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传统征文

传统征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1 23:38:44 | 移动端:传统征文
第一篇:“传统文化”征文比赛

资源环境学院举办“传统文化”征文比赛

由资源环境学院学生会宣传部主办的“传统文化”征文比赛的颁奖典礼于10月24日在学院101报告厅举行。党总支书记赤学礼,学院总支副书记倪彬,学办主任李瑾,201*级辅导员冯亚亮、白雪梅老师出席了本次会议。学生会全体干部,各班班长、团支书参加了本次会议。

赤学礼书记首先对本次活动的教育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强调本次活动之所以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与班级的配合及同学们积极的响应是分不开的。随后李瑾主任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简要的点评。学生会宣传部部长彭博对本次活动做了总结,并宣布了本次征文比赛的获奖人员名单。学院领导为各位获奖的学生颁发了荣誉证书及奖品。

本次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同学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入,同时也丰富了学院的文化生活,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

(文/郭梅)

第二篇:传统文化征文

年轻人,你的“礼”哪里去了?!

——谈当代年轻人基本礼貌的缺失

在驾校学车时,教练不住的叮嘱的一句话,由此引起我关乎“礼”的现实探讨。学车的人都知道,最后一项是大路考,考官坐在副驾驶位上,负责考试的全程指挥。教练在我今天上午考试前一直不断的叮嘱我,上车前要向考官打招呼,叫一声:“考官好”,这是最基本的礼貌,一定要谨记。

教练的多次嘱咐让我感触颇深。且不说向考官问好会给考官留下一个好印象,让你容易一点通过。就最基本的行为礼仪方面来说,见到一个有人生阅历的长辈时,问声好,是最起码的礼仪规范,我想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现实生活中年轻人无视长辈,见到长辈头都不抬,甚至顶撞长辈的现实比比皆是,不要拿个性、独立、非主流作为挡箭牌,这是作为人的最起码的行为准则,如果做不到,那就不配称为人了。晏子曾在《晏子春秋》中说过: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人之所以比动物高贵,就在于人有动物所没有的“礼”。就算是在极为自由民主的西方,我想一个人见到长辈总会有点礼貌的表示,即使他们表达的方式与我们不同。

孔子有云:不学礼,无以立。

传统文化中有太多关乎“礼”各家见解,那“礼”究竟有哪几种意思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各种“礼”的内涵。

礼,体也,得事体也。

礼,即行为,在交际、活动过程中个人行为。 比如:行为得体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富也

礼,方式或者途径。通过祭拜鬼神以求保佑、赐福;获取财富。比如:礼金

文言文中的“礼”字,现在被简化为“礼”。履者,可行、可作也,说明礼原本是一种可以被人重复践行的巫术活动。礼可能起源于原始部落的神鬼祭祀与崇拜行为,后来由纯粹的事鬼、事神逐步扩展到事天、事人、事政的方面。所以,王国维说,“又推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

然而,人类社会进化到今天,古书中的“礼”已经渐渐留存在古书中了,这并不是说我们已经抛弃了它,而是它正在逐渐被现代社会所同化,从而展现出另外一种内涵。虽然如此,但是作为新时代的中华民族的未来,我们不应该,也不能把我们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精髓丢弃,上文中所说的问好,只是我所说的现代“礼”的微乎其微的一部分,但却是最基本的一部分,尤其对于接受西方外来文化影响的年轻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这种“礼在现在”

《史记》中有一句: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

承认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而不是一个法治社会,让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的我来说,觉得既无奈又尴尬。即使是中国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法制也在30年中不断完善,但是却仍然未完全消弭中国社会浓重的人情味儿。在某些方面反而有着向极端化发展的趋势,这不是国家领导所能控制的,这是中国这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社会所独家酿制的结果,它需要国家的政策导向,体制改革,更需要中国每个

人的努力。而一个国家最大的希望莫过于年轻人,一个国家青年的素质决定着这个国家未来的发展空间。基本的礼仪规范是作为一个人最为基本的要素。

礼者,敬人也。

人无礼,则无以立。

人无礼则不生,事不成则不成。

作为一个正处于高度发展的并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年轻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而基本礼仪素养是一个人发展的根基与灵魂,一个国家的年轻人连最基本的礼仪规范都不懂,那么这个国家民族是不会有希望的,文化健全与完善的同时会促进经济、政治的进步,所以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才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年轻人,请收起你的所谓的“个性”、宣扬的“绝对自由”吧!当你具备了作为一个健全人格的“人”时,我们再来谈个性与自由。

第三篇:传统节日征文

乌米饭的联想

前几天,家里的两位老人突然说吃乌米饭的日子到了,之后两天也果然就买了乌米洗洗淘淘。我问了一问,却也说不出什么节日来,老人年纪大记性也不如从前了,只是约莫记得这个时节,都是要吃乌米饭的。仔细想了想,似乎往年也真的是这样,只是我和我的姐妹并不太关心这些“陈旧”的东西,也不太爱吃乌米饭,所以虽然年年吃,却又年年忘。

相较之这连名字也记不得的节日,端午节才是我最喜欢的节日。说句实诚话,倒也不是多么敬重先人,学生么,总是喜欢放假的。比起一些平平淡淡的节日,端午节的花样就很多了。我的奶奶是个包粽子的好手,洗粽叶、洗糯米、调酱油,通通一个人就能全抓在手里,包出来的粽子咸淡适宜,不会让人总觉得吃不到肉,也不会过于油腻。

我对于包粽子的过程是很感兴趣的,也在一边跟着学,但不知是天生的“手笨”还是什么原因,粽子不是变了形,就是不足普通粽子的一半大。这样的粽子奶奶决不同意下锅的,所以我也只能算是做了半天无用功。,再之后也就兴致缺缺,转而在一边等着吃,自己不再动手了。

我是喜欢呆在家里的人,因此就算有什么赛龙舟的活动也不会去参加,有时一行人举着一条长长的“龙”吹锣打鼓的过来,才会在阳台上远远地望一眼,路的两边总是挤满了人,人与人之间紧紧挨在一起,摩肩接踵的,似乎要满出来一样。

晚上的时候,桌子上必定是一大盘白切肉,一碗红烧黄鳝,以及对半切开的咸鸭蛋。夜里和家人一起坐在院子里的桂花树下,平时都不喝酒的人,也会小酌一杯秋天时酿造的桂花酒,虽然不是什么正正经经的雄黄酒,但也很是有滋有味。

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似乎都离不开一个“吃”。类似端午节的粽子,还有比如清明节的清明团子,元宵节的汤圆,除夕夜的水饺诸如此类的,毕竟“民以食为天”么。中华民族对于吃的热衷程度从什么八大菜系,数之不尽的小吃就可以看出来。就是一个再小的边城,也会有那么几样独特的小食。

现在越来越开放,街上什么韩国料理、日本料理、牛排披萨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在中国开得格外红火的洋快餐“肯德基”更是络绎不绝。尤其是年轻人,格外崇尚这种外来食物。我的表姐就非常喜欢韩国料理,有事没事总要去吃几回尤其是看了什么电视剧,里面的人吃什么,她也总要想方设法的找来试一试。

在我看来,这种把饭包在海苔里,又或是什么酱料浇在米饭上自己拌着吃,还不如老老实实的叫上一碗白米饭,点几个合心意的小菜来的舒坦。江南的人口味大多都很清淡,我是一点辣都不吃的,自然也就无福消受什么正宗的“韩国辣白菜”了。去过一回我就提不起兴趣再去,我的姐姐埋怨我一点也不懂得享受“时髦”。我却担心她会不会哪天吃着吃着突发奇想要跟外国人去过日子了。

后来隐隐约约听说我们的端午节似乎被别的一个小国家申请走了,这过了这么多年的传统中国节日,突然就变成了别人家的节日了。就连带屈原先生也成了“外国人”了,我觉得像他这样宁死不屈的刚烈人,要是九泉之下能知道,哪怕是个再儒雅的读书人,肯定也要破口大骂的。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留下来的古老文化传承几乎数之不尽,是西方人眼里“神秘的东方龙”。但是对于国人自己来说,似乎那些老一辈的东西无足轻重。我有时候想,是不是就是因为时光太厚重了,所以即便被什么历史浅薄的小国家抢个一些什么去,也就无所谓了。

我的奶奶今年要70岁了,身体时常会有病痛。“粽子啊包不动的!”奶奶说这句话的时候似乎有些意兴阑珊。今年我们家吃的粽子是我喜好下厨的大阿姨包的,我吃着总觉得没有奶奶包的那么好吃,那么“有味道”。要是等我成家立业了,大概连自己包的粽子也吃不上(内容来源好 范文网www.bsmz.net)了,只能去商店里买那些包装华丽,吃在嘴里却味同嚼蜡的“礼品粽子”了。饺子、汤圆成了冰箱里随时可取的速冻食品,也不如老人嘴里“老底子”的那么有味道了。

说了这么多总觉得让人有些扫兴,闷闷的提不起劲道来,但是日渐薄弱的中国老文化确实让人担忧,一想到传言说连孔老先生都可能被那可恶的外来者“窃”去,简直令人揪心。在中华历史传承中添上重重一笔的人物,没想到几千年后竟然会成为什么“外国人”,真是稀奇,稀奇得令人发笑!

孕育我长大的土地啊,浇铸我灵魂的民族啊。

保重!珍重!

第四篇:革命传统教育征文

革命传统教育征文

商洛市小学六年级五班卢嘉乾

在这硕果累累,风景怡人的金秋十月,踏着时代的节拍,我们又迎来了共和国的生日,她是这样的令人心潮激荡;她是这样的令人信心倍增;她是这样的令人充满希望,我热血沸腾,浮想联翩.我想到了小萝卜头,在黑暗的牢房里面用过的那一截铅笔:想起了张指导员为了让孩子们读书付出了生命;想起了小英雄雨来,与敌人斗争的机智勇敢;想起了丰碑,想起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这雄壮的国歌声把我带进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带回了风雨飘摇的岁月,在哪个年代,多少革命先烈随时准备牺牲,在那灾难深重的战争年代多少华夏儿女为了民族的独立,抛头颅,洒热血.战争年代的每一天,每时每刻都发生着感人的故事,懂存瑞,黄继光,刘胡兰这些熟悉的名字都让我们难以忘怀,他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牺牲我一个,幸福千万家,为了中华民族,他们无怨无悔,我为我们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感到骄傲,我以生在这样的国度而感到自豪.

英雄的年代早已远去,但他们视死如归.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感情一直激励着我们,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尊严,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国家.亲爱的同学们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生活在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美好生活中,我们一定要继承革命传统精神,做一个有责

任感的中国人,要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做一名合格的少先队员,才不愧对胸前的红领巾.

革命的岁月虽然离我们远去,但革命的精神却永驻我们心间,永远指引我们前进.

第五篇:弘扬传统文化征文

明辨“古人云”

数千年的灿烂文明赋予华夏大地独特的厚重;先哲们的思想言论留给炎黄子孙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年轻人逐渐将传统文化淡忘,有人能日观外国电影四五部,却从不阅读国学经典,有人能把英语说得滚瓜烂熟却在文言文面前望而生畏,有人能津津乐道于现代服饰却无法欣赏旗袍的风韵,有人能哼唱数十首外文歌却说不上十句《论语》。重拾传统,重温经典是当代青年急需加紧补习的课程。但人们在吸收传统文化养分的同时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复古主义,表现为动辄援引“古人云”为自己的言论、行为保驾护航,以为一旦拉先人出马,就站稳了脚跟,不容辩驳。

然而,在那些充斥着古人言论的话语中,不知多少是谬论、悖论,一些被有心人当做金玉良言的古语里又有多少是经不起推敲的时代糟粕? 断章取义、曲解传统思想是谬误产生的一大原因。某些政府官员在阐述执政理念时公然打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口号,认为控制民众舆论,堵住民众之口是重中之重,于是拒绝民众批评意见,粉饰工作失误,大行愚民政策。君不见,某些部门在此种方针的指引下,百姓不敢建言献策,信访局门口成批上访者被黑心执政者以“维稳”为由遣送回家。这句话本出自《国语》,原文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本意是劝谏执政者要重视民意,切勿阻止人民的批评之声,否则后果严重,并非“堵住百姓之口比治

理河流还重要”。愚昧的执政者恰恰把古人的观点翻转,倒行逆施,令百姓遭殃。

李商隐有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小学生作文乃至不少报刊杂志中,这句话被用来赞颂人民教师的无私奉献。赞美教师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铺天盖地地频繁使用在学生心中埋下根深蒂固的观念:李商隐的这句诗只能被用来歌颂教师。殊不知原诗的意境与教师风马牛不相及,“春蚕”一句紧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含一语双关之意,丝与思谐音,表达着诗人对心上人的思念,而蜡炬的意象与人流泪相似,传递出诗人因思念而心力交瘁的状态。因此,这一句的最正确用法是形容思念,与原诗最为贴切。中学生写牵挂亲人,怀念故土的文章时皆可借用此诗句,事实情况却是鲜有出现,可见以讹传讹地误解古语抑制了年轻作者的发挥。

凡事有利必有弊,在古人思想中优秀的固然比比皆是,思想糟粕亦不少,人们如果不假思索地乱用,无异于让古人的谬误与自己的歪理叠加,错上加错。儒家思想中有“三纲五常”,其中“五常”为仁、义、礼、智、信,属于中华传统优良品质,值得我们代代相传。相比之下,“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由于时代的局限,在自由民主的今天则显得格格不入。在小部分家庭中,大男子主义的丈夫一心要凌驾于妻子之上,自恃为一家之主,处处专制独裁,美其名曰遵循中华传统的纲常之道,结果往往是导致妻子不堪重负,情感破裂。至于部分已为人父者更是死守“三纲”不放,在与子女的

交流过程中缺乏平等对话,没有尊重互信,取而代之的是强权甚至暴力,沦为失败的家长。

身为年轻的一代,我们拥有的是青春活力,学习能力得天独厚,但我们涉世未深,缺少的是理解与辨别。在接受古典文化熏陶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多闻阙疑,博学勤思,读懂古人的思想,更要明察秋毫,善于分辨,取古人精华去腐朽糟粕。正如古人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向你推荐更多精彩文章:

中华传统美德征文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征文策划书

中华传统美德征文方案

”如何更好地传扬传统文化“征文

中华传统文化—我们的传统节日征文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传统征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334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