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市循环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综述(政协)
为贯彻落实市委六届九次全会精神,研究和分析全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景,把握我市中长期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和重点,促进我市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3月中旬开始,市政协组织了以市政协委员为主体、有关专家参加的41人调研组,分成工业、农业、生态城市建设三个调研小组,围绕全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及前景,分别深入县区、厂矿、农村,采取听取汇报、实地察看、座谈讨论等方式,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专题调研,并于4月30日召开市政协八届六次常委会议进行专题协商讨论。现将调研情况和协商讨论形成的意见综述如下:
一、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换句话说,循环经济是指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实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的污染来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
通过调研和讨论,我们认为,我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减少废弃物排放,改善生态和环境质量,而且还能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是我们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打造城市名片的重要途径。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特别是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市已初步形成了煤炭、电力、水泥、金属镁和畜牧业生产加工五大优势产业和门类较为齐全的经济发展格局。
201*年,全市煤炭开采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作为国家重点企业之一的鹤煤集团,年产量达724万吨,占到70%。全市发电量为31.3亿千瓦小时,装机容量为50万千瓦,万和电厂二期、三期投产后,全市装机容量将超过250万千瓦。全市水泥产量为335万吨,同力水泥公司是新型水泥企业的代表之一,年生产能力200万吨,三期、四期建成后,全市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将达到800万吨。全市限额以上金属镁企业16户,年产量达8万吨,镁粉、镁粒出口量居全国首位,已成为全国优质金属镁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之一。
我市是河南省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创汇基地,是全国最大的规模化肉鸡养殖基地,201*年畜牧业产值和加工产值双双突破30亿元。万头猪养殖场32个,年出栏肉猪108万头;30万只规模化肉鸡养殖场210个,年出栏肉鸡9728万只;肉类产量达21.6万吨,禽蛋产量11.8万吨;猪鸡粪便处理加工厂10余家;饲料生产厂家64个,年消耗玉米、麸皮等农副产品70万吨;大用、永达等企业肉食深加工品种多样,部分产品直供肯德基、麦当劳、德克士等洋快餐公司,产品附加值大幅度提高。
近年来,我市城市生态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特别是新区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河南省城市建设的亮点。老区的城市改造、道路、灯光、绿化、污染整治、市容市貌等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淇河水质得到有效保护,为我国北方最清洁的河流之一。全市空气质量基本保持优良状况,好于全省平均水平。推广清洁能源和绿色能源、倡导绿色消费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城镇环境和生态建设有了新的进展。
在调研中我们看到,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我市这个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长期以来产业发展结构不合理,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对全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许多的负面影响。煤炭行业产生的煤矸石,目前全市累积存放1500万吨左右,占地45万平方米,合计670多亩,并且仍以每年50万吨递增;矿井水每年排放量在3160万立方米;矿井瓦斯气体每年排放量在4541万立方米。金属镁行业历史上积累的废渣已达120万吨,并且每年仍以1: 12的比例递增。电力行业产生粉煤灰每年在36万吨以上,排放的废气在164亿标立方米以上。水泥行业产生的废气每年排放量在95亿标立方米以上。化工、造纸等行业,废气、废水的排放也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和根本治理。
委员们在调研和协商讨论中深切感受到,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容量形势、逐步枯竭的自然资源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如果继续走传统的经济发展之路,仍旧沿用“三高”(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模式,以末端处理为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那么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将不可支持未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必然阻碍快速发展的经济,并且会加大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贻害子孙后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城市转型模式,调整经济发展思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产品生产中,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通过调研和协商讨论,我们认为,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具备一定的基础,部分产业具有一定的优势,煤炭、电力、水泥、金属镁和畜牧业生产加工五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已初具雏形,城市生态建设也有了新的进展,居住环境大大改善,但这与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发展试点市”的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市还处于初始阶段,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不少,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人对发展循环经济认识不到位,认识水平有待提高;二是统筹规划和科学组织有待进一步完善,县区之间、产业之间、企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三是政府主导循环经济发展的领导工作机制还不健全,责任落实还不到位;四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机制还远未形成,政策支持不够有力;五是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体系显得乏力,技术瓶颈制约比较突出;六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利益导向还不够明确,氛围不够浓厚。
二、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亮点与前景展望
在调研过程中,委员们欣喜地看到,目前我市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已经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些具有鲜明的循环经济特色的环保项目已相继建成投产。比如,在煤炭工业产业链中,鹤煤集团利用煤炭开采中伴生的矿井瓦斯发电,首先在四矿建成2×500kwww.bsmz.net3,重复利用率为45%。同时,各县区积极发展节水灌溉农业,秦安、清水、武山三个试点县各建成500亩以上的节水灌溉示范基地1处。另外, 201*年全市淘汰技术落后车辆1500辆,争取国家汽车报废补助资金58万元。
二、问题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市循环经济发展正处在起步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目标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认识还不到位。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长期以来,受传统经济理念和经营方式的影响,一些领导、职能部门和基层单位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认识不足,对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研究不深,没有将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真正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发展中或多或少地存在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倾向,尤其在资源的利用上重视开发,忽视节约保护,资源的循环再利用意识比较淡薄。
(二)资金严重短缺。长期以来,由于我市财政困难,市、县(区)尚未建立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投入严重不足,不能有效发挥政府资金投入的引导、激励作用,不利于调动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从企业来讲,我市大部分企业实力较弱,拿不出更多的资金开发新技术、新工艺,降低能耗,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有的企业虽然引进了比较先进的循环技术和设备,但后续生产资金普遍紧缺,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产业链条不长。近年来,我市循环经济虽然得到一定发展,建立了一些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但多是企业之间或企业内部的小循环,产业链条较短,总体水平不高,社会层面的大循环产业链还没有建立起来。麦积区九龙山畜禽业公司、嘉信乳制品公司等企业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饲料需求日益增加,但因当地没有饲料加工厂,饲料需从兰州、陕西等地购入,增加了成本,仅九龙山畜禽业公司每年购买饲料就要多支付60多万元,加重了企业负担,制约了企业发展。
(四)发展合力不强。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当前,我市虽然出台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建立了发展循环经济领导机构,但是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存在各方职责、发展目标、体系建设、推进举措、监督制约机制等不够明晰、不够协调的问题,尤其是部门之间、政府与市场之间等重要环节衔接不够,在全市尚未完全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基础、公众积极参与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
(五)政策法规不完善。目前,虽然国家出台了循环经济法和循环经济发展实施意见,但配套法规还未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相关的产业、技术、税收、土地、信贷以及市场准入等政策都还不完善,循环经济统计监测、考核制度及标准体系还未形成等。
三、建议
发展循环经济,要深入贯彻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立足我市能源资源缺乏的市情,以“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为原则,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循环型产业链接为纽带,以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技术创新、引进、推广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逐步完善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调节,企业自觉行动,公众积极参与,保障措施完善的天水循环经济发展和运行机制,确保实现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
(一)加大宣传,提高认识,营造全民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的浓厚氛围。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既关系当代发展,又惠及子孙后代,利国利民,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当前要运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杂志和印发宣传品等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要在各新闻单位开辟专栏,对《天水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进行
持续深入的宣传,在显要位置设立“打造天水装备制造循环经济基地”等广告牌。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全市上下深刻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和选择,谁重视谁受益,哪个地方做的早做的好,哪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就能健康持续发展;使各级领导及全体干部牢固树立绿色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并贯穿到各项经济工作中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企业领导和职工树立循环经济的新观念、按循环经济的思路上项目、经营企业;使公众树立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自觉抵制浪费行为,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及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逐步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完善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一是强化领导。市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汇报,研究工作,深入基层,发现和解决问题。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加强协作,确保循环经济项目、资金、技术和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二是落实责任。要不折不扣地按照《天水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大循环经济建设项目,抓贯彻落实。把发展循环经济列入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考核评价办法,将主要的指标评价纳入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的考核体系,定期考核,加强监管,完善制度,奖罚分明。三是研究制定政策。参照省上文件,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出台我市《关于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决定》,制定扶持政策。
(三)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建立适合我市实际的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体系。相关部门和各县区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加强对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和统筹安排,把落实《天水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十二五”规划相衔接。工业循环经济:要努力抓好三大产业园区建设和市、县区循环经济工业园建设工作。围绕三大产业园区建设,拉长产业链条,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产业之间的共生耦合,协调发展。要进一步抓好市、县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建设工作,因地制宜,着力构建装备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园区。农业循环经济:要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实施农作物秸秆气化、农村户用沼气等综合利用项目。重点围绕龙头企业发展需要,建设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养殖基地、农产品综合加工基地。积极推广“基地化种植养殖—规模化精深加工—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服务业循环经济:要结合我市服务业的结构特点和发展现状,以旅游、物流和商贸为重点领域,引导和支持各类服务业企业以节能、节水、减污和增效为目标,推全市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
(四)突出重点,示范带动,从各个层面推动循环经济全面发展。产业层面:要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转型,促进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拉长产业链条。要充分发挥天水的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型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区域层面:要加快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各县区要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工业生态学理论构建生态工业园区。从分析园区内现有企业的能源、水和原料利用等状况入手,通过引进关键链接项目,形成企业间共生和代谢的生态网络关系,打造园区内循环型的资源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的高效耦合系统。企业层面:要突出装备制造
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潜力,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以全面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为重点,强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快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社会层面:要以建设资源循环型城市为目标,加快建设城市中水回用系统,实现城市污水资源化;加快建设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及综合利用系统,实现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加快建设主要废旧物资回收再利用系统,最低限度消耗包装资源,最大限度降低白色污染;高度重视并加快发展城市绿色交通。试点层面:总结重点产业、工业园区、示范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经验,提炼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做到以点带面,推动全市循环经济发展。
(五)科技支撑,大力招商,走开放式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子。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要有相关的技术作支撑。要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加强对节能技术、节水技术、链接技术、新材料技术、生态技术的研究开发、引进、推广,促进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要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借脑借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投入必要的资金,对资源节约技术和废弃物消化利用技术进行革新和升级。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建设低耗能、低排放、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重点项目,推动项目尽快建成投产。论证和储备一批节能降耗、效益可观的项目,建立全市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工业污染防治和促进清洁生产的环保项目库,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培育招商引资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围绕《天水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的120个重点建设项目,千方百计争取国家资金和国债资金的支持,积极寻找民间投资合作伙伴,走出一条开放式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路子。
(六)制定政策,健全法规,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
1、要认真贯彻好、利用好国家和省、市已出台的有关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经营等税收优惠政策,不断加大执法监督检查力度,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
2、要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重大项目利用国债投资或进行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并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建议市上每年设立1000万元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并随全市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逐年增加,各县区也要根据各自实际设立发展专项资金。引导各类金融机构,特别是通过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进行投资;
3、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通过水价、电价、气价等价格政策的调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4、进一步完善财税政策,通过财税杠杆的调节,促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实行大宗再生资源回收处理收费和押金制度,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