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感悟 本文简介: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标示着新方位。科学认识新时代的基本依据、丰富内涵、重大意义、新气象新作为,对于我们进一步自觉学习好、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正确制定具有全局性、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感悟 本文内容: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标示着新方位。科学认识新时代的基本依据、丰富内涵、重大意义、新气象新作为,对于我们进一步自觉学习好、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正确制定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接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新时代的基本依据
“时代”这个概念内涵丰富,通常是指历史上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时期。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时代。比如:根据社会制度的不同,可以划分出原始时代、奴隶时代、封建时代、资本主义时代、社会主义时代;根据最具代表性的生产工具的不同,可以划分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根据一定时期社会运动主题的不同,又可以划分出革命时代、建设时代、改革开放时代。
时代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量变中孕育着质变,在质变的同时又开启了新的量变。回顾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历程,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改革也好,都经历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不同发展阶段,也就是不同的时代。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论断,不是因为社会制度的变革,也不是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渐进发展中所积累的跃升。
作出这样一个重大政治论断,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结果,是我国所处国际环境发生新变化的必然结果,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新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这“四个必然”表明,我们党作出这样的重大政治论断具有充分的时代依据、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首先,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作出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领导人民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成就和变革使得我们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重大成就和变革的基础上,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这是改革开放40年来发展历程的接续,同时又有很多与时俱进的新特征,比如党的理论创新实现了新飞跃,党的领导得到了全面加强,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反腐败斗争形成了压倒性态势。总之,一句话,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校正了党和国家事业前进的航向,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对于这个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我们从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坐标来科学认识、全面把握,而这种认识和把握的结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其次,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是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作出的。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体现,决定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正确把握不同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是认清发展所处历史方位的基本依据。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的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但此后一个时期,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提法没能很好的坚持下来,阶级斗争曾被一度认为是主要矛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重新回到党的八大路线上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八大,我们党一直坚持这一论断,并始终致力于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原先概括的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供给方面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都已进入世界前列。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我们不仅生产了丰富多彩的商品、基本满足了人民物质文化需要,而且产品大量出口,“中国制造”享誉世界。这充分说明,我国的社会生产已经今非昔比,“落后的社会生产”的表述已经不符合今天的实际。
从需求方面来说,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努力,我国人民生活大大改善,在稳定解决温饱问题之后,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原先提出的“物质文化需要”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满足,现在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高更广的要求。比如,人们的食品消费开始从吃饱吃好转向吃出品味、吃出健康、吃出文化,人们的生存型需要逐渐升级为享受型需要、发展型需要。需要的层次在不断拓展,需要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除物质文化需要外,人们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也在日益增长。面对需要层次的提升、内容的增加,继续使用“物质文化需要”的表述已不足以反映人民需要不断变化的现实。于是,党的十九大用“美好生活需要”取代“物质文化需要”。与需要相比较,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凸显。比如,部分中低端产品的供给过剩和中高端产品的供给不足并存,公共服务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等等。
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重大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必然对我国发展全局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就需要从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坐标来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而这种认识的结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再次,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是基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新的战略安排作出的。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要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第—步,到1990年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在前两步目标如期实现之后,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012年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从2019年党的十九大到2022年党的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党的十九大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既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明确要求,又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分为两个阶段安排。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不仅使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路线图、时间表更加清晰,而且意味着原定的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将提前15年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则充实、提升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新的“两步走”,需要从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坐标来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来完成。
最后,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是基于我国所处国际环境发生新变化作出的。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历史机遇期。过去,世界上通行的市场运行规则、国际交往规则主要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反映着它们的利益和要求。现在,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从未像今天这样广泛、深切;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全面、深刻。
中国的经济总量,从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到2019年是日本的两倍还多;从2010年不足美国的一半,到2019年已接近美国的2/3。如果继续保持目前的增长速度,中国的经济总量在十年之内超过美国应该不成问题。2013—201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中国的发展是任何国家、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基本现实。而美国,特别是特朗普上台以来,一直奉行所谓的“美国优先”,先后退出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伊朗核问题协议,同中国、欧盟、日本等产生贸易摩擦、搞保护主义。世界形势的变化影响着其他国家及人士对中国的认识和态度。总之,中国正处在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关键时期,“树大招风”效应日益显现,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一些势力对中国的阻遏、忧惧、施压不断增大。
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中国的迅速发展已经深刻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坚持经济全球化和多边主义,积极倡导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和支持。我们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投行等新型多边金融机构,成功举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等一系列重大主场外交活动,彰显了我们深度参与和引领塑造全球治理的实力和能力。今天的中国,已不再是处于世界体系边缘的旁观者,不再是国际秩序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建设者、引领者,为解决人类问题不断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国际局势和周边环境的新变化,需要我们从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坐标来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而这种认识和把握的结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二、新时代的丰富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既不是凭空产生的,更不是一个简单的新概念表述,而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发生的必然历史飞跃,具有丰富厚重的思想内涵、实践内涵和历史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它概括为五个方面。
第一,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多年来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极大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创造力,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了社会活力,极大提升了我国国际地位,我们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强大生命力。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怎么写?就是要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团结带领人民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让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第二,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党的十九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作出全面部署。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实现这个目标之后,我们还有许多难关要过。从党的十九大召开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所谓决胜,就是付出最大努力,取得最后胜利。这期间,我们要举全党全国之力,确保全面小康社会如期建成。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更有不少难关要过。从世界发展史看,己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其现代化大多经历了产业革命以来近300年时间才逐步完成,而我国要用100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路程,这种转变不但速度、规模超乎寻常,而且变化的广度、深度和难度也超乎寻常,还有“中等收入陷阱”“塔西佗陷阱”“修昔底德陷阱”需要跨越。因此,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和历史任务。
第三,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问题,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把它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来认识。要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鼓励、支持和引导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而后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跨越的幅度并不一致,有的已经先富起来,有的维持在小康或温饱的水平线上,有的还处于贫困状态。也就是说,做大“蛋糕”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分好“蛋糕”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地存在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把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的目标和归宿。具体说来,就是要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党的十九大的这一部署,使得过去在最终意义上讨论的共同富裕落到现实当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第四,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所谓复兴,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曾经兴过,后来不兴了,现在又想兴起来。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但近代以来,中国落后了,挨打了。可是,我们不甘落后、不愿挨打,为了民族复兴,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奋起抗争,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这些抗争和尝试都是复兴之路上的艰辛探索,但终究未能成功。直到新中国成立,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为民族复兴注入了强大的生机活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今天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凝聚起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就—定能到达民族复兴的光辉彼岸,中华民族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也是我们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必须完成的。
第五,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当今时代,中国人民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世界人民要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中国梦和世界梦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国际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深度调整,面对地区热点的此起彼伏,面对需要全人类共同应对的诸多挑战,我们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牢牢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追求,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在历史上,中国曾经为人类文明作出过卓越贡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也一定能为世界和平发展、人类繁荣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新时代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这里,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放到世界历史的坐标中进行全面审视。党的十九大用“三个意味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作出高度概括。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曾经为人类作出过卓越贡献。但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本国封建统治的腐败无能,国家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曾经辉煌的中华民族沉沦了。可我们不愿沉沦,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奋起抗争,探寻各式各样的救国方案,但均已失败告终。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经过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赢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有了站起来这个政治前提,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启了全面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在新中国成立后30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中国人民逐步富起来了。站起来是富起来的前提,富起来是站起来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人民在站起来、富起来之后开始向着强起来的目标迈进。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成之际,中华民族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意义。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这里,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放到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大背景下来考察。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接一个相继倒掉,“社会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在西方一度甚嚣尘上,“中国崩溃论”在西方也不绝于耳,一些人睁大了眼睛要看中国社会主义垮台。在国际上对社会主义一片哀鸣之际,邓小平同志发出了坚定而乐观的话语,“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始终站得住”。“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
20多年过去了,中国不仅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坚守和捍卫了社会主义,而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创造出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国奇迹”。当年邓小平同志的预言得到了验证,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大地上谱写出新的篇章,这为历经磨难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在世界上重振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必将更加鲜艳夺目、更加令人神往,成为引领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旗帜,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伟大意义。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放到国际背景来考察。目前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占了绝大多数,但搞得比较像样的还是那二三十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就是说,一百多年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今天依然发达,而一百多年间想通过学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强大起来的都未成功。就这少数的二三十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说,近年来也是麻烦不断、乱象纷呈。从金融危机到社会危机,从“占领华尔街”到“黑夜站立”,从民粹泛滥到移民危机,日子过得并不太平。而广大发展中国家追随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理念和发展道路,到头来并没有解决发展问题,有的甚至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实际上,没有一个发展中国家靠走发达国家走过的路子实现了真正的发展。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冷战结束以来,在西方价值观念鼓捣下,一些国家被折腾得不成样子了,有的四分五裂,有的战火纷飞,有的整天乱哄哄的。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这些国家就是典型!”在原社会主义阵营中,不少国家选择了西方道路,结果大多数发展缓慢、困难重重。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没有走西方道路,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成功。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的实践向世界说明了一个道理: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可以说,我们用事实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宣告了各国最终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的破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已经给广大发展中国家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榜样,它们要想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前提下加快发展,完全可以参考借鉴“中国经验”“中国模式”,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意义。
四、新时代的新气象新作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有更高的境界、更强的本领、更优的作风、更好的精神状态,创造无愧于新时代的新成就,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第一,新时代要有新思想。伟大时代孕育伟大思想,伟大思想引领伟大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大提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作出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战略部署,具有十分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并在此过程中,深入领会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全面增强执政本领,切实把党的科学理论转化为强大物质力量。
第二,新时代要有新实践。我们讲的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要进行新的伟大实践,就要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并一体推进。进行伟大斗争,就是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坚决破除一切顽瘴痼疾;更加自觉地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推进伟大工程,就是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坚持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的全局,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推进伟大事业,就是要更加自觉地增强“四个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领导人民进行的这场伟大社会革命继续推进下去。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最终就是为了实现伟大梦想。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伟大梦想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付出更加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这“四个伟大”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地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第三,新时代要有新理念新举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鉴于此,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最大实际出发,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期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四,新时代要有新党风新党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仍然是长期的、复杂的、尖锐的、严峻的,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和肯定。在此形势下,我们不能有差不多了,该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不能有打好一仗就一劳永逸的想法;不能有初见成效、见好就收的想法。必须持之以恒、善作善成,把管党治党的螺丝拧得更紧,把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并把政治建设的要求落实到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进一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确保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今天,我们从以上四个方面来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总之,一句话,新时代标示新方位,新方位勾画出新的战略目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感悟 本文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感悟,思想,习近平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