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 10篇 本文简介: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一也许你在别人眼中是一个loser,也许你一再的被别人忽视,也许你其貌不扬,拥有着平凡的工作,平凡的家庭,平凡的人生,但是你要坚信,平凡真的可以缔造奇迹,只要你努力坚持下去。《一个人的朝圣》是著名英国作家蕾秋,乔伊斯的一本著作,这本曾入围xx年布克文学奖,同名电影并在拍摄中的一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 10篇 本文内容: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一
也许你在别人眼中是一个loser,也许你一再的被别人忽视,也许你其貌不扬,拥有着平凡的工作,平凡的家庭,平凡的人生,但是你要坚信,平凡真的可以缔造奇迹,只要你努力坚持下去。
《一个人的朝圣》是著名英国作家蕾秋,乔伊斯的一本著作,这本曾入围xx年布克文学奖,同名电影并在拍摄中的一本著作,刚一出版时在欧洲乃至亚洲文学界便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本书作为一本励志类书籍,主要讲述了一位叫做哈罗德.弗莱的销售代表在六十岁退休之后重新出发,从而活出一个不一样的自己的故事。文章的主人公,哈罗德在之前的60年岁月中是一位非常平凡的销售代表,他这一辈子,没有升迁,既无朋友,也无敌人,退休时公司甚至连欢送会都没开,他和他的妻子住在英国的乡间,生活平静,夫妻疏离,日复一日。而这一切,终于在收到来自他二十多年未见的老友奎妮的一封信开始转变,这是奎妮的一封告别信,她患了癌症,即将离开这个世间,在震惊与悲痛下,他给奎妮写了一封回信,在寄信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于是哈罗德决定转变,他横跨整个英格兰87天,627公里,只凭一个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会活下去!当然这段旅程,并不仅是他探望老友的一段旅程,这更是他新的人生征途的开始!
读完这本书后,我想了很多,也思考了许多,我忽然意识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虽然我们生来平凡,但是我们不应甘于平凡,一个人只要拥有信念,并且努力坚持下去,即使在绝境也会缔造奇迹,为什么同样的起点,同样的工作岗位,有的人越来越出色,有的人却一日不如一日,答案很显然,后退的人根本没有为自己的平凡付出努力,其实平凡是可以改变的,哪怕在监控员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也有从基层上升到管理层的成功者,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人承受不了工作的苦,辞职或者被辞职,同样的起点,却有着不同的结局,我们应该会想到为什么,因为甘于平凡注定会永远平凡。
平凡也能缔造奇迹,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坚守本心,在平凡中日复一日的坚持与努力下去,直至缔造不平凡的人生,像哈罗德一样,更像这世间每一个努力的人一样!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二
一日,读周国平先生的散文,文中有句话——我们在黑暗中并肩而行, 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让我想起了前些日子买的一本书——《一个人的朝圣》。于是,翻出来,潜心拜读。
《一个人的朝圣》不仅关于爱的得失,还关于日常生活的信念及万物之美。
主人公哈里德并不是一个宗教信徒, 不会烧香拜佛,但他用了 87 天的时间,完成了自己的朝圣之旅。他,穿过喜怒哀乐的自我,走过百态纷呈的社会,在旅途中完成了与自己的对话。期间,他曾经以为不会发生的事情发生了,曾经以为不能完成的事情完成了,曾经以为可以忘记的一切又被重新唤醒,曾经以为无法愈合的伤痛烟消云散了,他得到了内心的宁静。记得有位哲学家说过,人们担心的事情,80%不会发生;发生了的,80%都是没有考虑到的。所以,不要担着过多的顾虑去生活,怀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心态,全身心地享受当下的生活。
主人公哈罗德的经历让我明白,我们能够做的事情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只要拥有坚定的信念,就一定能够看到路的方向。途中可能会迷茫,可能会犹豫,但一定要相信那句话:
“ 当一个人真正想做一件事时,全世界都会来帮你。”
我又想到了新闻里报道的那些穷游者。 有的搭车,有的骑行,有的徒步……个个都是灰头土脸,吃尽了苦头,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磨难,体验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身心的疲惫。他们的勇气,来源于对梦想的执着,对信念的坚持。
我们每个人都有穿越世界去旅行的梦想,可是,大多数人的梦想都淹没在生活的琐事里了,就像五月天的歌词“期待一场旅程/精彩万分/你却还在等/等到荒废青春/用尽体温才开始悔恨”。
我希望有一天,我有勇气去开始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我能去做那些曾经停留在幻想里的事,我不会奢求所有人的理解,但我要听从我自己内心的声音。
在旅途中,哈罗德遇到的一个女人,她对他说:“ 你还以为走路是世上最简单的事情吗?
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实际上做起来最困难。”她继续说,“吃, 是其中的一样。有些人吃东西可困难了。说,也是。还有爱。这些东西都很难。
旅行的最后,我们从他妻子的眼里看到了这87天的朝圣之旅对哈罗德的改变: “他当然没有长高长胖,但看着这个满面风霜的男人,黑色牛皮一样的皮肤、卷曲的头发,她突然觉得自己像张白纸一样平平无奇,不堪一击。
是他那种生命力使她颤抖,好像他终于成了早该成为的男人。”
此外,书中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哈罗德不嫌重负,买了本《野生植物百科辞典》,随身携带。因此,他知道了大地上的许许多多的植物。当他能够叫出那些野花野草的名字后,它们的生命好像鲜活了起来,阳光下是一张张笑脸,微风中摇摆的是最拉风的舞姿。
看似毫不起眼的一笔,却给全书带来了质朴的诗意。来于尘土,又归于尘土,大地永远在那里,载着万物。
一本好的小说, 能够挑起读者阅读的欲望,能够让人看到生活的其他可能性,最后还能够引发读者的深思。
旅行,不仅仅是点到线、线到面的移动,也不仅仅是用双脚去丈量大地,而是像《行走的力量》中的陈坤,所有的出发与行走,都只是为了抵达自己。我们身边有太多的人,希望借旅行远离当下的烦恼与无趣的生活,
但又放不下走不开,只能默默羡慕那些疯癫的行走中的人。人常常控制不了生活的无常变化, 无一幸免地做错很多事。但人的一生,毕竟是很长的一段旅行,走了错的路,可以再返回来;绕了远路,但还是能到达目的地。走着走着,我们终究会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不着急,不犹豫,一步一步向前,一点一点靠近,带着一颗朝圣的心。
……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三
我一向只喜欢读那些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书籍,对畅销书较少关注。现在偶尔也看一眼畅销书,社会日新月异,再不“随波逐流”点,就显得落伍了。所以,为了凑单,我的购物车里就拉进了《一个人的朝圣》(姊妹篇)两本书。这就是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不像其他书,蠢蠢欲动很久,觊觎很久,直到合适的价格后才果断买进。
这是关于平凡人的故事。《一个人的朝圣I》是从男主角弗莱的角度叙述的。弗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一生坦荡无垠,没有潮起潮落过,在酿酒厂默默无闻地干了四十年的销售代表,然后悄无声息地退休,连个欢送会都没有。大多数人在黄昏已近的时候,离开历史舞台都是有点落寞的,更何况他的舞台从来没有喧嚣过。夫妻关系貌合神离,隔阂就像跨不过去的沟壑,日复一日,横亘在两人中间。男主人公就是过着这样的生活:退休、疏离的夫妻关系、无亲戚友人的来访,生活平静得犹如一潭死水,连个涟漪都没有。
一枚小石子激起圈圈涟漪。一天,弗莱收到曾经在酿酒厂共过事的奎妮的一张明信片。奎妮告诉弗莱她得了癌症,时日不多,写信告别。悲痛的弗莱,反反复复,终于回了信,希望奎妮能够康复。然后打算去邮筒投递,路过了一个又一个邮筒,无意识地向前走。直到遇到了加油站的小姑娘,聊起了她患癌症的阿姨。小姑娘说:“去接受一些你不了解的东西,去争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一些事情”。
他想到了信仰。在电话确认奎妮还活着后,他决定去看奎妮,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他从英国西南部南德文郡的金斯布里奇,到东北部苏格兰的贝里克郡圣伯纳丁疗养院,627里,87天,步行。这个徒步的过程,与其说是给奎妮希望的过程,不如说是他重觅幸福的过程。
路上,他克服了身体上的伤痛,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一路走,一路回忆。回忆他和妻子莫琳的往事,回忆儿子戴维,回忆父亲和他身边频繁出现的女人,回忆在他十三岁时就杳无音讯的母亲,回忆和奎妮一起共事的时光,从回忆中找到走下去的力量。
一个人的朝圣,不经意间被新闻媒体捕捉到了,然而喧嚣过后,弗莱清晰地意识到,独自一人的时光,更能明确此行的目的。
开始徒步之前,他和妻子莫琳的关系,就像结过冰的湖面一样,不曾有化解的倾向,亦没有一线生机。对于妻子,他是婚姻的守望者。每到一个地方,他都用明信片或者打电话报平安。这种生命中有彼此的习惯,是多么值得称羡,不仅包括年轻时的激情四射,也包括绚烂过后的平平淡淡、无色无味。
莫琳,家庭妇女,把中年失子之痛归根于丈夫的不作为,始终无法原谅丈夫;在丈夫远行时,又担心害怕,开始失眠。接到丈夫报平安的电话,收到丈夫从不同地方寄来的明信片,看到电视上的报道,她慢慢从回忆中汲取了力量,从开始的不理解到最终的释怀。这一切也是莫琳在弗莱离开后,重新对生命和生活的审视。
弗莱和莫琳都在路上,在改善夫妻关系、重新通往幸福的路上。一路走,一路回忆,一路释然,一路向着幸福出发。
生活在平凡世界中的我们,也会遇到这种坚冰期,与爱人,与亲人,与友人,与子女,与同事,只要不漠视不绝望,给自己一个重新来过的机会,去为破冰做些弥补,没有感动不了的铜墙铁壁,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也算契合吧。让自己冷静,理清头绪去做认为值得的有意义的事情,在努力中找到自己,找到爱,找到幸福。《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四
我看完《追风筝的人》后,又看了一本同样是写主人公自我救赎故事的书,书名为《一个人的朝圣》。
主人公哈罗德·弗莱现已是退休在家的六十多岁的老人,这是一个被挫败感填满的男人。年幼时母亲离家出走,酗酒的父亲从不关心他,十六岁时,父亲给他一件大衣就将他驱出家门。哈罗德的童年是不快乐的,导致他从小性格孤僻,不愿同人打交道,害怕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成年后的哈罗德是一个身材高大的男人,却一辈子弯着腰生活。在酿酒厂做销售代表,一做就是四十五年,从没打算过升职加薪,既无朋友,也无敌人,退休时如他所愿,连告别会也没有举行。他婚后的家庭是一个不幸的家庭。妻子莫琳把儿子戴维自杀的原因归咎于哈罗德对儿子的不关心,对儿子没有爱。面对妻子的抱怨他常常以沉默应对,两个人后二十年的婚姻生活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
就是那么一个笨拙、木讷、内向、可怜的男人,在四月的一天,春暖花开的一天,突然收到一封来自二十年前女同事奎妮的来信,这封信似乎是在他死水般的心里投下了石子,正如全书的第一句话“那封改变了他一切的信”,让他开始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开启了他的朝圣之旅。
哈罗德从英国最西南的南德文郡要徒步走到最东北的贝里克郡,横跨整个英格兰,行程627英里,就凭他心中的一个信念:如果他能走到奎妮养病的养老院,就可挽救奎妮的生命。奎妮曾是酿酒厂同事,不是至交,也不是知己,是一个在二十年前就已经证明了自己的一片真挚的普通朋友。这是一次为朋友祈福的朝圣的旅途,更是哈罗德的心灵之旅。
在路上,他解放了自己这二十年来努力回避的记忆,任由这些记忆在他脑子里絮絮说着话,鲜活而跳跃。一路走,一路回忆,反思自己的生命历程;一路走,一路回忆以前遗落的记忆,反省自己。那颗早已冷漠、麻木的心逐渐复苏,不再逃避,不再躲闪,慢慢向人们敞开自己伤痕累累的心,打破了心灵的桎梏,经过了一次心灵的穿越,找到了真实的自我。
他原本不喜欢、不习惯麻烦别人,甚至害怕别人注意自己,习惯了做影子般躲在墙角里的人。旅途中,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与他人交谈,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故事。给他最初信仰的加油站女孩、那个没有孩子的女人、始终在等一个永不会回来的丈夫的妻子……这些陌生人和他一样有着这样那样的苦楚,他静静地听他们的诉说,也接受他们的馈赠。
他学会了把藏纳于心中的回忆,心中的话拿出来倾诉。旅途中所住的第一个旅店,早餐时,当坐角落里的穿夏威夷衬衫的男人问:这个神秘的计划到底是什么时?哈罗德说出了要走到贝里克郡,哪怕餐厅里所有人再次回头,哪怕他成为了当时的焦点。在与酒保、没有孩子的女人、喜欢远足的男人、骑自行车的母亲等交谈中,他讲了徒步的原因,讲了自己的故事。
他学会了反思自己与儿子的相处之道。他意识到因为自己的童年缺少关爱,他不懂得如何爱孩子,不知道怎么表达他的爱,在儿子吸毒醉酒时,他因害怕而没有能问一句“为什么”,在儿子遇到困惑时,没有以父亲的身份给予他支持和安慰,甚至在儿子的葬礼上,他不敢和儿子告别。他看到了自己的懦弱,坦诚自己的胆小。
他学会了反思自己的婚姻生活。在婚姻生活中,他意识到因害怕妻子的责怨与拒绝,他放弃了挽救婚姻的尝试,任凭妻子与他渐行渐远。
他学会了释怀。在整个旅途中,他完成了与过去生活的和解,他原谅和接受了曾抛弃他的母亲和酗酒的父亲。不再执着于过错和痛苦之中,挣脱了束缚自己的网,他最终坦然接受了那个狼狈不堪的自己,学会了释怀,学会了放下。
最后,虽然没能拯救癌症朋友奎妮的生命,但哈罗德的到来,让奎妮安详地离开了人世。这历时87天,行程627英里的朝圣之路,哈罗德让自己的思想也上了天堂。曾以为无法治愈的伤痛开始愈合,哈罗德夫妇重新找回了丢失的感情,新的生活向他们重新展开。
哈罗德的朝圣之路,就像我们的人生之路。生活中,只有勇敢地面对曾经的伤痛,才可从中获得勇气,乃至重生。《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五
读《一个人的朝圣》这本书之前,还以为是一个宗教者的虔诚信仰,便立马想到了电视上关于麦加朝圣的纪录片,想起了大昭寺门口三步一叩拜的信众,而在涉读之后,方才明白这本书无关宗教,无关信仰,是一位老者对生命的救赎,也是对个人和生活的重新探索。正如这本书的宣传语所说的:有关自我发现、爱的回归、日常生活的信念以及万物之美。
故事讲的是一位年过花甲的酿酒厂退休老人哈罗德,他这一生默默无闻,没有升迁,既无朋友,也无敌人,生活平静,夫妻疏离,一日突然收到二十年未见的老友奎妮寄来的告别信,震惊、悲痛之下,为了身患癌症的好友奎妮,毅然踏上了一段孤独的救赎之路。他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横跨整个英格兰。87天,627英里,只凭一个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会活下去。
这是一场看似荒诞实则伟大的朝圣之旅,从哈罗德迈开脚步的那一刻起,与他六百多英里旅程并行的,是他穿越时光隧道的另一场旅行。这场旅途可以看作是一场恰到时机的逃离,让这个家庭暂时逃离冰冷的状态。
旅途中,哈罗德回顾了自己悲惨的一生:妻子莫琳,儿子戴维,朋友奎妮。出发的时候,他是一个糟糕透了的老头,儿子的死带给他和他的家庭巨大的打击。他学会了酗酒,也因此酒后砸碎了痞子老板的珍宝,却只能够让奎妮来为自己背黑锅,而痛不欲生的妻子却将儿子的死归罪在他头上,种种遭遇让他麻木的生活着。生活对他,对莫琳来说,再也没有了意义,没有了爱,夫妻俩之间产生了巨大的沟壑。
这一路,哈罗德在不断地回忆、思考少年时的经历,对儿子的悔恨,反思与妻子这二十年的隔阂。同时,他的妻子莫琳也在他离开的这段日子里翻看旧时的照片,回忆他们相遇时的美好,对他的那份怨恨也开始慢慢化解。这一路,哈罗德忍受身体的疲劳病痛和内心的挣扎与孤独,始终没有放弃,旅途中见天地自然,见众生冷暖,也逐渐找回内心深处的自我。他走出了原来生活的圈子,渐渐读懂生命,反思过错,珍惜情感,接纳自己。坚定的信念,勇敢地尝试使他从一个畏畏缩缩、怯弱、孤僻的小老头逐渐成长为一个自信、坚强、笃定、有担当的人。他想极力挽救多年的婚姻,以及弥补对死去儿子的愧疚,徒步去看奎妮的举动让他内心有挽回的底气和信念。
结局是那么的安静。奎妮去的如此从容,就像小孩子一样。哈罗德和莫琳也挣脱了爱情的困境,打开了彼此心灵的隔阂,两个人坐在大海边,听风讲着属于他们的故事......
一个人的朝圣,多个人的救赎。感谢生命的馈赠,最终哈罗德没能救得了奎妮,但是他得到了心灵的救赎。其实他们都是美好的,延长了生命,寻回了感情,弥补了伤痕,挽回了家庭。87个日夜,600多公里的徒步旅行,像是春风雨露般滋养了事物和心灵。对于哈罗德来说,这不仅是年轻时未能开口的一句谢谢,更是对颓废人生的一次搏击,不论成功与否,都是逆转。
或许生活就是如此,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困境,走入人生低谷,却发现自己竟是如此无能,即使尽了自己最大努力,也不能改变现状。那么,就索性来个小小的逃离,放下包袱,让脚步和灵魂一起上路,开始新的启程。最终,没能改变的其实已经改变了。故事以一种残忍却不无温情的方式告诉我们,与坚持同样重要的,是放下。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六
哈罗德最终还是走到了贝里克,看到了奎妮的最后一眼,虽然他的虔诚还是没能让奎妮康复,但他突破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的极限,完成了这一旅行。通过这次徒步他重新审视了自己,敢于面对过去的悲痛和错误,又重新建立起生活的勇气,虽然失去了奎妮这个好朋友,但又重新与自己的妻子笑对人生。
我也用了十天时间陪着哈罗德走完了这一程,人生就如哈罗德的旅程,就是不断把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只不过有的人步子大些,有的人步子小些;有些人走得快,又得走得慢;有的人半途放弃了,有的人走了弯路,但最终大多数人都坚持走到了终点。当然每个人的终点都是一样的——终归于土。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帮助我们的人,他们给予我们鼓励,给予我们援手,可能不求回报,但我们也应该至少报以微笑,待有能力之时,再进行感谢。奎妮替哈罗德承担了责任,奎妮被解雇了,十几年过去了,哈罗德可能已经忘记奎妮这个人了,要不是奎妮的告别信,他也许根本就不会想起这个人,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他还是拖着65岁高龄的身体徒步旅行了六百多英里前去看望奎妮。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瓶颈,学习一个技能时会发现无法再有提高,就想放弃;进入社会壮志难酬,就要颓废;工作中遇到难题就想逃避。这时我们就要坚持,用信仰,用希望,还有亲朋好友的鼓励。当哈罗德想放弃徒步旅行的时候,奎妮病情好转的消息以及奎妮一直在等他,使得他再次兴奋起来,继续前行,当他快要到终点,但又发现生活是如此的可悲,异常想回到那个温暖的家的时候,是他的妻子鼓励了他,虽然他的妻子希望他回到家,但她更希望自己的丈夫此生无憾。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影响很多人,也会被别人影响;我们会给别人带来安慰和鼓励,别人也同样会这样;我们可能会伤害别人,别人也会伤害我们。但我们要做的是做好自己,尽量让自己的人生好一些遗憾和后悔。
生活中有很多磨难,这正是人生存在的意义,只有经过磨难,我们才会变得成熟。而有很多人却无法正面面对磨难,就像哈罗德的老婆,无法面对自己儿子死去的现状,每天还是会为自己的孩子整理房间,跟他聊天,因为孩子的死不去原谅哈罗德,因为孩子的死,完全破坏了正常的生活。社会上有人因为失恋跳楼的;因为学习压力大自杀的;因为失去亲人疯掉了。过去的终成云烟,生活还需继续。如果用过去的磨难和痛苦来折磨今天的自己,那就非明智之举。其实经历了这些,天依然是蓝的,花依然是鲜艳的,你依然可以鼓起勇气活得潇潇洒洒。哈罗德做到了,莫琳也做到了。
当你的生活出现了问题,你无法面对人生时,你可以像哈罗德一样一个人上路去旅行,认真的看一下以前错过的每一个细节,放空自己,回想一下自己已经忘记的美好,慢慢的用自己的感悟去化疗生活中的“癌症”,通过旅行,身体变好了,心理也逐渐放松了。走着走着,你会开始笑了,为自己过去的美好瞬间而笑,为自己的自寻烦恼而笑,为自己重寻自我而笑。
生活就是那么简单,就是不断的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前面不断前行。《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七
作为一名理科女,还是一名程序猿,从小,我对文字不是那么的热爱。我喜欢背诵,但也仅仅只是表面意义上的背诵,很少去理解那些诗词歌赋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不能体会中国语言的美丽。因此,我每次语文考试最头疼的就是写作课了,没有之一。最近,机缘巧合下,我在微博上,看到“空白中的独舞”发表的一篇文章,然后很喜欢,就去关注了她。过了一段时间,独舞和她的好友发起了一项读书活动:《21天读书打卡训练营》。为了和大家一起学习,改掉我不喜欢看文学著作的坏毛病,我就参加了这次活动。报名成功后,加入了“读书群大本营”这个微信群。在这个群里,有一群热爱读书的小伙伴们,大家每天将自己所读的书的内容以及自己看完之后的感想,以微博的形式发表在自己的微博中。坚持21天的小伙伴,可以有机会参与空白中的独舞和树懒先生不懒组织的抽奖活动。虽然,自己不一定能够抽中,但是还是有希望的。只要有那么一点点希望,我们都不应该去放弃,更何况,还可以为自己培养一个坚持一日一读的好习惯。不管你读了什么书,只要你读了书,从中哪怕收获了一点点,你就赢了。独舞常常说的一句话:慢慢来,不着急。是啊,所有的坚持,即使现在看不到效果,但是未来的某一天,你就会感受到它所带来的无穷魅力和效益。21天看过去了,我看完了3本书,第4本书还在读。这4本书分别是:《一个人的朝圣》、《麦田里的守望者》、《遇见未知的自己》和《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看的书比较杂,今天,主要是记录一下,自己对《一个人的朝圣》这本书的读后感。
本文的主人公哈罗德,是酿酒公司一名退休了的老员工。他的一生都是平淡无奇,他不喜欢与别人交流。我都不知道他是怎样找到老婆,并生下儿子的,虽然他的儿子已经自杀了。可是就是这么一个人,在舞池中跳动的舞姿,吸引了他的老婆莫琳。在他上班的公司,曾经有一位女会计师简,他们曾经是好朋友。文章,就是以一封来自简的信开始的。在这封信中,简告诉哈罗德,她得癌症了。哈罗德在知道好友患了癌症时,他感到茫然无措,多年未见,不善于与人交流的他,也不知该如何回信,怎样去安慰一名患了癌症的朋友。最后只能顺从自己的内心,简简单单的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在回信里。我想,大多数人,在遇到这样的事情时,都是和哈罗德一样的反应吧,既有收到好友来信的开心,也有得知好友不幸的伤心。在去邮寄这封回信的路上,他在加油站碰到了一个小女孩,得知这个小女孩的阿姨也患了癌症。这个小女孩对他说:“你一定要有信念。反正我是这么想的。不能光靠吃药什么的。你一定要相信那个人能好起来。人的大脑里有太多的东西我们不明白,但是你想想,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也许是小女孩的一番话刺激到了哈罗德,一心希望简能够好起来的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从南德文郡一路走到贝里克郡。对于一个退休且患有心脏病的来说,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吧。但是,他丝毫没有考虑自己的身体原因,也没有考虑徒步的装逼等因素,他就是要一路走过去,即使他连手机、钱包也没有带。在走路的路途中,哈罗德见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也知道了很多陌生人的故事,虽然,他们以后都不会再相遇。他喜欢在没有人的国道上走,不喜欢在城市中行走。因为开阔的天地间,他感觉到舒服安全,但是在城市中,视野变窄了,他又开始害怕了,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准备好,什么都有可能发生,这种未知让他感觉到恐惧。
哈罗德在路上行走,不再是用英里来丈量他走过的路程,而是用他过去20多年来努力回避的记忆。哈罗德的身体终于支撑不住了,被曾经是医生的玛蒂娜救了,帮他把脚上和腿上的伤口进行了清洗包扎。他觉得自己的人生,表面上看似平凡,其实藏着很多的黑暗和磨难。玛蒂娜的故事以及她的鼓励给了他继续向前走的信心。一路上,在我们遇到挫折时,那些不相识的路人总会给我们以温暖和鼓励,让我们有勇气继续向前走。为了给自己继续向下走的理由,他给奎妮的疗养院打了电话。护工说,她还在等着他。哈罗德没有钱了,向别人要了睡袋,开始了外宿之旅。在路上,他遇到了好多好心人,他发现当一个人与熟悉的生活疏离,成为一个过客,陌生的事物都会被赋予新的意义。哈罗德的故事,在这个国家开始传开,媒体开始报到他的事迹,他的照片偶尔也出现在报纸上。哈罗德成了大家眼中的朝圣者,更多失意的人来做他的追随者。人多了,旅途慢了,问题也多了。只有哈罗德一个人还在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其他人都是带着不同的目的在追随。不会拒绝的他,不知道如何改变这种状态,心里很恐惧。最后大家都离他而去,这让他身心放松,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上路了。但是失意的他,越来越偏离目的地了,他不知道他走到了哪里,他给莫琳打电话寻求帮助,他想回家。但是莫琳发现他离目的地只有十六公里了,他不想哈罗德以后后悔,他鼓励哈罗德继续上路。我想,除了莫琳,没有谁比她更想哈罗德回家了吧。
最后一段旅程是最艰辛的。大脑一片空白,他再也想不起温暖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了。从最开始什么都没有准备,头脑发热,一个人开始朝圣的旅途开始,哈罗德在路上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他的心态也发生过几次变换,但最终,他还是走到了贝里克郡,耗费了87天,他的旅程完成了。失去儿子,挚友以及妻子的爱的痛,哈罗德是痛苦的,但是这个旅程,确让让哈罗德,莫琳和奎妮都得到了解脱。奎妮安详的走了,而哈罗德和莫琳,在儿子去世之后就形同陌路人的他们也终于找到了生命的意义,相互扶持的走过以后的人生。
这不仅是一段旅程,也是一把钥匙,解开了哈罗德、简、以及莫琳三人之间那些过往的那把枷锁,让遗失的那些美好重见天日。哈罗德故事,也激励了我们,要学会坚持,慢慢来,不着急,我们终会到达胜利的终点,采摘胜利果实。《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八
这本书是朋友yx送的,一开始并没有什么兴趣,看了一些就随手搁在了书架上。后来有天天气很好,就又拿出来看。
看到中段哈罗德在斯洛伐克女人的帮助下重获新生,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旅途开始,我就再也停不下来了,只想继续看下去,看哈罗德还要经历怎么样的困难,看他和莫琳和戴维他们一家人到底发生了什么,看奎妮是否撑到了哈罗德到达的那一天……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笨拙,木讷,内向,无宗教信仰,交流障碍,甚至不知道如何表达对儿子的爱,穿着一双帆船鞋,一件防水夹克。什么都没有准备,就凭着自己强烈的意念,走路87天,627公里,难以想象。我很钦佩哈罗德的勇气和毅力。
以前我一直觉得,没有信仰就很难完成很多事,没有伟大的梦想,就很难到达远方。看完这本书,原来没有信仰也可以走完一个人的朝圣之路,没有伟大的梦想,依旧可以依靠强大的信念到达你想抵达的地方,或许那不是成功的山顶,但那却是你的精神故园。
生活在21世纪。智能手机变成了生活的遥控器,交通工具成为了身体之外的双腿,电视电脑取代了自然生活,高楼大厦替代了树木花草……当我看到哈罗德没有手机、没有电脑,甚至没有专业的徒步鞋时,我想到我们,这些日渐被高科技操纵的人,我们离不开手机,放不开自己的身心,每天只是局限在城市的一隅。我忽然感到羞愧。我想到自己之所以想看着这本书是因为我手机摔坏了很无聊不然根本不会想起,于是更加羞愧。多久没有好好看书,好好写读书笔记了?
高中时每天被语数外史地政淹没,我就在想,等到了大学,我一定要看很多很多书,把这几年没有看的、想看的书都看完。大一刚开学的班会上,我在心愿墙上写下我要在这四年里看完600本书。可是这么久了,其实根本没有好好看完几本书。有时间的时候,都在看视频、玩手机、聊天扯谈。看吧,拖延症就这样浪费了近一年时间。哈罗德让我明白,我们可以做很多事。只要拥有自己的信念,那么
就一定能够看到路的方向。对,中途一定也会有迷惑。但要相信那一句话“当一个人真正想做一件事时,全世界都会来帮你”。于是我又想到了我们身边都存在的那些穷游者。他们有的搭车去柏林,有的骑行川藏线,有的徒步穿越亚欧。都是灰头土脸,吃尽苦头,经(说说心情)历了无数的挫折和磨难,体验着难以想象的身体疼痛。他们的勇气,来源于对梦想的执着,对信念的坚持。
每个人都曾经有过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的梦想,可是,大多数人的梦想都淹没在生活的琐事里,就像五月天的歌词“期待一场旅程精彩万分你却还在等
等到荒废青春 用尽体温才开始悔恨”。我希望有一天,我真的能有勇气去开始一场说走就走的旅程,我能去做那些只敢想不敢做的事,我不再奢求所有人的理解而真正听从我内心的声音。说偏了,下面说回去。
在哈罗德的旅途中他遇到的一个女人对他说:“你还以为走路是世上最简单的事情呢,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实际上做起来有多困难。”她继续说,“而吃,吃也是一样的,有些人吃起东西来可困难了。说的也是。还有爱。这些东西都可以很难。”路途的最后,我们从妻子的眼里看到了这八xx天的朝圣之旅对哈罗德的改变:“他当然没有长高长胖,但看着这个满面风霜的男人,黑色牛皮一样的皮肤、卷曲的头发,她突然觉得自己像张白纸一样平平无奇,不堪一击。是他那种生命力使她颤抖,好像他终于成了早该成为的男人。”
有一个细节我觉得很好,书中,哈罗德不嫌负累,买了本《野生植物百科辞典》,带在身边。他从此知道了这土地上许多许多植物的名字,一一问名之后,这些闲花野草,在老头眼前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面目,像直到此刻,它们才真正地具有了耀眼生命一般。看似闲闲带过的一笔,给全书带来了质朴的诗意。
来于尘土,行于路上,又归于尘土,土地永远在那里,为人(读书笔记)与万物而备。一
本好的小说,能够吸引读者阅读的欲望,能够引起读者的深思,能够让人期待不同的生活,产生与以往不同的想法。《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九
雷秋.乔伊斯所著《一个人的朝圣》,吸引我读下去的不仅仅是特别的叙事风格和一路风景的细腻观察和多种写作技法的揉合,还有描述主人翁不仅仅是用生命在走的路途,并且是用灵魂在涂抹一路的灿烂,哈罗德的美是内敛的、绵长的、悠远的,仿佛从远古而来,又掐着时间的脉搏回去了,留下的刻度,是那么隽永、那么明亮、那么平淡、那么开怀、那么深沉……是真实的朴风流韵和感人至深,主人翁与书中人物的相互融合,使《一个人的朝圣》不仅接地气,而且平民化生活的状态活灵活现,有极强的可读性,以回忆形式,在简洁的文章体积中蕴含了丰富的内容,开辟了小说叙事方法的另一种路径或先河。
在我看来,小说的结尾片段非常重要,奎妮最后还是去世了,这是现实的生活,这是存在的真实,这是不可抗拒的情理。哈罗德和妻子的隔阂正在冰雪消融,在暮年又重新了解、认识了对方,很平凡很自然的发生,不是轰然的顿悟,不是大脑的发热,而是灵魂的渐渐苏醒,只要灵魂有苏醒的一天,世界上所有的“哈罗德”都会继续走下去。
坚持和信念是我们理解《一个人的朝圣》的一把钥匙,小说从主人翁哈罗德淡的如白开水的平静生活被打乱开篇,原因是接到二十年未见的老友奎妮的一封信,信中说她患了癌症,写信道别,在悲痛和震惊之下,哈罗德写了回信,在邮寄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经过一个又一个邮筒,越走越远,最后,他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用双腿跨越了整个英格兰。从开始上路的焦虑、挣扎、徘徊、惆怅,甚至放弃的念头,到随后路上遇到的一些事而受到鼓舞和启发,使哈罗德恢复自信,重新上路,心中有了怎样的一种信念:他坚信,只要坚持走下去,老友就有生的希望……
《一个人的朝圣》是与选择、困惑、纠结、坚定、信念、勇气、友情、亲情、爱情有关的书,不是简单的行走与文字组合的书,它是一本触及灵魂深处,一个人的灵魂攀登到达巅峰的例子。好书是夜的光亮,是冬夜冻僵之人的暖炉,是饥渴者求进的美味,是繁重工作之余的盛宴,是浮躁心灵的憩园,是迷茫时刻的指灯,书中主人翁所遇到的这些人和那些事看似往往不期而遇,但似乎早已注定在生活中不容半分错过,注定将在大多数人的人生路上给予力量的和引导。真的不知道是感动还是感慨,从主人翁身上,我看到了,原来一个人的灵魂可以那么从容,那样优雅,那样坚强,那样平实,那样真实。当然,这绝对是少不了一种对生活的绝对追求,也许这份执著是天生自带的,但我更加相信更多的一定是后天的修养,是那种发自于心底的温暖和纯真、善良与质朴、不甘与勇气撮合而成的。
人们常说,命由运生,境由心造,可以想象,《一个人的朝圣》对于修心的人们是多么的难得和重要,我不知道,追求爱情的、选择善良的、热爱自然的、尊重生命的人算不算得上是一种对自身的修养?这些是不是灵魂在攀登过程中
的风景?答案是肯定的。从来我都不怀疑,所有挚爱于生命、生活的人们,应该都是善良的、认真生活的人,应该都是对世间美好事物有着独特审美的人,应该都是对生活存在感动和感恩的人。只因经历了人生中的那些失败、彷徨、抗争、面对、逃避的人或有那样一些心结的人才会更深懂得哈罗德的心情。或许,才会对生活的透彻了然,也或许是因为对生活真实的无言以对,突然就让人找回了那对生活的依恋和重生的感觉,找回了那种有了生活便有了一切的安宁感受。原来在自己内心深处,或许从来就没有真正放弃对生活的爱,就像从来未放弃过对生命中美好事物的追求一样。
也许生命就如一条河流,左岸是我们无法忘却的回忆,右岸才是我们值得追寻的璀璨日子,然而中间所有的行走、历练、打磨、平淡,不过是那些追寻中成长的印记。对于挚爱于生活、尊重生命的人来说,岁月可以带走所有过往的伤痛,而灵魂的有所依靠才是我们与之相伴的另一个存在,才是我们内心得以安宁和澄清的一剂良药,它可以让我们从容的轻触生之意义,并让我们一路向阳,一路坚强,一路助人,一路为乐,一路在徘徊中能够邂逅时光的流逝,依然能够看尽世间一切繁华,最后任由风定花落,让这最美好的一缕缕阳光穿透躯体,照亮心路。从而感受到,原来,每一天都清新而美好的,一时看不到美好,一时的纠结无奈,一时的失败迷路,只不过是自己蒙住了心的双眼,当打开心窗,一切依旧,不忘初心,勿执固念,喜我所喜,安然泰若,爱我所爱,心安静处,生活中的疑惑、纷扰、困顿、挫折抑或只是生命中暂时的过客,只要一直温柔的坚持,不论再长的距离,不论多深的隔阂,都会获得理解,都会解开疙瘩,最终收获安宁和幸福。因为,我知道有一个声音回响在心的深处:走向灵魂之巅,尽管那永无休止的琐屑、烦恼乃至忧伤,不论生活的真实和未来生活未知和不确定,我们都有理由为那“一个人的朝圣”孤独的美而深情地歌唱,去感知那些未知的生活和从未经历的跋涉……《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十
《一个人的朝圣》大概讲述的是故事主人公哈罗德·弗莱,六十岁,在酿酒厂干了四十年销售代表后默默退休,没有升迁,既没有朋友,也无敌人,退休时公司甚至连欢送会都没开。他跟着隔阂很深的妻子住在英国的乡间,生活平静,夫妻疏离,日复一日。一天早晨,他收到一封信,来自二十年未见的老友奎妮。她患了癌症,写信告别。震惊悲痛之下,哈罗德写了回信,在寄出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经过了一个又一个邮筒,越走越远,最后,他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横跨整个英格兰。87天,627英里,只凭一个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会活下去!这是哈罗德千里跋涉的故事。从他脚步迈开的那一刻起,与他六百英里旅程并行的,是他心路上的另一场旅行。
在《一个人的朝圣》的扉页上节选了第五章的一段文字:“你还以为走路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呢。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实际做起来多么困难,吃也是一样的,说话也是。还有爱。这些东西都可以很难”。正是因为很难,所以我们才跟着哈罗德一路向北,去看看他是怎么完成这段路程,不辞艰苦,是什么支撑着他,一直走下去。
周国平说:“世界上有多少个朝圣者,就会有多少条朝圣路。每一条朝圣的路都是朝圣者自己走出来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只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是的。这是一条自省的朝圣之路。
不管通过怎样的方式你愿意像故事主人公哈罗德一样走上一条自我朝圣之路,去寻回失去的信念,那么生活还有什么让你畏惧的呢?读过此书,回顾我们自己,我们的人生所缺乏的不就是信念、执着、和专注么?
罗曼·罗兰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生活里我们总是遇到各种坎坷,面对这种磨难与挑战,没有信念的人率先退缩,结果可想而知。而那些相信自己能消灭眼前苟且的人才能看到诗和远方。平凡的人并不代表其没有能力,大多数是因为他们甘于平庸,假如他们愿意去相信自己的人生不该如此,那么他们的人生才会存在成功的可能性。要想变得不平凡,首先你得有信念,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现状,相信人生不会这般,接着要做的就是像哈罗德一样一步一步,实实在在不带一点偷工减料地“一路向北”。
执着是一种与信念伴随而生的产物,有时候我们甚至会把这种执着定义为“疯狂”,但所谓的“疯狂”未必是贬义。正如小说中写道:“要是不趁着现在偶尔疯狂,那么日子就没什么盼头了。”为梦想疯狂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因为看到梦想,希望便无比闪耀。
不过,有时候我们无法避免经历一些失败,虽然失败使人沮丧,严重时甚至想到逃离,不愿面对。但不妨积极看待,人不会因噎废食,更不会因为崴脚就不再走路,失败也没什么可怕的,想要做成一件事情,就要付出一些代价,甚至拿出满满的诚意对待,没有任何事情仅凭幻想和嘴皮子就能做成,所以我们需要一点新意甚至一点疯狂去面对人生的失败,去相信事物依然在朝着美好的一面发展,哈罗德年过60尚且能疯狂一回,风华正茂正当年的我们又凭什么不愿意为梦想去疯?去闯?
专注大概就是能对一些事情沉下心去钻研,想要专注,站定你的立场必不可少。假如你连自己的立场都无法坚持,那么又怎么可能把心思都专注在应该做的事情上呢?托斯陀耶夫斯基说:“凡是新事情在起头总是这样一来的,起初热心的人很多,而不久就冷淡下去,撒手不做了,因为他已经明白,不经过一番苦工是做不成的而只有想做的人,才忍得过这番痛苦。”哈罗德朝圣路上不断壮大的队伍就像我们的人生,干扰项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有时候因为一些干扰,我们就少了一些专注,甚至就这样放弃了一个真实的自己。
哈罗德或许只是作者的虚构,但是他的故事,他的坚持,并未不复存在。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正有着这样一位“哈罗德”,她怀揣着一心为民的信念,27年如一日地专注执着于自己的工作信条和工作岗位,她就是我们龙江人,兴隆法庭庭长——刘春荣法官。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平凡中铸就了辉煌,用无声的“天平”旋律,“演奏”了一曲曲和谐乐章。我相信像刘春荣这样的扎根基层、扎根法庭、甘于清贫、一身正气的好法官还有很多不被我们所熟知,他们身上的这份信念、执着与专注,通过点点滴滴的故事,用不平凡的感染力感染着我们,他们从根本上维护了老百姓的权益,实现了真正的法制公平和正义,这些才是我们真正要歌颂和传承的,也是我们自身所欠缺的。
读《一个人的朝圣》其实就是自己的自省之路,自省是为了发现自我,从而寻找更好的自己,虽然一个人的朝圣是孤独的,但却是充满力量的。因为你将在这一条自省之路里找到人生中不小心丢失的信念、执着和专注,不管是哈罗德还是生活在我们身边像刘春荣这样的基层
法官,他们都是带着自己的信念,执着专注地走着自己的朝圣之路。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 10篇 本文关键词:读后感,朝圣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