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理学本科生自荐书
尊敬的领导:
您好!
首先感谢您能花费宝贵的时间来看本人的毛遂自荐,我是云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通过对贵单位的了解,我十分愿望到贵单位,为单位尽一份力。为便于你们对我的了解,作一下自我简介:
我来自云南省马关县农村地区,对来之不易的大学,我倍加珍惜。所以在四年的大学时光里,我一直坚持着朴实求真、锲而不舍的精神,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尽量扩大知识面,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积累了不少社会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多次获得学校和学院的奖励。通过自身不断的付出,已经为自己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前三年,我认真学习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教学法等基础课程,尤其在大四的教育实习中,我把学到的知识很好的应用于课堂教学,虚心听取指导老师的意见,在教学中,吸取其他老师的经验,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受到了指导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许。
在校期间,我不断完善自己,在教师技能上,加强多媒体操作和课件制作,积极向其他老师和同学学习成功的教学经验;在自己的人格塑造方面,我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建设,一直与人和善,朴素真诚;在社会实践方面,我也不断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积极参与各种社会锻炼,与大学生科研项目等。
总之,大四的我,已经为走上社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现在需要的是一个机会来展示自己。如果能加入贵单位,我一定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不断创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在此静候佳音。谢谢!
第二篇:旅游地理学
1. 非传统旅游资源:是指指在功能定位上具备双栖服务功能(既能满足当地居民的休闲需求又能满足外来旅游者旅游需求的休闲资源),或者以信息技术、创意产业为介体,突破传统的自然、人文资源范畴,能为旅游者创造新鲜休闲体验的资源。
2. 非传统旅游资源的类型:a、文化产业资源(软性资源),包括文艺演艺事业、大众娱乐业、教育产业、体育产业、文化/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历史建筑、地方民俗风情、节庆事件、新兴艺术中心等。b、商务和娱乐类休闲资源(硬性资源),包括会议展览、餐饮资源、运动健身场所、购物场所、城市开敞空间等。c、新兴服务资源(中性资源):该类资源突出时尚文化元素和丰富大众休闲生活为目的、产业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例如各种美容美体场所、足疗、婚纱摄影、养生馆、休闲吧、网吧等。
3. 基于非传统旅游资源的专项旅游产品:a、购物旅游:都市购物旅游是指购买具有都市风情或地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工艺美术品、土特产品和生活实用品(时装及生活用品),以及品味现代都市生活(如小吃)的旅游购物消费活动。(成都春熙路)b、体育旅游:thomas hinch将体育旅游定义为出于体育运动的动机而在特定的时间内离开常驻地所作的旅行。(北京奥运经济)c、节事、会展旅游:节事旅游是指依托某一项或某一系列的旅游资源,通过开展丰富的、开放性强和参与性强的各项活动,以吸引大量受众参与为基本原则,以活动带动一系列旅游消费,进而带动地方经济增长为最终目的所有活动的总和。会展旅游是指以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支撑,以旅游景观为补充,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或者展览活动,吸引大批与会、参展人员及一般人员前来进行经贸洽谈、文化交流或旅游观光,以此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一种旅游产品,是都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绵阳安县罗佛山温泉养生文化旅游节)d、工业旅游:张永庆认为,都市工业旅游体验,是指以工业企业的生产场景、高科技生产设施、厂区环境和企业文化为资源,以参观工业企业的生产环境、重要生产环节及生产过程为重点,以体验、感知、学习工业生产基本工艺与流程为主的都市旅游活动。(燕京啤酒集团工业旅游)e、都市休闲娱乐旅游: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娱乐活动已经成为大多数旅游者的一种基本要求,成为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欢乐谷主题公园)f、博物馆旅游:博物馆成为游览线路中重要的游览景点,甚至还出现了博物馆专线旅游。(法国卢浮宫)
4. 旅游资源调查的类型:旅游资源调查分为旅游资源详查和旅游资源概查,其调查方式和精度要求不同。旅游资源详查适用于了解和掌握整个区域旅游资源全面情况的旅游资源调查,要求对于全部旅游资源单体进行调查。旅游资源概查适用于了解和掌握特定区域或专门类型的旅游资源调查,要求对涉及到的旅游资源单体进行调查。
5. 旅游资源调查的程序:a、调查准备阶段,a、成立调查小组b、制定调查工作计划c、收集整理资料.b、实地调查阶段,本阶段是在前述准备工作,特别是在第二手资料收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地勘察的方法获得调查区域旅游资源详尽的一手资料。一般分为初步调查和重点调查两个阶段。c、文件编辑阶段,这一阶段是前两阶段收集到的文字、照片、影像、地图等进行整理
总结,进行图文资料编辑,绘制各种图样,编写旅游调查报告。
6. 旅游资源调查的方法:a、文案调查法,通过收集旅游资源的各种现有信息数据和情报资料,从中摘取与资源调查项目有关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的一种调查方法。b、野外实地踏勘法,这是旅游资源调查的最基本方法,调查人员通过观察、踏勘、测量、登陆、填绘、摄像等形式,获得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及对调查对象直观系统的感性认识。c、询问调查法,通过走访当地居民或开座谈会的形式向有关人员了解旅游资源情况,以获得更多信息,为实地勘察提供线索的辅助调查方法。d、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例如定位仪、测量仪和遥感技术。
7. 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资源评价是在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运用一定方法对旅游资源的价值及外部开发条件做出评判与鉴定的过程。
8. 旅游资源区划的目的:在于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区域特色,以及旅游开发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因地制宜地合理开发利用各地的旅游资源,配置相应的旅游产业,建设风格不同、各具特色的旅游区,扬长避短形成合理的旅游地域分工体系,以取得良好的旅游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促进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9. 旅游资源区划的意义:为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中长期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反映旅游资源形成的区域旅游地理环境背景和地域分异规律,有利于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有利于统筹安排区域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系统的建设,进行旅游点与旅游地的系统建设;有利于形成和强化各地的旅游活动特色,组合设计与开发相关旅游产品,统一开展促销活动和组织客源;有利于旅游业与区域内其他经济部门的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
10. 旅游资源区划原则:a、旅游资源区划的一般性原则。a、地域性原则,广大的旅游地理环境和多种多样的旅游资源,受自然地理分异规律和人文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表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b、发生学原则,考虑旅游资源形成和演化过程上的相对一致性,把发生学上相对一致的旅游资源群体划入同一区内;c、多级序原则,只有按照一定的层次等级划分旅游资源区,才能真实地反映出不同等级层次旅游资源区的区内相似性和区际差异性程度的大小,以及区际的客观从属关系。b、旅游资源区划的具体原则。a、突出主导因素原则,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制约旅游资源形成、特征、功能、属性和利用方式的主导因素,从而发挥旅游资源的优势,建设特色突出的旅游资源区。b、资源相似性原则,相似性原则包括旅游资源成因的共同性、特征的类似性、功能的通用性、形态的共通性和发展方向的一致性等多重含义。
c、资源完整性原则,它主要强调三个方面:一是旅游中心地的重要性;二是旅游资源区域系统层次结构的完整性;三是同一旅游资源地域的连续性。d、与行政区划、交通状况相协调原则,旅游资源区划应可能在行政区范围内进行,也要注意交通便捷性。
11.我国10个旅游资源区的分布特征:1.东北林海雪原旅游资源区:本区位于我东北部,范围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本区自然环境的突出特色是山
环水绕,沃野千里,山区森林密布。2.中原古文化旅游资源区:本区位于我国黄河中下游,范围包括北京、天津两市和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陕西五省。本区是我国旅游资源种类最多,数量最丰富,分布最集中,质量最高的旅游中心。3.华东山水园林旅游资源区:本区位于东南沿海中部,行政范围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省一市。本区是一个结构完整、层次丰富、功能齐全的现代化“综合型”旅游资源区,也是国内最重要的旅游资源客源地。4.华中名山峡谷旅游资源区:本区位于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上游地区,包括**、四川、湖北和湖南三省一市,是全国唯一既不靠海又无国境线的一级旅游资源区。5.华南热带风光旅游资源区:本区位于我国最南端,北回归线穿过广东的德庆、三水、汕头等地。区域范围包括广东、福建和海南三省。它是一个以热带风光为主,山海景色、阳光海岸和名特优产品为特征的开放型的旅游资源区。6.西南奇山异水风土人情旅游资源区:本区位于我国西南部,青藏高原东侧,包括云南、贵州两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它是一个以岩溶景观,热带、亚热带高山深谷风光,以及多民族的文化习俗为特色的旅游资源区。7.西北“丝路”文化旅游资源区:本区位于我国西北部,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8.内蒙古草原风情旅游资源区:本区以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为特色,配以众多的名胜古迹、古老的原始森林、浩瀚的沙漠戈壁风光等,是我国地域特色鲜明,开发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区之一。9.青藏高原旅游资源区:本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包括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全部。10.台港澳旅游资源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
12.旅游资源开发的内容:1.景点或风景区的规划和建设,这项工作是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部分,也是整个旅游开发工作的出发点。2.提高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可进入性,可进入性问题,主要是指交通、通信条件、包括交通线路、交通设施、交通方式以及现代化的通信设施等。3.建设和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旅游配套设施包括旅游服务设施和旅游基础设施。4.完善旅游服务,旅游服务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根据客源市场的变化以及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对从业人员不断进行提高培训,以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达到完善旅游服务的目标。5.加强宣传促销。开拓客源市场。市场开拓工作,一方面是将景点建设及旅游活动的设置与旅游需求趋向联系起来,即根据旅游者消费行为特征,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具体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多种媒介加强宣传促销,将旅游产品介绍给旅游者,不断开拓市场、扩大客源,实现旅游资源开发的目的。6.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一方面要在旅游从业者和当地群众间树立资源保护的观念,把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思路融入旅游地的每一个角落;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保护旅游资源机制,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及时发现问题并合理解决,从而有效地保护旅游资源,保护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7.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该项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旅游政策;制定方便外来旅游者出入境的管理措施;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安定的社会秩序;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修养,培养旅游观念,养成文明礼貌、热情好客的习惯等。
13.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基本内容:旅游区性质定位、规划范围与规模、规划分期实施目标、总体项目布局、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客源市场分析、投资效益估算等诸多方面。
14.旅游对环境的积极影响:1.促进了旅游地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也会促进旅游区生态环境的治理和建设工作;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必要的经费,很多地区旅游收入成为环境保护经费的重要来源,有力地促进了环境保护工作;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由于看到了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无论是旅游地区的政府还是个人,都意识到了环境保护对于地区发展和个人利益的重要性,自觉投入到环境保护和改善中去,此外,通过旅游,特别是生态旅游的环境保护教育功能,使旅游者懂得作为一个文明的旅游者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行为的准则。2.促进了旅游地人文环境的良性变化:促进旅游地社会的进步,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改变旅游地居民的社会地位,甚至促成当地社会结构的变化;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给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区域经济发生内容与发展的助推器,主要表现在旅游创汇与平衡收支、促进市场繁荣与稳定。带动相关行业发展等;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保护,旅游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沟通和融合,在文化的比较与交流中促进创新,推动人类文化进步,旅游者对不同地域文化的渴求,提高旅游地保护历史文化的自觉性,旅游收入为文物古迹,传统文化和民间工艺的保护提供资金来源,使得一些已经被遗忘或被弱化的民族或地方文化获得保护和发展。
15.旅游对环境的消极影响:1.旅游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旅游对水环境的不利影响;对生物资源的不利影响;旅游活动对大气的污染;对地表和土壤的冲击。2.旅游对人文环境的负面影响:干扰了旅游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对旅游地传统文化产生冲击;加速了文物古迹的破坏。
16.主体功能区的定义:就是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按照区域分工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将特定区域确定为具有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与规划区域。
17.各主体功能区的保护性开发要点:1.优先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该区域保护性旅游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实现严格的环境管理,严格控制旅游开发过程中新增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旅游发展规划中要特别加强旅游环境影响评价;2.限制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的旅游发展必须立足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和旅游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与建设,积极探寻旅游产业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模式,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进。3.禁止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的保护性旅游开发措施主要如下所述: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立法和执法工作;加强对旅游环境的科学保护;建立动态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监控和调整机制。
18.旅游经济区的概念:旅游经济区属于产业概念,是以旅游产业为核心和依托的区域经济体系,它是以十分完美的旅游产业体系为表征的行政区划单位,要求旅游产业链十分发达,旅游产业群高度聚集。
19.旅游经济区的主要特征:1.区位特征,靠近具有快捷的立体交通网络的大中城市或者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更容易形成结构完(请你支持www.bsmz.net左右,在剖面的淀积层有铁锰的淀积,并且可以发现铁锰的结膜。土壤质地主要是黏壤和砂壤一般不会,盐基饱和度较褐土稍差一点,淋溶相对较强。棕壤成土母质是残积母质和坡积母质,岩石主要包括花岗岩,片麻岩,岩石风化形成的矿质主要有石英,长石,云母等。测定ph值为4—5偏酸性,其酸性主要是由于土壤母质造成的,母质中含硅较多,经过风化形成偏硅酸导致土壤呈酸性,符合棕壤的性质。取少量土壤滴加盐酸无反应,进一步说明该地土壤不含石灰性岩。对于棕壤的改良利用,主要是多施有机肥,多种树种草,施速效养分等。
4.3褐土
我们观察褐土的地点也是在沂源鲁山,与前面棕壤所在区仅有一河之隔,这也给我们对两种土壤的比较提供了条件。褐土所在的气候条件和壤土一样也是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不同的是褐土的粘化和钙积过程较为明显,与棕壤相比气候相对干润一些,降雨量少。我们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褐土形成条件主要是山地丘陵去的坡面,山前平原和山间平地。褐土上生长的植被,自然土壤上主要包括柏树,槐树,杨树,荆条榆树等,和棕壤不同的是褐土上不能生长松树,从植被上来讲这也是最大的区别,农业土壤上一般的农作物都会生长,褐土也算是山东省较大的农业土壤类型之一。
对褐土所在地区进行了整体观察后,我们选择了一个土壤性质很典型的地点挖掘土壤剖面,通过土壤剖面对褐土作更进一步的了解,我们所挖的土壤剖面共四层,分别是枯枝落叶
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母质层,土层颜色以褐色为主,在淀积层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钙的淀积,并且一般呈菌丝状。土壤质地主要是壤土,再向下层土壤稍微偏黏,其土壤的干湿程度是干润,土壤结构为屑粒状甚至可以达到团粒状的的程度,可见该地区的土壤发育程度非常的好。土壤中根系很多,土壤动物有蚯蚓,蚂蚁等。经测定土壤的ph值在6.5—7.0之间,与褐土中性偏碱的性质稍微有点不符。土壤养分较多,含有腐殖质,含钙较多也有少部分铁。成土母质是石灰岩和黄土母质,石灰岩更为明显一点,黄土母质主要是次生黄土母质,它是由黄土高原运积而来,取少许土滴加盐酸有明显的盐酸反应,进一步说明石灰性岩含量较多。
4.4潮土
潮土是一种受地下潜水影响和作用形成的具有腐殖质层、氧化还原层级母质层等剖面构型的半水成土壤,广泛分布在我国的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上述的山间盆地、河谷平原。为了对潮土有更加直观深入的了解,我们前往潮土性质表现较典型的济南黄河大桥。当地的植被主要是人工种植的杨树,小麦和一些草甸植被,大部分是裸露的地表,地形平坦,主要是冲积平原,坡度在20°左右,坡向面向北,地貌类型为河漫滩,排水通畅,水质是淡水。侵蚀类型为片蚀,侵蚀强度中度。
通过对土壤剖面的观察可以看出,潮土层次课分为腐殖质层,淀积层和过渡层,层次过渡平直,幅度比较突然,野外干湿度为干,土壤较松,淀积层稍紧。成土母质主要是石灰性岩,黄土母质,酸性岩等,含有机质较少,土壤质地以砂壤质和粉砂壤质为主。土壤ph值经测定在7.0—7.5之间,取少量土滴加盐酸有明显的石灰性反应,说明成土母质是石灰性岩。
4.5农业土壤
对农业土壤的观察和认识,我们选择的地点是在山农大试验地潮棕壤性质较为典型的东南部挖掘土壤剖面,剖面点所在地貌类型为麓原和冲积平原,该地点的土层包括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底土层1、2、3、4土层的形态为平直状,层次幅度的变化较为突然,土层颜色以棕黄色为主,到心土层2时颜色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由灰白色到红色,心土层3、4颜色分别为红褐色和灰褐色。通过对剖面的观察了解到其野外干湿度为润,耕作层土壤质地为轻壤,心土层质地较为复杂,分别是砂壤、中壤、黏质砂土和重壤。在整个土壤中很少能发现砾石,即使有少部分小碎石也是处于半风化阶段,由此可见该地的土壤发育相对较好,通过剖面我们还可以发现其土壤结构以碎屑状和粒状为主,结构强度为弱。土壤松紧度不均一,耕作层较为疏松,犁底层和心土层稍紧在4个底土层中,底土层1强度最高,其他底土层都是稍紧。从土壤剖面我们还可以直观的看出,该地棕壤的土壤孔隙较多,尤其是耕作层的孔隙更是超过200条/dm2,并且孔隙形态多为囊腔状,只有心土层中有少部分孔隙为管孔状,其孔隙大小都小于5mm,透气性相对较好,所以说该地土壤耕作性状很好,比较适合作为耕作土壤。该地的主要植被就是草被。从让剖面上我们可以看出土壤中含有少量新生体主要包括铁锰和腐殖质,颜色主要是红褐色和白色,新生体的形态为结核状和磬层。在耕作层中含有较多的根系,并且根系类型主要是草根,土壤动物只发现其少数的蚯蚓。通过对土层进行ph测定,该地的土壤ph值在5到5.5之间呈酸性,取少量土壤滴加盐酸无石灰反应,说明土壤并非由石灰岩发育而来。
5、实习总结
通过这次的《土壤地理学》实习,我对山东省的棕壤,褐土和潮土三大土壤类型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掌握了三种土壤不同的形成条件,发育母质,以及在这三种土壤上生长的植被类型。其中对于我来讲,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如何区分棕壤和褐土,记得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没有真正的理解棕壤和褐土的区别,感觉两者有很多的共同特点,但是通过这次的实习后,我真正的掌握了两者的不同。首先就是成土母质的不同,这也是两者最本质的区别,棕壤的成土母质是花岗岩和片麻岩,褐土的成土母质是石灰性岩和黄土母质。其次就是ph的不同,棕壤的ph是酸性,褐土的ph为中性偏碱。另外,在植被上最大的区别就是
褐土上可以生长松树,而棕壤上一般不会有松树,但是可以生长柏树。通过本次实习,我对潮土也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潮土在我国占地面积2500多万公顷,在山东省的面积大约400万公顷,占地面积相对较多,潮土上的自然植被主要是草甸植被,现已被大多数人工植被所代替,潮土发育不完全,腐殖质含量较低普遍缺磷,钾素相对丰富,其成土母质主要是河流洪冲积物及少量的海积物。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学会了认识土壤的一般过程,首先是了解当地的气候类型,植被种类,地形地貌,裸露岩石类型,通过对这些性质的分析大体确定某种土壤类型。然后挖掘土壤剖面,对土壤剖面性质作全面的分析,测定土壤ph值,进行石灰性反应最终确定土壤类型。掌握鉴定土壤的一般过程,为以后从事土壤调查工作,研究土壤性质积了累宝贵的经验。
在实习中虽然学会了很多,收获很多但是不得不说,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改正。首先,就是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一开始在对土壤剖面性质进行分析时,不知道如何下手,不知道应该分析哪些方面,对一些土壤性质都不了解,即使是看出剖面间的不同,也无法用语言详细的描述出来,所以以后一定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其次是在挖掘土壤剖面时,很多问题都没有注意到,比如说观察面上面不能站人,观察面的修整等等一系列细节问题都做得不够好,这也是我今后注重注意改正的地方。
总而言之,本次实习对自己来讲慢慢的全是收获,无论是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动手能力的培养,还是问题的分析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还与老师,同学们一起收获了快乐。
第四篇: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
2、文化与人文地理学,文化概念和文化结构,文化的形成与特点,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其它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索。
3、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分布,人口移动,人口与发展,人口增长过程,人口转变模式,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人口与发展。
4、农业地理:农业起源,农业的发展与类型,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工业地理:工业的出现和发展,产业类型及其分布,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5、种族、人种与地理环境,民族形成与特征,民族的迁移与集聚、民俗与环境,语言类型与地理景观,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6、聚落地理,聚落起源与发展,城市地域结构,城市体系与城市景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7、旅游地理,旅游业的兴起,旅游的区域特征,旅游者动机与决策,旅游资源与旅游地,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8、行为地理,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
9、政治地理,政治地理要素,国家政治地理特征,国家权力,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10、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新的政治地理格局中的人地关系,文化景观研究与文化景观建设。
第五篇:经济地理学
名词解释:
1. 劳动系数: 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用来表示劳动力成本的吸引力。
2. 结构主义地理学:采用结构主义分析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3. 区位理论: 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4. 区位: 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5. 集聚因子: 促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而集中在特定场所的因子。
1. 生产链:从原材料、运输、逐次加工、组装、到制成品的销售,以及研究与开发和其他服务活动,每一环节均为成品提供相应的增加值。
2. 范围经济:企业经营范围扩大,使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纳入到企业内部完成,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这就是范围经济。
3. 门槛人口: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
4. 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有生产活动的上游或下游生产阶段扩展,以实现交易的内部化。
5. 中心地:中心地是周围地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1. 区域管制:通过多种集团的对话、协调、合作以达到最大程度动员资源的统治方式,以补充市场交换和政府自下而上调控之不足,最终达到双赢的综合的社会治理方式。
2. 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就是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3. 增长极: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4. 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被称之为“霍夫曼比例”或“霍夫曼系数”
5.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不同产品中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比例是不同的。所以,每个地区专门生产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要素而较少使用本地区稀缺要素的商品,以换回其要素比例正好相反的商品。
1. 根植性:指经济活动和结果受到行为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这种关系网络结构的影响
2. 经济全球化:指人类经济活动和某一产品的生产过程、服务所涉及的地域范围不断向全世界扩展的过程。
3. 物流业:物流业是提供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服务的产业。
4. 制度厚度:体现在三方面:大量各种各样的机构为社会网络中的各种本地化或共同的实践活动提供基础;在各机构间建立有机的联系,产生高度的相互作用,促进相互合作、交流及反射网络的形成,在地区制度安排方面,产生显著的同构;各机构间有着强烈的社区意识,形成共同感。
5. 生产网络:生产链中所有各个组成要素构成复杂的横向的、纵向的和旁侧的联系,形成了多维、多层的经济活动联结网络,即生产网络。
简答题:
1.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最小运费原理是什么?
答: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
1)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2)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2. 技术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是什么?
答: 新技术方法、技术手段以及新生产工具、新管理方式等的出现,一方面可以使新的经济活动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可以改变经济活动中的生产要素组合,因此具有改变区位选择成本或效率的可能性。
对于不同的经济活动,技术与知识在区位选择方面的影响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一般来说,技术与知识对知识密集型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十分明显。
技术与知识的地理集中,成为经济活动地理集中的重要推动力量。技术知识、技术创新从本质上讲具有“黏性”,即使在全球化经济下也仍然是地方性的。这种知识传播的特殊途径促使企业在区位选择上有趋于集中的倾向,从而形成产业的集聚区。
3.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内涵是什么?
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首先,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四产业等。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其次,.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它既包括单体企业的单独研究,也包括具有多种分部的公司的区位的综合研究。再次,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考虑这种关联,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联合、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也成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最后,.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该研究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等等。
4. 经济地理学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答:首先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具有理论意义。我国经济地理学家根据对经济实践的总结,提出空间格局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经济建设的区位与空间组织,是经济建设中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战略问题。同时,经济地理学家可以从不同角度解释创新的区位条件,进而可以从空间上解释经济增长问题。
其次:经济地理学对当今重大问题的贡献同样不能忽略。人类即将跨入二十一世纪之际,全世界面临着一些令人困扰的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和以及贫富差距等问题。经济地理学学家关注人地关系协调、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注重特殊地区的人口生存问题、注重贫富差异的区域格局等等,使得经济地理学家在研究这些问题上具有特殊的作用,并能提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措施。
5.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意义是什么?
答:(一)农业经济地理学上的意义
①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②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③在距市场越近的地方,布局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因为由之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总体上受益最大。
(二)经济学上的意义
①杜能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科学抽象法,并且首次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② 关于合理性生产布局的设定,对韦伯以及克里斯泰勒等后来的区位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和启发;③杜能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的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其原理不仅可用来说明农业土地的利用方式,对于解释其他土地的利用问题同样有效,可以说是土地利用的普遍性理论基础。
1. 企业增长的战略方法是什么?
1)增长在战略上可分为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一体化扩张又可分为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
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的生产活动的扩展,并因此而导致现有的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实现横向一体化的三个途径:
(1)扩大原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2)向与原产品有关的功能或技术方向扩展(3)与上述途径有关的向国际市场扩展或向新客户类别扩展。通过横向一体化,可以带来企业同类生产规模的扩大,实现规模经济。
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有生产活动的上游或下游生产阶段扩展,以实现交易的内部化。实现纵向一体化的二个途径:
(1)后向一体化,指企业介入原供应商的生产活动。(2)前向一体化,指企业控制其原有客户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纵向一体化的目的是为加强核心企业对原材料供应、产品制造、分销和销售全过程的控制,使企业能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从而达到增加各个业务活动阶段的利润。
多样化:指企业向多部门扩展的增长战略,是企业在一生产部门占据重要地位后的唯一增长战略。多样化扩张是基于对市场风险和环境的防范意识,具有多样化经营的公司可将其风险分摊在不同产业上,使其避免全部风险投入在某一种产业上的毁灭性打击。另一方面,某一产业的势头良好,也会诱使该产业外的企业介入。
2)这些扩张的方法包括内部发展和外部发展。内部发展是现有企业(公司)通过新股票发放或自身资金积累,而扩大现有生产规模,或建立新厂、新的部门、新的子公司等;合并是指一企业获取另一企业的资源且无人抗争的过程。如果被合并的企业进行抗争,则称此过程为兼并。合资指两个公司把投资基金联合起来,投资一个项目。
2. 跨国公司投资及国别选择的原因是什么(注重相关理论的阐释)?
答:企业进行跨国投资,主要是受利益驱动。具体地,成本、市场和要素投入在决定其跨国投资国别选择上起重要作用。因此,跨国投资国别选择包括成本取向、利润取向、市场取向、要素取向和公司战略取向。
(1)根据区位论成本学派的观点,生产成本最低和利润最大的区位便为企业所追求的最佳区位。生产成本最低或预期利润较高的国别,易于成为跨国公司的投资地。
(2)根据区位论市场学派的观点,市场区是企业是否赢利、甚至否存在下去的关键。可以服务较大市场的区位,成为企业追求的最佳区位。当一国具有较大的潜在市场,而公司在国内生产出口这一国家受交通运输成本影响,或者更为重要的是受国家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影响时,公司便会自然地选择在这一国家直接投资。
(3)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中,把生产原料分为遍在原料和局地原料。局地原料对区位具有一定的影响。由于
资源的区位差异,以及不同工业(企业)又有不同的要素需求,为了充分利用他国的资源优势,公司必然会在响应国家跨国投资。
(4)从公司地理角度,公司本身是一个生产组织系统。为了公司整体利益,从战略上考虑,有时公司会在
战略重点区位投资建立相应生产或经营机构。这些战略重点区位,并不一定是符合以上区位选择原则。
3. 跨国公司总部区位特征是什么?
答:跨国公司总部区位特征:公司总部应趋于选择主要大都市区。因为大都市区具有以下3种优势:①具有公司之间当面接触可能性;②提供了金融、法律、广告等方面服务的便捷性;③具有于其他大都市高度接近性。
4. 企业空间增长过程及各阶段的特征是什么?
企业发展过程中,地理范围不仅由近及远地逐步扩大,企业组织结构也逐步复杂,生产功能逐步多样化。考虑到企业增长过程中的空间格局、企业组织结构以及功能上的变化,迪肯和劳埃德将企业的空间增长分为3个阶段,各阶段的特征分别是:
阶段ⅰ、企业形式十分简单,只有一个工厂,生产一种产品,功能就是组织关联工厂的生产。我国农村的乡镇企业,城市小型个体企业多属于这种类型。企业形式简单,功能单一,是企业发展的最初阶段。该阶段企业空间格局以单区位为特点。 阶段ⅱ、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劳动分工细化,一些专业化部门从原企业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部门。不同的功能布局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分为生产、销售、采购、财会等部门。企业在不同地域建立分厂。企业空间格局特点是不同功能分部在空间上的分工,变为多区位企业。
阶段ⅲ、企业规模扩大,生产活动不断多样化,以不同产品分为不同部门,各自负责一种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在公司管理上,分为公司总部的高层管理、各地区分公司的管理、各企业的运作管理等。如微软公司,有微软总部、亚洲区首席执行官、中国区总裁等。在地理分布上,组织结构变得更加扩散,其不同分部位于不同国家或大洲。
5. 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是什么?
答:(一)广泛性:迪肯指出,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以下六个方面:资本和金融、技术、贸易和产业联系、产业结构和企业家能力、就业、依赖和经济扭曲。
(二)层次性:直接影响:就业、税收、基础设施等。间接影响:原料,燃料联系;半成品,零部件联系,劳动力及服务联系,信息联系,技术联系等。间接影响还可依据所通过的中间机构的多少,有层次之别。
(三)区域性:跨国投资常集中于某些区位上(如主要经济中心,尤其是全国首都和地方中心城市,沿海
发达区,国家扶植发展区,经济特区等),因而其投资影响具有区域性。
(四)多面性:跨国公司对区域有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例如,投资企业可吸纳一定就业人员,间接带动
相关企业就业人员的增加;但也会取代一些原应由当地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
(五)差异性:不同源地的跨国公司可具有不同的区域格局;公司规模、投资战略、所属产业部门所带来
的影响的差别也很明显;在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跨国投资易于借助广泛的联系,扩散其影响。
(六)时间性:跨国投资的区域影响程度,随着投资企业建立的时间而发生变化。
广泛性来自于跨国投资企业的错综复杂联系,层次性与生产链有关,区域性和差异性为区域系统(区域条
件)与生产系统、组织系统相互迭置的产物,多面性则是跨国公司与区域目标利益不一致而又相互作用的结果。
1. 区域创新网络的特点是什么?
(1)系统性。(2)开放性。(3)动态性。(4)非中心性或者平等性。(5)本地化特征。
2. 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中的极化效应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1.北方经济发展,南方的劳动力、技术、资金等要素流向北方以寻求新的就业机会和高收入以及高投资收益,从而消弱了南方经济发展的实力。2.在国内贸易中,北方经济发达,在国内中的交易处于有利地位。特别是,如果北方生产进口替代性产品,南方原来可以按较低价格进口的这些产品,现在不得不在高额关税保护下向北方购买。在出口方面,南方由于生产效率相对较低,无法与北方竞争,导致出口的衰退。3.南方可以向北方出口初级产品,但如果价格和产品差,北方可以从国外寻求替代品,使得南方的经济受到挤压
3. 库兹涅茨法则是什么?
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第二,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第三,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4. 产业集群的特征是什么?
在企业构成上,产业集群的企业主体是中小企业。在内部联系上,典型的产业集群内部各企业之间存在着分工与合作的关系。因此,产业集群表现出明显的专业化特征,内部联系呈现出网络化的特点。产业集群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植根性,植根性表明了产业集群与地方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紧密关系。产业集群还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具有相互联系的公司和机构在地理空间上的接近或者集聚常常是识别一个产业集群的重要依据。因此,产业集群应该有明确的空间范围和边界。
5. 空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答:
1).区域之间的互补性,即相关区域之间必须存在对某种商品、技术、资金、信息或劳动力等方面的供求关系。
2).区域之间的可达性,区域之间进行商品、资金、人口、技术、信息等传输的可能性。可达性主要取决于:空间距离和运输时间;区域之间的交通联系;区域之间是否存在政治、行政、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障碍;被传输客体的可运输性。
3).干扰机会,指两个区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受到了来自其它区域的干扰。由于干扰机会的存在,有互补性的两个区域之间也不一定就能发生相互作用。
1. 如何认识“科学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器”?
(1)科学技术有力地提高了生产力,加速国内市场饱和,并将产品、生产要素引向国际市场。(2)世界统一的生产体系和技术体系的建立和使用,推动了全球化进程。(3).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是推动全球化、占领新市场的重要手段。在市场日益饱和、能源日益紧张、材料和劳动力费用日益上升的时代,唯有创新和研究才能获得新机会、新市场。大企业通过技术开发大大加快了经济国际化。
2.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如何影响汽车生产布局?
汽车工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工业部门,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社会投资能力的高低,进而影响到汽车工业的发展。 汽车工业的发展有赖于适度规模的汽车市场的支持,而汽车市场又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这一点即可从一个国家发展时间序列上找到论据,也可从同一时点上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之间的比较得到验证。
汽车工业的发展有赖于汽车市场的大小,而汽车市场的大小有赖于人口数量的多寡和居民购买能力的高低。降低汽车产品价格、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三扩大汽车市场的两个根本途径。
另外从汽车使用角度看,汽车市场的大小海域人、车、路中和系统的情况有直接的关系。个人经济收入水平高、汽车驾驶技术好、汽车使用价值高、道路密度大质量好、畅通,汽车市场的销售前景就好。反之,汽车工业的发展就将受到市场狭小的影响。
3. 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是什么?
第一,将产业政策从对具体产业和部门的干预政策转向范围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一般性的调节政策,目的在于间接地促进整体的经济竞争力。
第二,将政策转向支持出口导向的生产,使地方经济参与全球经济大循环,从而获取更大的比较效益。
第三,重视区域政策,通过帮助一个国家的落后地区或者一个地区中的落后国家,来降低乃至消除地区间发展的差异。 第四,提高产业部门的技术能力以促进竞争力,支持现有企业的私有化和重组,对中小规模产业提供更多的技术和制度上的支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就业稳定、经营灵活、富有朝气等优势。
这就是说,全球化需要政府发挥新的作用,需要私人企业和政府之间建立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全球化同时需要更加有力和精明的政府,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市场体系的建立、管理和维护。
4. 文化与制度转向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是什么?
⑴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文化和制度转向”引导经济地理学转向“解释学理论构建”。强调以更加灵活,开放,自由的探索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复杂的解释。文化转向也是西方经济地理学的一次重要思维转折。在“文化和制度转向”强调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解释学理论构建”的同时,也 会带来其对规范研究和数量化精细分析的脱离。
⑵对研究问题的影响
经济地理学的文化和制度转向,可进一步拓展经济地理学研究范围和视角,将传统经济地理学所忽视或认为属于其他分支学科的文化因素融入到经济新时空的研究中,使经济地理学从抽象的一般化走向关注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
⑶对学科定位的影响
经济地理学的文化与制度转向,将进一步强化经济地理学的社会科学特性,弱化其自然科学特性,从而拉大与地理学分支的分异。
5. 邮电通讯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首先,信息流生产并服务于一定的设会经济系统的,他的流量与人口数量、密度,尤其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其次,信息和邮件的传输是通过克服空间阻力是现代,自然地理环境对邮电网的分布以及信息流的流量和强度有深刻影响。第三,邮电通信技术,尤其是通讯技术的发展,对于该产业的空间格局产生重要影响。除此之外,国家产业政策(如对邮电通讯业的准入政策)以及区域行政格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邮电通讯业布局。在邮电通讯业全球化发展中,除了经济发展及轨迹联系加剧所带来的市场需求、技术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之外,国家开放政策影响更为突出。因为,在一些国家,邮电通信属于补交敏感的部门,对外国公司的开放持谨慎的态度。 分析题: 1、结合以下资料。试分析跨国公司跨国投资区位选择特点及原因。 ①我国1979—1985年的合资企业投资数据表明,我国的外资投资区位也是集中于经济发达的地区。②我国的深圳、珠海、厦门、海口等经济特区及沿海开放城市的建立,也吸引了很多投资者。在改革开放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沿海地区所吸引的外资占全国比例高达90%以上。③中国广东、福建的海外华人投资非常明显。 答:外国直接投资区位,有三个显著特征:趋于经济中心区、邻国边界区和文化社会关系密切地带。 (一) 集中于经济中心区布局 区位:经济中心区 区位选择原因:跨国投资者仿效东道国已有的投资格局,在经济中心区投资,可以减少因对投资地情况不了解所带来的风险和成本。结合我国1979—1985年的合资企业投资数据,我国的外资投资区位也是集中于主要经济中心。 (二) 集中于边界地区 区位:边界地区。区位选择原因:边界地区,历史上相邻两国(地区)交往较多,彼此了解加深,投资者所掌握的相关信息较多。政府在边界地区建立“经济特区”、“出口加工区”等,给予较优惠的政策吸引外资,加强了这种边界区位。我国的深圳、珠海、厦门、海口等经济特区及沿海开放城市的建立,也吸引了很多投资者。在改革开放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沿海地区所吸引的外资占全国比例高达90%以上。 (三) 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 区位:社会联系密切地区。 区位选择原因:一般来说,语言和文化习惯的相同,可以减少对信息了解的障碍,加强投资者与当地各有关方面的沟通;了解当地的习惯、法律等,也利于避免劳资冲突。中国广东、福建的海外华人投资,在很大程度上考虑了其原有的社会联系。 2、试分析消费者市场状况对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影响。 答:市场即是需求;需求来自于消费者;所以我们把消费者的集合看作是市场;市场从三个方面影响零售业的区位: 一是消费者人数的空间分布:当市场规模超过企业的门槛规模时,企业才能够生存下去;所以零售业的供给必须靠近需求;因而人口密度高的地方零售业密度也高,人口少的地方,零售企业数也少,规模也小; 二是消费者收入的空间分布:收入决定了购买力,收入越高,购买力越强;城市里往往会有收入的空间差异,高收入居住区和低收入居住区不仅购买能力不同,而且对商品种类、档次、购物环境的要求也不同; 三是消费者偏好的空间分布:消费者的需求不同,偏好也不同,具有同种偏好的消费者在空间上的集聚会影响零售业的布局。 1、分析区域经济增长的乘数作用、加速原理及其关系 乘数作用是指出经济增长中投资对于收入有扩大作用,总投资量的增加可以带来若干倍投资增量的总收入的增加。 加速原理即在工业生产能力趋于被完全利用时,消费品需求的微小增加就会导致投资的 大幅增长。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乘数作用和加速作用是同时存在的,并且相互发生作用,即投资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的成倍变动,国民收入的变动又会反过来影响投资的加速变动。在乘数作用和加速作用的影响下,经济增长就出现了周期性变化火波动。即,投资引起收入的变动,而在乘数原理作用下,收入是有变动幅度的。这样的收入变动在加速原理作用下,又引起投资发生相应变化;反过来,投资变动又引发新一轮的收入变动。如此构成循环,形成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变化。 2、试分析波特竞争优势理论中针对内部需求条件的基本观点。 答:波特认为国家竞争优势受到四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条件;二是内部市场的需求规模和性质;三是相关支持产业的发展程度;四是企业战略、结构和对手。波特把这四方面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菱形构架,称之为“钻石”。 1).生产要素包括五大类: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国家赋存量大的要素是国家的优势要素,成为竞争优势的一部分。 2).内部需求条件从三方面影响竞争优势:一是需求的性质与结构:内部需求的性质与结构决定了产品的性质与结构;打入国际市场之后,其占据的也是与国内需求类似的那部分市场;需求方是不是能较早和较清楚地把需求信息传达给厂商,需求方是不是很挑剔,从而促使厂商不断改进产品,都会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二是需求规模和增长模式:大规模的内部需求可以使厂商获得规模效益,从而增强竞争力;内部需求早于其它国家出现可以使厂商先生产出新产品,从而走在其它国家前面;内部需求的快速增长可促使厂商采用新的技术;三是内部需求的国际化途径:如果内部的买方是跨国公司,就很容易把这个产品带入国际市场;内部文化的影响力也有助于内部需求带入国际市场。 3).相关支持产业:相关支持产业是指为出口部门提供供给或服务的产业部门;相关支持产业的竞争优势通过其供给或服务的效率、及时性和成本影响出口部门的竞争力;相关支持产业改进和创新的速度也会影响到出口部门的竞争力;当相关支持产业也具有全球竞争性时,出口部门受益最大。 4).企业战略、结构与对手:企业位于全球竞争的最前线,国家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企业身上;企业的战略选择与企业组织结构会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国内强有力竞争对手的存在,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国内的制度环境会影响到企业战略、组织结构和竞争对手。 政府对钻石结构的四个方面都可以产生影响,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1、试分析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的关系 经济区域化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区域化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具有二重性。一方面,由于各地区内部实行更高的自由化和更密切的合作,区域内贸易和资本流动可能更快的发展,这对促进全球经济贸易是一种推动。但另一方面,随着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其保护和排他性趋向也会相应加强,从而对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经济区域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对经济区域化的影响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经济区域化有促进作用。这是因为全球化意味着全球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激烈的竞争,对任何国家都是一个巨大的外部压力,它迫使同一地区各个国家加强合作以求增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这就导致区域化的产生和发展。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各区域组织又不可避免的受到全球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2、试分析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 1).国家首先对国内经济进行调解和干预,但是,随着经济国际化加速,政府将更少地直接管理企业,越来越难以利用关税来保护国内市场和本国企业;国家边界对经济发展影响减小。因此,国家对以国家范围的经济干预和调节逐步减弱,各个国家之间的协调逐步加强。2).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世界各个地域的经济联系的进一步增强,一国中央政府对国家之间贸易规则的的重视程度还将进一步增加。只要世界范围不爆发大的战争,在世界各国政府的参与与努力下,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3).随着战后经济国际需要指出的是,在未来一个较长时间内,在国际关系中,各国政府第一位的目标仍将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国家利益的需要。由于各国经济、政治 实力的客观差异,在制定经济关系和国际贸易准则方面的发言权存在较大差异,“富国”、“大国”主导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仍难以打破,广大的发展中国家 仍处于从属的地位。但是,只要发展中国家团结起来,在制定新的国际经济政策准则时,它们的利益需求仍有可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 论述题: 请论述一下杜能圈的形成机制(10分)和现实局限性(10分) 形成机制: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现实局限性:首先某些自然条件的现实与理论差异很大,如河流干扰因素,谷物价格变动和土质存在差异时等等,另外杜能圈建立在商品农业的基础上,农场以追求最大地租收入为前提,而现实中,农业生产中相当大的部分并非商品性经营,而是自给经营这种自给型经营以产量为目标而并非利润,并且不强调单一品种专业化生产而强调多品种多样化生产。另外,技术发展与交通手段的发达也使得杜能理论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距离因素的制约趋于变小。另外,现代城市周边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性也是造成杜能区位理论与现实存在较大偏离的重要因素。在孤立国中,杜能只是考虑了农业的土地利用,而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其他利用方式。 试述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及作用机理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把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能力、区位条件和外部环境等四个方面。 1)资源禀赋 (1).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的基本条件。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禀赋直接影响区域经济活动的类别、规模与效益。应当指出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自然资源要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在逐渐减弱。(2).劳动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实质上,区域经济增长过程就是劳动力利用其它资源,创造财富的过程。因此,可以说没有劳动力,就没有区域经济增长。 (3).资金可有效完成各种资源配置。资金通过配置资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4).技术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始终保持上升趋势。技术可以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经济结构。并且,区域经济发展对技术作用的依赖越来越大。 (5).社会环境因素(社会传统、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明程度)。良好的社会环境可提高劳动生产率、吸收区外资源、鼓励创新和科学决策等,有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2)资源配置能力 (1).经济体制影响到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和效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就能够释放出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2).区域内主要企业的组织水平、制度创新、技术水平以及区域内企业的规模结构等决定了区域的经济发展的竞争力的大小。特别是,区域内的骨干企业的发展不仅对区域经济有着直接的贡献,更重要的是能够带动相关企业的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组织核心。 (3). 经济结构决定了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先进的区域经济结构可产生高效率的资源配置。如果区域拥有符合现代经济发展潮流且有优势资源作支撑的主导产业、各产业之间紧密相连的产业结构,以及由强大增长中心为空间组织核心、各产业布局合理的空间结构,就能够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3)区位条件 (1).区域之间的位置决定了它们之间的发生经济联系的可能性大小。区域的区位条件影响该区域与其它区域发生相互联系的可能性和程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机会与发展的潜力。区位条件决定了一个区域与其它区域的空间关系,这种空间关系通过它们相互之间的交通联系所决定的距离成本而对其经济增长产生作用。 (2).区域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其自然条件和资源的好坏与多寡。区位条件大体上决定了一个区域所处的大的自然环境。显然,区域所处的自然环境好,就有利于其经济增长;否则,其经济增长就会受到来自自然环境的约束。 (3).区域条件决定该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位置和地位。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大格局中的位置不同,获得的外部发展机会就有差异,国家对它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政策支持和直接投入也就不一样,因而对其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就有大小之分4)外部环境 (1).全国经济发展格局影响一个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走势。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总体要求的区域就会从全国的经济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政策支持;而另外一些区域则被排斥在外,甚至其利益受到相对或绝对的损害。 (2).区际经济关系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决定一个区域与其它区域的经济交往中获得的发展机会;一是决定在区域分工中,该区域发挥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一般地,区域之间相互开放市场,积极开展经济合作,就能够实现要素和商品的区际自由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互通有无,合理分工,发挥各自的优势,增大各自的经济竞争力。 (3).国际经济背景。一般而言,一个区域的对外开放度越高,受国际经济背景变化的影响也就越大。因为,它在开拓国外市场、引进外资和技术、进口商品等等方面都会受到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 试述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a 中心——外围格局c国际专业化 d城市层级体系的自组织演化 1、绘图题:设存在单一市场n和单一原料地m,运输一个单位重量的原料,每千米需1个单位货币;运输一个单位的产品,每千米只需2个单位货币。试绘制出围绕n、m的等费用线各5条(6分)以及值为5、7的综合等费用线(4分)。 绘图过程:设存在单一市场n和单一原料地m,运输一个单位重量的原料,每千米需1个单位货币;运输一个单位的产品,每千米只需1/2个单位货币。这样,以运输费用每增加一单位货币,可画出分别围绕n、m的同心圆状连线。其一个货币单位的间隔,就n而言为2 km,对m而言则为1 km,这种呈同心圆状的线为等费用线。而综合等费用线则为全部运费相等地点的连线。图中a-b-c-d-e-f各点的连线,就是运费为7个货币单位的综合等费用线:a点是原料地m的2个单位与市场n的5个单位的等费用线的交点,而b点是原料地m的3个单位与市场n的4个单位的等费用线的交点,依次类推。 2、分析题:试根据以下区位因子分类图,对区位因子进行分析。 答:这种区位因子的分类方法是基于区位理论的发展过程。成本派是最早的区位论学派,其理论核心是根据企业生产成本最低,确定企业的最优区位。杜能的农业区位,将农业生产者的成本作为最重要因素考虑,但它只讨论了产品由产地到市场的运输成本,未涉及燃料原料及劳动力问题。韦伯认为决定工业区位的因子有三: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和集聚,合理的工业区位位于三个指向总费用最小的地方。 而以廖什为代表的利润极大化区位理论从需求因子出发,重视收入因子。廖什在《经济空间秩序》一书中谈到,正确的区位是纯利润最大的地点,即影响区位的因子不仅包括成本因子也包括收入因子1,更确切地说是二者的差。成本最大节约的区位不一定是获得最大利益的区位。最佳区位应该是收入和成本因子之差的最大值。 .尽管在区位决策过程中,有时与经济因子毫无关系或者说关系不大的一些非经济因子也在起作用。比如决策者的行为、区位政策、自然条件和军事上的考虑等。在这些因子作用下,区位选择不是追求最大利润或是最低成本,而是追求一定程度上的满足。比如,政府可通过改善区位条件、增加区位补助金和区位限制条件等手段吸引、诱导或改变个人或企业的区位投资。再如,有些区位选择完全是自然条件作用的结果。如农业区位,不能完全脱离自然条件的作用。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