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创新”办好“咱农民自己的银行”
——信阳市平桥区明港镇信农农村资金互助社先进典型材料
信阳市平桥区明港镇信农农村资金互助社成立于2009年3月,法人代表张秀魁,注册资金80万元,现有社员713户,是一家由明港镇农民自愿入股组成,为社员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的互助性金融机构。该互助社以“扎根三农,服务三农”为宗旨,创新机制完善运营体系,创新理念优化信贷服务,创新管理降低金融风险,运营以来已累计发放贷款708余笔,共计2731万元,实现利息收入50多万元,成功扶持了211家中小企业和种养殖户发展生产,帮助了63户贫困户脱贫致富,资助了11名贫困生完成学业,救助了34名重病患者看病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咱农民自己的银行”。
一、创新机制完善运营体系
互助社按照“因地制宜、扎根三农”的发展方式,规范贷款程序,创新发展机制,借鉴先进经验,完善运营模式。一是规范化贷款。由存贷款社员(一般为7名)组成的信贷小组是互助社的基本运营单元,互助社大多数常规信贷运营都是以信贷小组为基础开展的。社员贷款只需四个程序,第一步,贷款人向信贷小组提出书面申请;第二步,信贷小组对贷款申请讨论并考察;第三步,贷款人提供财产(如承包地、林地、水面、房屋等)抵押,并有三户邻居或亲朋担保后,信贷小组同意贷款申请,并签字批准报理事会;第四步,理事会经审核如无纰漏报理事长签字同意后即可发放贷款。信贷运营中,理事会不直接批准贷款申请,但有审核权,可以否决信贷小组批准的“问题贷款”;信贷小组享有贷款批准权,并负责贷款的全程跟踪管理和到期回收;担保人对贷款回收负连带责任。这种贷款批准权和审核权分离的机制保证了借贷双方信息对称,实现了互助社分权制衡,确保了资金安全。二是网络化运营。互助社结合当地实际建立了创新的利润分红机制,形成了“互助社——行政村——村民组——信贷小组”的网络化运营体系。即以互助社为基础,广泛发展社员,开展资金互助,促进“三农”发展,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召开社员大会,决算分红,讨论重大事宜;以行政村为单位,从该村社员中选举或推荐产生1名名誉理事社员,负责该村资金互助宣传推介、社员发展、信贷运营、信息咨询等业务,每年按业绩可获得该村信贷利润一定比例的分红;以村民组为单位,从该组社员中选举或推荐产生1名业务信贷员,负责该村民组资金互助业务推广运营,每年按业绩可获得该村民组信贷利润一定比例的分红;以同一村民组为基础,每7名存贷款会员为单位,组成信贷小组,具体办理本组信贷业务,每年年终可获得本小组信贷利润一定比例的分红。互助社通过创新的利润分红机制和网络化的运营发展模式,进一步节约了推广运营成本,调动了农户参与资金互助社的积极性,促进了自身迅速发展壮大。三是常态化培训。为规范运营、健康发展,互助社将学习培训、普及金融知识作为一项完善自身发展的常态化机制,定期邀请金融、财政等部门业务骨干以及李昌平等专家教授考察指导,对互助社理事、监事、社员代表以及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培训,讲授农村金融、资金互助、金融法律法规、财会等有关知识,不断增强社员互助合作意识,提高互助社内部经营管理水平,完善自身运营发展模式。互助社还先后组织部分理事、监事和社员代表远赴濮阳、东北等地学习考察,引进借鉴“濮阳助贷会模式”、“孟加拉模式”等外地资金互助成功经验,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农村、贴近群众。
二、创新理念优化信贷服务
互助社倡导“以人为本、服务三农”的经营理念,坚持用真心为农民办事,用真情为“三农”服务。一是利率人性化。为重点扶持支柱产业,集中资助农业生产,切实关注农民生活,互助社设定了助商、支农、生计3种不同的贷款利率,农民做生意经商需贷款的,利率是月息15‰;农民发展种植、养殖、办小作坊等生产性贷款的,利率是月息12‰;农民因治病、教育、救济等生计需要贷款的,利率是月息9‰。人性化的利率设定兼顾了农民各方面的资金需求,解决了群众的燃眉之急,深受群众好评。二是贷款便捷化。贷款手续简便,农户符合信贷条件,只需提供身份证、户口簿并填写借贷合同即可办理贷款;贷款方式多样,采取股金担保、社员联保、信用承保等多种方式办理贷款,农户可方便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贷款途径;贷款办理快捷,实行限时办结制度,农户申请贷款一般当时就可拿到现款,数额较大的最迟当天拿到款,因灾因病急需用款,经查实可先取款后补手续;贷款服务周到,公开了服务电话,实行24小时服务、预约服务和上门服务,最大程度地为群众提供方便。三是服务主动化。在运营发展中,互助社不是被动地等待农户上门贷款,而是主动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发展规划,配套服务措施,积极为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繁荣提供资金、信息和技术支持。如近两年畜牧市场行情看好,镇里发展生猪、牛、羊养殖的农户较多,互助社相应制定了畜牧养殖金融服务优惠措施,主动邀请养殖户加入互助社,养殖户只需每年年底将卖牲畜的钱存在互助社,年初买幼崽、饲料、防疫药品等生产物资资金缺口大时,便可享受即时、足额、免担保贷款服务支持。又如去年,镇里各行政村广泛通过村民“一事一议”项目修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互助社积极制定了配套支持措施,主动为自筹资金不足的“一事一议”项目提供3—5万元免担保贷款,协助项目申报成功,待项目实施财政奖补资金兑现后再进行还贷,仅去年一年,该社就先后为13个村里的“一事一议”项目贷款130多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三、创新管理降低金融风险
互助社坚持“软硬兼施、内外并举”的管理模式,努力使运营风险最小化,让经营效益最大化。一是坚持审慎原则。建立了审慎经营的风险控制管理体系,严格限定贷款对象、用途、额度和时限,只对本社社员贷款,贷款只用于合法经营、生产、生活等,对单一社员贷款数额一般不超过2万元,时间不超过8个月,2万元以上须经理事会集体决定,同时做到“借前调查、借时审查、借后检查、到期催查”,确保资金贷得对收得回;严格控制资本总量,按股金和存款总额的40%留存库存现金,按30%、15%的比例从收益中提取公积金和风险金,切实保证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不低于100%等银监部门规定的审慎经营要求。二是强化硬件设施。在明港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互助社不断加强经营平台建设,将营业场所由原先的尚河村集镇搬到了该镇金融服务中心,配套安装了视频监控、安全防盗、自动报警等技防设施,并先后投资30余万元配备了办公桌椅、档案柜、电话、电脑、一体机、保险柜、汽车等办公设施,实现了安全化、正规化、信息化、高效化服务“三农”。三是完善内部管理。建立健全了岗位职责、财务管理、社务公开等10项内部管理制度,规范了业务流程和经营行为。实行全天候无节假日营业,营业时需有会计、出纳、经理(理事会成员)同时在场;为每个社员和存贷款户建立一份个人流水帐,存款凭证要四章(财务章、出纳章、会计章、理事长章)齐全;每笔贷款必须严格按照程序通过理事会审批,同时要有监事会成员见证并签名,最后由理事长签章生效;出纳手上的现金超过4万元,必须及时存入信用社账户,存款时要两人同行,存折由出纳保管,密码由理事长和会计管理;每月定期召开理事会和监事会,总结检查隐患,及时改正和补救。此外,互助社还专门聘用了4名金融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担任工作人员,进一步提升了资金运营管理水平。四是加强外部监管。互助社主动邀请金融、财政、民政、明港镇政府等相关业务监管单位负责人列席每年的社员大会,对互助社章程修订、年度发展规划、理事和监事选举等重大决策事宜进行现场监督。聘请了明港农联社理事长乔文礼同志担任专业顾问指导日常经营。此外,互助社还积极配合区财政局每周四的资金盘点和财务核算,有效规避了金融风险,确保了资金安全。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