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省直管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日前,财政部公布了《关于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意见》,提出201*年底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推行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通过政府间收支划分、转移支付、资金往来、预决算、年终结算等方面的改革,实现省财政与市、县财政直接联系。我们认为,这种“扁平化”的财政体制改革有利于逐步完善中央、省、县(市)三级财政体制,是扩权强县的突破口,是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契机。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农村是我国最大的潜在内需所在,发展县域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201*个县域经济体,其国土面积占全国的95%,其总人口占全国的74%,其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60%,其财政收入占全国的24%。全国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县域经济体吸纳了65%。县域经济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特殊的区位和特殊的部门功能决定了县域经济在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特殊地位。因此,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不但是扩大内需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客观要求,而且对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妥善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以及中央一号文件中都多次提出,要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应该注意到,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不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管县”体制下县级政府权责不对等、经济管理权较弱、自主发展的空间较小。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市管县”体制适应了当时的经济发展背景,通过提升市的地位促进了要素集聚和市县之间的经济协调,在增强中心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以及加强管理等方面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城乡分割、条块割裂的局面。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其弊端也逐渐显现:
一是过多的行政层级造成管理效率低下,出现“市卡县”现象。“市管县”体制增加了行政管理的层级,导致信息传递速度的降低和信息失真风险的扩大,上情难以及时准确地下达下情也难以及时准确地上达,影响行政效率。而且,行政管理的层次增加必然导致更多的政府干预,不利于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是城市偏向导致市与县争利,出现“市刮县”现象,县域发展机能弱化。“市管县”体制实际上是缩小了县级政府的自主权,而扩大了市级政府的管理权限,带有明显的城市偏向性。社会经济资源主要被市所汲取,县只能听命于市,县域地位被矮化,发展机能弱化。
三是县乡财权与事权不对称,县乡财力弱化。在“市管县”体制下,县域财政的财源结构单一,财政实力弱。同时财权与事权不对称,财权及财力向上集中,事权及责任不断下移,县级财政处于“小斗进,大斗出”的尴尬境地,个别地市成了县财力的“抽水机”。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中央财政和省市级财政对县乡财政转移支付的规模较小,分配不规范,各种转移支付形式之间缺乏协调。
四是“小马拉大车”的城乡格局使市难以带县。在我国现有的地级市中,除了一部分本身经济实力较强、对周边县具有天然的辐射带动作用的市以外,还有很大部分是在“合并、升格”的大趋势中通过行政指定的方式形成的,经济实力有限,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出现“小马拉大车”的局面,有些市级政府基本上无暇顾及所辖县域经济发展。
由于“市管县”体制的上述问题,使得我国的县域经济发展面临县域城镇化载体不发达、县域产业体系不完善、县域财政体制不健全、县域金融体制不配套以及县域建设人才缺少集聚机制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因此,当前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进行制度创新,从管理体制上对县域经济“松绑”,“扩权强县”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我们认为,当前“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改革是扩权强县的突破口,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进扁平化放权式改革把县域经济做强。
要把依托县城推动县域城镇化作为扩权强县的主攻方向。县城是县(请收藏好范文 网:Wwww.bsmz.net
5. 冯永贤.荔浦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启示. 广西县域经济网
第五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成因及对策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文章阐述了县域经济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分析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现状,提出了发展县域经济的三点主要措施。
[关键词]县域经济;新农村建设;对策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当前,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发展县域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
县域经济作为涵盖“三农”、兼容城乡的区域经济,既是促进农村经济繁荣的重要纽带,也是扩展农民增收渠道的主阵地,更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1 发展县域经济是增强农村经济实力的重要手段。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化水平低。县域经济作为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交汇点,其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农村工业化的进程;一方面,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接受城市经济的扩散效应,带动农村经济的工业化。随着城市土地价格上涨、生产成本上升、生活费用攀升,中心城市的传统产业向周边地区转移和梯度扩散的内在要求进一步增强,县城和农村小城镇恰是城市产业转移的主要落脚点和聚集地。县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推动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带动农村的工业化。同时,也可以创造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协同发展效应, 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另一方面,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发挥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促进农村经济的工业化。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工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经营规模、技术手段、管理方式日益提高,与外界交流交往的空间和半径日益扩大,偏居乡间一隅已不适应乡镇企业的发展要求。通过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县城和中心镇的建设,实现乡镇企业、专业市场、工业园区和城镇建设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发挥聚集效应,全面提升农村工业化整体水平。
2 发展县域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领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得以释放,拓宽农民非农就业渠道显得日益迫切。现阶段,从全国来看,农村居民收入发展变化有两个重要趋势:一是农村居民纯收入越高,家庭经营收入比重越低;二是农村非农从业人员比重越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就越小。因此,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在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的同时,必须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从发达国家 1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和我国国情来看,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大规模地向大中城市转移,既不现实也不可取。而通过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县域二三产业发展,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不仅农民的转移成本低,就业风险也较小,是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随着农村劳动力的逐步转移,农业就业人员比重的逐步降低,相应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最终实现农民收入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
3 发展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载体。统筹城乡发展是新时期解决我国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的新手段、新战略、新思路,其目标在于最终打破现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从制度和体制上使城乡发展统一起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县域经济作为经济和社会功能比较齐全的国民经济子系统,在统筹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各产业协调发展上,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在规划制定、产业开发、战略确立、结构调整,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产品提供等一系列问题上,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说,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和操作平台。
二、县域经济的现状及特点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经济的结合点。县域经济运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现有201*个县域经济体。这些县域经济体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4%,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60%,财政收入占全国的24%。可以说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能使我国经济真正发展起来,只有县域经济富强了,我们国家才能真正富强起来。
县域经济作为一个经济层次,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是区域性。行政区划和地域界定决定了县域经济首先是区域经济、地方经济;二是综合性。县级作为一级独立的政府,其经济要素包罗万象;三是宏观与微观兼具性。县域经济在整个国家经济中具有微观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矛盾制约:其一是宏观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与微观经济区域化的矛盾制约。一方面,国家、省、市都不同程度地按照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要求对宏观经济进行政策引导。另一方面,就区域而言,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必然走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道路。要抢占发展先机,县域经济发展除了立足自然资源外,政策取向更主要的是倾向短、平、快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非良性化,反之就容易出现自然经济的状况。从长期角度去衡量,这两种情况对县域经济发展都不利;其二是资源整合能力薄弱与产业结构不完善的矛盾制约。县域经济因地域、区位的不同,资源各具特色。但我国的县域经济是从自然经济、农耕经济脱胎而来的,由于工业化程度不高,技术手段、智力资源相对不足,因而对县域资源整合的手段和能力相对薄弱。长期计划经济体制所导致的县域经济产业结构
不合理的问题,又直接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发展,影响经济的增长;其三是体制性障碍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匹配的矛盾制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区域经济必须严格遵循市场规划,按照市场规律去组织和管理经济。但是,目前的行政体制对县域经济的阻碍却十分明显,主要是行政机构庞大和行政功能的滞后直接影响了经济的发展。诸如乱收费、行政审批环节冗长等,对经济发展十分不利;其四是经济发展控制能力脆弱影响县域经济功能的发挥。一方面,按照现行体制,县域经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要求政府独立决策、独立组织经济运作。另一方面,由于管理层次结构、水平的不足,使得现行的决策体系、管理体系与县域经济发展要求不能完全适应,容易形成“形式经济”、“估计经济”,从而影响到县域经济功能的发挥。
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措施
1 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超小型”经济保持了农民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曾经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其弊端日益显现,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制约。一是与农业产业化对资源配置合理性的要求相矛盾。从目前农村劳力、农用机械、技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配置看,小规模生产存在着劳动力的过多浪费、机械化程度低、技术水平不高、投入单薄等不合理状况,增加了农产品生产成本,降低了市场竞争力;二是与农业产业化对经营方式规模性的要求相矛盾。使得分散经营的产品即便与市场对路,也会因缺少规模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三是与农业产业化开放性、灵敏性的要求相矛盾。由于思想观念问题和市场信息系统不完备,农民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灵敏度不高。
实现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顺利对接,就是要紧紧围绕市场,坚持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思想,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产品规模化、批量化、商品化,不断提高产出率、优质率、市场占有率,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1)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在耕地资源增长空间不大,甚至逐渐减少的现实情况下,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权为前提,调整农村耕地承包方式,推进土地流转和连片包租,整合资源配置,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加快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和标准化,调整就业结构,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推动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向农业的加工服务业和非农产业分流,成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出路。积极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推广联合种植、规模生产、合伙经营。
(2)大力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好的地区经验表明,龙头企业是带动农业
向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力量,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农业发展就成为一盘散沙,形不成产业。为此,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在项目申报、审批及土地征用、税费征缴等方面予以优惠,依托农业主导产业,大力培育和引进科技型、流通型、加工型龙头企业。今后,应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引导和组织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连结机制,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3)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就是市场农业。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应以市场为导向,要实现农业产业化,首先要实现农业市场化。农民经纪人是农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途径,对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有重要促进作用。应着力培育、管理、支持农村经纪人,在经济上给奖励、政治上给地位,及时为其解决难题,促使其不断发展壮大。通过农村经纪人为本区域农产品找销路、找市场。
(4)引导发展农产品交易市场。运用市场机制,按产业和经济流向,坚持群众自愿、因地制宜、全面覆盖的原则,根据产业发展实际,积极规划发展各类农产品交易市场,使农产品能以最快的速度流向市场。
2 以小城镇建设为支撑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城镇建设水平从一定意义上代表着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小城镇作为有效载体和支撑,把小城镇纳入县域经济发展的范畴,以此带动经济更好地发展。
(1)坚持小城镇建设和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一起抓。努力寻找小城镇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在发展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中寻找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在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同时,促进大农业发展。
(2)切实加强小城镇规划工作。应把握建设重点,避免平均用力,注重规划的超前性、科学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尽快扭转小城镇规模小、水平低、功能差的状况,提高规划质量和品位。
(3)积极探索多元化投资体制。在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办法,通过经营城镇增加投入,进一步放开基础设施投资限制,用好政策性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4)加快小城镇综合改革步伐。一是加大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政策的落实力度,对在小城镇具备合法固定的住所和稳定的就业条件的农民,分期分批逐步办理城镇常住户口手续。对于在镇区落户的农民,在就业、医疗、子女上学、入托等方面,应享受与原有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二是积极推进小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小城镇建设用地实行政府统一征用、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出租(出让)、统一管理。根据自愿有偿原则,放活土地使用权;三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使其覆盖到所有城镇人员。
3 以工业化为核心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目前,县域经济工业化发展滞后所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影响到县域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就业岗位的增加、影响到城镇化发展进程。在未来一、二十年内,能否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县域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1)加大支柱产业扶持力度。重点是充分发挥本地各种优势,科学确立县域工业经济主导产业,并通过招才引智、科技创新、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和产品竞争力,通过整合提升,逐步盘大、盘强、盘优现有工业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以此带动和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2)积极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县域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基础在于农业产业化,而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在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程度。要立足产业实际,着力发展一批科技水平高、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3)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县域经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非公有制的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县域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必须转变观念,深化改革,积极推进股份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金融信贷、税收政策等方面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优惠的政策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安全的机制环境和优越的人文环境。
(4)加快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和管理。当前阻碍农村剩余劳力就业工作的一大迫切问题,是劳动力市场发育滞后。对此,应加快劳动力就业制度改革,尽快建立权威的、全国统一的劳动力供求信息交流系统、预测预报体系和管理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立统一的市场法规体系和市场规则,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5)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安置保障体系和制度建设。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普遍面临个人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房屋居住、子女教育、婚姻恋爱、风险保障及组织保护等诸多方面的困难。应在县(市)政府管理下,建设经济适用房、住宅区、居住中心或公寓;教育部门应将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列入总体规划,取消差别;协助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尽可能参加失业、养老、医疗、意外人身伤亡等社会保险,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陈义生.正确处理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五大关系[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
[2]高焕喜.县域经济有关基本问题探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19(4).
[3]袁维海.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县域经济协调发展[j].华东经济管理,201*,18(6).
[4]钱文胜.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n].辽宁日报,201*-03-24.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