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上好一节数学课
怎样上好一节数学课,是我踏上讲台十多年来一直思索的问题。要达到这一目的,我谈几点自己的心得:
1精心备课。备课,是课前准备最重要的一环,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备课要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使每一堂课都有明确的目的性、科学性、预见性和计划性,并合理地分配课堂的时间.
2.认真授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针对学习内容,学生的经历、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等,设计出富有弹性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除了要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外,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处理好教学各个环节,既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又要有高潮迭起的中场,还要有画龙点睛的结尾。
3.创设生活化的练习,让孩子快乐积极的参与进来,巩固知识。记得在一年级《10的分与合》教学中,围绕10的分与合我设计了两个练习(出示数件商店小商品):1.带了10元钱,如果买2样东西,该怎么选择?2.如果只买一件,应该找回多少钱?这样的练习不但帮助孩子们记忆10的组成,而且对孩子们购物还有不少帮助,一举两得。 其实要上好一节数学课,老师们都有各自的想法,我呢就觉得上完一节课以后自我感觉是轻松、愉快,那就是一节成功的课。
第二篇:怎样上好一节数学课
怎样上好一节数学课
数学课在过去是比较难上的,一是教材的内容比较单一,二是教学模式简单,三是学生大多听话。可是现在却和过去大不相同:实行新课改,使用新教材;教学方式丰富多彩;学生大多是娇生惯养,自由、活泼、好动,敢说敢做。
就是现在的教材,多样的教学手段,桀骜不驯的学生,针对这种现状,怎样很好地组织教学,利用孩子们的天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动起来,不但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要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提前搞好学生的预习工作,在上新课以前,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材内容编写、设计一部分练习题。让学生人人都能够通过看书找出大部分的答案,并且带着余下的问题进入课堂。这样上课的时候,学生便会积极发言,认真听讲,人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二是要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是学生所关注的焦点。因此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应当态度和蔼,始终面带笑容,从提出问题到学生回答,始终要注视着学生,用自己目光给予学生鼓励、表扬,充分发挥态势语言的作用,牢牢地把握住学生的注意力,
三是鼓励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分析、比较,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理解、学习新的知识。比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小木棒摆出平行四边形,让他们去量一量四个角的大小,四条边的长短,比较一下相互之间的关系,这样孩子们利用已有知识,再加上旁边老师的适时诱导,学生是不难得出最后的结论的。
四是让学生多动手,尤其是和形体有关的教学,多让学生去制作教具、模型,多给学生提供尝试的机会,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多提醒孩子细心、认真,鼓励失败的学生多做几次,培养他们探索新知的习惯。
最后就是把总结的机会也留给学生。学生辛辛苦苦地忙了一节课,一节课到底学了些什么呢?让学生自己去说,让他们相互间去补充、去纠正,这种表达机会多提供给学生,不但可以提高他们的口头语言的能力,而且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第三篇:怎样上好一节数学课
一、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一节数学课的教育教学设计过程中,我总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进行理解的情境。仔细考虑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查阅哪些信息,需要了解哪些信息,需要了解哪方面的知识充分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前谈话时,用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学生极为好奇的故事、游戏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学习目标,给学生创设一个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身心处于最佳状态。
二、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在一节课的教育教学进程中,让学生在熟知的生活情境中,运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正确对待认识本节课的新知,充分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在学习时就更主动,更积极,因而就爱学、愿学,与教师的关系更加地亲密。在学生找出了本节课要解决问题的途径后,又寻不出规律时,教师要巧妙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合适的情境,通过分组讨论、交流,最终找出其规律,进一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到学习数学,有其规律,又有其乐趣,更能够为我们的学习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三、重视突出学习数学的实践性
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说:“儿童遇到事物,发生了求知的动机,于是亲自去观察,去试验,结果,他们对于这事物得到了一宗新知识,他们在生活中就有了一个新趋向。”因此,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让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能变得丰满、深刻。在教学进程中,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去经历、体验、感受、探索,把一些实际的问题抽象成为数学的一些模型,进行必要的解释、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索、研究时间。经过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的相互切磋,积极地讨论交流、具体操作,发现其中的规律,轻松而愉快地突破数学课中的难点,掌握重点。从而达到其教学目的,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一节好的数学课,教师一定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一个独立观察,积极主动思考的活动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努力探索研究,大胆地进行尝试,进行相互间的交流,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如何设计好并开展好自主学习?
1、教师首先应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境。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立即解决的现实问题)。
2、要围绕已确定的主题设计能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设计能将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稍稍超前于“最邻近发展区”),通过提问来引导讨论,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代替学生思维)。
3、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应认真、专注地倾听每位学生的发言,他细注意每位学生的神态及反应,以便根据该生的反应及时对他提出问题或对他进行正确的引导。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发言中的积极因素(哪怕只是萌芽),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4、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能地发言暴露出来的关于某个概念(或认识)的模糊或不正确之处,并及时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予以指出(切忌使用容易挫伤学生自尊心的词语)。当讨论开始偏离教学内容或纠缠于枝节问题时,要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在讨论末尾,应由教师(或学生自己)对整个学习过程作出小结。
第四篇:怎样上好一节数学课
怎样上好小学数学课
宜州市刘三姐乡龙降小学廖彩荣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怎样上好一节数学课,对于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可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但是,怎样上好每堂数学课,使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提高数学成绩,确实需要我们精心设计,不仅在内容上精益求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激情等方面都要有很深地研究。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浅见: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智力开发的原动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诱发学生从新课刚开始时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是至关重要的。一节好课,都有一个好的开始,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主动承担学习任务,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对于农村学生而言,参与学习意识能力和自控学习能力差,学习兴趣不高,其学习动机需要教师激发和调动,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熟悉与感兴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拥有学习的主动权。一个好的情景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激活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情景中确定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从而开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同时通过情景创设,使要解决的问题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从而获得新知识。
如在教学“方向与位置”时,教师可抓住学生喜欢做游戏的心理,让学生在“热热身”的情景中完成学习任务,先让学生向前迈两步,向后退三步,向左弯弯腰,向右踢踢腿,向上拍拍手,向下拍拍手,然后让学生说出活动中用到了那些方向词语,最后让学生猜猜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感受新旧知识之间发生的联系。
二、自主探索,营造学习氛围
合作学习方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互动来达成目标,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合作学习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改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将从课堂独裁者真正变成一位合作者。对于农村教育教学而言,绝大部分教师把合作方式当成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摆设,或者为了急于完成教学进度,合作还未深入,就草草收兵等等,使合作学习不能在课堂中有效的体现出来,为了实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两大目标,教师应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体现教学的民主。
例如,在上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38页《分类》这一课时,我们设计了一个“小百货店”的情境。通过让学生动手归类、摆放这一情境的创设,学生体会到了分类的必要性和意义,产生了分类的欲望,接着又创设了整理小朋友学具这一情境,通过让学生分工合作、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让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整节课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完成教学目标。
三、联系生活,体现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真正意义上的好课,应该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现数学本位的回归——生活。因此,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在生活中抽象出数学,并运用数学灵活解决实际问题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首先通过谈话介绍当天“ 4月8日”是什么日子,让学生搜集并圈出生活中有意义的节日,以及根据计算的结果判断平闰年时,引用的1949年(共和国成立)、1984年(首枚奥运金牌)、1997年(香港回归)这些极具纪念意义的重大节日,用媒体链接的方式展现出来,激发学生
学习的兴趣,同时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另外,在课中的检测反馈中“小红的生日比国庆节早一天,是( )月( )日”、“小方9月29日外出旅游,3天后回芜湖,那天是( )月( )日”等等这些问题,不仅是对学生知识层面的检测,更让学生深刻的体验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学好数学原来真的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的问题。
四、表扬、鼓励学生,延长学习的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还要想方设法使兴趣持久。因为小学生的兴趣既不稳定,又不长久。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意念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发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这种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也就是学生兴趣的源泉。对学生来说,老师的一点点鼓励,一次的肯定,一次表扬,都是他成功的标志,他都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时学生的兴趣就如同永不枯竭的源泉,就会浓厚、持久。
总之,教师要上好每一节小学数学课,教师要发挥本地特色和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运用和吸取、借鉴其他优秀教师先进的教学经验,同时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营造学生学习数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第五篇:怎样上好一节数学课
怎样上好一节数学课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一位优秀的老教师在作报告时,曾经说过,上完一节课以后自我感觉是轻松、愉快,就是成功的课。上好一节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就课型来说吧!有平时课(自然风光),有公开课(盆景)。同时这两种课中又有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我个人粗浅的见解——公开课是代表着某一时期的先进理念,是许多教师智慧的共同结晶,它代表着一个时期的一种思想理念。我们出去听课也好、还是本校听课也好都是学习人家的理念(我们常听有些老师听完课后议论:“这节课的观念如何如何??”。可见我们的老师已经转变了已往的观念)用于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在教学中能够用上一点也是一种进步啊!有人说:“做一件好事容易,天天做好事就难了”,因此说:“贵在坚持”。同样,“上好一节课容易,但是上好每一节课就难了”。那我们怎么办?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实用价值”。公开课(盆景)只是少数人上好少数课,(就是哪位专家也好,还是特级教师也好,他们拿手的也就是那么几节课),而我们一线的教师要上好的不只是仅仅的几节课、几十节课、几百节课、甚至是上千节课,一句话,我们要上好每一节课啊!上好每一节课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真正的功夫是课堂教学。那么,我们如何将公开课这种盆景,移植到我们的平时课中,使我们的平时课更接近这种(盆景)课。使之与公开课接近些,也体现出一些公开课的味道呢?就这个问题谈点自己的粗浅见解:
一、把先进的(请你收藏好 范 文,请便下次访问www.bsmz.net)理念落实在教学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数学教育己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从这一总体目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数学教学己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中心了,而是更加关注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良好情感和态度的形成等等。与之相应的课堂教学就必须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首先观念的转变:先进的教学理念就有先进的课堂教学,如果一位教师在观念上都不能转变,从何谈改革课堂教学呢?因为不同的观念有不同的教学方式,所设计的课堂教学结构、过程也不同。对课的评价也不一样。本来我是不想谈这点的,但我发现有的教师观念是如此的陈旧的令人可怕、可悲。观念可以通过学习多种杂志、或听课来转变。多少年来我们口口声声地说转变观念,但至今仍有一些教师只在口头上说,没有把这种理念落实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怎么办?
二、教材的使用(整合化 弹性化)
我们除了用心去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内函,还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特点整合教材,有些教材远远落后于教学改革的形式,以前教材编写是以技能训练为主要目标,其内容是按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编写的,而课标中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的双边活动,既是教师的教,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我们所要做的是怎样用活我们手中的教材,使静态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成生活情境。转变成使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材料。一是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二是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及心理特征。
1、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改变教材顺序:
早在90年代,我在教学正反比例这部分内容时就改变了教材的顺序,当时的教材是这样的“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的判断、正比例的应用题”“反比例的意义、反比例的判断、反比例的应用题”。当
时我是想把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这两个内容放在一起教学是为了便于对比、联系、区别。这两块内容解决好了,正反比例的应用题就会迎刃而解了。我连续试了两年效果比较好。教材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我们要做到教材为我所用,不是照搬、照抄教材,不做教材的奴隶,做教材的化身,这样才能“得心应手”的使用教材,才会有说服力,才有吸引力,才会体现“教必有法,教无定法”。
2、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预设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既有教师的教法,更应关注学生的学法:学法研究解决如何学的问题,我们的教法不一定适应学生的学法。因为课堂教学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主体是唯一的内因,尽管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但属于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任何教育均不可能产生什么效果,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的程度如何,就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始终把学生当作主体对待。因此,课堂教学开放了,学生不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也不行,我们必须在预设教学过程中关注学法指导。福建省教育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有这样三句话:“以内容定学法,以学法定教法,以教法导学法”。
3、根据学生学习知识的特点有效估计课堂中的升成
最近笔者上了一节“圆的认识”,在设计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学生会用什么方法学,才能学的好。教师在这节课中每个环节都做什么?在哪一环节会有哪种情况升成,如果是这种情况我怎样处理,如果是另一种情况我应该怎样处理。当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情况也会有的。但我们尽可能地避免。每一节课都有出乎设计之外的情况在予设之外生成。那就需要我们做到“有备无患”。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这节课时,直径是所在圆的对称轴,这一概念是应该在最后一个环节解决的,但是学生在解决在画圆,这一环节就提出来了。又如教学圆面积这节课时,一个学生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了不起16份,这是对的,但他出乎我的意料,竞把这16等份拼成了四个不同的图形,其中用两个小扇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些都是我所料不及的。
三、教学过程(生活化,人性化)
我认为既然有“教材弹性化”,教学过程也可以“弹性化”。由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方式不同,有时可能会出现与我们设计的教学过程不相符合,不能按时完成教学计划,是因为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是根据教材的内容而预设的,没有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升成。我们预设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未必能适应。这时我们也不一定要把计划的内容一定塞给学生。另外内容的呈现也不一定要按着预设的顺序呈现。也可以随着学生思维的升程来呈现。比如我在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我设计的是先把两个异分母分数通分,再按着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进行比较,但一位学生按着他的思维方式,说把分子通分,一下就打乱了我的教学计划,(因为我还要解译“通分”只有化成同分母分数才叫通分,这里只能说是把两个异分母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这样我又要让学生说说什么是通分?又如,我在教学“圆面积”时,渗透“极限思想”是放在后面一个环节呈现的,谁知在探讨“公式”时,学生就提出来了。学生在学习时,并不是按着我们预设的顺序探索知识、发现知识的。这时我们老师是否能按着学生的思维过程、顺着学生的思路,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向下进行。这也是尊重学生想法,人性化的一种表示方式。因为小学生有一种表现的欲望,他一想到什么、发现什么马上就要说出来,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做到充分预设。同时,也要根据课堂上的升程随时改变教学计划。
四、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学特别重视“情感“的投入,任何一节课都是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而设计的,如果学生不喜欢你的课,你设计的再好也没用,他不参与呀!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策略。我认为不论是以前的应试教育还是今天的素质教育都离不开一个“情”字,我们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良言意语三冬暧,恶语伤人六月寒”。课堂上我们用商量的语气与学生对话,用民主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射线和角”这节课时,学生画出“~~曲线”如果用以前有的教师就擦去,现在这位教师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商量“曲线我们暂时不研究先擦去可以吗?”“你是怎样思考的,愿意把你的思考告诉全班同学吗?”??对待一些学困生,我们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当同学们纷
纷举手之时,我们可以说:“其他同学都说了自己的见解,你不想试试发表一下你的意见吗?”即使说错了,仍要表扬他:“你能站起来发言,老师和同学已经很高兴了,没关系的,慢慢来”。或者说:“先想想,再回答好吗?”我们的课堂教学的语言至今仍然存在“谁来说给我听听”“看老师怎么做”“谁能说的更好”,“看谁更聪明”等到不该用的语言。恰当的发挥教师合作者的角色。课堂上需要教师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力求服务与指导相结合。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体尝成功的愉快。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