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汉语词汇
词汇
词语是语言中人们最直接感知的、表达各种意义的基本单位。
词语的总汇形成词汇,或者反过来说,词汇是词语的总汇。理论上说,一种语言就只有一个词汇。一个人所掌握的词语,可以称为某个人的词汇,一个行业所使用的特殊词语汇总,也可以称为是某行业的词汇,这类词汇其实是词汇中具有某些特点、只为某部分人使用的部分,是一种体现词汇局部的“词汇”。但是,有人把一个词或几个词也叫词汇,那不是严格定义的词汇。
通常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层面来讨论语言,其中,语音和语法的基本成分都很有限,比如汉语的语音,就21个声母(加准声母ywww.bsmz.net)组)不前置,可译成“称它??”、“把它称作??”等。例如:《荀子·王霸》:“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是之谓”、“此之谓”这两个凝固结构也可以单独形成分句,后面不带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译成“说的就是这个”、“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例如:
《左传·隐公元年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孟子·公孙丑上》:“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左传·宣公十六年》:“吾闻之,禹称善人,不善人远。此之谓也夫。” ② 唯(惟)??是??,唯(惟)??之??。
这两个凝固结构对前置宾语的强调作用更加突出,其中“唯(惟)”是语气词,意思是“只”、“只是”;“是”、“之”是复指前置宾语的代词。例如:《左传·宣公十二年》:“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唯敌是求”即“唯求敌”。)
《左传·成公十三年》:“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左传·僖公五年》:“《周书》曰:‘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左传·宣公十五年》:“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左传·襄公十四年》:“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论语·为政》:“父母唯其疾之忧。”
《荀子·王霸》:“不务张其义,齐其信,唯利是求。”
③ 何??之有。
在这个凝固结构中,“何??”是名词性的偏正词组,作前置宾语;“之”是复指“何??”的代词;“有”是动词。这个凝固结构表达比较强烈的反问语气,意思是“有何??”,可译作“有什么??”。例如:
《墨子·公输》:“宋何罪之有?”(即“宋有何罪”。)
《国语·越语》:“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晋书·周处传》:“三害未除,何乐之有?”
《韩非子·杨权》:“为主而无臣,奚国之有?”(“奚”,作用同“何”。)4 无形式标志的宾语前置
除了上述疑问句中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和用
“是”、“之”复指的宾语前置之外,在古汉语中还有一些没有任何语法形式作标志,仅凭语序手段来表现的宾语前置。这种宾语前置不多见,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仔细辨别。
(1) 动词的宾语前置。例如:
《左传·僖公四年》:“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是征”即“征是”;“是问”,即“问是”。)
《诗经·周南·葛覃》:“维叶莫莫,是刈是濩。”(濩,音huò,煮) 《左传·昭公二十四年》:“老夫其国家不能恤,敢及王室?”
(2) 介词的宾语前置
介词“以”的宾语可以无条件前置,例如:
《左传·僖公四年》:“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方城,山名)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史记·项羽本纪》:“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左传·僖公十五年》:“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则朝以死。”《史记·吴王濞列传》:“积金钱,修兵革,聚谷食,夜以继日,三十余年矣。” 介词“于(乎)”的宾语偶尔前置。例如:
《墨子·非乐上》:“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
《左传·昭公十九年》:“谚所谓‘室于怒而市于色’者,楚之谓也。”《诗经·郑风·清人》:“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这四句诗的大意是:郑国将军高克率领清邑的兵士驻扎在彭这个地方抵御狄人,狄人已经离去,但郑文公久久不召高克回都;拉战车的军马都披着甲衣,久久不得停息。战车上树立着带有羽饰的长矛,在黄河边上遨游。)
第四篇:古汉语中对人的称谓
古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与现代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不尽相同,阅读古诗文时要特别留意,以免
误解,甚至闹出笑话。古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人称代词
1、 吾吾不能居其地(《勾践灭吴》)吾:我们。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我。
2、 余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余:我。
盖余所至(《游褒禅山记》)余:我们。
3、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予:我。
4、朕回朕车以复路兮 (《离骚》)朕:我,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5、汝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石钟山记》)汝:你。
6、尔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尔:你。
7、乃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尔、乃:你,第二人称代词。
8、若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若:你的
9、二三子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 (《勾践灭吴》)二三子:你们。
10、或或百步而后止 (《寡人之于国也》)或:有人,有的人,不定代词。
二、以身份、职业作称谓
1、公、侯、伯、子、男晋侯、秦伯围郑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
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汉代封侯实际上只有王、
侯二等。王子封“王”相当于先秦的诸侯,汉代初期异姓也封王,后来“非刘氏不王”,异
姓受封的通称列侯。三国以后,历代封爵制度不尽相同,但姓封王都是一致的,异姓一般封
为公、侯、伯、子、男。晋、宋以后,爵号加“开国”字样表示尊贵,如乐安郡开国公,曲
阜县开国子,称为开国爵。
2、子、臣、君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勾践灭吴》)子:儿子。臣:臣子。君:君主。
3、黎民黎民不饥不寒(《寡人之于国也》)黎民:百姓。百姓的称谓:常
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黎:众,黎民:众民)、生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4、行李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行李:使者,即后世所说的外交使
节。
5、贾人贾人夏则资皮 (《勾践灭吴》)贾人:商人。行则叫商,坐则叫贾。
6、、前马其身为夫差前马 (《勾践灭吴》前马:前驱,在马前开道的人。)
7、、左右太后明谓左右 (《触龙说赵太后》)左右:身边的侍臣,以位置代人。
8、征夫问征夫以前路 (《归去来兮辞》)征夫:行人。
9、灵修怨灵修之浩荡兮 (《离骚》)灵修:神圣,指君王。
三、表恭敬的称谓
1、公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公:表敬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鸿门宴》)公:您 。
2、子然亡郑,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退秦师》)子:古代对人的敬称。相
当于现在的“您”。
3、君子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君子:品德高尚
的人。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劝学》)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4、君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君:您、丈夫,这里是妻子对邹
忌的尊称。
5、媪老臣窃以为媪爱燕后贤于长安君(《触龙说赵太后》) 媪:对年老妇人的尊称。
6、卿卿但暂还家 (《孔雀东南飞》)卿:这里是丈夫对妻子的爱称。
四、表谦虚的称谓
1、寡人、孤、不谷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烛之武退秦师》)寡人: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意思是少德的人。另外,帝王还有自称孤,意思是小国之君;自称不谷,意思是不善,不好。
2、贱息老臣儿子贱息舒祺 (《触龙说赵太后》) 贱息:对自己儿子的谦称。贱,谦词。息,子女,这里指儿子。)
3、自称名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季氏将伐颛臾》)丘:孔子,名丘,按古礼,自称名,是谦称。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籍:项羽的名。
4、臣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臣:我,官吏对君主的自称。
5、妾妾不堪驱使 (《孔雀东南飞》) 妾:封建社会里妇女谦卑的自称。
五、表年龄的称谓
1、颁白者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颁白”通“斑白”,鬓发花白,喻指老人。
2、妪家有老妪 (妪:年老的女人 《项脊轩志》)
3、总角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卫风·氓》
4、结发结发同枕席 (结发:古时候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一般男子20岁,女子15岁)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孔雀东南飞》
5、黄发、垂髫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以指老人。垂髫,小孩垂下来的头发,用以指小孩。
六、其它特殊称谓
1、 元首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谏太宗十思疏》)元首:指帝王。
2、 昆弟、国子姓凡我父老昆弟及国子姓 《勾践灭吴》 昆弟:兄弟。国子姓:国君的同姓。
3、 丈夫丈夫二十不取,(《勾践灭吴》)丈夫,青年男子,名词。生丈夫,二壶酒 (《勾践灭吴》)丈夫:男婴,名词
4、 嫡子、支子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勾践灭吴》)当室者: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正妻所生的儿子,叫“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叫“嫡长子”;嫡长子及继承祖先的人称为宗子,其余的称为支子。自周代起,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
5、 婚姻约为婚姻《鸿门宴》 (婚姻:亲家,女方父亲叫婚,男方父亲叫姻。)
6、 僮仆、稚子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归去来兮辞》僮仆:未成年的仆人;稚子:幼儿。
7、 亲戚悦亲戚之情话 (《归去来兮辞》) 亲戚:亲,指族内的;戚,指族外的。亲戚,指所有的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和兄弟。这里指家中亲属。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8、 祖父思厥先祖父 (《六国论》)祖父:祖辈和父辈。
9、 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 妻子和儿子。
10、 先妣先妣抚之甚厚 (《项脊轩志》)先妣:去世的母亲,用“先”称已去世的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称已死的帝王为先帝,称已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已死去的父亲为先考、先父,称已死去的老师为先师。
11、 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卫风·氓》)氓:民,古代称百姓,特指从外地迁来的人。)
12、 士无与士耽 (《卫风·氓》)士:成年男子的通称。
13、 众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离骚》)众女:喻指许多小人。
第五篇:第四章古汉语词类活用
第四章古漢語詞類活用
一、使動用法
表示“使賓語怎麽樣”的意思。使動用法是一種需要特殊理解的動賓關係。可用作使動用法的詞類有動詞、形容詞、名詞。
(一)動詞使動用法
表示“使賓語發出動詞所代表的動作行爲”。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皆可用作使動。
a、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
不及物動詞後面不能跟賓語,古漢語中有賓語的不及物動詞多用作使動。例: 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記·項羽本紀》)
乃與趙衰等郑碇囟d以行。(《史記·晉世家》)
莊公寤生,驚姜氏。(《左傳·隱公元年》)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孫子·止ァ罚?/p>
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史記·陳涉世家》)
b、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左傳·隱公元年》)
欲闢土地,朝秦楚,莅中國而撫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論語·微子》)
秋九月,晉侯飲趙盾酒。(《左傳·宣公二年》)
晏子沒十有七年,景公飲諸大夫酒,公射出質,堂上唱善,若出一口。(《說苑·君道》) 動詞使動用法,後面的賓語可以省略。例: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資治通鑒·赤壁之戰》)
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荀子·天論》)
(二)形容詞使動用法
表示“使賓語具有形容詞所描寫的性質、狀態、特點”。例: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賈誼《過秦論》)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柳宗元《蝜蝂傳》)
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祿,而貪取滋甚。(柳宗元《蝜蝂傳》)
其達士,則絜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摩礪之於義。(《國語·越語》)
匠人斫而小之,則王怒,以爲不能勝其任也。(《孟子·梁惠王下》)
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形容詞使動用法,後面的賓語可以省略。例:
彊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荀子·天論》)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韓非子·說林下》)
(三)名詞使動用法
表示“使賓語成爲或者擁有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
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記·項羽本紀》)
宋女至而好,惠公奪而自妻之。(《史記·魯世家》)
吾見申叔,所謂生死而肉白骨也。(《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桓公解管仲之束縛而相之。(《韓非子·難一》)
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歲後,皆魚肉之矣。(《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二、意動用法
表示“以賓語怎麽樣”的意思。主要是人們主觀上的某種想法與事實不需要完全一樣。可用作意動用法的詞類有形容詞和名詞。
(一)形容詞意動用法
表示“認爲賓語具有形容詞所描寫的性質狀態特點”。只是人主觀上的認識,實際情況並不一定如此。意動用法也是一種需要特殊理解的動賓關係。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上》)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戰國策·齊策》)
漁人甚異之。(陶淵明《桃花源記》)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韓非子·說難》)
是故明君貴五穀而賤金玉。(晁錯《論貴粟疏》)
時充國年七十餘,上老之。(《漢書·趙充國傳》)
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淮南子·原道訓》)
(二)名詞意動用法
表示“把賓語看成、當作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人們的主觀想法,事實不一定如此。名詞的意動用法含有“對賓語做出某種處置”的意義,所以有的語法書也稱之爲“處動用法”。例:
於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戰國策·齊策》)
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左傳·宣公二年》)
託地而游宇,友風而子雨。(《荀子·賦》)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穀梁傳·僖公八年》)
扁鵲過齊,齊桓侯客之。(《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三、名詞用作一般動詞
指除了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以外的其他用法,用作動詞以後可以帶賓語,不需作特殊的理解。例:
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左傳·成公二年》)
范增数目项王,以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記·項羽本紀》)
左右欲刃相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有一母見信飢,飯信。(《史記·淮陰後列傳》)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荀子·勸學》)
丘之小,不能一畝,可以欢兄#谠垛掋a潭西小丘記》)
四、名詞作狀語
普通名詞出現在狀語的位置上,根據所表示的意義可分爲四種情況:
1、表示動作行爲的處所。例:
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山海經·北山經》)
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國語·越語》)
范雎至秦,秦王庭迎。(《戰國策秦策》)
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高祖以亭長為縣送徒驪山,徒多道亡。(《漢書·高帝紀》)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而相遺以水。(《韓非子·五蠧》)
2、表示工具或依據。例:
有好事者船載以入。(柳宗元《黔之驢》)
伍子胥橐載而出昭關。(《戰國策·秦策》)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哽恫澈V病#ā读凶印珕枴罚?/p>
失期,法皆斬。(《史記·陳涉世家》)
吾義固不殺人。(《墨子·公輸》)
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史記·陳涉世家》)
3、表示對人的態度。例: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記·項羽本紀》)
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彼秦者,棄禮儀而上首功之國也,權使其士,虜使其民。(《戰國策·趙策》)
東向坐,西向對,師事之。(《史記·淮陰後列傳》)
今而後知君之犬馬畜伋。(《孟子·萬章》)
4、表示比喻。例:
射之,豕人立而啼。(《左傳·莊公八年》)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齡《狼》)
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賈誼《過秦論》)
有狼當道,人立而啼。(馬中錫《中山狼傳》)
子產治鄭二十六年而死,丁壯號哭,老人兒啼。(《史記·循吏列傳》)
除了以上幾種情況以外,古漢語中的詞類活用還有形容詞用作名詞、數詞用作動詞等用法本節不予介紹,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注意歸納。
五、名詞、形容詞活用的條件
1、兩個名詞連用,如果既非並列結構,又非偏正結構,可能有以下兩種情況:
a、形成動賓結構,前一個名詞活用。例:
遂王天下。(《韓非子·五蠧》)
因面峰腋寺,作爲草堂。(白居易《廬山草堂記》)
晉軍函陵,秦軍氾南。(《左傳·僖公三十年》)
b、形成主謂結構,後一個名詞活用。例:
大楚興,陳勝王。(《史記·陳涉世家》)
子房前!客有為我計橈楚權者。(《史記·留侯世家》)
2、名詞形容詞放在所字後面,活用為動詞。例:
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史記·陳涉世家》)
妾請母子俱遷江南,無爲秦所魚肉也。(《史記·張儀列傳》)
世之所高,莫若黃帝(《莊子·盜跖》)
可以補所賢之主,是臣之大榮也,臣又何恥乎?(《戰國策·秦策》)
形容詞用在所字後面多用作意動用法。
3、名詞形容詞放在“能、可、足、欲”等能願動詞後面,活用為動詞。例: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論語·公冶長》)
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史記·甘茂列傳》)
問其深,則好游者不能窮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厭其源,塞其瀆,江河可竭。(《荀子·修身》)
自上觀之,至於子胥、比干,皆不足貴也。(《莊子·盜跖》)
4、名詞放在副詞後面,活用為動詞。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左傳·莊公十年》)
秦師遂東。(《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江水又東,逕巫峽。(《水經注·巫山巫峽》)
從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繒單衣。(《史記·滑稽列傳》)
5、名詞形容詞放在“之、我”等代詞前,活用為動詞。例:
於是為郭隗築宮而師之。(《戰國策·燕策》)
推食食我,解衣衣我。(《史記·淮陰侯列傳》)
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驢》)
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戰國策·齊策》)
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史記·管晏列傳》)
6、名詞後面有介詞結構作補語,該名詞活用為動詞。例:
晉師軍於盧柳。(《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后妃率九嬪蠶於郊,桑於公田。(《呂氏春秋·上農》)
請句踐女女於王,大夫女女於大夫,士女女欲士。(《國語·越語》)
7、名詞用“而”連接,活用為動詞。例:
齊軍既已過而西矣。(《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漢敗楚,楚以故不能過滎陽而西。(《史記·項羽本紀》)
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荀子·天論》)
不耕而食,不蠶而衣。(《鹽鐵論·相刺》)
8、形容詞和名詞連接,並不修飾名詞,則該形容詞多活用為動詞。例: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賈誼《過秦論》)
石聞堅在壽陽,甚懼,欲不戰而老秦師。(《資治通鑒·肥水之戰》)
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9、如果形容詞和名詞之間有表示領屬的定語,該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君子正其衣冠。(《論語·堯曰》)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韓非子·說難》)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老子》第八十章)
10、如果同一個名詞連續使用,則其中一個活用為動詞。例:
天下乖戾,無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論》)
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孟子·盡心上》)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
如果兩個名詞之間有表示領屬的定語,則前者活用為動詞。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離婁上》)
使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禮記·禮摺?/p>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