫人时挺身而出,机智解困,从而上演了一出英雄救美的好戏。“我有退兵之策,何不问我?”这痴情书生以“笔尖儿横扫了五千人”,在众人的慌乱中凸显了自己的临危不惧。
至于在外貌上,在佛殿初相遇时,张生便以其风流儒雅吸引了相国千金莺莺的眼光,这已足以证明其相貌的英俊,可以说,除了家世背景,两人在其他方面都是绝配的。这就是才子佳人模式长久不衰的原因吧。
2、现代爱情故事的男女主角。才子佳人是古代婚姻的理想模式,因为各方面要非常相配,那样他们的思想以及对事情的感悟才能达到高度的一致。但,那是在古代,今天,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我们接触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全球化和互联网使得世界成了一个“村”,于是,我们的政治体制改变了,我们的经济模式改变了,我们的观念也改变了,传统的才子佳人模式已不适应现在人的需要,特别是在“故事”、电影里,这样的模式不会有人感冒,如果再有编剧写出这样的剧本,那投资商就准备着赔钱吧。
现在爱情故事的模式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大,特别是欧美、日韩,当好莱坞的电影、日韩剧大肆席卷中国市场时,才子佳人已远矣,或者说古代的主流模式在今天已成了绝对的非主流。而取而代之的是差距巨大的男女主角以及颠覆传统的性格冲突,总之,那种按常理来讲越不相配的男女主角所发展出来的剧情无论是喜是悲,都会给人以更强烈的情感冲击。
就电影、小说来看,现代主流戏剧的婚姻爱情模式其实有几种比较典型的代表—— 首先是男强女弱型,俗称“灰姑娘故事”。而强与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上:一是家世背景或经济实力,举个例子,像罗伯茨朱丽叶和李察吉尔主演的“风月俏佳人”,一个亿万富翁爱上一个街头的妓女,一个处在社会的最上层,一个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偏偏命运安排了他们相遇,而后又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对方;另外,十年前风靡全亚洲的台湾偶像剧《流星花园》的“杉菜和道明寺”,还有《游龙戏凤》里的刘德华和舒淇,以及许许多多的“麻雀变凤凰”、“灰姑娘变成公主”的爱情故事,这是现在影视剧里常见不衰的老套情节,偏偏,人们百看不厌。但是,还有一点原因,故事里的“灰姑娘”和“麻雀”都是自尊自强的,这样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故事也多了一层励志的性质。
二是才貌方面,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爱情故事流行的是很傻很天真的女生,这样的女主角有着必要地几点性格要求,除了憨厚老实之外,善良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不是普通的善良,是那种总会以德报怨的“活雷锋”代表,另外,她们还要乐观开朗、为了爱勇往直前,像日剧“一吻定情”的相原琴子,小说“那小子真帅”的韩千惠;而相对的,男主角一般就是帅到不可思议,或者智商高到令人发指,总之,他身边会有很多条件十分优越的女生围绕着他,可是他偏偏挑中了那个又傻又不出色的麻雀,让她成了凤凰。
其次是女强难弱型,这就不得不谈到“我的野蛮女友”这部电影了,实实在在地刮了很久的“野蛮风”,引领了凶悍女的黄金时代。美丽的女人野蛮起来比男人还粗鲁残暴:她想知道河水有多深时,就把他推到河里去,直到他快要被灭顶才救人;在咖啡店问他要喝什么,
答了可乐后她却叫侍应来两杯咖啡;在公园里散步,她的高跟鞋磨脚,便要他跟自己换鞋,让他穿着高跟鞋在公园里跑步······就是这样一个颠覆以往女主角温柔娴淑的形象的“野蛮女”,让之后的女主角都开始变得强势,成了恋爱或婚姻关系中的主导者。奇妙的是,这样的女孩观众都爱,而被欺负的男主角,大家也都可以理解为“可爱”。像《叶问》中的一句经典对白:这个世上没有怕老婆的男人,只有尊重老婆的男人。
当然,富家女爱上穷小子的故事情节也不少见。最经典的“乱世佳人”、“罗马假日”“泰坦尼克号”以及休格兰特的经典爱情片“诺丁山”,还有去年大热的香港正统片“岁月神偷”,而偶像剧很多也会走这种路线,如“爱转角”,这种模式也称“公主与青蛙王子”,一般的剧情发展就是男方自卑而逃离,最后被别人唤醒,选择忠于爱情,“公主王子从此幸福生活在一起”。
最后是男女都弱型。这种模式,一般来说是比上面介绍的那些要相对有深度一点的。奥斯卡尤其青睐这种影片,像1995年的“离开拉斯维加斯”,一个被妻子抛弃的过气编剧在拉斯维加斯遇到被皮条客控制、经常遭受殴打的妓女并产生爱情,他们相依相伴直到男主角酗酒而死。影片自始至终都充满着绝望的气息,包括他们的爱情。类似的还有一部“死囚之妻”,白人男主角的儿子在他面前自杀,黑人女主角的丈夫被执行死刑,儿子遭遇车祸而死,两颗同样绝望的心,无视小镇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而相爱。这样的爱情模式颇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意味,同样打动人。
3、现代对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从开始说到现在,感觉现代的婚姻爱情模式已经完全脱离了才子佳人那样的古代最理想模式。其实不然。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戏剧、影视剧都是一般的人们的一种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向往和幻想。在《西厢记》中,王实甫大喊了一句“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是那个时代关于自主爱情与婚姻最强有力的呐喊,直到今天,这仍然是人类的美好愿望,但差别在于,在今天,这个愿望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在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现代社会,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父母之言,媒妁之言”,洞房花烛夜才第一次见面的封建模式。在古代的现实中,没有自主的婚姻,没有自由的恋爱,但人们在戏剧中实现了这个愿望,所以才有了《西厢记》中张生与莺莺的“有情人终成眷属”,也就有了这传世的经典之作。
传统与现实爱情故事的交汇点还在于在“终成眷属”的过程中,一定要经历一些困难,有来自父母的,也有来自“第三者”的。不可否认,中国乃至世界,人们的观念还是偏向于“门当户对”,特别是父母,总希望子女能过上好日子,所以就出现了《西厢记》中崔夫人的这种典型形象。张生与莺莺两情相悦,但崔夫人看不起这个穷书生,他解救了莺莺,使其免于“陷于贼中”,且崔夫人有言在先“两廊僧俗,但有退兵之策的,倒陪房奁,断送莺莺与他为妻”,却还是冒着被骂“无信”的险硬让一对有情人互称兄妹;即使在张生莺莺已生米煮成熟饭时,老夫人还是让张生要高中状元后才可迎娶莺莺,说到底还是要“门当户对”。
最终张生考取状元,本就回来与莺莺喜结连理就好了,作者却又安排了郑恒出场来搞破坏,捏造谣言,造成双方的误会,好在最终张生、杜确及时赶到,解除了误会,粉碎了郑恒的阴谋,终于得以在克服重重困难后迎娶美人。
戏剧既是故事,最后的感动肯定是需要曲折来衬托的,这是古今都通用的定理,今天的婚姻爱情故事也是这样。尽管“门当户对”的观念在今天已经有点被弱化了,但它依然存在,06年大热的电视剧“新结婚时代”就是讨论这个问题。性格开朗心直口快的女编辑顾小西来自高知家庭,嫁给了从农村考进北京的大学生何建国。结婚后,何家不断地有人来吃住在她家、找顾小西在医院的母亲看病,俨然一副顾小西家就是何建国整个家族
和整个何家村的家。于是,矛盾在顾小西第二次怀孕并习惯性流产后爆发……此后,原本相亲相爱的小两口,却常常为了各自家庭所不同的生活、价值、处事等观念发生争执。婚姻表面上看是个人的事情,但切实的生活中,无法沟通的城乡间的鸿沟和由此引发的一次次争吵令双方疲惫不堪······
我们不能肯定“门当户对”的婚姻就是幸福的,可是也不能否认“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遇到的问题也许会更多。所以这可能就是这种观念长存不灭的原因吧。
现在戏剧中“门当户对”的观念已经被削弱,正如前面所讲,现在能抓住观众胃口的往往是身份地位或才能有差距的组配。所以更多的阻力会来自男二号或者女二号。三角或四角恋,“你爱我,我爱他,他爱她”类似的这种复杂的情感关系是现代爱情故事的不二法则,你可以说它老套,可是观众喜欢,你有什么办法。
从《西厢记》的传统爱情婚姻模式到今天看似多种多样实则万变不离其宗的爱情故事,人在变,情结在变,观念更在变。
【参考文献】:
[1]王实甫:《西厢记》,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刘坎龙:才子佳人小说类型研究——才子佳人小说文化透视之二,1994
第五篇:读书报告-西厢记
读书报告
——西厢记
西厢记是元杂剧里的一朵奇葩,我们都知道元杂剧四大爱情故事,它们分别是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从西厢记放在第一位我们就知道它的历史地位。当然我们对这四大爱情故事了解最深的可能也应该是西厢记了,大家都知道里面的两个爱情小青年张生与崔莺莺。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流传千古,他们代表了反封建礼法的一群人,他们对于封建礼法风俗敢于反抗,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且最终赢得幸福!
故事发生于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人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于是决定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生赴长安赶考,恰好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顺便去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第一次见面后,张生就产生了爱慕之情。张生为了追求莺莺,就决定在寺中借厢住下。
恰巧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有一墙之隔。一天晚上,张生趁莺莺同红娘在园烧香祷告时,隔墙高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也立即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通过和诗,莺莺的才情展露无余,同时她的才华也进一步打动了张生。后来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张生、莺莺再次相遇,这一次他们爱上了对方。但这时,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无奈之下四处求救,但毫无结果,最后许愿说:“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这时张生挺身而出,立马写信给自己好友白马将军杜确。很快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被打败后被擒。不料这边崔夫人言而无信,出尔反尔,不肯把莺莺嫁与张生,要二人兄妹相称。张生因此生病。此时剧本另一关键人物红娘出现,她为张生出谋,让他月下弹琴,莺莺听后十分感动,让红娘前去看望张生。张生托红娘传书,表达想与莺莺月下相会之意,莺莺巧妙的回信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约张生相会。当晚,张生跳墙赴约,由于红娘在场,莺莺假装生气,训斥张生莽撞,谁知张生没理解其中缘由,后来张生从此一病不起。莺莺知道后放心不下,托红娘问汤药,传情诗。是夜,莺莺来到张生书斋,与张生订了终身。这件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拒理相争,并且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使她只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她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 无奈之下,张生只得上京考试,最后与莺莺依依惜别,上京应试。天公作美张生中了头名状元。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造摇说,张生已作了卫尚书女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谋,与莺莺结为连理。完成了有情人终成了眷属的美好祝愿!
我认为剧中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对其中人物的塑造,尤其是张生崔莺莺和红娘,塑造男主人公时,王实甫不仅写出了张生的痴情与风魔,更写出了张生的才华,以及书生的天生软弱。张生个性温文尔雅、执着志诚、略带傻气,有人评论张生的形象常用“志诚种”三个字来概括。剧中主要表现为其执着追求崔莺莺,对崔莺莺的热烈诚挚而又矢志不渝。
在他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有时表现得很机灵,如请求附斋追荐,写信退贼等;但
有时他又是憨厚的,甚至有些傻气和懦弱,(或许刚好反应了恋爱中的人智商为零的说法吧!)如初见红娘他就详细地自报家门,对老夫人的赖婚和莺莺的“赖简”却“志竭思穷”,束手无策。但也正是张生的这种憨气、傻气和他的风流才俊才相得益彰,才使得人物形象才更显饱满。张生对崔莺莺的痴情和风魔可以从他对崔莺莺的态度上看出来,他把对崔莺莺的感情放在第一位,置于功名之上,从这就可以看出他是多么的忠于自己的爱情,我想在功名利禄重于一切的古代,尤其是对于一个男性,为了爱情放下功名,已经难能可贵了。考取状元与他鄙薄世俗功名并不矛盾,对于张生而言,考取状元是为了证明自己对莺莺的爱的坚定,是为了名正言顺的与莺莺在一起,实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但是,个人觉得剧中的张生也有傻角儿的一面,当他与崔莺莺的爱情受到外界的阻挠时,他表现出了软弱的一面,行为冒失。张生这个角色个性鲜明,是一个反抗封建礼教,鄙薄世俗功名的青年叛逆者的形象。
剧中的女主角崔莺莺同样也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叛逆封建礼教和封建门第婚姻的贵族少女的典型。崔莺莺是相国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即使是封建家庭的教养也无法完全窒息她内心的青春情感。她对张生一见倾心,大胆的表露自己对张生的爱意和心声,沉迷于情网中而不能自拔,饱受着相思之苦的煎熬。当然崔莺莺也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甚至是迁怒于红娘,怀疑红娘是和老夫人一伙的。从这种种行为中我们不难看出崔莺莺的性格特点,她才貌双全,品性出众,痴情忠诚,敢于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但是又有矜持多疑的一面,外冷内热。《西厢记》深刻地揭示了崔莺莺的恋爱心理,即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并且细致地展现了她内心的强烈要求逐步压倒、战胜外部的压抑、传统的禁锢和心理的樊笼的全过程
剧中另一个关键人物红娘虽不是故事的主角,但绝对是故事中大放光彩的一个人物形象,也是反封建礼教最为坚决、最无顾忌的人物。 虽出身低贱,却显得比女主人更有主见,而且机智、泼辣,富有正义感,为张生与崔莺莺的自由恋爱穿针引线,出谋划策,她的名字成了那种不计个人得失而乐于成全他人的助人者的象征。她的思想性格在撮合崔莺莺与张生二人的婚事和抨击封建礼教中得到很好的展示。为了促成相国小姐和白衣秀才本来无望的婚事,她要蒙蔽威严而又多疑的老夫人,又要鼓励软弱而常常不知所措的张生,同时还要小心翼翼地对待心细如发、顾虑重重、敏感的莺莺;她对张生是热心坦率的,对小姐是忠诚大度的,而在与老夫人的斗争中,红娘虽是一个地位卑贱的丫环,但她机灵、聪慧、勇敢,最终取得斗争的胜利。在这一整个过程中,作品细腻地写出她的坚定、勇敢以及最终获得胜利的喜悦,同时也写出了她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恐惧、气愤以及蒙受委屈时的痛苦,这样也就塑造了一个成功的文学形象。
当然剧中的反面角色自然就是崔夫人了,她代表了封建礼俗,她强烈反对张生与莺莺他们的爱情,一直强力阻挠破坏,这也是传统的封建势力的代表。通过描写她阻碍主人公爱情的“作为”,可以看出作者同样刻画了一个鲜明饱满的坏人形象!
西厢记的精彩之处不止在于对里面人物的精彩刻画,还有剧中精彩的词句,其深刻的表现了其中人物形象,其中经典的语句很多比如: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东风摇曳垂杨线,游丝牵惹桃花片,珠帘掩映芙蓉面;娇羞花解语,温柔玉有香;碧澄澄苍苔露冷,明皎皎花筛月影等等??..许多脍炙人口的词句流传千古。这些不仅很好的表现了剧中人物形象,更能显现出作者王实甫的深厚文学功底与其在文学上的造诣。
《西厢记》对元杂剧进行了一些体制上的革新和创造,最明显之处就是创造了长篇巨制的结构,由以前的四折发展到五折;而且在演唱方面,也突破了一个人独唱的
体制,打破了旦本、末本的界限。我们都知道旦本,女主角独唱到底;末本,男主角一唱到底。而《西厢记》各自独唱,旦、末也可交互对唱。它打破了元杂剧的一般惯例,用长篇巨制来表现一个曲折动人的完整的爱情故事,因此它避免了其它元杂剧由于篇幅限制而造成的剧情简单化和某种程度的模式化的缺点。我想在这点出也可以很明显看出作者是一位敢于打破传统观念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
西厢记的成功创作对于后世的写作开创了先河,为以后人们的创作打开了视野,尤其是为明清以来提供了宝贵的写作经验。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