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报告体会 > 工作报告 > 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自查报告

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自查报告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2 07:25:54 | 移动端: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自查报告

第一篇: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自查报告

根据教育局统一部署,自xx年9月始,我校实施了新课程改革实验,三年多来,我校以新课实验为重点,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校本教研为抓手,引领师生共同成长,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更好地推进下阶段工作,现对实验工作进行全面细致的自查,报告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雷甸小学位于德清县中南部,学校现有61个教学班,2286名学生,118位教职工。设中心学校一所,辖设7所村完小,是一所典型的规模较大的农村小学。目前,1-4四个年级40个班、1386学生参加新课程改革实验,参与数占全校学生的65%,参加实验教师有70人,涉及语文、数学、校本等7门课程。

近三年来,随着工业进程的不断推进,学校的外地借读生源逐年增加,加上学校布局的松散,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但作为学校的领导班子,在这三年里带领全体教职工,以课程改革为契机,迎难而上,克服瓶颈制约,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紧紧围绕学校的发展规划,以“求实、创新”的校风为抓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以“勤奋、创优”的教风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几年来,学校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依法治校;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课程改革课改,努力为师生营造良好发展的环境。在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办学成果:先后被评为全国绿色学校,市科技教育先进学校,县首届先进校本教研学校。

二、我们的做法

1、制定方案,确定目标和思路

基于对新课程内涵的理解和校情分析,xx年8月,制定了雷甸小学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工作方案,确定我校课改的主题是:“融入新课程,树立新理念、师生共成长”。总体思路是:立足课堂、面向学生,注重反思、优化教师素养,形成办学特色,推动学校跨跃式发展。在教育管理、教育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诸方面,提出具体目标:

从学校层面上讲,提出创建县课改示范学校的目标,完善校本教研制度,打建学科基地,制定名师培养工程,营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合作严谨的教研氛围,5年内培养2名县级名师,6名县级教坛新秀。

从教师层面上讲,构建适合不同教师发展的平台,增强教师的个人成就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提高教师理论素养,成为研究性教师。

从学生层现上讲,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各级竞赛中获取好成绩。

2、健全制度,加强组织,完善管理。

以“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起科学管理的观念,充分尊重广大实验教师,发挥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让每位教师都积极参与到学校新课程管理中去。

①成立课改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下设实施系统,由1—6年级所有学科的教研组长组成,做到校长亲自抓,教导处负责抓,教研组具体抓的工作网络。

②健全制度,规范课改活动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我们相继出台了《课改理念学习制度》《课改教师备课制度》《课改教师常规考核办法》《课改教研制度》《课改教师奖励办法》《课改学生评价办法》等,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下,各项改革措施实施有力,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教师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使学校课改活动不断走向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

③健全课改保障制度,无论是在硬件添置与辅导材料的购买,还是在师资培训上,学校均给予优先,3年下来在新课程上共投入经费达20万余元。

3、抓宣传舆论,营造实验氛围

实施新课程,学校是主阵地,但同时需要取得社会和家长支持与配合,早在xx年5月,我们向家长和社会作了调查问卷,95%以上的家长对新课程不了解,许多家长对自已的子女实施新课程不理解、不支持,为此,我们学校定期召开了家长会,向家长宣传课改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之后定期召开课改成果会,让学长、学生深切感受新课改的好处,进一步增强课改的自主意识,同时征询家长、社会的意见和建议,使新课改革在主体上形成合力。

同时定期编印实验信息资料,让广大教师及时了解学校课改动态。

4、加强学习,树立新课理念

没有学习,认识就不会加深,实践也就失去指导。为了提高全校教职工进行课改实验的自觉性,组织全校教职工认真学习有关文件,明确课改的目的、意义、内容和要求,领会课改的实质,以利于在实验中,运用课程标准,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研究落实在教学过程之中。

①以校为单位,每周安排一次集中学习,每次学习有书面内容。

②以教研组为单位,每次活动安排理论学习,做到有时间,有内容。

③每学期期末及暑期培训,安排新课程专题培训,形成为听讲座、看录像。

④积极参与并组织外出培训,三年来共参与新课程外出培训,400余人次,其中市级以上有80人次。

⑤邀请专家、教研员来我校指导作新课程讲座。

5、强化常规,减轻学生负担

①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各类课程,严格做到“五要五不准”。

②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和活动时间,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活动时间在6小时以内,严禁利用学生休息时间组织学生上课。

③严格控制作业量,一、二年级不布置课外作业,其它年级课外作业最不超过30分钟。严格规范考试,学生考试每学期未组织一次,成绩采用等级制,不按成绩给学生排队。不组织学生参加教育部门外组织的各种竞赛活动。

第二篇: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自查报告

根据教育局统一部署,自xx年9月始,我校实施了新课程改革实验,三年多来,我校以新课实验为重点,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校本教研为抓手,引领师生共同成长,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更好地推进下阶段工作,现对实验工作进行全面细致的自查,报告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近三年来,随着工业进程的不断推进,学校的外地借读生源逐年增加,加上学校布局的松散,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但作为学校的领导班子,在这三年里带领全体教职工,以课程改革为契机,迎难而上,克服瓶颈制约,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紧紧围绕学校的发展规划,以“求实、创新”的校风为抓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以“勤奋、创优”的教风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几年来,学校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依法治校;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课程改革课改,努力为师生营造良好发展的环境。在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办学成果:先后被评为全国绿色学校,市科技教育先进学校,县首届先进校本教研学校。

二、我们的做法

1、制定方案,确定目标和思路

基于对新课程内涵的理解和校情分析,xx年8月,制定了雷甸小学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工作方案,确定我校课改的主题是:“融入新课程,树立新理念、师生共成长”。总体思路是:立足课堂、面向学生,注重反思、优化教师素养,形成办学特色,推动学校跨跃式发展。在教育管理、教育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诸方面,提出具体目标:

从学校层面上讲,提出创建县课改示范学校的目标,完善校本教研制度,打建学科基地,制定名师培养工程,营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合作严谨的教研氛围,5年内培养2名县级名师,6名县级教坛新秀。

从教师层面上讲,构建适合不同教师发展的平台,增强教师的个人成就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提高教师理论素养,成为研究性教师。

www.bsmz.net)好课、上好课、随时接纳其他教师进班听课,不得拒讲。同时,要求每个讲课教师在当月邀请学校领导、骨干教师进班指导10—15节课,做好交流记录。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把上好课的要求化为了教师的自觉行动。

(四)开展评课活动

新型课堂教学怎样实施,三维目标怎样落实,不少教师感到茫然;听完一节课改实验课,也不知如何评价。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开展了评课活动。一是组织教师自评,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实验初,我们就邀请宜城市各学科教研员针对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问题进行辅导讲座,并把“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表”印发给每一位教师,组织教师逐条进行了学习讨论。接着利用课改达标课竞赛活动的时机,将50多名教师的课逐节录制下来,播放给本人看,要求教师自己对照标准进行自评、互评,并与评委评估情况进行对照,查找不足,提高认识。二是开展评课竞赛活动。学校分学科组织教师集体观摩两节课改实验优质课录像,当场限时撰写评课稿。比赛结束后,再播放授课教师说课和专家评课部分,让教师进行自我对比,查找差距。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了教师的评课水平,授课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四、课题研究与新课改共同发展

(一)课题研究解决了课改中的一些重要的“瓶颈”问题。

课题研究决不是为研究而研究,我们结合课改实践,从揭露弊端开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今天,新课程改革迅猛发展,过去几十年如一日的教学工作现在变得日新月异,我们平时甚至每天都会遇到一些新现象、新问题和新矛盾,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就会严重影响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从对某个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分析,找出它的症结所在,然后考虑究竟采取什么方法和手段,措施和策略,一步步地解决这个问题。

(二)课题研究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

每位教师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当你取得一定业绩和成果以后,要想再向前走往往会有“欲进不能”的感觉,这也就是一种“高原现象”。怎么办?有效的措施是边反思,边学习(所谓“充电”),边实践。在课改工作实践中遇到困惑,联系个人实际反复思考: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该从何处入手,采取什么策略加以突破?为了寻找理论支撑,组织学习理论报刊和书籍,为课题研究做好准备。然后你再找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志一起商量,做一个专题研究。我校如此立项的有14个课题,还有校级课题、个人研究课题。每个课题组都联系着一个优秀的教师群体。每位成员都会充分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随时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记下各种数据、个案及一切有价值的素材,这期间有时会产生一些新问题和新矛盾,这正好是课题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的契机。在个人刻苦钻研(带着问题到理论著作和相关课题中找答案)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课题组通过专题研讨和“科研沙龙”进行集体攻关。攻克了一个个难题,解决了一个个矛盾,课题研究上了一个台阶。教学活动都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教育、教学效率自然不断提高。正是在这种“学习——实践——总结——提升”的反复循环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思想境界就获得一步步的发展和升华。许多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专家型教师转变。

(三)课题研究促使学生更好地成长。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因为我们的服务对象就是学生,所以,我们在新课改中牢牢确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观念。我们的课题研究虽然主要由教师操作,但最终是为了促使学生更健康地成长。如《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的研究》这就必须涉及到师生间的彼此互动,事实上许多课题在实施的过程中,都有学生的参与,很多时候是师生互动,共同开发。例如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或者综合性实践活动,这些都少不了学生的直接参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与学生打成一片,很自然地将学生引进课题,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某些环节的任务,师生一起成长。教师有了发展,学生有了发展,学校和教育事业得到了发展。由此,学校跻身为襄樊市十佳教育科研基地。

五、构建课改背景下的新型课堂。

为了使新教法、新课标、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发挥其杠杆的作用,学校领导深入课堂进行听课、诊课。评课时,把教学过程中的“四生”即“生本、生成、生活、生动”作为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看教师是否给学生创设了开放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激情。看教师是否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敢于阐明自己的观点,看教师是否摆脱了教材的束缚,让学生积极的实践,主动的探索。看教师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再发现”产生新的知识。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人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改变了旧的教学模式,重视了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注重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从而构建起课改背景下的和谐的新型的课堂。

1、以生为本、注重发展。

要正确全面实施新课标,转变教师角色是保证。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本,以教为中心,以教为基础,这样极大扼杀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去比较、归纳,获取新的规律,主动构建新的知识,体验创新,体验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处理教材时,我们教师在深刻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眼光认识、改造、重组教材。从而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如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领悟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能量”,从而产生“我会学数学”、“我能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在备教材时,结合学生实际,备课的过程中不仅钻研教材,更注重“备人”。了解教学对象,明确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有哪些经验,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对象,安排教学步骤,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课堂上学生的反应状况来检验自己教学设计的正确性、合理性。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能不断的冲破自身认识的局限性、片面性,避免教师一厢情愿的精心设计,学生却启而不发、毫无反应的现象。使自己的教学方法越来越贴近了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得心应手地驾驭好每一堂课,全方位的把握整个教学过程。

再则: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构建知识,如在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及用割补法推导公式的基本思路,接着提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怎样推导呢?学生利用上述方法,分组进行剪、拼、操作等活动,有的拼成长方形,有的拼成平行四边形,有的拼成锐角三角形,有的拼成钝角三角形等等,最后同学们自主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让学生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抽象这一认知规律,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从而达到了对整个知识的构建。

2、精心“预设”,即时“生成”。

新课程改革激活了课堂教学的春风,呼唤生成的课堂。而所谓“生成”,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兴趣、学习状况,根据学情、课堂环境等对教学程序进行调整,进而灵活地据情施教,达到最好的教学效益。生成具有动态性、建构性、多元性的特点;生成具有很丰富的内涵:从认知发展角度看,它是新旧知识之间融合贯通;从思维发展角度看,它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能力发展角度讲,它是由“不会”向“学会”,从“生疏”到“熟练”的提升;从情感发展角度讲,它是学生文本情感的认同与共鸣;从个性发展角度看,它是学生个性的张扬和价值观的形成。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观点看待数学课堂教学。而数学课堂教学正是要引导学生浓缩地经历当初人们探究这些知识的历程,形成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有着不同理解能力的孩子们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总有着一份属于自己的发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他们互相砥砺和启迪、互相沟通、互相补充、引发群体的思想碰撞,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真正形成一个动态生成的、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我们关注“生成”并非摈弃“预设”。兵法中有“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学同样如此。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才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精心“预设”通过预测“学情”,预想“可能”,突出教学重点,简化头绪,使之目标集中,成效明现,为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如:我校教师徐金荣对《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就是一种为生成的预设:

学生默读课文,发现并提出问题。估计学生的问题有:(1)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2)为什么说地球像一叶扁舟?(3)为什么说地球是渺小的?(4)为什么要用很小很小来形容人类的活动范围?……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随机点拨:哪些问题书上没有答案,哪些问题之间有联系,哪些问题需要重点思考。

引导学生自主释疑。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读书并寻求答案,组织学生汇报,在随机汇报中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以下几点:(1)为什么说地球太容易破碎了?(2)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3)为什么人们要随意毁坏地球资源?以上问题可以通过引导点拨,集中到对课文的感悟上去:从向地球母亲诉说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写话并朗读:地球,我亲爱的母亲 !

正是教师在预设过程中尽可能的进行多种考虑,主观上努力穷尽各种可能,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才能敏锐地捕捉到这生成的契机,冷静地分析其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弹性控制教学环节,重组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出新思想,新创意,新观念,新问题。因此,教师要确立课堂中的课程开发意识,把“精心预设”看作是课程实施的一个起点,用心捕捉教学中的“即时生成”,据此调节教学行为,使课程实施由“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使课堂成为孩子个性张扬的天空。

3、在“生活”中学习

“生活”为源泉,展现情境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设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若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兴趣,我们就得到了教学成功的第一把钥匙。但是,兴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引起的。

许多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出发,利用多媒体“投其所好”地安排一个开头。或用一个别出心裁的问题设计、或一个小小的试验、或一个精巧的小故事……去营造吸引人的学习情境,学生在多媒体“声、色、光、形”互动的氛围里,产生了新奇的心理体验,有惊奇、有疑问,进而生成了强烈的学习动机,激励着学生去学习新知、探求其中的奥秘。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时候,采取动画的形式开头,让学生跟着动画角色走进学习: 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途中决定休息一下,孙悟空、猪八戒各自去找食物。猪八戒走着走着摔了一跤,找到了两个大西瓜。这可难住了猪八戒,他想:两个西瓜4个人怎么分,不如先吃掉一个。于是,他偷偷吃了一个,但是还不过瘾。又想:这个西瓜分4份,我先把自己的那一份吃掉吧!于是,他把西瓜不平均地分成了4份,吃了最大的那份,然后才捧着剩下的西瓜往回走。 提问:这样做对吗?为什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应该怎样做?“一半”用数字怎样表示?从而引出“分数”这一课题。

亚里斯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我们通过多媒体设置的疑问,犹如“一石击起千层浪”,让学生产生了认识冲突。他们在心理上感到迷茫,探索的兴趣顿时而生。这,为学生渴望获得数学知识和积极参与奠定了意向基础。同时,多媒体也就轻松地将学生带入到了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学习情境之中。

再如通过表演,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学生最怕写作文,因为他们总感到无话可说。如果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能为学生创造一些口头表达,肢体表达,情感表达等方面才能表演的机会,那么它的作用,不仅在于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更重要的还为学生提供极其可贵的,最直接的生活体验。有了体验学生就有了作文的素材,而且学生还可以在彼此的表演中受到启发,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对事物,对生活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学生作文最大的毛病就是写不细致,也就写不出真情实感。因此我常常采取表演,再现生活的方法指导学生,有时自己亲自表演。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演过程老师或者同学的一举手一投足和丰富的表情变化,体会内心情感。然后让学生口头表达,再动笔去写。学生在这种训练逐步掌握写作技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4、让课堂更“生动”。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有人把课堂描述为:课堂应当是“一个充满着许多生灵喜怒哀乐的地方,一个从灵魂深处氤氲着丝丝甘泉滋润精神家园的地方”。一句话,课堂成为了当今师生向往的舞台,这就彻底的改变了过去那种仅把课堂看作是课本知识传授与习得学的场所,把课堂教学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走到今天的课改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讲的辛苦,学生听的乏味的状况,使课堂成为了学生向往的课堂。针对当代学生好表现,敢演讲的心理特征,学科之间相互兼容,在课堂教学形式上进行了改变。如理科学科也安排一定的时间,结合本课的内容,开设学生“讲故事”栏目。开始时,老师布置学生预习,准备故事材料,学生整理材料进行讲述。而后,变成了学生预习后,大家提出一个感兴趣的中心,分工合作准备故事材料进行故事讲述。通过“讲故事”时间,大家一起讨论得失,整堂课学生表现的很激动,每双眼睛都那么明亮,充满期待和兴奋。“讲故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促进了学生自己整理资料,处理信息,得到自己观点的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经过大家的交流,学生逐步认识到了遇事要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顿时活了起来,即使是一些乏味的课也逐渐成为学生喜欢的课程。

再如语文学科中,许多作作品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穿插表演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更生动,更形象,更直接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在教学时,让学生读通课文后,不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表演人物的动作、姿态、神情等。并且让学生评价他们表演的是否理想,还要说明理由,通过学生的评价、指导,表演者表演的越来越形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越来越深刻,让学生轻松理解课文,记忆更加深刻。增强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有效性。语文教材中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为我们实施情境教学提供广阔的空间,例如小说、童话、寓言、戏剧、诗歌、散文等很多作品都为我们塑造可以触摸人物灵魂地形象。或是再现情境的表演,或是想象补充性的表演,一旦点燃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整个课堂就会更加亮堂起来。

六、秉持校本特色,办好《课改之窗》

课改之初,我校从学校领导到教师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疑惑问题,尤为突出的是怎么改?改到一个什么样的境界?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全体教师反复学习,深入研究,总结出了前面讲到的课改中的“五新”,梳理了课程改革的思路,创办了校刊——《课改之窗》,现已出了40多期。

我们的《课改之窗》明确一个宗旨: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为教师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推动学校课改的深入发展。

突出五个特点:

1、紧随课改的步伐。在课改的通识性培训阶段,我们引导教师把握课改理念,在课改实施过程,适时地指导教师把握教育教学中的环节变革,校刊的内容具有连续性和层次性。

2、注重案例研究。刊登了教师大量的课改感受,既有操作过程,又有反思后的醒悟。

3、每期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全校教师围绕该期的主题谈论,如怎样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用评价激励学生等等。

4、紧密地结合校情。针对课改中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进行研究。如:课改中课堂教学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我们专门编排在14——16期中,进行着重探讨,收效甚好。

5、整体互动,广泛参与。除规定每名教师在一学年中必须有一篇文章刊载于《课改之窗》之外,我们还充分地抓住机遇,广泛地利用了专家学者、教研人员、家长、学生参与课改研究活动的机会。先后有省教研室副主任史绍典、襄樊市教研室副主任肖兴汉、宜城市教研室副主任罗运生、闵祖成及教研员骆崇泉、马仁森、朱万清等及一部分家长、学生都参与了办刊。

五年来,《课改之窗》已成为我校教师的良师益友,是老师们学习新课程的园地,是教师总结交流实施新课程经验的平台,体验成功的舞台。有力地推动了新课程的发展。201*年3月,襄樊市课改会上交流了我们的部分校刊,受到襄樊市教育局及兄弟教育局领导、教师的高度赞誉。

七、开发校本课程 彰显办学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是本次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校紧紧围绕地域文化特色积极开发了校本课资源。学校在上学期和本学期为全体任课教师编印了《开发校本课程教案》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教师走向社会,走进社区,广泛地挖掘地方课程资源。五年来我们共搜集校本课程教案2500余篇,目前我们还组织人力精选、修改,按《指南》分类编印,供以后参考作进一步的完善。

书画苑里花常开:

我们把艺教课程中的《书画》校本课程设置为书法与美术:1、书法。书法分软笔书法与硬笔书法。2、美术。美术分为儿童画、素描、色彩、中国画、手工等几项。

广泛选取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借鉴已有的课程资源,针对学校、学生实际,有选择的选取一些学生喜欢的教学内容。目前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三个部分,一是订阅三种杂志与报刊:《少儿书画》、《中国钢笔书法》、《青少年书法》;二是省编义务教材《美术》1~12册与《中小学生字帖》;三是从书店购买的或学校图书馆借用各类书画指导书籍中选取合适的内容。然后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抓好组织过程。

1、对于初学书画的学生,先采用临摹作品为练习,看谁摹仿最像,坚持练好基本功。学生每次作业全部放在一起比较,评出优、良、中让学生自己找出作业的长处,并找出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讲评,讲评时鼓励、表扬为主,增进学习书画的兴趣。

2、有一定书画基础的学生,同层次分组进行比赛练习,看谁进步得快,进步快的学生上台表演练习,每一个月评比一次,评比三名进步快的学生,老师奖励《少儿书画》杂志和写字用具,调动学生学习书画的兴趣。

3、书画较好的学生,他们的作品采取竞争上学校书画专栏和学校校刊《课改之窗》上发表,激发学生进取意识,推动学生学习书画的热潮。

4、让学生走向社会,借助社会活动教育和各类书画比赛的检验,培养一批书画新苗。a、参观书画展览,加强学生学习的动力。b、鼓励学生参加各级书法比赛,加速书画新苗的培养。c、结合重大节日,至少每年将举办一次学校书画大型的竞赛,从中发现与选拔人才。

5、举行书画现场表演,举办康乐杯学生书画作品展览。

6、召开校本课程研讨会。邀请各级领导、老师、学生家长到会参加探讨,不断地完善校本课程,形成一套校本课程的评价标准。

7、营造书香校园的良好氛围。

一年一届的“康乐杯”书画赛开展得有声有色;书画培训抓得有滋有味。美育的苤芽在这里萌发,审美的情趣在这里培育。

美术室、书法室、艺术欣赏室、作品琳朗满目,师生的优秀作品获奖成果,名人名作,透露着师生的情趣品味。

一次次的电化展示,将学生带入艺术的殿堂,艺术素养在这里得到启蒙。

学校的每一个橱窗,每一块墙面,为师生提供展示心智的舞台。俏立于枝头的花鸟,雄浑秀丽的山水,端庄潇脱的书法,优美而流畅的体艺线条,无一处不在蕴孕百年南小的校园文化的内涵。

走出去,请进来。在精彩的艺术世界中认识艺术,在名师的指点中提高艺术,在参观展览中理解艺术的灿烂,明确人生需要怎样的艺术文化。

从发表作品参与竞赛中,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发展自我。每学期向各级报刊推荐学生作品,在本校书画比赛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的各类书画大赛。师生先后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书画院举办的“我与电视”、“小星星杯”东方少儿美术书法摄影大奖赛、第一届手拉手“珠穆朗玛杯”少儿书画大赛、“小画家杯”——走进长江三峡中外学生美术作品比赛……获奖师生达1200多人次。有8名师生被吸收为湖北省书法协会会员,有47名学生被吸收为宜城市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学校被评为“宜城市快乐校园工程示范学校”、“襄樊市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先进学校”、“全国艺术教育特色学校”。这些成果不仅是南小的财富,更是南小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道美丽风景。

文艺舞台放异彩:

我校“五百队”独领风骚。学校成立百人的电子琴队、百人鼓号队、百人民乐队、百人舞蹈队、百人合唱队,拉开了艺术教育的序幕。星移斗转,年复一年,“五百队”代代相传,永葆青春,而今是独领风骚,名闻遐迩。仅201*年到201*年,“五百队”在市级重大庆典、会演活动中演出60场次,学校鼓号队在襄樊市第一届鼓号队礼仪展演中一举夺得桂冠。数以万计的观众领略了南小少年儿童的风采。他们为鼓号队整齐华一的表演鼓掌,为民乐队和谐、美妙的演奏而陶醉,为舞蹈队、合唱队精湛的演技而喝彩!

我校教师连续8年参加教育系统文艺调演获团体第一名。市团委妇联举办的卡拉ok小歌手大赛中,我校赵婷宇同学获第一名,广播电视局、文化馆举办的电子琴大赛中,我校3名同学获一等奖,团委、妇联举办的歌咏比赛中,我校合唱队几次获得第一名,市委宣传部每次举办的晚会上几乎都有我校的节目。

收获不仅需要播种,更重要的是辛勤的耕耘和培育。在艺术教育工作中,我们的指导教师充分发扬了红烛精神。他们一心扑在教学上,指导排练的文艺节目屡获大奖,《汉江雏鹰》、《妞妞看戏》、《楚都娃》、《青娃与顽童》、《春风杨柳》等先后在第四、五、六届“魅力校园——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中获奖,在湖北省黄鹤美育节中先后获一、二、三等奖。并被邀请赴韩国演出。有3名小演员被评为优秀演员。在宜城市一年一度的艺术节上,更是大显身手,现已连夺八年桂冠。其它在市级以上获一等奖的节目达20余个,获奖学生不胜枚举,仅在省级以上获奖的学生就达100余人次,舞蹈演员于安琪、王春阳、李瑞同学在她们精心培育下,在“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风采展示大赛”中荣获舞蹈专业组金奖。今年我校在宜城市艺术节上荣获第一名的舞蹈节目《托起盲童心中的太阳》再一次参加了湖北省艺术节演出,并荣获一等奖。

八、沐五年课改春风雨露,尽显百年南小课改风采

五年来,南街小学乘借新课程改革的东风,走上了高速发展之路。五年间,学校在中央教科所、省市教研室、教科所申报立项了14个研究课题,填补了百年南小无国家、省研究课题的空白,国家级研究课题——《小学语文学习质量评价的研究》已圆满结题;省级课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获省教研室颁发的“优秀课题研究”奖;《非智力因素对儿童学习与品格形成的影响及对策》获襄樊市“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奖;五年间,两次接受省教研室组织的课改调研,受到了省教研室副主任史绍典的高度评价;201*年为襄樊市教育局召开的课改工作会议提供交流材料五份,两名教师为大会作课,其中校长陈圣友的《围绕课改抓教研,抓好教研促课改》先后被《襄樊教育》、《走进实验区》刊载;五年间,学校先后摘取了“全国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湖北省教改名校”、“襄樊市示范学校”、“襄樊市十佳教育科研基地”、“襄樊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的奖牌;五年间,有一名教师获中央教科所颁发的“课改先进个人”奖,2名教师获湖北省“教改先进个人”奖,二十多人次获襄樊市、宜城市教改、教研奖;有226人次的课改论文、案例、教案在国家省、市级发表、交流或获奖;五年间,学生有201*多人次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

五年风雨五年歌。经过五年的努力,我校的新课程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领导教师树立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教育教学行为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学生、教师、学校得到了充分地发展。省教研室副主任史绍典来校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调研活动时,在听了我校课改工作汇报和教师的作课后讲到:“这里所开启的是学生的心灵,所强调的是学生的体验,所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所追求的是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生动体现。而且老师自身也完善了自己,实现了自我角色的转换,获得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共同成长与发展。”这对我校的课改工作给予了充分地肯定,也为我们今后的课改工作增添了信心。

第五篇:云水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计划

云水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努力建设并研究与现实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与教法,探索我校深化教育改革的新途径,借鉴教育改革的各种资源,遵循教育的规律,落实《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围绕国家基础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继续促进教师的理论学习,提高培训的质量,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完善课程标准,切实提高教师素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竞争和要求的高素质的学生。

二、主要工作

1.更新观念,深化课程改革

更新观念,继续促进实验教师的理论学习,树立大胆改革,勇于探索新的领域并敢于尝试新型教学方式的意识,深化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工作,做好反思工作,发现问题并解决不足,提出具体有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1) 紧教师的业务学习,注重在理论和经验方面的学习研究,提高培训的质量,加大实践的力度。

(2) 参加各学科教材分析培训,进行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学习。

(3) 抓好各科教师的集体备课,定期开展研究交流活动,促进学科间的沟通。

(4) 组织教师做好上阶段的反思和研究工作,总结经验,整理成文。 2. 改变教师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

(1)积极创设各学科实践活动的大环境,将不同学科的特点和优势互通互利,为教学和课改服务,为学生服务。

(2)学生变被动式接受学习为主动学习,愉快学习,互助学习,平等学习。

(3)教师的课内外教学要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4)注重学生课内外各项常规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和学习的习惯。

三、具体安排

九月份:

1.总结上学年工作,布置课改和各课题研究反思工作,初步整理经验总结。 2.制定上半年的工作思路和业务工作方面的安排。

十月份:

1. 组织教师参加各学科的教材分析培训班,明确近期工作的方向,进一步更新观念。

2. 收集整理教师课改和各课题研究阶段经验总结和心得体会。

3. 进行反思工作,研究工作中的困惑,发现不足,寻求解决的方法。 十一月份:

1. 对学生的口语、朗读能力的训练进行评估比较。

2. 检查教师的教案和学生作业等常规工作。

3. 对年级教师进行深入推门听课检查。

十二月份:

1. 召开家长会议。

2. 课改实验教师交实验阶段小结或心得体会报告。

3. 组织教师进行课改研究的理论学习,吸收更科学和先进的经验和理念,进行教师间的交流和探讨。

4. 各科制定复习计划及期末考试方案。

元月份:

1. 进行实验教师校内交流会,做好阶段工作总结工作。

2. 对各科的教案进行检查,进行反馈。

3. 布置完成实验的心得和案例的整理工作。

4. 各科进行期末的素质测试,整理试卷并进行质量分析和统计工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自查报告》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367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