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分析
【内容摘要】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对国家公务员进行管理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总称。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是中国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中国以往干部人事制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干部队伍笼统庞杂、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管理方式陈旧单一、管理制度很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干部人事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和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国家公务员 干部人事制度 决策过程 特色 重要意义
引言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是一个渐进决策的过程,按部就班、修修补补的渐进主义或许看上去不象是英雄,但它作为足智多谋的问题解决者在决策领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国公务员制度不搞“政治中立”,不搞“两官分途”,注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有鲜明的制度特色。
一、中国以往干部人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干部队伍笼统庞杂:从国际角度看,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中“干部”一词都有着非常广泛的涵义,包括党、政、军、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公有制企业、工、青、妇、教、科、文、卫等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中国过去也同世界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一样,广泛使用干部的概念。新中国成立若干年来,随着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干部的涵义愈加混乱,外延日益扩大,队伍越来越庞杂,管理越来越困难。近3000多万人的干部队伍,包括有各行各业的管理人员。对如此庞杂的管理对象,根本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管理,只能采取粗放的、僵硬的管理方式。
2.管理权限过于集中:虽然干部队伍范围很广,但是管理权限却相当集中,这种矛盾的现象必然会导致管理中的问题。长期以来,把党管干部的原则落实在微观的具体管理工作中,由党委及其组织部门对干部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由于权力的扩展是必然的趋势,所以往往会造成管业务的行政首长管不了人,而管人的又对行政业务不承担任何责任这样一种颇为尴尬的局面,使管人与治事相脱节,造成业务部门与组织部门在干部管理问题上的尖锐矛盾,真正用人的部门其积极性和工作效率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3.管理方式陈旧单一:以往的干部管理,多采用延安时期沿用下来的管理办法,即对所有干部都采用管理党政干部的单一模式,强调思想工作,注重政治管理,没有考虑各类干部的具体工作性质、社会责任和职业特点,这种传统的方法虽然操作简便,并为组织部门所熟悉,但不利于按照工作的不同特点,对工作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远远不能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
4.管理制度很不健全: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虽然在干部人事管理方面也建立了一些制度,但总的来看,还缺乏严格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法规和责任制。主要
在录用工作中,只有笼统定性的政治考察,没有公开竞争的考试制度。
在干部使用上,缺少严格的任期规定,造成能上不能下,死抱铁饭碗的问题。在干部调配上,只有计划机制,没有流动机制,强调“个人是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
在干部的考核、奖惩、任免、升降、工资、福利、退职、退休、教育、培训等方面缺少明确的规章制度。
5.缺乏监督机制:长期以来,由于法制观念的淡薄,人治问题的存在,使监督机制受到忽视。监督机关缺乏足够的权力,监督工作显得软弱无力。查案办案受到种种牵制,有时还要冒很大的个人风险,从而导致一些不良现象的滋生。上述干部人事制度中存在的弊端,使我们长期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年轻优秀的人才难以脱颖而出,“铁皮箱环境”随处可见;二是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难以避免,用人上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干部人事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和现代化进程,如果不加以改革,必然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拦路虎和拌脚石。因此,改革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问题就成为当时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中国公务员制度的诞生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也提上了议事日程。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邓小平同志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要改革不合时宜的干部人事制度,要敢于打破老的框框,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职务的任期,作出适当的、明确的规定。并要求认真调查研究,比较各国的经验,集思广益,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从中央到地方,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开始了积极的探索。
1982年、1983年,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先后进行了机构改革,并按照干部“四化”的方针,调整了各级领导班子,建立了老干部的离休、退休制度,开始逐渐废除实际上长期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与此同时,许多地区和部门在干部的录用、考核、交流、培训等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
从世界范围看,许多国家都有一个总的人事法规,而中国却一直没有,这很不利于人事管理的规范化。为此,党中央在1984年提出要制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后认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范围太广,决定改名为《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条例》,后又进一步更名为《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1988年3月,为进一步加强政府人事工作,更好地推行公务员制度,中央决定成立国家人事部。人事部的成立标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度开始向实施阶段过渡。人事部从1989年起即开始组织公务员制度的试点工作,首先在国务院的六个部门即审计署、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国家环保局、国家税务局、国家建材局进行了部门性试点。1990年,又在哈尔滨市和深圳市进行了地区性的试点。在此期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草案中的一些单项制度,如考试录用制度、亲属回避制度、人事考核制度、人员培训制度等也在全国范围内试行并取得了明
在此基础上,1993年8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鹏正式签署颁发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至此,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务员制度诞生了。
三、决策过程分析
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是一个渐进决策的过程,可谓“摸着石头过河”,在不断探索中积累经验。社会是一个惯性很大的系统,越是严重的错误越难以及时纠正。如果把步子迈得小一些,那么发现了问题就能够及时纠正。迈大步往往意味着进行重大的政策变革,这样的激进型做法一方面可能会引起决策层内部的紧张和冲突,导致权力的改组和社会形势的重大变化,所冒的政治风险较大;另一方面可能会在制度安排和公众心理方面遇到很大阻力,特别是来自目标群体的阻力,将形成政策执行中的巨大障碍,引起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很不利于社会形势的稳定。如果能够把大步变为连续的小步,步幅虽小但频率不慢,那么上述的风险就会大大地缓解。
然而,渐进决策也并非没有缺陷。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带有一定保守主义的偏见,对旧有政策过于留恋,并受思维定式的左右,具有一定程度的惰性,且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资源。在社会加速变革时期,渐进决策可能会显得无所作为。
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走过了一段相当曲折的道路,从酝酿到出台其中经历了不少磕磕绊绊的事情。为此所做的资源付出也是很大的,这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方面的投入。下这样大的力(本文来自公文素材库:www.bsmz.net.cn/201*/07/18/201*071840936465868.htm人力资源报 /公务员(10)版,公务员辞退率引发社会热议
参考文献
[1] 韩春晖.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简明读本. 北京:时事出版社,201*.
[2] 苏子龙. 国家公务员考核制度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吉林:吉林大学,201*.
[3] 于天. 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
[4] 吴小建. 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偏差及其调适. 前沿,201*,(11):114-115.
[5] 胡敏. 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完善进路与框架设计. 浙江学刊,201*,(5):188-191.
[6] 赵玉霞. 国外公务员考核制度综述. 理论学习,201*,(7):50-51.
[7] 熊莉萍,逯忆,王楷楠,何志扬. 论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新规定:内容、问题与完善. 经济师,201*,(12):41-42.
[8] 李玥莹. 试论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探索与创新. 理论界,201*,(5):6-7.
[9] 何丽鹃,毛家琼,胡蓓. 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技术与市场,201*,(10):39-40.
[10] 朱建建. 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1):33-35.
第五篇: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创新路径分析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创新路径分析
摘要:随着新的全球经济,政治环境的发展要求的变化。各国政府展开了一股行政体制改革
的浪潮。本文结合各国公务员的制度改革并从我国现阶段公务员制度的现状,浅析在全球化如何建设和完善我国的公务员制度
关键词:全球化公务员制度改革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我们不难看出西方的官僚之体制以力不从心。他们相机开展了“新
公共管理”的政府改革。而我国的公务员体制也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公务员制度,亦所说的文官制度,指对政府公务员的考试,录用,考核,奖惩,待遇,培训,
晋升,调动,只能,退休,保障以及分类管理等系统规定的规章制度和体制。
一西方官僚制度和西方公务员制度改革简述
西方官僚制度特征
(一)结构方面特征
1专门化。即各司其职,只能和职位科学分工分层,责任内容明确。
2等级制,行政部门为金字塔式等级结构,夏季必须服从上级的严格监督控制
3专门化和职业化。通过公开考试合格后加以任用,其权利受明确法律保护,非法定事
由不得被行政机关免职,为永久性职业。
(二)管理方面特征。
1.规则化。规则体系详尽,工作严格按章办事。成员间的职责,权限,相互间的关系,活动方式都做了具体的规定和约束。
2.非人格化。它以法律法规喂基础,无私秩序,公私分开,公事公办,一视同仁,不得搀杂个人情感。
3.纪律性。行政人员的纪律惩戒,落实严格制度。
(三)组织文化方面特征。
官僚制组织强调的是一种“理性精神”,排除感情、情绪等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使管理变得可预期、可精确计算和可控制。
官僚制度力不从心的表现:
1.官僚制组织的功能失调。(1)官僚制强调权力的集中统一、层级节制,这势必会造成政府人员规模不断膨胀浪费人才。其固定分工按章办事和等级服从会导致下属部主动工作,日趋丧失活力和创造力,导致跟不上社会的节奏。
2.应变能力差。官僚制组织习惯于例行公事,模式固定,墨守成规,应变能力差,处理事务能力下降。
3.损害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官僚制的扩张必然导致政府机构的膨胀和盛行,它的扩张实际上意味着人们私人领域的不断缩小,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受限。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改革:
(一)调整结构,压缩层级,精简公务员。主要措施有:1.分权。成立了专门决策的主管部门,管理权转移到下级部门,使下级部门成为纯粹的执行机构。2.授权。让低层员工和公民更多地参与决策。3.弹性化。根据形势的需要,不断撤销现有组织,建立“虚拟组织”,任务完成后,组织自行解散。
二)改革人事管理方式,增强制度的灵活性。主要措施有:1.解除规制。在职位分类上实行品位分类和职位分类优势互补,使分类更具弹性和灵活性。化的绩效工资制。2.推行合同雇佣制和临时聘用制。3.以人为本。改变过去以事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推行人力资源管理,将人力资源的使用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以激发公务员的潜能,提高
其绩效。
(三)重塑组织文化。把管理主义理念引入政府管理,强调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即像商业中的以追求顾客满意为组织目标
西方各国公务员制度改革取得了比较大的成效,政府绩效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提升。虽然改革中问题依然存在,但它也充分反映了新的进入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对政府管理的新要求,一样的需要探索,寻求更好更高效的体制。
二我国公务员制度现状:官僚化不足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确立了以官僚制为基础的公务员制度作为政府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并于1993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接受了除“两官分离、政治中立”以外官僚制的所有理念和方法。经过10多年的运作,我国公务员制度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由于社会生态环境的制约,公务员制度运作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中国公务员制度“官僚化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结构的非理性。1.权力过分集中。。个别行政组织被长官的意志所左右,机构的设置、人员的任用完全取决于领导的任意专断。在这种情况下,下级对上级的服从不是服从于法律权力、职位权力,而是服从于人格权力。2.由于党政关系尚未根本理顺,政治侵夺行政,使行政机关难以自主发展其自身的合理结构和管理能力。3.由此也造成了职能分化和分工不明晰,结构和功能交叉重叠。
(二)管理的非理性。1.法治化严重不足。导致“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同时,又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严重现象。。2.制度本身的不完善,规范化、科学化程度不高。公务员范围的界定既不科学,也不合理。国家公务员仅限于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以外的工作人员。但对于党的机关、权力机关、司法机关、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却又规定“参照”公务员制度进行管理。因此不可避免地会重犯过去那种“不同类型干部、同一模式管理”的毛病。
三、应对全球化我国政府管理改革的对策思考
1.转变管理理念,确立“执政为民”的服务行政理念。民主是现代政治社会的基石,政府的一切公共行政行为,都必须符合和有利于公民的意志、利益和需求,都必须对公民承担责任。从根本上讲,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是判断公共管理是否成功、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借鉴其他国家在处理政府与社会关系方面的成功经验,要对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寻找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合理界限,确立“执政为民”的服务行政理念,实现政府服务以社会公众为导向,并不断增强对社会公众需求的回应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更应该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出发,树立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这不仅是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决定的。
2.转变管理职能,实现由全能型、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治理型政府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行政主体,必须树立起“适度管理”的意识。政府对社会的管理,只能遵循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调控;只能去管那些政府必须管并且能够管好的事务,推行指导性行政。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我国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总目标,必须将政府职能转变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上来。为了实现这一转变,政府职能要从生产经营、市场竞争和社会可以自主管理的领域有序“退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在个人或企业无力或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领域,尤其是核心公共产品领域,例如教育领域的义务教育、科学领域的基础科学、社会领域的社会救济等,政府要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真正起到弥补市场失灵的作用。
3.转变管理方式,摒弃传统落后的管理方式,实行新的管理方式。一是一改过去政府不讲
成本,决策缺乏民主化和科学化,浪费严重的现象,通过建立公共服务取向的政府业绩考核系统,实现由过去的强调投入和预算转为关注产出。二是放宽规制,实现从官僚化的程序型管理向刺激主动型管理的转变,充分调动一般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三是适度分权,将社会服务和管理的权力下放到基层、社区和中介组织,建立健全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公共管理新格局。
4.在管理过程中实现由人治向现代法治的转变。长时期以来,由于我国法制建设滞后和国人法治观念淡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执法不公的现象在一些地区和部门依然存在。特别是一些行政部门和垄断性行业,在利益的驱使下,利用职权或行业垄断地位助长权力进入市场和权力商品化,从而产生了以寻租为典型特征的权钱交易。这不仅严重干扰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而且也不利于政府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因此,在继续加强立法建设的同时,推进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各项公共事务都能依法进行,营造出依法治国的高度权威,就成为新时期深化我国公共行政管理改革、进行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关键。
公文素材库推荐相关范文: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公务员制度创新的路径分析
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公务员制度创新的路径分析
公务员报考热论文:中国公务员报考热现象的制度分析
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公务员制度创新的路劲分析
中外公务员制度分析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