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作材料
  • 扫上方二维码
  • 可以定制写作
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 公文素材库手机版
  • 最近更新
公文素材库
  • 首页
  • 优质公文
  • 范文素材
  • 党建材料
  • 计划方案
  • 工作总结
  • 工作报告
  • 事迹材料
  • 心得体会
  • 述职述廉
  • 竞职竞聘
  • 发言表态
  • 主持演讲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现代教育学》读后感

《现代教育学》读后感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9 05:06:01 | 移动端:《现代教育学》读后感

  ——兼谈对教育的理解
  
  近日,我报名准备参加教师资格认证考试,以获取一个高中教师资格证书。其中一门考试科是《教育学》,按照规定不得不购买这门课的复习资料是一本内部编印的《现代教育学》。
  
  客观地说,这本内部资料除了有一些排版错误的毛病外,编者罗列了《教育学》的很多最新研究成果,内容丰富,材料详略得当,也算是一本编得精致、实用(针对考试)的当代《教育学》汇编。可我在仔细阅读之后,心中竟空落落的,是乎没有一点充实的感觉。书中大量篇幅阐述的这个名词、那个概念,这个模型、那个学派,这种规律、那种原理,这种意义、那种作用给我的感觉实在是在玩文字游戏,这些纸上谈兵的空头理论除了增加考试的难度外,对指导一线教师提高教育水平实无裨益。
  
  多年来,我们的教育理论工作者总在忙碌着翻译国外的最新成果和整理传统教育的精华,教育理论书籍种类是越来越多,书是越写越厚。可不知他们思考过没有,为什么社会和人民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满意度却越来越低?这难道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没有关系吗?难道与政治体制发展滞后和教育发展超前没有关系吗?
  
  有人说,人的身上有两种属性并存:动物性(兽性)和社会性(人性),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减少动物性,增强社会性。“人之初,性本兽。”意指人生之初的婴儿和动物幼崽类似,只知道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其实是对自身生存和种族延续的适应,一句话说是生物的本能。而教育的意义就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用持之以恒的方法加以引导,以减少人的生物属性,增加人的社会属性,也叫人性。因此,“育人”被当作教育的本质属性已是中外教育家的共识。但就是这个共识,在我国却正在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淡化、弱化甚至是异化。我们的教师,为了学生的分数,不惜为学生作假;我们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分数,不惜一切代价,更不让孩子做家务怕耽误学习;我们的社会,以有钱有势为成功的潜规则,而不管成功的方法和过程,造成社会价值取向严重偏离社会道德的轨道。分数,成了学生的命根;考试,成了教师的法宝;升学,成了家长的目标;升学率,成了学校炫耀的资本。这些不良现象,屡屡被每一个有良知的人所痛心、所焦虑,可这有什么用呢?为此,我认为一线教师已经到了非仔细思考现行教育不可的时候了。故不揣浅陋,谈谈自己对教育的一些理解。
  
  教育首先应该尊重生命、尊重人格。既然人是一种动物,其生物属性中最重要的一点生命和生存理所当然应该得到尊重。同时人又是一种高级智慧生物,有其思维、逻辑和情感,教育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人格,维护每个人的尊严。作为实施教育作用主体的教师,也就应该把关爱学生生命、关爱学生健康、关爱学生身心发展,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情感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分数或者其它的方面放在第一位。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不能也最好不要做教师。
  
  教育应该教人“求真”。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的现行教育充斥着虚假,这将会给成长中的学生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我认为,当学生从天真无邪的儿童成长为一个初具是非判断力的少年时,教育中、生活中的种种虚假和丑恶对他们世界观的形成所造成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他们将会比“狼来了”这个寓言中的成人更加地感到空虚无望和无所适从。而作为干“良心活”的教师,应责无旁贷地让学生了解真实的社会、了解真实的生活、了解真实的人,可这有多难啊!因为,我们教师作为普通人,谁又敢说自己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真”人呢?我不奢望每个教师都能做到言必真,行必果,但我希望教师都能成为不自欺欺人的人。
  
  教育应该教人“求善。”心中常存感恩、怜悯之情即为“善”。教育应该让人常存感恩、怜悯之心。我坚信,一个常存怜悯之心的民族,才是最伟大、最强盛的民族。日本经济发达,可野心昭昭,为其不改,永远也不会强盛。因为一心想称霸的人,其实内心是懦弱的、可怜的。教师教学生求善,当让学生对生命万物常存怜悯之意;对父母、师长常存感恩之心;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教育应该教人“求美”。赏心悦目谓之“美”。广义的“美”应该是“真”和“善”的完美结合。作为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求真、求善,那么让学生悟出何为“美”就会水到渠成。如果能让学生自己知道真正的美,那德育教育就不象现在这样苍白无力了。我常想,试图以开设思想品德课程、政治课程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结果无异于缘木求鱼甚至是南辕北辙。因为很多学生看透了虚假,又怎能相信书上的“崇高”的谎言?惟有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方有可能追求完美的圣人境界。这可真是奢求啊!
  
  教育最后才是教人“求知”。在这一点上,可能很多人认为已经做好了,因为现在的应试教育已经将追求知识的掌握做到了极至。其实不然,此“求知”非彼“求知”也。真正的求知,是学会学习,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时髦的说法是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而不是像现在大行其道并被多数老师屡试不爽的对学生强行的“硬灌”“死揪”“填鸭式”的“知识轰炸”。须知,古人所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乃是至理名言啊!所以在我看来,中国教育让人真正“求知”的路还很遥远、漫长。
  
  以上仅是我对教育的肤浅理解,难逃俗套同时也是纸上谈兵,惟望能警醒同仁,抛砖引玉,则愿足矣! 读后感》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现代教育学》读后感》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329772.html
  • 上一篇:信仰的力量读后感
  • 下一篇:最后一页
推荐专题
  • 学生会竞选稿
  • 组织生活发言稿
  • 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新篇作文
  • 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发言
  • 个人对照检查材料
  • 党建工作责任述职报告
相关文章
  • 1《影像中的教育学》读后感
  • 2《影像中的教育学》读后感:教育的目的是
  • 3教育学着作读后感
  • 4《信息技术教育学》读后感
  • 5《现代教育学》读后感
最新文章
  • 1《复兴之路之峥嵘岁月》观后感
  • 2《现代教育学》读后感
  • 3信仰的力量读后感
  • 4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体会
  • 5“三敢三创”活动学习体会
  • 6世界是平的《theworldisflat》读后感
  • 7员工《世界是平的》读后感
  • 8《世界是平的》读后感
  • 9为人民服务读后感
  • 10《金正昆讲礼仪》观后感
  • 11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 12《黑骏马》读后感
  • 13《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300字
  • 14课改中班级管理之感悟
  • 15《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600字
  • 16《我会想念你》读后感
  • 17校园安全文件学习体会
  • 18《老人与海》读后感2000字
  • 19参观西柏坡有感
  • 20电力《安规》学习体会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法律顾问 |  删除申请 |  联系我们
信用保障

公文素材库友情提示:本网站所有内容为共享上传提供,不涉及任何商业利益,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Copyright © www.bsmz.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共享时代 共享你我他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