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民主管理方式对学校非正式组织的引导(精选多篇)

民主管理方式对学校非正式组织的引导(精选多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8 05:34:53 | 移动端:民主管理方式对学校非正式组织的引导(精选多篇)

第一篇:民主管理方式对学校非正式组织的引导

民主管理方式对学校非正式组织的引导

民主管理方式对学校非正式组织的引导

单位里经常有这样的非正式组织,成员具有共同的利益与目标;再者是友谊团体,因为彼此志趣相投,私交甚笃,而扩展到于公于私都能互相关怀,形成小团体。这些非正式组织通常是先形成友谊团体,进而形成利益团体。办公室里之所以会形成非正式组织文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因

素:1.共同的兴趣、相似的背景,如同校毕业,住附近、下班后常有机会一起返家等等,都能提供相聚、关怀的人性需求。2.工作量不足,以至于员工靠着成群结党打发上班时间;或者单位纪律松弛,员工自由度高,容易明目张胆三五成群闲聊培养感情。3.单位制度与管理的不公平、有争议,也易使得权益受损的员工因为认知相同,而互相支持。

非正式组织的特点

1、非正式组织的形成是基于特定的需要。

2、非正式组织没有明确的组织目标。

3、非正式组织是组织成员自发形成的。

4、非正式组织没有明确的成文制度和规则。

5、非正式组织一般具有三种基本存在形式:水平集团、垂直集团、混合集团。

6、非正式组织对于正式组织的功能具有两面性。

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功能两面性

1、正面功能:能够提供员工关怀的社会需求,在成员遇到困难时给予精神支持,抚平情绪,可以增强组织成员对于特定组织的归属感;拥有精神的寄托与归属,每天上班都会很快乐,可以协调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形成有利于组织成员协作的关系和氛围;有利于组织成员的相互沟通,有利于形成和谐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组织成员的精神状态,有利于组织成员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可以辅助正式的组织功能,协助管理,可能比行政管道来得快速有效,可以为执行特殊管理任务时提供制度外的途径。

2、负面功能:组织成员形成非正式组织的心理需要与正式组织目标指向相反或者相悖时,会阻碍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同时,小团体也是组织变革的阻力,尤其当他们是既得利益者时,其力量可能大到让主管在推动变革时不容忽视,必须考虑其存在;非正式组织以心理需要和情感为联系纽带,职工势必得占用工作时间互通有无、交换讯息,在工作中,往往会破坏以理性为基础的正式组织制度和规则;非正式组织形成的人际集团,可能造成组织中的成员分裂,将破坏团队精神,让组织形成主流与非主流的分别,以致组织里的人事容易发生冲突,甚至造成与管理者抗衡的团体,从而严重妨碍组织的稳定和团结,妨碍管理者意志的贯彻和实际管理活动的进行。所以非正式组织够壮大时,若又遇到单位发生不合理的情事,常常与单位相抗衡。而在单位正式的行政发布管道之外,非正式组织之间频繁的讯息交换,容易传播不完整、不实的讯息,在单位里混淆视听,造成管理阶层政令宣导的困扰,也影响一般职工对于单位的信任与向心力。

民主参与的管理方式

民主参与的管理方式的人性假设是人不是天生厌恶工作的,人也不是被动的,而是具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人的行为受动机的支配,最有效的奖励是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只要能够创造一定的条件,人们就会努力工作,甚至会自觉履行职责、自行确定方向和自我调控,以取得工作成就、获得奖励。在这种人性假设的基础上,管理者就以引导的方法,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知识和技术,既能达到组织的目标,又能实现个人的目的。由于这种管理方式认为,个人的极大满足感是在个人完成重要工作中获得的,因而管理者在工作保证上,注意力集中于确定努力的目标;在人际关系上,注意力集中于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风气。塞基欧万尼•托马斯和伦西斯•利克特等人把这种假设在学校管理中进行实证研究后证明,教师能参与决策,通过参与和奖励激发动机;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广泛的、友好的相互交往;信息横向、纵向沟通;高度的信任和委托;对控制过程普遍负责,因此学校工作效率是较高的。这样的学校管理者能够尊重教师、信任教师,并通过学校的规章制度、措施、领导作风、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体现出来,让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负有更大的责任,更有自主权,从而也更大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证据表明,对于像从事教师这样复杂工作的人,只有他们在感到自己的努力被尊重时才能发挥最佳的效果,并且在他们感到自己对组织的管理能发表自己的意见时才能工作得最好。民主参与的管理方式能够合理用人、知人善任,充分吸收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与决策,使每一个教师的专长、才能和智慧得到充分发挥,也极大地促进教师的发展成长。研究表明,适合教师成长的学校特征之一就是教师分享领导权力,并跨越决策范围和以信任的方式参与与决策。正如赖斯(rice,e.m.)等人所说,“让教师参与决策是增强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关键,它对教师的实际影响超过决策本身,是教师成长的核心,也是教师成长的一个条件,同时也是识别和认识其他有利条件的一

第二篇:学校中非正式组织的管理 2

学校中非正式组织的管理

陈保峰

(北京市应用高级技工学校学校 北京 100079)

摘要:学校中非正式组织是客观存在的,它对学校组织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结合学校中的管理实际,对非正式组织管理中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重视教师非正式组织的客观存在、充分发挥教师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区别对待教师非正式组织、提高管理艺术满足教师需求的具体管理措施。

关键词:非正式组织;学校;管理

学校中非正式组织是教职工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由于共同的工作经历、兴趣、利益、学术观点等而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虽然他们没有正式机构和明确的组织界限,不靠法律、政策、规章制度来维系,但他们可以通过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其成员的行为,对学校组织功能产生影响。对于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学校要承认这个事实,要克服学校管理中只重视正式群体的倾向,要对其进行研究并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争取较好的发挥它的积极作用,防止消极作用的产生。

一、重视教师非正式组织的客观存在

学校中非正式组织是教师们自发依其需要所组成的。学校管理者应认识到,教师们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而学校正式组织不可能满足教师们的一切需求的,学校无法以行政命令建立或取消它,它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现实,有其存在的意义。因此,学校管理者应接纳非正式组织存在的事实,任何不承认、轻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都是不正确的。同时,也不能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或将他们与学校严重对立起来,强调其消极的作用,从而加大了他们与学校的对立程度,将积极或比较积极的力量人为的转化为消极力量。学校管理者要重视对它的研究,努力协调好学校与它的关系,使占统治地位的学校正式组织伴随着健康发展的非正式组织共存。

二、充分发挥教师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

既然学校中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那么它就成为学校管理者必须正视的问题。学校管理者应善于研究非正式组织的成因、特点等因素,融合学校特有的组织文化,妥善运用权变领导策略,充分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使非正式组织成为实现学校目标 1

的推动力之一。

(一) 扩大信息沟通,弥补正式沟通渠道的不足

利用非正式组织信息传递的优势,它可以弥补正式渠道通常传递那些能够被人容易接受的命令,只能反馈那些能够得到容易认可信息的不足。在信息收集上,非正式组织的信息可以验证正规信息渠道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还可以弥补其对信息收集的不足。在传播信息上,一些有争议、尚无把握的事情和意见,可通过非正式组织渠道交换意见、观察反应,为最后决策提供参考。

(二) 提高教师的凝聚力

利用非正式组织凝聚力强,能较好的满足教师的社交、归属等心理需求特点,使其成员与学校进行有效沟通,并有意安排学校的部分工作交给他们去做,使其感受到被信任,这对于提高学校的凝聚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当其成员教师与学校发生矛盾,而正式渠道的工作收效甚微时,可利用其成员讲情义、重感情的特点,通过核心人物的出面做工作,化解矛盾,增强团结。

(三) 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

学校可以通过非正式组织成员间的关系比较融洽的特点,安排他们完成一些需要良好人际关系的特定工作,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学校应诱导非正式组织的目标与学校的目标一致,获得他们的充分理解和支持,通过他们代替学校完成诸如教师的文体活动、思想工作等任务,减缓学校管理人员的负担,甚至学校遇到管理困难时,也可通过非正式组织的核心人物出面解决。

(四) 发挥非正式组织的制约与参照作用

教师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对学校的管理者滥用权力、以权谋私、分配不公等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使他们在行使权力时要慎重考虑不同组织对其行为的反应。迫使他们能较多的接近群众,并收敛自己的行为。此外,还可以通过非正式组织的成因、活动等因素折射出学校在满足教师需求上的缺陷;通过非正式组织与学校的关系折射出学校组织内部的一些弊端。如一个学校内几个教师非正式组织与学校均有对立情绪存在,这有可能存在学校领导人行使权力不当等缺陷,或存在其他严重的个人问题。

三、区别对待教师非正式组织

教师非正式组织根据其性质可分为积极型、中间型、消极型。积极型是一种亲组织的非正式组织,其目标与学校的目标基本一致。中间型是与学校若即若离的非正式组织,其目标与学校目标具有不确定性。消极型是与学校有一定矛盾的非正式组织,其目标与学校基本

目标不一致。

学校管理者应该深入研究教师非正式组织的性质、成因、结构和核心人物,做到“知己知彼”,不能用相同的模式来管理非正式组织,应根据其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一)支持和保护积极型非正式组织

积极型非正式组织能够与学校同舟共济,它是学校正式组织的有机补充,它在学校工作中起着积极正向作用。学校管理者应了解其成员的需要与动机,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支持和保护其健康发展。学校可通过对其核心人物授权,让他帮助学校开展部分工作。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慎重提拔其核心人物为正式领导,利用其非正式领导才能为学校服务。

(二)引导和帮助中间型非正式组织

中间型非正式组织的活动对学校的影响通常是没有明显益处或害处。对待他们的管理要积极引导,热情帮助。引导他们充分发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向积极型非正式组织转化。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防止被消极型非正式组织利用和影响,背离学校的发展方向,向消极型非正式组织转化。

(三)转化、教育或解体消极型非正式组织

消极型非正式组织通常他们抵制学校的变革、传播谣言、结党营私,在学校人事安排、资金使用等诸多方面对学校管理产生负面影响,使学校内部产生各种离散现象,导致教师“离心”偏离学校目标,促使矛盾激化。教师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难以形成奋发向上的“团队精神”,资源内耗增加,更有甚者达到与学校正式组织抗衡,破坏学校的良性发展。

学校应采取转化、教育、诱导沟通的方法。通过耐心的教育,动之以理,导之以行。对于该群体中的教师趋利者给予小利满足他们合理的要求,诱导他们将自己的个人利益与学校利益联合起来,并找好转化点,努力争取把他们转化为积极型非正式组织的成员。只要方法得当,选择时机适合,大多数情况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当然,转化、教育无效时,学校应采取果断措施,利用下列方法解体它:

1. 调离核心人物

非正式组织核心人物的意识和行为对其组织的目标和规范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渠道将核心人物调到其它单位或采用令其内退等办法,使其组织“群龙无首”、树倒猢狲散,瓦解这个群体。此外对该群体中的骨干人物,学校有意对其放置不用,使其感到无可奈何,并采用区别对待的方式,使其感到冷落、厌倦,主动提出调离。

2. 重组

对于该群体内的一般教师,学校可根据工作需要有意识的将他们和其他教师安排在一起工作,让这些人在与他人的共事过程中,消除不良的观念和行为,进而(本文来源公文素材库www.bsmz.net)达到工作上的和谐,人事上的安稳,使其融入学校教师集体中或进入新的非正式组织。

3. 换岗

对于该群体内的工作关系比较密切的教师,由于时空上的接近,他们有机会互相利用,勾结谋私。学校让他们轮岗,从时空上加以限制,从而破坏掉他们之间横向,纵向的群体利益或关系链。没有了利益交换和时空上的联系,动摇它们之间的基础。

4. 撤职

对于该群体中担任一定职务且屡教不改的教师,学校将其撤职。这样其一,降低了该群体教师在学校中的影响力。其二精简了学校的机构和人员。其三,赢得了广大教师的拥护顺应了民心。

5.警告

学校在适当场合,明确管理方法。使该群体明白,学校利益至高无上,任何有损学校利益和阻碍学校发展的行为和言论都是不允许的,在学校内不存在着特权和特殊公民,所有人都要受到纪律的约束。要营造学校正确的舆论氛围,形成正气,以谴责其群体的消极行为,对其产生心理压力而促其自动调节自我行为。

四、提高管理艺术、满足教师需求

学校管理者要认识到,非正式组织形成的基本原因是满足了教师的个人需求。为此,学校在兼顾教师个人需求与学校利益的情况下,发挥高度的领导艺术,将学校目标与教师的需求相结合,使实现学校目标的同时满足教师个人的合理需求。如果每个教师在正式组织中需求得到满足,则教师另行组织或参加非正式组织的可能性就大为减少。因此,学校要尽可能地满足广大教职工的兴趣、爱好、志向等需求,使教师在学校中获得“心理平衡”,使他们对在学校工作中建立起的人际关系感到满足,从而削弱建立非正式组织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付树京著 《教育管理学导论》 第二版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1*年2月

2.陈孝彬著 《教育管理学》第二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

3.程正方著 《学校管理心理学》 第一版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年8月

作者简介:

陈保峰(1962-)、教育硕士、北京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督学、北京市技工院校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应用高级技工学校校长兼党委书记、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曾先后做学校管理方面的讲座数十场。

电话010-67672926手机13701009499邮箱chen@bjyy.org

第三篇:浅析非正式组织的管理

浅析对非正式组织的管理

一、非正式组织的概念

心理学家梅奥在进行了“霍桑实验”后,于1927年提出了非正式组织的概念。梅奥认为,在生产中除了有正式的班组外,还有非正式的小团体。这种组织有着自己的规范和利益,对人们的行为起着控制和调节作用。美国管理学家巴纳德也认为,非正式组织是“机关中由个人接触、交互影响而形成的自然结合的,不带特定目的,偶发的组织。”非正式组织的形成过程是自然的、随机的,没有经过策划,也没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它主要靠群体的舆论,依靠弥漫于群体中的、并不成文的共同观念来约束其成员的行为,群体中所有成员的关系都是平等的。有的非正式组织可能存在一个核心或权威人物,而且其威信也不是权利赋予的,它取决于核心人物本身的组织能力、人格魅力等。非正式组织的界定,不同的研究领域有不同的称谓,社会心理学者将其称为“非正式群体”,而管理学界多使用“非正式组织”。

二、正确认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一)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

当非正式组织的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时,对组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时,往往会给组织带来很多好处。而且,这样的非正式组织内部越具有凝聚力,就越对整个组织有支持作用。主要表现在:

1.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增强了组织的有效性。正式组织的政策、制度、计划等无法解决组织中存在的所有问题,也无法满足组织成员所有的需要,组织中的情况也经常发生变化,具有动态性。而非正式组织是相对灵活的,组织中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非正式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得以解决,成员的某些需求也可以在非正式组织中得到满足。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的一种必要的有益补充。

2.非正式组织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渠道。由于非正式组织是在人们的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就成了维系非正式组织的方式。人们在非正式组织中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了解周围发生的事情,倾诉自己的感情。

3.非正式组织使组织成员增强工作满意感和稳定性。非正式组织往往比正式组织更能使员工产生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因为人们在非正式组织中不仅交流与工作有关的内容,还进行更多的生活方面或情感上的交流。因此,非正式组织为成员提供在正式组织中很难得到的心理需要的满足,创造一种更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提高成员的相互合作精神。

4.非正式组织往往是员工释放工作压力的场所。人们在工作中和生活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压力,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这些压力如果得不到释放很容易带来心理问题。而非正式组织恰好为员工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员工可以自由、开放、友好地与别人讨论各种工作中和生活中的问题。因而,非正式组织常被称为员工情绪的“安全阀”。

5.非正式组织促使管理者在决策和行动中更为谨慎。很多正式的管理者都认识到,非正式组织在组织中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用一个比喻就是俗话所说的“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非正式组织有时能帮助组织管理者实现组织的目标,有时也可能将事情搞得一团糟。因此,管理者意识到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之后,就会在管理决策和行动中充分考虑非正式组织将会对每一项决策和行动作出怎样的反应。

(二)非正式组织的消极作用

虽然非正式组织会带来一些好处,但也通常会给组织带来一些潜在的问题。例如,非正式组织的存在能够促进沟通,有助于在员工中间传递一些有用的信息,但也常常成为小道消息、流言蜚语传递的途径;同样一个非正式组织可能会接纳、欢迎某些员工的加入,给他们带来工作满意感,也可能会拒绝、排斥某些员工,导致他们的不满意。

1.非正式组织的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对变化的抵制。非正式组织往往会对成员现有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进行过分的保护,他们会拒绝一切破坏目前的平静和睦状态的力量。例如,

在一个小组中,成员们都保持同样的生产率,谁也不力争上游,谁也不落后。而公司的奖励机制的变革可能会使一部分人产生超过他人得到更多奖金的念头,这样就可能改变小组中原有的和谐。因此,小组成员可能会抵制这个新政策的出台。

2.非正式组织常常导致成员的从众行为。非正式组织往往已经成为了员工们日常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有时甚至都没有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员工不由自主地就会做出与这个组织中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他们在非正式组织中的卷入程度越高,就越容易从众。从众是由群体规范和群体压力造成的。非正式组织的群体规范以及相应的制裁措施结合起来共同指引着其成员的行为。如果群体成员不遵守群体规范,他将受到各种各样的制裁,例如,其他群体成员可能会孤立他,或者干扰他的工作,或者嘲笑奚落他等。

3.非正式组织可能会使其成员产生角色冲突。因为一个员工既要满足组织中正式领导的要求,又要满足非正式组织的要求,两者的要求有时可能是矛盾的,在这种情况下组织中的员工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4.由于非正式组织的权力是独立于正式组织的权力系统的,因此正式组织的权力有时无法对非正式组织进行有效的控制。特别是当非正式组织出现紧密化,它的利益与正式组织的管理目标有冲突时,将使正式组织的管理有效性降低,甚至出现障碍,从而无法完成组织的工作目标。

四、对非正式组织管理策略的设想

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现象,由于非正式组织具有正负两方面的作用,所以管理者不能采取简单的禁止或取缔态度,而应该对它加以妥善的管理。虽然管理者无法组建非正式组织,也无法取缔已经存在的非正式组织,但是管理者可以想办法与非正式组织和平共处,并且设法对非正式组织施加影响。也就是要因势利导,善于最大限度地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而克服其消极作用。具体地说,作为正式组织的管理者,应该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认识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目前,在对非正式组织的认识、态度和做法上,管理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偏颇,这难免会影响非正式组织正常功能的发挥,这种偏颇对于实现组织目标无疑是一种损失。所以,要加强对非正式组织的管理,首先必须正确认识非正式组织的性质和作用。要认识到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的孪生兄弟,而不是正式组织身上的毒瘤。非正式组织在某种程度上是正式组织的补充,因而,不应轻率地扣以小集团、宗派主义、小圈子等帽子加以否定,而要引导和利用非正式群体,使之成为组织的辅导力量。非正式组织可能带来某些不良倾向,关键在于管理者如何加以引导和克服。

(二)合理利用非正式组织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

在实现组织目标时,领导者完全可以利用非正式组织的某些特点,达到正式组织所不能做到的事情。比如:管理者可以利用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相互信任、说话投机、有共同语言的特点,引导他们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不断提高思想水平;还可以利用非正式群体信息沟通迅速的特点,及时收集组织成员对组织工作的意见和要求,使管理者心中有数,等等。

(三)对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组织采取不同的策略 从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作用来看,有积极型、消极型、无害型和破坏型之分。为此,我们可以针对这几种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组织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对积极型的非正式组织,应当支持和保护。例如,对于自愿结合的技术革新小组、文化团队等,管理者应该积极支持和保护。因为这些非正式组织常常能起到加强群体心理的整体性的作用。对消极型的非正式组织应当积极引导。管理者们对消极型的非正式组织不宜简单斥责,而要持谨慎态度,积极引导,以改变其消极行为。要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组织的总体目标出发,改变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不相适应的目标与规范。对无害型的非正式组织,管理者也要给予足够的关心,而不能放任自流,尽可能进行引导,

使之转变为积极型。对破坏型的非正式组织,要采取果断措施。如果存在破坏型的非正式组织,经教育不改时,可视其情节轻重、态度好坏,予以取缔或者做出适当处理。

(四)要防止非正式组织紧密化对正式组织造成威胁 从组织目标的角度出发,一般来说,松散的非正式组织对于整个组织的发展是有利的,能提升人性化管理,改善组织成员之间关系,创造轻松融洽的工作氛围,激发组织成员的创造性。而当非正式组织逐渐演变成紧密型结构时,其对整个组织发展的危害将不容忽视。组织成员内部及成员和管理者之间的工作关系紧张,存在安于现状、消极怠工的现象,并且组织成员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工作效率不断下降,从而无法实现管理目标。一旦出现这种情况,管理者可从这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强正式组织的控制力度。非正式组织力量的强大,正说明正式组织的力量的不足。这要求在完善组织结构的严密性和有效性的同时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特别是中层管理人员,他们作为高层和基层的桥梁,担负着沟通、执行、控制的角色,对完成组织目标十分重要。另一方面可以着手的就是弱化非正式组织的力量。方法很多,但我们如果理解了非正式组织的成因和发展,就会发现非正式的根源就在于同质化,这是非正式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所以破坏这种同质化是最容易达到效果的方法。

(五)注重非正式组织的核心人物

任何非正式组织,都有一个或几个核心人物,他们的意志和行为,对非正式组织的目标和规范均有决定性影响。因此,做好这些人的工作,往往会影响一批人。非正式组织的核心人物具有威信高、能力强、影响大等特点,其对非正式组织成员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核心人物的作用绝不可轻视。首先,应当尊重其在非正式组织成员中的威信,承认和肯定其在群体中的作用,经常与他们联系,使其对正式组织产生信任。同时,在日常工作中要引导核心人物在正式组织的目标达成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以带动非正式组织的成员更好地为正式组织目标服务。此外,在组建正式组织的组织结构和选拔正式组织的领导时,应尽可能注意选拔在非正式组织中享有威信而又作风正派的核心人物。

(六)要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组织文化

斯切因(e.h.schein,1985)认为,组织文化通过两个过程被发现并形成,即适应组织外部环境的过程和组织中的整合过程。在这种过程中,通过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学习那些对组织生存和发展有意义的文化因素,而这些在组织成员中逐渐成为惯例和生活方式,从而得到组织成员的认同,这就是组织文化的形成过程。新加入的组织成员也会接受这种组织文化并适应它。所以,健康向上的组织文化,对遏制非正式组织的消极功能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因为组织文化是组织的精神基础。对组织成员的行为和态度得到表现的非正式组织来说,这种组织文化的作用比组织的正式规则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结语

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全球一体化时代,这是一个以知识和信息化为基础的全面竞争时代。在这个时代,组织面临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在一步步地增大。传统的以正式组织为载体的沟通方式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非正式的沟通方式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非正式组织也几乎是管理者管理生涯中必须面对且与之较量的一部分。为实现组织目标而改变或是增强非正式的标准逐渐被认为是管理者的主要职责。组织管理者应该追求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最完美的结合,使非正式组织能够弥补正式组织在沟通、协调等方面的缺陷,在正式组织系统中起到支持性的作用,维系组织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从而更好地为正式组织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四篇:探析企业非正式组织及其管理

摘要:自梅奥等人从霍桑试验中意外发现非正式组织的存在起,非正式组织一直是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非正式组织概念和特质的分析和研究以及与正式组织的比较,从中获得企业对非正式组织管理的启示。

关键词: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 影响 对策

20世纪30年代,美国行为科学家梅奥通过霍桑试验发现了存在于一切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梅奥认为,正式组织是以效率的逻辑为重要标准,而非正式组织则以情感的逻辑为重要标准,两者相互依存,共同存在。

1. 正式组织

1.1正式组织的内涵

企业中存在着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指企业为了有效实现其目标,由正式的规章制度、明确的职责范围、固定的成员及其之间形成的相互关系而构成的体系。

正式组织以提高劳动效率为目标,有正式的规则和程序,人与人的互动是程序化、非人格化的,维系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是工作而较少感情色彩。[6]

2. 非正式组织

2.1非正式组织的内涵

非正式组织是指企业成员在共同的工作和生活交往过程中,相互间产生共同的感情、态度和倾向,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和惯例,要求个人服从而构成的体系。

非正式组织以满足员工情感需要为主要标准,人与人之间是直接面对面的,是融入强烈情感的自由互动,员工对其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它以其独特的感情、规范和倾向,左右着成员的行为。[6]

2.2非正式组织形成的条件和原因

2.2.1非正式组织形成的条件

(1)环境因素。

(2)利益或价值观的一致性。

(3)情感的交融。

(4)兴趣和爱好的相似性。

(5)相似的经历和背景。[3]

2.2.2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原因

企业中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主要在于以下三方面因素:

(1)志向兴趣性因素。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由于工作中的联系而产生相似的态度和价值观,使员工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容易产生共同的语言及相互理解对方的行为。这种交往的经常化,就会自然形成非正式组织。

(2)需求性因素。员工出于希望相互间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并在相互适合对方个性的基础上而发展联系,进而成为非正式组织。如新进员工期待得到组织成员的认同以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

(3)利益维护因素。公司制度与管理不公平、有争议,易使权益受损的员工因为认知相同而互相支持。如员工感到自身利益会被侵犯的时候,希望被其他非正式成员的认同并保护的欲望就更强烈,从众心理也就较严重。[4]

3. 非正式组织在企业管理中的影响

3.1非正式组织的消极影响

3.1.1墨守成规,阻碍变革。受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寻求维持现状是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非正式组织往往不拘泥于组织的目标计划而受限于习惯、风俗、文化等要素。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非正式组织会影响到正式组织的变革造成惰性。[5]

3.1.2角色、目标上的冲突,降低组织效能。一个正式组织的成员,有其特定的角色任务,但如果同时又是非正式组织的成员,则兼有非正式组织的角色和任务。当这种双重角色,双重任务不能相容时,则必然产生了角色任务的冲突:不是懈怠了正式组织的角色任务,就是忽略了非正式组织的角色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成员常常处于一种两难境地:做事忧柔寡断,犹豫不决,影响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3.1.3抑制才能发挥,造成企业人才流失。非正式组织对所属成员具有相当的约束力和控制力,使其言行能够自觉遵从于非正式组织的整体好恶。那些高素质的人才,为了免于被孤立冷落,其结果要么向非正式组织屈服,刻意降低自己的效率或保留自己的能力,要么选择离开组织,另谋高就。无论哪种选择,都使企业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人力资源的损失。[5]

3.2非正式组织的积极影响

3.2.1给予正式组织以活力。离开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仅仅是一堆干巴巴的职能、制度、程序和目标,仅仅是理性的、机械性的行为系统。有了人们相互之间非正式的接触、感情交流、认同、刺激,才赋予正式组织以血肉、活力和创造性。

3.2.2缓解工作压力,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每个人都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精神压力,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恰好给人们释放压力、宣泄情绪提供了一个场所。[4]

3.2.3有利于培养员工的团队意识。非正式组织的特点决定了其成员的向心力和团队意识是非常强的,而当非正式组织的目标利益同企业的目标利益同步的时候,整个企业的成员会表现出空前的团结,分工合作会更加默契,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

4.非正式组织的管理对策

(1)接受理解,认识接纳,防止非正式组织紧密化。善于发现非正式组织,掌握其形成的原因、目标和需求倾向,根据不同的成因加以引导,适当融入,减少企业内部冲突。

(2)重视非正式组织核心人物的作用。由于核心人物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权威性,应在企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导其在正式组织中发挥作用,增强正式组织对非正式组织成员的吸引力,使其成为正

式组织的建设者而非对抗者。

(3)利用其传播信息,实行一正视,二利用,三限制原则。首先,要正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一分为二地看待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与消极方面。其次,利用其积极作用,满足员工心理需要;利用非正式沟通渠道搜集信息,了解员工思想动向,给员工做些澄清事实和解释调解的工作;再者,限制非正式沟通的消极作用,开放正式沟通渠道,增加工作透明度,用事实对那些子虚乌有、放大变形的流言、消息予以揭露。[4]

第五篇:非正式组织

论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摘要:非正式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的无意识地体系化、类型化了的多种因素的系统。本文阐述了非正式组织的界定及相关理论,分析了非正式组织对组织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最后提出怎样利用非正式组织来提高组织绩效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非正式组织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提高 组织绩效

非正式组织定义

(一)什么是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是指自发的无意识的,行动无规律,仅以感情、习惯、喜好、相互依赖来满足个人不同的心理需要的群体。

(二)非正式组织界定及相关理论

1、非正式组织界定:第一、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的对称。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相互交错地同时并存于一个单位、机构或组织之中,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第二、非正式组织运行的原则是以情感的逻辑为重要标准,如:工作关系、兴趣爱好、血缘关系等。第三、非正式组织不一定有明确的目标,但有着共同的利益、观点、习惯或准则。非正式组织具有很强的群体规范,群体效率高,它从非正式组织成员的共同利益、共同需要、共同情趣和爱好出发,规范非正式组织成员的行为,调节内部关系。这些规范反映了组织成员的集体利益和要求,虽然不成文,但作用往往大于行政组

织明文规定的规则。第四、非正式组织自然形成领导核心,非正式组织的领导一般具有很高的声望,他的产生以依靠个人的人格魅力或者其他个人特质而自发形成。非正式组织虽然没有上级任命的领导,但实际上每个非正式组织都有自己的“领导”。这些人虽然没有组织赋予他们的职务、地位和权力,但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如知识丰富、技术水平高、办事公道、待人热情等等,故对其他成员具有特殊的影响力。他们在非正式组织中具有权威性,发挥着维护群体的相对稳定性和提供行为规则等作用。由于自然形成的领导在非正式组织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成员的拥戴程度比正式组织高、号召力强。

2.非正式组织理论。对非正式组织的研究始于霍桑试验,梅奥在霍桑试验中发现了正式组织中还存在着一个在组织以外的群体,这个群体不是由正式成文规定而成,而是人们在工作过程中相互接触而产生的共同情感,自然形成的行为准则或惯例,即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指未经组织规定的,组织成员在共同的学习工作中,基于心理、观点、情感、兴趣一致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联合体。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而其中的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是非正式组织成员之所以能凝聚在一起的主要因素。在正式组织中,一个人的行为是由组织目标和

组织任务规定的,成员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基于组织分配的工作层面的交流,这种刚性的、非人性化的组织形式,无法满足组织成员特定的情感、心理的需要。因为组织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很大,比如年龄、受教育的经历、性格、兴趣等方面的不同,使得某些成员在正式组织中不能很好的融入该群体,易产生孤独感,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导致员工丧失集体归属感,自信心下降,这与企业倡导的合作文化背道而驰。同时,每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难免遇到诸多困难,当这些烦恼和困难不能得到及时疏导,会影响一个人的精神状态,自然也会影响其工作状态。所以,组织成员的情感和心理的需求并不是关乎其个人的小事,而是关乎组织命运的大事。

(三)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对正式组织来讲具有两重性。当非正式组织行为取向与正式组织保持一致或基本一致时,非正式组织往往能发挥积极作用,有助于营造组织内部融洽的人际关系,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当非正式组织不积极配合正式组织的工作时,特别是非正式组织的领导行为与正式组织的领导行为发生冲突时,非正式组织就会产生消极作用,破坏既有的人际关系,激化矛盾,涣散人心,阻碍组织目标的实现。 如何利用积极作用,避免消极作用提高组织绩效。

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一是积极的,一是消极的。企业管理者应正视这一点,引导其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的一面,

克服消极的一面。具体措施如下:

(一)正视并正确认识非正式组织。

在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是一种普遍的客观现实。作为领导者来说,应掌握本组织有多少非正式组织,并了解它们产生的原因、背景、思想倾向、成员构成、领导核心、行为目标及活动方式等,从而因势利导,发挥其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对待非正式组织,管理人员需要从思想上重视,从行动上给予正确引导,非正式组织就会有利于形成一个活泼、轻松的工作氛围,就会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二)对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组织采取不同的策略。

因为非正式组织的性质、作用不相同,为此,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对积极的非正式组织,应采取支持和保护的原则,不仅允许其存在,而且要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对消极的非正式组织尽可能进行引导,使之转变为积极型。对具有破坏性的非正式组织要采取“分化瓦解”、“集体粉碎”的政策,特别对那些屡教不改者,要视情节轻重,给予适当处理。

(三)做好核心人物教育、疏导工作。

任何非正式组织,都有其核心人物。核心人物的意志和行为,对非正式组织的目标和规范有决定性影响。领导者应以同志式平等的态度关怀他们、信任他们,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通过他们带动其他成员的积极行为。因此,做好核心人物的工作,往往会影响其身边一批人。

(四)注意健康舆论引导,加强正式组织建设。

健康舆论起着一种评价作用,它以议论、腐败、奖励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非正式组织的某些事实和行为,引起非正式组织成员思想上的注意和重视,促使他们调整自己的行为,扶正压邪,逐步使思想统一,行动一致。同时,还应加强正式组织的建设,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

参考文献:

1 管理学基础/王绪君编著。-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6

2 行政组织学/张成福主编。-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5

3 赢在中国式管理/曾仕强著。-广东经济出版社,201*-14 未来的组织形式/r.梅雷迪思.贝尔滨著。-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5 组织心理/凌文辁主编 刘毅著。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民主管理方式对学校非正式组织的引导(精选多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302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