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少年周恩来》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少年周恩来》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7 12:35:30 | 移动端:《少年周恩来》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第一篇:《少年周恩来》读书笔记600字

最近一段时间,我看了一本叫《少年周恩来》的书,讲述的是周总理少年时的真实故事。

周恩来七岁大的时候,他的养母、生母先后去世,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啊!周恩来的父亲在外工作又很少回家,家庭的重担一下子压在了年仅十岁的周恩来身上,周恩来每天不仅要洗衣做饭,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家里很穷,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他为了让弟弟吃上饭,当掉了家中所有值钱的物品,有时甚至要向邻居乞讨。但这都不是长久之计,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周恩来开始自力更生,在自家后院种南瓜、玉米……我没有想到周总理小时候竟如此艰苦。我们现在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想要什么有什么,想吃什么吃什么,有时还挑三拣四,和周恩来比起来,真是自愧不如啊!

后来好心的伯父供他去沈阳读书,周恩来不仅能吃苦,学习也特别认真,功夫不负有心人,周恩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南开大学。南开大学很注重英语,请来的大都是外国老师,上课都用英文,周恩来和很多同学都听不懂,为了正常听课,周恩来每天都恶补英语,渐渐地,周恩来终于能听懂老师讲的课了。我觉得他真用心,并能正确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而弥补,我要向他学习这种知难而进的精神。

周恩来之所以这么努力,是因为他从小心中就有一个远大的志向。当时日本很强大总是欺凌中国,周恩来很气愤,在他十二、三岁的时候,有一次校长问大家,为何而读书?有的说为吃饭而读书,有的说为名利而读书,还有的说为家父而读书。当校长问周恩来时,周恩来眼里散发着奇异的光芒,坚定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志震撼不已,为周恩来有如此远大的志向而欣慰。我也震撼不已,周恩来既然能在如此穷苦的环境下拥有这样远大的理想,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们更应该努力啊!

合上书本,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周总理那么艰苦都能坚强的生活和学习,我们还有什么不努力的理由呢?“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话从此也铭刻在我的心里。

第二篇:周恩来少年读书处

周恩来少年读书处

早上,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周恩来少年时期在宝应居住时读书的家,一进门,我就看见周总理写下的几个大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听爸爸说“有一次,老师提出“为什么读书”的问题,要同学们回答。有的说“为了明礼而读书”,有的说“为了光宗耀祖而读书”,还有一个学生说“为了帮助父亲记账而读书”,弄得哄堂大笑。当老师问到周恩来(请继续关注www.bsmz.net)时,他站起来响亮而严肃地回答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话写出了他心中的目标,写出了他对要为祖国独立富强而发愤学习的宏伟志向。

走进客厅,里面挂满了周总理写的字画,画是那么的栩栩如生,“桃花”“杏花”挂在大厅的两侧。难道这两幅画所表达的就是“桃李满天下”吗?

接着,我又去了卧室,那里面是关于周恩来总理的一些资料,比如:1907年夏天,周恩来随母亲陈氏来到了宝应,与年长他16岁的表哥陈式周结下了深厚的亲情和友情。也正因为这一渊源,周恩来的伟大精神和崇高的美德永远激励宝应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

最后,我来到了周总理在少年时的书房,进了书房,跳入我眼帘的是各种各样的书,和我们现在不同的是,封面大多是蓝色的,且都是用线连接起来的,有些书也似乎已经坏了,我随便拿了一本翻了下,发现这书本上的字都是竖着写的,其他的也都一样。在书房里,我还见到了周总理年少时读书用到的油灯和砚台,我仿佛又看见了他小时候勤奋读书的情景??

在看完第三展厅后,我的参观行程结束了,今天的参观使我受益匪浅,我感到自己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周总理的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深深铭刻在我心中。

第三篇:读书笔记:周恩来传

《周恩来传》

作者:金冲及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金冲及(1930年— ),男,上海市人。著名的辛亥革命史和孙中山研究专家。原中国史学会会长。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历任复旦大学团委书记、教务部副主任、教学科学部副主任,中共中央华东局、上海市委《未定文稿》主编,文化部政策研究室研究人员,北京文物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学术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孙中山研究会秘书长、会长,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编写周恩来同志的传记,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编写周恩来传记的工作量太大,本书曾分建国前和建国后两部分出版。《周恩来传(1898—1949)》在一九八九年二月由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第一版。这以后,又经过九年的工作,《周恩来传(1949—1976)》方才完稿,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周恩来传(1898—1949)》由李琦指导写作并审阅定稿,金冲及主要撰写,而邓小平阿志则为该书题写了书名。

《周恩来传(1898-1949)》的主要资料依据是中央档案馆保存的周恩来同志建国前数千件文稿、电报、书信、讲话记录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长江局、南方局等大量会议记录,还有原由邓颖超同志保存的周恩来同志青年时代日记、作文等。同时,广泛参考了当时各种报刊和许多同周恩来同志有过直接接触的同志的访问记录、回忆录等。力求根据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写出比较翔实的信史。

感想:

是谁在少年,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鸿鹄之志?

是谁为救国,高举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牺牲之旗?

是谁求团结,道出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爱国呼吁?

是谁逝世后,造就了十里长街悲情弥漫的感人场面?

是他,一个家喻户晓的大人物,从小立志救国救民,发奋读书,为寻找真理渡洋蹈海,矢志不渝的为人民服务,做人民最忠实的公仆;是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兢兢业业,在布满荆棘,充满坎坷的征途中,不计较个人的权力地位,利益得失,荣辱升降,始终顾全大局,为党为国,为人民而奋斗不息,一往情深地奉献自己!

是他,我们的大管家,我们的好总理—周恩来!

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童年的周恩来以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和一首“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愁蹈海亦英雄”的立志求学诗而刻苦奋斗,并贯穿了他不断学习,不断探求真理,无私奉献的一生。在这儿我找到了答案:学习要有理想,学习要有方法。周总理说过:读书不能满足于学校,要投身社会,向群众学习,向工人学习;他说:“一物不知,学者之耻。同学其博学乎?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同学其审问乎?思之思之,鬼神通之;差以毫厘,谬之千里。同学其慎思而明辨乎?学矣,问矣,思辨矣,而犹或浅尝辄止,见异思迁,躐等以求进,自是而非人焉.。”博学善思的青年周恩来不仅对社会科学书籍感兴趣,而且对自然科学和军事科学书籍也非常喜欢。他读书,不满足于国内,而放眼世界,投身巴黎公社,洋为我用。“学矣,问矣,思辨矣” ——边学习边思考是学习最一般也是最重要方法,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谓学问就是边学边问。“好问则裕,自用则小”把自己的知识无私的和其他人分享,以求得更大的进步。这样一个良性学习的方法和相互促进的学习氛围都有助于我们的进步。

周总理是真正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实践者,他在死后无一分私产,火化后连骨灰都不留,全部被利用他是唯一令联合国降半旗的中国人,只因为他的巨大贡献,不仅是对中国,还有当时的世界周恩来的勉励尽人皆知,但看当今中国,贪污受贿者比比皆是,上有

被称为“第一巨贪”的陈良宇,下有乡村贪官熊勇,其他还有刘松涛、尚军等,多到让人目不暇接??再看文革中的周恩来,仅凭借一己之力,他力保陈毅,还保全了宋庆龄、郭沫若、章士钊、程潜、何香凝、傅作义、张治中、蒋光鼐、蔡廷锴、和李宗仁等十三位民主人士,同时也包括国务院,人大常委,政协等首脑机关的主要领导干部。他敢于进言,敢于做实事不怕遭到陷害和批斗,而如今的诸多干部,完全没有可比性??

对于晚年时自己那削瘦的面容,周恩来曾自嘲:“吾貌虽瘦,必肥天下”。1976年1月7日,周恩来的病情继续恶化,气息已经变得非常微弱,长时间处于昏迷状态。医疗组成员、护理人员等昼夜守护在病房,随时准备抢救。深夜11时,总理从昏迷中苏醒过来。他微微睁开双眼,认出守护在他身边的吴阶平大夫,用微弱的声音说道:“我这里没有什么事情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这就是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次日凌晨,敬爱的人民的好总理与世长辞!他是如此彻底甚至决绝地爱着这片养育了他的土地和百姓,毕生坚守着自己的人生信条??

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传承者,中国开国第一总理,外交部部长,人民心中的绝对好总理。基辛格说他是“这个时代最好的政治家”, 联合国前秘书长哈马舍尔德于1955年在北京会见过周总理后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与周恩来相比,我们简直就是野蛮人”, 肯尼迪夫人杰奎琳说:“全世界我只崇拜一个人,那就是周恩来”, 西哈努克夫人莫尼克公主也说过:“周恩来是我唯一的偶像”。从这许多人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知道周总理是何等的的伟大,伟大到你难以想象!

周恩来的心里时刻装满了祖国和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他想的是“中华之崛起”人民之幸福。冰心称他为“千古一完人”,他是无瑕的美玉。

请听听时代的呼唤:

当时赤县起风雷,如蚁红兵聚衮台。

吐哺周公频致问,归心少小尽舒怀。

花临端午恸颜赤,梦至今宵彻骨哀。

天若与吾心意便,三十年寿馈恩来。

李清照曾说过“生当作人杰”。张曼菱这样解释:人杰,须有顶天立地的人格,百折不回的气概,有宠辱不惊的气质,有洞察穿透历史的慧眼巨智,有为别人之不能为,敢当别人之不敢当,承担天下大任的铮铮铁骨,一句话,具备有中华民族悠久文化所积淀的高尚品质。周恩来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拥有站在高处的心气,是一个壮志凌云的男子汉。读过这本书,我心中的总理轮廓逐渐清晰起来,周恩来精神博大精深,我们只有勤奋好学,勇于创新,务真求实,团结协作,才能将我们的校园建设成为和谐文明的大家庭!

第四篇:《周恩来传》读书笔记

《周恩来传》——读后感

《周恩来传》这本书,是(英)作家迪克·威尔逊著,萨夏、海林、李维国、竺际春等译的。全书共分序言、正文、讲述、尾声、总结后记等四部份,其中《周恩来传》主要是通过不同的年代分两个时期讲述了周恩来崇高伟大平凡的一生。让我看到一个真实的周恩来。并不像政治宣传的那样,是个从小就志向远大,意志坚定,通晓四国语言的完美圣人。他首先是一个普通人,也有过年轻气盛,有过彷徨迷茫,年轻时候的理想是做一名教员,但是最后却走向政治,突然明白很少有人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理想到底是什么,即使他最后获得巨大的成功。他有坚持更有妥协,即使也有种种的不满,但更懂得如何隐忍,如何韬光养晦。当现实背离理想的时候,不是一味的抱怨和沮丧,而是尽全力向好的一面努力。

通过读《周恩来传》这部书,使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对周恩来总理的敬仰。周恩来伟大而又高尚的人格,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形成的。伟大的时代风云造就了周恩来的精神品格。周恩来伟大的人格精神又影响、推动了一个时代的前进。

一、立大志,把个人理想和国家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把“为中华崛起”的崇高志向当作终生不渝的追求目标。这是周恩来人格精神的坚实基础。

周恩来青少年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黑暗混乱的时期,中华民族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少年周恩来深切地感到,广大同胞正生活

在水深火热之中。有着强烈社会使命感和远大志向的周恩来,曾在作文《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中明确提出学习应以肩负“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为目的,开始把个人前途和国家民族命运联系起来了。当校长问大家“读书为了什么”时,周恩来庄重的回答:“为了中华之崛起”。 周恩来一生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为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而斗争的伟大事业中,直到生命最后一息。这启示我们,一个有为的青年,只有树立革命大志,确定好人生的坐标,才能坚韧不拔,奋发前进,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他的生活才真正有意义,他的青春才能放射出绚丽的光彩。

我作为一名学生,首先就是要立志,只有有了坚定的目标,才会有坚定的行为。确定好人生的坐标,分发前进,我想这样才会活的才有意义。

二、一生只讲奉献,从不索取,把个人有限的生命完全溶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去,是周恩来人格精神的核心。

周恩来是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典范,也是他人格精神的核心。表现在他时刻关心群众生活,体察人民疾苦,终生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上。周恩来作为共和国的“大管家”,人民的忠实公仆,与人民息息相通,血肉相联。他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忧人民之所忧,喜人民之所喜。把人民的疾苦时刻放在心上,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作为自己人生的追求。他尽管为了国家大事日理万机、昼夜操劳,仍经常深入农村、工厂、学校、部队,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战士促膝交谈。仔细了解他们的疾苦,询问他们的要求,倾听他们

的呼声,征求他们的意见。并及时把群众的意愿化为党的方针政策,扎扎实实地为人民谋利益。

三、淡泊名利

从少年和青年时代起,周恩来就十分看不起那些虽不乏才干和作为,但却内怀邀名请功之心的爱出风头之徒。周恩来认为,“立志者,当计其大舍其细,则所成之事业,当不至限于一隅,私于个人矣”。他心中的“名”,是清正、神圣的名誉。在他看来,若汲汲于名,犹孜孜牟利,靠虚声盗世、眩世眩目来获取名位,即便有了某种功业,也实在是道德的罪人、名誉的罪人。处理两者的关键,是要有大志,但不能有大己。古往今来,大凡有大作为的人,最难协调的事情之一,恐怕就是伟大的事业与个人功名利益的关系。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失了足,跌过跟头。这其中也包括中国共产党党内那些曾和周恩来一道并肩战斗的赫赫有名的人物,如张国焘、高岗、林彪。周恩来则不然。他的大志,就是“当信共产主义的原理和无产阶级专政两大原则”,从而确立了共产主义人生观。对此,他没有任何的游移和反复,几十年如一日地为党工作,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完全抛弃了个人名位和私利。从投身共产主义运动那一天起,他就说:“我认定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1250年后的1973年,周恩来说:“我年纪大了,但我还是要为党鞠躬尽瘁的;我们是立党为公,不是立党为私”。13年来他就是这样自觉地进行党性修养,用党性铸成自己的血肉,把党的宗旨化为自己的灵魂。在他的身上集中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生动地再现了党魂,展现了他的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魅力。

淡泊名利对于每个人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到的,可以想象如果连学生都追逐名利,那么就失去了进入大学的意义,最重要的是要看清楚这些东西,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周总理在这方面也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四、团结同志,广交朋友,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一起做好工作。周总理不像有的人那样,一当了领导,就高高在上,官气凌人,甚至把自己凌驾于集体之上,搞家长制、一言堂,而是宽厚真诚,平等待人,广泛团结各方面的同志、朋友,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努力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例如他在**工作期间,就团结了大批的民主人士,扩大了革命的阵营,为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招揽了大批的人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被作为“走资派”打倒,数不清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被作为“牛鬼蛇神”受到批斗,很多人被打死或被迫自杀。对于这种极端恶劣的形势,周恩来虽然无力挽回,但他还是冒着极大的压力和风险,极力地保护各级干部、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例如在他1968年8月30日提出的《一份应予保护的干部名单》中,就明确指出保护的对象包括宋庆龄等13位著名的民主人士,以及副委员长、人大常委、副主席、部长、副部长、政副、国副、各民主党派负责人、两高等。仅这个名单,就保护了大批的高级领导人和民主人士。不在这个名单中的人,他也设法保护了很多,为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留下了一批极为

宝贵的人才。因此,很多人直到周恩来逝世多年以后,仍然对他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可以肯定地说,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政府的领导人中,他的朋友是最多的。

人际关系对于现代人来说非常的重要,怎么和领导、同事、学生处好关系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是一个值得我深深思考的问题。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一句老话,但却很实用,团结同志,广交朋友,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一起做好工作。

纵观周恩来光辉战斗的一生,他所建立的丰功伟绩是举世瞩目,有口皆碑的。然而周恩来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对革命的贡献而居功自傲,相反,用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深刻解剖自己。周恩来是人,不是神。他一生中有过失误,也犯过错误。但他襟怀坦白,严于律己,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从不隐瞒,大一点的错误,他真心诚意地作检讨,对小的失误,他也不敷衍了事。周恩来作自我批评,决不强调客观原因,而是首先着重从自己的思想、作风,从立场、观点、方法上去找根源。周恩来身上这种特有的人格精神魅力,并非一朝一夕偶成,而是他终生坚持不懈地、自觉地进行党性修养的结果。

想起周恩来说的一句话:“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他果然做到了。但是我……虽然我不能像他一样伟大,但我会守信用,我要说到做到,给自己定的目标,就要实现,为祖国的建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第五篇:周恩来传读书笔记

《周恩来传》读书笔记

周恩来是中国历史上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位伟人。依稀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老师讲到一篇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讲着讲着她竟然在课堂上动情地哽咽起来,这件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让我对周总理产生的好奇: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在逝世以后仍然有许多人怀念他,仍然有许多人为他所感动?虽然在小学里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已经让周恩来高大伟岸的形象深烙于心,但对他的一生有更深刻系统的了解,是在读了《周恩来传》以后。

读了《周恩来传》,使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和精神洗礼。周总理一心为国为民,一生不贪图名利,为国家事业鞠躬精粹,死而后已。他是中国人民的好总理,他的高尚品德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他是20世纪中国最受人敬爱,最有才华、最成功的领袖楷模。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为人民服务”的誓言上!

在周总理的童年时期,他有着我们无法想象的艰辛,在他不到10岁的时候,本来已经衰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堕入了清贫困苦的境地。两个母亲相继去世,父亲为了生活而长年在外谋事,幼小的周恩来不得不去富户叩门借债,或是送衣物进当铺典押,家中的一切家事和亲戚的往来都由周总理一个人来操持,也许正是这个艰难时期使周总理对为人处事有了深刻的了解,这个经历应该是最早为周总理一次次成功完美的调和国内外的各种关系埋下的伏笔。虽然他的生活贫困,但他并没有放弃学习,并没有忘记他的理想。同时,国仇家难,从小教育了周恩来。1910年的春天,在他12岁的时候进书院读书,这一年,日本军国主义正式吞并中国的邻邦朝鲜。在东北当年日俄战场上,留下过少年周恩来的足迹。“忆甲辰年兮神往,想想日俄战兮心酸。”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当校长在课堂上问大家为什么要读书时,有的同学说是为了光耀门楣;有的则是为了入仕;还有的同学则说是为了给父亲记账,到周恩来时,他站起来说了一句连校长都为之震惊的话,“为了中华之崛起!”这一誓言,此后贯彻在他的一生中,渗透在他的各项活动中。他看到民族危亡、山河破碎后而自觉的参加了革命。

看到周恩来在十几岁的时候就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我不由的回想到我十几岁的时候是什么样的。那时的我还在父母的庇佑下,什么都不懂,只想着玩,有时父母不让我出去还很委屈的在家哭,在外面受委屈了就回家告诉父母。与之对比,我真的很惭愧,虽然是我们的生活时代不同所带来的影响,周恩来是生活在战乱时期,而我们则是生活在经济发展迅速的新时代,但12岁的周恩来的爱国情怀是那样的浓烈,而那个年龄阶段的我们却什么也不懂。正是小时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这一誓言,促使他今后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奔走,

为了中国的抗战胜利,为了中国的未来奔走着。也正是他的这种爱国情怀,这种贡献,他得到了人民的爱戴与敬重,他的史事将被后人所传颂。

周恩来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周恩来总理早年间从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不久他去欧洲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在中国共产党每一个关键时刻,周恩来都坚定地站在中国共产党的立场上,维护党的利益。周恩来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一起于1927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领导武装起义。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对实际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一直任政府总理,不仅成功地组织领导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还在1954年提出了建设现代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化目标,组织制定了《1956年至1967年科学发展规划》,推动了国家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主张和平共处,为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做出了重要贡献。“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损失并保护了大批领导干部和民主人士。周恩来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对革命事业坚定不移的信念,让我为之动容。

总理严于律己,一辈子不搞特殊,他坚持共产党人的党性原则,以一位普通党员的身份,严格遵守党的各种纪律和国家有关规定。弥留之际,他一再叮嘱邓颖超:葬礼要从简,规格不要超过中央任何人。一定不要搞特殊化。1976年1月7日晚11时,已处于弥留之际的周恩来,辨认出面前的医生吴阶平等守候在旁,声音微弱地说:“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这是周恩来生前说的最后的话。1月8日上午9时57分,一代伟人,我们的好总理病逝于中国人民解放军305医院,终年78岁。这样的总理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敬佩!我也深深体会到,小学那次课堂上,老师为周总理而哽咽的感情。周总理,一位在我心目中近乎完美的人,一位真正高尚的人,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纵观周恩来一生,总理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伟大的时代风云造就了周恩来伟大的精神品格。从小立下大志,把“为中华崛起”的崇高志向当做矢志不渝的终生目标是周恩来人格精神的坚实基础;一生只讲奉献,从不索取,把有限的生命融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是周恩来人个精神的核心。同时他在工作上善于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做好事情,也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周恩来的精神影响、感动了无数人,记得曾在一本研究周恩来的文集中看到编者的一段放,大意是:“作为一名科学研究者,都应该对任何研究对象客观地

看待,不应有任何个人感情色彩,这是一名合格的科学工作者的首要也是必要的条件。但当我们研究周恩来时,却无法坚守这一条。我们无法在研究他时,不被他的精神所感动所影响。这一点使我们的研究文集带进一许多个人的感情,也许已偏离了客观前提。但也正因为如此,也使我们的目的更明确,更坚定。”

这样的话语,比那些直接赞美的话语更有力十倍、百倍。这就是我们伟大的周恩来总理带给我们的东西——“周恩来精神”!他品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他的品德、人格、风范、情怀旱已成为中华民族一座丰厚的精神宝库。

在这个日益喧嚣的社会,在这个容易浮躁的年代,年轻的我们有着太多无法解释的困惑和无法摆脱的迷惘。我们需要这种精神,这种能够给我们以方向和力量和精神。生活在新世纪的我们,不相信灵魂的存在,但我们坚信,总理一直以慈父般宽容的心关爱关我们,总理在等待我们年轻一代走出浮躁与迷惘,以一个后辈学人的身份,怀着一颗不染世俗风气的心,与他进行灵魂深处的对话。

数学102 李子君 1010030210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少年周恩来》读书笔记(精选多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88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