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
[摘要]
学生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成为具有全面文化基础(特别是信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高尚道德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本文对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中的运用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期提高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的实用性,达到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目的。
[关键字]
初中数学 现代信息技术 整合
随着社会信息进程的日益加快,人类面临一个新的教育命题: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数学课程标准》前瞻性地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等。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数学教学与它们密切整合时,它们能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它们能为数学课程改革提供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从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确定哪些环节,哪些教学内容适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选用合适的软件,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辅助教学,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作用。
下面根据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谈谈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尝试作法。
一、巧借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1、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
题组训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方法是点几位学生(或自愿)到黑板上演板,完毕后教师再讲评强调。人机交互则会出现另一片天地。用authorwww.bsmz.net)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千
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体会
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图文、直观、声画于一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因而深受广大教师的青睐和学生的欢迎。然而如何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这样才能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攻破教学难点,才能帮助学生更快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使用多媒体
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初中绝大多数孩子不喜欢这门学科,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初中每个数学教师最担心的问题,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快乐,是我们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追求的目标。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借助多媒体的动态感知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这一课时,新教材上用了4种情形来加以说明,但其叙事的过程犹如一杯白开水,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如果在教学中运用flash课件,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首先,设计出一个走路的小丑,请他来担任书本中省略的“走”的主人,让他在数轴上按各种要求走动,并把所有的走法设置成学生不易察觉的小按钮,当鼠标点中相应的小按钮时,才会出现有走法的标记的大按钮。他的每一次走动,都会在数轴上方留下痕迹。教师先演示其中的一种走法,学生看到这个小丑及其走法,马上来劲了。教师趁热打铁,问学生还有没有其它的走法呀?如果有的话,请上来操作电脑。这时,不管是优秀生,还是基础差的学生,都被吸引住了,积极开动脑筋,争相上台操作。学生想出走法后,由教师点出大按钮,再由学生操作大按钮,这时,动画又动起来啦!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获得了成功,获得了自信,他们在高兴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揭示抽象概念时使用多媒体
抽象的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如讲解七年级新教材第一章“截一个几何体”,对于“截面”的概念学生怎么都不能理解,用平面怎样截棱柱,使得截面是四边形、三角形、五边形等?因为需要空间的想象,学生感到很困难,运用多媒体就一目了然了。
三、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使用多媒体
如在教学“直线、射线、线段”时,先在计算机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从亮点处向一边射出一条线,使学生感悟到射线是怎么形成的。在讲“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时,运用多媒体演示,学生非常容易就理解了。将看似静止的、孤立的知识活动起来,使学生较容易找出事物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获得正确、清晰的知识概念。
四、在知识点多、知识量大时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呈现信息的速度快、容量大,因而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所以在一些知识点多、知识量大的教学课中就可以适时地使用cai。如 “三角形的认识”一课就涵盖了许多知识点:三角形的意义、特征、分类,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画三角形的高等等。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先演示一些三角形实物,然后隐去非本质的特征,只留下三条边围成的封闭图形,从而揭示三角形的意义;再出示较多的不同种类的三角形,让学生进行分类,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三角形可以按角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也可按边分类:一般三角形、等腰
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教师通过演示,把出示在屏幕上的三角形重新排列,并用相应的关系图表示出来。然后再通过闪烁等手段逐一演示三角形的底、高以及如何画高,从而利用多媒体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突出教学重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在充分利用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优势的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如果使用不当可能给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主要表现在:
1、多媒体易成“灌输”的工具,学生易成观众
因为多媒体现实的优点,许多老师常常不管什么课题,什么时机都喜欢使用,使用时一“放”了之,象放电影一样,此时的 多媒体往往成了灌输的工具。
2、多媒体的直观易弱化学生动手的能力
多媒体很直观、形象,但同时正因为它的优点有时也起到了负面的作用。比如讲解二次函数图像时,学生因为有了“一次函数图像是直线”这个先入为主的结论,加上又没有见过抛物线,往往画不出正确的函数图像,多媒体因为描出无数各点,所以图像非常简单的就呼之欲出了,没有太大的悬念,但同时也弱化了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对于今后新的函数图像的画法是不利的。
所以在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这样才有利于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果不加选择地什么地方都用多媒体,甚至为了用多媒体而去用多媒体,就成了滥用。这不但发挥不了它的优势,有时反而会产生负面效应。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服务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原则,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只有这样,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才会得到充分发挥。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技能。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每一个学生既是一片有待开发的教育资源,又是这一资源的拥有者和开发者。我们应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的、被动的教学模式,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综合,使学生的活动变成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用典型课例,有效地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能使数学教学更具感染力。
记得刚担任一年级的数学科时,翻开教材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就像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小的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怎样才能使学生愿学并学好数学呢?
这个看似简单问题却有更多的问题不得不让我深思:怎样让学生“学会”转化为“会学”?怎样让老师不是授业者,而是学生学习课堂的引导者、合作者?怎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课堂的主人?
一、 注重学生的自学
1. 教师进行角色的换位转变。
教师从传统教学的传授者转向现代教学的促进者、学习者、发现者、引导者、组织者。教学中应重视学习氛围的营造,注重学生的自主建构,使教学过程由教向学转化,使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提升。同时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和学习的主人。
2.关注学生学习情感、兴趣的培养。
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数学情感就是数学对象作用于学生认知心
理时,学生在思想上、行为上对认知对象的积极关注、思考和研究。同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自学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来源于现实,也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要把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养成教育置于教学的全过程,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培养学习的责任感,养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3.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加强了学生课堂阅读的主动参与性,采用激情导入、鼓励质疑、讨论合作等方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并充分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根据学习实践活动进行总结、表达和交流。
4.赏识学生的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
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
问题,再从不同角度总结问题,培养寻求不同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
5.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
在课堂上对同学的交流及时地进行点评,提出疑问。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
二、 注重学生的展示
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简单的“领地转让”,为了督促教师们实践课堂改革,学校针对不同专业发展水平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
1. 小班内展示
通过讨论、互相讲解,合作完成基本问题的掌握。同时重、难点、本组内的疑惑等知识记录在本子上。
2. 小班之间交叉
每个小班都存在各种不同不样的问题,各小班派代表大家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此,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小组间的合作能力,同时增加同学们对这一节的兴趣。
3. 全班交流
面对疑惑时,全班提出,学让生运用教师教会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强化训练。教师在此期间,应注重:引导学生有序的语言表达及组织语言的能力;抓准学生发言的疑惑点,进行及时点拨,以此加深学生的印象;针对知识的重难点、关键点进行点拨。让同学们的合作“出成效,有意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们也很重视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师生交流方式比较单一,个性化的学习难以真正得到落实。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则可以加大实施的力度和深度,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例如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学,采用图文交互界面和窗口交互操作,可以使人机交互能力大大提高,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进度,进行自我调控,教师也可通过服务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实现信息的双向流动。
课堂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又是灵活的,只有从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因此,教学由“教知(教懂)”变为“练能”意味着常态大扭转,我们需要改变思维,学会新的操作,形成新的习惯!让“练能”造就新课堂!
第三篇:教育教学论文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是指人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察看,按照事物或现象的本来面目,研究和确定它们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心理现象。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就是有意识地对事物的数和形的特点进行感知活动,即对符号、字母、数字或文字所表示的数学关系式、命题、几何图形的结构特点进行的察看。 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其理由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需要。《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指导纲要》指出:初中数学教学,必须“使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运算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心理学告诉我们:感知和知觉是人类认识事物过程的最初级形式,而观察则是知觉的高级状态,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又是一种主动的、对思维起积极作用的感知活动。它不单纯是事物在人的意识中的直接反映过程,还包括积极的思维活动。事实上,在观察过程中,观察者必须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或特征随时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否则就无法通过观察来研究和确定事物或现象的性质和关系。可见,观察是认识的基础,是思想的触觉。离开了观察能力的培养,学生就不可能具备完整的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数学教学的目标也就不可能直正实现。
其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素质教育呼唤着学科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宗旨,而创新能力必须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础和前提。初中数学是一门学习简易的数学运算和图形关系知识及其初步应用技能的课程,以现代公民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基本的教学内容。数学教学要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着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信息的表达和交流能力。观察能力对于数学学习中各种能力的培养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无论是图形的识别、数据之间关系的把握,还是基本规律的发现、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认真、仔细的观察。同时,数学活动中的观察并不狭义地指直观的考察,需要眼、脑并用,而且观察的对象也并非都具有直观的形象。因此,观察能力,无疑是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不可否认,现在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学习的质量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弊端。究其原因,当然各种各样,但学生的观察能力滞后,缺乏观察的习惯和基本的能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试想,一个没有观察习惯、毫无观察能力的学生,怎么能够发现图形之间、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惟其如此,学生数学学习的低质量、数学教学的低效率也就不足为怪了。可见,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观
察能力,是改革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之一。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落实观察的手段,充分显示这一教学观,切实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笔者以为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浓厚的观察兴趣
学习是由内在的心理因素引起的,内在的动机比外驱力更活跃、更持久,更具有主动性,而兴趣则是内在学习动机的集中体现。激发学生对观察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采用许多方法:
以美引趣。学生对美具有一种近乎天然的向往。数学具有自身的魅力,数学美集中在数学的简单、统一、对称、奇异等方面。数学图形所展现的外在形式美、数学的抽象概括性所体现的简单统一的内在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所呈现的对称美、数学思想所表现的奇异美的原则,充分利用数学自身的特征和特有的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并发掘数学中的美,就能激发学生对观察的浓厚兴趣,激励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
以用促趣。引导学生观察并解决实际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真正认识观察在解答数学问题的重要作用,更能培养学生持久的观察兴趣。如在一元二次方程与系数的教学中提出如下观察材料:已知x1、x2是方程x2+(k+2)x-1=0的两个根,且x13-11x1=x2,求k的值。对于这个问题,教师通过启发学生得出:x1+x2=-(k+2)①,x1x2=-1②,x13-11x1=x2③,由此,根据与系数运用时含有的特性——对称性,要求学生进行如下观察:1、③式中的x1与x2的指数是否相等;2、能否用x1的倒数表示x2;3、通过②③两式形变等式,能否表示成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在观察中发现简洁、明了的变形,实施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案。
以成导趣。成功的体验,能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内心激动,使其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的对象是图形、数量关系、逻辑过程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鼓励学生主动观察,为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条件。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数学通过观察发现数学定理、解决数学难题的事例,并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练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总结概括出数学概念,发现公式、定理的证明,掌握那些特殊题型的解题技巧,品尝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主动观察的积极性。
二、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
初中学生在心理上缺乏观察事物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掌握知识经验的水平上缺乏观察的能力和数学教学的特点,因此,只有注重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和培养,才能保证观察的正确性。
首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把握合理的顺序,养成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又由局部到整体的观察习惯。发现不合理的观察方法,应通过示范分析及时指出,加以指正。例如,在几何的起始教学中,对观察材料:已知如图a、b、c、d、e、f是直线上的六点,图中共有几条线段? a b c d e f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得出观察结论后,可进行提问:1、以a为端点的线段有几条?2、以b、c、d、e为端点的线段有几条?3、你的观察顺序与正确的观察顺序有何不同?借此引导学生认识有序观察事物的合理性与重要性。
其次,要引导学生懂得观察的渐进性,养成反复观察、仔细观察的习惯。要真正提示内在规律,需要从不同的数学角度出发,进行广泛的观察:既要观察事物表面的、明显的特点,还要观察内在的、隐蔽的特征;既要观察已知的材料,又要观察未知的、隐含的关系。如在等腰三角形的教学中,对于观察材料: a 如图,在△abc中,ab=ac, p是bc上任意一点,pe⊥ab于e, d pf⊥ac于f,cd⊥ab于d,求证cd=pe+pf。 e f b c p 教师应启发学生按面积之和与大三角形面积相等的数量关系的角度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角度进行观察,以求得一题多解。
再次,要引导学生了解常用的观察方法(如分类观察、从一般到特殊的观察、从特殊到一般的观察、对比观察等等),掌握观察的一般步骤: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做好有关知识的充分准备;在观察过程中做好观察记录;观察后对得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让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自主观察。
三、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不是消极的注视,不是被动的感知,而是一种“思维的知觉”,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时,必须十分重视观察的目的性、全面性、精确性、深刻性等良好观察品质的培养。
1、培养观察的目的性
初中学生对观察材料缺乏全部感知的能力,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观察对象叙述的语言要准确,提出观察任务时目标要明确,分析时要紧紧围绕确定的观察目的。例如,在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中,对要求观察的材料:
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①(x-1)2=2,②x2-2x+1=2,③x2-2x-1=0可提出如下观察要求:1、①式左、右两边的代数式有何特征?2、[msoffice1]②式的左边能否转化为完全平方式?3、式的左边能否转化为完全平方式?通过提问,让学生有目的、分层次地观察,积极主动地感知观察对象,实现观察目的。
2、培养观察的全面性
观察的全面性,要求通过观察反映事物的全貌以及事物的组成部分和相互联系;在较为复杂结构的图形中全面反映事物的某种属性;指出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感知对象所能发生的各种可能性。在观察中,由于学生缺乏对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全面理解,导致感知的对象不能反映各种可能的现象经常发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握事物的基本属性,在初步观察的基础上,分析观察对象内在的规律性,鼓励学生依照一定的程序,深入观察。同时,教师要及时对观察的结果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学生相互讨论,对学生观察中出现的遗漏,要分析原因,加以补救,使观察结论全面、完整。
3、培养观察的精确性
观察不能仅仅满足于了解事物的全貌,还要精确把握事物的特征,对不同事物既能发现它们的相似点,又能辨别它们的细微差别。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列表比较、对比观察等,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形象直观、富有动感的图片、画面,启迪学生发现观察对象的特征,揭示观察对象的本质。
4、培养观察的深刻性
观察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观察必须始终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尤其要重视对观察对象隐含条件的发掘,通过观察能力的培养,逐步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意识抽象概括化、思考对象形式化、思考过程逻辑化、思考结果应用化。
总之,数学教学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要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观察品质,逐步养成主动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使数学教学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附]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委员会:《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指导纲要》,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9第二版)。
2.王子兴: 《中学数学教育心理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9 第一版)。
3.朱智贤: 《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第四篇:201*年度宿州市小学数学学科教育教学教学论文201*年度宿州市小学数学学科教育教学教学论文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李月华
灵璧飞翔双语学校
第五篇: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警惕教育中的“心理歧视”警惕教育中的“心理歧视”
[摘要]“心理歧视”是比体罚更严重的惩罚,“心理歧视”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损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严重影响。提高教师素质是消灭“心理歧视”现象的关键。
[关键词]心理歧视;教师;学生
一、问题的提出
那是我的一节课。当进行到十来分钟时,坐在后排的一个调皮学生突然举起了手。我停了下来,问他:“你有什么事?”他小声嘟哝了一句:“你过来!”说时嘴角挂着一丝似笑非笑的神情,看上去有点玩世不恭。这话在班上立即引起了一阵嗤笑。我感到狐疑和顾虑。并不是吝惜这“屈尊”的几步,而是想,他玩恶作剧借以羞辱老师怎么办,特别是当着这么一班同学。“你过来!”固执的声音又响起,不紧不慢,他仍举着手,看着我。我的脚终究没动:“有什么不愿公开说的事等下课再说。”他放下了手,再也没说什么,课继续进行。
下课铃声一响,我就把他叫到旁边询问,他一咧嘴,若无其事:“老师,我知道你在想什么,的确没什么事,不过,我只是想验证一下。你看,如果不是我,同样的情况,你可能早就不
假思索地走到他身边关心地询问他了。”
愕然!孩子的话是不是有点深刻?许久,这位调皮学生的“试验”仍刺激着我:在教育行为上,本应保证人人都享有公平的权力,然而这不正是自己对学生的一种“心理歧视”吗?毋庸置疑,随着我国教育各项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实施,特别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颁布实施,以及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确实比以前少多了。可是,教 师对学生的“心理歧视”行为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注意和高度警觉。
二、“心理歧视”及其表现
所谓“心理歧视”,就是刺伤学生的自尊心,侮辱他们的人格,损伤他们的自信心,破坏他们的情感,歧视他们,轻谩他们,也就是对学生心灵的打击与摧残。
只要我们冷静地观察与思考,就会发现“心理歧视”在校园里是普遍存在的: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受到教师的轻视和疏远;对回答问题出错的学生,有的教师总是一番训斥或不屑一顾,使学生诚惶诚恐,垂头丧气;对上课问与课堂无关问题的学生,老师不但不因势利导,委婉解答,而说:“与上课无关的东西,不要乱插嘴。”这是对宝贵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的打击等等。
三、“心理歧视”的成因
引起“心理歧视”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
1.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较低。有些教师没有高尚的情感,对教育事业缺乏热情,在工作中表现出粗鲁、野蛮的作风。
2.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过高。对学生不合乎实际的期望导致教师有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对学生帮助方式又不恰当,动辄指责、冷嘲热讽。
3.教师角色定位的错误。有些教师没有认识到自己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朋友、楷模、教学的研究者、反思者,而搞封建家长制式的教育方式,过分强调教师的威严,对学生尖酸刻薄,以势压人,用蛮横、恫吓来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
4.教师的学生观不正确。教师不了解当代孩于的特点,一味强调现在的学生与自己的孩提时代不一样而不切实际地要求自己的学生。有的信奉“分数至上”的学生观,以分数作为评价好学生的主要标准。有的则信奉“驯服工具”观,认为只有听老师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
5.一些外部因素引起的教师心理障碍。某些教育体制的不合理,如班级学生太多,升学率压力、竞争、教学评价,使得教师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引起职业倦怠。有些教师因教学条 1
件差、待遇低或与领导、同事关系不好,或是由于婚姻、家庭生活不美满等心理失衡而迁怒于学生,一遇到学生缺点或错误就进行讽刺、挖苦。
四、“心理歧视”的危害性
“心理歧视”对学生虽然没有像体罚那样有皮肉之苦,无外表伤痕,但它对学生的伤害更严重,有的甚至是终身难以挽回的。“心理歧视”给孩子留下的是一种内在的创伤,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由于社会成熟度不高,意志还比较脆弱,一般经受不住来自教师方面的精神摧残。主要后果表现为以下几种:
1.自尊心受到伤害。自尊心是青少年儿童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是他们在学校中参加各项集体活动的重要内驱力和精神支柱,它既敏感又脆弱,如果一个教师对差生另眼相待,讽刺甚至挖苦、羞辱,往往使学生产生自卑、孤独的心理,会心灰意冷、萎靡不振,有的甚至厌学、逃学。
2.失去自信心。教师的讽刺挖苦、轻视,同学的嘲笑,后进生听多了,会产生暗示心理:“也许我真的不行,那也就算了吧”,感到自己一无是处,丧失上进心,自暴自弃,甚至产生永久的心理疾病。
3.引起逆反心理,造成师生对抗。“心理歧视”是对心灵的施暴,是一种由无助感到无望感的转变,它会引起师生心灵的冲突,是心理情感及人格的冲突。有些自尊心极强的学生,受了教师的冷遇或讽刺挖苦后,在心理上会与教师产生一道鸿沟,在课堂中或工作中表现出疏远教师,事事不关心,具体事情上采用不合作的态度,甚至产生对着干的态度。
“心理歧视”对教师本身也有很大影响。由于“心理歧视”给学生产生了严重后果,这一后果又反过来作用于教师。教师讲的即使是“闪闪发光”的真理,也不能被接受。学生由于被 冷落,被疏远,甚至被歧视,使他们在心坎上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大坝,对老师有戒备心理,使教师感到失败、痛苦、沮丧,丧失教学工作的热情,产生职业倦怠,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心理歧视”的可怕还在于人们司空见惯。如果孩子被教师体罚,大部分家长会依法追究,而人们对“心理歧视”则不在意,甚至有的老师认为这是很正常的。在教师的冷嘲热讽中长大的青少年,很难想象在心理、个性、自信心等方面会健康发展。现在,学生心理健康已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我们再也不能由教师人为地为学生制造心理障碍了。
五、消除“心理歧视”现象的对策
由于“心理歧视”是由教师引起的对学生心灵的施暴,故要消除它,关键在于教师。
1.教师要加强职业修养,提高自我素质
教师要有正确的角色定位。教师不但是知识的启迪者,更是影响学生言行至深的引导者。教师要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不断研究学生,研究教育艺术,不断解剖自我,反思自我,纠正自己存在的错误习惯和对学生的偏见。教师不能把自己的不幸转嫁于学生头上,任何不良情绪不可带到课堂上,更不能把学生当做发泄私愤的出气筒。
2.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不能“惟分数论”看待学生,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给予较多的关怀,及时发现他们的焦虑、不安、烦闷、畏惧等不良情绪,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
学生发展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尊重、理解和信任。尊重是一种依赖,教师要把学生当做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对待。教师要坚持平等待人,认真且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能理解与认可学生的不同意见与分歧,以真诚态度与学生友好相处,增进彼此间的了解与信任。例如,当学生倾吐自己的心声时,教师要耐心仔细地听他们的倾诉,体会他们的感受,再给予必要的回馈,而不应一口否定学生的说法,甚至视为无稽之谈而予以嘲笑。教师要恰当地使用权威这把“手术刀”,如果不慎重、不细心,就会刺伤学生的心。与学生交谈时要讲究语言艺术,无论是表扬或批评,让学生同时体会到宽容的爱心与严格的要求,从而启开心扉进
行交流。
4.确立民主平等的工作作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所以在课堂上要发扬教育、教学民主,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与自己平等的人、共同探讨问题的人,允许他们提出各种不同的、相反的甚至错误的见解。教师不能因为自己的才疏学浅而恼怒于学生,允许学生解释与认可不同的意见分歧,创造一种谅解和宽容的心理气氛,鼓励学生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和进行创造性的努力。要与学生有效沟通,接纳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事实证明,在民主气氛下的教学中,师生友好,学生心情愉快,学习有兴趣,对成功有信心,勇于探索,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观的反思与重建
◎ 杨建飞
[内容提要]在中小学教育中,在学生观问题上,存在着认识的偏差。为适应新课程所提出“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对学生现进行反思和重建,构建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学生观。
[关 键 词]新课程学生观反思与重建
新课程改革强调“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和核心理念。在实施新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应确立起正确的学生观,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构筑起“平台”。只有正确地认识学生,把握住学生的共性与个性,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有针对性,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有效帮助,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与和谐发展。
一、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观的反思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学生观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学生必须服从教师的认识偏差。这种认识偏差既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当前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必须走出认识上的误区,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
现代社会的学生,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与以往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们的观念之新、信息之灵、个性突出都为今天的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我们教师必须对现代学生的发展和变化有一个客观的认识。由于青少年思想解放、精力充沛、记忆力好、接受新事物快,他们所掌握的信息量往往超过成年人,在许多方面与成年人有了同等的地位,甚至高于成年人。美国人类学家m·米德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将人类社会由古及今的文化分成三种基本形式: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长辈和晚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通过对三种文化模式尤其后喻文化模式的深入分析,m·米德令人信服地论证了在急速的社会变迁的巨大推动下,新的文化传承模式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具体说,原先处于被教化者地位的晚辈所以能够“反客为主”,充当教化者的角色,是因为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代像他们一样经历了如此巨大而急速的变化,也没有任何一代能够像他们一样了解、经历和吸收在他们眼前发生的如此迅猛的社会变革,由于社会文化的多元化趋势,打破了同一文化的标准,青少年也开始了自己的亚文化。社会多元文化的形成,使得青少年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发展,而不必要认同在成人眼里看出来的文化标准,如果我们仍然再简单地把学生看作是不懂事的孩子,甚至否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体验,并据此来评价学生,就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激发师生矛盾,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必须对学生观进行反思和重建,构建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学生观。
二、新课程背景下要正确认识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作为发展过程中的人,也就意味着他们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在他们身上所展观的
各种特征都还处于变化之中,趋向与逐渐成熟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承认他们与成人有质的区别,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施以讽刺、挖苦、辱骂,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要理解他们的不足,允许他们犯错误,更要善待他们,用教师的一颗爱心去温暖和感化他们,只有充分认识和理解这一点,才能以一种培养的观点去对待学生,积极发挥教育的作用。
2.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应该看到,现实生活的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都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存在着身体和心理等各方面的发展需要。因此,教育要促进学生心理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为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者必须牢固树立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全面的人的观念。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以学习为其主要任务是学生学习的一个特点。这种特点区别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学习,也是学生区别于社会上其他人的特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动机、性格、气质和思想基础。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主动探究的人,忌讳教师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剥夺学生的学习权利,教师应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吸引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
4.学生是有差异的人
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与他人不同的个性,都处在各自的发展水平线上,都是独特的,在知识、智能、兴趣、特长、性格、个性品质等方面存在着差别。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提倡个别化或个性化教学,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知识、智能、兴趣、个性、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承认学生间的差异也是现代科学学生观很重要的基本内涵。
5.学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
学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尊严、个性和心理世界。教育工作者应当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责任,在课程的开设及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切实考虑学生的社会性需求和社会性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体验除了包括兴趣、爱好、愉悦、成功感、理智感等非社会性体验,还包括自尊、关怀、公开、公正等社会性体验。社会性体验是新课程背景下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在学习方式上进行合作学习,体验角色转换,提高人际交往的技巧,学生也是具有责权的个体。在现代社会中,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评价的设计中都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愿望。另一方面,学生作为责任的个体,学校和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换言之,即学校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要对他们有制约,不能放任自流,使之逐步学会负责。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时刻提醒自己,学生是一个有责任的个体,也是一个有权利的个体。在新课程背景下承认学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是有效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前提,也是现代教育所要求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三、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观的重建策略
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新的教育理念在不断萌生,而旧的教育思想和行为方式依然顽固地存在。重建是在新旧观念斗争中进行的,只有对旧有观念进行反思、批判,才能孕育出新的观念。我们对原有的学生观进行批判,在扬弃的基础上重建新型的学生观,根据新课程的宗旨和理念,应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重建正确的学生观。
1.确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的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教育的内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
往的学校教育注重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而新课程除此之外,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着力点更多地落在形成的过程中而非结果上。这就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目中有人”、“心中有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注意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和改善学生的学习心态与学习行为,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并创造获取成功的条件和机会。
2.尊重学生人格,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学生是人,他具有与教师平等的人格,因此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不伤害任何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同时要赞赏每一位学生,教师要设法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过去那种“学生毕竟是学生”,教师处于长者的地位,强调“尊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是“弟子”、“门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要“听话”,尊重教师的权威,这样的观念已经完全过时了。现在新型的师生关系完全是平等的,学生可以毫无顾忌地指出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意见。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探讨教学的问题,师生双方始终保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课堂气氛,以求得新的发现。
3.在教学方法上建立起新型的学习方式
要创造一种宽松、宽容,富于活力的教学气氛,构建起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方式,以促进学生和谐的个性发展。新课程改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提出了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个性的发展目标,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新课程要
求教师重新思考学生,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来看待,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从而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
4.切实转变教师的角色身份
新课程的重要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平台,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而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这也是确立新型学生观的具体体现。作为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应努力做到这样几个转变:第一,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第二,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第三,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知识的研究者。
5.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施教
人的成长其身心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提出不同的学习任务,采取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教给学生知识和本领,强调在尊重学生发展多样性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多样性发展的需要,提供多样的发展空间和资源,为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形成提供最好的环境和条件,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良好的发展,成为一个有个性的人。
ado小编推荐其他文章:内蒙古乌海市第八中学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数学教育要遵循学科特点
小学数学变式论文教学与素质教育之我谈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小学教育论文免费下载)
广东省仁化县周田中学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谈谈如何寓思想教育于中学数学教学之中
职高数学教学论文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