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母亲的眼泪》读书笔记
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了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母亲的眼泪》。它似一场绵绵的春雨滋润了我的心扉。因为雏燕身残,飞不动,它孤零零地留在院子里的一只破坛子里等待南飞的姐妹和母亲在第二年春天回来找自己。雏燕的母亲托风兄弟给自己的孩子带去消息。雏燕又感到昔日母亲给它的温暖。
在我们这美好的世界不止人类有温暖的亲情,动植物也有。
我曾经度过一篇文章《麻雀》,老麻雀为了拯救自己的幼儿,从那高高、没有危险的的树枝上,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朝猎狗绝望地尖叫着。在它看来猎狗是多么庞大的动物啊!老麻雀想要拯救自己的孩子,不顾生命危险,与猎狗对抗。
世间最令人感动,最伟大,最无私的爱莫过于母爱。我上幼儿圆时,经常生病,母亲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我。白天夜晚不辞辛苦地为我端茶水、送药、量体温,自己累病了也没有去看医生。
在又湿又冷的夜晚,谁能给我们温暖呢?是母亲。植物也有感情,一种名为“忧兰”的植物,它多愁善感,它也会流泪,会为周围所发生的事情而流泪......
母爱是最伟大的,无私的。我们要爱母亲,就像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第二篇:《一公升的眼泪》读书笔记
生命是脆弱的,如轻舞飞扬的泡泡一般,一触即碎。24岁的你躺在花的海洋中,永远沉睡。你将遗体捐献,喜旺可以用你的身体做实验来帮助那些和你一样的生病的人们。直到离开的那一刻,你都不忘帮助人。
《一公升的眼泪》讲述这样的一个故事:15岁,本应是花开的时节,考上了市重点高中,进入了最爱的篮球队,身边有一群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得到最爱学长的爱,一切美得近乎不真实。如花的年龄,充满激情,可以做一切想做的事情。然而,没有预兆的,病魔的魔爪忽然伸向她,将她拉入黑暗的深渊,万劫不复。
脊髓小脑变性症——一种不会遗传,没有征兆,无药可治的病。一种除了大脑完好,身体一切机能都会坏掉的病。
知道病情的时候,泪水止不住,不断的问:“病魔为何会选择上了我呢?”没有人回答,也没有人能回答。每天装的很快乐,满不在乎,然而夜晚吟泣,不敢入睡,怕醒来后(推荐访问公文素材库:www.bsmz.net)的病情再度恶化。以花喻,花蕾般的人生,想要不留遗憾的珍惜着青春的始端。然而花朵还未绽放,便快逝去。想要做出时间的机器回到过去,但这只是一厢情愿,能做的只是珍惜现在。于是微笑的面对生活,无论是怎样的自己,都将接受。所有的心情只有日记知道。
你努力学习,因为只有学习是你唯一和大家平等的。然而上天为何连这样的权利都要剥夺。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你被迫离开心爱的高中来到残疾人养护学校。在这里,再不会有人嘲笑你,因为你和所有的人一样。但这并不是你所想要的,你要的是和大家一起读书,一起高考,一起上大学。想要做对别人有所帮助的事情,可是一想到未来……
慢慢习惯这里的生活,已经不说想要再回到过去,承认现在的自己,生活下去。摔倒了又有什么关系呢?再站起来就行了。摔倒的同时仰望天空,蓝蓝的天空今天也是广阔无边的微笑着。人不是活在过去的,做现在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可以了。不要着急,不要贪心,不要放弃,大家都是一步一步行走前进的……
你开始在杂志上发表日记,感动了无数人,当有一天一个和你一样患有小脑脊髓变性症的女孩写信说读了你的日记受到鼓舞后,她不再自艾自怨,开始珍惜每一天时,你落下了泪。你知道你的愿望终于实现,终于有一天你也可以帮到别人。
病魔为什么选择了我?命运这样的字眼是无法让人接受的。
生命是脆弱的,如轻舞飞扬的泡泡一般,一触即碎。24岁的你躺在花的海洋中,永远沉睡。你将遗体捐献,喜旺可以用你的身体做实验来帮助那些和你一样的生病的人们。直到离开的那一刻,你都不忘帮助人。
也许你只是个平凡的女孩;也许你只大千世界中小小的一隅;也许你不会被记入史册;也许……但所有知道你的人都会记得,曾经有那么一个坚强的女孩,她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尽管生命短暂,但是在有限的生命中你依然绽放出了不一样的光彩。
你总会问“我是为了什么而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呢?”这是从人类出现在地球上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思索的问题,至今仍未找到答案。但,也许,这是不需要答案的。
托你的福,很多人开始对生存这件事有所思考,认为能普通的度过每一天是很高兴温暖的事情。为和你同样病症痛苦着的人们,你,流下了那么多的泪水,由此而诞生出的你的话语,传达到了许多人的心中。
湖泊不会因为水鸟的离去而干涸,天空亦不会因为云朵的消失而褪掉颜色。无论是怎样的坎坷都不会左右你的人生,只给予夕阳的天空以色彩。
天空底下有一只什么鸟儿匆匆飞过?青色的羽毛反射着阳光,高昂着引吭高歌,一下一下的扇动着美丽的翅膀,它直直的飞向太阳,飞向希望……
第三篇:《怀念母亲》读书笔记
学习了《怀念母亲》这一篇课文,使我的心深深的被触动了。
这篇课文作者季羡林是我国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他曾经有过长达xx年的留学生涯,在多年的求学过程中,他远离故乡,远离祖国母亲。对母亲的思念,对故土的眷恋,对祖国的期盼,一直伴随他走过在异国的孤独岁月。
这篇文章中写了季羡林六岁离开母亲,在他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他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母亲去世,他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痛哭了好几天。从此,他失去了母亲,一想到母亲,他就会泪流不止,感到十分凄楚。他到德国之后,经常梦到自己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在1935年11月写的四篇感人的日记中,我读出他不但爱自己的母亲,还爱着祖国和远在祖国的朋友。在那之后,他写了一篇名叫《寻梦》的文章,表达了他热爱两个母亲的情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一定好好学习,报答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
第四篇:《我的母亲》读书笔记
一气读罢胡适的《我的母亲》,我也不禁潸然泪下,深感它对每一个已为人父母的,还是那些即将为人父母的,或是那些将来为人父母的,都将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胡适的母亲和胡适用他们的真爱和真情诠释了这样一个家庭教育的哲理——用真爱换取真情的一生。
胡适自幼失去了父亲,母亲用那瘦弱的身躯撑起了整个家。在家里,母亲一人担当起了慈母和严父两个角色——既要把母爱倾注给孩子,让他们感受家的温馨,又要严格管束孩子,让他们学会怎样去做人。事实证明,胡母的慈爱和严厉,实践了她作为家长的责职,也赢得了孩子对她的尊敬,这不得不让我们对她肃然起敬,同时我们从中也悟到了成功的家庭教育的真谛:真爱等于爱而有度,严而有格。
人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的,家庭教育既是启蒙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面对新世纪的教育,明确指出“教育成功的主要因素在于家庭环境内”、“改革教育应从家庭着手”、“家长作为第一任老师”的系统工程早已开始全面实施。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现代社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我国的家庭教育有着光荣的传统,孟母、岳母教育子女的故事家喻户晓,但是现代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教育实实在在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爱而无度,严而无格。对孩子的“溺爱”“宠爱”,使孩子从小失去了在艰苦环境和挫折中磨练的机会,形成任性、自私、自理能力差等;另外“棍棒教育”、“恨铁不成钢”,过高期望成泡影,使不少家长失去了教育方向,一种“看不见的灾难”,严重的扭曲了孩子幼小稚嫩的心灵。种种迹象表明,家庭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因此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孟母”“岳母”“胡母”的出现,让更多的孩子在健康的家庭教育中得到真爱。
胡适在《我的母亲》中是这样说到他的既是慈母又是严父的母亲的:她每天催我早起、早学,要我学父亲做一个完全的人;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在我犯错时,无论怎样重罚,母亲总不许我哭出声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母亲很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胡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的理念和做人原则堪称先进,母亲的言传身教影响了胡适的一生,母亲的人格魅力使胡适成为了一个大度、大气、大智的一代名人,胡母用真爱换得了胡适的真情。在这里,我期待着更多的“胡适现象”的出现,我更期待着成功的家庭教育不断出现新热点、新气象、新模版,我真切希望“岳母”“胡母”的故事催生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新时代的好家长的成长、成熟、成功。
转眼间,我们离开《我的母亲》所记载的那个年代已经很久了,但是"爱"这种教育的方式却永远不应该远离我们,特别是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又其是教师,既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我们要全身心的去爱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而欣慰,用爱的泉水去滋润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让孩子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中,自由,健康的成长!
第五篇:《母亲》读书笔记
高尔基先生的这部小说,再现了当时社会工人生活的现象,和自甘堕落者与寻求真理者的不同。在亡夫前的符拉索娃身上体现的是一种旧社会对妇女的歧视与不公,在亡夫后的她身上体现出的则变为一位仁慈的母亲,更是一个敢与面对真理的人。
而她的儿子巴威尔,则更是一个大写的人。他不为生在贫民区而自甘堕落,而是去寻求自由的所在。他也不负母亲的期望,不会像在他身旁的青年们一般只会喝酒睡觉,他不甘过这种被资产阶级奴役的日子,这也正是革命热情的所在,对人们的思想与生活有着莫大的关联,而正因为如此,才能唤起广大民众的认同。
当母亲感觉到巴威尔变得跟周围的青年们不同的时候,并且意味到儿子已经献身给一种神秘而又高尚的组织后,她的世界也逐渐从原来的暗淡黑暗中摆脱出来,和儿子站到了同一条战线上。他们共同学习,因为巴威尔说过:“我们必须懂得,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这样痛苦?”在文中有一段曾叙述了巴威尔向母亲询问她有什么高兴的事情的时候,母亲只是悲伤的摇了摇头,但同时却又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既悲又喜的新鲜情感,悲的是对过去几十年自己苦难的生活的自怜,喜的是第一次有人谈及她自身。她只觉得一缕温暖温和地抚慰着她那千创百孔的心。而正是因为这一句暖人贴心的话,让母亲开始向往儿子所从事的这一神秘事业所带来的新的世界。
而文章的另一亮点则是巴威尔与他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之间无限的情谊了。他们之间那种纯真的友谊,那种没有猜忌的对待,那种为了同一个目标而携手并进的步伐,都是我们身在现当代的人们所企望的。当时,对自由的向往把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凝聚起来。文中也曾提到过,巴威尔与他的朋友们经常在一起谈论外国工人阶级的新闻。他们总会因为远在异国他乡的革命斗士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勇敢地同政府与地主、农场主而公开地声讨而热烈地欢呼,像孩童似的快乐。他们的呼喊声能传播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传播到那些他们所不认识的同志们耳畔。在这种情感的冲击下,他们把许多人都融在了一起,也感动了母亲那苍老的心,虽然她并不老,可生活的苦难却早已将她推向了衰老。
虽然巴威尔因为他所从事的事业对那些统治阶级的人极为不利,所以两度入狱。但母亲却继续着儿子的事业,他们现在只想将全世界的苦难人民团结起来,唤醒他们沉睡的心,呼唤他们别在这样浑浑噩噩地过下去。
在他们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号召大家罢工,推行八小时工作制度的时候,巴威尔与他的朋友们都不惧怕那些权势在握的权贵们,他们用自己的感悟与号召力举行了示威游行。虽然部分人们依旧惧怕那些权贵的势力,在镇压下退出了游行,但巴威尔一行却依旧将游行进行到底。虽然后来有几人被捕,但却丝毫动摇不了他们的决心。权贵惧怕的就是这种人性的复苏。在巴威尔往厂里散发传单的时候就体现得十分明显。
看完这本小说后,我心中都无法平静下来,似乎还有些恨自己没出生在乱世。每个人心中都需要这种不平静,让想要利用民众的居心叵测之人无法得逞。让所有逼迫人们无法平静生活的人们知道,没有谁可以被奴役。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