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有感
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带领着我,逐渐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拨开迷雾,认清自己的内心。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这本书带着我漫步于教师的心灵之所,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这本书,作者从关注教师心灵的角度来解读教师,解读教学,解读教育。读着书,就好象在读自己,真的触动了自己的内心。因为这么长时间来,自己的迷茫彷徨。而书中的内容正是把这种教师的内心提到了讨论的层面上来。这本书建立在一个普通的信念上:优秀教学不能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自于教师的自我认同和完善。这时的我才意识到,以往自己过于注重教学的技术,而忽略了自我的认同和完善。
我认识到教师的个人魅力直接影响着学生。所以我试着在自己的每堂课上用自己的微笑用自己的快乐,用自己的真诚去感染学生,去带动学生。这时我惊喜的发现在教师感染带动学生的同时学生也能反过来牵动着教师的心。这时你就会发现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总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困惑,就比如我自己觉得自己倾尽心血的努力和付出,可是学生的成绩依然毫无进步,所以这时我对自己没有了信心,我迷茫,我困惑彷徨。直到我看到书中这样一句话“也许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一直以来在我的观念中课堂都是“以学生为中心”所以在自己的课堂中也尽量做到这样,可是我发现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中有时就会出现像书中所说的:产生不经思考的相对主义倾向:“你有你的真理,我有我的真理,我们不必考虑它们之间的差异。”当学生被放在中心位置时,教师可能会放弃太多的领导权;当什么都以学生为标准,就很难再去正视个人或团体的无知和偏见了。所以帕尔默提出应该以“第三事物”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它们相互影响着。所以在以主体为中心的课堂上,学生不会被忽略。当然这里很多教学理论我都会在我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慢慢去实践去完善。现在的我开始对自己进行反思,我想我有勇气面对自己的问题,我就有勇
气找出问题的所在,然后能够解决问题。
在学习中,《教学勇气》通过相互渗透的三个方面,即智力、情感和精神,来处理这些问题。全书的思想轨迹以教育观为指导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解释,这是本书令人满意的地方。
有没有这种感觉?与刚刚走上讲台时的我们相比,现在我们的心慢慢地变得硬起来了?
那时候,在办公室看到有些老师很严厉地批评学生,甚至体罚学生,心里总是替学生委屈,
觉得老师太过分了。什么时候,我们也加入了对学生厉声呵斥的行列?想象一下,再过几年,十几年,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觉得可怕。我们很容易发现,我们身边有很多不快乐的老师,
教师这个职业,给他们带来的是压力,是痛苦,是无可奈何的谋生手段。“著书只为稻粱谋”
,又谈何快乐。他们把这种不快乐写在脸上,传给学生,传给同事。开始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于模仿。看到一种好的教学方式,就不顾我们自身的特点,也想照样子去做。这也许是一个必要的过程。但如果一直是模仿,就有问题了。我们要学会寻找,寻找那与自己的本性更契合的教学方式。这段路肯定很漫长,要走很多弯路。但我们必须去寻找。怎么寻找?重要的是去认识自己。我想起现在很多教育研究者都看重的教育叙事,想起刘良华、刘铁芳教授们写自己的教育自传,从中去探求“我”之所以成为“我”的原因,从而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心灵。斯科特-马克斯韦尔说:“你仅仅需要申明你生活中的事件造就了属于你的你自己??”
“我”是什么样的?先认识自己,再谈教学。听从自己的的心灵呼唤是那么不易。也许要经过一段漫长的“折磨”,才能找到自己的心灵所在。还记得《时代广场的蟋蟀》中的那
只“蟋蟀”吗?只为选择自己完整的独特的生命,而拒绝按世俗的成功标准歌唱与生活。作
为老师,你是否为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而委屈?大可不必,在“与学生的生命重新相逢
时”,你有了新的发展机会。不要吝啬“赠予”,在“赠予”的同时,你已悄悄收获。
在没有
体验之前,你也许会觉得这是老生常谈,这是一种道德说教。只有自己充分体验之后,在真
正获得自身认同后,你才知道此言不虚。
我认识到教师的个人魅力直接影响着学生。所以我试着在自己的每堂课上用自己的微笑用自己的快乐,用自己的真诚去感染学生,去带动学生。这时我惊喜的发现在教师感染带动学生的同时学生也能反过来牵动着教师的心。这时你就会发现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总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困惑,就比如我自己觉得自己倾尽心血的努力和付出,可是学生的成绩依然毫无进步,所以这时我对自己没有了信心,我迷茫,我困惑彷徨。直到我看到书中这样一句话“也许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一直以来在我的观念中课堂都是“以学生为中心”所以在自己的课堂中也尽量做到这样,可是我发现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中有时就会出现像书中所说的:产生不经思考的相对主义倾向:“你有你的真理,我有我的真理,我们不必去考虑它们之间的差异。”当学生被放在中心位置时,教师可能会放弃太多的领导权;当什么都以学生为标准,就很难再去正视个人或团体的无知和偏见了。所以帕尔默提出应该以“第三事物”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它们相互影响着。所以在以主体为中心的课堂上,学生不会被忽略。当然这里很多教学理论我都会在我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慢慢去实
践去完善。现在的我开始对自己进行反思,我想我有勇气面对自己的问题,我就有勇气找出问题的所在,然后能够解决问题。
《教学勇气》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面对自身问题的勇气,更多的是让我进入到教学中未知的“自我”领域。让我从新的视角体验亲临教学的喜悦,让我重新燃起了对教学的热情,并坚定了我从事特殊教育的信念。它让我经历了一次激动人
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帮助我们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认识。出于情感的原因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我们深爱着自己的学生和课程。正是这份爱,使我们对自己的这份职业深信不疑。我们辛苦着,为学生而辛苦;我们快乐着,为学生而快乐。我们从事的特殊职业,正是带着孩子们进行心灵之旅。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看到了自己的存在,正确地认识到了自己。不管是普通教育还是特殊教育,我们都肩负着责任,因此我们只能要求自己像一些优秀的老师那样,把爱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为我们的教学注入鲜活的情感。我想我不再迷茫不在彷徨了,因为我发现了原来我的迷茫和彷徨也是来自我对学生和教学的热爱,看来这也是与幸福并存的痛苦了。现在的我有了面对和找回自我的勇气,我更深刻的认识到作为教师的自己要透过学生来完善自我!
最后想把这本书中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送给那些曾经和我一样迷茫和彷徨过
和失去过信心的教师们
“
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
教师正直、
诚实的优秀品质。
教学就是人与人的心灵交流,
是生命本身的一件快
乐的事。
”
希望所有的教师都享受到那份来自教学的快乐
第二篇:201*年8月13日读书笔记-城市文化201*年8月13日读书笔记:城市文化
此作为进行城市文化对话的基本手段。
第三篇:13 《政治学》读书笔记读《政治学》
书名:《政治学》
作者:亚里士多德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1965年8月第一版
本书共分八卷,由于书中内容有缺损,所以内容有的显得杂乱,不好把握到主线,所以我就部分卷的内容来写下感悟片段。
·卷一
这一卷的主题是论家庭。这一卷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作者对于主奴关系的叙述。按照亚氏的观点,主奴关系生下来就被确定了,而非后天因素影响。所以统治者跟被统治者不是因为后天地位的差别而区分主人和奴隶关系,那是上帝的安排。那么从外邦接收的战败的自由民是否也能算作奴隶?奴隶跟奴隶结合是否会产生自由民?既然奴隶劳作,那么在劳作的过程中,通过奴隶间的协同工作,交流其社会性意识还是被保留下来一部分,而对于奴隶主的压榨,他们心中必定有仇恨的种子,再加上那部分被保留下来的社会性意识是否是后来奴隶运动的一个原因的雏形?
·卷二
亚氏在文中提到“凡是属于最多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公共的事物”。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责任的分散性,职能的分散性。好比现在的一种现象众人都能够力所能及的事,却总是无人问津。所以像出现机构职能重叠这种情况时,往往在交集那一块,以利益为变量,交集在对于双方间
的一方有利时会引来利益变量的波动,这是一种好的结果,起码有人在关注起码这一块还有价值。如果交集这一块的利益被长期搁置,那么就相当于是城乡二元结构一样双方的联系会因交集的名存实亡而变为并集,出现沟通上的障碍,这样就会引发三方的不协调,从而导致原有稳定实体的混乱。所以,这个结论也适用于其他方面,两个陌生人沟通起来总是要慢一些困难一些,而如果有一个中介人先互相给双方沟通了信息,那么陌生双方的交流阻碍就会变得畅通很多。所以像城乡二元结构的破除并不是一句话一个政策一个文件的硬性措施所能达到预期目标的,首先就是需要一个软性的沟通平台。平台搭建好了,软性的是什么?是文化是习惯习俗的互通有无,文化的习俗习惯用什么媒介来代替呢?文化产品。文化产品最基本的是什么?吃,而乡里人对于城里人来说最能被城里人接受的就是乡里的吃食,也就是俗称土特产,所以像逢年过节城市人最喜闻乐见的就是乡里亲戚的特产馈赠,这是拉近距离沟通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当然这里是举一个例子,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政策的出台首先考虑不应该是物质的刚性需求,而是乡里人更关心的软性条件。同样城市里的人要的不是乡里人实体的迁移,更是一种意识和习惯上的趋同。
文中还提到“因为宽宏必须有财产可以运用,在一切归公了的城邦中,人们就没法做出一件慷慨的行为,谁都不再表现施济的善心”。 作者的这个观点一直到现在都可以说时常出现在生活中。人都喜欢宽宏的人,宽宏的人为什么宽宏因为他有多余出的资本来宽宏他人,所以他人愿意跟宽宏的接近就容易造成一种嫌贫爱富的社会错觉,而社
会人却喜欢把这个错觉奉为正统囊括到自己的价值观中。同样的这种想法是否能同构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呢?中央攥紧资金成了富户,地方穷了成了不受欢迎的葛朗台,民众当然倾向于慷慨的中央,而对地方却充满了不信任和戒心,包括像上访的民众也更多的愿意相信去中央上访能得到更为公正的诉求回应。所以地方的不被群众认同是否也有这样一方面的原因呢这个还是要进行深入的考究,这里我们就不深入探究了。
另一个亚氏在本卷还提到人口与贫穷的问题。他提到“繁殖如无限制,势必导致贫穷”。虽然此话有理但我觉得这是一种消极的认识态度,是的在资源自然恒定的情况下,如果人类没有一种自我意识培养后代的方法,按照自然淘汰的法则人应该早被淘汰了,可惜人的存在有别于其他动物,所以人为的控制人口的增减势必会打破平衡而迎来灾难,所以把人创造的社会假设成一个地球系统中一个恒定的分子,那么控制好这个分子的质量和其波动范围,那么地球也许就能恒定循环下去。还有,人口的确需要限制,但是这不是唯一方法,限制人口的目的应该是使得现有的或是可以预见的社(请你支持:www.bsmz.netdash;《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书笔记(13)
姜林
我不建议年轻老师和既有势力抗衡。你对阅读文学的努力推广,只会招致更多行政官员不断到教室对你表示“关切”,让你备受干扰。与其浪费精力去打赢不了的仗,不如顺势而为,按照学校的计划走,避免任何一方蒙受损失。只需要在一天当中找到阅读杰作的空挡,例如在午餐时间或放学后进行读书会。当然,这么做有其困难度,而且很花时间。想想看,需要超时工作外加对抗官僚,才能让学生读到伟大的文学作品,真是够荒谬了。但相比这些努力多到来的实际效果和意义,再高的代价也是值得的。
(雷夫·艾斯奎斯:《第56号教室的奇迹》
在这里,我诚心诚意奉劝那些刚走上讲台,满怀憧憬豪情万丈的青年教师们,各位千万不要以为,只要您做的好事,上级就一定支持您。天下没有这么美妙的事情,中国如此 ,美国也这样。
官僚主义绝非中国的特产,教育行政人员与专业人员的矛盾也不是中国的土产。你做着好事,还要准备受干扰,被质疑,甚至挨批评,这就是生活。因为很多(不是全部)行政人员最喜欢的,是听话的平庸者,甚至最好是执行命令的机器人。
这种时候你怨天尤人等于促使自己得心理疾病,你若抗衡(也不是不可以),就要准备付出代价,而且未必能取胜。这都是我亲身经历过的,所以我对雷夫老师的话深有同感。
我们恐怕不得不赞成雷夫老师的意见,学会在夹缝风中求生存,在怀疑的目光中做好事,在反对声中谨慎地创新,而且任劳任怨。你只求问心无愧。你所得到的酬劳只是孩子的成长和自己心灵的提升。
这才是真正的师德。在许多行政领导的心目中,师德就是拼命给他干活,为他创造业绩,我们作为专业人员不能这样理解师德,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标准,自
律(第六阶段)的标准。
默认推荐访问其他范文:读书笔记之linux内核设计与实现(13)进程地址空间
13年师姐笔记
小升初笔记12和13
读书活动方案13
13年读书反思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