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持四个平衡加强基层学习型班组的建设
坚持四个平衡加强基层学习型班组的建设
坚持四个平衡加强基层学习型班组的建设
学习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加强基层学习型班组的建设,提高学习型班组的学习效果,避免学习在低层次徘徊,是提高职工素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教和学的质量,确保职工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把基层学习型班组的学习向纵深推进,就显得迫在眉
睫,至为关键。笔者认为,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坚持四个平衡。
一、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的平衡。好范文版权所有
素质的提高是学习的最终目标,我们的学习始终围绕着这个目标进行,对它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方向。只有全面理解了素质的内涵,才能科学的定位目前职工素质,找出不足,采取有效的方法、有针对性的措施引导基层班组的学习,达到把基层学习型班组的学习向纵深推进的目的。过去,我们常常把素质等同于能力,用这样一个等式表达素质的概念:
素质=心智能力 业务技术能力
很明显,这种说法忽视了学习主体把能力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主动性,忽视了把学习效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自觉性,不能概括素质的全部内涵,需要加以创新。下面的公式更能准确表达素质的概念:
素质=(心智能力 业务技术能力)x(工作态度 责任心)
从这个公式中我们不难看出,两项值中的任何一个项的得分偏低都会导致素质分数不高,既突出了心智能力、业务技术能力的重要性,又强调了工作态度、责任心的作用,科学地反映了能力和工作态度、责任心在素质概念中的同等地位。基层学习型班组的学习不但要提高职工的心智能力、业务技术能力,还要提高职工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把职工的思想教育作为一个重点纳入基层班组学习的范畴。
一方面,要加强思想素质“学习”的比重,让职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帮助职工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认识到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为人民服务的机会,是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认识到每项劳动都是光荣的,每个劳动者都是伟大的,每个工作岗位都是铁路安全生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要加强形势教育,增强职工的岗位责任意识。加强形势教育,让职工了解国家、社会,了解铁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铁路跨越式对职工整体素质的要求,让职工充分明白自己肩上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提高职工的紧迫感,提高职工把知识、能力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自觉性。
二、创新培训周期理念。
我们认为,培训周期不仅仅包括坐在教室里面对面的接受老师上课或者在现场接受老师手把手的现场指导的那一阶段,还包括在面对面指导后,从理论到实(我们一定会做的更好:www.bsmz.net转载请加大*秘*书*网外部链接]
三是基本功建设,由零散向系统覆盖到班组。多年来,集团坚持做现场、做岗位、做流程,强化基本功建设,要求决策层提高决策能力、管理层提高管理素质、操作层提高操作技能。如在区队班组这一层面推行安全岗位、安全环境“描述”。所谓“描述”,即是凡涉及到煤矿专业区队长、书记、技术员、班组长、岗位工都要按照规定的要求,把所在工作环境、安全操作程序背出来,达到熟知会用。班长带领职工进入岗位后首先要巡视,查看“地形”,职工到达工作岗位后,也要检查有无安全隐患,设施设备是否灵敏可靠,零部件是否齐全完好,手指口述,进行安全确认。坚持“教”、“学”、“考”、“练”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由“应知应会”向“必知必会”跃升。为确保各岗位工达到“必知必会”要求,区队班组坚持每日一题、每周一案、每月一考、每季一评的“四个一”的基本功日常演练制度。实行“教考分离”,考试不及格的职工不能上岗,自费学习经考试合格后方能重新上岗,以此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和业务技能。矿厂坚持每年开展技术大比武,选树技术标兵。201*年举办了16个专业、85个工种、3.3万多人次的技术大比武,选树了600多名技术标兵。今年以来,集团公司以“增强意识,规范行为,提高技能”为主题,组织开展了为期三个多月的职工岗位行为规范集中教育活动,参加人数达57406人,学习时间之长、涉及内容之广、参学人员之多在某矿历史上是空前的。集中教育活动采取学习考试、模拟演练、追踪问效、行为纠偏、示范引领、滚动养成、逐渐固化等方法,强化技能、智能、体能、心理和作风纪律等方面的训练,使职工的高效执行能力、规范操作能力、岗位行为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明显增强。
二、实施“三项
工程”,为建塑品牌职工队伍提供平台
多年来,集团倡导“想干事就有机会,能干事就有舞台,干成事就有地位”、“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你有多大才,我搭多大台”、“优秀人才优先使用,真才实学真任真用”、“培训是最大的福利,管理是最大的关爱”、“知识改变命运,学习创造未来”、“工作着是幸福的,学习好是有用的”、“知识和技术是手中最好的名片”等创争理念,制定并实施《关于开展创建品牌队伍活动的实施意见》,确定了以打造“职业道德好、业务技术精、执行能力强、拉得出、打得赢、不变质”品牌职工队伍的目标,用文化理念和政策导向,激发职工学习热情,构筑职工成长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一是素质登高工程。实行职工职业生涯设计管理,建立“三条激励线”,使职工按照各自的成长路线攀升。第一条线是“初中→高中→大专→大学→研究生”的文化水平提高线;第二条线是“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专业工种带头人”的操作能力提高线;第三条线是“初级职称→中级职称→高级职称→专业技术带头人→首席技术职务→优秀专家”的专业技术提高线。实施学历、职称、技术等级“三条激励线”为内容的素质教育工程,立足实战、实用、实效,采取自培、自考、委培和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健全技能人才培养、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机制,优化了技能人才快速、健康成长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在某矿3万余名技术工人中,已经通过鉴定的初级工2.1万人、中级工7300多人、高级工1185人、技师1171人、高级技师70人,初步形成了技能人才梯次发展的良好势头。
——实施职工技能振兴计划,推行cba递进考评模式,促进了工人知识和能力的递进提高。cba中的c代表中级工,b代表高级工,a代表技师、高级技师。某矿运用cba递进培训模式,对职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制定技能人才培训、考评递进目标规划,按照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序列,使职工普遍每两年上一个台阶,优秀的一年上一个台阶。充分利用企业内外培训资源,发挥集团公司和基层单位两个积极性,举办中级工、高级工、技师晋升考培班,改进各工种岗位培训,增加实际操作演示,提高动手解决问题能力。201*年完成高级工培训取证1088人、中级工培训取证2793人,培训鉴定工人技师近500人,优化了职工队伍的技术等级结构。全面推行首席技术职务制度,评聘首席工程师和首席助理303名。以班组为重点,开展职工安全普训和“三违”人员特训,重点进行下井须知、避灾路线、自救他救等必知必会知识的教育,培训总人数38700人次,培训规模在企业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开展了35个工种24907人参加的《煤矿安全规程》知识统考,及格率达98.2%,提高了职工的技能水平和保安能力。
——运用多种形式为实施素质登高工程提速、助跑。集团结合班组的不同特点,加强分类指导,把学习引向问题、把学习引向系统、把学习引向个性,引导班组以安全生产为目标,进行“适应式”学习;以攻克难点、重点问题为主线,进行“研究式”学习;以实践锻炼为基础,进行“体验式”学习;以改革创新为重点,进行“拓展式”学习;以信息化建设为平台,进行“开放式”学习。立足班组,弘扬先学、先会、先做之风,运用“读书会”,“书架工程”、“手脑工程”、“连锁激荡思维”等形式,建设班组“小课堂”。经常举办“班组论坛”、“班后讲评”、“头脑风暴”、“深度汇谈”等活动,开辟岗位成才快车道。推行“一事三问法”、“工作讲评法”,培育创新“小团队”。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培训“兵头将尾”,201*年煤炭生产一线的班组长培训率达到98.3%。
二是知识转化工程。立足班组这一层面,注重“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力转化为成果,成果转化为效益”的连锁效应,加速知识的传递和转化。建立技术传授平台,设立“技师论坛”,组织技能拔尖人才讲演示范,发挥技师、高级技师在传授技艺、名师带徒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班组学习的平台,把职工个体学习和组织团队学习整合起来,使班组学习成为职工技术交流的“小讲台”,传递知识的“小课堂”,解决技术业务难题的“诸葛亮会”,技术练兵的“演武场”。许多职工立足岗位,以学习为基点,勤于思考,把他有变为己有;善于总结,把经验变为智慧;勇于实践,把知识变为能力,实现了“知识→能力→成果→效益”的转化。全国劳模、全国技术能手、高级工人技师殷春银,刻苦钻研技术,实现技术革新40多项,获得2项国家实用技术发明专利,为企业创造效益500多万元,被誉为“矿山爱迪生”。201*年企业以他的名字冠名,成立了“某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室)”,提供必要的场地、仪器设备和资金,鼓励他和他的团队继续研发。之后,集团相继涌现出“某团队学习室”、“某实用技术创新室”、“某机电技术创研会”、“某工作室”、“某矿煤车班创新室”等19个学习、研究、创新基地,创新团队成员发展到633人。集团公司积极组织劳模、工人技师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鉴定,有429名分别获得高级技师、技师职业资格,201*年实现技术革新、技术改造项目669项,创造经济效益6495.85万元。
三是自主创新工程。集团把班组作为技术创新的“试验田”,组织学创新之法、取创新之经、谋创新之道,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创新创效活动,培养了一批“创新型”班组和“专家型”职工。组织开展以学习许振超、李斌、邓建军和“精一会二懂三”、“日读千字、周写一文、月看一书、季攻一门、年学一技”等内容的学习读书岗位成才活动。鼓励班组开展小发明、小革新、小窍门、小改造、小设计等竞赛、煤质qc课题研究、技术会诊和科研攻关等活动。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成立以传授岗位技能和经验的“责任型学习小组
”,以技术交流为主的“研究型学习小组”,以解决单位管理和创新瓶颈的“任务攻关型学习小组”,发挥了团队学习创新的积极性。一些职工的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等技术创新活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实现了从借鉴到创造、从追踪到赶超、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十五”期间,建成了省级技术中心,完成各类科研成果333项,获国家煤炭工业科技成果奖4项,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6项,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8项,省科技进步奖9项,省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奖58项。其中,《特高压奥灰水水害治理技术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其应用获得的经济效益可达12.5亿元。目前,某矿拥有从极薄煤层到厚煤层、从平缓倾角到大倾角乃至急倾斜煤层的开采工艺和技术。其中,大倾角、不稳定顶板条件下综采、顶水综合开采、三软煤层综放开采和旋转90度综采等核心开采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大倾角4至5米厚煤层一次采全高综采技术实现了安全稳产高效,提高了资源回收率,降低了万吨掘进率;煤巷锚杆支护成套技术研究应用成果是某矿集团自主创新能力的典型,该技术取得6项创新,2项填补了国内空白,应用后企业获直接经济效益达1?亿元。
三、强化“四个保障”,为深化学习型班组建设提供服务
一是组织保障。坚持“谋定而后动”,制定并实施《某矿集团“创争”活动规划》和《关于深化学习型班组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形成了党委领导、行政负责、工会实施、部门配合、长效维护、系统推进的工作格局。各级领导对创建学习型班组高度重视,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为深化学习型班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制度保障。建立一整套促进学习型班组成长、维护的机制。集团建立培训基地和网络,做到培训计划、机构、基地、费用、教材、人员、考核、档案、制度“九落实”。以区队、班组为单位,成建制进行培训。建立培训档案,严格考核,不合格不准上岗。如制定并实施工人技师、首席专业技术职务、创业型人才等考核奖励办法。实行“三项挂钩”,将创业创新绩效和政治荣誉挂钩、和职业生涯发展挂钩、和薪酬分配挂钩。实施学历、职称、技术等级“三条激励线”为内容的素质教育工程,做到政治上给荣誉,经济上给待遇,成长上给机遇,拓宽了知识型、技能型、专家型人才成长的渠道。实行“知识署名”制度,对具有原创性、先进性、突破性的技术成果、先进工艺、先进操作方法采用职工的名字命名。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进行应用效益评估并进行提成奖励;对通过技能大赛脱颖而出荣获全国、省级技术能手称号的领军人物给予一次性重奖。
三是物质保障。为了维护职工的学习权、发展权,某矿职工教育经费由职工工资总额的1.5%提高到2.5%;职工教育经费不足时从自有资金中提取适当部分予以补充;教育投入随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逐年有所增加。对煤矿主要专业工种实行了“首席工程师”、“首席职工”、“首席技师”和专业工种带头人评聘制度,对“首席”系列职工每月发放1000元津贴,并实行动态管理,不搞终身制;制定了向优秀人才和技术骨干倾斜的薪酬分配政策,其中规定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月度岗位津贴不低于50元、100元和200元的标准。积极推广“内聘技师”、“导师制培养”、“拜师学技”、“考技上岗”、“成果冠名”以及“绩效与政治待遇、职业生涯发展、薪酬分配三挂钩”等激励机制,促进了技能人才队伍结构不断趋于完善。把信息化作为提升“创争”质量的“倍增器”,集团投资上千万元铺设光缆,使电视、通讯和计算机实现了“三网合一”,百里矿区拥有4万多用户终端,为信息化、开放式教育奠定了基础。各主力矿井全部建立了多媒体教室并实现联网。提高班组长的政治、经济待遇。政治上,把班组长岗位工作经历作为选拔科区级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优先选拔优秀班组长进入中层管理岗位,把每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定为“班长节”;经济上,加大倾斜力度,落实井下班组长各项津贴和奖励标准,让他们得到实惠。
四是执行保障。我们坚持“提倡什么,就考核什么”,“想推动什么,就评估什么”,“想强调什么,就检查什么”这样一种工作思路,事先为目标设计一个执行的流程,然后把它纳入到考核体系,通过“刚性”考核和文化,强化对程序的遵循和执行,最终成为公司的文化沉淀下来。我们注重成果考核、活动考核、资料考核、技能考核、效益考核,使考核始终贯穿于学习过程之中,推动了班组创建的良性运作。我们还通过“界定竞考、实践操作、实战演练、学习评价、效果跟踪”五步渐进式工作法,加强培训工作管理,“把复杂过程简单化,把简单过程标准化”,将创建学习型班组在内的“创争”活动,有机纳入集团文明建设考核序列,为创建学习型组织、职工岗位行为规范、首席职工评选、品牌队伍建设等方面,研究制定考核评估标准,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每年对考核标准进行动态修订,多层面评估,推动了创建学习型班组的健康发展。
第五篇: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基层文化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一条重要路径。近年来,**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基层文化建设,城乡基层文化设施状况得到较大改善,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但也要看到,目前**基层文化建
设发展还不平衡,与基层群众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因此,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们一定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亦城亦乡、先急后缓、建管结合、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区县城区为龙头,以乡镇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在布局上,要处理好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党的十七大指出,要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对于一个区县来讲,区县城区和农村是基层文化建设的两大板块,犹如人的两条腿。只有坚持“亦城亦乡”,用“两条腿走路”,才能确保城乡居民公平分享文化发展的阳光雨露
城市文化建设要“强身健体”。城市文化是区域文化发展的龙头。目前,**市多数区县的城市文化总体实力还不强,急需“强身健体”。要抓好重点项目“强筋骨”。加强区县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以及博物馆、体育馆等重点文化项目建设。**市从今年起,5年内每年将支持主城九区以外的每个区县2500万元,用于建设包括文化体育在内的基础设施。要抓好文化内涵“提精神”。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明是城市的品位。区县城区要坚持文化建设、文艺创作、文明创建一起抓,培育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形象。要抓好社区文化“健肌肉”。社区文化是城市文化的“细胞”。要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组织引导社区单位和居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居民的文化乐园和精神家园。
农村文化建设要“固本强基”。相对城市而言,**市农村文化建设更为滞后,急需“吃补药”。当务之急是按照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扎实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等文化惠民工程。结合**实际,我们将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采取“有线”与“无线”互补、广播与电视同步的发展思路,可望在3年内让全市90%以上的农户能够收看到包括本地电视台在内的30多套节目。同时,大力实施“十
百千万”工程,在“十一五”期间保护和开发10个重点历史文化名镇,每年至少新建10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1000个村文化室(农家书屋),每年培育10000户农村文化中心户,可望在3年内基本实现每个乡镇都有综合文化站、每个村都有文化室(农家书屋)。
城乡文化要“互动共赢”。城乡之间虽有距离,却不可分割;虽有差别,但命运攸关。要大力推进城乡文化交流融合,提高城市文化“送下乡”的质量、增加农村文化“请进城”的数量、扩大城乡文化“互动”的影响,促进城乡文化互“送”互“种”;要组织引导区县级以上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定点支持乡镇文化建设,逐步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还要引导文化相对发达地区以支持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方式,对口帮助相对落后地区。
二、在任务上,要处理好建设与管理的关系。文化设施建设是文化活动的前提条件,文化设施管理是文化设施作用发挥的关键环节。要坚持建管并举,既确保建设的进度和质量,又重视管理和使用,为基层文化发展提供有力的硬件支撑和有效的软件服务
坚持质量为本抓建设。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首要的是按时保质建成基层文化设施的物质架构。集中人力物力,采用倒计时方式,抓紧完成各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任务,有条件的地区还要快人一拍、先行一步,采取“垫资先建,验收合格再补助”等办法加快进度。但是,加快进度必须以保证质量为根本,确保每一个建成的设施都要达标甚至超标,绝不能搞成伤民、害民的“豆腐渣”工程。设施建设是基础,内容建设是关键,否则,再好的设施也发挥不好作用。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要想方设法添置适应群众需求的图书报刊、电脑音响、体育器材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使基层文化设施名副其实,真正服务于广大群众。
坚持效益为先抓管理。建设一项文化设施是一个相对短期的行为,而管理一项文化设施则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只有科学的管理,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向管理要效益,就要坚持改革创新,向管理要素要效益。要明确具体职责。科学确定各类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具体功能和职责范围,在乡镇设置集宣传、文化、广电、体育、科技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宣传文化机构,避免定位不清,造成管理混乱、使用不当。要落实人员配备。管理的主体是人。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落实好人员编制,配齐配强专职人员,确保文化干部“专职专干”。要强化经费保障。经费是基层文化建设的命脉。要把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单位纳入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范围,保证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得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
的增幅,并确保建设资金和活动经费及时足额到位。要加强日常管理。健全基层文化设施、文化活动、文化市场等各项管理制度,积极引导群众的文化消费,扶持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坚决制止传播各种色情、暴力、愚昧迷信等内容的违法活动。
三、在路径上,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文化民生,既包括物质层面,也包含精神层面。党的十七大提出,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其实质就是文化民生。抓基层文化建设就是抓文化民生,要指导区县像抓九年制义务教育那样抓文化普及,像抓高中教育那样抓文化提高
着眼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在文化普及上狠下功夫。当前应重点抓好“四大普及”。一是普及阅读。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社区文化中心等要配备一定数量的适合基层群众需求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并定期更新。还要充分整合利用图书资源,创新服务模式,组织各类读书活动,调动群众读书看报的积极性。二是普及广播电视。着眼基层干部群众的需要,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高广播电视进村入户的覆盖率,增强广播电视节目的吸引力。三是普及电影。深入抓好农村电影放映惠民工程,真正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1场电影,并有计划地推广电影数字放映技术。四是普及文化活动。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基层文化阵地,充分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和民族民间传统节日,开展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使基层群众的身心更加积极健康。
着眼于打造文化品牌,在文化提高上见到成效。文化品牌是招牌,是形象,是一个地方文化发展水平和地位的重要标志。基层文化建设要从区域乃至全国的角度,审视本地文化资源优势,突出地方文化特色,科学系统地挖掘开发,努力培育一批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特色文化品牌。要大力发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和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传统特色艺术,重点扶持建设一批文化名镇、名村等,文化资源密集的地方还应实施文化兴区、文化强县的发展战略。要把文化品牌塑造与旅游产业发展、重大文化交流活动等结合起来,着力构建文化品牌打造、宣传推广、产业运作的营销体系,让独特的文化资源大放异彩。
四、在保障上,要处理好外力与内功的关系。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既需要基层单位苦练内功,也需要借助外力。外力是关键,内功是根本,二者要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基层文化建设欠账多,面临不少困难,需要外力帮助。中央和省级部门在政策、资金、项目上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主要责任在区县。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基层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份内之事,切实加强领导。基层文化建设主管部门和主体单位要积极争取同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争取财政、人事、编制等部门的支持,特别是切实关心和帮助基层文化工作者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保证工资的按时发放,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要调动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用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推动基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基层文化单位要练好内功。从实际出发,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理清本地文化建设思路,制定好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年接着一年坚韧地抓、坚持地干,切实把基层文化建设抓出成效。要按照人员精干、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要求,努力打造一支“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要精打细算,厉行节约,用好文化建设专项经费,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要建立督促检查考评机制,加强对区县、乡镇宣传文化部门的年度考核,把文化建设作为考核基层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通过奖优罚劣,促进真抓实干,推动基层文化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