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写作素材热点
素材1遏制“舌尖上的浪费”
日前,央视报道,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 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在很多地方,宁剩勿“缺”的请客吃饭观念依然浓厚,食客们点菜时往往不考虑是否吃得完,甚至常常故意多留一些,以示阔气、有钱;有的公务接待宴会菜吃一半倒一半;在许多酒楼,每桌饭菜一般都会剩下10%,甚至更多。
如果说“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中华饮食博大精深、美不胜收,那么“舌尖上的浪费”则呈现了一种丑陋的饮食观,是对食物的亵渎。“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这道出了粮食生产的极为不易。我们虽然逐渐富起来了,但没有理由浪费,更何况不少人经历过饥荒年代,对饥饿有过刻骨铭心的痛苦记忆,更应该敬畏粮食、杜绝浪费。我国仍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资源短缺问题依然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对于人口多、底子薄的中国而言,决不能容忍这样的浪费。
(一)餐饮浪费
在餐馆就餐,剩下的饭菜不打包,这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一种浪费。之所以不打包,一是剩菜打包,包装盒还要另外收费;二是在很大一部分人看来,将剩菜打包回家,是个很没面子的事情。我们不禁要问:一直崇尚节约美德的民族,从什么时候开始,让“节约”变成了没面子的代名词?这可能不仅仅是少数人的想法,在某种程度上,俨然成为了一种社会通病。虽说如今生活富裕些了,但我们把桌上那些美食倒进垃圾桶的时候,地球另一端还有人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这让人情何以堪?并且,人们不仅仅只在吃饭打包时觉得“面子”很重要,出行时不打的“没面子”,空调不整天开着“没面子”,总之,不多花点钱、多消耗点资源,就是“没面子”的事情。我们不禁想反问一句,是不是你多出点钱、多占用点资源就有面子了?
餐桌上造成的浪费让人咋舌。如果没有亲耳听到,你可能不会相信,中国每年要倒掉约两亿人一年的口粮。如果没有亲眼看到,你可能不会相信,整只甲鱼,剩半碗的海鲜,被当做垃圾扔掉。据有关部门调查,中国人每次外出就餐平均浪费20%左右,一年下来浪费高达上千亿,价值相当于全国小学生1年的午餐费用。数目之大,令人心惊。在构建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餐桌浪费这个巨大漏洞正吞噬着国家的财富与资源,同时,对社会风气和人的精神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在餐桌浪费的种种弊端面前,作为生活在城市里的“食客”,我们没有理由不行动起来,做点什么。往大里说,餐桌上厉行节约是对当今提倡环保、低碳社会的最好诠释,是对中华美德取之有度、勤俭节约的良好传承,同时也将会提升自身素质和城市文明高度;往小里说,在餐桌上厉行节约,实行饭前“适量点菜”,能吃多少点多少,吃不完就“兜”着走,为自己多“节流”,节约开支,何乐而不为呢?
(二)吃不了兜着走
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更需要拿公权开刀。公款吃喝中的食物浪费,不仅糟蹋了公共财政,还会助推浪费食物现象愈演愈烈。“己不正,焉能正人?”如果连公职人员都没有底线地糟蹋食物,又如何要求民众俭省节约?如果公职人员浪费公帑,又如何取信于民?为何管不住公款吃喝,又为何管不住公款吃喝中的浪费?还是制度不够严厉。几年前,芬兰央行行长在一次公务接待中,因点了一盘20欧元的鹅肝而被迫辞职。如果都照此严惩,还有公职人员敢浪费吗?
减少“舌尖上的浪费”,有人建议吃不了兜着走。其实,与其吃不了才兜着,何不一开始就少点些菜?而对于一些公权浪费,“舌尖上的中国”已经演变成了“舌尖上的腐败”,那就真得让相关公职人员“吃不了兜着走”,依法依规处理。
(三)杜绝浪费需要制度介入
当然,国内也不乏关于遏制餐饮浪费的声音。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特别强调: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失去根基、失去命脉、失去力量。
**市委在勤俭节约集体提案中提到:“勤俭节约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形成制度,才能保障长效。否则时间长了,就可能出现淡化。”我们可以借鉴国际经验,通过制度把浪费行为“装进笼子”,加大处罚惩戒力度、加强社会监督,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机制,彻底杜绝浪费现象。
201*年两会,人大代表陈代富就建议,国家急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浪费法》,制止和防范浪费行为。
古人说:“惟俭足以养廉。”今天,我们反对铺张浪费,不仅是因为我们的国力还远未达到富裕、我们的发展还在艰难爬坡,更因为勤俭节约是我们党弥足珍贵的传统,是我们建设国家的根本方针,是任何时候都不可丢弃的传家宝。一个浪费盛行的国度,不可能涵养真正的现代文明;一个艰苦奋斗的政党,必须懂得“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值得注意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浪费不仅仅表现在“舌尖”上,也不仅仅局限于官员。抵制浪费人人有责,需要每个人都扛起节约的大旗。当前,勤俭节约渐渐流行,它让我们回归常识、回归传统、回归理性。只有全社会行动起来,从少用一张纸、少亮一会灯、少开一天车、少点一道菜这些小事做起,共同聚合崇俭抑奢的正能量,才能使厉行节俭蔚然成风。
【热点透视】
运用方向一:倡导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餐桌上浪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大操大办的思想作祟,因为国人盲目认为请客吃饭时只有菜点得多、酒上得足,吃喝不完才会有面子;二是公职人员用公款吃喝,因为吃喝不用自己掏腰包,浪费起来不心疼。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每一个中国人都要努力去践行,普通民众要克服“好面子”的思想,政府也要有作为,遏制公款吃喝,开展“光盘”行动。
运用方向二:用惩罚制度制约浪费
在德国餐厅,如果桌上剩下1/3的饭菜,那么顾客就会被罚款。因为在德国人眼中,吃饭花钱虽然是顾客本人的事情,但资源是社会的,谁都没有理由浪费。“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因此浪费食物绝不是小事,也不是个人私事,而是关系着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杜绝浪费,我们不妨向德国人学习,制定一定的惩罚制度。
运用方向三:改变浪费的习惯
无论是公款消费还是个人消费,无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浪费都是可耻的。公职人员要明白,所有的公款都是纳税人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利浪费;普通民众也要懂得,资源是全人类的,任何人都没有资格浪费;学生们更要意识到,自己所花的钱都来自父母,更没有资格去浪费。
素材2“火速问责”,意欲何为
201*年2月27日,湖北省老河口市薛集镇秦集小学发生一起踩踏事件,导致4名学生死亡,十余人受伤。老河口市市政府有关领导当日召开新闻发布会称,初步认定该事件为责任事故,事发原因是值班教师未按时打开临时宿舍楼的铁门引发学生拥挤,包括市教育局正副局长在内的8名干部已被免职撤职,4人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校园踩踏事故被称为“教学楼里的矿难”,再添新例令人痛心。查清事故原因、严厉问责责任人,是公众的共同诉求。但踩踏事故上午发生,下午就对干部免职撤职并移送司法机关,如此“火速问责”,意欲何为?
严厉问责责任人,必须以查清事故原因、厘清责任为前提。“火速问责”,虽能给死伤者家属一个交代,是否合规?是否有“平息舆论”的嫌疑?
以前,也有一些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刻意“低调”,不问责、不处理,最终成了“断头新闻”的情况。但走到刻意“低调”的另一个极端,一出事就急于“灭火”,匆忙“火速问责”,是否会掩盖更深层的原因,以致“抓小放大”?
不可否认,在对一些校园安全事故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往往会“拔出萝卜带出泥”。试想一下,如果不是长期对安全隐患熟视无睹,安全事故何以频发?
权责明晰,权责相当,应是事故善后的基本原则。负有多少义务,就承担多少责任,这才符合程序公平和程序正义。否则,将“火速问责”当做给舆论降温的手段,既可能让被问责者不服,也不不利于相关人士从事故中吸取教训,不利于我们反思事故背后的问题。
安全事故问责的重要目的,是强化责任重于泰山的理念。将安全意识落实到平时,才不至于在出现事故时方寸大乱。尽快补齐安全教育短板,检视安全监管疏漏,方能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热点透视】
运用方向一:防患于未然
严厉问责是亡羊补牢,虽说为时未晚,但对于安全事故中受到伤害的人来说毕竟已经晚了。对于安全问题,要防患于未然,强化安全意识,消灭安全隐患,将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扼杀于摇篮中,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运用方向二:为严厉问责叫好
安全事故的出现是相关人员长期存有侥幸心理、防范意识不强造成的,严厉问责值得称赞。没有严厉问责,就会不断地发生安全事故;有了严厉问责,则会警示安全责任人负起责任,增强忧患意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运用方向三:注重监管
安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是一人一时一地的问题。学校的安全问题,涉及学生乘车、饮食、体育、实验、学习、心理等方方面面,保障学生安全,完备的安全制度是前提,而监管的力度则是保证。学校的主管部门,除了要关心学生的成绩外,还要注重学校的安全问题,要不断地、全方位地监管相关的安全事项。
素材3“艺考”热与科学家崇拜式微
春节长假结束后,中央戏剧学院的“艺考”迎来了全国各地的23000余考生,其中表演系就有9700余人报名,而该系的实际招收人数仅50人,录取比例为194:1。节后全国各地的主要艺术院校都有类似情况上演,有些考生为了能圆未来的演艺“明星”梦,在家长陪同下,全家坐飞机辗转各省市艺校,轮番赶考。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初试放榜,一名女生得知自己落榜后,竟情绪失控哭泣倒在地上。
“艺考”热近年来一直持续攀升,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社会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的因素,由此催生了一部分考生朝高等艺术院校流动,另外也有因“艺考”文化课成绩要求较低希望借此“曲线”进高校的因素。但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情况是,由于受目前社会上的思潮影响,有些考生认为,读了艺术院校后,将来能当演艺“明星”,能上电视和银幕,拿高片酬,有名有
利,于是对艺校考试趋之若鹜。
我们不能一概批评所谓的“艺考”热,但前不久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的一项“少年儿童偶像崇拜与榜样教育研究”调查却让人深思。这项调查显示:目前,有近七成的孩子最崇拜的偶像是文艺体育明星,而把科学家作为偶像的孩子只有2.3%,这一结果让课题组颇感意外。
这次调查研究抽取的对象为6省市的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二年级的在校学生。参与调查的6466名孩子共提名偶像10919人次,涉及2584人。其中,在初中生最崇拜的前10位偶像中,歌星多达7人,偶像崇拜高度娱乐化的特征显露无遗。而和明星们红得发紫相比,科学家的景况却相当窘迫,其中,排行榜排名最靠前的科学家是爱因斯坦,仅居第31位,被众多演艺明星远远甩在身后,其次是第45位的钱学森、第47位的爱迪生和第80位的袁隆平。
“艺考”热与科学家崇拜式微,为何有这样的差异?不容忽视的是,一个时期以来,银幕荧屏,星光炫目,明星片酬,动辄百万,演艺明星们名利双收;而一些长期为国家科技工作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却默默无闻,这样的环境,必然会影响到一些处于做梦期的孩子甚至他们的家长,而这样的社会现实,对现在越办越多的艺术院校固然是幸事,却非整个社会之幸,更是我们科技事业的不幸。
我们的社会价值观固然可以多元化,但“艺考”热与科学家崇拜式微内在的联系所反映出的问题,这一冷一热却引人深思,其中对青少年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价值观,从而激励年轻人积极为国家社会奉献的精神;以及引导青少年对崇尚的偶像与事业是发之于信仰,还是仅仅在个人名声和金钱上的获得,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的社会、学校和家庭去细细琢磨,因为对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而言,眼下缺少的恐怕不是更多的演艺“明星”,而是能张扬“第一生产力”的科技力量的不断壮大!
【热点透视】
运用方向一:培养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社会价值观应该是多元化的,但“艺考”热与科学家崇拜式微的内在联系所反映出的问题应该引人深思,其中包括青少年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价值观,如何激励年轻人积极为国家社会做贡献,以及引导青少年分清对崇拜的偶像是发之于信仰,还是仅仅在个人名声和金钱上的获得,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的社会、学校和家庭去细细琢磨,
运用方向二:媒体宣传要有偏重
一个时期以来,银幕荧屏,星光炫目,明星片酬,动辄百万,演艺明星们名利双收;而一些长期为国家科技工作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却默默无闻,很少见诸媒体。所以媒体选修的重点应该偏向科技而不是娱乐。
运用方向三:把握自己的兴趣
作为考生,要考什么学校、什么专业,是关乎自己一辈子的事情,所以思考的重点应是自己的兴趣,而不只是能否出名、将来能挣多少钱。一个人做没有兴趣的事情可以坚持一段时间,但很难坚持一辈子,而搞艺术是需要一个人一辈子孜孜以求的,凭一时的热血沸腾是坚持不了多久的。所以,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应立足兴趣,着眼未来。
运用方向四:注重学校教育
“艺考”热、“明星崇拜热潮”与学生、家长的追求有极大的关系,但也与学校的教育密切相关。学校的思想教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少年儿童的偶像崇拜与榜样教育研究”的调查结果凸显出学校教育在引导学校思想良性发展方面的失误。所以,学校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偶像观、榜样观。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