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金融机构加强计算机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随着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在人民银行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地位越来越重要,从会计、国库、发行、金融统计、信贷登记、外汇管理乃至工资、养老保险等业务都广泛应用了计算机管理。但是,计算机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给金融业务带来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同样带来巨大的风险,如计算机系统本身的不安全性(如网络缺乏安全保障、软件设计的不周全性、硬件的脆弱性、系统的开放性与安全性的矛盾),人为的攻击破坏(如病毒侵扰、黑客、计算机犯罪),以及安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等,都潜伏着很多安全隐患,严重时可导致系统瘫痪,进而影响基层金融机构的业务和声誉,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近年来,我们对计算机安全工作的重视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计算机安全管理规范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基层金融机构科技力量相对比较薄弱,计算机管理没有完全遵循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规范,存在着不少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
1、普遍存在着重应用、轻安全管理的现象。没有把计算机安全管理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的重点。内控制度不建全或不能严格执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人员、业务操作人员的自律,安全管理制度滞后于业务发展,缺乏具体的先进安全设备和安全技术,缺乏智能化监督安全软件,计算机安全管理队伍力量薄弱。
2、科技人员严重不足,管理缺乏有效性。随着各项业务普遍使用计算机应用系统,科技工作任务越来越重,科技人员长期处在高度紧张的日常工作当中,很少有机会学习新知识、新业务,仅靠一名科技人员来专管计算机工作,行使科技管理职能,往往顾此失彼,工作无法有效开展。同时,科技人员又兼任计算机安全员,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同为一人,所有工作也一手清,计算机安全管理无从谈起。
3、制度建设不到位,缺乏针对性。基层金融机构虽然也制定了计算机管理制度,但为了应付检查,互相抄袭的多,结合本单位、本部门、本应用系统制定的制度少,往往执行起来难,制度与管理工作脱节。
4、系统资料档案不全、管理不规范。存储资料的管理不到位,部分应用系统的用户使用权限未进行有效的管理,出现人员交接而不更换操作代码及口令的现象,同时由于基层人员少,岗位设置与人员产生矛盾,没有相互制约。个别重要业务应用系统有串岗、混岗现象,随时可能出现安全风险。
5、设备配备不完善。由于种种原因,基层金融机构的计算机设备档次较底,设备老化,大部分办公用机无备用电源,出现过因ups掉电或停电后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造成文件或数据丢失的现象。
6、计算机病毒防范意识差,措施不力。主要表现在:预防不力,管理混乱,没有建立一整套病毒预防措施及制度。病毒检测、诊断、杀除心有余而力不足,主要是查杀毒软件更新不及时、跟不上病毒发展的步伐。
面对金融电子化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犯罪的新情况,我们应充分认识面临的严峻挑战,把防范金融计算机犯罪作为基层金融机构履行职能、开展业务的重要安全保障。一方(来源公文素材库:www.bsmz.net)面要继续做好科技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对现有的技术设施、技术手段全面检查,切实提高计算机安全防范水平,全面防范科技设施引入的风险,构筑金融计算机安全“防护堤”。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从管理层到技术人员、业务人员都要高度认识计算机犯罪对基层金融机构信誉和资金危害性的认识,把防范计算机犯罪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认真部署计算机安全防范工作,提高防范能力。组织业务人员转变观念,自觉加强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利用和发挥科技功能,强化内部管理,加大监管力度,确保金融业务安全、快速发展。
2、加强制度建设。基层行要建立健全计算机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做到有章可循,操作规程应具有科学性、超前性、可操作性。要严格按制度和操作规程执行,做到有章必循。各业务部门制订相关的业务操作规范,对原来已有的制度,可以根据计算机安全管理要求进行修改后实施。建立、完善各种业务应用系统管理维护制度,如各种计算机操作规程、定期检查制度、密钥管理制度等。并坚持严格纪律、严格管理、严格分工的原则,做到重要业务应用系统的人员不准串岗、不准混岗。终端操作员离开终端必须退出登录画面,避免其它人员非法进入。专职计算机安全管理人员要具体负责计算机安全策略的实施,负责整个系统的安全维护、对整个系统授权、修改、特权、口令、违章报告、报警记录处理,负责日志审阅。对接入国际互联网的计算机,更应加强安全管理;要建立全方位的计算机病毒防护体系,以动态防护为主、静态杀毒为辅,在系统执行拷贝、运行、改名、创建、收发电子邮件等操作前,自动检测文件是否感染病毒,发现病毒自动消除或由用户选择处理。定期实施静态杀毒,对计算机和大量软盘进行杀毒处理。
3、加强人员管理,完善监督机制。计算机犯罪不一定具有很高明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但是能发现和利用计算机或监控系统中的一些弱点,因此人事管理是防范金融机构计算机犯罪的重要环节。要对计算机操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审查、考核、教育和培训,建立和不断完善要害岗位人员管理制度,努力做好职工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教育员工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管理中要分工明确,严格规章制度,形成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对科技人员、计算机机安全人员应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定期检查,对计算机安全员、科技人员、操作人员实行定期轮换制度。 同时,每台计算机的任何使用都需要有超级用户给予授权,以便能控制谁使用机器和机器的使用目的。
4、开展计算机安全检查,强化制度执行力度。在计算机安全管理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加强计算机日常管理和风险控制,查找计算机安全管理存在的漏洞,要定期不定期的对计算机房、电脑中心及其各种管理、业务计算机的安全工作进行检查。检查的内容包括:计算机房安全防护设施的状况、防火情况、人员出入情况;计算机密码、口令的保密状况;计算机软件、程序等电子文件和金融机构卡的保管、使用情况等。通过经常性安全检查,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消除计算机安全隐患。
5、加强部门协调配合,联手防范计算机风险。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涉及的面很宽,包括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网络安全、病毒防护、访问控制、鉴别等多方面因素,需依靠业务、科技、保卫、内审、监管等各部门密切配合,携手联动,齐抓共管才能作好。各部门间应明确各自的安全职责,加强信息交流和安全技术交流,制定科学的安全策略,采取有效措施和步骤,形成整体的防范力量,构建起强有力的银行计算机安全体系。
第二篇:基层金融机构加强计算机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随着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在人民银行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地位越来越重要,从会计、国库、发行、金融统计、信贷登记、外汇管理乃至工资、养老保险等业务都广泛应用了计算机管理。但是,计算机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给金融业务带来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同样带来巨大的风险,如计算机系统本身的不安全性(如网络缺乏安全保障、软件设计的不周全性、硬件的脆弱性、系统的开放性与安全性的矛盾),人为的攻击破坏(如病毒侵扰、黑客、计算机犯罪),以及安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等,都潜伏着很多安全隐患,严重时可导致系统瘫痪,进而影响基层金融机构的业务和声誉,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近年来,我们对计算机安全工作的重视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计算机安全管理规范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基层金融机构科技力量相对比较薄弱,计算机管理没有完全遵循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规范,存在着不少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
1、普遍存在着重应用、轻安全管理的现象。没有把计算机安全管理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的重点。内控制度不建全或不能严格执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人员、业务操作人员的自律,安全管理制度滞后于业务发展,缺乏具体的先进安全设备和安全技术,缺乏智能化监督安全软件,计算机安全管理队伍力量薄弱。
2、科技人员严重不足,管理缺乏有效性。随着各项业务普遍使用计算机应用系统,科技工作任务越来越重,科技人员长期处在高度紧张的日常工作当中,很少有机会学习新知识、新业务,仅靠一名科技人员来专管计算机工作,行使科技管理职能,往往顾此失彼,工作无法有效开展。同时,科技人员又兼任计算机安全员,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同为一人,所有工作也一手清,计算机安全管理无从谈起。
3、制度建设不到位,缺乏针对性。基层金融机构虽然也制定了计算机管理制度,但为了应付检查,互相抄袭的多,结合本单位、本部门、本应用系统制定的制度少,往往执行起来难,制度与管理工作脱节。
4、系统资料档案不全、管理不规范。存储资料的管理不到位,部分应用系统的用户使用权限未进行有效的管理,出现人员交接而不更换操作代码及口令的现象,同时由于基层人员少,岗位设置与人员产生矛盾,没有相互制约。个别重要业务应用系统有串岗、混岗现象,随时可能出现安全风险。
5、设备配备不完善。由于种种原因,基层金融机构的计算机设备档次较底,设备老化,大部分办公用机无备用电源,出现过因ups掉电或停电后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造成文件或数据丢失的现象。
6、计算机病毒防范意识差,措施不力。主要表现在:预防不力,管理混乱,没有建立一整套病毒预防措施及制度。病毒检测、诊断、杀除心有余而力不足,主要是查杀毒软件更新不及时、跟不上病毒发展的步伐。
面对金融电子化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犯罪的新情况,我们应充分认识面临的严峻挑战,把防范金融计算机犯罪作为基层金融机构履行职能、开展业务的重要安全保障。一方面要继续做好科技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对现有的技术设施、技术手段全面检查,切实提高计算机安全防范水平,全面防范科技设施引入的风险,构筑金融计算机安全“防护堤”。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从管理层到技术人员、业务人员都要高度认识计算机犯罪对基层金融机构信誉和资金危害性的认识,把防范计算机犯罪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认真部署计算机安全防范工作,提高防范能力。组织业务人员转变观念,自觉加强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利用和发挥科技功能,强化内部管理,加大监管力度,确保金融业务安全、快速发展。
2、加强制度建设。基层行要建立健全计算机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做到有章可循,操作规程应具有科学性、超前性、可操作性。要严格按制度和操作规程执行,做到有章必循。各业务部门制订相关的业务操作规范,对原来已有的制度,可以根据计算机安全管理要求进行修改后实施。建立、完善各种业务应用系统管理维护制度,如各种计算机操作规程、定期检查制度、密钥管理制度等。并坚持严格纪律、严格管理、严格分工的原则,做到重要业务应用系统的人员不准串岗、不准混岗。终端操作员离开终端必须退出登录画面,避免其它人员非法进入。专职计算机安全管理人员要具体负责计算机安全策略的实施,负责整个系统的安全维护、对整个系统授权、修改、特权、口令、违章报告、报警记录处理,负责日志审阅。对接入国际互联网的计算机,更应加强安全管理;要建立全方位的计算机病毒防护体系,以动态防护为主、静态杀毒为辅,在系统执行拷贝、运行、改名、创建、收发电子邮件等操作前,自动检测文件是否感染病毒,发现病毒自动消除或由用户选择处理。定期实施静态杀毒,对计算机和大量软盘进行杀毒处理。
3、加强人员管理,完善监督机制。计算机犯罪不一定具有很高明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但是能发现和利用计算机或监控系统中的一些弱点,因此人事管理是防范金融机构计算机犯罪的重要环节。要对计算机操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审查、考核、教育和培训,建立和不断完善要害岗位人员管理制度,努力做好职工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教育员工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管理中要分工明确,严格规章制度,形成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对科技人员、计算机机安全人员应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定期检查,对计算
第三篇:加强基层干部队伍管理的建议与思考
加强基层干部队伍管理的建议与思考
基层税务干部是税务工作的主体,是完成税收任务和各项税务工作的基础和保障,税务干部素质高低是关系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和健康发展的首要因素。只有治好队,才能收好税。所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不仅是新时期带好队、收好税的具体体现,也是国税事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基层干部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宗旨意识。部分干部安于现状,没有理想追求,只图眼前小利。有的干部攀比心理严重,不比工作比待遇;不讲付出图回报,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有所淡化。
二是缺乏全局观念。有的干部打小算盘,对己有利的事积极干,对己不利的事消极怠慢。有的干部老好人思想严重,只唱红脸不唱黑脸,对落好人的事争着干,做得罪人的事推着干。有的干部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
三是缺乏进取精神。有的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在职不在位,在位不谋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干部未老先衰,没有朝气,混天度日,工作得过且过,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不思进取,不求上进,影响国税整体形象。
四是作风不扎实。部分干部作风不扎实,不愿深入一线搞实地调查,对分管的工作摸不准、理不清、吃不透。有的以“税官”自居,对纳税人盛气凌人,指手划脚,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
处乱办事,存在脸难看、话难听、门难进、事难办的问题,影响征纳关系。
五是学习无动力。一些干部认为自己是公务员,“铁饭碗”,没有后顾之忧,学习的紧迫感、危机感不强,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自我满足。
二、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措施
针对干部队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干部队伍管理的思路应着眼于以人为本,积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激发干部队伍活力,为干部创造优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让他们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一)积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是提升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水平的前提。氛围的好坏对一个人的成长,对干部队伍的建设,对事业的成功至关重要。一个单位如果没有良好的风气,就不会有发展,个人就不会有进步,事业也将一事无成。作为基层税务部门,要积极营造勤奋好学,敬业奉献,公正执法,文明高效的文化氛围,推进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二)努力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一要更新学习培训的理念。教育干部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明白学习是自身的需要,是工作的需要,是信息时代最优的生存方式,使干部深切感受当前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形成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良好习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大教育投入,把干部职工的学习培训工作当作一项福利事业抓实抓好,营造发奋学习、不甘落后、奋起直追的良好学习
氛围,促进干部队伍综合素质整体提高。二要创新学习培训的形式。创新干部培训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充分利用视频讲座、老师授课、网上自学以及实地学习、观摩考察、定期集训等形式,加大专业培训力度,深入开展全员教育培训和个性化专项培训。同时,继续抓好学历教育,突出抓好高层次专业人才培训,提升干部职工的政策理论水平、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水平。三要注重学习培训的效果。要建立学习考核激励机制,制定干部培训计划,建立干部培训档案和技能档案,有针对性地组织干部职工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和技能培训,适时组织干部职工开展业务考试、技能竞赛,实现以考促学,以赛促学,并把干部职工的学习考试成绩和技能水平作为提拔、评先、评优、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让知识型干部、学习型干部受到尊重和重用。
(三)加强和改进干部工作作风。一要加强内部管理。要健全完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强化按章办事、制度管理。要全面推行系统绩效管理考核责任制,强化岗位责任的落实。二要加强效能建设。以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干部作风建设年”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认真开展“上评下、下评上,机关评基层、基层评机关”等评议活动,切实加强机关效能和作风建设。对执行不力或效率低下的单位或个人,及基层干部和外界意见比较大的工作环节,实行问责制,督促整改落实,严格责任追究,确保机关效能有新提升。三要加强基层
建设。基层是国税的根基,是各项税务工作的最终落实者。只有充分调动每位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保证政令畅通。进一步提高基层一线人员的政治生活待遇,解决他们工作、学习、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不断优化和美化基层干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使干部生活在国税大家庭里开心、安心和放心。真正让他们热爱基层,扎根基层,献身基层,感到在基层有干头,不吃亏,调动他们为税收事业献身的积极性。
(四)关心基层干部的工作和生活。一是积极帮助基层干部排忧解难。二是尊重、关心、爱护干部职工。最大限度地改善基层干部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体现人文关怀。关心基层干部生活冷暖,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困难。三是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张旗鼓地宣传和弘扬在本职岗位上做好突出贡献的先进典型,弘扬正气,鞭策后进。
(五)增进激励措施,激发干部队伍活力。一是建立健全岗责体系,推行个人绩效管理。进一步制定完善规范化管理制度,健全科学化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干部职工追求更高绩效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二是实行优化组合,确保人尽其才。根据每位干部的特长和优势,将其配置在最适合他们施展才华的岗位,让想干事的人有舞台,会干事的人有位置,营造争创一流业绩的良好环境,增强队伍的活力。在干部选拔任用上做到平等、公开、公正,特别要为青年干部创造更多更好的创业机会,为他们提供更多更好的人生舞台,让他们在锻炼中成长,在锻炼中增
长才干。三是创新干部管理机制,激发干部工作潜能。对考核优秀和业绩突出的干部,依照相关规定给予奖励和予以重用;对不尽职责、碌碌无为,考核不称职的干部,该调整工作岗位的调整工作岗位、该降职降级的坚决降职降级,以良好的机制来激发干部职工的上进心。通过民主推荐、公开竞岗、组织考核等方式,营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人才竞争环境。
第四篇:基层人民银行对法人金融机构反洗钱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基层人民银行
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反洗钱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人行玉田县支行 201*年人民银行的反洗钱监管“逐步推行金融机构法人监管制度”,为积极配合人总行推行的金融机构法人反洗钱监管制度,深入了解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开展情况,切实防范洗钱风险,人行玉田县支行对地方法人银行机构的反洗钱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通过调研,发现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客户风险管理和客户身份持续识别措施亟待加强,可疑交易报送系统亟待完善。
当前工作开展的难点与对策
实践发现,当前该项工作开展的主要难点是人民银行缺乏工作经验,金融机构配合难。由于反洗钱法人监管是一项全新工作,人民银行没有可借鉴的工作案例和经验;金融机构地方分支机构难以配合人民银行提供其系统内的法人监管工作经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特别是地市级)普遍缺乏洗钱风险评估和内控制度与运作模式构建等能力,难以为人民银行的研究探索工作提供有效支持。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强各级人民银行信息沟通,共享金融机构法人监管制度建设经验,包括大型法人金融机构工作开展经验和各级人民银行工作推行经验;
二是加强基层人民银行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反洗钱业务培训,提高其洗钱风险评估和反洗钱内控制度与运作模式构建等方面的能力;
三是重视基层人民银行在地方金融机构法人监管制度建设中的主导和枢纽作用。
二、问题
(一)可疑交易报送模块形同虚设。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11家被调查的地方法人银行机构表面上均使用了反洗钱监测报送系统,系统中也设臵了可疑交易的相关操作模块,但所有机构均不能从系统中抓取到异常交易数据,可疑交易报送信息完全靠人工录入,如此可看出通过系统报送可疑交易的相关设臵形同虚设。在可疑交易报告机制已步入主动甄别分析阶段的今天,被调查机构的反洗钱监测系统自使用以来没有发挥应有的监测交易、防控交易风险、报送可疑交易的作用,存在较大的系统监测隐患和风险。
(二)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劳而无功。
在被调查的11家地方法人银行机构中,全部是通过手工划分或未划分客户风险等级。客户风险等级划分是金融机构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的手段之一,划分的目的是便于柜面人员知晓客户风险级别,在为其办理业务时,有相对应的防范意识,起到提高对高风险客户关注度的作用,同时便于对高风险客户进行定期核查。而通过手工划分客户风险等级的金融机构,在纸质客户资料中或单独列表中标注客户风险等级,然后就束之高阁,没有起到风险防控的作用,导致客户风险管理工作劳而无功。
(三)客户身份持续识别无法应对
《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
法》第十九条规定“…客户先前提交的身份证件或者身份证明文件已过有效期的,客户没有在合理期限内更新且没有提出合理理由的,金融机构应中止为客户办理业务”,被调查的11家机构至调查日共开立了近700万个账户,均不能在业务系统中录入身份证件有效期,如果仅靠人工翻阅资料确定客户身份证件是否到期,是根本无法办到的,且目前大量的非柜面业务,更无法及时掌控客户身份证件过期情况,无法做到对客户身份进行持续识别。
三、建议
201*年人总行推行金融机构法人监管制度,树立风险为本监管理念,对金融机构明确提出逐步建立健全以客户为中心、流程控制为主要手段的有效的洗钱监测分析工作机制,由此可见法人机构的可疑交易报告、客户风险管理和客户身份持续识别的系统化管理刻不容缓。
(一)修改流程、加强监管,建立高效完善的法人银行业机构反洗钱工作机制。由于被调查的11家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反洗钱非现场监管报表由省联社统一汇总导入反洗钱监管交互平台,当地人民银行无法掌握属地机构的反洗钱工作开展情况,造成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监管不畅通现象。建议各省联社在充分发挥其统一监管基础上,同时负责向省辖内各地人民银行反馈其属地机构的反洗钱相关数据信息,以便更好地体现人民银行反洗钱属地监管原则,力促地方法人银行机构高效、规范地开展反洗钱工作。
(二)查找原因、完善系统,健全可疑交易报告工作流程。严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明确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有关执行问题的通知》
(银发?201*?48号)要求,地方法人机构应尽快查找原因,修改完善反洗钱监测系统,充分利用技术手段筛选出异常交易,提高异常交易数据分析深度,建立以客户为监测单位的可疑交易报告监测系统和工作流程,及时甄别、报送可疑交易报告。
(三)增加客户风险等级划分系统设臵,实现客户风险管理目标。建议地方法人机构尽快完善其业务系统,在其系统中增加客户风险等级划分的相关设臵,切实起到有效防控客户风险的目的。
(四)完善系统,增设客户身份证件有效期和到期的提示功能,满足客户身份持续识别要求。客户身份持续识别不仅是客户身份识别制度的基本要求,也是账户管理的必然要求,更是金融机构风险防范的客观要求。面对大量的金融业务,客户身份持续识别必须也只有通过系统操作才能完成,建议地方法人机构尽快完善其业务核算系统,增设客户身份证件有效期限为必录项,并具有证件到期的提示功能,为做好风险防范、维护资金安全奠定基础。
第五篇:对基层国税机构设置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对基层国税机构设置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甘保宏
基层税务部门是直接负责税收征收管理(包括稽查等)和为纳税人服务的一线单位。基层税务部门能否真正成为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执法公正、服务规范的坚强集体,关系到国家税收事业的创新与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因而,加强税务系统基层建设,优化基层国税机构业已成为急需研究的课题。
一、新时期基层国税机构的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机制的成功建立现已逐步完善与发展,特别是现阶段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带的迅猛发展、西部大开发步伐加快、东西部经济互补中部也迅速崛起,新一轮“经济热潮”——“城市经济热”日益凸显,人口向城市流动、产业向城市集中,经济向城市走,税源向城市走,奠定了税收的增长,也将由城市经济发展所决定。县或县级市在区域经济的推动下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城市所需功能完备。为国家税收的集约化征管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国税系统随着“网络建设到县,数据处理到市,信息集中到省”,税收科技化管理目标的实现,以及增值税起征点的大幅度提高导致税收进一步向城市集中。绝大多数县(市)税收收入80%以上集中在城区,农村税收收入不足20%。县以下分局、税务所原有的税收征收权、管理权、稽查权和行政管理权日趋失去应有功能;显现出“麻雀虽小肝胆诸全”的缺陷:1、征税成本加大,制约税收征管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县(市)局需根据数据量配置不同档次的小型机、服务器,分配给延伸机构的分局或税务所,投入较大、征税成本加大。电子申报、电子评税、税企联网、银税联网以及跨部门采集信息的接口比较分散,系统与数据的安全性不容乐观,在征收能力和纳税评估方面缺乏可比性,公平税负的范围和程度受到限制。2、税务行政效率不高。现行县(市)局以下分局、税务所为单位进行征收管理,基本形成了小机关、大基层的格局,内设机构、工作流程和服务窗口设置带有机关化的趋向。其职能与县(市)局叠加,制约了税务行政效率的进一步提高。3、税务行政管理不规范。县以下分局、税务所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和各种条件受限,税收行政管理信息化程度相对落后,人、财、物的管理独立分散,且信息不够透明,导致管理混乱。4、纳税服务与时代要求差距加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税收征管,需要统一规范和简化办税程序;要求在电子技术的支持下,实行电子申报、网络申报、电子评税、以缴代报、储税解缴等多种申报纳税形式,能为纳税人提供低成本的便捷服务。这一要求,县(市)以下分局、税务所实难做到。5、以市、省为单位建成集征、管、查业务与行政管理合一的全功能税务机构,目前管理手段尚不成熟,公民依法纳税意识还不能符合法制化、信息化要求。因此,我们认为国税的基层只有定位在县(市)、区局尤为合理,将县(市)、区局建成集征、管、查业务与行政管理合一的全功能基层机构,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税收事业的创新与发展。
二、以县(市)、区局为基层国税机构模式设置及优势分析。
机构设置模式:
内设机构:办公室、税政法规科(股)、人事教育科(股)、监察室、计划财务科(股)、办税服务厅。直属机构:税收征收管理局、稽查局。事业单位为:信息中心。
优势分析:
1、进一步实现了税收执法权的上收、分解、制约和规范。
实行以县(市)、区局为单位的集中征收,县(市)、区局税收征收管理局负责全县(市)、区税收征收业务的管理和指导。县(市)、区局执行上级各项税收征收管理措施时,协调和指导能力得到加强,确保了业务流程、操作规程的统一,以及与金税工程、ctais的有效衔接。在县(市)、区范围内统一实行征收和专项检查,纳税人属地管理,基层税收管理的执法权全部上收到县(市)、区局,执法主体的数量大大减少,增强了以县(市)、区局为单位机构内部税收执法权的分解和制约能力。随着县(市)、区局金税工程和ctais操作权限的统一设置,征管业务流程的逐步统一,税收征管措施的统一落实,大案要案案件检查的统一安排、统一实施、统一处罚标准,使得税收政策、执法口径、操作程序在一个县(市)、区局范围内统一和规范,执法的随意性得到有效遏制。同时,规范执法必将促进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
2、为税收征管信息一体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实行以县(市)、区局为基层单位集中征收,微机监控、重点稽查将信息采集的主机集中到县(市)、区局,并按双机备份的网络安全要求配置硬件设备,可实现以县(市)、区局为单位的数据集中分布模式。同时对全省的网络进行增容改造,省局完成到市局100兆、到其他各县(市)、区局8兆的网络传输能力,县(市)、区局完成到延伸办税服务厅2兆的网络传输能力,可满足以县(市)、区局为单位数据集中采集和各地与省局交换数据的需要。这一数据分布模式,把信息处理的终端放在县(市)、区局,一方面统一在县(市)、区局设置电子申报、电子评税、税企联网、银税联网以及跨部门采集信息的接口,系统与数据的安全性将大大改善;另一方面使系统现有的物质、人力资源得到合理调配,为将来把信息处理的支点放到省、市局提供了经验和准备,与国家税务总局提出的税收征管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基本吻合。
3、有效地精简了机构,降低了征税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实行以县(市)、区局为基层单位设置机构、重组税收业务、优化职能配备,彻底改变了以县(市)分支机构分局、税务所为单位征收管理、稽查时机构职能重叠的格局,内设机构工作人员在办税服务窗口直接面向纳税人进行“一窗式”管理,工作环节大为减少,征税成本大为降低。在现有信息处理和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使县(市)、区局税收征管业务从纵向分层分级处理、向横向同层同级“扁平化”处理转变。管理层次由原来的经办人、分管征收或管理的分局长、局长、县(市)、区局机关科室、县(市)、区局长等多个环节减少到目前的经办人、县(市)、区局机关科室、县(市)、区局长等3个环节,既实现了专业化分工,又解决了现行县(市)、区局与各分局、税务所在税收管理中“两张皮”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税收工作的效率。
4、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局宏观和微观管理职能的合理分工。
实行以县(市)、区局为基层单位优化机构设置使集中征收微机监控、重点稽查的构想得以实现,省局适时开发监控系统并投入运行,可掌握每天的分税种、分县(市)、区局税收收入进度和重点税源企业的纳税状况;建立“信用征纳网”国税子系统,将税务登记、企业纳税情况、企业欠税情况、企业违章记录纳入该系统进行监控管理。县(市)、区局统一推行多元化申报和税、企、银信息一体化,实行纳税信息集中采集和税款集中征收,统一制定和落实税收征管措施和办法,将能使税收征管效率大为提高。县(市)、区局作为集征、管、查业务与行政管理合一的全功能基层单位,职能变化,观念转变,使得推行为纳税人全程服务成为县(市)、区局国税机关干部的自觉行动,把优化纳税服务工作落到实处;人员配置向管理一线倾斜,利用计算机进行纳税评估工作全面开展,税收管理的力度必将加大。基本可实现“税收监控在省局、纳税信息处理在市局、税款征收、税收管理在县(市)、区局的征管格局。省、市、县三级国家税务机关的征收管理职能得以合理划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各级税务机关的“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得到解决。
5、从体制上规范了税务干部队伍的廉洁从政行为。
实行以县(市)、区局为基层单位设置征管机构。从体制上实现了职能单位权力分配的扁平化,“税收科技加管理”能力大为增强,以机控税、以机管人成为现实。在对纳税人的管理上,一线征收管理人员通过权力的上收、分解、制约和规范,自由裁量权大为减少。同时通过政务公开、行风建设、推行“一窗式”管理为纳税人全程服务,全面转变税务机关的职能,从体制上、制度上、源头上遏制了腐败的产生,确保了干部廉洁从政,税收管理真正实现“阳光下”操作。通过对人财物的统一管理,干部的教育、管理、使用、培养更加规范;财务管理明显加强,多年来一直难以解决的多头银行账户问题、小金库问题将会得以根治。党风廉政建设、两权监督和各项要求在机制上也会得到落实。随着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违法违纪现象将逐年减少。
三、以县(市)、区局为基层国税机关改革的主要内容。
以县(市)、区局为基层国税机关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以县(市)、区局为单位“信息数据集中采集,税款集中征收,税案一级稽查,人、财、物集中统一管理”的新型税收征管和行政管理体系。
1、在信息化建设上,以金税工程和ctais网络支撑为主,逐步实现金税工程与ctais的融合、挂接。采用以县(市)、区局为单位数据集中分布模式,数据库建在市局,县(市)、区局在同一个数据库下开展税
收征管业务处理工作。基于互联网建立税收公共服务体系。使纳税人在任何能够上网的地方在网络上完成办理证照、待批文书的审批、向税务局发送纳税申报资料和有关财务报表资料的电子数据,进行纳税申报和缴税;根据权限索取个性化纳税资料、纳税信息时,还可得到税务人员实时在线的服务和帮助。适时开发“流程管理信息系统”作为税务干部的工作平台,将所有税收业务梳理为若干个工作流,通过网络运行将工作信息顺畅推送到每一个计算机桌面上滚动提示;税务干部的工作随着信息的接收而启动,随着工作流的完成而结束。
2、在集中征收上,按照“税收监控在省局,纳税信息处理在市局,税款征收、税收管理在县(市)、区局”的要求,把税款征收,咨询、受理、核批、调查、评估等征管业务和指导确定为税收征收管理局职责。在县(市)、区局设立职能通融、服务综合的“一窗式”办税服务厅。县(市)以下按行政区划延伸办税服务窗口,负责办理所属纳税人的有关涉税事务。
3、在税务稽查上,以县(市)、区局稽查局为单位建立健全的一级稽查体系,实现税务稽查选案、检查、审理、执行4个环节的内外分离。按照行政许可法、税收征管法的要求尊重纳税人。对纳税人无过错不打搅,无线索不检查,无异常不约谈。
4、在干部管理上,以体现集中征收、分类管理、重点稽查的要求,管理、稽查、征收系列人员大致按基层干部5:3:2的比例配置岗责。实行作业标准化,明确工作事件中各环节的作业内容、权限流向、时限等;对税务人员的工作情况实行微机监控、自动考核。县局党组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应有任免和适度调整征收征管、稽查等重要岗位人员的权力。
5、在财务管理上,县(市)、区局实行财务统一管理。县(市)、区局以计划财务科(股)为核算单位统一核算。工资、奖金按“以岗定职,以职定责,以责定酬”的考核原则分档核定。县(市)、区局所在地及延伸办税服务厅固定资产由县(市)、区局统一协调管理和调剂使用,大宗办税设备由县(市)、区局公开招标、集中采购。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