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新形势下如何把文体活动与职工精神需求相结合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实现跨越发展,就要坚持与时俱进,培育企业创新能力。从这一角度来说,职工是企业的根,为职工谋利益是企业的本分。企业不仅要持续为职工增加安全感,提高收入,改善工作环境,而且要根据企业运行情况的变化,在满足职工精神需求上做实事做好事。增强职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归属感,用企业文化激发全体职工的创造活力。因此,如
何满足职工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也就成为工会组织必须思考的问题。
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发动干部职工广泛参与文化建设为着力点,在落实上下功夫,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和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以说群众性的文体活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在企业文化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团结干部职工、凝聚力量、增强企业精神、丰富并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一、开展文体活动是搭建职工精神需求的平台
开展文体活动是企业充满生机、活力以及和谐程度的重要体现。开展好文体活动不仅满足了职工群众健康向上的精神需求,更是增加企业凝聚力、战斗力的有效手段。
首先,职工文体活动是活跃职工文化生活的前提。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广大职工在繁忙的工作中缓解疲劳,既可增强职工体质,活跃职工的文化生活,又能激发广大职工积极投身于企业建设事业的工作热情。
其次,文体活动是培养职工团队精神的催化剂。它具有交流和互动的特点,扩大了以文体活动在广大职工间的影响,增强了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了企业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对构建和谐企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文体活动是促使职工不间断学习的指挥棒。工会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使职工在进一步理解、认同企业文化的同时,树立了正气,提高了素质,传播了科学知识,增强了广大干部职工识别和抵制腐朽思想、封建迷信、伪科学的能力,共同营造出健康、祥和、温馨的文化氛围,满足了广大职工求知、求乐的精神文化需求,让大家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启迪。
第四,文体活动是提升职工向心力、凝聚力的基础。开展健康向上、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不仅活跃职工业余生活,满足精神需求,更在活动中激发出来的积极性转化成生产工作中强劲的精神动力,促使广大职工热爱企业、关心企业、爱岗敬业、共同创业,从而达到企业增效、职工增收、促进发展、共建和谐的目的。
第五,文体活动是建设和谐企业的有力保证。文体活动是职工喜闻乐见、参与广泛的一种活动形式,也是构建企业和谐的重要途径。以此为载体,发挥文体活动的文化传导功能,把开展文体活动与增强主人翁精神、增强职工凝聚力、提升职工文化品位结合起来。所以说组织开展积极向上的文体娱乐活动,可以提高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职工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夯实了基础。
二、满足职工精神需求是开展文体活动的出发点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深化“一切为了发展,一切为了职工”这一企业宗旨的内涵。随着职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追求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已倍受人们重视。工作之外、闲暇之余,职工渴望强身健体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为使职工更好的搞好生产,就要积极地采取措施,为职工舒解情绪,缓解压力。
首先,完善娱乐设施,使职工闲有所乐,好有所使。设立职工活动中心、体育场等,使职工有一个良好的锻炼活动场景;其次,把无序的活动有序地组织起来,使职工的个人爱好能充分地展示出来。再次,建立基层单位的文化活动室,开辟“读书角”,为广大职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职工业余文化生活质量,使职工在提高文化修养的同时,感受时代主旋律的熏陶,不断提高改革意识、市场经济理念,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时代感。这些活动既提高了职工的健康素质,活跃了职工的文化生活,加强了同志之间的团结,又树立了团队和集体主义精神,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生产建设向纵深发展。
三、文体活动与职工精神需求的紧密结合是营造“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的前提
开展各种文体娱乐活动是工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职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是增强员工自身体质,促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有效手段;组织职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是提高职工文化素养,搞好企业安全生产的一个有利保证。举办文体活动,要做到业余为主、工间为辅,趣味为主、竞技为辅,普及为主、提高为辅,改变职工的精神面貌,营造“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的氛围,促进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增长。
总之,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组织开展各项文体娱乐活动,不仅可以满足职工的精神需求,增强体质,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培育一流的员工队伍,打造一流的工作环境,创建一流的工作业绩,构建一流的和谐企业,为安全生产和改革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使企业尽快摆脱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从而走向稳定、走向健康发展。
第二篇:试论新形势下如何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
试论新形势下如何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
【内容摘要】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了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它是在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下,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发动的群众性革命运动。在当时给予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猛烈地打击,同时先进的知识分子和学生代表的革命实践也为当代青年在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方面做了良好的榜样。—摘自《中国文明网》 关键字:爱国责任
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就是要不断地加强学习。要充分利用好今天的大好时光和优越条件,大学期间我要扎实学习专业技能,同时充分利用校内图书馆及网络信息,开拓视野,扩展知识范围,以此,激活、开拓思路,尝试开展学术创新和科技创新。多做些兼职,多接触社会实践, 并且这些社会活动最好可以与“面向未来的准备”相适应。让自己多点了解社会,为毕业后步入社会打下基础,在课余时间多做些兼职,不仅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也不至于以后失业。还要考取一系列的考试取得相应的证书,例如英语四级证、助理物流师证、普通话证等等。取得证书不是目的,而是看在其中收获了什么,增长了哪些知识,并作出经验的总结。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动手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交际能力,同时锻炼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从五四精神中学到的。
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就是要不断创新。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社会进步的源泉。青年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青年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效果,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十分重要。发扬“五四”精神,必须发扬创新精神,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真正让青年成为创新的主体,成为中国振兴的中坚力量。
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诱惑的因素很多,各种影响思想的因素也很多,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树立奉献精神,对每位青年来说都是一种考验。发扬“五四”精神,就是要经得起各种考验,受得住各种磨砺。 “大学”也就是大量的学,不但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学习书本以外的知识,比如说为人处事、与人沟通等。所以我要在搞好学习成绩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综合 1
素质,那么这样才是一个真正优秀的大学生。大学生活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大学里有许多的社团、协会、学生会等各种各样的组织,这些组织一般会举行多种活动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而大学里面又有比较多的空闲时间,所以我会积极参加适合我的活动,玩不是目的,目的是在玩中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和胆量。在活动中还可以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并与一些非常优秀的同学接触。这些为我(来源 公文素材库WWwww.bsmz.net)们以后的就业和人生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们的图书馆已经对外开放了,我想应该在课余时间多去图书馆,多读些对我们有益的书,例如《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战争与和平》、《老人与海》、《平凡的世界》等,提高我们的素质和道德修养。拓展我们的知识。你只是要充裕的物质生活,精神食粮也尤为重要。
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就是要有远大的理想。“五四”精神,经历了多年的风风雨雨但现实意义不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五四”青年有着远大的理想。也正是有着远大的理想,才使他们把眼光放得很远,把目标调得很高,才使得他们的精神能够永放光芒,永不过时。今天的青年,也应该有“五四”青年这样的长远目光,长远理想,才能够使我们创造的精神具有不竭的动力。现在我正处于大一阶段,似乎“空虚啊,郁闷啊!”是很多大学生的口头禅。他们总觉得大学没事做,大学好无聊。他们除了上课以外,就是睡觉、上网;甚至有些人连课也不去上。过着犹如“猪”一般的生活,他们之所以会沉沦、坠落成到这种地步,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了目标,失去了方向。他们以为考上了大学就功德圆满,就不用再努力、奋斗了;把进入大学看成是人生的终点,从而阻止了自己前进的脚步。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前进的步伐也不能停下来。要为自己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之而奋斗。
新的世纪正在向我们走来,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五四运动虽然过去了很久,但是五四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作为新一代青年,一定能够为我们的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浅谈新形势下企业开展文体活动的有效途径
浅谈新形势下企业开展文体活动的有效途径
摘要:文体活动作为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职工群众生活、活跃职工群众思维、增强企业凝聚力以及推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文章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及企业发展形势,从加强领导、以人为本、提升质量、面向基层、考核激励等五个方面阐述了企业开展文体活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文体活动;有效途径
近年来,国有企业改革改制逐步深化,社会上部分行业在分配领域出现了收入分配不公等现象,加上社会养老、住房、就医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有的职工对改革发展的前途表示忧虑,对企业发展的信心不足。特别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企业劳动关系日趋复杂,职工群众的利益诉求日益多元,传统的工会文体活动和思想教育工作,已经很难适应职工队伍的结构、思想观念、理想追求,甚至生活方式、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变化,必须大力推进改革,积极创新,不断探索工会文体工作的新路子。
一、职工文体工作在推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现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文化建设,而企业文化建设更离不开企业的文体活动。职工文体活动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体现,是宣传企业和谐发展的良好形式,是职工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必要手
- 1 -
段,在促进员工对企业的感情、改善人文关系环境、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为:
(一)能够稳定职工思想,营造积极、和谐的发展氛围
通过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文体活动,一方面,能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陶冶职工情操,满足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培育职工的文化涵养,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另一方面,还能激励职工把良好的精神风貌逐渐渗透到企业安全生产经营、和谐发展的方方面面,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 能够培养职工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参加活动的职工,都有争取好成绩的良好愿望和实现自我追求目标的心理动机。因此,各种不同形式的文体活动,不仅可以激发职工的创作灵感,还可以引导职工把比赛中积极进取,永不言败的精神带到工作中,培育职工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三) 能够增强职工身体素质,促进健康工作。
通过广泛组织丰富多彩、职工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和开展普及面广、竞技性强的体育比赛,使更多的职工参与到文体活动中来。这不仅能培养职工的团队精神,还可以增强职工体魄,培育职工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职工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从而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健康工作,让健康的体魄成为干好工作的有力保障。
(四) 能够提升职工综合素质和作风
通过活动可以让职工互学、互助、互信,得到精神上的升华;使职工心情愉快地工作和生活,主动为企业担责,贡献才智和力量,从而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当前,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国有企业将面临着更加艰巨繁重的任务,职工的各种压力也将增大,精力透支的情况将普遍存在。在新形势、新任务下,工会组织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坚持用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娱体育活动鼓舞人心、吸引人心、凝聚人心,使职工放松身心,缓解压力,提高身体、心理素质,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搭建有效发挥作用的发展平台,最终实现工会组织所具有的“维护、建设、参与、教育”等重要职能,全面推动工会工作的新发展。
二、如何有效开展企业文体活动
(一)领导重视,组织健全
在企业中,任何一项工作要得以有效开展,都离不开一个完善的组织,开展文体活动同样如此。要确保企业文体活动的有效开展,一是要把企业文体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有分管领导具体抓,要有组织机构履行职责,特别是企业工会组织要发挥职工文体活动的组织者作用,要有办事人员专门落实,真正将文体工作与企业业务工作和职工队伍建设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二是要加强制度建设,企业文体工作是一项服务,保障性工作,是隐形战斗力,同时,企业文体工作又是一项需要人才、需要时间、需要投入的工作,抓得不紧就容易被轻视、被弱化,甚至是被边缘化。所以,建立必要的制度并用制度来保证它的落实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要建立完善企业文体工作的运行机制,投入保
障机制和开展文体活动的各项规章制度,用机制和制度保证企业文体工作的落实;三是要针对企业的实际和各种人才队伍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做好企业文体建设的规划部署,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一系列文体活动,推动企业文体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经常化。
(二)围绕中心,丰富载体
企业开展文体活动不仅是为了满足职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是企业实现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企业应紧紧围绕和谐发展和职工队伍建设这一中心,始终将企业文体工作的立足点和着眼点放在服从、服务于企业发展和职工队伍建设上,把提高职工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需求作为工作的动身点和落脚点,关注企业工作,描绘企业生活,讴歌职工模范,通过各种有效的文体活动载体,着力增强职工自觉参与意识和团队凝聚意识。近年来,油田工会在职工体育活动方面组织开展了职工趣味运动会、职工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全健排舞、职工体能素质达标等多项比赛活动;成功举办了以纪念各种节日为主题的文艺晚会、职工文艺调演等文艺演出活动;举行了主题演讲、下基层慰问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职工的文化生活,陶冶了职工的思想情操,同时也歌颂了企业取得的辉煌成就。
(三)创造精品,扩大影响
要突出抓好国有企业文体精品的不断推出和群众性文体活动的广泛开展。也就是一头抓精品,一头抓职工普遍参与;一手抓企业文化的先进性,一手抓企业文化的广泛性。用数量来扩大覆盖面,用质量来提高影响力。因此,要精心策划,重点扶持,充分发挥内外两个优势、两个积极性,通过开展企业文化工程评
选、建立荣誉制度等多种形式,不断催生文化产品。同时,生产单位要把文体工作重点更多放在组织开展群众性的文体活动中来,尽可能动员、组织、吸引更多的职工参与其中,使职工在参与中受到熏陶,受到教育,得到提高。用文体精品提升企业文化的品味和水平,用全企参与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要通过开展各种群众性文体活动,发现、培育一批优秀的文体人才,推出文体精品,这些文体精品,不但可以宣传树立企业和企业职工的良好形象,更重要的是可以鼓舞企业职工的士气,激发广大职工积极参与的热情,吸引更多的职工自觉参与其中,最终形成良性循环,逐步提升企业文体活动的品味和水平,为企业文体工作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四)面向基层,广泛参与
文体活动的主体是职工群众,因此,开展文体活动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广泛参与”的原则。在形式应上,应以大型、集中活动为主,日常小型、临时规划活动为辅。要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广大职工群众,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引导各分工会组织积极探索新形式,根据基层单位工作特点和员工业余喜好,组织职工以普遍参与的形式大力开展文体活动,力争做到活动经常化,形式多样化,以陶冶职工的高尚情操、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
(五)适时总结,奖惩到位
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是推进各项工作的必要手段。因此,企业要坚持开展文体活动交流、总结、评比,每年度进行工作总结评比会,将文体工作作为交流总结评比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与
基层单位能否获得“先进职工之家”荣誉进行挂钩。通过考核激励机制来调动和引导基层单位及职工个人积极、自觉、继续地参与文体活动。
企业作为经济组织,获得和提高经济效益是离不开职工的。所以,打造一支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职工队伍,开展职工文体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以上五项措施,建立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工作模式,不断加强文体活动的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的建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抓好企业文体活动的开展,才能使职工群众真正感受到文体活动的魅力和企业的温暖,才能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进而推动企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晓凤.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6).
[2]张宪光.谈基层群众文化的现状与发展[j].今日科苑,201*,(8).
[3]马得良.寻求群众文化服务经济的结合点[j].今日浙江,201*,(7).
[4]张曙凰.有效开展油田文体活动,促进企业和谐发展[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7).
第四篇:试论新形势下加强与改进我国建设的新任务
试论新形势下加强与改进我党建设的新任务
摘 要:科学发展观是在新形势下提出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导。它从理论品质、哲学基础及具体层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新结合,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创新理论,它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科学发展观从理论品质、哲学内涵及具体层面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一、科学发展观在理论品质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系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其关键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具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品质。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形势下根据国情、世界发展趋势总结出的新的理论成果,它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精髓充分贯彻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实践为基础发展而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社会主义事业步入了又一重要关头。在此情况下迫切需要新的理论作指导。科学发展观就是与时俱进产生的指导社会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它以邓小平发展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直接理论基础,深化了对我国社会发展本质、发展阶段、发展任务、发展动力、发展目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在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基础上继续强调改革开放强调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把目光放在了更为全面的社会发展上来。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应对新挑战所提出的党的新指导思想。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面对不同的时代要求曾提出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指导了我国革命、建设事业的前进。随着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我们党面临着发展提出的新挑战,从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到“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再到“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怎样发展”的问题,都离不开党的领导。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代发展、与实践发展共同前进的党的新的指导理论,它坚持和丰富了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在总结党的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升了党对国家建设、自身建设的认识,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宝贵品质。
最后,科学发展观顺应了世界发展趋势,以世界眼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步入21世纪以来国际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很多国际性问题有待各国协调解决;世界政治经济合作不断加深,全球化、区域化趋势更加明显;综合国力的竞争仍在加剧;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同时安全问题突出这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科学发展观在正确认识国情的基础上顺应时代要求,积极参与到国际发展中来,以世界性的眼光看待中国发展问题,提出了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国际战略理念。科学发展观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将全面推进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趋势,我国将借助世界发展之机促进自身和谐发展,同时也为世界整体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科学发展观在哲学内涵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成果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科学发展观蕴涵丰富的哲学精神,坚持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第一,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的认识,提出了“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是中国共产党对发展问题认识的实质性进步。对于人的关注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的一条线。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的生产不断发展的历史,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追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了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把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发展到新的高度。科学发展观以现实中从事生产、生活的每一个个体的人作为其出发点、落脚点,把人民群众的视为发展主体、发展目的、评价发展的尺度,真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髓。
第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因此在发展中应该兼顾事物发展的各个方面,实现系统的内部协调。科学发展观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重点论又马体现了克思主义的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科学发展观更加强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实现了对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应用与发展。
第三,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生产力的观点,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我国建设的首要任务。马克思主义最重视生产力的发展,把生产力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决定性力量,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人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也是十分重视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曾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 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科学发展观法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在邓小平理论“发展才是硬道理”思想的基础上继续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放在突出位置,在强调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把目光投向了更加全面的方向三、科学发展观在具体层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发展
科学发展观在关于发展的具体问题上坚持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发展了中国社会发展战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在发展认识论上,科学发展观把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在坚持邓小平理论对国情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本质论、初级阶段论为依据强调发展的重要性的同时进一步回答了如何发展的问题。它继承了“发展才是硬道理”思想把发展看作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要求,着力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在发展方法论上,科学发展观在保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把协调发展放在了突出位置,强调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强调协调发展,提出按照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要求,协调各方面利益,更好的促进生产力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就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问题影响到正常的社会生活、生产,因此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提高到发展观的高度有利于保持社会的协调并有利于未来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构建节约型社会,协调了人与资源的关系,是保持发展可持续性的有效办法。
在发展战略上,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规划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步
骤,推动了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战略仍以发展生产力为任务,将社会的和谐列入富强、文明、民主的战略目标之中形成物质、经济、政治、社会全面发展的局面;在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按照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更加注重发展的速度与质量,以台阶式发展战略稳步前进,增强方面的联系与协调发展;在通过实现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来带动其他人、其他地区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科学发展观在尊重发展的不平衡性的同时更加关注分配的公平性,为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成果而努力。
在发展目的上,科学发展观在党内首次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深化了发展为民的思想,更加凸现了党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目的的价值目标。“以人为本”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发展为人民,把人民群众的需要当作发展的最终目的,切实改善人民的生活状态,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发展靠人民,社会的发展以人的发展为条件,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来实现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就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以最为广大的人民群众利益要求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提高、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与关键所在。
总的来说,科学发展观以对当前国情、党情、世界形势的正确认识为基础,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直接理论来源,是进一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从不同层次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又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上升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是新形势下发展了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五篇:新形势下人才需求与职教发展的思考
新形势下人才需求与职教发展的思考
本文分析当前社会背景和劳动者的素质现状,通过职业教育与国民经济的关系论述了新形势下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三大要素:加强综合职业能力的开发、建立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和拓展职业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关键词:新形势人才需求职教发展
一、社会背景和劳动者素质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越来越完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现代经济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这样对就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的压力,深感人才的缺乏。所谓人才,可以分为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转换型人才)和操作型人才。如果仔细分析一下我国的国情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我们所说的人才缺乏主要指二类,一类是高级技术人才,另一类是掌握高超技能的操作型人才。我国的人才资源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比较大的差距,劳动力素质和现代化建设明显不相适应,劳动力资源严重贫乏。我国在经济发展中有不少制约因素,突出的是:人口和就业负担较重,人均资源、资金相对不足;国民素质整体边偏低,农业比重大,工业以传统产业为主,生产率为高;更重要的是,人才资源在数量、质量上不足,科技不发达,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总值的贡献率只有30%,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贡献率。据有关资料显示,一
般发达国家的高级工比例为35%,中级工比例为50%,初级工比例为15%。而我国的总体技工比例偏低,就从经济较为发达的上海来看,在现有技术工人中,高级工比例为6~7%,中级工比例为40%,初级工比例为52%以上,不少企业关键岗位已后继乏人,高层次技术工人的年龄偏高,学历偏低。从全市技术工人统计情况,技师和高级技师中年龄在45岁以上的分别在占47.2%和66.3%。国家科委关于亚洲15个国家“35岁以下的技师、高级技师占比重不到10%。劳动者整体素质偏低,造成了企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和产品质争能力”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很低,是造成工业效能不高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中国的总得分为倒数第二,仅略高于孟加拉国,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比印度差得很多……。”同样,在产品质量上,我国工业产品的每年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产品的出现使我国每年蒙受的损失达2万亿元,我国每个劳动者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发达国家的2%—4%。
纵观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穷国与富国的差距,是知识与人才的差距。我们作为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依靠消耗资金、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来推动经济增长不可能长久。人才总量不足、素质亟待提高,我们要迎头赶上,只有靠科学技术,而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
二、职业教育与国民经济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腾飞带动了职业教育的飞速发
展,这充分说明了职业教育是一种与经济发展最直接、最密切的教育形式。中国面向世界的国际化进程正在日益加快,科技、经济、教育和文化等与世界不断接轨。在建设四化的过程中,先进的技术可以引进,巨额的资金可以借贷,高级专家可以交流,唯独大量的操作型人才无法引进。从现在到201*年,我国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而对职业教育必将提出新的要求。
二十一世纪的新发展给职业教育带来什么新的挑战?面向二十一世纪,新的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新的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技术更新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各个产业、社会的各个方面以及人们生活的多方变化,“可持续性”成为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是经济全球化,“国界”在世界经济流动中逐渐淡化,国家间的互相依赖性加大,新的挑战带来的是对教育的新认识和新要求。教育不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贯穿人终身的学习过程。“学会求知”、“学会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适应发展”成为教育的“四大支柱”。职业教育作为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新一代的教育整体中的组成部分,营造“学习社会”的组成部分,正贯穿在“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不拘形式教育”之中。展望未来,技术创新竞争成为竞争的中心,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适应发展的关键。
三、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三大要素。
1、 加强综合职业能力的开发。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职业教育不仅是就业教育,也是为了造就有创造性的、与社会发展和谐一致的公民,因此,职业教育不仅要注意新技术的教学,更要注意技能性能力以外的能力,使学生有更大的柔性以适应今后工作中需求的交换。因此,综合职业能力的开发在当前及今后的职业教育中显得尤其重要。所谓综合职业能力包括职业岗位的从业能力,工作过程的学习能力,社会活动的交往能力,自我形象的塑造能力,生态发展的竞争能力,团队工作的协调能力,岗位转换的迁移能力。而综合职业能力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强调从技能本位到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到人格本位的新的教育观念,在以人为本的观念指导下,注重人的个性形成,自我完善,强调心理素质和胜利素质的完善,以及智力能力的开发,这是一种体现人格尊严的教育形态。
2、建立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成功的职业教育是发达国家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而成功的职业教育又全在于一支素质精良的职业师资。如德国,对职业学校专职教师的资格要求很严,既要有相当熟练的专业技能,同时还必须具备宽厚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实践能力强、岗位工作适应性强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人才。为了完成这样的教育目标,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种高素质不仅表现在有较高的学历层次,更重要的是要有专门技能,要有比较丰富的时间经验。这也是职业教育的师资与普通教育的师资相区别的重要之处。职业教育要由
“做大”走向“做强”必须加快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 拓展职业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所以,它应是开放的,是能够与普教、高教、各种培训互相沟通、互相渗透、互相衔接;它应是柔性的,是可以灵活使用各种需求,各种情况的。在办学形式上可以多元化,在管理上要现代化和经营化,在层次上可以高移化,实行培训终身化,使职业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得到更加丰富。
一是职业教育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生活力”、“创造力”的高素质劳动者。我们必须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岗位为标准,以任务为引领,以服务为宗旨,以创新为动力的职业教育理念。二是整合职业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多元化办学形式,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积极开展技能紧缺型人才培训。利用职业学校现有资源,发挥职业学校优势,积极参与技能紧缺型人才培训工程,创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三是职业教育必须服务地方的经济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增强竞争力,以优质服务提高市场占有率。职业教育要走产教结合、多形式办学的路子,与当地经济建设互为促进。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
务。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