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三万 民情日记(民情,日记)

三万 民情日记(民情,日记)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2 01:49:51 | 移动端:三万 民情日记(民情,日记)
第一篇:三万民情日记

访谈——发展是主旋律

3月14日周一天气 阴

根据“三万”活动工作安排,今天将与常委会领导梁主任一起,到小悟乡塘角村同村民座谈,面对面访民情、了民意。

塘角村位于小悟乡的东南部,距离乡政府3里路左右,全村6个村民小组共有208户,840人。近年来,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解决了村民安全饮水,实现了道路通村通户,村集体经济逐步发展状大、每年有4—5万元的收入,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多元,在全县属中上等水平。

经过20多分钟的车程,早上8:20,我们一行来到塘角村。村支书记是一米八的大块头,已在二组门前的水泥道场上迎接我们。座谈会本来安排在道场上进行,由于天气突变,风大灰大,只好改在二组村民刘从良家中进行。

在座谈会上,梁主任首先向大家介绍了这次全省上下开展“三万”活动的目的、意义和内容。他说:“今天来,主要是看望大家,听一下基层群众对党和国家政策执行落实情况有什么好的想法和建议、生产生活有什么困难和问题,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敞开说。”

村支部书记刘国初接过话头说:“梁主任,您在百忙之中来看望我们,与大家促漆交谈,我代表村里表示感谢和热烈欢迎。近年来国家在农村的政策非常好,实行了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退耕还林都打在卡上,路修到家门口,安全饮水也得到了解决,享党和政府的福,群

众过上了幸福生活。要说就是村级经济如何发展的问题,想请梁主任帮忙我们号一下脉,指点一下迷津……”

村民刘从清说:“现在农村外出务工比较多,留在农村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年幼、老弱病残的人群,做不了重活,劳力有限,受地理和基础条件的限制、制约,一些科技成果不能得到利用,如农田缺少机耕路,不能利用机械耕作;再一个农村农田基本水利设施损毁严重,塘堰淤泥多,蓄水能力有限,影响农业生产,在这块国家应该重视,看有什么政策能够解决。”

村民刘胜裕抢过话头,说:“农村低产田严重,抛荒现象多,国家在这方面有没有什么政策,能不能进行土地整理,实现低产田改造,成片开发,解决抛荒和低产田的问题。”

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说想法谈愿望提意见,不时还互相争论几句。梁主任一一作着记录,不时插话解答、介绍国家相关政策和措施。特别是针对村民刘胜裕提出的低产田改造的问题,他安排乡政府陪同干部,把国土部门的同志请来,了解相关政策,向村民表态愿意出面,帮塘角及周边村湾进行呼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实现低产田改造,加快当地农业农村发展。

不知不觉时间快到中午12点。在接近三个多小时的座谈中,访谈村民反映最多的是农业农村发展的问题,反映了群众真实的想法和心声。村民还对省委决定开展的“三万”活动给予了好评。说:“三万活动开展很及时,对于解决民生很有必要,将会更加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是啊,多好的百姓啊,国家将会更加加大关注和解决民生的力度,人民群众的生活一定会更好。

中午,在村支书家中吃过午饭后,我们送走梁主任。下午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我开展了走村入户调查。群众反映最多的还是发展问题。村民刘云华的儿子长年在外打工做销售,儿媳为了照顾二老,去年回乡创业,在家开办了一个来料加工电子厂,长期在她家打工的本地村民有20多人,平均每人每月工资1000元左右,熟练工有的月收入达到1500至1600元,既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又使群众可以做到离土不离乡,打工种田两不误,在家门打工致富。当我们问刘云华儿媳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什么困难时,她说今年想扩大生产规模,需要村里到时出面在附近村湾帮忙联系招些工人。我们留下电话号码,叮嘱她如果招工有困难,可直接与我们联系,我们一定会帮助协调解决。村民刘保林向我们反映,他想利用小悟丰富的山林资源,发展金银花药材种植业,但一没技术二没种苗,需要得到帮助。我记下他的要求,准备与相关部门联系,尽力所能及帮助和支持他发展特色种植。

一天下来,通过走访、与村民接触交流,塘角村民谋发展想发展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深深地吸引着我、感染着我和激励着我,作为一名国家干部、一名驻村的“三万”工作队员,我身感责任重大,能否在三个月的时间内,真正沉下身来,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支持和帮助他们谋发展,关键是要真心实意地与他们交朋友,把群众当亲人,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党委、政府对我们殷切的希望、期盼和重托。我们工作生活何尝不需要这种精神呢。

第二篇:“三万”活动民情日记

201*年12月30日星期五天气:阴

12月30日,寒冷的冬天刮着刺骨的风,我们驻村工作组4人一大早就起来了,因为我们要去位于佛照山脚下的金岭水渠开展挖塘工作了。

吃过早饭,我们换上提前准备好的适于干农活的衣物,并穿上了雨鞋,在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开始步行登山。走在弯曲的泥泞小路上,我们碰见了不少已开始劳作的村民,有抱着衣物去洗的妇女,也有背着农作物的壮汉,他们都带着微笑热情地跟我们打招呼,说实话,虽然耳边吹过寒冷的冬风,但他们的微笑让我感觉不到一丁点的寒冷。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攀爬,我们来到金岭水渠下的大水池旁,顺着水池往上望,能看到一条宽约1.5米的水沟,里面哗啦啦的流着水,最终汇进蓄水池。我们沿着水沟往上爬,爬到水沟和水渠的交接处,看到已等候在这的王家村村委书记和各社区理事长及几十个青壮劳动力,我从他们手中接过一把铁锹,按照昨天我们在现场指定的计划,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路段一直分散到整个水渠。

风呼呼地吹,但同志们热情不减,因为有了热情,再加上我们一直在劳动,身上热乎乎的。忙了好一阵,大家都累了,于是坐下来休息。大家谈到了党的政策好。政府现在给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有55元的补助,有粮食直补、

养老保险、新型农村保险等,“我真没想到现在有这么好的政策。毛主席时代政策也好,那时候什么知青下乡、干部进村驻队,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和现在一样,但那时给老百姓没得补助和补贴,现在的政策比那时还要好,我真不想死,活100岁我都愿意。” 一位村民这样说道。

确实,近几年来惠农幅度不断加大,农民生活水平不

断提升。我站在山上,放眼望去,山葱葱郁郁,平房拔地而起,橘园飘香,果实挂满枝头。不远处的农家小院里,炊烟燎燎升起,小孩尽情嬉戏。从村民的衣着上,从他们的谈吐间,我感受到,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小憩一会,继续劳作,“嚯嗨、嚯嗨”声在山间回荡。而在此时听来,竟显得如此悦耳。

一天很快要过去了,我们收拾好工具,下山了。再过

两天就要过新年了,愿新的一年里,农村发展的更好,农民的生活更美满。

第三篇:三万活动民情日记

三万活动民情日记

连续几天的朗晴,我的心也象这炎炎烈日一样心焦,想着荆江村一二三组村民的秧脚,在阳光曝晒之下,已成为白田。村民的谷种已破胸发芽,不过两天必须得播下,时间不等人,抽水整田已迫在眉睫。我们三万工作组在走访中获悉这一情况后,顾不上休息和劳累,一起来到荆江村书记刘在良家,协调解决此事。刘书记也不含糊,马上召开村干部会议,商讨解决方案,第一套方案是拉闸放水;第二套方案使用挖机开挖一道引水渠;第三道方案是用抽水机转水。通过各位代表的一致讨论,一直到晚上十二点,我们再一次到实地察看,最后形成决议:用抽水机转水。第二天,汩汩的河水流进地里,滋润了人们的心田。三月进村入户后,在荆江村的走访中,工作组多次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谈心,实地查看沟渠排站设施的运行情况,村民向我们反映,该村一二三组是低中之高,水渠年久失修,灌溉基本上中断,农产品种植基本上靠天吃饭,经过实地查看,我们向高黄工作组【水利局】领导反映,协同村干部一起,决定在此兴建一个排水泵,修造一条“u”形导灌渠。目前,导灌渠已基本完工,排水泵正在建设之中。我心里时刻关心工程的建设,期望马上竣工。

在六弓洲、万马、薛桥村走访,最突出的是路的问题,特别是六弓洲村,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台湾岛”,向南接薛桥村的是一条长达两三公里的坑坑洼洼的碎石路,雨后放晴两三天,路面坑里的积水依然能没过车轮,影响村里孩子上学,妨碍物质进出;向西通向万马的路,和向东通向大城池、雷刘村的路也好不了多少。总之是路难行,人怨恨。对于这几条路,我们是深有体会的,有几次下雨,骑车行走在路上,就差一点摔倒。我们三万工作组在沈队长的领导下,协同官薛中心小学夏校长、薛桥村薛书记、六弓洲杨书记、万马村杨书记等,写了关于这四村修路的请示报告,报请白螺镇、监利县人民政府和县三万办,通过努力,终于得到批复,今年下半年正式立项修路。当群(公文素材库www.bsmz.netdash;—分乡镇天鹅池村村委会,老远就看到村支书在大门口热情的迎接我们。天鹅池村共有7个组,此次共要走访507户,因为农户家与家之间间隔太远, 我们共分成三天走访,10点钟我们在村支书和小组长的指导下开始了为期三天的走访工作。

4月正是耕种的时节,有很多农民已早早下田耕地,所以很多走访就是在田间地头完成的。在距离村委会不远的地方,是一大片油菜地,一位满脸风霜,不到50岁的妇女正在田前除草,当村支书记介绍我们一行的来意后,她激动的不知道说什么好,面带农村妇女特有的腼腆,一个劲地说不会说,也不知道要说什么, 只是说现在生活比以前可好多了,也很感谢政府来看大家。

据随行的村支书的介绍,她叫李开梅,丈夫叫吴先军,一家五口人,两个女儿正在学校读大学,丈夫在宜昌市一建筑工地打工,一个月才回来一次,所以的农活都是她一个人做的,还有一个婆老妈70几岁了,一身的病, 每个月还要花钱买药吃。她家里种有三亩地,由于都是不平整的田,现在主要种的就是菜子、水稻和玉米,田埂边上是种的桑树,每年还可以养一季蚕,收入在五千左右。粮食基本是自给自足。当问及对国家种粮补贴的政策感觉如何时,她说国家的政策一年比一年好,三亩地去年补了400多元,钱都打在卡上了,很明

白。当问及她最操心的事时,她说现在什么都好,就是每年的收入太低了,小孩上学,老人看病都要花钱,就想多挣些钱改善家里的生活状况,挣的钱也没有存下多少,到现在现居住的还是土房子。当我们表示会积极帮助她关于种养方面的问题,怎么提高产量,还会找种养植专家在村里组织讲座,教村民怎么把种植效益提高时,她连声说了几次,太好了,太好了。她说,现在的政策是越来越好了,我以后的负担也就越小了。小日子也会越过越红火。和李开梅告别后,我们继续前往下一家,还有很的农户的意见正在等成我们去听取,去解决!

第五篇:“三万”活动民情日记

“三万”活动民情日记

民情日记一:一个农村大妈的哽咽

4月19日,阳光灿烂,春风浮面。早上八点半,机关全体干部在办公楼下集合,集中乘车前往南漳县城关镇南背村农户家中进行走访。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目的地——南漳县城关镇南背村居委会,老远就看到村支书在大门口热情的迎接我们。经过分组,村干部的引导,我们开始了一天走访8户农家的工作。

距离村委会不远的地方,我们首先来到了第一户林贵翠的家。家中只见到两个人。林贵翠,一个满脸风霜不到50岁的妇女和她一岁三个月熟睡在摇篮里的小孙子。当村支书记介绍我们一行的来意后,她激动的不知道说什么好,面带农村妇女特有的腼腆,一个劲地说不会说,感谢大家了。

据村支书的介绍,她一家七口人,两个儿子在落户于南背村的华新水泥厂工作,一个媳妇在外打工,家里种有三亩地,由于都是冷浸田,一年只能种一季水稻,粮食基本是自给自足。当问及对国家种粮补贴的政策感觉如何时,她说国家的政策一年比一年好,三亩地去年补了400多元,钱都打在卡上了,很明白。当问及她最操心的事时,她说现在什么都好,就是家里的房子一直没把土地证办下来。我们仔细了解了情况,由于201*年涨水,泄洪搬迁时,在现居住地建了新房,当时由于住房规划没到位,久拖至今未把土地证办下来。当我们表示会积极帮助她反应问题,帮助办理土地证时,她哽咽了,激动地流下了泪水。她说, 我在这里没有亲人,没有朋友,你们就像我的亲人一样。

走出林贵翠的家,我的耳边还回荡着那个农村妇女的哽咽声。在我们眼里多么小的一件事,在农民的心中是多大的事情。她的哽咽声,是对我们走进农户的的情感认可,也是我们身上担负的责任。

民情日记二:一个哑吧大妈的笑

在参加三万活动走访的8户农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一户四口残疾人家。户主叫王学兵,是一个聋子,老伴是个哑吧,生有一儿一女,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当我们在村干部的引导,登上数十级高低不平的山阶时,来到了王学兵的家。 这是一座面积不大破烂不堪的土坏房。一个清瘦的穿着破旧的衣服蹲在门边的老大妈,斜眼看着我们。村干部走上前去,与她比划了比划,大概是用这种方式告诉她家里来客人了。她笑咪咪地走过来,用眼神扫射着我们来的每一个人。因为无法交流,只能听村干部对家里的情况介绍。这是一个在南背村极其困难的家庭,家里种有二亩地,由于缺少棒劳力,勉强能保住口粮,家里也无任何其它现金收入。

我走进那破旧的土坏房,阴暗的房子里透出一股难闻的味道,房顶上几根梁柱看起来随时都要倒塌,墙壁四处都能看到蜘蛛网。我朝西边的房间看了一眼,里面仍着一床床肮脏的棉被,没有见面可以算床的床板,没有一样能够入眼的物品。

走出阴暗的小屋,我的内心十分沉重,与屋外明媚的阳光形成强烈的反差。在离我们生活城市不远的小山村,还有生活如此贫困的农民。能够吃好饭,穿暖衣、住间房大概就是他们的最高标准了。与我们同去的80后的记者也一直也我交流着他同样的感受,第一次与如此贫苦的农民近距离接触,心灵是一种震憾!

我们把慰问金交到了哑吧大妈的手中。她笑嘻嘻的打开信封,把漂亮的人民币拿出来看着,不停的笑,不停的笑,笑着看着我们每一个人。那笑容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也同她一起笑起来。当我们离开她的家时,她仍然笑着与我们招手,那眼神久久都不离开我们的身影。当我们走出十米开外的地方,我回头看了她一眼,她依然笑着与我道别,我感觉那是对我们再次造访的期盼,那是一份农民对党的关怀的期盼!

希望以下其他精彩范文能帮到你:

三万工作组民情日记

“三万活动”民情日记1

市农机局“三万”工作队员的民情日记

“三万”活动工作组深入村组--民情日记

“三万活动”民情日志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三万 民情日记(民情,日记)》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343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