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7 12:32:26 | 移动端:《教育是没有用的》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第一篇:《教育是没有用的》读书笔记

“人的生命价值在于创造,教育者的生命价值在于创造教育之‘大用’,此为教育者的幸福所在”,从书中找到的这一句也正是我对这本书名为《教育是没有用的》最好的解释,其实他所倡导的就是让我们老师、家长改变自己的错误教育方式,提倡回归教育的本质。

书的开头就说“我们的教育承担了不应由它来承担的过多压力:升学、就业、致富、当官、成名成家,这些压力通过考试、升学的途径,全部加到了中小学生和教师、家长、校长的身上。”儿子刚上一年级,适应这个由幼儿走向社会人转变的过渡期很重要,他适应的很慢,说的白一点,就是不自觉,从不积极主动学习,每天的作业都是吃完晚饭后,由我们大人督促他完成的,自己的书包不想整理,铅笔不想削,老依赖我们帮助他,有时他干脆就说:“妈妈,你帮我整理一下。”作为家长,望子成龙的夙愿很强烈,因此常常是摁着牛头吃草,大家都非常熟悉这个客家故事吧!就是一头牛还是小牛犊的时候就被拴在这根木桩上,虽然开始它挣扎过,因为力气小,后来它也就认命了,牛长大了,也没有去拔过这木桩,是什么拴住了这头牛,是小小的木桩吗?不!拴住这头牛的不是木桩,而是由木桩形成的心理枷锁。一厢情愿地强化孩子的自我控制,置他们的主动性不顾,孩子就会像那头被小木桩拴住的牛一样,小的时候想拔木桩,拔不动,等到长大了,有足够的力气去拔木桩了,却已经没有欲望了。我现在也是用这样错误的方式在教育孩子,大人觉得累,,儿子也觉得累,寒假期间,叫他写写字,虽然他会写,可嘴巴也会嘀咕一声:“生活怎么这么不美好?”因此要转变观念。

一、变“被动教”为孩子的“主动学”,如儿子不喜欢阅读,、我就找一些他感兴趣的书,放在儿子经常停留的几个地方,果然儿子发现了茶几上的《动物探秘》一书,主动翻看起来,遇有不认识的字,就问哥哥或请我帮忙读给他听,上面有拼音的话,他就自己拼读,那段时间,他每天坚持阅读,读完了此书、谜语书、还有他自己花钱买的一本书《笨狼一家》;

二、培养良好的习惯。例如上面所说的整理书包,这种孩子该干的事就让孩子自己去干。记得一次晚上在他完成作业后,仍是照老规矩,我帮他整理的书包,第二天上午,老师发短信和打电话过来,告诉我,“儿子的听写本忘家了”。于是我叫他外婆在家找找,有的话,给他送过去,他老爸也埋怨我,说我怎么没帮他放好。我生气的说:“又不是我在读书,这原本就是他分内的事,让他自个儿吃个亏,被老师批评了,下次就长记性了。”后来听说那次班内共有5~6个孩子都忘了带听写本,估计那天他们被班主任老师狠狠地批评了。后来儿子回家也证实了我的猜测,我又问:“那本听写本家里也没有,学校也没有,到底到哪儿去了?”儿子不好意思地说:“在我书包了,下午我又找到了。”于是我趁机对儿子说:“看,不是你自己整理的书包,你都不知道书本放在哪儿?下次你自己整理,就不会出现今天的事了。”儿子点点头,从这以后,他开始学着自己整理书包,第一、二次,我会检查,及时指导,后来就放手了。好的习惯能改变人的命运,父母不能在孩子出生时给他优越的条件,也可以帮助他养成终生受益的好习惯,这是比“金汤匙”更为宝贵的财富。

还有作为父母还应懂得包容和谅解,允许孩子犯错,帮助孩子在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取得成功。注重心情的教育,用自己的心灵去沟通,打开孩子的心灵,让孩子保持好心情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做“拉拉队”,不做“配跑者”;做“农夫”不做“园丁”,让孩子自由发展。

第二篇:《教育是没有用的》读书笔记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书笔记

“人的生命价值在于创造,教育者的生命价值在于创造教育之‘大用’,此为教育者的幸福所在”,从书中找到的这一句也正是我对这本书名为《教育是没有用的》最好的解释,其实他所倡导的就是让我们老师、家长改变自己的错误教育方式,提倡回归教育的本质。

书的开头就说“我们的教育承担了不应由它来承担的过多压力:升学、就业、致富、当官、成名成家,这些压力通过考试、升学的途径,全部加到了中小学生和教师、家长、校长的身上。”儿子刚上一年级,适应这个由幼儿走向社会人转变的过渡期很重要,他适应的很慢,说的白一点,就是不自觉,从不积极主动学习,每天的作业都是吃完晚饭后,由我们大人督促他完成的,自己的书包不想整理,铅笔不想削,老依赖我们帮助他,有时他干脆就说:“妈妈,你帮我整理一下。”作为家长,望子成龙的夙愿很强烈,因此常常是摁着牛头吃草,大家都非常熟悉这个客家故事吧!就是一头牛还是小牛犊的时候就被拴在这根木桩上,虽然开始它挣扎过,因为力气小,后来它也就认命了,牛长大了,也没有去拔过这木桩,是什么拴住了这头牛,是小小的木桩吗?不!拴住这头牛的不是木桩,而是由木桩形成的心理枷锁。一厢情愿地强化孩子的自我控制,置他们的主动性不顾,孩子就会像那头被小木桩拴住的牛一样,小的时候想拔木桩,拔不动,等到长大了,有足够的力气去拔木桩了,却已经没有欲望了。我现在也是用这样错误的方式在教育孩子,大人觉得累,,儿子也觉得累,寒假期间,叫他写写字,虽然他会写,可嘴巴也会嘀咕一声:“生活怎么这么不美好?”因此要转变观念。

一、变“被动教”为孩子的“主动学”,如儿子不喜欢阅读,、我就找一些他感兴趣的书,放在儿子经常停留的几个地方,果然儿子发现了茶几上的《动物探秘》一书,主动翻看起来,遇有不认识的字,就问哥哥或请我帮忙读给他听,上面有拼音的话,他就自己拼读,那段时间,他每天坚持阅读,读完了此书、谜语书、还有他自己花钱买的一本书《笨狼一家》;

二、培养良好的习惯。例如上面所说的整理书包,这种孩子该干的事就让孩子自己去干。记得一次晚上在他完成作业后,仍是照老规矩,我帮他整理的书包,第二天上午,老师发短信和打电话过来,告诉我,“儿子的听写本忘家了”。于是我叫他外婆在家找找,有的话,给他送过去,他老爸也埋怨我,说我怎么没帮他放好。我生气的说:“又不是我在读书,这原本就是他分内的事,让他自个儿吃个亏,被老师批评了,下次就长记性了。”后来听说那次班内共有5~6个孩子都忘了带听写本,估计那天他们被班主任老师狠狠地批评了。后来儿子回家也证实了我的猜测,我又问:“那本听写本家里也没有,学校也没有,到底到哪儿去了?”儿子不好意思地说:“在我书包了,下午我又找到了。”于是我趁机对儿子说:“看,不是你自己整理的书包,你都不知道书本放在哪儿?下次你自己整理,就不会出现今天的事了。”儿子点点头,从这以后,他开始学着自己整理书包,第一、二次,我会检查,及时指导,后来就放手了。好的习惯能改变人的命运,父母不能在孩子出生时给他优越的条件,也可以帮助他养成终生受益的好习惯,这是比“金汤匙”更为宝贵的财富。还有作为父母还应懂得包容和谅解,允许孩子犯错,帮助孩子在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取得成功。注重心情的教育,用自己的心灵去沟通,打开孩子的心灵,让孩子保持好心情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做“拉拉队”,不做“配跑者”;做“农夫”不做“园丁”,让孩子自由发展。

第三篇:《教育是没有用的》读书心得

《教育是没有用的》

今天跟各位同事分享的这本书是《教育是没有用的》,作者是林格全国养成教育总课题组组长,以前读过最近又拿出来翻了一下,通过两次阅读发现印象较深的有这样几点:

1书名《教育是没有用的》指的是偏离了教育目标的教育行为是没有用的,甚至起反作用。教育、教学都会有目标,如果目标不明确、不准确教育行为就会随意,没有章法,指向性不强,这会造成教育效率低下,效果不明显,所以任何教育行为一定要考虑它的目标,这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2 林格老师认为教育应该回归本质,什么是教育本质呢?林老师认为:从本质上讲教育就是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这个问题理论性太强,我的水平有限解释清楚有困难,书中有很精彩的论述,感兴趣的话可以去了解一下。

3了解了老师的工作为什么越来越累。之所以这样,林格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教育承载了太多跟教育本质无关的事情像:升学、就业、致富、成名成家??等等,林格认为这些都与教育本质和目标无关。对于这个观点,我是有些疑问的。通过教育实现这些目标,我个人的感觉这无可厚非,因为这是人性,以人为本的本质就应该是尊重人性的需要,几千年来古人读书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修得文武艺,卖于帝王家”,所以这不只是现在的事情。我感觉真正造成现在教育压力的原因:一是独生子女的产生,二是家庭教育观念和水平相对于社会时代发展的落后;三是现代教育要求下教师的配备与学生人数不成比例。这第三个原因很重要,因为国家要求我们在教育工作中要尊

重个性、因材实教、多元评价等等,而真正做到这些,一个优秀班主任能照顾到的人数,据专家研究最多是15人,而我们面对的人数要远远超过这个数字,怎么办?好好读读这本书,会对我们有所帮助。

4书中的一些例子很有意义。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是这样的:一位老人遇到了麻烦,每天都有一些顽皮的孩子聚集在他家附近,向他的房子扔石头。老人想了很多办法来阻止他们,叫警察,打电话给孩子们的父母,甚至威胁他们,但不不奏效。相反,孩子们似乎更加起劲......从这个故事里面背后的原因分析是这样的:一开始的时候孩子们扔石头是出于内在主动性和兴趣的驱使,扔石头让他们觉得好玩,刺激,因此那位老人越管他们越起劲。但当他们从老人那里得到第一笔钱的时候,这些孩子扔石头的兴趣或者说原因就变了,他们做的事情再也不是源于兴趣,从原来内心的渴望变成外来金钱的刺激,当外来刺激越来越小的时候,扔石头的行为失去了激励因素,其结果可想而知。所以,我们的教育需要智慧,有时候从行为背后寻找原因,思考方法可能会更有效。

5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状态。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除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科学原因是这样的:人在交流当中,语言的作用只占15%,表情占30%,人的状态占55%,所以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状态,当我们有了一种好的教育状态之后,应付带来好的教育。

以上就是我读这本书的一点收获,希望能对各位有所帮助谢谢大家!

第四篇:读书有没有用

读书有没有用

——莫小米

小个子,娃娃脸,30多岁的快递员,在写字楼里设点。如今快递业务越来越多,经常见他一车进一车出,蜜蜂一样忙碌的身影。每天准点收件,像时钟一样守信。写字楼的每个人都认识他,因为他服务好,活儿做得放心。

他的脑子就像电脑,你打过一次电话,第二次你一出声,他准能报上你的名字。走廊上、电梯里遇到,他会笑眯眯喊出每个人的名字。一栋写字楼几千号人,他包干的写字楼可不止一栋。

简直有特异功能。

写字楼里都在传说,他有十万以上年薪。聊起来才知道,快递员家在农村,书才读到初一。

如今常能听到农民父母含辛茹苦、举债供儿女上大学,毕业却找不到工作的事情。更有甚者,有个农民儿子研究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回家务农,父亲竟羞愤到自杀,因为当初,儿子曾是整个小山村的骄傲,现在却成了笑柄。

教育到底有没有问题?读书究竟有没有用?

快递员说,读书,当然有用。

之所以只读到初一,并不是成绩不好,小学四年级,去镇上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获全镇第四名。只因家里缺钱,上初二,学费涨到200多,得借债。他一算,读了初中读高中,即使考上大学,家里还是交不起学费,还得借债,如果不上大学,那么从初二到高中的这五年,就白费了。

才15岁,他决定休学,进城打工。他对父母说了句话:我应该认识的字,应该会说的话,都已经学到了。

这么普通的话,说出来却要有底气。他后来工作这么出色,千奇百怪的顾客、货物,层出不穷的突发状况,都应付自如游刃有余,足可以证明,此言不虚。

如今他三十出头,年薪超过一般白领,在所生活的城市里,有房子有小家,孩子已经上小学。在生存竞争激烈的世道里,他以勤勉与认真立足、发展。

他只读到初一,但他学到了该认识的字,该会说的话,学到了做人的基本道理。(陈建旭)

推荐理由:这篇文章文字朴实,但却体现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回答了现在社会中的大问题:“读书到底有没有用?”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这么多年的花费到底值不值?其实这问题也没有答案。如同文中所说“学到了该认识的字,该会说的话,学到了做人的基本道理。”亦足矣。

第五篇:《教育是没有用的》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

和很多人一样,一开始我是被书的题目所吸引了——《教育是没有用的》,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天天起早贪黑地辛勤工作,为了能把我们的学生“教育好”而心力交瘁,这些难道都是无用的吗?

教育,毫无疑问是有用的!但为什么会泛起“读书无用论”?我就谈谈我的看法。自1999年教育部开始实行“扩招”以来,从201*年到201*年,我国大学扩招了本专科生1000万人,而且教育部表示5年内中国大学将再扩招438万人。如此庞大的就业需求社会需要多少时间才能消化?再加上我国目前经济结构的不合理,这直接导致了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我们不否认当年教育部实行扩招的初衷:国民的受教育程度的确能反映一国的综合国力和全民的思想文化素质。但是,这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民众所受到的教育必须是能够保证质量的,不能单靠提高数量。然而,反观今日,大学唯利是图,办学质量低下,学术腐败,职称官僚化,大学生素质低下,弄虚作假......这样的教育即使提高了入学率,有何用?!

高等教育本来就不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的,不可盲目拔高,更何况我们的起点如此之低,良莠不齐。扩招导致了大学唯利是图,大量吸纳不合格分子,教师“思钱不思业”,这些直接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90%的大学生按照正常标准衡量都是不合格的!有多少在校大学生只是为了得到那一纸文凭???

就业率下降是持“教育无用论”者最有力的借口。你很容易想象,辛辛苦苦耗费四年青春和大量资金换来的只是一张被推来推去

的文凭,游荡社会。换了谁都会对读书产生怀疑!“只有读书才会有出息”,这是多少父母对一颗颗懵懂心灵的教诲,可现在父母的殷切期盼得到的却是失业再失业。回想起当年“宁可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学”的决心,有多少父母的心凉了下来!

感悟一:是教育去适应孩子,还是孩子来适应教育?

就说我们小学,你说我们教育孩子,并没有尊重过孩子们的意见。我们总在以是否听老师的话为标准来评判学生,总认为学生的作业不合我们的要求,总觉得他们上课没认真听讲解??这种一切以老师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不就是在拿我们自己看来适合的“鞋”往孩子的脚上硬套吗?

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的确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比如我们的大班额,人多的得七十多个孩子,可是林格最理想的班级的人数是十五人,这相差的也太大了。

在各种教育改革方案中,降低每个老师所负责的学生人数目可以说既简单、又好,因为和其它教育改革方案(例如举办教师测验、推动学校公办民营、或发教育补助券)不同的是,缩小班级规模很少受老师或者家长反对。美国很早都已经将降低班级人数定为教育政策,而且在过去几年中,也已经投入数十亿美元的经费在上头。同时,加拿大、澳洲、英国教育界,也都大声疾呼应该缩减班级规模,甚至连日本都不例外,而日本中学生的成绩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然而,实施小班制确实有一个明显的缺点:要花很多钱。因为这样一来,就需要更多的老师,可能也需要更多的教室、黑板和其它各

种教学设施。相较之下,其它教育改革方案的花费(例如举办教师测验,或提高教师薪水,以吸引优秀人才投入教职),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另一方面,如果小班制确实奏效,将创造出庞大的经济效益。比如教育水平提高之外,还会带来很多好处,例如,由于国民知识水平提高、身体比较健康,医疗花费和生病的时间都会减少。大家上班的积级性高啦,创造的效益也会高呀。

此外,在小班里,老师也比较能鼓励学生讨论,指定需要书写的作业,同时更仔细的检查学生作业。换句话说,小班制能不能发挥效益,有很大部分要看老师能不能改变教学方式,以充分利用小班制的好处。最后,有些分析家相信,低年级学生在小班中较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出较高的自尊心,而且他们从小班中得到的好处可能可以维持很多年,即使学生后来回到一般的班级上课,都不会改变。感悟二:不要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价值观。

教育就是生长,这就意味着生长本身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并没有其他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做出成就之类我们耳熟能详的教化,其实并非教育的目的,而是教育者,尤其是家长的强大期望。这些目标,原本应该由孩子去规划,但是现在教育者更喜欢做的事就是,替孩子设计好了未来,然后要求孩子去实现这幅图景,这恰恰是对教育本质和孩子天性的劫持。

有不少老师是爱孩子的(来源说明好范 文网Wwww.bsmz.net),一切以孩子的发展为第一前提,可是却得不到孩子们的认可,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企图以自己的个人意愿,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孩子身上。如孩子们喜欢看“快乐男生”“超级女生”“快乐大本营”等娱乐性较强的节目,对于新闻联播等时政性强的节目则是敬而远之,老师则认为喜欢看这些娱乐节目是浪费时间,不提倡,或是明命禁止。师生间因为生活经验,社会阅历,个人体验不同,在价值观,审美观上有着巨大的差异是难免的,可是有部分老师和家长不仅不能以平等眼光来看待孩子们的偶像,还要以打击孩子们的心目中的偶像为第一要务,期望在孩子们心中摧毁一个价值观后,建立起自己想要的价值观。这种做法常常是得不偿失,不但孩子们不接受老师和家长的价值观,还会以对着干为乐。

在这一方面林格先生认为,现代教育有两个伟大的使命,一是发现孩子,二是解放孩子。而发现和解放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其中包括两个层面的尊重:一是高度尊重孩子的发展权利。与成人一样,孩子具有生存权、发展权,等等。二是高度尊重生命的发展规律。我认为这两个层面的尊重,正是第二个问题的解决之道。

孩子们有了自己的偶像,说明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今后我想要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而他的偶像就是他的答案。当然他们因为自身生活经历,社会阅历的局限,在偶像的选择上难免有不妥当的地方,可是这些都是可以引导的。我个人认为,在价值观方面,作为老师可以不赞同孩子们偶像,但是你不能打击他们的价值观,更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他们身上,只有尊重了他们的价值观,你的意见才可能

被孩子们接受,这样教育才可能继续。

以上是我读书之后的一点个人体会,有不当之处还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书笔记(精选多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88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