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论文——论文的要素及其写作要领
我们写的文章,大都是论说文,即理论文章。论说文是一种议事论理的文章,而论文属于论说文的一种,是由论点、论据和论证等三个要素构成的,我们习惯上把它们称为论文的“三个要素”。
(一)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他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看法和主张。每一篇学术论文,无论长短,都必须有一个中心论点,也叫总论点。总论点在论文中起统领全局的作用,它是论文的“灵魂”。论文的主题通常是通过中心论点表达出来。
例如,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总论点是:我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必须改造。全篇文章就是围绕着这个中心论点,为了证明这个总的观点而展开的。 一篇论文如果没有中心论点,就失去了主脑,行文就没有了方向,就不知所云。
(二)论据:
论据是作者借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我们知道,写论文“观点材料要统一”。这里,“观点”就是“论点”;“材料”就是“论据”。一篇论文能不能成为有血有肉的整体,论据的选择和使用至关重要。
什么样的材料可以当作论据呢?
一种是“雄辩的事实”。写论文首先要让事实说话,用不容臵疑的铁的事实证明你的观点正确性,或批驳论敌的观点的荒谬性。正如列宁所说:“为了真正弄清楚常常被人故意混淆起来的复杂而困难的问题,事实却正是十分必要的。”“应该设法根据正确的和不容争辩的事实来建立一个可靠的基础。”当然,以事实作论据,大多数情况下是用概括性的语言表述出来,而不追求全面、完整。
另一种是“已被历史证实的道理”。如权威性的经典言论,有生命力的公理、名言、成语、警句等等。因为它们已然经过证明,具备了无可辩驳的真理性,所以,就可以作为论据,去证实尚待证明的新论点。我们在文章中经常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话录,起的就是这种作用。
(三)论证
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论点和论据如果不同论证过程结合在起,那它们不过是撰写论文所必须具备的“零件”或“素材”,只有经过论证,才能把孤立、分散的论点、论据,按照中心思想指示的方向,遵循逻辑思维的正确途径,组成一个内容与形式有机统一的 1
整体。也就是说,没有论证过程,论文就不成其论文。
论证按其性质来讲,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立论,即从正面直接论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正确性;一种是驳论,即批驳论敌的错误言论或不正确观点,从反面间接证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合理性。
论证按其方法来讲,也可以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归纳论证,即从特殊到普遍,从个别到一般,由点到面,对若干具有共同本质的事物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概括;一种是演绎论证,即从普通到特殊,从一般到个别,由面到点,从一般的原理出发去认识具有新质的个别事物,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总之,论文的论证过程,基本上就是一个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分析综合方法的交替使用过程。
具体到一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一般地是由三个步骤或三个环节构成,这也是写论文的基本要领。
其一,确定论点,搜集论据
要动手写篇论文,首先要进行选题策划,通过策划确立好主题,即总论点。每一篇论文都要提出一个论证的中心。
一篇论文,如果选题有针对性,主题鲜明,立论恰到好处,就成功了一半。那么,如何立论,提炼主题呢,最主要的有四点:
一要正确。这是起码的、基本的要求。主题不正确,是错误的观点,片面的认识,有害的看法,全篇皆歪,整个文章就立不住了。
二要深刻。所谓深刻,就是“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能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俱无”的意思来。立论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思想不断“发现”的过程。一个人在生活中没有深切的“感受”,没有透辟的“认识”,没有独到的“见的”,一句话,没有属于自己的那一点“发现”,就不可有“高人一筹”的立意,就谈不上深刻。
三要新颖。写文章不仅不能踩着别人的脚印走,而且也不能踩着自己的脚印走。 但现实生活中,雷同、随人“脚后”东西还是甚多,“千篇一腔”,“千文一面”的现象比比皆是。
主题“新颖”与“深刻”有关。深必新,你“入本三分”自能豁人耳目;主题“新颖”和内容的“现实性”强也有关系,你最先揭出,自然十分醒目;另外,“新颖”与“角度”新鲜也很有关系。苏轼有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文章的道理也是一样,对同一问题,你在确立主题时,如果选择与别人不同的角度,就会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所谓“一般化”,就是因为大家都那么看,都那么写,太常见了。郑板桥写过一副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下联讲的就是立论的“新颖”。他认为,文章的立意要像“二月花”那样新颖夺目,那样卓然开放,那样“领异标新”!
四要集中。主题必须单一,立论必须集中。古人说得好,“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要可以一言蔽之。”一句话就能概括全文,笼罩全文,要求的就是“集中”。 文章的“着力点”应该
单纯,“打击方向”应该集中,“思想焦点”应该凝聚。这正像放大镜只有高度“聚焦”才能燃烧纸张一样,文章主题、立论只有高度的“集中”,才能形成折服和打动人心的无比力量。
论点明确以后,接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恰当地表达给读者,令人信服。这里,聚积、选择、使用论据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在使用论据上,要注意三点:
一是准确性。不能用未经证实、不确凿的没有把握的材料来做“探寻新结果”的论据。因为这类材料本身尚待证明,它当然就没有资格去证明别的东西。
二是丰富性。一篇文章如同一棵大树,根深叶茂才显得充实健全。没有足够的论据,论点是立不起来的。当然论据的丰富充实主要在于质量,而不能单纯追求数量。论据的数量应以具体内容的需要而定,一般不要太多,说明问题即可。
三是典型性。材料的说服力是由它的典型意义决定的。材料典型,可以因小见大,以一当十;否则,材料一般化,就可能形成枝蔓芜杂,覆盖主干,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其二、构思布局,编好提纲
论点和论据基本确定以后,接着就需要把它们按照一定的形式组织在一起,即布局谋篇。 论文在结构布局上的总要求是: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什么叫“条理”呢?“条理”就是该说什么就说什么,轮到说什么就说什么,川页理成章。文章的“条理”是顺乎客观事物的情理而自然形成的。说话也好,写文章也好,有条有理,自然就会有清晰的层次,做到层次分明。当你研究了大量的材料,形成观点之后,然后把准备论证的观点贯穿起来。一个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思想顺畅的论文布局,就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
为了达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要求,我以为还应当注意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纲目要清楚、思想要畅通。写论文首先要解决中心论点,即主题问题,然后就要解决思路问题。从结构上讲,“论点”的确立和“思路”的形成,具有关键意义。也就是说,作者必须清楚地分析出论点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还是从属的、递进的;分清各个意思之间的亲疏远近的关系,以便有秩序地、有步骤地表达中心思想。这里,重要的一环是抓住”纲”,带好“目”。俗语说:“挈领而顿,百毛皆顺”。
第二、眉目要清晰,顺序要合理。安排论文结构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对于思想论点的逻辑划分上,把外貌相似而实质不同的观点剥离开来;把实质相同而貌不相似的观点归并在一起。不要把所有问题,不分彼此地堆在一块,眉毛胡子一把抓。条理捋清楚,论述的顺序就好安排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一定要把论点之间的从属关系、亲疏关系、上下关系、里外关系、先后关系等等区分得清清楚楚,安臵得顺顺当当,这样,动手写起来就可以按照思维活动的逻辑规律,有层次地向前推进了。
第三、首尾要连贯,衔接要牢靠。论述问题要分层次、有条理,但并不是说要把一个完整连贯的思想,人为地肢解和切割成互不关联的几段。布局论文的层次时,一定要保持主体思想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前后文要相互照应:前面有问题,后面有答案;前面有伏笔,后面有交待,从而保证一篇论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为此,在文章层次的发展和转换当中,一
定要设立交待联系的媒介或中间环节,使之承上启下,通畅自然。
第四、中心要把稳,“收”“放”要谐调。一般写论文总是要提出问题,然后加以分析和解决。但聪明人写论文时,开头并不把所有的问题和盘托出,而只是简要地概述几笔,并不急于展开。也就是说,这时的笔锋是“收”着的;待到该展开论证时,再“放”开笔锋,像剥笋一样,一圈一圈地娓娓道来,即议论一段,概括一下,如此回旋前进,议论就会越来越完整,越来越充实,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有力,并且又保持了从中心思想出发的层次脉络的内在连贯性。这样,一篇论文就在“放”、“收”的交替过程中完成了。
总之,结构布局论文时,要紧紧盯住“论文逻辑”这个问题。具体说,就是要按照一定的问题,一定的提出问题的方向,找出这个问题本身应有的若干方面,以及这些方面的内在联系,然后抓住它,作为线索,作为思路,有条理、有秩序地组织有关的思想观点,清楚明白地加以论述,以达到便于读者理解和认同的目的。
而要做到这一点,编写提纲是最好方法。有人写文章不习惯列提纲,列几个“小标题”就匆匆动手,看起来简便,实际上边想边写,边写边想,翻来复去,有时顾此失彼,并不省力,倒不如把提纲思索得细致一点,把思路理顺固定下来,一气呵成。因为细纲写成,文章就“府拾可得”了,即使成文之后有些变动和修改,也不会伤筋动骨,发生“颠覆性的推翻重来的情况。
论文的提纲一般应包括这么一些内容:总论点是什么,怎么提出的;分论点有哪些,如何安排先后次序;每个分论点附什么材料,讲什么具体道理;论证每个论点方法:如果是立论,是用形象说明的方法、统计数字的方法,还是用回忆对比方法或分析比较方法?如果是驳论,是驳论点、驳论据,还是驳论证;如何开头和收尾。
其三,围绕论题,精心论证
论文的写作过程,归根到底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因而,“论证”是写好论文的最关键环节。
论证过程的基本要求,我在前面讲布局时讲到,要逻辑严密、层次清楚,这也就是说要把论点和论据、总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梳理清楚,不能有零乱、散漫之感。为了达到这个要求,作者需要处理好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充分认识逻辑思维的重要性
对于写论文的作者来说,理论思维主要反映在两个基本能力的养成和运用上,一个是概括的能力,一个是推理的能力。
概括是理性认识的重要职能之一,是人们的认识从生动的直观向抽象的思维转化的阶梯。概括,从一个侧面来看,就是一种“舍弃”,即去掉事实材料中的杂质,显露出它的本质。论说文的语言无论多么具体、生动,都不会是事物表象的重现,而是一种概括性的关于事物本质的抽象。写论文一刻也离不开概括,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真正认识论说文的特点,也就
写不了、写不好论说文。
推理是理论思维的最高形式。从逻辑学上说,推理就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一个人如果没有推理的能力,那他的认识就只能停止一个认识水平上。写论文既然是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逻辑形式谈论问题,那么,就必须有意识地训练和提高自己的推理能力。推理能力在论文写作中表现为各种论证方法的具体运用,如归纳论证、演绎论证、类比论证等等。
第二,熟练掌握论文的基本结构形态
论证过程是通过文章的结构布局体现出来的,因此,论证的好与坏,与布局形式关系极大。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文章的结构形态正是文章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内部联系和人们反映事物的逻辑思维脉络。客观事物的存在形式是多样复杂的,它们的变化形态一般是有分有合、有开有合、有放有收的,所以论文的结构形态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安排布局,不要拘泥于一格一式,即必须顺应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规律,也呈现出先分后总、先总后分、分而又总、总而又分、分而又总等多种形态。
这就是说,论文的基本结构形态主要有以下几种:(1)先总后分式,这是演绎推理居于主导地位的一种结构类型,故可称作“演绎式”;(2)先分后总式,这是归纳推理居于主导地位的一种结构类型,故可称作“归纳式”;(3)总、分、总式,这是演绎法和归纳法结合使用的结构类型,故可称作“演归式”;(4)分、总、分式,这是归纳法和演绎法结合使用的结构类型,故可称作“归演式”等等。
第三,不断丰富论文的表现手法
写论文讲道理,不但要讲得对,而且要讲得好,也就是说,不仅要求文章事明理顺,而且要求文章手法活泼,即时而分析解剖,时而插入解释,时而反诘设问,时而由点到面,时而由面到点,时而正面说理,时而反面批驳,时而晓之以理,时而动之以情,层层剥脱,环环紧扣,顶针续麻,纵横捭阖,务使“理形于言”,力求“辞共心密”,读起来富有变化,这样就可以使读者产生“看下去”的兴趣,增强文章说理的效果。反之,如果一板一眼,四平八稳,不见波澜,要么清一色的推理,要么集纳式的举例,人们读了就会感到枯燥、沉闷、乏味。所以,写论文也不是说只要观点正确就行,还要讲究点辞章的艺术性,也要有文采,使内容和形式双美。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