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
《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
摘录:
建筑成了时代的镜子。
现代的建筑关心住宅,为普通而平常的人关心普通而平常的住宅。它任凭宫殿倒塌。这是时代的一个标志。
为普通人,“所有的人”,研究住宅,这就是恢复人道的基础,人的尺度,需要的标准、功能的标准、情感的标准。就是这些!这是最重要的这就是一切。这是个高尚的时代,人们抛弃了豪华壮丽。
作为一种有造型激情的东西,建筑在它的领域里,也要从头做起,要使用那些易于打动我们意识的、易于满足我们视觉欲望的因素,并且把它们处理得使它们的形象能以精致或粗犷、动乱或宁静、淡漠或热衷来清楚地影响我们;
体块是一种能充分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并使我们能够借以感知和量度的因素。
表面是体块的外套,它可以消除或丰富我们对体块的感觉。
平面是体块和表面的生成元,是它,不可更改地决定了一切。
建筑是一件艺术行为,一种情感现象,在营造问题之外,超乎它之上。营造是把房子造起来;建筑却是为了动人。当作品对你合着宇宙的拍子震响的时候,这就是建筑情感,我们顺从、感应和颂赞宇宙的规律。
我们正处于一个建设时期,一个重新调整以适应于新的社会和经济条件的时期。我们正在绕过一个海岬,新的前景只有在彻底修正现行的手段和确定合乎逻辑地建立起来的新的结构基础之后才能恢复伟大的传统路线。
有序布局是把轴线分等分级,也是目标的分等分级,意图的分类。
如果说数字计算的结果使我们感到满意和和谐,这是因为它们来源于这轴线。如果,根据计算,飞机的外形像一条鱼,像自然物体,这是因为它重新找到了轴线。如果独木舟、乐器、涡轮机,这些实验和计算的成果,在我们看来都像“有机的”现象,这就是说,像某种生命的载体,那是因为它们排列在轴线上。
现代的工程师,首先追求功能而把形式放在第二位,但他的成果总是造型美观的。优秀的现代画家为造型而追求造型,如果他有必要的能力,成品在造型上就会令人满意。
读后感:
看完《走向新建筑》,这是柯布西耶创作的一本现代建筑学的纲领性书籍。但是由于这本书语言的速度很快,而且是跳跃式的,没有明晰的条理。所以作为初学建筑的学生不能理解的足够清楚。所以我主要是感受柯布破旧立新的英雄主义激情和对建筑的热情。
柯布的美学观是完全现代主义的,特别偏好当时的立体主义以及某些未来主义。他认为真正的美必须是抽象的,他不停的提到“体块”“比例”“几何”,最反对的就是装饰,特别是住宅里面各种没用的各种风格的家具和装饰。
另外,柯布在开篇就提出的“工程师的美学”其实可以归结到一种自然美。因为工程师是忠于数学的,忠于自然规律的,所以是美的,柯布大力赞美了飞机、汽车和轮船的设计,对比建筑的落后。柯布还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这是流传最广的一句话。
但是柯布从来没有认为所有的建筑都是这样,他在提倡“工程师的美学”的同时,又说“凸凹曲折是建筑师的试金石。他被考验出来是艺术家或者不过是工程师。柯布并没有让建筑师变成工程师,而是一个考虑到这些因素并超越他们而成为一个艺术家。这种艺术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他不在意风格、不在意古典的一整套东西。而是从使用者的真实需要出发,首先正确地建造,然后艺术地建造。
这本书其实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号召建筑师向工程师学习,另一部分是确立现代
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这原则最重要的是“给建筑师先生们的三项备忘:体块、表面、平面”,其次还有基准线(轴线)、内部流线(空间序列)。其中体块是“一种能充分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并使我们能够借以感知和量度的因素。”其实就是建筑的抽象感和几何感;表面“被体块的准线和导线分划,所以它显示出这体块的个性。”而平面是“生成元”。“包含着感觉的实质。
在“精神的纯创造”一章中,柯布讨论了建筑的实质,主要的观点是“清晰的形式:由一个统一体赋予作品以活力,给他们一个基本态度,一个性格:这是精神的纯创造。”“有诗的感情时才是建筑”,构筑不是建筑,所有物质性存在的组合是构筑而不是建筑。结构也不是建筑。
最后,借用《新建筑》的一句话“。这本书的体系并不严谨,结构混乱,美学观点也有可商榷之处,有些论证不免简单化。不过,它是一本极重要的书,一本好书,一本在历史上起过开拓作用的书,一本永远不会磨灭的书。一部虽然有片面性甚至错误,却提出了新思想,很能启发人的书,比一部面面俱到,十全大补,滚光溜滑,却全是陈词滥调,连一句新鲜话都不敢说的书,那是要好得太多了。”
第二篇:阿列克西-读书笔记6
三、第三种规范标准:介于法律以及道德原则之间的消极法律原则。
(1)法律可适用性:不受特定时空脉络底下之特定法律权威体系,依循特定方式或判準予以明确认定等这些因素的限制,只要与法律秩序、法律制度、或者法律体系相关,足以做为有效法规范的证立理由,都是法律上可执行的规范标准。
(2)法治证立性:首先,从适用的目的来看,法律原则以证立具有公共选择性格的法治价值為目的;其次,从适用的顺序来看,法律原则既然以证立实证法规范所欲实现的法治价值為目标。
四、阿列克西的法律原则理论:
(1)原则是“理想应然”: (1)原则是“理想应然”:规则明确规定了命令、禁止和许可以及授权。它们包含了一个明确的应然。如果条件满足,那么法律结果就是必然的。原则与规则相对,它包含一个理想应然。它是应被优化的命令。作为一个这样的命令,它并不包含一个明确的应然,而仅仅是表面成立的应然。它要求,一些事物就事实上和法律上的可能性来说应在尽可能高的程度上获得实现。
http://tranzendenz.blogbus.com/c0/ 201*-11-1
(2)原则是“最佳化诫命”:阿列克西将原则定义为一种要求事物在相对于事实上与法律上的可能范围之内,以尽可能高的程度被实现的规范。原则的这种能够在不同程度上被实现的特性即是最佳化命令的最形象的表达。
(3)原则作为理由:法律原则和法律的其它内容一样,都具有法律效力。当规则与具体内容不一一符合时,原则即作为理由或评判标准来使用。
(4)原则冲突与规则冲突:1、规则冲突,阿列克西认为规则冲突有两解,如果不将冲突的规则之一作为例外条款嵌入另一规则,那么其中之一要被宣布无效;2、原则冲突,原则的选择不像规则冲突那样非此即彼的关系,在原则碰撞中何者具有优先性,只能根据个案情形衡量孰重孰轻来判断。
(5)法律原则和比例原则:当两个法律原则发生冲突的时候,应当符合一个“权衡的公式”或权衡原则。
比例原则是衡量原则的原则。如果一个原则的不满足程度或损害程度越大,相应地,满足与其相对的另一原则的重要性就应当减少。
http:// club.topsage.com/thread—1769491-1-1.htnl201*-11-1
三、法律原则的属性:
1、内在道德性: 法律原则是法律的基础性真理、原理。其中体现法律的正义、公平等道德特性,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自然公正原则等。
立法过程是由特定的主体,依据一定职权和程序,运用一定技术,制定、认可和变动法这种特定社会规范的活动。
2、原则性:价值导向的基本规范;
法律原则要反映全部法律或者具体的某一部法律之精神价值和内在理念,可以这样说,法律原则在法律之外往往是鲜明的社会价值观。
3、可证立性:可证立性是原则的重要特征。原则基本上是一种价值等向的证立规范。法律原则以证立法治为主要目的,而法治价值则是法律作为必需的社会公共规范所不可或缺的正当性基础。
融贯性论证理论:是对相当复杂、涉及面很广,为了处理一切知识体系的理性基础而提出的,其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保持逻辑的无矛盾,及对世界的合理说明和仅有少量的异常状况,以及能保证自发形成认识信念之合理基础的方法论。
四、法律原则的功能、适用与效力
1、功能:
(1)在法的制定上,有如下功能:
直接决定了法律制度的基本性质、基本内容和基本价值取向;
是法律制度内部协调统一的重要保障;
对法制改革具有导向作用。
(2)从法律实施上,有如下功能:
指导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
补充法律漏洞,强化法律的调控能力;
限定自由裁量权的合理范围。
郑成良《法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45页
2、适用(与规则的区别)
(1) .规则具有明确的构成要件 ,适用到个案中仅有两种可能性 — — — 或者规则有效 ,其法律效果必须被接受;或者规则无效 ,其全然无涉于判决。也就是说 ,规则是以“全有或 全无 ” 的方式发挥作用的。反之 ,原则并不具有构成要件。在个案裁判中 ,原则只是在相关情形涉及的情况下指出了
某种需要被考虑的方向 ,说明了主张某种方针的理由 ,但并
不要求必须据此作出判决。而且 ,在个案中原则没有被当成理由接受并不意味着它无效 ,原则仍在法律体系之中发挥效力 ,并可能在另一种案情下起决定性的作用。
(2) .规则具有“一般 — 例外 ” 结构。规则的“一般 — 例外 ” 结构设定了可以排除使用该规则的各种例外情况 ,规则与相反的事例无法共存。规则的例外是可以而且应当被穷尽的 ,因为例外补充得越多 ,规则就越准确。虽然列举全部例外可能使规则的外观显得过于臃肿 ,但这至少在理论上是可行且可欲的。原则虽然也有例外 ,但这种例外是无法也不需要被穷尽的 ,对例外的列举只是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原则重要性的认识 ,并不能使关于原则的表述变得更准确和更完全。这一区分其实也表明了规则与原则在确定性上的差异。因为规则所有的例外都可被列举 ,所以规则具有绝对的确定性 ,而原则的例外的不可穷尽使其确定性大为降低。同时 ,这也就可以进一步解释二者在发挥作用的方式上的区别:由于规则具有绝对的确定性 ,所以规则以“ 全有或全无 ” 的方式适用 ,要么有效 ,要么无效;而原则的确定性只是程度的问题 ,所以原则与个案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多样的。
(3) .原则具有分量的特性。由规则与原则的第一个区分可知 ,原则之间的选择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当各个原则在司法过程中互相交叉时 ,冲突的解决必须考虑有关原则的分量的强弱 ,结合具体的案情作出判断。与原则不同 ,规则没有分量层面上的问题。在两条规则相冲突的时候 ,会展现明显的逻辑悖论 ,即必然表现为一者有效 ,一者无效。规则冲突的解决是依靠规则的效力等级规则或者遵循原则衡量的结果。虽然规则也有重要性的向度 ,但这种向度是功能意义上的而不是本质意义上的。规则表现不了原则所具有的合乎逻辑法则的交叉情形。
法律原则的效力
(1)法律原则的适用存在于法律运作的全过程;
(2)法律原则的适用有个分量问题,或者说,法律原则可以“部分”地适用,当两个法律原则发生碰撞,可以将两个法律原则不同程度地适用;
(3)法律原则的适用可以排斥规则的适用,这是在法律规则与个案相连接产生与法的精神不一致的结果。
第三篇:《走复兴路,圆中国梦》读书笔记
今年暑假,我仔细阅读了由昆山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编辑的《走复兴路,圆中国梦》一书,由此丰富了我对中国梦的解读。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是泱泱中华的复兴梦,是炎黄子孙的强国梦,也是每个中国人、每个家庭充满渴望和遐想的五彩斑斓的梦。中国梦很大,因为它发自亿万中国人的肺腑;中国梦很近,因为它起始于每个人的点滴之愿。医生的梦想是为病人解除病痛,教师的梦想是助学生成长成才,工人的梦想是让家人幸福生活……13亿中国人的梦想汇聚成美丽的“中国梦”,而这些或许就是从你、我、他的梦开始。
这是一个梦想绽放的时代,对于陆家,我们有着共同的期盼,也有着一致的理想,我们承载同一个陆家梦:把我的家乡建设成为“学有优教、劳有厚得、老有颐养、病有良医、住有宜居”的幸福家园。我是陆家人,你是陆家人,我们都是陆家人。一个梦想就是一颗种子。为了让这颗梦想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们将为此付出各自的努力,一起放飞梦想,收获希望,一起描绘“陆家梦”,点亮“中国梦”。
梦想是旗帜、更是引领;是激励,更是目标。中国梦是凝聚各族人民智慧与力量的强磁场,而我们是围绕这强磁场不懈奋斗的其中一员,渺小却不弱小。作为学生,我们当前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多学知识,不断丰满自己的羽翼,充实自己的大脑,学习更多的本领,掌握更多的技能,长大了实现我们的梦想。到那时,我们的家乡将是一个得天独厚、要地天成的家,一个人才汇聚、科教兴业的家,一个敢为人先、厚积薄发的家,一个配套完善、文明和谐的家,我们的一个个梦想也将凝聚成更璀璨的“中国梦”!
第四篇:《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
作者首先提出:人生,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面对一个一个接踵而至的问题时,每个人的选择都是不一样的,大的来看,一是解决问题,二是规避问题。作者认为,解决问题,是痛苦的,但在痛苦中,伴随着能力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而规避问题,往往不会使痛苦消失,持续的逃避还会使心智退化。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积极、主动的解决问题呢?这就是自律。自律,包括四个方面:1.推迟满足感,2.承担责任,3.尊重事实,4.保持平衡。
1.推迟满足感,即所谓先苦而后甜,苦尽则甘来,先解决困难的问题、难以解决的问题、麻烦的问题、重要的问题,而后,享受解决问题带来的快乐,及之后面对其他小问题的轻松。
2.承担责任,即应该勇敢的说出“这是我的问题,由我来解决”,敢于面对问题,直面问题,承担问题带来的痛苦,也承担“承担责任”带来的痛苦。
3.尊重事实,即莫要自以为是,莫要以为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自己的知识体系是完美的、是正确的、是不可改动的,莫要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系统里,应推陈取新,尊重事实,不断完善、修正自己的世界观、知识、人格和心智。经常内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知善知恶,之后存善去恶。
4.保持平衡。中庸之道,学会放弃,学会有所为亦有所不为,承担放弃带来的痛苦。应注意的是,你必须在拥有某种事物之后,才能放弃,一味放弃就以为着放弃人生。
第一章最后,作者提到,也是几乎所有类似书籍都提到的,最简单,也是最难的一句话:“持之以恒的坚持。”
作者在第一部分中,多次提到父母的教育对子女的影响,这个方面,本次阅读的时候没有仔细看,以后根据需要可以再重新读过。
作者在全书第一部分里提出,想要解决问题、消除痛苦,就要做到自律,并提出了自律的四个基本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在第二部分里,他深入论述,为什么“爱”是自律的原动力。
首先,作者给出了“爱”的定义“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可以看出,作者在这里对爱的定义,是从其心理医生角度、经验及世界观形成的一种认识。
其次,作者提出了一些不是爱的“爱”,包括:坠入爱河、依赖性、自我牺牲、只说不做。坠入爱河,是为了突破“自我界限”而形成的正常反应,但并不能使心智得以成熟,只是为了排解寂寞。依赖性,是一种消极的人格失调症,他们往往不在乎对象是谁,他们需要的仅仅是找到一个可以依赖的对象。比如,刚刚失恋的人,往往很快就会找到新欢,他们只是为了找到一个下一个可以依赖的人。自我牺牲,其实是在追求一种“道德的优越感”,做出牺牲的人,往往不是受害者,他们其实在内心深处是喜欢牺牲,喜欢道德上高人一等的感觉。只说不做,爱是行动,是真正的付出,而不是仅仅一种感觉。
第三,作者进而阐述,何为真正的爱,及该如何去做。包括:真正的倾听,坦然接受死亡,敢于追求独立自主,勇敢做出承诺,不轻率的与别人发生冲突,自我约束,尊重对方的独立性。这里不没一条都记下了,但是的确每一条都是足以让人思索和深思的。如,“敢于追求独立自主”这一节,作者有一句话“人生唯一的安全感,来自于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确实,随着年龄的增大,我和我身边的人,似乎都更喜欢怀念过去,喜欢自己熟悉的环境、人和事物,对陌生的、未知的、需要花力气学习的东西在本能地排斥。其实,就像书里面写的一样“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件、不同的感觉,对于心灵而言,都是极好的滋养。”其实我们内心也都明白,固守陈规是不好的,只是没有勇气去做。
第二部分读毕,第三部分计划在1月30日读毕。同时,对于前两部分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这回事儿》里学到的方法,加以记忆。
我自己创业一年的心得是——很多事,只有你干了,才知怎么回事;很多事,只有你干 1
了,才知跟想象中完全是两码事;很多事,只有你干了,才发现其中有很多机会,你不干永远遇不到;很多事,只有你干了,才会被迫去解决因之引发的各种问题,解决了你能力就提高了。
我对孩子的教育观念有点特殊——我不会花重金找关系让他上最好的学校,那样性价比很低;我会让他上比较好的学校,成绩也不要求拔尖,只需跟上即可;现在应试教育那一套,我不喜欢;对比自己以前,我发现被灌输过很多无用知识;互联网时代已是知识爆炸的年代,成绩再好,毕业几年后知识就落伍了;未来的人们,将会不用再记住那些知识(也难以记住),而应懂得去哪里寻找知识;所以,我会重点培养他的寻找知识的能力,而不是牢记知识本身;最重要的,是培养他生存技能、思维能力,兼顾道义与实用的正确三观,健全的心智,乐观的性格,豁达的心胸,坚韧的毅力,积极的态度,以及美学修养(音乐与美术方面)——这些并非应试教育所能给予的。当然应试教育也不能完全忽视,至少会教给他很多基础知识。但对应试教育的弱点也需高度重视,特别要注意找出教科书里穿插的各种谎言(主要是历史和政治方面)并予以戳穿,防止孩子被洗脑成当权者的奴才。
人若想成功,必须对自己有个客观清醒的评估——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你们也可以根据对自己的认识,向我们提要求——你有什么?你适合干什么?你想干什么?这些问题一定要想清楚。我已经想了半辈子,现在还在想。
我们每天都会产生无数念头,这些念头是实现理想的路径。就比如,这个点是原点,那个点是理想,中间这条直线就是我们实现理想的路径。它就是一系列念头组成。每实现了一个念头,我们就离理想近了一步。
但实现理想会走弯路,这世上大部分人会沦于平庸,无法实现理想。那些理想,最终也就成了空想。为什么会这样?有的人理想本身就不切实际不具可操作性,这叫目标错误;有些人定了理想,行动却南辕北辙,这叫路线错误;有些人以为自己有理想,其实他根本就没有理想,这叫自欺欺人。还有一些人就比较令人惋惜了——他们知道理想是什么,但实现理想时遇到太多阻力、冒太多风险、付太多代价,以至于不得不中途放弃。所以光有正确理想、正确方向、正确路线还不够,实现理想是要付代价、有坚持的。
我喜欢两个词——因势利导、顺势而为。除去少数特别不着调、一无是处的人外,大部分人都是有亮点的,或多或少。人都有不同个性、不同长处,以及相应短板。一个好平台除了能提供锻炼机会弥补你们的短板外,也应尊重你们的个性,把你们当成各有亮点的人才,而不是把你们当块“砖”搬来搬去。强扭的瓜不甜,强迫人干无趣的事会扼杀创造力和激情,会把人才变成平庸之辈。一个由庸人组成的公司必然平庸,那无论我还是你们,损失就太大了。
想到这里,我开口对大家说:“非常欢迎各位到我的公司里来。大家看到了,我这里是个创业的小公司,连个正规办公楼都租不起。大家肯到我这里来是对我的信任和高看。我平素不喝酒,但今天一定要敬大家一杯,感谢了。”言毕,我与每位员工一一碰杯,并一饮而尽。放下杯子,我又开口道:“既然大家相信我们的理念,为了寻求‘共同语言’走到一起,那我想借这个机会说上几句。第一,是我对你们的要求,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只两条:理想,诚实。我是商人,讲究公平交易,我不提倡什么无私奉献,我认为人都是自私利己的。我开这公司不是免费为人民服务的——我没那么多钱坐吃山空。赚钱是所有创业者的理想,也是我的理想之一。但除了赚钱我还想服务社会,用社会的反哺提升我服务社会的能力。人没有理想走不远,若你只为薪水工作,那你一辈子注定一事无成;一间公司若没有理想,它一样走不远。这是因为,利益和道义间总会存在冲突,一个短视的、没有理想的老板,总是会基于趋利避害的天性选择利益舍弃道义。但一间公司若没有道义,它能走多远?三鹿做了很多年,一朝出了三聚氰胺就垮了。还有很多缺乏道义的公司没垮,但今天没垮不等于明天不垮。
只有真正把服务社会作为自己的理想并指导我们的每一步动作,才能在利益与道义出现矛盾时,义无反顾地选择道义;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大众认同——这才符合我们的根本利益。
我下决心做这么个公司,绝非为捞笔钱走路——若那样我不如不干,原有待遇足够我舒服地生活。为什么舍了原来那些追求这梦想?因为我觉得,无论我多努力,一到60岁我就狗屁不是回家遛鸟等死,这种生活太可怕了。那我想干什么?我想把这间公司做成百年老店,在我七老八十话都说不清时,我到董事会发言仍能得到大家尊重。若到那一步,我这辈子就算成功了。人终有一死,但死法却千奇百怪。我是宁可心脏病突发猝死在办公桌前,也绝不愿躺在床上惶恐不安等死。
这就是我的理想。那你们的理想是什么?先不必急于告诉我,因为人弄清自己心灵真实的呼声不是件容易的事。我是花了十多年时间,才知道什么是真实的我。我虚长你们快20岁,我可以用我的经验和教训告诉你们——人一定要有理想,有理想的人未必成功,没有理想的人一定失败。”
“再说诚实。很多人把诚实说成美德,我不这样看,我认为诚实是实现利益的工具。这是过去很多年得出的痛切体会,或者说教训。一个谎言出口,必须要用更大更多的谎言弥补,一层层套下去,最终还是要被戳穿。为撒谎我们付出太多脑力,可终究纸里包不住火,那我们何必再做这等劳而无功的事?撒谎的动机,是逃避问题与责任,而问题不因逃避就能消失。它会越积越多,最终不可收拾。所以我花了很大力气强迫自己学会不逃避问题,既不对自己撒谎,也不对别人撒谎。当然人在世上混不可能杜绝谎言,我的原则是能不撒谎就不撒谎。我不怕你们没经验,但我绝不欣赏不诚实的人。我不怕残酷的真相,只怕美丽的谎言。一件事再糟,若把实情告诉我,那我基于此可以做出正确判断和应对,哪怕结果不如人意,也算尽人事,顺天命,没什么可遗憾的。可若我得到的不是实情,基于谎言做出的判断一定是错误的,而且这个错误责任就不在我。
但很遗憾,这个国家很多人习惯于说一套做一套,以至于很多原本很好的理念,因说与做完全不搭界而流于空话。也许你们过去曾遇到过这样的老板或老师,也许你们过去不觉得这是什么大问题,但来我这里你们会发现这里与别处不同。在我这里,言必信、行必果,你我的每句话——你对我的承诺,我对你的承诺——都具合同效力。我会这样要求你们,你们也可以反过来监督我。
第二,你们觉得什么是美满的人生?我认为其实只两条——成功的事业,美满的家庭。还有比这更多吗?没有了。两个都做到,你这一生就成功了;两个都没有,你这一生就失败了。一个成功,一个失败,你的生命就是有遗憾的。
那么来我这里,除薪水外还能提供给你们什么?我想作为过来人,我深知在刚踏入社会时学会设计人生道路——事业和婚姻——是多么重要。你们还很年轻,人生的很多细节自己都没想清楚,但我相信你们都希望有份成功的事业和美满的婚姻。而走好这第一步非常重要,起码要走向正确的方向。方向错误,再怎么努力都于事无补,最终还需推倒重来。这就是我的教训。我付出了代价,领悟了这些,就不想再让你们走弯路。所以,我不仅想做你们的老板,还力争做好你们人生第一步的引路人。我愿为你们的人生设计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力争给你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施展你们的才能。无论你们在我这里干多久,无论你们将来是选择继续跟我走还是另谋高就,若你们能发自肺腑地感觉:哦,我在共同语言公司还是学了不少东西,让我的人生迈出至关重要的一步。若能收到这个评价,我就很满足了。”
第五篇:《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
我想,我周边看过这本书的人应该不多,我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这本书的书评,对它萌发了强烈的好奇心后才看的,《华盛顿邮报》对此书的评价是:“这是一本震惊世界的名著,出版后虽未作任何宣传,但经人们口耳相传,迅速畅销起来,它曾在美国最著名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的时间近二十年,创下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种出自内心的慷慨行动。”
《少有人走的路》是美国心里医师m〃斯科特〃派克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他带领我们清楚的认识到: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正如作品总序中所写的那样“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这本书教会我们变得成熟,用于承担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成熟是每个人必然的选择,拒绝成熟,就是选择痛苦。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自律,爱,宗教和奇迹。其中我感触比较深的是自律和爱这两部分。
自律,是理性地节制你的感情和行为。文章的开篇就写到“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它的伟大,在于我们一旦想通了它,就能实现人生的超越。
只要我们知道人生是艰难的———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再也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了。” 既然人生注定苦难重重,那么我们只有坦然面对了。正视自己,才能发现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才能找寻到适合办法去克服它。而在生活中的很多时候,当问题出现了,我们会选择逃避,一厢情愿的等待问题能够自行消失,因为我们相信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可事实上呢?问题不会消失,它们仍然继续存在,而且它们的存在还会成为妨碍我们心灵成长的永远的障碍。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得不开始承担这样或那样的责任,于是我们又开始手足无措,习惯性的想要逃避。我们开始希望“这不是我的问题”,并且在心里这样自我安慰:“出现这些问题,不是我的原因,而是别人造成的,是别人拖累了我,所以我才无法……是我无法控制的社会因素造成的,这不是我个人的问题,所以该有别人和社会来为此负责。”
趋利避害,逃避责任,好像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共识。然而如果每个人都开始逃避,不愿意承担责任,社会必然会堆积起越来越多的问题,从而滋生和蔓延出更多的罪恶和安全隐患。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说“我本来可以”,“我或许应该”,“我不能”或者“我做不到”,因为要改变旧有的习惯是一个艰辛且漫长的过程,所以我们宁愿为自己贴上“失败者”的标签,也不愿尝试去改变……
更多的时候,我们为了逃避责任所带来的痛苦,心甘情愿的
放弃选择的权利,让别人来操纵自己的人生。因为害怕孤独,所以喜欢喧闹,以这样那样的名义狂欢,而这一切恰恰反应出我们内心的强烈不安。而只有在寂静的夜晚一个人独处时,我们才会听到那来自内心的独白。真正的安全,来自于人的内心。只有当我们的内心足够强大,足够充实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感觉到安全,才不至于在这个纷繁的城市中渐渐迷失,也才能够不被周围的环境所扰,专注于自己要做的事。这大概就是佛家所言的“外不著相为禅 内心不乱为定”吧?
其实,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放弃和不断获得的过程。现实的残酷,我们常常感觉自己不断努力,人生的意义依然还是荡然无存。所以我们必须在不断地肯定自我的同时,为了保持平衡,又不得不放弃自我。即:消除熟悉的过去,追(本文来自公文素材库www.bsmz.net)求新鲜的未来。否则,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将是过去经验的一再重复。完全的释放自我,甚至不惜把过去的自我完全打破,说的通俗点就是打破常规,这是自我完善的必经之路。
而在书中,多次被提及的“爱”,则被定义为:“人类心灵进化的原动力”,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换而言之,爱——可以使自己和他人感觉到进步。派克的说法,多少有点西方宗教的色彩,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情欲,不过这恰好符合了我一直崇尚的精神恋爱的基本诉求。
但在日常生活中,过于强烈的依赖性,常常被我们解读为
“爱”,这是完全错误的。例如:家长对孩子的过分保护,并非完全出自于爱,而是以爱之名的控制欲。而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事例:一段感情结束以后,被抛弃的一方,痛苦万分,甚至打算轻生,他们会说:“我是那么的爱ta,没有了ta我活着还有什么乐趣?!”其实二者的关系已经背离爱的本身——使自己和他人感觉到进步。而他们口中的“爱”不过是过分的依赖感,不再是单纯的自我完善的意愿。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