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来到这里已经两个多月了,从报道路上激动的心情,到实习期辛苦的劳作,到岗位上学习的激情…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算是体会到了从校园的天堂到工作的现实里的一小部分内容,毕竟今后的路还很久远,没人能对未来做好准确的预测。
虽说我们是本科生,但是考虑到现在大学教育的普及,以及学校的培养制度,每个人大学的学习状态来说,刚毕业的我们还是很难很快的投入到生产中去。所以一般在大学生入职之前,每个企业都会有所针对的对应届毕业生进行相关的生产方面的培训与实习。在这里每个企业的培训制度不同,人才的重视程度也不同。既然是想听我们眼光中的问题,那么在这里我就先提一点,后面待续。首先我想要说的就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由于我们这批新入职员工是总公司负责招聘的,所以本厂对每个人的情况如具体专业,工作能力,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都不是很了解,无法做到根据个人情况具体分配岗位,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如何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使其能够更好的为企业创造价值,这是每个企业应该做到也是必须做到的。否则,浪费企业财力不说,对个人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从我们自身来说,刚毕业的我们也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要明确自己只是普通的沙粒,而不是价值连城的珍珠。不要急于求成,不要眼高手低,不要自命不凡,也不要妄自菲薄。无论做什么,即使很小的步伐迈的很踏实也不要大步迈的扯到蛋。可是最重要的还是方向问题,首先要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方向错了,距离目标会越来越远,还要走回头路,付出更大的代价。因此,定位的决策决不能犯方向性的错误。
接下来想谈谈生产方面的问题,由于我厂是刚刚开始投入生产,这难免会遇到很多问题,设备的适应情况,工艺上的操作参数,配料方面的最佳比例最佳率值。这些问题在新投入生产之际都是难以避免的。不过这些在找好所有的最佳数值后都会得到解决,生产业逐渐趋于平稳。所以在这个事故多发的时期,如何解决问题才是关键。从我所接触的方面来讲,烧成方面,熟料游离钙忽高忽低,预热器塌料堵塞,煤粉燃烧不完全还原气氛煅烧,多为黄心熟料。原料方面,磨机时常发生大大小小的毛病,下料不稳定,时常卡料,原料易受天气影响,阴雨潮湿天气湿排灰断料尤为严重,而且进厂湿排灰掺杂物较多,多为一些树枝,经常堵住203下料口。入磨粒径方面控制不得当,常有大块进入磨内引起震动偏大,严重时回转下料器直接跳停。还有生料细度要求上,虽然料越细,传热面积越大,预热效果越好。但是过细的生料首先在粉磨时会增加电耗与操作难度,影响产量,其次在窑的操作上也会增加难度。水泥包装方面下料口总是堵料,具体原因我不懂。造成这一切事故的原因与新建厂有一定关系,除此之外还与带病运作有关。一是所购置设备不能满足设计要求,二是迫于资金紧张尽量压缩投资,该配备的设备没有置购,配件材料跟不上,对员工只有使用,忽略素质提高的培训和教育。在这里想说下关于培训方面,公司应该避免走形式主义,该有的人力资本的投资就应该得有。从公司的角度看也是怕对员工培训完了,到时候别人跳槽自己倒损失了,或者让员工不重视培训。这些问题公司都可以想办法解决。综上所述问题,实现安全平稳质量合格的成产需要精细的技术管理与精细的操作技术。具体内容请参考书目《水泥新型干法生产精细操作与管理》-谢克平。
接下来想谈一下余热发电方面。现在中国也提出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这里,节能问题与废物利用问题占有很大比重。水泥工业是个高耗能产业,能源支出在生产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新型干法水泥成产熟料过程中,窑头窑尾的废气余热除了作为二次风三次风以外,对其进行热回收,进行发电也是值得应用的地方,这对缓解电力紧张,降低能源消耗有很大的帮助。我听烧成丙班窑操作员说,我厂的余热发电并没有得到实际应用,如果得以启用的话,节省能源直接降低成本不说,也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助于减缓大气的室温效应(这点扯远了)。
还有第二条生产线,4500T/D的熟料生产线在我国来说也算是中上等了(何况设计4500我厂实际可达到5000,也是听窑操说的),如果第二条生产线也可以进行投产的话,那么其所创造的收益也是相当可观的(虽然现在水泥还没有生产许可证,但是熟料销售方面也是不错的)。现在二线处于闲置阶段,许多设备在风雨中其耐久性多少会有所降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设备的闲置时间越长,到时候真正应用起来出现问题的概率就越大。我也知道公司也是有原因的,毕竟不是管理层,也无权考虑这些重大的问题。
内容不多,废话不少,以上便是我入厂以来的感悟与发现的问题,毕竟知识经验有限,有毛病的地方大老张主任大可当做无稽之谈审阅。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入厂感悟》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329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