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研修班行草书班学习随感

研修班行草书班学习随感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9 04:47:01 | 移动端:研修班行草书班学习随感

  --中国书协西部书界新秀系列研修班行草书班学习随感
  
  李维君
  
  为了平衡中国书法发展现状的东西部差距,推动西部书法事业发展的步伐,培养西部书法拔尖人才,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张海主席倾情全额赞助的中国书协西部书界新秀系列研修班行草书班,于201*年5月14日至6月10日在河南省偃师市张海书法艺术馆举行,我受甘肃省书法家协会的推荐,与来自西部十二省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65位书界新秀一道参加了为期一月的培训。此培训班可谓领导重视、师资雄厚、规格高超、意义深远,中国书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陈洪武先生一月内两次来河南参加开班和结业典礼,并做了语重心长的开班讲话和热情洋溢的结业总结,张海主席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参加了结业典礼,并亲自为每位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寄予大家厚望。分别由洪厚甜、陈海良、陈忠康、于钟华、西中文等在当今书法教育、书法创作、书学研究方面处于前沿领域的书家担纲教学,每位老师一周的教学时间,白天晚上都安排课程,时间安排紧凑,课程设置合理,先后开设了颜真卿行书系列、草书系列、二王行草书系列、书法理论、诗词创作等课程,技法讲授与临习示范相结合,理论学习与临创方法齐推进,学习实践和文化考察互照应,聆听了各位老师最前沿的书法理论,近距离观看了目前最具创作实力书家的临帖和创作方法,亲身体会了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和悠远历史。现就诸位老师之书学观点做一归纳总结,将其共性与个性做一梳理,并对中原文化的考察感悟做一陈述。
  
  一、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已发展成为一门学科,不管是专业还是业余学习,都要有专业的精神和方法。旅法艺术家熊秉明在他的著作《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中提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哲学,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书法。本此授课的几位老师都是在书法艺术领域取得巨大成绩的书家,亲身领悟到书法艺术之深奥。洪厚甜老师讲,但凡历史上有成就的书家,都没有停留在书法的技术层面上,而是对古典法帖精神层面的东西进行理解深化。陈忠康老师也讲,学习书法,不但要有好的态度、好的方法,还要有方方面面的条件,技术层面都是低级的,最后还是靠文化修养,读书不是背几首唐诗宋词,而是读书明理,要有一种人文的理想,三分写字、七分修为。书法艺术的学习已经非常专业化了,本次授课的四位老师(这里暂不关注西中文老师,因为他是研究书法理论的教授,仅上了两节诗词创作课。),洪厚甜老师早年跟张海主席学习书法,后又先后拜师陈振濂先生和何应辉先生,从事专业的书法学习,陈忠康老师、陈海良老师、于钟华老师都是毕业于专业艺术院校书法专业的高材生,从书法本科一直到书学博士,接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陈忠康老师讲,一个成功的书家应该走过一个什么样的路呢?每个人一定要有一种专业的精神,一定要有一种学术的精神,取法乎高,得乎其中,写字不一定要太聪明的人,写字的人要“笨一点”,要下死功夫,写到一定程度要跟古人比,真爱好是一天离不开书法,满脑子都是书法,晚上做梦也是书法。学习书法既快乐又痛苦,好像时刻有个茧子把自己缚住,起初阶段随便写一下会很舒服,进入专业阶段后就会很痛苦。陈海良老师讲,学习书法一定要有研究性质的学习,他本人是唯技法派,一定要技术领先,技术不仅仅是笔法,还有墨法、章法等,书法艺术要用大量的时间去练、练、练,不是职业的是练不好的。洪厚甜老师讲,学习书法的人要善于不断地学习,不断的追问,谁为我们推开下一个窗户,基本的途径有两条,一是拜师,要找名师,即明师,明明白白的老师,时刻清醒,向谁学?学什么?怎么学?二是交游,不断扩展你交往的圈子,提高你交往的层次,最好是跨界交流,了解不同艺术领域的审美趋向,自学就等于自杀,跟大师学才能成功。其实讲的也是专业化的学习。我们目前许多书法研习者仅仅是一个业余书法爱好者,平均每天研习书法的时间还不到两小时,这怎么能与人家专业学习者比呢?
  
  二、临帖入古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临帖的准度和深度决定书法学习的高度。临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临帖的认识、临帖的方法、临帖的深度、临帖的目的、临帖的作用等,好多人是一头雾水。这次培训班的老师都非常强调临帖的重要性,不但用大量时间讲授临帖的方法,还给大家亲自示范。虽然这次参加培训的学员不乏兰亭奖得主、多次入展国展的作者,但在老师眼里,大家都还没过临帖这一关。洪老师说,书法学习的第一个核心是对经典的研究,对古人优秀范本的临摹是学习书法的唯一途径。洪老师认为,线和线的空间关系是书法艺术的核心内容。所以洪老师讲,临帖的时候,眼睛里是没有汉字的,只有毛笔的线条、力量感的表达,临帖的心理状况是从字帖到纸的过程,什么样的临帖让我们得到的信息量最大呢?人的参与,要用我们的眼光去感悟古人写字的心理状态、方法、思维方式等。临摹要解决两个方面,追问六个问题,一是怎么起笔、行笔、收笔,二是在哪里起笔、行笔、收笔,只要一行笔就决定了线条的空间存在,临帖不是简单的对形态的模仿,要追寻跟古人最接近的书写状态。陈忠康老师直接说,学习书法最好是把自己变成一个唐人,把自己的思维、心境调整到跟古人相同,包括价值观。他说,临地像、临地准是最高标准,意临是骗人的,辩证的说每个人都是意临,不可能是复印机。往往自己以为很像的时候,其实还是有许多差距,人的眼睛的观察是有些盲点的,并且手部神经能否跟上,肌肉也是有记忆的,不经过强化训练是不会有记忆的,晋唐的书法是需要很缜密的运动。陈海良老师是南京艺术学院书法专业毕业的,也是学院派模式培养出来的高手,他说,但凡在书界走出来的人都是临帖能力非常强的人,意临那是胡扯。于钟华老师是陈振濂先生的高足,曾作陈先生秘书十余年,更注重临帖,他曾创立魔鬼训练营书法培训班,专门解决临帖的问题。
  
  至于怎样去临帖,几位老师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个字一个字的抠,一笔一划的对照临,先求其形,后求其神。训练的方式一改我们通常的通临、抄帖的习惯,一次解决一个问题,反复强化训练,积少成多。只有把每个字的问题解决了,方可通临、背临。忠康老师在当今有着“复制古人”的美誉,他对临帖的要求甚至达到苛刻的程度,连一个小牵丝都不放过,他认为临帖的准度和深度是衡量一个书家高度的唯一标准,历史上开宗立派的书家都是非常精准的吸收了前人的笔法之后才做出改造的。他说,好多人把字帖临到一定程度就深入不下去了,造成了视觉疲劳,觉得没什么可学的了,我们要对每个字帖常学常新,要克服不断换帖的毛病。他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训练一双纯正之眼,大家的最大问题就是不纯,写的字看不出来出处,要做到无一笔无来处,肢解式的临摹很重要,大幅度地一遍一遍的抄写是没有用的。他认为,涂涂改改是个很好的习惯,着魔每一个点画,要看你来电的字,每天都要在新鲜的感觉状态下去写字,不妨可以死记硬背一点,每天消化一点,书法最怕被动临摹,每天练习一个小时是永远练不出来的,最低极限是每天四小时以上,生活刻板的人也练不出字来,要有性情,人最兴奋的时候创作的灵感就来了,有感觉的状态下写字就是记忆,人的记忆是需要唤醒的,先写正一点的字,再写草一点的字,可先做局部练习,再做总体练习,不能通篇临,不能抄帖,每天坚持,一俩月下来肯定有大的突破。要老老实实的方法,不要花拳绣腿,学点流行趣味,不要信笔乱写,要下笔有由,他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看到自己的不足,爱面子和虚荣是最大的障碍,要自我反思,要虚怀若谷。现在好多人的大趣味都基本一致,就是钢笔字的毛笔化,抱住一个古人一直走下去,就是名家。厚甜老师给我们训练颜真卿《祭侄稿》时用了一种方法,大家感觉很有效果。他选择了字帖里最能代表颜氏行书特点的两行字,要求我们做三个练习,一是弱化练习,要求大家用比较平和的笔调把这两行字临习二十遍,弱化颜体的特点,但必须是《祭侄稿》的笔调;二是做一个强化练习,把颜氏行书的特点夸张,比如颜氏行书的线条张力、墨色变化、篆籀笔法等特点进行夸大处理,练习二十遍,体验颜氏行书的特点;三是按原帖原汁原味的临习二十遍,三个练习做完,选出每一次最好的一张,全班进行交流。这样的强化训练对把握《祭侄稿》的特点有很有效的作用。忠康老师也讲,临帖不能追求一步到位,先把部分自己不会的笔画练习上百次,先注意一个问题,为什么学院派解决问题快,就是反复解决问题,重复练习,这就是方法,这就是捷径。临摹不准是观察力有障碍,好多人只盯着墨的东西,中国人讲计白当黑,要注意字的轴线、外接圆、外廓线、边廓线、字外空间、字内空间等。
  
  关于临帖的作用,几位老师都讲,临摹是为了创作,忠康老师认为,临帖临的好,但没有记忆,没有背下来是很悲哀的事情,从临摹到创作,应该是从创作到临摹,临摹是为了创作,这才是真正书法的标准。他还提倡大家背一本《晋唐二王书系字典》,深刻记忆每个字的字形,便于创作之用。沙孟海先生曾讲,临摹就是存钱,创作就象花钱。
  
  三、晋唐书法是中国书法艺术之源,只有追本溯源才能找到自己学习书法的门径。印宗秦汉,书归晋唐,这次培训真正理解了晋唐书法乃中国书法之源,几位老师的观点如出一辙,就连崇尚碑学的洪厚甜老师也认为:要认识王氏父子(王羲之、王献之)在中国书法史上的核心地位,“二王”是中国书法成熟的表现,“大王”就是被汉魏文化熏染出来的书家,他 “书圣”地位的高度,可以支撑中国书法的所有领域,任何游离于这个集体之外的人都会被中国书法所淘汰。忠康老师、于钟华老师都讲了关于书法正本清源的问题,他们认为,科学的发展是日新月异,但人文领域的学科不一定就是越往后越发达,而有些学科反而越是发展越衰微,比如思想史,多少年来人们没有超越老子、孔子。书法艺术更是表现明显,篆书没人写过秦代,隶书没人写过汉代,楷书没人写过唐人,草书谁能超过张芝、张旭、怀素,行书更是没人超过“二王”,所以书法艺术的发展是一部人们不断追根溯源的历史,好像历史的车轮向回转。海良老师也讲,宋元以来,古法尽失。清代的华琳曾讲,唐后无书,几位老师都认为,我们不能超越晋唐,还不如我们回到晋唐。如果我们真正了解晋唐文化,掌握了晋唐笔法,从晋唐哪一家入手都是正道,吃透一家后研习宋元以来的任何一家就会驾轻就熟,现在有些人直接研习宋元以来书家,就是取法乎下,路子不正,毛病百出。陆俨少曾讲,学艺术的第一口奶很重要。忠康老师一再强调,每一个艺术门类都有它的共性和个性,我们要先求共性再求个性,学晋唐的字不会有毛病,它包括书法艺术最核心的技法。不能学疯子写的字,也不能学寒酸字。说的就是不能临习明清以来有些书家的字,可以去欣赏,但不能做为初学范本。
  
  四、书法艺术必须技术性与文化性并重,最高境界是综合文化学养的情感表达。书法的技术性和文化性是近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去年龙开胜先生在《书法报》发表的文章《书法是文化的更是技术的》一文引起一时热论,从当下的一些展览来看,好像书法是纯技术的技法、设计比赛,看不出什么文化元素,但书法艺术的本真是它的文化性,几位老师不约而同的强调了书法艺术文化性和性情表达的根本特性。厚甜老师说,玩书法玩的是高贵的文化,高贵的人才能玩高贵的文化,练书法就是炼人生,修炼技术的同时要修炼人,要有敬畏之心,从点滴开始,注重修为,把自己的生命状态调整到一个高境界。忠康老师也讲,练字过程就是人生改变的过程,中国书法讲究的是艺术为人生服务,做人做到什么层次,字就写到什么层次。每一个练习书法的人都要练就读书的习惯和能力,会读书的人不一定成为书法家,不会读书的人绝对成不了书法家,最多是个写字匠,读书去俗。于钟华老师几乎每节课都要举例阐述做人与学书的关系,他用十几年来作陈振濂老师的弟子、秘书的亲身体验,讲述做人、做学问、练书法的关系,他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时代,有的人入了几次展、获了几次奖就飘飘然了,出名的早,说明危险期提前到来了。忠康、海良老师也多次讲,在北京,最大的问题就是怎样使自己静下来。他们几位都认为,书法创作离不开人的参与,也就是情感的参与,海良老师讲授草书,更注重创作中情感的宣泄,人生坠地,便为情使,大草书一直要宣泄情感,他认为书法比的不是技术,而是想象力,一幅好的作品体现的是你的人格,如其学、如其人。没有精准的技术,不能准确的表达书家的情感,但只有技术,没有文化仅仅是个写字匠而已。
  
  我要特别阐述的是于钟华博士对晋唐古法研究成果的讲述,使各位学员眼前一亮,他认为,自唐以后,中国书法的历史就是一部追寻古法的历史,宋元以来,古法尽失,那么,真正的古法是什么呢?人们都在追寻,曾今出现了米芾、赵孟睢⒍洳⑼躅臁捉兜缺冉辖咏跏媳史ǖ氖榧遥嵌济挥械玫秸嬲慕乒欧āS诶鲜θ衔票史ㄊ鞘榧以诙院鹤稚竺廊鲜兜幕∩希浞址⒒尤说闹竿笤硕δ芎兔试硕媛傻淖匀皇樾矗擞孟执队凹际踅岸王”系列法帖进行放大分析,并用束毫、铺毫、正锋、侧锋等方法给大家做了示范,运用这种方法临习王氏系列行草书,大家都感到的确容易上手,但有的学员认为这样写出来的线条虽然比较灵动、可比较单薄,是不是真的晋唐笔法还有待商榷。钟华老师是书法学硕士,哲学博士,对古文字学颇有研究,他用哲学的思维解析古典书法,寻找晋唐古法颇有新意,尤其是他总结出的晋唐古法的许多结字、布白、章法的特点,形象生动,便于理解记忆,比如他总结的字形结构中的射孔玲珑、如川之泓、一脉相承等;他从文字学的角度探测书法艺术的本源,也很有见地,颇具启发意义。可每一种新思想的出现总会引起诸多的讨论、甚至反驳,但真理越辩越明,我们期待书法艺术的研习呈现真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每周末是外出考察,培训班的负责老师张国朝先生是张海主席的秘书,熟谙书艺之道,设计安排的参观路线可谓用心良苦、每个景点都与书法艺术有暗合之处,我们先后参观了洛阳博物馆、王铎故里、中国文字博物馆、古殷墟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河洛(黄河、洛河)交汇处、陈家沟陈式太极拳发源地等文化景点,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和悠远深邃的书艺之道契合在一片片甲骨之上,蕴涵在一件件钟鼎之中,王铎董其昌的件件真迹散发着历史的幽香,使我们留连忘返。在国朝老师的家乡陈家沟的考察,大家印象颇深,在观看难得一见的陈氏太极传人表演的太极拳时,国朝老师一再强调太极拳与书法有好多的契合境界,通过观察其刚柔相济、连贯柔美的拳术,真是与书法艺术的运笔有天然的契合。尤其是太极园里修建的三道石门上面书写的三幅对联,表达的是练习太极的三境界,但它是与书法研习的三个层次完全相通,一曰招熟,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二曰懂劲,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类好手;三曰神明,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成妙手。这难道不是书法临习的三个境界吗?首先要懂技法,技法要熟练,其次是要把线条写出力感,最后是达到神韵流畅、表情达意之境界。好多学员都悟到了这种神妙,纷纷拍照记录。
  
  偃师的一月是难忘的一月,偃师的一月是快乐并痛苦着的一月,快乐的是遨游在书法艺术的海洋、聆听着顶级专家的讲授、如久旱逢甘霖、似醍醐之灌顶,感悟着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享受着其中无尽的乐趣;痛苦的是悟对古代贤哲,面对当今高人,顿觉自己知识之匮乏、书艺之浅薄,书法艺术之高深莫测,无法登其堂奥,听诸师之讲授,才摸得半点门径,时有书艺之难,难于上青天之叹,急躁漂浮之心如影随形。又扪心自问,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有幸找到习书之路,一步一步往前走,终会渐入佳境。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研修班行草书班学习随感》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328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