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与思考(精选多篇)

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与思考(精选多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2 11:19:22 | 移动端: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与思考(精选多篇)
第一篇: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与思考

万年地处鄱阳湖东南岸,是世界稻作文明起源地。现辖15个乡镇(6镇9乡)、151个行政村、1251个自然村,人口37万,其中农业人口27.5万人;土地面积1140.76公里,素有“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近几年来,万年县紧紧围绕“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始终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以立足农村实际、促进农业发展、富裕农民生活为导向,以农村文明村镇创建“五个一”工程为重点,以提高农民文明素质为根本,时刻尊重~,关注民生,反映民情,顺应民心,走出了一条“人改造环境,环境改造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先后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县、全国“三五”普法先进县、全国司法行政工作先进县、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我县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亲民”为出发点,着力健全建设机制,努力实现创建工作的“三大突破”。天下民为本,万事民为先。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我县始终把百姓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机制,着力在全县上下形成建设新农村的强大合力。一是规范工作模式,实现了个体性领导向群体性领导的突破。过去,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主要是由宣传思想工作部门挑大梁、唱主角,1996年以后,我县创新工作方式,逐步建立起县文明委统一领导、各成员单位齐抓共管、各乡镇密切配合的创建工作模式,克服了“单打一”的格局,形成了“大合唱”的氛围。二是细化工作目标,实现了一般性号召向具体性要求的突破。为增强创建工作的操作性、科学性和针对性,我县把创建文明村镇工作目标分解为宣传教育工作、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硬件建设工作、科技工作、卫生工作、文化工作、体育工作、广播电视工作等8大类54个小项,分别制定标准和要求,逐项加以落实。三是严格工作考核,实现了弹性规定向硬性规定的突破。为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我县先后建立了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导向机制、帮扶乡镇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和文明村镇创建考核以及农村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长效工作机制,将各项工作纳入干部实绩考核体系,与干部使用、奖惩直接挂钩,有力地调动了广大干部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年以来,全县广大干部深入到新农村建设一线,梳理热点、难点问题4000多条,解决问题3800余件,办实事300多件,新增农村富余人员就业岗位3302个,劳务输出4.82万人,纳入社会救助体系的农村特困群众达7800人。

二、以“为民”为切入点,着力打造建设平台,努力改善农村的“三大环境”。改善农村的发展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当前农民的迫切希望。我县始终把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作为工作的第一目标,着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基础设施环境。重点是大力实施农村文明村镇创建“五个一”工程,突出抓好小康示范村建设。一是科学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适度超前”和“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注重县城总体规划与乡、村规划相结合,以乡镇和行政村所在地为主,由县建设部门统一规划设计,并提供风格迥异的小康楼图纸供农民选用,有效避免“千村一面”和“年年建新房,不见新村庄”的现象。截止今年6月底,全县15个乡镇已有13个制定了乡镇建设规划,20%以上的行政村制定了村级规划,大部分村的建设规划正在制定当中。二是狠抓示范。根据县域实际和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我县以“公路沿线文明走廊”创建为重点,在全县范围内确定了10个乡(镇)和30个村作为农村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示范点,并从中选择了像石镇镇、富林村等一批班子强、基础好、经济较富裕的村镇,率先启动,以点带面,梯度推进。同时,落实了县级领导干部挂点和县直单位共建制度,建立了为民便民的服务体系,规范了服务内容、办事程序、工作制度和创建目标、创建责任人等制度,并一一张贴上墙,有力推动了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年,我县石镇镇被推荐为全国文明村镇先进乡镇的候选单位。三是多元投入。实行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统筹安排农业综合开发、水利、林业、扶贫开发、土地整理等各项涉农项目资金,着力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信贷投入为辅助、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年,全县仅用于解决农村公路建设、县城饮水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水利基础设施以及林业改造建设等方面的国债资金就达201*万元。四是完善设施。坚持从“一看树二看路,三看卫生四看居住”的要求出发,以“五改三建”(即改水、改路、改厕、改橱、改圈,建公路、建沼气、旧城改造)工程为载体,大力整治“脏、乱、差”,积极倡导“净、绿、美”,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有效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目前,我县农村改水受益人口达97.88%;改厕受益户5.35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3%;投资600万元兴建沼气池,农村沼气池总量超过1万个;农村农网改造全面完成,农村电费每度下降了0.5元;15个乡镇全部贯通水泥(油)路,通水泥路的行政村92个,占总数的60.9%;农村移动电话和电话覆盖率达99%,农村有线电视网络覆盖率已达50%;乡乡镇镇都建有条件优良、环境优美的光荣院(敬老院、福利院)。

三、以“爱民”为立足点,着力抓住建设根本,努力提高农民的“两大素质”。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因此,我县坚持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全面实施“素质工程”,着力提高农民素质。一方面,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力开展了“解放思想学教活动”、“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美好新江西”和“建设和谐平安江西,共创富民兴赣大业——万年在行动”主题教育活动,纵深推进了以“关注民情、心系百姓”为主题的“民情系列”活动,形成了“让农民得实惠、让干部受教育”的长效机制;以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契机,广泛开展了“农村家庭道德评议”、“首届十大道德标兵”和星级信用农户、文明户等评选活动,涌现出“全国农村学习实践‘xxxx’重要思想基层干部标兵

”1名、第三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1户、全省首届“十大道德标兵”1人,省级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3户、地市级标兵户36户、县级“十星农户”5101户。另一方面,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以“三下乡”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了“科技活动月”、“百名医生进千村”、“阳光工程”培训等活动。精心编制农村普法简易教材,扎实开展普法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知识水平;坚持不懈地普及推广自然科学、医疗卫生等科学知识,有效遏制了xx和封建迷信活动,率全省之先实现了农村死亡人员遗体火化率达100%的目标;先后投资6000多万元兴建了300余幢农村中小学教学楼,每所农村学校都配备了电脑,适龄儿童就学率达100%;组织xx多名农技人员深入基层,帮助近15万农民掌握了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建立了以“县文化馆为龙头、乡镇文化站为依托、村文化室为基础、各文化户为补充”的四级文化网络,全县15个乡镇都建有文化站,陈营镇文化站荣获省级“百强文化站”称号,汪家乡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乡。

四、以“富民”为主攻点,着力突出建设目的,努力促进农业经济的“两大转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在于兴县富民。近年来,我县围绕“两个65%”目标和省委提出的“20字”方针,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紧紧抓住“基地”、“产业”、“企业”三要素,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了万年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一是特色产业进一步壮大。全面实施“一乡一品、一村一品”战略,狠抓特色农产品基地及昌万公路和206国道沿线瓜果、蔬菜、蚕桑、花卉苗木高效经济作物带建设,以贡米、生猪、珍珠为主的特色种养发展迅速。去年,全县高效经济作物占种植业的比重达46%,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2%;特色种养产业超粮食产值的专业村遍及15个乡镇,已达30多个,各类种养基地达26个,直接辐射带动农户3.8万户;农民人均收入达2775元,净增542元,增长24.3%。二是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坚持把发展农业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核心环节,大力培育新兴农业企业,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县农业企业已达187家,其中省、市级龙头企业6家,国家无公害产品和“绿标”产品13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个;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达60多家,带动农户3万多户。三是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着眼于整合周边3市18县(市、区)近6亿斤商品粮资源,去年兴建了江南米业批发市场,今年1-5月已完成交易额达3327.9万元。投资7000万元的招商项目万年珍珠城已基本竣工;面积达6000㎡的万昌综合市场,年交易额达1亿元以上。~年,全县有农产品上市为主的有形市场29个,以粮食、肉食品为主的上市商品成交量达7.7万吨,上市成交额达4.1亿元。同时,注重小城镇建设与市场培育、发展非农产业相结合,使城镇建设与产业建设互动发展。石镇镇招商引资兴建了石镇商贸广场,可容纳10000多人进行交易,带动了鄱、余、万、乐四县(市)附近市场繁荣;大源镇结合辖区仙人洞、神农宫的旅游开发,投资80万元,将镇区街道修缮一新,吸引了一批外来客商投资兴业,去年新增个私业户30户。

回顾万年建设新农村的历程,我们体会到,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倾情~是前提,体察民情是关键,关注民生是核心,实现民富是根本”。在这些方面,我们虽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距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村镇规划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县虽有87%的乡镇完成了所在地的建设规划,但村级规划相对落后,近4/5的行政村尚未形成规划,绝大多数的自然村基本无规划,而且规划水平不高,局限于当前现状,缺乏长远眼光。二是农村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尤其是以公路交通、农田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和以卫生、教育等为主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比如,上饶市连接波、余、万三县的唯一咽喉要道——万弋公路,是省会南昌经昌万公路,直通浙江的第二条东西走向主通道。但由于线形差,半径小,特别是盘岭山头山高路窄,弯多坡陡,行车艰难,已成为滨湖三县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另外,位于全省12条重点堤防工程之一的梓埠联圩的大型泵站姚坊电排站年久失修,已临近报废程度,威胁到波、余、万三县五乡(镇)8万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等等。三是农民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几年,我县积极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社会新风,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赌博和一些陈旧落后的风俗在农村还一定程度的存在,特别是少数农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不足,片面的把市场经济理解为“金钱”的经济,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有所减弱。四是城镇化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我县城镇化进程起步晚、起点低、水平低,小城镇非农产业规模小,经济总量不大,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24:1,差距较大。同时,农民在创收、户籍、就业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享受水平低于城镇居民增收门路不多、渠道不宽,扶贫攻坚任务艰巨。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规划先行,切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重点要抓好“四个一”。

一是搞好一个规划,推进城乡一体化。始终坚持把科学规划置于首位,围绕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按照“群众积极性高的村镇优先、移民扶贫村镇优先、空心村优先”的原则,结合村村通项目的实施,以建设中心村、中心镇为重点,将村镇建设计划纳入县城总体规划,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地对全县城乡建设进行全面规划,加快县乡村城镇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在操作中,规划要由城建部门统一实施,经费可由县乡两级分担,不应增加农民负担。计划到~年,全县所有乡镇和30%以上的行政村完成建设规划;到~年,50%以上的行政村完成村级规划;到xx年,所有行政村完成村级建设规划;力争到201*年全县农村人口减至20万人,基本安置在中心村。

二是抓好一批典型,加快新农村建设。结合小康示范村工程和文明村镇创建“五个一”工程,按照规划统一、建房面积统一、建房高度统一、式样立面统一、外墙面砖统一“五统一”的原则,积极推广“四位一体”(即猪舍、厕所、沼气池、瓜果蔬菜种植)的能源生态模式,突出抓好10个示范乡(镇)、30个重点村的规划建设,全面启动“百万小康生态村”示范工程,努力使新落成的村庄成为“风格独特、功能完善、整洁净美、生活富裕”的花园式、生态型的小康生态村。力争到xx年,全县30个行政村、20个自然村成为小康生态村,达到中等小康水平生活的农户4000户;到201*年,全县100个行政村、100个自然村成为小康生态村,达到中等小康水平生活的农户10000户。

三是突出一个整治,改善农村环境。按照“总体部署,分步推进”的原则,以“五改三建”工程为载体,大力开展“建设新农村,建设好家园”活动,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全面改善农村环境。重点是狠抓农村宅基地整治,通过拆旧建新、专项整治、村庄整理,盘活存量宅基地,来推进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强农村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等基础设施和卫生、文化等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实施“三拆四清两取缔”工程,即拆除违章违法建筑和露天粪坑、棚厕;清除乱堆乱放杂物、暴露垃圾和不良文化及其它有碍观瞻现象;取缔沿路摊贩和非法市场,力争农村环境“一年有起色、三年大变样、五年换新貌”。同时,不断创新载体,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农民素质。

四是抓住一个根本,发展农村经济。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把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作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两大动力源。重点是要按照“有限区域、无限发展”和“交通同网、信息同享、市场同体、产业同布”的思路,做大做强贡米、生猪、珍珠三大特色产业。依托世界稻作起源和贡米原产地保护的品牌优势,加快江南米业市场的建设步伐,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带动鄱阳湖水稻主产区的18个县(市、区)、900余万农民种植贡米系列优质稻,力争到xx年,贡米系列优质稻基地达1000余万亩,着力形成全国最重要的优质稻生产基地之一;以鄱、余、万滨湖三县为主,抓紧规划建设珍珠产业带,同创“鄱阳湖”特色珍珠品牌,力争到xx年,珍珠养殖面积扩大到15万亩,同时切实加强与诸暨的联系与合作,不断提升珍珠产业化层次,全力打造全国高品质特色淡水珍珠养殖基地和国际特色珍珠产加销中心;以规模化、集约化、企业化养殖为重点,切实推进生猪养殖标准化小区建设,积极引进知名精深加工企业,力争到xx年,生猪出栏突破100万头, 努力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生猪出口加工基地。同时,把加快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作为推动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着力破解农业投入、农村发展资金不足的“瓶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本文作者系中共万年县委副书记)

第二篇: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我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我们按照中央提出的“二十字”总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结合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粗浅地谈一下自己的认

识和思考。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只有千方百计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指导、发展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扩展了大棚西瓜、地膜花生、设施蔬菜、优质瘦肉型猪、奶牛养殖“三种两养”五大特色农业基地,大棚西瓜、设施蔬菜、地膜花生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0万亩、6万亩和15万亩,奶牛、生猪常年存栏量分别达到3万头和38万头,被评为“xx大棚西瓜之乡”、“xx花生之乡”和“国家食品工业基地县”。扶持发展了xx、xx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进了花生、西瓜等深加工项目,新建改造了xx花生米、xx蔬菜等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201*年,全市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到28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41。指导建立了西瓜、生猪等48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建了5000多人的农村经纪人队伍,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的流通能力,使农民在流通环节上得到了最大收益。另一方面,加快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规划建设了xx板材、xx石雕、xx电热毯等8个各具特色的乡镇工业小区,引导现有和新建企业向小区集中发展,靠产业聚集扩大规模,增强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拉动农民增收。规划建设了107国道和xx、xx公路两侧经济隆起带,制定优惠政策,引导鼓励农民沿路投资置业,开店办厂,在全市形成了大上快上民营经济的热潮。采取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租赁承包等方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同时,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非农收入。20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72元,同比增长9.2。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努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升农村文明程度,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

我们把培育有文化、懂(更多好范文请关注:www.bsmz.net)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切入点,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加大农村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等文化阵地建设力度,为农民茶余饭后、农闲时间读书、看报,学知识、学科技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农村“两室”,乡镇成人学校等教育资源,定期举办先进适用技术、法律法规等培训班,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知识和农业科技水平。深入开展“公民道德进万家”活动,坚持不懈地对农民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农民知荣辱、明是非、树立现代文明新风。引导农民成立鼓乐队、秧歌队、戏曲班等业余文化小组,经常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寓教于乐,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化品位。指导各村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增强了广大农民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会等群众组织,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有效遏制了农村封建迷信、赌博和红白事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一对好婆媳”、“友好邻居”等评选活动,树立、宣传文明进步典型,在全市营造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新风尚,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标志。只有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才能彰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魅力

近年来,我们以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为契机,深入实施农村“三化二建一改”工程(道路硬化、庭院净化、村庄绿化,建规模养殖小区、建沼气池,改厕),有效改善了农村环境,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在硬化方面,采取“一争、二拿、三出”的形式,积极筹措建设资金。“一争”,即抓住国家和省市加大对农业项目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有利时机,主动出击,积极争引项目和资金;“二拿”,即市、乡两级财政分别拿出部分创建奖励资金。201*年以来,我市财政每年拿出几百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缓解资金瓶颈制约;“三出”,即村集体带头出一点,工商企业主动出一点,农民群众自愿出一点。目前,我市已经圆满实现了村村通油路目标,村级主要道路基本达到了硬化标准。在净化上,坚持标本兼治、双管齐下,做到“一整治、二清扫、三保证”。一整治,即环境集中整治;“二清扫”,即组织

第三篇: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我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我们按照中央提出的“二十字”总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结合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粗浅地谈一下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只有千方百计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指导、发展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扩展了大棚西瓜、地膜花生、设施蔬菜、优质瘦肉型猪、奶牛养殖“三种两养”五大特色农业基地,大棚西瓜、设施蔬菜、地膜花生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0万亩、6万亩和15万亩,奶牛、生猪常年存栏量分别达到3万头和38万头,被评为“xx大棚西瓜之乡”、“xx花生之乡”和“国家食品工业基地县”。扶持发展了xx、xx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进了花生、西瓜等深加工项目,新建改造了xx花生米、xx蔬菜等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201*年,全市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到28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41%。指导建立了西瓜、生猪等48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建了5000多人的农村经纪人队伍,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的流通能力,使农民在流通环节上得到了最大收益。另一方面,加快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规划建设了xx板材、xx石雕、xx电热毯等8个各具特色的乡镇工业小区,引导现有和新建企业向小区集中发展,靠产业聚集扩大规模,增强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拉动农民增收。规划建设了107国道和xx、xx公路两侧经济隆起带,制定优惠政策,引导鼓励农民沿路投资置业,开店办厂,在全市形成了大上快上民营经济的热潮。采取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租赁承包等方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同时,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非农收入。20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72元,同比增长9.2%。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努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升农村文明程度,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

我们把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切入点,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加大农村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等文化阵地建设力度,为农民茶余饭后、农闲时间读书、看报,学知识、学科技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农村“两室”,乡镇成人学校等教育资源,定期举办先进适用技术、法律法规等培训班,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知识和农业科技水平。深入开展“公民道德进万家”活动,坚持不懈地对农民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农民知荣辱、明是非、树立现代文明新风。引导农民成立鼓乐队、秧歌队、戏曲班等业余文化小组,经常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寓教于乐,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化品位。指导各村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增强了广大农民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会等群众组织,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有效遏制了农村封建迷信、赌博和红白事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一对好婆媳”、“友好邻居”等评选活动,树立、宣传文明进步典型,在全市营造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新风尚,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标志。只有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才能彰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魅力

近年来,我们以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为契机,深入实施农村“三化二建一改”工程(道路硬化、庭院净化、村庄绿化,建规模养殖小区、建沼气池,改厕),有效改善了农村环境,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在硬化方面,采取“一争、二拿、三出”的形式,积极筹措建设资金。“一争”,即抓住国家和省市加大对农业项目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有利时机,主动出击,积极争引项目和资金;“二拿”,即市、乡两级财政分别拿出部分创建奖励资金。201*年以来,我市财政每年拿出几百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缓解资金瓶颈制约;“三出”,即村集体带头出一点,工商企业主动出一点,农民群众自愿出一点。目前,我市已经圆满实现了村村通油路目标,村级主要道路基本达到了硬化标准。在净化上,坚持标本兼治、双管齐下,做到“一整治、二清扫、三保证”。一整治,即环境集中整治;“二清扫”,即组织清扫队定期定时清扫;“三保证”,即与每户签定责任状,让其保证不乱倒垃圾、不乱堆柴草、不乱泼脏水。在绿化上,积极实施“一网三绿”工程,“一网”,即田间林网。“三绿”,即房前屋后庭院绿、主干街道两侧绿、活动场所重点绿。今年,全市完成田间林网植树10万棵,村庄绿化7万棵,绿化荒滩1万亩。加快“两建、一改、一设”步伐。“两建”,即建规模养殖小区,实行畜禽集中饲养,根除畜禽乱跑现象;建沼气池,采取财政补贴、干部示范带头等方式,引导农民建设沼气池,全市沼气池数量已突破1万个。“一改”,即改厕,建设三段式冲水厕

医疗卫生下乡活动,有效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活动载体,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更多地享受公共财政的阳光和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四篇:实践报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实践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国家对人民有着巨大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就一直在变化着,农民的生化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最近几年农村正在流行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就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了农村的经济条件。本小组通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了解自己所在地的农村建设现状与相关政策,加深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的认识,并通过对在调查中发现的现象、问题的讨论思考,从而对中国农村建设有一个新的认识。 首先我们小组对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201*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实证明我们国家也确实按着这一纲领努力着。

国家进行农村建设,为的就是农民能能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能够生活安定和谐。不难发现,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问题,国家社会是十分重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主要还是靠种植农产品,圈养家畜,养育,种树等,而政府为了鼓励农民,也对农民进行相应的补贴措施。农业税的免除是对农民的一种解放,这让本来就收入不是很多的农民着实少了分负担,也宽裕了自家的经济。

目前的农村较之前确实是有了很大的变化,一间间新立起的小洋房,红砖绿瓦,四通八达的宽敞马路,证明农民的生活有了改善。但是,仍然有的村口是泥石小路,在下雨天,泥巴混着雨水让往来的行人着实费了把力。还有虽说大部分农民盖上了新房,但我们不免也能看到一些年代很久的砖石搭起的小屋还在田间。农村里还有小池塘,却不见了往日的清澈。成片的鸭群在池里游荡,显得池塘似乎小了些。这些说明虽然在国家的帮助和农民的辛勤耕种下,一些农民家庭的生活是好起来了,生活富足了,但是部分的农民生活好转不代表整个农村的发展,不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与目标。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有的农村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忽略了生态,有的农村只有物质财富却流失了精神财富,有的农村

村民外出打工荒废田地。但是在我们此次调查中还是有农村是在保护环境和提高整体村民素质的同时谋发展的。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法制建设,并不是农村生活条件好了,更不是部分农民生活好了就可以的。我们在关心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当重视农民素质教育,农村环境的保护,还有和谐生活的提倡。

总之,改革这么多年,新农村的建设是在以前的基础上更近一步地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同时也不单单在经济方面有所突破,就是在农民们的素质方面整体也是有所改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有朝气有生机的面貌。就我们的观察发现,现在的农村特别是交通有很大的变化,以前的道路如果遇到下雨的天气基本上是不能满足机动车的出入行驶的,道路高低不平给出入带来很大的不便,现在就不同了,基本上实现了水泥或柏油大马路通到家门口的愿望。有的农村在政府帮助和倡导下搞起了蔬菜大棚,将原来的耕地改成了蔬菜大棚,蔬菜大棚的投资并不是很多而且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补助,这样老百姓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以前都是将水稻小麦直接销售出去,现在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将水稻小麦加工以后再卖出去,新农村的老百姓不再满足作为普普通通的农民了,他们想的是让我们的土地给我们带来最大的利润。走进农村我们还可以发现现在的副业也很发达,道路两边是鱼塘,养鱼也是一个低成本高收入的投资。政府也越来越关注农村的建设,有了政府的补贴与支持社会主义下的新农村没有理由不让人眼前一亮。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外出打工这就使得农村的建设发展有所困难,为了解决这样的情况国家免除了赋税同时还有补贴这样就是人们 对土地又有了兴趣 。现在很多地方提倡规划农村的建房,使更多的土地得到充分利用。就是在这种规划下,有的农村前几年招商引资,以及提前城市化了,大家集中居住一片和谐。农民垃圾也不乱扔了,分类处理集中处理也是常事了,而且这些发展红火的农村还是很注重环境绿化和生态保护的。连老村民们都开始锻炼,开始修身养性关心时事了。在社会主义的规划下农村的面貌显得那么错落有致富有生机。计划生育后,孩子少了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就提高了。现在的孩子也得到了比较好的教育,农村人民的整体素质也就相应地提高了。新农村的面貌不仅表现在外表我们所能看到的,很多东西是要我们去用心体会的。当然不管农村的经济水平怎么改变,农民所具有的纯朴的素质没有变,就是那份纯朴让我们体会到了团结的力量。对那些比较困难的家庭很多人会伸出爱心之手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国家的伟大决策,在这之下,农村的面貌

有了很大的改变,但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而且将是一场长久的战役。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应当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一份贡献。首要的是要先学好知识,其次是在心理上认知农村建设,关心农村的建设。只要我们牢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并维之奋斗,必会使农村有一新面貌。

第五篇: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和思考

近年来,千灯镇把新农村建设全面融入“两个率先”的进程之中。今年,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各项指标的同时,新农村建设也跃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10月17日,省委书记李源潮视察千灯时,对千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做法给予了肯定并提出了殷切希望。我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协调推进三次产业,经

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坚持发展不动摇,全镇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预计今年可实现工业销售80亿元,gdp30亿元,财政收入5亿元。累计注册内外资企业1400多家,投产700多家,总投资超100亿元。其中,外资企业近400家,注册资金8.7亿美元,到账资金4.5亿美元;民营企业1000余家,注册资金25亿元。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事业迈出成功第一步,今年4月30日顺利对外开放,预计全年可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国家农业示范区为龙头,现代高效农业取得长足发展,产业化步伐加快,累计引进农业项目45个,其中外资18个,注册资金1.12亿美元,民资27个,注册资金2.3亿元。

二、以促进增收为目标,深入实施富民工程,农民收入实现新突破。富民工程持续实施,农民富裕程度不断提高,预计今年人均收入达到9700多元。“三有工程”全面推进,全镇就业率92,物业率70,技能率90。“五道保障”不断完善,185户农民领取低保,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9.9,转社保人数201*多人,医疗保险参保率99.6。土地补偿足额兑付,预计今年将兑付8000多万元。拆迁农民利益得到保证,成为农民致富新途径,全镇已拆迁农户2200户。三大合作社加速发展,总计组建31家,预计今年可为农民增加收入600多万元。

三、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小城镇建设取得新成效。聘请专家学者制定了全镇区域总体规划和古镇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单项规划,以规划指导全镇小城镇建设。三年来,累计投入公共设施建设资金15亿多元。建成7米以上宽道路130多公里。教育、医疗、休闲、娱乐等公共设施不断完善。街道改造及道路亮化工程相继实施,小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全镇绿化覆盖率达20。

四、以长效管理为抓手,持续加强环境建设,综合环境呈现新面貌。以群众生活安心、放心、舒心为目标,扎实开展农村“三清”工作,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全面实施工业经济优化战略,不断强化招商选资和环保执法检查工作。建设污水处理厂4个,日处理能力2.5万吨。镇区生活污水管网全面建成。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保持社会稳定。建立健全各类长效管理机制,实现村镇综合环境管理的广覆盖、全天候和高绩效。

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战略,为今后的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涉及广泛的系统工程,它的内涵要求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和不同发展阶段应该是不一样的。千灯隶属中国百强县榜首的昆山,经济比较发达,基础比较扎实,而且有着很好的发展势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应比其它地区有着更高的要求。下一步,千灯要把新农村建设和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目标紧紧结合在一起,在201*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同时,全面建设具有时代特点、昆山特色、千灯特征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社会文明同步推进、全面发展,具有较高层次、基本达到现代化标准的新型农村形态,具体表现为经济繁荣、生活富裕、设施完善、生态良好、社会文明。

建设新农村,我们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富裕新农村。这是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不断壮大镇村经济实力。以工业化提升实力,大力推进招商选资工作,着力发展用地少、耗能少、科技高、效益高的高新技术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服务业致富农民,深入推进古镇旅游,并依托农业示范区,向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延伸。发挥苏沪高速公路在境内两个互通的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业。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国家农业示范区为龙头,加大农业投入,着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和高科技化。力争到201*年,全镇的gdp达到50亿元,人均1.2万美元,财政收入10亿元。累计内外资企业达到201*家,开工投产超1000家,工业销售超160亿元。要深入研究发展村级经济的办法,在3-5年内使全镇各村的可用财力超百万元。要深化“三有工程”,完善“五道保障”,努力使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幅度每年不低于10,到201*年达到1.3万元。

二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民主新农村。这是新农村的体制保障。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全镇共产党员做加快发展的带头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党的方针政策的模范执行人和廉洁奉公的清白人。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完善和深化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在基层的实践模式。加强效率效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率。全面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坚持“三重一大”议事规则,深化廉政建设。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着力建好三支队伍:一支具有号召力、战斗力、创新力的基层党支部队伍;一支善于宣传、善解难题、善于帮助群众的村民委员会队伍;一支能够密切联

系群众、热情关心群众、帮助群众,能够做好上下沟通的村民小组长队伍。按照民主管理的要求,坚持做好农村“四公开一民主”建设。

三是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文化新农村。这是新农村的人文保障。既要发挥现代教育的作用,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又要弘扬传统文化精髓,营造浓郁的地方文化氛围。特别要依托古镇旅游,深挖文化底蕴,不断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有文化品位的新农村。要努力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继续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以活动促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形成人人讲卫生、个个守秩序的良好风尚。以卫生习惯、交通意识为重点,全面开展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加大公共事业投入,完善教育、医疗、文化、休闲、娱乐等各类基础设施,为“文化千灯”建设提供物质条件。

公文素材库向你推荐其他文章: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问题的思考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与思考(精选多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383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