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反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亟待破解人才瓶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关键在人。当前,农村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人才瓶颈,教育、医疗卫生、科技以及村“两委”干部都面临人才短缺的困境,不把人才这个短板补上,乡村振兴战略就像纸上谈兵,难以落地生根,因此,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亟待破解人才瓶颈。
一、当前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人才瓶颈的主要表现
一是乡村吸引力不足,留不住人才。政府制定的支农惠农政策缺乏落到实处的执行者,农村发展产业缺乏有足够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带头人,缺少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带头人。城乡之间的发展严重不均衡,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差异悬殊,导致人才从农村向城市、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向东部发达地区单向流动。
二是人才总量不多,质量不高。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不足、文化层次总体偏低,人才队伍的结构不合理,技术型人才偏多,缺乏管理型人才。
三是人才的配套服务机制不够健全。人才成长及发挥作用的要求与机制不活的矛盾仍然客观存在,部分人才特别是农村乡土人才因身份限制,难以纳入党委、政府选人用人的视野,长期面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缺乏相应的社会尊重和工作平台,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这些“田秀才”和“土专家”的积极性。
二、破解人才瓶颈的建议
乡村振兴,首先是乡村人才的振兴,要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
一要凝聚乡村振兴的发展共识。乡村振兴是党中央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对“三农”问题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乡村振兴战略是加快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迫切要求,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必然选择。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引导,通过媒体宣传、典型示范、巡回宣讲等方式,营造“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的舆论环境,实现“人才向基层流动、智力向基层汇聚、科技向基层延伸”的良好局面。
二是要建立健全人才的激励机制。尽管在上级部门强有力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推动下,乡村发展活力不断展现,发展机会日益增多,但从总体上看,乡村的待遇仍然普遍偏低,创业风险依然较大,环境条件难以与城镇相比。所以,促进人才智力向乡村流动,单靠市场行为是行不通的,而应该将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这种激励既要通过激活农村市场来体现,也要通过更有力的行政引导,如强化服务“三农”人才的晋升激励、待遇激励与责任等方式来体现,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
三是要建立健全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保障机制。目前农村还不具备像城市那样的创新创业的软硬环境。实践证明,很多优秀人才都不愿意在农村创业,其主要原因是缺乏诸如资金、风险保障、技术服务等配套的支撑。因此,应加大对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经费保障,明确各地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经费占其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的比例不少于40%。激励创业创新,重视职业农民、创业农民、产业农民的精准培训。着力培育“农创客”,造就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民。在各级决策咨询机构增加“三农”专家比例,并在现有机关干部中聘任一些决策智囊。设立“三农”专家顾问团制度,积极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囊”服务。选拔优秀人才赴境外、国外培训,扩大国际视野,不断提高“三农”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理论素养。
四是重点要抓好农村基层“四支队伍”建设。围绕“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要求,建设一支善于推进农村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现代农村服务业发展,以产业企业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生产能手、乡村旅游人才、电商发展人才为主体的产业发展人才队伍,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围绕“生态宜居”要求,建设一支善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在规划、旅游、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具有专业技能或专业素养的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谐美丽新农村。围绕“乡风文明”要求,建设一支传承发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乡土文化能人、新乡贤、非遗传承人、手工艺人等乡土文化人才队伍,推进社会主义乡村文明建设。围绕“治理有效”要求,建设一支以加强乡村建设和管理的乡镇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村(社区)“两委”班子为主体,村民小组长、新乡贤、道德模范、老党员、老干部等人员广泛参与的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共同推进乡村治理和城乡社区服务现代化。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