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报告体会 > 事迹材料 > 县城经济发展经验材料(精选多篇)

县城经济发展经验材料(精选多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2 11:19:40 | 移动端:县城经济发展经验材料(精选多篇)
第一篇:县城经济发展经验材料

灵寿县地处河北省中西部太行山东麓,石家庄市西北部30公里处,总面积1069平方公里,人口31.2万人,共辖6镇9乡、279个行政村、772个自然庄。地形轮廓呈条状,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依次形成山区、丘陵、平原、湿地等梯级地貌特征。灵寿,古产奇木--灵寿木,质坚,宜以制杖,皇家多以此杖赐赠大臣勋戚,以示尊崇,灵寿因此而得名。

一、灵寿县历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蕴深厚

春秋战国时期为古中山国都城所在地,公元前2xx年——汉高祖刘邦元年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古中山国的先民们在这里开疆拓土,创造了光耀史河的“古中山文化”。战国名将乐羊、乐毅从这块土地走上金戈铁马的古战场。赵武灵王师略中山,而有“胡服骑射”,成就一代霸业。北齐天宝八年(公元557年)赵郡王高睿为记母功德所建幽居寺,至今塔碑犹存。北宋开国元勋曹彬名垂史册。宋仁宗慈圣光宪皇后拥佑两朝政绩斐然。明代傅氏三代历任兵部左侍郎、史部尚书、工部尚书,敕建“三世中枢”牌坊,通体透雕,全国仅有。抗日战争时期,贺龙、聂荣臻、彭真、刘澜涛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运筹帷幄。晋察冀边区政府、抗大二分校都曾长驻灵寿。陈庄歼灭战闻名中外。

二、灵寿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备

县城距省会石家庄30公里,京昆高速的建成通车,融入了省会石家庄20分钟交通圈,神黄铁路穿境而过并设站,京赞路、207国道、宝平线、正南线等国省级公路构成灵寿骨干公路网,是晋煤及西北部山区矿产品外运的主通道。县域内有污水处理厂1座,大型水厂2座。拥有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2座,35千伏变电站8座。电话装机容量2万多门,移动通讯实现全境无缝隙覆盖。

三、灵寿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已探明储量的矿藏有大理石、石英石、云母、金、银、铁、锰、钼等49种,总储量约28亿吨。其中,花岗石(大理石)储量10亿立方米,年生产、加工石材板材能力1600万方平米,居华北第一;黄金储量20吨,年产黄金1万余两,黄金储量、产量在太行山区位居第一;云母储量1340万吨,储量、产量、出口量均居全国第一;境内主要河流有滹沱河、磁河、松阳河等9条,有大中小型水库29座,总库容量3.1亿立方米,地下水居石家庄市第一位,地表水储量居石家庄市第二位。25万亩广阔的浅山区、丘陵区土地污染小,重金属含量低,无农药残留,具有发展优质绿色无公害农业的天然优势。森林覆盖率39.8%,位居石家庄第一。旅游资源多样,有著名的五岳寨国家森林公园、五岳寨地质公园、三梦山、磨子坨、五郎寨、水泉溪、横山湖、滹沱河湿地、磁河湿地等自然景观。

四、灵寿县经济结构合理,产业特色明显

(一)县域工业:以“存量改制,增量招商”为策略,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和新项目建设力度,初步形成了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并存的清洁煤化工、纺织服装、机械加工、建材生产、制药等五大支柱产业。煤化工业:以正元化肥、三兴焦化为代表,年销售收入6.86亿元,利税1.2亿元,上缴税金7000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石家庄正元化肥有限公司属中外合资企业,总资产6.87亿元,净资产2.69亿元,年产合成氨20万吨,尿素30万吨,甲醇8万吨,销售收入5.8亿元,利税9804万元,正元牌产品远销广东、广西、东北等60多个省市和地区,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河北三兴焦化有限公司,总资产1亿元,年产冶金焦炭14万吨,年销售收入1.2亿元,利税500万元。纺织服装业:主要龙头企业有益康针织有限公司、名世锦簇纺织有限公司等。名世锦簇纺织有限公司年产各类染色布3200万米、年产值3.1亿元,产品主要销往欧盟、美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建材业:主要包括石材、水泥两大行业。其中,石材业为灵寿的第一大特色产业,县内有200多座矿山,石材花色品种多达200个,现有1600多家石材深加工企业,初步形成了卢家洼、牌坊、伍河等7个加工小区,吸纳近6万人就业,年产各种板材、异性材1600万平方米,素有“石材之乡”美名,产品远销广东、广西、浙江、上海等地,年销售收入12亿元,上缴税金5900万元。矿产品加工业:主要有云母、蛭石、石英石、黄金开采加工等行业。云母年加工能力12万吨,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二)生态农业:按照“结构调优,品种调良,产业调强”的思路和标准化、系统化、产业化要求,着力培育了以食用菌为主的绿色无公害蔬菜、红薯、干鲜果、茶叶、中药材、柴鸡、奶牛肉牛等七条龙型经济。食用菌种植业:种植面积600万平方米,从业人员4万人,年产各类食用菌12万吨,出口2万吨,产值6亿元。灵寿县被国家和省食用菌协会分别命名为“国家食用菌生产基地县”、“中国金针菇之乡”、“河北省食用菌之乡”。烟叶种植业:丘陵区宜烟耕地12万亩。全县25个植烟村已组建6个村级烟叶分会,联系烟农1600户。xx—201*年稳定植烟面积6000亩,完成销售收入7144万元,上缴税金1120万元,烟农增收3320万元,户均年增收6900多元,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红薯产业:红薯种植面积2.1万亩,“薯业仙凤园”商标完成省级注册,年贮藏能力100万公斤鲜薯贮藏窖,全国最大。茶叶种植业:“太行绿茶”种植面积350亩,注册成立了3家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1200户,拓宽了山区农民致富的增收渠道,成为河北的独特产业。

(三)旅游业:灵寿县旅游资源丰富,以自然景观、文明历史、革命史迹共同构成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有著名的五岳寨4a级国家森林公园、横山湖景区、陈庄战役纪念碑、抗大二分校旧址、古中山国故城遗址等景观。201*年,积极整合旅游资源,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景区综合服务功能得到了大幅提升。打通了西连五台山、南接正定的旅游通道。水泉溪景区创a升级、秋山景区步游路及游客中心建设、磨子坨景区游客中心建设等项目正在积极实施,全县景区晋档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初步形成了以五岳寨、横山湖、沙湖度假村三大景区和三梦山、神仙洞等九大景点为支撑的“一线多点”旅游格局。年接待游客18万人以上,旅游收入2100多万元。

我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持续健康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关注民生民计作为行政首责,统筹城乡发展,全力推进“三年大变样”工作,集中力量支持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全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4.34亿元,增长13.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0.05亿元,增长47.7%;全部财政收入完成2.41亿元,增长20.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5亿元,增长14.8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21.1亿元,增长25.78%;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完成9.70亿元,增长43.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7亿元,增长22.6%;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3.79亿元,比去年增加8.9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956元,净增58元。市考核的8项主要经济指标,有7项进入全市前10名。

第二篇:县城经济发展经验材料

灵寿县地处河北省中西部太行山东麓,石家庄市西北部30公里处,总面积1069平方公里,人口31.2万人,共辖6镇9乡、279个行政村、772个自然庄。地形轮廓呈条状,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依次形成山区、丘陵、平原、湿地等梯级地貌特征。灵寿,古产奇木--灵寿木,质坚,宜以制杖,皇家多以此杖赐赠大臣勋戚,以示尊崇,灵寿因此而

得名。

一、灵寿县历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蕴深厚

春秋战国时期为古中山国都城所在地,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元年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古中山国的先民们在这里开疆拓土,创造了光耀史河的“古中山文化”。战国名将乐羊、乐毅从这块土地走上金戈铁马的古战场。赵武灵王师略中山,而有“胡服骑射”,成就一代霸业。北齐天宝八年(公元557年)赵郡王高睿为记母功德所建幽居寺,至今塔碑犹存。北宋开国元勋曹彬名垂史册。宋仁宗慈圣光宪皇后拥佑两朝政绩斐然。明代傅氏三代历任兵部左侍郎、史部尚书、工部尚书,敕建“三世中枢”牌坊,通体透雕,全国仅有。抗日战争时期,贺龙、聂荣臻、彭真、刘澜涛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运筹帷幄。晋察冀边区政府、抗大二分校都曾长驻灵寿。陈庄歼灭战闻名中外。

二、灵寿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备

县城距省会石家庄30公里,京昆高速的建成通车,融入了省会石家庄20分钟交通圈,神黄铁路穿境而过并设站,京赞路、207国道、宝平线、正南线等国省级公路构成灵寿骨干公路网,是晋煤及西北部山区矿产品外运的主通道。县域内有污水处理厂1座,大型水厂2座。拥有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2座,35千伏变电站8座。电话装机容量2万多门,移动通讯实现全境无缝隙覆盖。

三、灵寿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已探明储量的矿藏有大理石、石英石、云母、金、银、铁、锰、钼等49种,总储量约28亿吨。其中,花岗石(大理石)储量10亿立方米,年生产、加工石材板材能力1600万方平米,居华北第一;黄金储量20吨,年产黄金1万余两,黄金储量、产量在太行山区位居第一;云母储量1340万吨,储量、产量、出口量均居全国第一;境内主要河流有滹沱河、磁河、松阳河等9条,有大中小型水库29座,总库容量3.1亿立方米,地下水居石家庄市第一位,地表水储量居石家庄市第二位。25万亩广阔的浅山区、丘陵区土地污染小,重金属含量低,无农药残留,具有发展优质绿色无公害农业的天然优势。森林覆盖率39.8%,位居石家庄第一。旅游资源多样,有著名的五岳寨国家森林公园、五岳寨地质公园、三梦山、磨子坨、五郎寨、水泉溪、横山湖、滹沱河湿地、磁河湿地等自然景观。

四、灵寿县经济结构合理,产业特色明显

(一)县域工业:以“存量改制,增量招商”为策略,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和新项目建设力度,初步形成了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并存的清洁煤化工、纺织服装、机械加工、建材生产、制药等五大支柱产业。煤化工业:以正元化肥、三兴焦化为代表,年销售收入6.86亿元,利税1.2亿元,上缴税金7000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石家庄正元化肥有限公司属中外合资企业,总资产6.87亿元,净资产2.69亿元,年产合成氨20万吨,尿素30万吨,甲醇8万吨,销售收入5.8亿元,利税9804万元,正元牌产品远销广东、广西、东北等60多个省市和地区,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河北三兴焦化有限公司,总资产1亿元,年产冶金焦炭14万吨,年销售收入1.2亿元,利税500万元。纺织服装业:主要龙头企业有益康针织有限公司、名世锦簇纺织有限公司等。名世锦簇纺织有限公司年产各类染色布3200万米、年产值3.1亿元,产品主要销往欧盟、美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建材业:主要包括石材、水泥两大行业。其中,石材业为灵寿的第一大特色产业,县内有200多座矿山,石材花色品种多达200个,现有1600多家石材深加工企业,初步形成了卢家洼、牌坊、伍河等7个加工小区,吸纳近6万人就业,年产各种板材、异性材1600万平方米,素有“石材之乡”美名,产品远销广东、广西、浙江、上海等地,年销售收入12亿元,上缴税金5900万元。矿产品加工业:主要有云母、蛭石、石英石、黄金开采加工等行业。云母年加工能力12万吨,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二)生态农业:按照“结构调优,品种调良,产业调强”的思路和标准化、系统化、产业化要求,着力培育了以食用菌为主的绿色无公害蔬菜、红薯、干鲜果、茶叶、中药材、柴鸡、奶牛肉牛等七条龙型经济。食用菌种植业:种植面积600万平方米,从业人员4万人,年产各

第三篇:经济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精心158组织 扎实推进涅如堆乡经济

又好又快的发展

——涅如堆乡经济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涅如堆乡位于康马县东南部,平均海拔4500米,距县城20公里,南部与不丹王国接壤,边境线长达50多公里,东部与山南地区郎卡子相邻,总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下辖8个行政村(其中地理村纯牧区)、10个自然村;375户,2104人,1129人劳力。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把握发展这一执政兴乡的第一要务,立足本地实际,坚持区党委提出的“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发展战略,不断优化农业结构,积极抓项目建设,加强劳务输出,使我乡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20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为878.96万元,纯收入682.32万元;人均生产总值4177.57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242.98元,现金收入201*.07元。我乡的主要做法是:

一、 领导重视,组织保障有力

我乡党委、政府结合创先争优活动,抓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基本点,把经济发展作为一个突破口,认为经济发展是解决我乡各种问题的基本点,只有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乡的各种矛盾。我乡党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乡长为副组长,其他副科级干部为成员的的

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我乡的经济发展工作,落实经济工作责任制,完善奖罚机制,为我乡的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近几年来,我乡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慢慢向集约型转变,加大了科技的投入;不断优化了农业结构,截止201*年我乡粮、经、饲三元比列为71.44:13.5:15.06,其中粮食播种面积为3729.17亩,经济作物704.70亩,饲草播种面积786.13亩.;产业结构也得到了调整,(),

二、 科教兴乡,解放思想转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思想先行是人类行为的规则。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因我乡地处偏僻,科学文化落后,商品经济观念比较淡漠,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因此要想促进我乡经济的发展,转变我乡广大农牧民的思想观念是关键。为此我乡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政策,提高教育支持力度,落实自治区的教育“三包”政策,同时加强成人教育,主要转变我乡广泛存在的小富即安、稍进即满的保守观念、等靠要的惰性观念、封闭保守、自我循环的陈旧观念、妄自菲薄、无所作为的消极观念等,牢固树立跨越发展、争先进位的理念、敢闯敢试、敢想敢干的理念、开放合作、共享共赢的理念、干事创业、为民造福的理。从根本上转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引导农民通过投身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转变传统观念,提高文化水

平,陶冶精神情操,在走向富裕迈向文明过程中使自己真正成为这个伟大事业的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

三、 以项目建设带动经济发展

四、 以劳务输出促进农牧民增收

随着农牧业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我乡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但因我乡自然环境差,投资环境不好的缘故,我乡广大剩余劳动力只有走出去才能实现创收增收的目标。但我乡农牧民心中广泛存在着这样的心理“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在家千日好,出门事事难”等陈旧观念根深蒂固,不愿外出,“等、靠、要”思想十分严重。农民这些保守观念、低追求致使我乡劳务输出起步难,发展更难。因此我乡深入群众开展劳务输出宣传教育,让农牧民群众认识到劳务输出是一项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的富民产业,是饱了肚子、挣了票子、换了脑子的“铁杆庄稼”。 并且我乡成立了劳务输出领导小组,由主管副乡长主抓,把劳务输出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协调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外出人员的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技能培训,让广大农牧民掌握一些基本技能,提高农牧民就业和创收能力。在输出行业上,我乡主要抓住家政服务、建筑施工、饮食服务等行业对劳动力需求多的机遇,重点开展了家政服务、汽车、农用车辆驾驶员等行业的技能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201*年我乡劳物输出总人次3880人次,总收入达到371万元,

五、 发挥地理优势,搭建经济发展平台

我乡南部与不丹王国接壤,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要充分发挥边境地理优势,边境贸易也是关键。18年前,我乡把涅如边贸会由群众自发组织改为由政府出面组织的文化一体的盛会,加强了组织,规范了市场秩序,也不断加强了与不丹王国的联系和附近兄弟乡、县的联系。在最近每年7月下旬举办的涅如边贸会上,产品覆盖,参加人次达到,今年的边贸会贸易总额达到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切实实现了为农牧民增收创收的目标。在涅如边贸市场建成后,我乡将申请涅如边贸会每年举办夏秋两次,如果批准的话,我乡的经济将会有一个新的发展。

各位领导,同志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县委、政府统一部署下,加强基础设施修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项目建设,加大劳务输出力度,打好涅如边贸这张牌,我坚信:涅如堆的经济会有新的辉煌。

谢谢大家!

第四篇:*镇发展民营经济经验材料

优化环境 强化措施

努力开创民营经济发展新局面

××镇位于章丘市中部,辖61个行政村,5.7万人,总面积55.9平方公里,是山东省综合经济实力200强乡镇和济南市小城镇建设重点镇。近年来,我们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富民强镇步伐的有效手段,不断强化措施,优化环境,全镇民营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201*年,全镇民营经济税收达800余万元,占全镇工商税收的60% 。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镇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

一、突出三个到位,为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民营经济要发展,外部环境是关键,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条件。为此,我们始终坚持做到宣传发动、政策落实、管理服务三个到位,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

1、宣传发动到位。××镇作为章丘千年古城,群众素有务工经商的良好传统,这种传统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民营业户“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意识。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近年来我们对民营经济采取“思想放开、政策放活、路子放宽、环境放松、扶持发展”的策略,不断提高民营经济的地位,让民营经济唱主角、演大戏。同时,我们充分利用各种舆论阵地,采取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宣传党和国家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努力创造一种从事民营经济光荣、勤劳致富高尚的社会舆论氛围,积极引导民营业户闯大市场、办大企业、当大老板,有效促进了民营经济向规模型、效益型发展。

2、政策落实到位。我们始终坚持“眼前让利、长远得利、直接让利、间接得利”的思想,对民营经济高看一眼、厚爱一分,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统一安排部署。在落实省、市关于发展民营经济优惠政策的同时,我们结合实际制定了《××镇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暂行规定》,对民营经济在注册登记、经营范围、基础条件、税费征收、户口迁入、奖励政策等方面予以放宽。在落实优惠政策的同时,我们始终强化三条措施营造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浓厚氛围,一是及时抓典型,从政治上关心、从思想上教育引导,使一批有开拓精神、能带领群众发展民营经济的能人走上村级领导岗位,从而带动民营经济的大发展。二是在经济上奖励、资金上扶持。每年都在镇、村干部大会上对做出突出贡献的10家民营大户进行奖励,在广大干群中引起很大震动,从而使全镇很快形成了你追我赶、征相发展的热潮。三是坚持每年召开两次民营经济大户新上项目流动现场会及每季一次的民营经济大户座谈会,让好的民营经济大户介绍产品结构调整、开拓市场等方面的经验,启发引导他们在对比中互相学习找差距,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3、管理服务到位。近年来,我们采取多种措施,努力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一流的服务环境。一是实施了“民营企业协理员制度”,开展了“服务在群众身边、管理在服务中间”活动,对全镇纳税前30名的民营企业派驻协理员,负责解决民营业户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同时,通过改善对镇直单位、机关部门的管理,以优质、高效的服务催生了民营经济的活力。二是建立领导干部与民营企业联系点制度。副镇级以上领导成员每人联系一家民营企业,协调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水、电、场地、治安等困难和问题。同时,还尽可能地在信息、科技、信贷、法律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提供服务和支持。

二、搞好三个结合,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民营经济要实现集约化发展,需要相对集中、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的发展载体。为此,我们认真做好民营经济发展与民营园区、专业市场、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文章,为民营经济发展打造了良好的发展载体。

1、与园区建设相结合,发展加工业户。园区建设是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民营园区建设力度,确立了以桃花山民营工业园为龙头,积极规划建设了西皋、金盘、南套、寨子、山南、茂李等6个村级工业小区的发展思路,形成了民营经济“一园带六区”的发展格局。98年,我们着手规划建设了桃花山民营工业园,占地面积416万平方米,通过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园区实现了“六通一平”,园内企业达86家,从业人员2600多人,固定资产投资超亿元,形成了以济南金魁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济南民星饲料厂、济南远大建材厂、义达精铸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代表的建筑塔机、饲料加工、装饰材料、焦宝石深加工等四大支柱产业,201*年,工业园完成总产值达3亿元,并成为济南市重点工业园之一。今年,我们围绕扩展机械锻打、木器家具、机械加工等行业优势,进一步规划建设了南套、茂李、寨子等6个村级工业小区,拉开了发展框架,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宽阔的发展空间。

2、与发展专业市场相结合,发展经营业户。我们坚持把培育、壮大专业市场作为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载体,立足“建设大市场、发展大商贸、搞活大流通”的原则,依托传统产业优势,不断加大专业市场建设力度,形成了以绣江路沿线市场组团为龙头、专业市场为主体、集贸市场相配套、在全市乃至全省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市场流通网络。目前,全镇建有钢铁、机电设备、三星宠物、闫家仔猪、康陈果蔬、大葱批发等六大专业市场,总占地面积400余亩,201*年完成市场交易额3.5亿元。其中,钢铁市场有经营业户800余户,固定经营摊位700多个,经营品种有钢板、线材、车床等150多个,年交易额达1.5亿元,利税超过500万元。在发展专业市场的同时,我们坚持以市场带动一产、拉动二产,积极引导业户从初级产品交易向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钢铁市场带动了机械锻铸产业的发展,全镇仅人力三轮车加工即达20余家,年销售收入达5000万元,其它机加工企业有50多家。

3、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发展商贸业户。为发挥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吸引民营经济更快聚集,我们本着“筑巢引凤”的原则,不断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后硬化城区全部道路,形成了城区“三纵四横”的交通大框架,同时,实施了城镇“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塑造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完备、文明有序、品味较高的小城镇,为商贸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目前全镇城区商贸业户达400余户,丰富了群众生活,繁荣了城镇经济。

三、实施三轮驱动,推动民营经济总量迅速膨胀

我镇作为工业老镇,虽然民营经济发展较快,但整体规模小,外向型、科技型企业发展滞后。为此,我们从加快民营经济结构调整入手,采取强化领导推动、骨干大户带动、招商引资促动等措施,推动民营经济实现 “生级提速”。

1、强化领导推动。我们坚持把发展民营经济列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由党委书记、镇长任正副组长,城建、土管、工商、财税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民营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并分工一名党委副书记具体负责民营经济工作。同时,各村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组建了工作班子,真正做到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其他领导配合抓,一抓到底的领导格局。每年初,镇上与各村签订民营经济考核责任状,下达发展民营经济目标任务,实行超奖欠惩,使全镇每位干部都受到了极大鼓舞,有效带动了民营经济发展。

2、骨干大户带动。骨干企业是镇域经济实力的代表,近年来我们实施了“扶优扶强”工程,着力培植大集团、强企业,拉长产业链条,重点扶持了东方石化、惠津药业等一批初具规模的企业,形成了“骨干企业为龙头、民营企业跟着走”的发展格局。骨干龙头企业的壮大,催生了一批中小民营企业。目前,全镇已培育起销售收入过500万元的8家。

3、招商引资促动。近年来,我们把依靠外力、实施外向带动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实现了借梯上楼,借水行船。通过实行全员抓引办、落实引办工作领导责任制和各级干部目标责任制,采取以情招商、以企招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等措施,迅速膨胀经济总量,取得了明显效果。通过引进引办,加强技术合作,有效提高了民营经济的科技含量和竞争能力。截止目前,全镇已有2家民营企业获得自营出口权,1家通过了iso9000认证,5家民营企业与外商建立了合作关系。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镇民营经济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由小规模、小群体向大规模、大群体发展。目前,全镇民营经济业户已发展到1500余户,从业人员达14900人;民营经济涉及20多个领域,形成了10个专业村、4个主导产业,一个市级重点民营工业园和多个重点村级工业小区。二是由小地域、小市场向大范围、大市场发展。目前,我镇民营企业生产的三轮车已销往河北、天津、石家庄等大城市;钢铁市场购销范围辐射至辽宁、江苏、河南等十几个地市。三是由低水平、低效益向高科技、高档次发展。原先我镇民营业户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低,通过实行重点企业扶优扶强、引进引办提高科技含量,民营经济呈现出科技含量、经济效益、市场竞争明显提高的良好势头。新上的济南文君公司可降解快餐盒项目、惠祥集团的硝化棉项目成为科技含量高、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支柱项目。可以说,我镇民营经济初步形成了以主导产业为依托,以园区建设为重点,以专业市场为龙头,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新格局。

第五篇:某乡发展劳务经济经验材料

领导重视真抓实管

劳务经济良性发展

**乡现有5个行政村,63个村民组,4375户,17892口人,7941个劳动力,其中富余劳动力4373人。针对富余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实际,几年来,我们把发展劳务经济定位为强乡富民的一项重要举措,常抓不懈,坚持走内转外输同步、多轮驱动之路,在打造劳务输出

品牌上下功夫,从而使劳务输出有了长足进步,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1*年转移劳动力4086人(内转1280人,外输2806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2,创收1175万元,人均创收2875元,拉动人均增收657元。201*年转移劳动力430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4,创收3699万元,拉动人均增收860元,再创历史新高,劳务经济已经真正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201*年,截止到3月末,转移劳动力4200人(内转899人,外输3501人),足迹遍布全国40多个城市和地区,远涉美国、俄罗斯和日本,转移人数占富余劳动力的96,占劳动力总数的53。

目前,我乡劳务输出已实现了由自发的单打独奏向规模输出、基地输出转化;由原来单一的养家糊口目的向作为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转化;由靠单一的种植业向劳动力资源开发、多业并举方向转化。

一、领导高度重视,切实真抓实管,是搞好劳务经济的前提和保障

几年来,乡党委、政府一直把劳务输出作为富民工程、德政工程和乡村“一号工程”来抓,健全领导组织,明确责任,纳入日程。形成乡村一把手挂帅抓,乡长、村主任具体抓,乡村干部人人抓、经常抓的工作氛围。同时,把劳务输出纳入目标考核责任制,与村干部工资、乡干部升职挂钩,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严格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表现突出的给予奖励,提拨重用,表现差的给予惩罚,绝不提拨。这样使我乡的劳务输出同乡村干部的切身利益联系在一起,从而调动了广大乡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干部真抓实管、争先创优的积极性,改变了过去那种可抓可不抓,说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的工作局面,使干部充分认识到人人肩上有担子,抓好劳务输出不但是尽义务,而且是一种政治责任,绝不能等闲视之,从而加快了全乡劳务经济的发展步伐。实践看,领导重视,真抓实管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抓与不抓就是不一样。

二、真正提高认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搞好劳务输出的内在动力

针对现在有些干部和群众满足现状,小富即安,不愿走出去,有的干部和群众思想观念陈旧,怕走出去学坏了,还有的对劳务输出工作畏难发愁,怕担风险等这些直接制约着全乡劳务输出工作的“拦路虎”。乡党委、政府及时开展了“形势”教育。采取了组织乡村干部去外地参观学习、请打工典型现身说法等有效形式来切实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识,使他们切实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体会到发展劳务经济是形势所逼,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后头乡是以农业为主(收入占人均总收入的50%左右)的全县有名的贫困乡,人均占有耕地仅5.2亩(全乡耕地107037亩,其中旱田95982亩,水田11055亩),而且耕地多为坡耕地(占耕地30%左右),肥力低,产量差。面对收入渠道窄(第二、三产业不发达),经济总量小(在全县排名倒数第三位)的严峻现实,乡村干部深刻认识到按目前的经济模式运行下去,与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还相差甚远。同时,有眼光,胆子大的农民先走出去靠打工确实挣到了钱,个别的还干出了名堂,挣上了大钱。**七组农民&&爷俩在外打工11年,纯挣15万元;七组农民**在外打工3年,不但还上了外债,而且回来盖上了100余平方米的砖房(投资近6万元);十组农民**在外打工8年,已经小有名气,并且在大连站稳了脚(带出60多人),年收入由原来的1万元左右,猛增到近6万元;**村的**举家三口在外打工10年,不但带出50多名同村妇女,而且在哈市家政服务中心树立了**人的善良朴实的形象,成为村里远近有名的富裕户,201*年被县委县政府树立为妇女劳务能人典型,**村农民**在外打工4年,投资10万元买了汽车,盖上了砖房,而且还有余钱。活生生的事实让人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前途,觉得劳务输出确实有抓头,而且非抓不可,充分的认识到眼下劳务经济是农民致富是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乡以此为契机,大力搞好宣传发动,鼓励农民自己走出去、集体组织送出去、靠能人领带出去等形式来加快劳务输出进程。通过耐心的宣传引导,干部抓劳务输出的自觉性提高了,群众自身认识也提高了,从而使全乡劳务大军不断壮大,劳务输出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三、辟建劳务基地,搭建就业平台,是搞好劳务输出的重要手段

几年的实践表明,基地在劳务输出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了基地就给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相反,农民盲目进城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即浪费钱财又容易上当受骗。因此,乡党委、政府始终把辟建劳务

基地作为规模输出和稳定输出的重点来抓。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沙石资源,组织人员贩运沙石;利用砖场扩建用工量大的大好时机,组织人员到砖厂打工;利用现有柳编厂,组织人员从事柳编生产和协调解决中长期贷款(解决贷款55万元,扶持养殖大户22户)扶持农民从事养殖等搞好内转。全乡仅这几项每年转移劳动力就有800余人,人均可创收201*元以上。另

一方面,在开辟外埠基地上下工夫,通过能人牵线搭桥,政府组织,鼓励农民自己出去闯等综合手段,全乡在外辟建了大连京广集团、加格达奇农业开发公司、大连金洲蔬菜批发市场、天津葛沽镇、唐沽镇磨光厂、三江水稻异地开发等劳务输出基地32处。依托基地派出村干部5人,"一元钱"村官5人,乡干部2人,并委托20名能人,对基地进行管理和信息反馈。定期组织乡村干部对基地进行回访,使基地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同时多渠道开辟新的劳务基地。今年2月份,这个乡组织各村到大连、天津、北京等地考察辟建基地,新建基地6处,并与基地签订了500人的用工合同。与此同时,培养和发展劳务输出经纪人120人。有了这些基地和能人,不但减少了劳务人员流动的盲目性,更为广大务工人员创造了广阔的择业空间。尤其是对那些无门路、无技能、岁数较大、头脑较差的农民无疑是一场及时雨。目前全乡依靠外埠基地转移的劳动力就有2400多人,占外输劳动力的60%。

四、搞好岗前培训,提高技能,增强本领,是搞活劳务输出不可缺少的环节

随着劳务输出人员的增多,劳动力就业门槛逐渐升高,多数农民很难适应市场需求。针对这一突出问题,后头乡依托县职教中心、县劳转办等单位,有针对性的定期对本乡群众进行职业技能、维权等知识的培训。几年来,我们乡每年都举办培训班三次左右,使全乡劳动力基本上轮训一遍。通过培训,使广大务工人员掌握了一技之长,走出后纷纷成为用工单位的“香饽饽”、技术骨干,普遍挣上了大钱。有的还走出国门挣到了“洋钱”。与此同时,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和诚信务工意识,打造服务项目齐全,服务质量过硬的特色劳务队伍,也是搞好劳务输出的必然趋势。我乡哈市家政服务员、大连的建筑工、天津葛沽餐具磨光工等都成为推得开、叫得响、过得硬的品牌劳务典型,给全乡广大务工人员树立了典范,涌现出一大批行业排头兵。

五、加强综合服务,解除后顾之忧,是搞好劳务输出的关键所在

“在家千般好,出门事事难,生活困难多,挣钱没把握”这是广大务工人员遇到的共性问题。只有用真心搞好动员,用真情解决实际困难,用真招解除后顾之忧,才能确保广大外出人员走得放心,干得安心,用人单位用的舒心。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实施了“绿色通道工程”。乡村落实专人协助农民工办理外出相关证件,这个做法不但提高了效率,而且减少了许多麻烦,让农民得到实惠,深受广大务工人员的欢迎。二是落实了“暖人心工程”。其一,优先帮助农民转让土地,仅此一项全乡转移耕地5600亩,实现了一户走出去,两户有奔头的目标。其二,乡村成立党员助耕队(共有26个),切实帮助外出人员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其三,抓好幼儿基础教育。经乡村与交通部门协调,给红光、振东两个村开通了线车,为外出打工人员子女到县城接受良好教育提供了便利。其他三个村都成立了幼儿园,切实解决了外出人员子女入托难的问题,给群众办了一件大好事,除去了打工者的一块心病。三是出台优惠政策。在落实好上级相关政策(推荐访问范文网www.bsmz.net)的同时,乡里还出台了村主任、“一元钱”村干部带领群众外出务工优惠政策,即能带领30人以上外出务工的干部,可与单位业务工作脱钩,所有待遇不变。在优惠政策鼓舞下,全乡5个村主任纷纷走出家门,深入基地成为劳务输出的“领头雁”,带出农民2160人;5名“一元钱”村官发挥了作用,带出民工210人;5个乡干部(占乡干部总数的12)创办了第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26个。在此基础上,乡里还出台了务工返乡创业人员同招商引资一样享受待遇的优惠政策,在政策吸引和感召下,有2个在外事业有成的务工人员准备近期回乡办厂,相关事宜正在运作中,预计总投资100万元,可提供就业岗位50个。通过这些有效措施,使广大务工人员吃上了“定心丸”,放下了包袱,更激发了广大务工人员外出打工的热情,从而使全乡劳务经济真正地步入协调、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使劳务输出真正成为农民增收、奔小康的主渠道之一。

几年来,通过抓劳务经济有效树立了良好的政府形象,广大干部更加务实,党群和干群关系明显改善,群众对政府更加信任,依赖感明显增强。同时群众也得到了更多实惠,综合素质显著提高,视野开阔了,思想解放了,观念更新了,在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学到了许多新经验、新技术,变得更加文明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某乡发展劳务经济经验材料》

我们向你推荐更多相关文章:

某镇发展劳务经济经验材料

农村经济发展经验材料

某镇发展劳务经济经验材料

六大举措确保经济发展经验材料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经验交流材料范文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县城经济发展经验材料(精选多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383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