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留守流动儿童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
今年来,围绕广陵区委提出的打造“世界名城核心区,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战略部署,广陵区妇联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儿童身上,站在关注未来、服务民生、促进文明的高度,整合社区、家庭、学校、社会力量等各类社会资源,努力开展创建活动,促使城市成为一个对于儿童十分安全和便利的地方。按照此次调研主题,结合妇联工作实际,就如何打造儿童中特殊群体,即留守流动儿童友好城市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
一、基本情况
我区地处扬州市中心及近郊地区,留守儿童较少,在一些大型农贸市场、批发市场附近流动儿童相对多一些,针对上述情况,近期,我们走访了曲江、汤汪等地,通过汇报、走访、实地察看等形式深入了解留守流动儿童现状。据调查,我区学龄前儿童14385人,其中流动(外来务工)儿童3671人;在校小学生34632人,其中流动 (外来务工)儿童8095人,留守儿童292人。主要的留守流动儿童监护管理形式有三种:一是单亲监护,即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由留在家中的一方家长监护,其中以父亲外出,母亲留在家中监护占大多数;二是隔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管理的监护形式;三是亲戚管理或同辈照应,即留守儿童由父母托付给亲戚代为管理或由兄姐照顾的监护形式;此外,留守儿童还有民间监管、自我监护等方式。
二、工作成效
1、成立广陵区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联席会议。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开展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的会议精神,保障留守流动儿童权益、促进平等全面发展,我们主动与区政府办对接,协调相关部门,由政府牵头成立了扬州市广陵区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区委、区政府所属17个相关部门组成,该联席会议对各部门的职责都作了明确规定。
2、向区委提交儿童帮扶方案。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针对贫困儿童群体,特别是其中留守流动儿童的整体状况,我们向区委提出了帮扶贫困儿童的系列建议方案,如免费营养餐、免费牛奶、免费鸡蛋计划等,并对每种方案的经济成本都进行了测算,增强了方案的可操作性。
3、下发区妇联系统儿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当前,儿童遭遇性侵、无人监护、溺水、坠楼、触电等各种危害儿童安全的事故呈现多发趋势,为加强对儿童的关爱与保护,我们编制下发了《广陵区妇联系统儿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确保在突发事件第一时间积极应对,调查情况,采取措施,跟踪配合,妥善处理。同时,各乡镇(街道、园区)对辖区内困境儿童暑期安全隐患进行了排查摸底,并及时给出处理意见,做到对处于困境中儿童暑期安全隐患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完善政府、学校、家庭、社会联动对接的保护工作机制,有效控制各种危害困境儿童安全的事故发生,不断优化有利于困境儿童平安、快乐、幸福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4、成立广陵区天使之梦爱心妈妈联盟。近期,我们在民政部门备案成立了广陵区“天使之梦”爱心妈妈联盟,旨在发动全区乃至全市巾帼志愿者、爱心妈妈加入这个联盟,传递真情、汇聚爱心、关注公益、共创和谐,共同关爱贫困、弱势儿童群体。
5、广泛开展儿童关爱和安全守护活动。去年4月24日,广陵区留守流动儿童“安全守护计划”启动仪式暨培训活动在汤汪小学举行,现场免费为留守流动儿童发放手机200部。“六一”前夕,邀请了区四套班子主要领导视察、慰问全区部分小学、幼儿园,与孩子们一起共同庆祝节日,给孩子们送去党和政府的关心,送去慰问金和节日礼物,孩子们在快乐中渡过一个难忘的节日。深入开展“蒲公英行动”和“春蕾计划”,新增注册爱心妈妈结对留守流动儿童120对,新增春蕾女童120名,募集爱心基金201*0元,发放11500元的爱心助学金。
各乡镇(街道、园区)也积极开展关爱活动,如:李典镇组织女大学生村官志愿者结对孤儿,除了定期上门看望,辅导作业,还经常与老师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泰安镇“爱心妈妈”积极开展为重病儿童募捐的活动,帮助白血病儿童募捐近万元善款;沙头镇妇联开展为留守流动儿童送爱心活动;产业园巾帼志愿服务队的“爱心妈妈”们在开学前给结对的贫困留守流动儿童送去学习用品和助学金。
三、存在问题
1、活动空间不足。目前,留守流动儿童常因父母“太忙,没时间,顾不上”等原因而缺少沟通,有的孩子放学要么宅家里,要么在外玩耍,安全得不到保障。近年来,随着妇女儿童之家及阳光学堂的开设,这一情况虽有缓解,但尚不能满足全区留守流动儿童课外学习和文化生活的需求,尤其一些设施齐全、管理规范、运转有效的活动阵地更是不足。
2、学习压力较大。留守流动儿童家庭中,跟孩子的家庭话题,大部分家长选择了学习和健康,其他方面沟通较少,尤其是精神层面的关心过少,这样过于集中的关注给他们的学习带来压力,容易造成孩子的情感缺失。同时,家长和孩子对成绩的认可度存在一些差距,家长认为孩子比较优秀或良好的,孩子则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觉得未达到家长的期望,体现了孩子们在学习方面的不自信。
3、帮扶平台单一。留守流动儿童的教育、保健、生活及安全保障存在许多困难,近年来,各级妇联、教育、团委、关工委等部门都在做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虽然花了不少人力、物力、财力出台帮扶政策、搭建帮扶平台,但从实施情况来看,由于各种因素制约,尚未形成有效合力,效果并不明显。
4、长效机制不完善。目前,面对规模庞大、发展迅速的留守流动儿童群体,相关的政策措施、制度保障以及相关的项目建设还存在滞后的问题,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及运行管理机制尚不完善。虽然牵头建立了区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旨在整合各方力量推动关爱工作。目前,机构虽已成立,但是尚未真正运行。
四、下一步措施
1、做实妇女儿童之家平台,将儿童工作根基扎得更深一点
目前,妇女儿童之家已在我区133个社区(村)实现了全覆盖,每个妇女儿童之家都设有儿童图书馆(室)、儿童快乐家园(室内或室外)和家长学校等。下一步,根据区委“儿童友好家园”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以儿童和家庭需求为导向,积极打造儿童课外活动场所,进一步拓展儿童户外空间,提高儿童身心健康水平,创设儿童友好型的社会环境。我们将突破社区(村)儿童工作人手少的束缚,在儿童工作上创新形式,引进社工+义工模式,儿童工作总体规划由社工牵头,通过妇女议事会和社工义工联席会集体研究决定,儿童图书馆(室)由义工轮流值班管理,儿童快乐家园和家长学校的活动及教学计划公布上墙,按计划开展,教员均由义工担任,对义工付出的劳动进行文明积分,年度进行积分兑换,每一分值约相当于一元钱。除平时正常工作外,节假日组织志愿者队伍开展各种儿童活动。
2、做活阳光学堂平台,将儿童工作的亮点放得更大一点
目前全区共有阳光学堂88所,“阳光学堂”校长由社区负责人担任,教育系统选派一名教师担任专职副校长,指导开展活动,社区妇联主席、宣传干事负责“阳光学堂”的具体工作。阳光学堂的健全完善改变了许多双职工子女及留守流动儿童放学回家后,因无人照料,有的游离在街头,有的沉湎于网吧的现象,使学生放学后,都可以到“阳光学堂”一起做作业、看书读报,学习知识,并利用节假日参加学堂组织的各种培训比赛等,解除了许多家庭的后顾之忧。下一步,我们将联合社区延长阳光学堂办学时间,每天定点开放,从下午放学到父母下班,并在有条件的社区率先开放“傍晚课堂”活动,组织以大学生村官为主体的志愿者帮助辅导功课,有特殊培训需求的还可进行微利培训。同时,设立 “伙伴节”、“科普节”、“法制节”、“工艺节”等儿童节日,安排资源保护、人防知识、战争故事等课堂上听不到的讲座,开展“小主人”、“小园丁”、“小卫士”、“小楼长”、“小帮手”活动,使孩子们在这里找到伙伴,学到书本外的知识。
3、做好帮助扶持平台,将儿童工作的机制运作得更圆满一点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区留守、流动儿童数量急剧上升。经过调研,我们了解到这些孩子一般来说一是家庭经济条件差,二是学习帮教条件差,三是心理素质比较差。针对此,我们首先将从推进教育均衡化入手,通过关爱流动留守儿童工作联席会议、政府常务会议等,呼吁实施教育均衡化,助推了区《教育均衡十八条》的出台,以保证贫困家庭子女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服务,保障教育公平的底线,让教育惠民政策落实到位。其次是积极培育妇联自有的帮扶弱势儿童的载体,一是与金苹果艺术培训中心合作,建立区留守流动儿童艺术培训中心,发动企业家赞助,挖掘有艺术天赋或兴趣的留守流动儿童进行免费艺术培训;二是动员巾帼志愿者、女村官、女干部、女企业家等加入到广陵区天使之梦“爱心妈妈”联盟,与留守流动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向他们提供情感关爱和帮扶。联盟将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体验分享活动,帮助每个“爱心妈妈”掌握与孩子相处的诀窍。
4、做宽儿童工作长效平台,将儿童工作层次提得更高一点
妇联的儿童工作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我们积极更新观念,努力改变过去行政化工作模式下的“主与从”、“官与民”的关系,切实“去行政化”,坚持以服务对象为本,遵循平等、尊重、合作的原则,充分利用好各方资源,采取项目化运作的方式,推进儿童工作。同时广泛开展社会关爱活动,推动建立由专业社工、专业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关爱服务队伍,促进全区关爱儿童体系的建立健全,并在其中发挥作用,努力通过理性思考和制度规范,去夯实儿童关爱的长效平台。
第二篇:铜仁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铜仁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抓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努力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地区关工委、地区教育局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县、市、特区关工委、教育局配合妇联等部门开展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调查。在各县调查的基础上,地区关工委还对部分乡镇进行了深入细致地重点调查。通过听取县关工委的综合汇报,与县市特区有关部门领导、部分乡镇党委座谈,深入学校、留守儿童家庭走访等,对我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一)基本情况
我区辖8县1市1特区,共有169个乡镇办事处,2945 个行政村,人口近400万,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9·58%。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走出家门外出打工的农村青壮年越来越多,许多孩子都交给了老人或亲戚抚养代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区外出打工的家长有7万多人,留守儿童有5万3千余人。在留守儿童中,由父亲在家照顾的有9540人,由母亲在家照顾的有16960人,由爷爷奶奶照顾的有23320人,由其他亲人照顾的有3710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习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 低,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 少。从各村的调查情况来看,有91. 4%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且大多是文盲,不 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还由于年龄差距大,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 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性格缺陷。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广东、 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为主,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做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 空闲时间少,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 足够的关心、帮助和指导。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 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个性变得极端化,要么内向、自卑、孤僻,要么任性、放荡,甚至滋惹事非。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不敢管,不会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 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 越长,性格变化越快,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大。
3、缺乏亲情。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 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的情况,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 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
4、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
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 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 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 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 混在一起。
5、价值扭曲。打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但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较少,特别是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 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观念的形成,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 过,不求上进。
6、安全隐患。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 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以思南县邵家桥镇为例,201*年1至9月,共发生留守儿童违法犯罪事件17起,占青少年违法犯罪的 53%,其中较严重的打架斗殴事件4起,溺水事件2起,死亡1人,交通事件1起,死亡1人,偷盗事件10起。 事例1 :今年7月,一个父母长年在外的学生对奶奶谎称到学校上课而用父母寄来的钱买了一辆旧摩托车开到5公 里外的赵家坝小河游泳被淹死。事例2:今年4月26日, 邵家桥镇先锋村先锋组一个由公婆照看的留守在家三岁的 小男孩,与其姐姐在公路上,不幸被一辆大货车后护轮壳 挂倒,拖行近20米后落地死亡。事例3:小学三年级的女 生陈某,因父亲外出打工六年无音讯,母亲两年前出去寻 找至今未归,长期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平时管教不严,养成小偷小摸的习惯,并且经验丰富,专门伙同其 他同学偷东西,在她的床下查到小食品和各种玩具足足有 100斤重。
(三)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留守儿童教育生活问题的产生,除了留守儿童自身的因素,还有来自家 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原因。
1、家庭方面:由于外出务工父母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城镇教育费 用较高,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谈 漠,孩子缺乏安全感;留守儿童大多数由年迈而没有文化的爷爷奶奶照顾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知识、精力上基本无法代替父母履行品德培养辅导、督促孩子学习的义务,即使父辈有一方在家,由于要操持整 个家庭生活,辅导、督促的力度也被大大削弱,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文化和 道德教育基本处于空白。
2、学校方面: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 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那些“问题儿童”难以管理,有的学校在教育 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一推了之,致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
3、社会方面:农村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 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 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学校、家庭、社会三大教育中出现盲区是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四)所做的工作及成效
近几年来,我区各级党政、有关部门、各级各类学校高度重视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和帮扶工作,经济上给以扶持、生活上给以照顾、情感上给以关爱、学习上给以帮助、思想上给 以沟通,开展了多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帮扶活动,留守儿童工作得到了有效推进。一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和帮扶工作作为落实《未成年人
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贯彻十七大精神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 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些党政领导多次深入基层调研留守儿童工作情况,安排部署留守儿童工作。如印江县罗场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下发了“关于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意见”。对留守儿童家长、委托监护人和所在学校提出了明确要求。并积极探索教育管理办法。各级关工委积极主动配合,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和助手。201*年地区关工委、地区教育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社会调查的通知”,要求各县、市、特区关工委、教育局配合妇联等部门认真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工作。地区关工委还先后到印江县罗场乡、石阡县的中坝、本庄等乡镇调研。各县、市、特区都开展了调研活动,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当地党委、政府制定决策、措施提供了详实的依据。二是教育系统真抓实干,建立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帮扶机制。教育部门制发了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帮扶工作的文件,规范了教育管理帮助工作的措施和办法。教育局与学校、学 校与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签订了责任书。各校建立了留守学生档案,建立了教师结对联系帮教制度,做到了“三个一”,即:每学期家访一次,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有一本留守儿童工 作情况记录。学校根据留守儿童的学习、思想、心理情况,适时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主题班会、联谊会、生日聚会、节日文艺展示、道德法制讲座、家长学校等,丰富留守儿童的生活,增进留守儿童的友情,激发留守儿童的热情,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同时通过开展“亲情电话” “亲情书信”等活动,让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情况,感受父母爱的温馨,也唤起父母对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各校充分发挥关工委和“五老”队 伍的作用,实行“代理家长制”,通过“结对子”的办法进行帮扶,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人间的真情。有的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爱心基金,除学校投入资金外,广大教师积极捐助,学生自发献爱心,社会人士积极参与,解决了部分特困留守学生的生活困难,从调查的情况看,全区很少有留守儿童因家庭困难而辍学。
三是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关工委、团委、妇联、农办、公安等部门密切配合,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通过结对帮扶、联谊慰问、社会环境综合治理、网吧整治等,为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宽松、和谐、健康、安全的环 境。各单位、各乡镇、村委会、社会广泛参与,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结对进行教育管理,并对特困留守儿童给予资助。目前,各相关单位各司其职,部门间密切配合, 社会人士广泛参与,齐抓共管留守儿童的工作格局已基本形成。
四是初步探索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模式。如 创建了以罗场中学和罗场小学为代表的“罗中模式”和“罗小模式”。罗中模式就是与学校附近的王德芬女士联合创建“留守学生之家”。按照“生活自理、学习自主、行为自尊、健康自强”的“四自”教育宗旨,采取社会帮扶、学校负责、政府监管的“三位一体”管理模式。由王德芬提供“留守学生之家”场所,并担当“家长”,配备管理人员,收取适当生活费,负责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日常管理工作。学校成立留守学生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强管理。并与教师签定责任状,实行“两包三保”责任制,即班主任包班、科任教师包学生,保留守学生不辍学、保留守学生在班上学习不掉队、保留守学生在校不严重违规违纪。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定期对“留守学生之家”的教育和管理进行检查和指导。罗场中学还开办了“留守学生家长学校”,帮助其提高教育子女的能力,对家长提出了“五个一”的要求,即要求外出务工家长每周一个电话,每月一封信,每月和班主任联系一次,每学期与科任教师联系一次,每学年至少回家一次。并注重留守学生的教育,开展了“五个一”活动,即改正一个缺点,做一件好事,交一份满意答卷,为学校添一份光彩,做一名合格中学生。还注重培养留守学生的健康心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坚持正面引导,辅以严格要求。罗小模式就是针对留守学生年龄小,身心还不健全的特点,采取留守学生亲戚连亲戚、朋友连朋友的形式留一名亲戚或朋友在家作监护人,一年一换,轮流担任代理家长。思南县林家寨小学创建了“学校+老年协会+留守儿童”的管理模式,即建立一个“留守学生之
家”,学校教师和村老年协会成员与1至5名留守儿童结对子,与他们谈心、交心,了解其想法和心理动向,帮助他们实现自已的良好愿望,让他们感受“家”的温暖和学校的快乐。
二、对策和建议
关爱留守儿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关系社会的安定和团 结,关系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需要各相 关部门及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通过构建组织管理、职能保护、社会 呵护、学校监管、亲属监护“五大关系”网络,努力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 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1、强化政府统筹,构建组织管理网络。政府及有关方面要高度重视留守 儿童教育问题,切实担负起责任。首先,要提高认识,把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 题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明确牵头单位,建立由宣传部、精神文明 办、农办、公安、教育、司法、民政、关工委、妇联、共青团等多部门组成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并形成制度,一年召开1-2次会议,汇报和研究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其次,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研究, 制定有利留守儿童教育成长的政策,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o
2、加强部门合作,构建职能保护网络。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 成员单位要加强联系,共同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宣传部和精神文明办要加 大宣传力度,引导和教育人们提高关爱留守儿童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引导 和教育外出务工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强化监管责任;教育部门要形成教育保护合力,出台相应的关爱和保护政策与措施,加强监督和检查,强化学校对留守学生的监管和教育力度。不断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逐步建设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吸收留守儿童住校。公安部门要加大对侵犯留守儿童权益行为的打击,净化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司法部门要深入基层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民政部门要关心贫困留守儿童的生活,把贫困留守儿童列入救济对象。关工委、妇联、共青团等组织要从各自的工作实际出发,通过创办留守儿童家长示范学校、代理家长学校,开展志愿者服务、结对子互帮、亲情热线等活动,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落到实处。
3、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构社会呵护网络。全区各乡镇、村(居)委会 应尽快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建设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针对各 类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更切合实际地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 问题。对于那些生活较困难和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要特别关注,建立社区帮扶中心,并组织干部到留守儿童家里慰问,切实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问题。要加强农村基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由村支部负责,统筹乡村学校的老 师、村妇代会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团员等各方面力量,给予留守儿童“一 对一”的特别关怀,组织他们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4、完善学校教育,构建学校监管网络。学校要健全关爱留守学生的制 度,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对留守学生这个特殊群体,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要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情况。学校的心理老师要对留守儿童及时进行疏导教育,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缺失。 要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重视办好农村家长学校,定期与外出打工的父母、代养人联系沟通,交换意见,或者可以充分利用假期和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指导他们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监管网络。
5、强化监护责任,构建亲属监护网络。相关单位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 家长在外出务工的同时,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事情安排好,外出打工后要加强 与孩子沟通、学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科学方式和方法,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 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此外,要加强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 导,转变监护理念,引导临时监护人及其他亲属对孩子的文化道德教育和精神 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让远离父母的孩子真正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 有人帮”,合力营造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第三篇: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调研报告
株洲市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株洲市妇女联合会儿童部
为准确掌握我市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情况,市妇联历时3个月在炎陵县、芦淞区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发放调查问卷500余份,访谈留守儿童家庭200余户。
一、基本现状
调查显示,我市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情况较之过去有转变,具体体现在:
1、家教观念深入人心。98%的受访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很重要,78%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和健康状况非常关心,66%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获得大专以上的文化,58%的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品格修养,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2、家教行为趋于理性。79%的家长在孩子犯错时,选择给孩子讲道理。与孩子的意见不一致时,76%的家长会选择讨论沟通,而不是一味地强制孩子服从。82%的家长热衷于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有过广播电视、报刊阅读、亲友探讨等学习经历。
3、亲子关系逐步改善。在被调查的家庭中,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的占95%,虽然长年在外,但75%的父母能够保证每周至少一次跟孩子联系,57%的留守儿童愿意向父母倾诉烦恼和困惑,55%的孩子理解、支持父母外出务工。
4、学教困难有所缓解。63%的受访留守儿童很喜欢上学,67%的孩子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满意,仅15%的孩子觉得父母外出务工 1
对学习有不好的影响。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的生活、学习管教也较以前有了大的改观,73%的留守家庭会督促孩子的学习。
二、存在的问题
1、家长培训渠道不畅。调查显示,农村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父亲占79.6%,母亲占67.8%。他们的家庭教育经验有38%是来自长辈的经验,35%是自己从小的体验。因此,他们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积极性非常高,91%的家长有培训的需求,但只有13%的家长有过相关的学习机会。
2、留守儿童学习压力大。跟孩子的家庭话题,58%的家长选择了学习和健康,过于集中的关注给留守儿童的学习带来压力。数据显示,68%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成绩“优秀”或者“良好”,但是43%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满意,另有26.6%的学生认为“自己成绩未达到父母的期望”,家长和孩子对成绩的认可度有较大差距,体现了孩子们在学习方面的不自信。
3、情感缺失现象依然存在。调查中,44%的父母因“太忙,没时间,顾不上”等原因只能跟孩子保持电话沟通。但留守儿童对这种沟通并不满意,63%的留守儿童希望能跟父母生活在一起,59%的孩子希望父母至少每天联系一次,48%的孩子承认父母不在,缺乏保护,胆小怕事。
三、市妇联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情况
1、开展送“家教下乡”活动。组建家庭教育讲师团,依托“亲子教育”讲座和“爱〃家”大讲坛,先后在株洲县、醴陵市、芦淞
区、云龙区举办家教讲座30余次,受益家长达2万余人次。
2、组织城乡家庭结对帮扶。为让农村留守儿童能感受到家庭温暖和社会关爱,启动了“爱心父母”大招募,促成千余名社会爱心人士与农村留守儿童结对,向他们捐赠书籍等学习用品和衣物等生活用品,有些爱心家长与结对儿童保持经常联系,缓解留守儿童对亲情的渴望。
3、情系留守儿童送温暖。通过“春蕾助学”行动资助700余名农村贫困儿童、留守流动儿童完成学业。联合恒源祥开展“情系留守儿童送温暖”活动,为留守儿童捐赠冬衣冬靴,编织爱心织毛衣。投入20万元创办了10个“农村留守儿童之家”,配备了儿童图书和体育器材;投入40余万元创办了3个城区“春蕾爱心屋”,为留守流动儿童提供免费的艺术特长培训。
四、建议与对策
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牵涉面较广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建议如下:
1、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责任。建议各级党委政府着眼未来,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一是整合教育、民政、劳动等政府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相互协作,整章建制,做到依规办事。二是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群众团体的作用,支持他们依据章程开展关爱活动和志愿服务,做到有人管事。三是适当倾斜技能培训、贫困助学、社会救助等资金安排,把普及家庭教育工作经费纳入公共财政,做到有钱做事。
2、家庭要成为关爱留守儿童的“第一阵地”。各级妇联要继续深化以家庭为载体的各类文明创建活动,开展“送家教进农村、进社区、进厂矿、进企业、进机关”活动,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引导家长和监护人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当好孩子的“启蒙老师”,关注孩子的心智成长。
3、学校要成为留守儿童的“家外家”。推广和完善寄宿制学校建设,解决当前留守儿童“家里管不好,学校不好管”的难题;开设学生心理疏导课程,帮助留守儿童化解心理问题;鼓励教师对留守儿童倾注更多的关心关爱,鼓励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以友情弥补亲情。
4、社会要肩负起留守儿童的“监管职责”。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组织动员巾帼志愿者、妇女干部、退休干部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也能让留守儿童享受到爱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留守儿童托管”机构,让孩子放学放假有地方玩、有人管;推行“假期培养”模式,让留守儿童在假期拥有“知识充电站”和“快乐加油站”,实现“离校不离教”。
第四篇:关于留守儿童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留守儿童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比例越来越高,留守儿童的数量激增,据初步统计,我市农村留守儿童乐平市小学26286人,占在校生总数的41.9%,初中11422人,占35.8%;浮梁县小学3503人,占18.6%,初中1278人,占14.1%;昌江区小学3155人,占23%,初中1136人,占29%,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总数达46780多人。面对这一庞大的特殊群体,为了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育人为本,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根据今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的部署,11月12日至12月28日景德镇市教育局副局长张学锋带领督导室全体成员,走访了乐平市、浮梁县、昌江区和珠山区的部分学校,深入到不同类型的多个乡镇、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学校的基本做法
我市很多农村乡镇中小学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40%以上,最多的乡镇甚至高达70%。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难题,各学校纷纷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在困难面前,广大教育工作者选择了给自己加压,对留守儿童不歧视、不冷落、不放弃,努力让每位留守儿童学会自主学习、独立生活,创造条件使得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生活上享受到温暖、学习上得到关爱。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是及时与家长沟通。农村中小学普遍对留守儿童进行了登记,建立了联系卡,昌江区丽阳乡余家希望小学还挤出资金,按生均每学期1元的电话费补助教师,加强教师与家长的交流,增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效果。鱼山镇中心学校还提出要求,让教师经常家访,改变教育方式方法,上门送关爱,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二是教师无偿辅导。不少学校采取放学以后对留守儿童开小灶的措施,延长教师工作时间,无偿辅导学生作业,通过托管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三是指导家庭教育。鱼山中学抓住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高峰,召开家长会对监护人进行指导,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家长以前的那种只关心学习成绩,不关心学生心理;只知道训斥责备,不懂得理解关爱;只关心物质生活,不重视精神支持等不良心态。
四是鼓励学生交流。乐平市塔前中学还专门安排了热线电话,鼓励留守儿童与家长沟通。鱼山镇中心学校开展红领巾帮扶,鼓励学生结伴同进,组织留守儿童才艺展示和竞赛活动,为留守儿童打开心扉,增进与外界交流创造条件。多项活动的开展,也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
五是教师结对帮扶。浮梁县福港学校,中层以上干部都下到班级蹲点,与班主任共同做好教育工作,并采取结队帮扶的做法,有针对性地对特殊留守儿童进行教育,还动员学校教师捐款捐物,为留守儿童买雨伞、雨鞋,给留守儿童送温暖,留守学生受到很大鼓舞。塔前中学让一部分留守儿童,将生活费委托班主任代为管理,帮助他们科学理财,使家长消除了后顾之忧。
各校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许多留守儿童得到多方面的关心和帮助,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付出了很大努力,但由于数量较多,教育的工作量很大,牵涉面又广,仅靠教育一家很难但此重任,尤其是教师负担过重,教育经费紧张,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确实存在很多困难。
二、存在的教育问题
在调研中发现,由于正常的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日渐突出,由于数量庞大,近期看来似乎只是家庭问题,若干年后就有可能成为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存在的教育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不少外出打工父母与孩子每年才联系一至二次,甚至有的父母基本上一年内都不与孩子联系。尽管有相当部分的外出务工父母一年返家探亲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但父母常年在外,孩子缺少亲情的关怀,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尤其是孩子的情感教育几乎成为空白,由于他们处于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很多问题得不到解答,心理需求也无法满足,致使大多数留守儿童情感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定缺陷,如性格孤僻、寂寞空虚、难以沟通、攻击性强等等。有些在外务工父母为提高孩子的生活水平和学习条件,经常给家里寄钱、寄物,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存在乱花钱的状况,这很不利于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
调查显示,平均约有65%(有的县区高达70%)的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由于祖孙年龄相差一般都在40至50岁左右,老人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孩子往往只能在物质生活上得到保障,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无从谈起。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无法完全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
2、学习状况令人担忧
由于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甚至有一部分是半文盲,年龄的代沟无法在思想上沟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调查结果显示,有不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在学习上明显处于劣势;大多数教师也反映留守儿童中“学困生”、“问题学生”较多,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多有厌学倾向。一方面缺少父母的关爱,而祖辈的文化水平较弱,学习上缺乏监督;另一方面,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践性内容增加,需要家长适当辅导,爷爷奶奶心有余而力不足。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看,留守儿童的作业态度和质量都有明显不足,留守儿童年龄都不大,没有父母的监督和指导,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然不够,学习状况很不理想。
3、心理健康出现异常
很大部分留守儿童思想健康出现偏差,更谈不上远大理想、热爱祖国等思想境界,甚至一部份儿童还没有
形成一种价值取向。出现不遵守规章制度、不诚实、拉帮结派、欺负同学、顶撞祖辈、我行我素、甚至小偷小摸等不良习气。依靠父母得到的物质享受,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习气,并有可能形成“读书无用沦”、“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调查发现,在中学阶段,留守儿童中心理不健康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其他正常儿童,通常表现出冲动、好怒、焦虑、自闭等不良的心理特征。遇到不顺心的事,不能与自己的同学或朋友正常交流,受到挫折,无人倾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较为明显,如不能得到合理的引导,很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4、人身安全难以监管
据教师反映,大多数承担监护的祖辈,不仅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辅导,对思想教育、人格培养更是无能为力,家庭教育十分薄弱。不少家庭的老人还有打麻将、饮酒、迷信等成规陋习,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学校教育如果不能与家庭教育很好配合,容易造成安全监管的诸多问题。教师对学生的监管只能在课堂,放学以后和节假日学生自我支配的时间成为学校监管不到的真空。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老师无法向家长了解他们课余时间的情况,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不良品行危害学生人身安全。有的留守儿童学校、家长两头欺骗,出现逃学、偷偷上网等现象,甚至个别人有偷窃行为,成为“问题学生”,对他们本身也会产生很大的安全问题。
5、很多教师不堪重负
留守儿童数目激增,很多负担都落在了老师身上,尤其是班主任教师体验到较重的工作负荷,工作内容也比以前繁杂琐碎,有的教师感到情感资源被极度耗尽,尤其不能忍受留守儿童的捣乱行为。如学生生活中的说是都要帮忙处理,中午要监管学生吃饭睡觉,下午放学还要时刻看护学生的安全。许多小学教师除了上课,批改大量的作业,还要组织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既要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又要抽出时间对他们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留守儿童的难教难管也加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教师常常表现出持续的精力不济、极度疲劳,甚至感到如此繁重的工作难以承担,很难适应目前教育工作的需要,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也表现出太多的无奈。
三、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以上情况,以及调查过程中对各校经验的总结,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健全联系制度
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学生的家底,规范留守学生的档案和联系卡制度。(范文网 www.bsmz.net)、阳光关爱欢乐运动场、留守未成年人网站、开展阳光关爱夏令营以及资助农村特困家庭留守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等多种爱心公益活动。
此外,各有关部门、各县区也积极开展关爱行动,积极为留守流动儿童办实事。通过创办全省首家“民工子弟图书馆”,举办“农民工子弟夏令营”、“关爱留守儿童,城乡儿童手拉手”、“百名留守儿童看合肥”、建立“留守儿童”假期学校、创建“手拉手红领巾书屋”等活动,为留守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环境。肥东县构建完善的“留守小队”模式被国家11个部委倡导推广,成为我市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品牌。目前,全市共有留守小队1609个,留守队员16418名。肥西县将04年以来的关爱留守孩子工作汇编成册,并开展了实施省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工作的评选表彰活动,共表彰了2个示范留守儿童之家,41名优秀“代管家长”、“留守儿童”和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先进个人。
四、推动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纳入民生工程,加强领导,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建议各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责任,把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作为民生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以统筹,加大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各级政府的分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各有关单位为成员,牵头关爱工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着力攻破留守流动儿童发展面临的问题,切实为留守流动儿童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为留守流动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办公室设在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负责对关爱工作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具体分解,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督查机制、激励机制,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体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进一步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就学权利
一方面,要加快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加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对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给予专项补助,建立健全“代管家长”等各项制度,使学校和教师及时填补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空白;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增加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就学定点学校,不断改善和提高定点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加快户籍制度和就学制度改革,将连续暂住和就读时间长、且有一定条件在城市就读的农民工子女转“正”。
(三)要积极探索有效途径整合社会资源
各级妇儿工委要勇于探索和创新,提高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充分发挥成员单位的作用,想方设法使工作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和集成。如利用成员单位的资源优势,建立成员单位与留守流动儿童之家结对帮扶的长效工作机制;开展儿童之家与学校、图书馆、博物馆、运动场等的联建活动,有效利用社会资源。
(四)加强对留守流动儿童的教育管理和对其父母和监护人的责任教育
各级妇儿工委要利用留守流动儿童之家面向留守流动儿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如为他们普及法律知识,上自我保护安全课等,要充分发挥作用班主任、爱心家长、志愿者的作用,关心、关注留守流动儿童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定期家访,使他们
切实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
学校、社区要通过家长学校、开通家校互动热线,建立学校与留守(流动)儿童家长电话短信联系交流平台等形式对留守流动儿童的父母及监护人开展家庭教育知识培训和责任教育,使他们承担起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这个不可推卸的责任,帮助他们走出管教误区,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素质,采取更多的方式与孩子交流沟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并主动配合学校、社会,形成教育合力。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以市妇儿工委组织为平台,统筹管理留守流动儿童工作
目前,各县区均已成立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程领导组,市妇儿工委将于下半年建立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程部门联席会议,由妇儿工委牵头教育、团委、文明办、妇联等各有关部门就全市如何进一步做好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管理,定期召开会议、调研督导,交流工作信息,推广成功经验,建立长效机制。
(二) 进一步实施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程
我市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程实施已初见成效,为进一步推动工程实施,市妇儿工委将建立、完善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激励、督导机制,年底市妇儿工委办将对各县区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程情况进行评估督导,对管理规范且成绩突出的作为示范点,给予奖励,对工作停滞不前的令其限期整改。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