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准确把握社会舆情全力做好引导工作

准确把握社会舆情全力做好引导工作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8 08:51:00 | 移动端:准确把握社会舆情全力做好引导工作
第一篇:准确把握社会舆情全力做好引导工作

在实践“三个代表”过程中,要代表和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及时地了解群众关心的是什么,议论的是什么,需要的是什么,满意和不满意的是什么。从而有利于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凝聚到实现党和国家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积极支持党和国家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正确对待与处理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关系调整。

当前,各级应当把掌握社会舆论情况作出知民意、晓民情、解民忧的重要途径,深入探索其变化规律,不断提高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主动性、有效性。

社会舆情,是一定时期、一定范围的群众对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是群体性的思想、心理、情绪、意见和要求的综合表现,是社会发展状况的温度计和晴雨表。它源于社会现实,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身产生、发展、传播、变化的规律。社会舆情一旦产生,就具有波状扩散的传播特征,具有同类群体,社会舆情工作只有把握、遵循、运用好自身规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确把握社会舆情,必须要正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关系,一是主流和支流的关系。社会舆情的主流始终是面对时代的发展潮流、社会发展状况、人民的根本愿望决定的。当前我国社会舆情的主流是积极健康、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与此同时,在某些时期、局部地区和部分群众体中,存在一些社会舆情支流。这些支流有的与流行不悖,有的与主流对抗冲突;有的会逐渐融入主流或转化为主流。主流与支流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甚至相互转化。二是顺流和逆流。二者矛盾、对抗,顺流浩浩荡荡、势不可挡,逆流回转反复、局部阴挡。三是显流和潜流。已经出现、引人关注的显流容易应对,面已经存在、尚未暴露的潜流却是难以防范。在一定条件下,潜流很可能形成气候,成为显流。四是常流和变流。常流易于预料和把握,变流具有盲目性、杂乱性、冲击性、不可预测性,容易成为热点、难点问题。突发事件是变流的主要产生源。

在现实社会中,可以说有形或无形地存在着社会舆情“市场”这个特殊的“市场”,一端是领导者,另一端是人民群众。从信息决策的过程看,领导者是信息的需求方,群众是信息的供给方。从决策的最终目的看,领导者决策的根本出发点是落脚点是为人民服务的。领导者和人民群众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但由于双方对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认识不同,对待和处理的方式方法不同,在利益关系调整的过程中就形成了社会舆情市场的供求矛盾。有的时候,一些群众从自身的局部利益和当前利益出发认为是重要的,而领导者从整体和长远利益考虑可能认为并不重要。反之,领导者认为重要,一些群众可能并不关心。因此,如何沟通、协调和解决这个矛盾,是社会舆情的核心任务。

做好社会舆情引导工作,应当用“炒、发、放、冻、化”等策略。“炒”,对于有利于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社会舆情,要竭尽全力炒热、炒火、炒爆。“发”,对(来源 公文素材库www.bsmz.net)于有利于党委和政府中心作、有利于宣传思想重点工作的社会舆情,要千方百计诱发、引发、生发。“放”,对于无关大局的,一时还难以看清和把握的社会舆情,可以暂时放在一边,静观其变。“冻”,对于不昨于唱响主旋律、带有杂间色彩的社会舆情,可采取冷冻措施,逐步消除。“化”,对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些干部群众出现的有疑惑、有怨言、有情绪的社会舆情,要多做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

社会舆情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干部群众对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主观反映,有的是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密相联的思想问题,有的是与人民群众工作、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有的是实际问题引发的思想问题。解决思想问题不能代替解决实际问题,解决了实际问题也不能自然而然地解决思想问题。因而,社会舆情工作必须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针,两者兼顾,不可偏废,以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思想问题的解决,以解决思想问题带动实际问题的解决。

第二篇:认真学习 准确把握 精心组织 全力宣传

认真学习 准确把握 精心组织 全力宣传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意义的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有关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的建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确定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对今后五年的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指导“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钢领性文件。近期召开的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讨论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该《纲要》全面总结了我县十一五时期取得的辉煌成就,阐述了我县201*-2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和发展布局,明确提出了“十二五” 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目标、任务及政策措施,集中体现了县委、县政府的施政方针和决策意图,对于我县抢抓发展机遇,奋力攻坚破难,实现赶超跨越,加快建设生态环境优美,发展要素聚集,产业特色突出,城乡统筹和谐的四川丘陵生态经济强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副科级领导干部,既要认真学习中央的建议,还要认真学习县上的规划纲要,吃透文件精神,把握科学发展,更好更快发展这个主题,把文件精神体现在自己的工作思路和举措之中。结合本人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实际,当前应全力抓好文件精神的宣传。

第三篇:舆情引导工作规范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社会舆论是指针对特定的现实客体,社会的多数人基于一定的需要和利益,通过言语、非言语形式公开表达的态度、意见、要求、情绪。这种态度、意见、要求、情绪借助一定的传播媒体,通过交流、碰撞、感染,整合而成,具有强烈实践意向的表层集合意识,是社会多数人作为一个整体而具有的知觉和共同意志的外化。在不同的阶段,现实生活中会出现不同的热点、焦点问题,如果社会公众对这些问题普遍关注并且逐步形成较为一致的评价或者观点,就会形成一种社会舆论,从而产生较强的影响力。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社会舆论信息,是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表达的各种倾向性言论、观点、意见和情绪等的总和。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统计,截至201*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4.2亿人,突破了4亿人大关,使用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互联网由于具有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开放性强的鲜明特点,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表达心声、提出意见和建议的重要渠道。而工商机关肩负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重任,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百姓日常生活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及上网设施的日渐改善,网民数量不断增多,互联网中关于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评论、意见及建议也迅速增多。显然,工商机关加强网络舆情的收集、分析工作,并积极主动地开展舆论引导工作,是在新形势下坚持执法为民、积极履行职责、树立良好形象的必要手段。

网络舆情既具有一般社会舆论的共同属性,也具有自身独有的一些特点

网络舆情既然属于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便具有一般社会舆论的共同属性。比如,它以某个涉及人们共同利益的问题或事件为讨论对象,有大量的公民对这个问题或事件发表意见,并且形成一种具有共同倾向性的意见,这种共同意见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同时,基于互联网的跨时空、开放性特点,网络舆情在传播方式及舆论主体等方面与社会舆论有所不同。社会舆论往往通过人们的街谈巷议、口传心授来传递信息和表达观点,并以一定的意见、情绪、态度甚至行动倾向表现出来。而网络舆情的产生、形成并发挥作用是通过互联网,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中的新闻跟帖、论坛跟帖、博客、播客以及qq等即时通信工具、搜索聚合等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态度和意见等。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网络舆情主体的网民只是社会人群的一部分,网络舆情只是反映了以网民为主的某些社会群体的意愿。因此在许多情况下,不宜简单地将网络舆情直接等同于社会整体的意见与情绪。与传统的社会舆论相比,网络舆情还具有直接、突发、互动以及内容丰富等特点。互联网是完全开放的,它拓展了社会公众的公共空间,给了所有人发表意见和讨论时事的便利,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使每个人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这样,民众发表意见的渠道就更加通畅,往往在一个事件发生几小时甚至几分钟之后,就会有相关的意见和情绪等在互联网中发表和表现出来,从而使网络舆情能够直接表达民意并发挥作用。

在突发性方面,传统的社会舆论往往需要经过一个时期的酝酿和准备才能形成,因为街谈巷议等形式的局限,从事件信息传播、公众关注并参与讨论,一直到社会舆论的形成一般需要数天甚至数十天的时间。而网络舆情的形成则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出现加上大量情绪化的意见表达,在当事人不经意间,就可能迅速成为激发网络人群共同关注甚至共同谴责的导火索,使当事人在猝不及防的时候成为众矢之的。

一般来说,网上舆情的讨论主题极为宽泛,话题的选择往往是自发、随意的,任何人都有选择主题、话题和选择写什么、怎么写的自由,而网民又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各个领域,因此,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能随时成为网络舆情焦点,而且各种各样的文化诉求、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准则、道德标准都可以充分体现。在互联网中,网民普遍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这就使网络舆情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在互联网中,只要某一问题或事件被报道或者被发现,就会引发大量网民自觉参与讨论、发表意见、进行评论,并且很容易在众多网民之间形成互动,赞成方的观点和反对方的观点同时出现,相互探讨、争论,相互交汇、碰撞。这种网民之间的互动、实时交流,使各种观点和意见能够快速地表达出来,使讨论更广泛、更深入。

当然,网络舆情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许多网民受素质、学识方面的限制,或者受现实生活压力的影响,在发表意见时,容易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甚至有些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很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如果不加以及时引导,可能引发更多情绪化的议论甚至形成有害的社会舆论。

工商机关网络舆情收集、分析及引导工作的现状

从工商机关的网络舆情收集、分析及引导工作看,还存在不足,需要认真研究相关问题。

1.缺乏快速、有效的网络舆情收集及日常监测机制。

目前,各地工商机关还只是停留在人工收集、筛选阶段,难以形成日常性收集能力和持续性跟踪能力,往往只能依靠个人的感觉、经验等收集网络舆情信息,判断是否出现与工商行政管理相关的网络舆情热点问题,使网络舆情监测面较窄,反应速度较慢。当特定事件发生后,难以从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中及时、有效地获取深层次、高质量的网络舆情准确信息,给科学决策以及应急处置造成困难。

2.缺乏全面、科学的网络舆情分析机制。

网络舆情分析是通过对网络舆情信息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得出一种趋向判断和价值判断的过程。网络舆情分析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平时打好基础。但从实际情况看,各地工商机关在网络舆情分析方面还存在随意性强、方法不科学、缺乏系统性等不足,难以及时提交准确、严谨的分析报告。

3.缺乏引导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建立网络舆情收集及日常监测机制,加强网络舆情分析工作,都是为了让工商机关在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方面掌握主动,让网民的意见、情绪等朝着有利于维护市场秩序、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的方向转变,及时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从而变被动为主动。但从目前情况看,各地工商机关还普遍缺乏引导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

工商机关应当积极采取措施,深入研究网络舆情课题,力争在营造良好执法环境、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方面掌握主动

网络舆情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情况。由于网络舆情课题的理论研究刚刚起步,关于网络舆情的产生、传播、处置、引导等,人们还缺乏全面的认识。但着眼于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工商机关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加强网络舆情研究,在营造良好执法环境、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方面争取主动。

1.设立专门岗位和人员,切实加强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信息收集及引导工作。

如果条件允许,工商机关应当设立专门岗位,配备有专业素质的人员,负责对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信息收集工作。在网络舆情分析方面,由于涉及范围较广,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成立领导小组,由相关内设机构分别派代表参加监测组、调查组、信息反馈组,具体开展网络舆情的监测、评估、预警工作,并及时向本机关领导提交网络舆情分析报告。当出现某种特殊情况,需要针对某一阶段的网络舆情实施引导时,应当由本机关领导进行集体研究决策,确定引导原则及实施方案。

2.实行分层管理,建立网络舆情的信息收集和日常监测机制。

如今,互联网中已经按地域或者行业的不同细化出了不同的网民群体,形成大量的城市论坛、社区论坛、行业论坛等。网民根据自己所处的行政区域或者爱好等,选择不同的论坛登载信息、发表意见。这样,各级工商机关应当根据自己的需要,在网络舆情的信息收集和日常监测方面实行分层管理,分别针对本机关辖区情况开展工作。应当根据网络论坛或者网站的活跃程度、网民参与程度等,将网络论坛或者网站划分为不同的日常监测等级,确保对重点网络论坛或者网站实施重点监测。

工商机关应努力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收集一体化平台,加强网络舆情分析及预警工作,切实做到反应迅速,方法科学

工商机关应努力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收集一体化平台,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及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网络舆情信息自动收集系统,对重点网络论坛和重点网站进行实时监测,对海量信息自动筛选、过滤,缩短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时间,切实做到反应迅速,方法科学。在加强网络舆情分析方面,设立网络舆情评论员是一个好办法。应对评论员进行专门培训,使其熟悉网络知识,掌握统计学、心理学、新闻学以及危机公关方面的知识。评论员主要负责对涉及工商行政管理的网络舆情进行日常分析,预判其中的发展走向、舆论热点、媒体关注焦点,确定网络舆情级别和重要程度,对网络舆情走向作出正确判断。对一些影响面

大、可能导致事件升级的网络舆情信息,应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证第一时间获知事态信息。相关分析报告应当做到及时、准确、全面,对重要的网络舆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在建立网络舆情应急预警系统方面,应当将网络舆情管理纳入工商机关的应急处置方案。可以根据网络舆情的性质、影响程度、影响范围等方面的不同,将应急响应等级划分为特大级、重大级、较大级和一般级,实行红、黄、橙、蓝的“四色预警”,并建立相应的应急处置机制。

应当加强与上级机关以及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建立稳定、顺畅、高效的联动机制,适时规范发布权威信息,掌握权威信息发布的主导权。当网上出现重大舆论动向时,应及时向上级机关以及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报送和反馈有关信息。当然,为了从根本上使社会公众更加了解工商、理解工商、支持工商,工商机关应当在平时练好基本功,包括进一步加大政务公开工作力度,畅通消费者申诉举报渠道,突出抓好红盾网站建设,努力把红盾网站建设成征求意见、网上受理、在线交流、咨询问答、网上展示工商机关工作成绩的统一平台,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矛盾,客观表达诉求,理性消费维权

第四篇:把握网络舆论引导力发展和网络舆情应对

把握网络舆论引导力发展和网络舆情应对

党的十八大立足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提出了“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 唱响网上主旋律”等战略任务。

《现代汉语词典》对“引导”的解释有两层意思:一为带领;二为指引,诱导。“引导力”:既指正面带领力,又指负面指引与诱导力。

“网络舆论引导力”是舆论引导者按照预期引导方向,传播一定的观点与信息,并对舆论运行过程进行协调与平衡,影响被引导者意见、态度、倾向的能力。主要包括引导力的方向、大小与着力点三个构成要素。

方向:唱响网上主旋律

方向决定未来,导向影响人心。网络信息和传播技术的进步扩充了个体的话语张力、舆论场域的空间半径和舆论影响的时间长度,打破了原有舆论场域的动态平衡,激活了社会舆论的风险表达。

一、必须扩大网上传播的正能量。要改进网络正面宣传方式,提升网络议程设置能力和网络正面宣传的实力。

二、必须有序推进网络化的“协商民主”。要真正发挥网络的舆论监督作用,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也要发挥党报、党刊、党台、党网的吸引力与影响力,提升主流舆论的主导力。

大小:提高传播能力

大小决定势能,传播决定影响。没有传播的影响与没有影响的传播,都不是有效的传播。网络舆论引导力,不仅要让更多的人能看到,关键还要让看到的人能正确地看待并能正确地引导其他人的看法。

一、必须构筑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适应云时代互联网移动化、终端智能化、交互社交化和大数据化发展等趋势,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的数字化、社交化转型升级,抢占网上的先导权与第一入口权。

二、必须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遵循互联网商用为先、娱乐为王、交流为用、学习为优的传播规律,在发挥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平台的应有作用的同时,要适时引导,放大网络多元运用与服务能力。

着力点: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

管理必须规范,运行方能有序。信息革命正在改变权力版图。如果只是简单地按照以前的操作模式去划延长线的话,将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必须“加强对关系资源新版图的认识和研究,迎接新的管理革命,以便构造与新的形势相适应的新的社会管理模式”。从而真正落实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一、提高全党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管网水平。

二、提高执政骨干队伍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用网能力。

三、提高网民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网络素养。

只有提高引导力,唱响网上主旋律,才能凸显网络既作为公权力的延伸和补充,又作为公众代言者的双重角色。主动在“世道”与“人心”之间搭建起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脚手架。

第五篇:准确把握

准确把握“三转”中的几个问题

近期,委局机关利用半个月的时间开展了“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学习讨论活动,机关领导班子成员认真领学党的政策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机关广大党员干部积极踊跃参加学习讨论和自我剖析,切实增强了“三转”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本次“三转”学习讨论活动中,本人认真进行了学习思考和自我深刻剖析,有几点心得体会。概括起来,就是准确把握“三转”中的“四个问题”。 首先是“为什么转”的问题。在机关“三转”学习讨论活动动员会上,崔书记明确提出,开展“三转”是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纪委、监察部根据当前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形势和任务,对纪检监察工作提出的明确、具体的要求,也是纪检监察机关适应新时期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反腐败斗争实效的必然要求。一言以蔽之,开展“三转”是形势使然。这个“形势”即当前我们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出现的“三对矛盾”。一是新形势与旧思维的矛盾。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许多新形势新问题,党员干部违纪违法问题花样繁多、防不胜防,但少数纪检监察干部的思维仍然停留在以前,不能与时俱进,与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要求格格不入。二是新要求与旧观念的矛盾。纪检监察机关和干部应严格落实“打铁还需自身硬”和“监督者更要接受监督”的新要求,但极少数纪检监察干部深受传统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形式主义、官僚主

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严重,执法犯法、执纪违纪,影响极坏,亟需解决。三是先进性和落后性的矛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责所在,纪检监察机关和干部更应是先进性的表率和先锋官,但当前极少数纪检监察机关存在的“灯下黑”问题、少数纪检监察干部存在特权思想、特权观念、特权作风问题等,这些落后与腐朽的问题严重侵蚀着纪检监察机关和干部的先进性。开展“三转”,就是纪检监察机关加强自身建设释放的一种积极信号。

其次是“转什么”的问题。本次活动的主题是: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从工作职责、方法和主体进行了总体部署。但落实到个人具体实际上,就是要转思想、转行动、转要求。一是转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 “三转”的根本要求还是要转变纪检监察机关和干部的“思维”,这种思维主要包括“工作思维”和“身份思维”。“工作思维”重点强调职能定位和工作方法,“身份思维”重点解决工作理念和身份定位的问题。纪检监察干部要妥善解决好这种思维转换问题,就要放平心态,主动接受监督。二是转行动。这种转变更多地体现在作风方面。作风方面的事不是小事,它体现并决定着一个人的方方面面。作为纪检监察机关和干部要紧紧扭住这个关键,注重小事小节,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抓起,一个一个地纠正和改进自身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持之以恒地自我“纠风”。三是转要求。“政治坚强、公正廉洁、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

优良”和“忠诚可靠、服务人民、刚正不阿、秉公执纪”是对检监察干部和队伍的一贯要求。新时期下,重点要做好纪律严明工作,特别是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学习纪律。学习纪律是基础,组织纪律是保障,政治纪律是根本,要学会抓住重点,统筹兼顾,切实增强纪律性。

第三是“怎么转”的问题。这是“三转”的关键环节,决定工作成败。本人认为应突出做好以下三点:一是坚持力学力行。学习是一种能力,好学才能上进。本次学习讨论活动中,我们利用一周的时间,用力用心学习党的政策方针精神,在思想上领会中央精神实质,启迪思维,在行动上落实中央要求,把握大局,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部署要求上来。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本次活动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在学习讨论活动中,委局机关各室组重点对转职能、转方式进行了剖析,发现自身方面的问题,机关干部重点对自身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制定整治措施。问题导向始终贯彻活动始终,有效提高了活动的实效性。三是坚持结合实际。这是确保活动顺利有效开展的重要抓手和保障。坚持活动、工作两手抓、两不误,以活动促工作提升,以工作成效检验活动成果。在本次“三转”活动中,机关注重结合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机关集中学习制度等,保障了活动扎实有序开展。

第四是“转得怎么样”的问题。本次活动已经收尾,但收尾并不是收场。“转得怎么样”的问题始终是衡量本次“三

转”活动成效的最重要标准,也是今后我们工作开展需要思考的问题。怎么衡量本次活动成果?个人认为:一是与标准比。转职能重在突出主业,执好纪、问好责、把好关;转方式重在强化“再监督”,抓工作部署,抓督促检查,抓问责问效;转作风重在沉下去、出实招、求实效,切实维护纪检监察铁军形象。标准和要求已经明确出来了,这就需要我们一项一项对照检查,查缺补缺,心中有数。二是与先进比。要坚持“开门搞活动”的理念,不能闭门造车。纪检监察机关要与周边纪检监察机关比,纪检监察干部要与优秀纪检监察干部比。俗话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就明了。只有与先进比,才能看到我们存在的差距,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下一步提升工作水平注入新的能量和动力。三是与要求比。群众满意与否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价值的衡量标准。接受群众评判,赢得群众认可是我们纪检监察机关和干部“三转”活动的根本归宿。因此,要主动接受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媒体的监督评判,抱有开放心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绝不能藏着掖着、护短手软,坚持用群众要求这把尺子衡量我们的工作,以群众满意的形象履职尽责,这才是“三转”的真谛。

向你推荐更多精彩文章:

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实施意见

准确把握司法行政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定位

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准确把握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把握校园舆论形态 加强校园舆论引导——民科院舆情研究室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准确把握社会舆情全力做好引导工作》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313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