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普世价值”思潮在我国高校渗透的四种路径亟需引起重视
自20世纪90年代初“普世价值”传入我国后,传播的范围也从学术界逐步转向政治领域,并渗透到大众文化生活,对人们的思想观念造成了较大冲击。高校作为社会思潮传播的集散地,更是首当其冲。调查发现“普世价值”思潮在高校渗透路径主要有:
一是绵里藏针:以文化交流为渠道。一种方式是利用各种非政府组织(NGO),以学术研讨、科研项目资助等方式,增强“普世价值”的渗透力。目前,在华活动的西方NGO有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胡佛研究所、福特基金会等。这些NGO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传播“普世价值”,或直接资助旨在宣传“普世价值”的科研项目。以福特基金会为例,1991年该基金会资助的“中国的权利意识与制度”“当代世界比较宪政史研究”,就引起了中国的民主宪政思潮。这些NGO都与政府联系密切。如福特基金会通过资助出版、教育机构、研讨会和学术组织的方式,积极参与推广美国文化价值观。 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学者互访、扩大留学生规模等方式,吸引中国学者和青年大学生亲身体验西方社会文化和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扩大“普世价值”的影响力。从1948年开始,美国政府就推出了大型对外教育文化交流项目“富布赖特项目”,主要资助世界各国的知识分子出国学习、访问和研究,致力于培养知识分子中的亲美派。“富布莱特项目”已与中国125所高校有密切合作,共有846名研究学者赴美研修。
二是推波助澜:以学术活动为动力。学者是“普世价值”在高校渗透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一些所谓的“民主精英”和学者一直以各种借口攻击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大肆向我国推销西方价值观和社会制度。例如,“历史终结论”的提出者弗朗西斯·福山多次到中国内地知名高校讲学,大谈特谈西式民主,一度引起青年大学生的追捧;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因为对现实不满,公然在课堂上传播“普世价值”,发表与法律法规相违背的言论。当前“西式”学术话语体系已成“普世价值”思潮在高校渗透的支撑力量。附着在学术话语体系背后的“普世价值”在我国高校产生深刻影响。当今中国学术界众多研究领域中的一些核心概念范畴、关键议题、基本理论以及理论研究的参照尺度等,均来自西方,其定义权、解释权和评判权也由西方把持。
三是借船出海: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大众传媒电影、电视、书刊等已成西方国家进行“普世价值”渗透的重要手段。是“普世价值”渗透的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如美国影视作品巧妙表达了西方“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价值观念,如美国大片《星球大战》《拯救大兵瑞恩》《疯狂动物城》等。同时,很多书刊也是采用西方的话语体系来诠释和解读当代中国社会,诸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论中国》、美国学者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等,这些论著分析方法独特,结论新颖,深受大学生喜爱。但因大学生阅历尚浅、学识不足等制约,很难洞察其价值观的渗透。此外,西方国家以网络优势以微博、微信、各类论坛等形式在网络上大肆宣扬“普世价值”,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无声地价值观渗透。
四是借题发挥:以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为契机。西方媒体善于借助突发事件进行“普世价值”渗透。在过去10多年里,我国社会经历了多起重大的突发事件,如“非典”“三鹿奶粉”“甬温高铁”事件等。由于我国政府应急机制尚待完善,加之新闻报道有时滞后。这给了西方媒体借机歪曲攻击我国没有自由、民主和人权,向我国兜售“普世价值”,误导青年大学生的机会。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重大事件故意炒作“普世价值”。如2008年,一些人利用“汶川地震”救灾的机会大肆宣扬炒作“普世价值”;再如201*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西方敌对势力故意混淆视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自由”与“普世价值”中的“民主、自由”混为一谈;又如201*年,习近平提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命题,也成了“普世价值”鼓吹者借题发挥的重点。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