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定位 创新施教 提高教学质量
一、对小学生的定位
有位哲人动态地把“学生”的概念定义为:学生活的知识,学生存的技能,学生命的意义。我认为很有道理。这样的学生观,树立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就是“把学生首先当成人来教育”。很多时候,我们视学生为“知识的容器”,是可以任由家长和教师书写的一张白纸,是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对象。因而,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他们的独立性、自主性和主体性。我也曾经出于好心,生怕学生这不懂、那不懂,于是一个概念,一道习题,反反复复地讲好几次,自我感觉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学生却不领情。现在看来,或许是很多时候我们习惯用成人的眼看光看待孩子,所以往往低估了孩子们的能力。
我常惊叹,我们的学生太聪明了,有时甚至远远超出我们的预计。我们的学生不仅有丰富的情感,而且就知识而言,他们都有着丰盛的“储备”,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许多课本上的新知识,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就算是刚入学不久的儿童,可能对于20以内的加减法就已经能正确地计算,甚至还能清楚地表达算理,应用能力也不差。为此,我们的教学应尽可能地把数学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生动、活泼、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把教学的起点定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情感的基础上,并随时因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的进程。
孩子是天生的发明家,他们用自己幼稚、**的心灵来解释自然和社会,对人对物展开漫无边际的想象,并在自己的想象下做出成人无法相信的事情。他们的活动完全不受什么道理、规则、定义等条条框框的束缚,我们应激发孩子动手的欲望,不可用成人的标准来挑剔和评判孩子的作品。
二、教师的自身定位
在传统的观念中,教师是知识的代表、学问的化身、文明的使者,故有“师之所在,道之所存”的说法。“学高为师”“学富五车”也就成了我国传统的好教师的标准。所以,我们的课堂自然地成了“讲堂”——教师滔滔地讲,学生静静地听,我认为教师上课其实就是一门表演艺术,关键是要让学生能来听你的课,看你表演。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然后才会喜欢你上的课,这是上好一堂课的良好开端。而且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开展师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一进教室不应该立刻侃侃而谈,不知学生在不在听,只管自己讲,也不注意学生有什么反应,所以要让学生来听你的课,一进教室在讲台上立定,目光循视全体学生一遍,确定学生都进入角色了才可以开始讲。教师能传授给学生的文化知识是微乎其微的,但教师如果能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就能使他们终身受益。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建立一种全新的关系,教师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指引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实际上,在发展学生的同时,教师自身也在提高。
三、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的实质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可能把知识机械地填塞到学生的头脑中;要使学生将人类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财富和智力能力,就必须通过学生自身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和相应的实践活动。这也就是说:学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而不是“包办”,在于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部过程,通过学生自身愉快的情感体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贵在找准教学的起点
我认为教师上课其实就是一门表演艺术,关键是要让学生能来听你的课,看你表演。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然后才会喜欢你上的课,这是上好一堂课的良好开端。而且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开展师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一进教室不应该立刻侃侃而谈,不知学生在不在听,只管自己讲,也不注意学生有什么反应,所以要让学生来听你的课,确定学生都进入角色了才可以开始讲。
恩格斯曾经说过:“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为了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应该在引导孩子学好知道的同时,给他们提供一些能引起思考的材料和环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阅读,自己提出问题。鼓励孩子大胆质疑,学会提问。同时应该教孩子“怎么样提问”“怎么样思考问题”上下功夫,鼓励和引导孩子质疑问题,不囿于书本上的现成答案。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