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茶文化宣传标语
宣传口号:
山青水秀扬临海,高香醇爽羊岩茶(品羊茗)。 id:一鼎记
山青水秀留羊仙,鹅黄茶香飘人间. id:春天的落叶
闻香识鹅黄,饮茶品人生 。 id:林云鹤
万年羊岩山,一品鹅黄茶(香) id:gzdjch
羊岩,养眼,养颜。 id:刀片感染
悠悠羊岩情,浓浓鹅黄香。 id:孤僧
鹅黄引仙来(子),羊岩留故人。 id:风起指间
一羊一岩一千年(载),好山好水好茶香。 id:青花大侠
沐云浴雾羊岩山,饮风汲露鹅黄茶 。 id:云中游
茶道如人道
做茶如做人
第二篇:茶文化
1、概述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②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瘛⑸缁嶙饔谩?br> ③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茶经》是个里程碑。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④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⑤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来,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极至最后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于事物之中。张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气,元体是精粹外观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过程中,做到淳朴自然,质朴求真,玄微适度,中正冲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谛。张源的茶道追求茶汤之美、茶味之真,力求进入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张大复则此基础上更进一层,他说:“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诉我们的是,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这可以说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到清朝时,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规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⑥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2、饮茶的发源时间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3、饮茶发源地点的考证
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1.西南:“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2.四川: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3.云南: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5.江浙: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也许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值域”。
4、发明饮茶的方式
人类是怎样发明饮茶习惯的?或者说茶是怎样起源的?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始终是茶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因为作为任何一个茶学学者或茶学工作者,如果连“茶是怎样来的”都不能解释的话,那就太不够了。而现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多种答案:
1.祭品: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2.药物: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4.同步:“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这几种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这几种说法中最无用的就是第四种,它把前面的三种说法加在一起,就成为了自己“万无一失”的解释了。也许这种解释就是最恰当的了。
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5、茶树的起源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
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一、.起源及原产地
茶树起源于何时?必是远远早于有文字记载的3000多年前。历史学家无从考证的问题,最后由植物学家解决了。他们按植物分类学方法来追根溯源,经一系列分析研究,认为茶树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历史了。
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只是在1824年之后,印度发现有野生茶树,国外学者中有人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异议,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争论。这些持异议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树为依据,同时认为中国没有野生茶树。其实中国在公元200年左右,《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且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其中云南的一株,树龄已达1700年左右,仅是云南省内树干直径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所以自古至今,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此外,又经考证,印度发现的野生茶树与从中国引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茶树之变种。由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遂成定论。近几十年来,茶学和植物学研究相结合,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发,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主要论据,简单地讲,有三个方面:
1.从茶树的自然分布来看
目前所发现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余种,而我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已发现的山茶属有100多种,云贵高原就有60多种,其中以茶树种占最重要的地位。从植物学的角度,许多属的起源中心在某一个地区集中,即表明该地区是这一植物区系的发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说明了我国西南地区就是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中心,当属茶的发源地。
2.从地质变迁来看
西南地区群山起伏,河谷纵横交错,地形变化多端,以致形成许许多多的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在低纬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导致气候差异大,使原来生长在这里的茶树,慢慢分置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不同的气候中,从而导致茶树种内变异,发展成了热带型和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以及温带的中叶种及小叶种茶树。植物学家认为,某种物种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该物种起源的中心地。我国西南三省,是我国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当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
3.从茶树的进化类型来看
茶树在其系统发育的历史长河中,总是趋于不断进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区,当属茶树的原产地。我国西南三省及其毗邻地区的野生大茶树,具有原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也证明了我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茶叶种类说明】
1. 绿茶:茶是不经过发酵的茶,即将鲜叶经过摊晾后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热锅里炒制,以保持其绿色的特点。
主要花色有:西湖龙井茶、日照绿茶、雪青茶、碧螺春茶、黄山毛峰茶、庐山云雾、六安瓜片、蒙顶茶、太平猴魁茶、顾渚紫笋茶、信阳毛尖茶、竹叶青、都匀毛尖、平水珠茶、 西山茶、雁荡毛峰茶、华顶云雾茶、涌溪火青茶、敬亭绿
雪茶、峨眉峨蕊茶、都匀毛尖茶、恩施玉露茶、婺源茗眉茶、雨花茶、莫干黄芽茶、五山盖米茶、普陀佛茶、西农毛尖。
2. 红茶 :红茶与绿茶恰恰相反,是一种全发酵茶(发酵程度大于80%)。红茶的名字得自其汤色红。
主要花色有:祁门红茶、滇红、英德红茶、正山小种红茶等。
3. 黑茶:黑茶原来主要销往边区,像云南的普洱茶就是其中一种。普洱茶又分两种《一是传统普洱茶 也就是生茶》,是以云南特有的大叶种晒青毛茶,经蒸压自然干燥一定时间贮放形成的特色茶。另一种也《就是现代普洱茶 也就是熟茶》是经过潮水微生物固态发酵形成的。普洱茶具有降脂、减肥和降血压的功效,在东南亚和日本很普及。不过真要说减肥,效果最显著的还是乌龙茶。
4. 乌龙茶 :乌龙茶也就是青茶,是一类介于红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乌龙茶在六大类茶中工艺最复杂费时,泡法也最讲究,所以喝乌龙茶也被人称为喝工夫茶。
主要花色有: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凤凰单丛、冻顶乌龙茶等。
5. 黄茶 :著名的君山银针茶就属于黄茶,黄茶的制法有点像绿茶,不过中间需要闷黄工序。
主要花色有:君山银针、沩山毛尖、霍山黄芽、霍山黄大茶等。
6. 白茶:白茶则主要是通过萎凋、干燥制成的。白茶外形、香气和滋味都是非常好的。
主要花色有:白毫银针、白牡丹 。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②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瘛⑸缁嶙饔谩?br> ③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茶经》是个里程碑。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④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⑤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来,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极至最后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于事物之中。张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气,元体是精粹外观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过程中,做到淳朴自然,质朴求真,玄微适度,中正冲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谛。张源的茶道追求茶汤之美、茶味之真,力求进入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张大复则此基础上更进一层,他说:“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诉我们的是,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这可以说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到清朝时,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规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⑥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第三篇:茶文化
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使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茶被人们视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药,提神的饮料,友谊的纽带,文明的象征。中国人为什么爱茶,因为,喝茶有益,喝茶有礼,喝茶有道。下面就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中国茶文化做一介绍。
打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几乎每一页都可以嗅到茶香。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各兄弟民族的地理环境不同,历史文化有别,生活习惯也会有差异,就是同一民族也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现象。但是在饮茶、嗜茶方面却有共同的爱好,无论茶的饮用方法有什么不同,都是中华民族共同珍爱的。
如今,茶夷发展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国,茶被视为美容、养颜的饮料,从宫廷传到民间后形成了喝早茶、午后茶的时尚习俗,博学的勃莱迪牧师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在法国人眼里,茶是“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诗意的饮品。”在日本,茶不仅被视为是“万病之药”,是“原子时代的饮料”,而且在日本人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使饮茶脱离了日常物质生活需要的范围,发展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文化艺能——茶道。
陆羽(733—804),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奏为“菘圣”,祀为“茶神”。他亦工于诗,但传世者不多。
陆羽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原是个被遗弃的孤儿。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陆羽三岁,被竟陵龙盖寺住持僧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之滨拾得。积公以《易》自筮,为孩子取名,占得《渐》卦,卦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按卦词给他定姓为“陆”,取名为“羽”,以“鸿渐”为字。陆羽在黄卷青灯、钟声梵呗中学文识字,习诵佛经,还学会煮茶等事务。但他不愿皈依佛法,削发为僧。九岁那年,有一次智积禅师要他抄经念佛,他却问积公曰:“释
氏弟子,生无兄弟,死无后嗣。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家人能称有孝吗?”并公然称:“羽将授孔圣之文。”积公恼他桀骜不驯,藐视尊长,就用繁重的“贱务”磨炼他,迫他悔悟回头。要他“扫寺地,洁僧厕,践泥污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陆羽并不因此气馁屈服,求知欲望反而更加强烈。他无纸学字,以竹划牛背为书,偶得张衡《南都赋》,虽并不识其字,却危坐展卷,念念有词。积公知道后,恐其浸染外典,失教日旷,又把他禁闭寺中,令芟剪卉莽,还派年长者管束。十二岁那年,他乘人不备,逃出龙盖寺,到了一个戏班子里学演戏,作了优令。他虽其貌不扬,又有些口吃,但却幽默机智,演丑角很成功,后来还编写了三卷笑话书《谑谈》。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州人聚饮中,看到了陆羽出众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和抱负,当即赠以诗书,并修书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礼部郎中崔国辅贬为竟陵司马。是年,陆羽揖别邹夫子下山。崔与羽相识,两人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陆羽为考察茶事,出游巴山峡川。行前,崔国辅以白驴、乌犁牛及文槐书函相赠。一路之上,他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目不暇接,口不暇访,笔不暇录,锦囊满获。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陆羽来到升州(今江苏南京),寄居栖霞寺,钻研茶事。次年,旅居丹阳。唐上元元年(760年),陆羽从栖霞山麓来苕溪(今浙江吴兴),隐居山间,阖门著述《茶经》。期间常身披纱巾短褐,脚着藤鞋,独行野中,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或诵经吟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迟疑徘徊,每每至日黑兴尽,方号泣而归,时人称谓今之“楚狂接舆”。唐代宗曾诏拜羽为太子文学,又徙太常寺太祝,但都未就职。陆羽一生鄙夷权贵,不重财富,酷爱自然,坚持正义。《全唐诗》载有陆羽的一首歌,正体现了他的品质:
不羡黄金罍,
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
不羡幕登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
曾向竟陵城下来。
陆羽的《茶经》,是唐代和唐以前有关茶叶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是陆羽躬身实践,笃行不倦,取得茶叶生产和制作的第一手资料,又遍稽群书,广采博收茶家采制经验的结晶。《茶经》一问世,即为历代人所宝爱,盛赞他为茶业的开创之功。宋陈师道为《茶经》作序道:“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陆羽除在《茶经》中全面叙述茶区分布和对茶叶品质高下的评价外,有许多名茶首先为他所发现。如浙江长城(今长兴县)的顾渚紫笋茶,经陆羽评为上品,后列为贡茶;义兴郡(今江苏宜兴)的阳羡茶,则是陆羽直接推举入贡的。《义兴县重修茶舍记》载:“御史大夫李栖筠实典是邦,山俗有献佳茗者,会客尝之,野人陆羽以为茶香甘辣,冠于他境,可以荐于上。栖筠从之,始进万两,此其滥觞也。”
不少典籍中还记载了陆羽品茶鉴水的神奇传说。唐张又新在《煎茶水记》中记述了陆羽这样一件:“代宗朝李季卿刺湖州,至维扬(今江苏扬州),逢陆处士鸿渐。李素熟陆名,有倾盖之懽,因之赴郡,泊扬子驿。将食,李曰:‘陆君善于茶,盖天下闻名矣,况扬子南零水又殊绝,今者二妙,千载一遇,何旷之乎!’命军士谨信者,执瓶操舟,深诣南零。陆利器以俟之。俄水至,陆以杓扬其水曰:‘江则江矣,非南零者,似临岸之水。’使曰:‘某櫂舟深入,见者累百,敢虚绐乎。’陆不言,既而倾诸盆,至半,陆遽止之,又以杓扬之曰:‘自此南零者
矣!’使蹶然大骇伏罪曰:‘某自南零 賫至岸,舟荡覆半,懼 其尠 ,挹岸水增之,处,士之鉴,神鉴也,其敢隐焉。’李与宾从数十人皆大骇愕。李因问陆,既如是,所历经处之水,优劣精可判矣。陆曰:‘楚水第一,晋水最下。’李因命笔,口授而次第之。”
茶叶种类有多种划分方法,根据制造方法不同和品质上的差异、出口茶的类别、茶叶加工不同、产地不同、生长环境不同等进行不同的茶叶种类的划分,具体介绍如下:
一.根据制造方法不同和颜色的差异,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即青茶)、白茶、黄茶和黑茶六大类。 绿茶是指采取茶树新叶或芽,未经发酵,经杀青、或者整形、烘干等典型工艺制作而成的产品。其制成品的色泽,冲泡后茶汤较多的保存了鲜茶叶的绿色主调。常饮绿茶能防癌,降血脂和减肥。吸烟者可减轻尼古丁伤红茶种类较多,产地较广,祁门红茶闻名天下,祁红三剑客,工夫红茶和小种红茶处处留香,此外,从中国引种发展起来的印度、斯里兰卡的产地红茶也很有名。
乌龙茶,亦称青茶、半发酵茶,是中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是经过杀青、萎凋、摇青、半发酵、烘焙等工序后制出的品质优异的茶类。乌龙茶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创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间)前后。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乌龙茶的药理作用,突出表现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乌龙茶为中国特有的茶类,主要产于福建的闽北、闽南及广东、台湾三个省。
茶,名之由来:人们从炒青绿茶中发现,由于杀青、揉捻后干燥不足或不及时,叶色即变黄,于是产生了新的品类--黄茶。黄茶的品质特点是“黄叶黄汤”。这种黄色是制茶过程中进行闷堆渥黄的结果。黄茶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
依据成品茶的外观呈白色,故名白茶。六大茶类之一。白茶为福建特产,主要产区在福鼎、政和、松溪、建阳等地。基本工艺包括萎凋、烘焙(或阴干)、拣剔、复火等工序。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工序。白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的品质特点。 属轻微发酵茶,是我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此外,中国浙江的安吉白茶和贵州正安白茶因自然变异整片茶叶呈白色,不同于带有白色绒毛的一般白茶,此二者都属于绿茶
依据成品茶的外观呈黑色,故名黑茶。六大茶类之一,属全发酵茶,主产区为四川、云南、湖北、湖南、陕西等地。黑茶采用的原料较粗老,是压制紧压茶的主要原料。制茶工艺一般包括杀青、揉捻、渥堆和干燥四道工序。黑茶按地域分布,主要分类为湖南黑茶(茯茶)、四川藏茶(边茶)、云南黑茶(普洱茶)、广西六堡茶、湖北老黑茶及陕西黑茶(茯茶)(俗称黑五类)
茶最先是作为食用和药用的,饮用是在食用、药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人利用茶的年代久远,可上溯到神农时期,但饮茶的历史相对要晚一些。先秦时期可能在局部地区(茶树原产地及其边缘地区)已有饮茶,但目前还缺乏文字和考古的支持。
茶的起源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茶的传播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到了唐代,又传至日本和朝鲜,16世纪后被西方引进。所以,茶的传播史,分为国内及国外两条 线路。宋朝的茶区,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明清以后,只是茶叶制法和各茶类兴衰的演变问题了。 2.茶在国外的传播 中国茶叶、茶树、饮茶风俗及制茶技术,是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开展而传向全世界的。最早传入日本、朝鲜,其后由南方海路传至印尼、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16世纪至欧洲各国并进而传到美洲大陆,又由北方传入波斯、俄国。 唐代中叶,中国茶籽被带到日本种植,茶树开始向世界传播。据文献记载,公元805年,日本高僧最澄,从天台山国清寺师满回国时,带去茶种,种植于日本近江。这是中国茶种向外传播的最早记载。后又经日僧南浦昭明在径山寺学得径山茶宴、斗茶等饮茶习俗,并带回日本,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日本自己的茶道。印度是红碎茶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其茶种源于中国。印度虽也有野生茶树,但是印度人不知种茶和饮茶,只有到
了1780年,英国和荷兰人才开始从中国输入茶籽在印度种茶。现今,最有名的红碎茶产地阿萨姆。即是1835年由中国引进茶种开始种茶的。中国专家曾前往指导种茶制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种红茶的生产技术。后发明了切茶机,红碎茶才开始出现,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饮料。 西方各国语言种“茶”一词,大多源于当时海上贸易港口福建厦门及广东方言中“茶”的读音。可以说,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茶的栽培加工技术,世界各国的茶叶,直接或间接,与我国茶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四篇:茶文化
武汉万达中国茶文化高端论坛
一、 前言
茶,作为世界三大健康饮品之一,足迹遍布全球。而各个地区的饮茶习俗、文化又有着争奇斗艳的特色。不同的茶俗,反映了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不同价值理念和文化取向。
茶文化的概念宽泛,门类繁多。茶艺无疑是茶文化的精粹和典型的物化形式。它以茶为核心,把音乐、美术、礼仪仪表、建筑艺术、环境艺术、装饰艺术、服装艺术、造型艺术、 表演艺术、民族工艺等多种艺术元素凝聚在一起,营造了一个独特的、最具民族性的美学空间,为人们开辟了一个意境深邃、别开生面的审美领域, 引领人们进入一般艺术行为不可达到的美学境界,给人以高尚的美学享受。
二、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拟邀
楚天都市报
武汉万达地产
武汉茶文化研究会
承办单位:拟定
楚天亲子频道
三、武汉万达茶文化高端论坛
时间:待定
地点:待定
人物:武汉市政府代表、武汉茶叶协会代表、华侨华商、茶界专家科研人员、品牌市场营销
专家、茶企、茶农、媒体、其他阶层人士
- 1 -
议题:
第一议题:饮茶打造绿色健康生活新时尚
1、茶区(生产加工):绿色、安全、无污染、无公害措施;
2、科学饮茶、健康生活、如何打造饮茶新潮流、新时尚;
3、茶区(生产加工):绿色、安全、无污染、无公害措施;
4、科学饮茶、健康生活、如何打造饮茶新潮流、新时尚;
第三议题:中国茶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1、中国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茶艺、茶道、茶礼促进国际文化间交流与合作;
第三议题:中国茶经济营销思辨
1、国际市场中,政府如何促进茶区经济发展和服务茶农;
2、茶企如何进行产品包装与营销;
3、世界华人助推茶企铸就国际品牌;
四、媒介宣传计划
1、网络宣传
★楚天都市报官网以及楚天亲子频道逛网大力宣传造势
2、报刊
★在楚天都市报上发放软文、彩色广告。
3、平面广告
★小型张贴、发放类宣传物料
★空飘气球、横幅、场地帐篷、相关工作人员服装
★门票、通行证、手提袋、明信片、赛程/节目册等
五、赞助招商
甲:武汉万达权益:
1、有权使用该届中国茶文化论坛的会徽和称谓进行广告宣传、产品包装和市场营销活动;
2、企业品牌(名称、logo、产品、服务)享有论坛及户外广告统一宣传权(广告位/led墙)
与市场营销权;
3、企业重要领导享有身份包装权:开闭幕式接待、采访、出席论坛活动等、颁奖、影像、功
绩记载;
4、优先享有中国茶文化论坛纪念活动及产品,收藏物品制作的参与权与获赠权;
5、企业有权以武汉万达中国茶文化论坛总冠名权名义,进行广告宣传、产品包装、市场营销、主题活动等
乙:楚天亲子频道权益:
1、频道享有武汉万达中国茶文化高端论坛承办权
4、频道产品或服务享有武汉万达中国茶文化高端论坛所有主题活动、新闻发布现场使用、展示优先权;
5、楚天亲子频道名称、logo、产品享有武汉万达中国茶文化高端论坛媒介中心优先宣传推广权;
7、亲子频道领导享有优先包装权:新闻发布会、武汉万达中国茶文化高端论坛、主题活动、颁奖(致辞、专访、采访)等;
8、频道享有武汉万达中国茶文化论坛纪念品(纪念礼品、工艺品、会刊、相册、扑克、摄影联展)制作全程参与权与获赠权
六、成本估算
1、宣传成本(约15万):
1)网络宣传成本
1、780*98px楚天都市网首页横幅(7天):设计费201*元,广告费1201**7=84000元780*98px楚天亲子频道首页横幅:赠送。
2、 楚天都市报微博 2条:4000元(转发微博)*2=8000元
楚天亲子频道微博 4条:赠送
2) 报纸宣传成本
软文报道2次。
2、 执行成本(约135000元)
1) 本次活动需要的各项道具:
喷绘一张 6*3m*1.5m,1000元。
横幅2张:10m,400元x2=800元。
海报100张:1000元。
品鉴区搭建:3*3*3m 2组/2天=8000元
城管费:201*元。
现场小礼品若干。
2) 执行管理人工成本:4人(2天) 1600元。
3) 人员邀请:50人*1200元=60000元
4) 演出邀请:5000元/场(半小时)*4场=201*0元。(茶文化表演团队)
5) 舞台音响团队:201*0元/天,共40000元。
总成本 284400元。
第五篇:校园茶文化宣传系列活动活动策划
校园茶文化宣传系列活动活动策划
写在前面
本活动策划在以下假设条件下进行
1、 茶艺社所有成员都接受过相对正规的茶艺指导和茶文化知识培训
2、 茶艺社所有成员至少50名
3、 活动可以顺利得到所需学院或其他组织的支持
正式策划内容
一、 活动目标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岁月里,茶文化(版权归公文素材库www.bsmz.net)早已成了中国的象征之一,融入了中国深厚的文化精髓。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在学好各种科学技能的同时,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并将能从这些一直传承的文化中学到祖先们谦和温润的处事做人的态度。本次活动旨在激发大学生对茶文化的兴趣,使他们通过这次活动能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和学习更多的与茶文化有关的知识。
二、 活动简介
本次活动主要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茶道公开表演,然后是茶道的现场实践大概的讲授, 最后一项活动是茶的饮食文化与养生的大型讲座。
三、 活动赞助商
保定市某某茶庄
四、 活动内容
(一) 事前宣传
活动前两周外联部门与校广播台取得联系,在每天广播中插播一则短短的茶文小品, 并简要提起将要进行的茶文化宣传活动,同时搭配着在各个餐厅门口的展板和海报进行系列的宣传。
(二) 茶道表演策划
1、 活动时间地点
周六下午三点钟河北农大西校区一餐广场
2、 活动内容
(1) 在社团中选取一名主持人,在三点钟的时候以一段有关茶茶文化的美文开
始,融合进我们的接下来的活动和系列活动的计划,大概须时5分钟。
(2) 外联部门提前和大学生艺术团进行沟通,请同学在节目开始时以古筝表演
拉开活动的序幕,请古筝表演或者可以吹箫或者笛子的同学接替着为活动伴奏直到本次活动结束。
(3) 主持人宣布活动正式开始后,开始一个比较大型的古筝表演,弹奏两首意
境悠远的曲子,大概须时12分钟。古筝缓慢撤下,准备好茶道表演所需用
具表演者坐定,大概须时10分钟,这期间主持人串场,在伴奏再读一篇优
雅的文章,并介绍下边活动的内容。
(4) 开始正式的茶道表演,请五位表演五次,分别演示五种不同茶的茶道表演,
每一次表演结束都要请现场观众品尝,每种茶的表演期间主持人都在开始
时向观众介绍当次茶的大概情况和功效,整体持续大概会用50分钟。
(5) 主持人宣布本次活动圆满结束,与同学们相约下次的茶道学习活动,请想
参与其中的同学现场报名,名额有限50名左右,还想去的同学可做观众。
3、 备选方案
若没有古筝的表演就用一小段配乐美文欣赏代替,背景音乐使用录音即可;参加报名下一项活动的同学如果没有那么多则缩小下一项活动规模或者让社团内部同学积极参加。
4、 整个活动大致须时1小时20分钟
5、 场地布置
搭建三顶棚子略呈品字形,周围悬挂一些书法作品,中间放置茶道用具,两翼放置古筝,安置伴奏人员和主持人,场地两侧斜放两个大展板,礼仪人员2~4名,说明此次活动流程和本次活动意义所在。
6、 活动所需物品
三顶棚子,书法作品若干,音箱两个,话筒一个,一套茶桌,五套茶道表演用具,足够的热水茶叶,大艺团提供的古筝以及搭配的桌凳还有演出的服装,五套表演的服装,2~4套礼仪服装
(三) 茶道现场实践活动策划
1、 活动时间地点
周日晚上7点河北农大西校区某某活动厅
2、 活动内容
(1) 悠扬的古琴曲中,7点钟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首先对茶道做简要介绍,
介绍将要为大家讲授的茶艺社专门研究茶道的同学。大概须时5分钟
(2) 在活动前就已在活动厅内准备好10套桌椅和茶具,并提前将同学分为10
组,分布一定不要过于紧凑,并要准备好足够的观众席。
(3) 茶艺社同学详细为大家讲述茶道每一个步骤和其蕴含的文化意义,这就要
求讲解的同学一定要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接着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与现场的同学互动,大概须时45分钟。
(4) 请每组同学独立操作完成一套茶道表演,并邀请现场的观众品尝,大概须
时30分钟。
(5) 主持人请观众和讲授的同学大致评比,为大家一致认为好的组赠送五份包
装的小礼品,宣布活动结束,请大家积极参加接下来的讲座。
3、 备选方案
社团内部同学积极发动周围同学前来参加观看,若参与表演同学人数不够则适当减小规模或者社团同学积极参与进来。
4、 整个活动大致须时一个小时
5、 场地布置
11套表演用具错落摆放,拉开赞助商条幅,在表演场地周围呈环绕装安排观众坐席,最外围墙壁上悬挂一些彩色的紫砂茶具、各国茶道表演的图片作为装饰。
6、 活动所需物品
11套桌椅茶道表演用具,两个音箱,两个话筒,图片若干,椅凳若干,小礼品五份,礼仪同学10名,礼仪服装10套
(四) 讲座策划
1、 活动时间地点
下一周周六晚上7点学校某容纳人数较多的阶梯教室
2、 活动内容
(1) 主持人欢迎大家到来,介绍今晚活动流程安排,介绍客座老师情况,欢迎
老师为大家做讲座。大概10分钟
(2) 邀请人文院赵艳红老师来为大家介绍有关茶饮食文化的一些情况,讲解饮
茶和茶食品与养生和健康的相关情况。大概40分钟
(3) 主持人请老师与现场同学活动,请大家积极提问相关的问题,大概15分钟
(4) 事前外联部门同学联系食品院相关年级辅导员或者同学或者相关社团,请
食品院同学现场或者活动前按照老师提供或他们学过的方法制作一些简单
茶点和其他含茶小食品,并请来他们向大家介绍这些食品的简易制作方法,并向大家分发,请到场的同学品尝。大概须时30分钟
(5) 主持人再次感谢到场所有嘉宾和同学,宣布此次校园茶文化系列宣传活动
结束
3、 整个活动大致须一小时四十分钟
4、 场地布置
摆放一两套茶具作为装饰,会场四周悬挂书法作品,点燃檀香
5、 活动所需物品
一两套茶具书法作品檀香礼仪四名礼仪服装四套
五、 系列活动所需物品的获得和总体预算
可借的物品:桌椅由本社团内部或者向其他社团借到,礼仪服装向大艺团借,音箱话筒从各院学生会出可以借到,演奏所需物品服装由大艺团自行准备,书法作品向书法协会借得
由赞助方提供的物品:三顶棚子,所有茶道表演用具、茶叶
需要经费的物品:彩色图片搜集打印,五份精美礼品,檀香,做茶点所需食材大概需200元
商学院会计0903班王泽婧 201*314050828
联系方式:15201*96095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