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促进新村经济发展
新和堡村位于县城南3公里处,错落有致的砖瓦房,整齐宽阔的水泥路,现代化的广场,描绘出一幅新农村景象。这就是阳高县委、县政府xx年实施移民搬迁成立的行政村,共安置8乡镇27村1200口人。
阳高县委、县政府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统领“三农”工作全局,围绕打造一流的生态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按照“政府引导、部门配合”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加大投入,强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和堡移民新村在建设上始终坚持一手抓规划,一手抓新农村建设,把村里基础设施建设做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投资370万元,硬化街内道路12公里,建公共厕所一处,村委会1处,门市46间,广场2处,新打机井1眼,配套井房1间,铺设自来水管道10公里,安装160kva变台一座,架设高低线路6.5公里。
在移民新村建成之后,及时成立了村“两委”班子,以党员为标杆,围绕高效产业,从种、养、劳务输出三方面发展新村的后续产业,保证移民“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
从201*年以来在村&(请勿抄袭Wwww.bsmz.net
着重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201*年我省农村人均纯收入2640.96元,比上年增加141.63元,增幅5.67%。其中工资性收入增幅最大,在当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达1010.05元,占总收入37.9%。比上年增加125.43元,增幅为14.18%。在工资性收入中,外出从业得到收入635.4元,占工资性收入的62.9%,比上年增加43.67元,增幅为7.38%。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中,在省外国内从业得到的收入最多,为524.4元,占82.5%,比上年增加29.8元,增幅为6.03%。在乡外县内从业得到的收入57元,占8.97%,比上年增加8.79元,增幅为18.24%。在县外省内从业得到的收入54.03元,占外出从业收入的8.5%,比上年增加5.07元,增幅为10.36%。从上述分析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积累农村财富的重要来源。
需要注意的是,统计分析表明,在本县外乡从业得到的收入,绝对数虽小,但发展势头很猛,比201*年增长18.24%,比在省外从业得到的收入增加12.21个百分点。它从侧面反映了我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态势,并且显示了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抓手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减少农村人口,实施“一抓三促”的发展战略,即抓农村劳动力转移,促农地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201*年已超过10000多万。当今劳动力转移就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载体,省外企业是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载体,省内、县内企业出是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载体,从经济效益着眼,后者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即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并向更高层次创业发展,加力发展县域经济,壮大载体空间和承重力;二是提高劳动力素质,尤其是外出务工者的素质。农村劳动力转移,本质是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必须付出成本。有远见的农民,为了结束贫困,倾其家产为子女上学求知识;各级政府更要想方设法教育和培训农民。中央已作出分期实现农民九年免费义务教育的计划,大力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工程,关键是层层落实。城市中青年就业今后每年增加,仅大学毕业生每年有250万人,因此农民进了城,面对城市竞争,如果没有人力资本,没有岗位必须的技能,缺乏竞争力,就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好的工作。我们调查,苏北地区比较贫穷的市县,凡是农民进城打工的月工资一般在千元左右;我省农民进城打工方向地主要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但月工资一般只在五六百元。原因是前者在转移前大部分进行了技能的专业培训。我省各市县对劳动力转移前的技能培训也有做得很好的,但总体数量较少,需要政府在财力上的支持和各部门形成合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共同把这件事做好。
重视渔业、林业的开发。在现阶段,在农民收入中,农业收入是大头。从农林、牧、渔业收入结构看,201*年我省渔业收入有跨跃式发展,虽然收入绝对数小,但透出的潜力很大。当年农民家庭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1278.19元中,渔业人均收入33.47元,但比上年增加18.39元,增幅达121.98%。其次是林业收入人均29.17元,增加4.33元,但增幅达17.41%。历史上“珠三角”一些省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就是把低收入的粮食作物改造精养鱼塘,实现了农民收入的突破,本省粮食自给不足,就从安徽、江西、四川等产粮省调入,造成这些产粮省机会成本的损失。当然,粮食是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石,全局高于一切,当前和今后我们不可能复制某些省市过去的结构调整做法。但在相当长时间里,农业收入不可能有大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建设新农村应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要以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为重心;抓住产能过剩转移机遇振兴农村产业,要注意建立科学的目标管理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本质要求就是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六大指标体系。其中第一位的、权重最大的是经济发展,核心指标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纯收入数值基本相同)。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
念,不是简单重复历史上拆旧房并村盖新房,其建设既要争朝夕
,但又是一个较长过程。我国土地辽阔,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别很大,基础高低不均,因此只有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制定建设新农村的规划,才能做到低投入、高产出。东部地区有许多新农村的样板,可以参观学习,但不能简单复制,搞形象工程。这些新农村的典型的出现,有许多外部内部各异的条件和历史背景。只有挖掘他们本质的深层次的经验为我所用,才能使自己的工作落到实处。
以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为重心
安徽是处于中部地区欠发达的省份,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水平,低于大部分邻省。基于这一现实,建设新农村的重心应当是加速农村经济发展。
着重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201*年我省农村人均纯收入2640.96元,比上年增加141.63元,增幅5.67%。其中工资性收入增幅最大,在当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达1010.05元,占总收入37.9%。比上年增加125.43元,增幅为14.18%。在工资性收入中,外出从业得到收入635.4元,占工资性收入的62.9%,比上年增加43.67元,增幅为7.38%。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中,在省外国内从业得到的收入最多,为524.4元,占82.5%,比上年增加29.8元,增幅为6.03%。在乡外县内从业得到的收入57元,占8.97%,比上年增加8.79元,增幅为18.24%。在县外省内从业得到的收入54.03元,占外出从业收入的8.5%,比上年增加5.07元,增幅为10.36%。从上述分析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积累农村财富的重要来源。
需要注意的是,统计分析表明,在本县外乡从业得到的收入,绝对数虽小,但发展势头很猛,比201*年增长18.24%,比在省外从业得到的收入增加12.21个百分点。它从侧面反映了我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态势,并且显示了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抓手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减少农村人口,实施“一抓三促”的发展战略,即抓农村劳动力转移,促农地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201*年已超过10000多万。当今劳动力转移就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载体,省外企业是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载体,省内、县内企业出是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载体,从经济效益着眼,后者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即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并向更高层次创业发展,加力发展县域经济,壮大载体空间和承重力;二是提高劳动力素质,尤其是外出务工者的素质。农村劳动力转移,本质是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必须付出成本。有远见的农民,为了结束贫困,倾其家产为子女上学求知识;各级政府更要想方设法教育和培训农民。中央已作出分期实现农民九年免费义务教育的计划,大力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工程,关键是层层落实。城市中青年就业今后每年增加,仅大学毕业生每年有250万人,因此农民进了城,面对城市竞争,如果没有人力资本,没有岗位必须的技能,缺乏竞争力,就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好的工作。我们调查,苏北地区比较贫穷的市县,凡是农民进城打工的月工资一般在千元左右;我省农民进城打工方向地主要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但月工资一般只在五六百元。原因是前者在转移前大部分进行了技能的专业培训。我省各市县对劳动力转移前的技能培训也有做得很好的,但总体数量较少,需要政府在财力上的支持和各部门形成合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共同把这件事做好。
重视渔业、林业的开发。在现阶段,在农民收入中,农业收入是大头。从农林、牧、渔业收入结构看,201*年我省渔业收入有跨跃式发展,虽然收入绝对数小,但透出的潜力很大。当年农民家庭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1278.19元中,渔业人均收入33.47元,但比上年增加18.39元,增幅达121.98%。其次是林业收入人均29.17元,增加4.33元,但增幅达17.41%。历史上“珠三角”一些省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就是把低收入的粮食作物改造精养鱼塘,实现了农民收入的突破,本省粮食自给不足,就从安徽、江西、四川等产粮省调入,造成这些产粮省机会成本的损失。当然,粮食是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石,全局高于一切,当前和今后我们不可能复制某些省市过去的结构调整做法。但在相当长时间里,农业收入不可能有大的增长,需要别辟蹊径。201*年,我省农业收入人均1031.24元,比上年减少8.64元,减幅0.83%。粮价上
第四篇:xx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建设新农村应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要以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为重心;抓住产能过剩转移机遇振兴农村产业,要注意建立科学的目标管理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本质要求就是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六大指标体系。
其中第一位的、权重最大的是经济发展,核心指标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纯收入数值基本相同)。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
念,不是简单重复历史上拆旧房并村盖新房,其建设既要争朝夕
,但又是一个较长过程。我国土地辽阔,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别很大,基础高低不均,因此只有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制定建设新农村的规划,才能做到低投入、高产出。东部地区有许多新农村的样板,可以参观学习,但不能简单复制,搞形象工程。这些新农村的典型的出现,有许多外部内部各异的条件和历史背景。只有挖掘他们本质的深层次的经验为我所用,才能使自己的工作落到实处。
以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为重心
安徽是处于中部地区欠发达的省份,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水平,低于大部分邻省。基于这一现实,建设新农村的重心应当是加速农村经济发展。
着重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201*年我省农村人均纯收入2640.96元,比上年增加141.63元,增幅5.67%。其中工资性收入增幅最大,在当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达1010.05元,占总收入37.9%。比上年增加125.43元,增幅为14.18%。在工资性收入中,外出从业得到收入635.4元,占工资性收入的62.9%,比上年增加43.67元,增幅为7.38%。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中,在省外国内从业得到的收入最多,为524.4元,占82.5%,比上年增加29.8元,增幅为6.03%。在乡外县内从业得到的收入57元,占8.97%,比上年增加8.79元,增幅为18.24%。在县外省内从业得到的收入54.03元,占外出从业收入的8.5%,比上年增加5.07元,增幅为10.36%。从上述分析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积累农村财富的重要来源。
需要注意的是,统计分析表明,在本县外乡从业得到的收入,绝对数虽小,但发展势头很猛,比201*年增长18.24%,比在省外从业得到的收入增加12.21个百分点。它从侧面反映了我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态势,并且显示了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抓手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减少农村人口,实施“一抓三促”的发展战略,即抓农村劳动力转移,促农地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201*年已超过10000多万。当今劳动力转移就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载体,省外企业是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载体,省内、县内企业出是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载体,从经济效益着眼,后者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即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并向更高层次创业发展,加力发展县域经济,壮大载体空间和承重力;二是提高劳动力素质,尤其是外出务工者的素质。农村劳动力转移,本质是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必须付出成本。有远见的农民,为了结束贫困,倾其家产为子女上学求知识;各级政府更要想方设法教育和培训农民。中央已作出分期实现农民九年免费义务教育的计划,大力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工程,关键是层层落实。城市中青年就业今后每年增加,仅大学毕业生每年有250万人,因此农民进了城,面对城市竞争,如果没有人力资本,没有岗位必须的技能,缺乏竞争力,就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好的工作。我们调查,苏北地区比较贫穷的市县,凡是农民进城打工的月工资一般在千元左右;我省农民进城打工方向地主要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但月工资一般只在五六百元。原因是前者在转移前大部分进行了技能的专业培训。我省各市县对劳动力转移前的技能培训也有做得很好的,但总体数量较少,需要政府在财力上的支持和各部门形成合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共同把这件事做好。
重视渔业、林业的开发。在现阶段,在农民收入中,农业收入是大头。从农林、牧、渔业收入结构看,201*年我省渔业收入有跨跃式发展,虽然收入绝对数小,但透出的潜力很大。当年农民家庭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1278.19元中,渔业人均收入33.47元,但比上年增加18.39元,增幅达121.98%。其次是林业收入人均29.17元,增加4.33元,但增幅达17.41%。历史上“珠三角”一些省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就是把低收入的粮食作物改造精养鱼塘,实现了农民收入的突破,本省粮食自给不足,就从安徽、江西、四川等产粮省调入,造成这些产粮省机会成本的损失。当然,粮食是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石,全局高于一切,当前和今后我们不可能复制某些省市过去的结构调整做法。但在相当长时间里,农业收入不可能有大的增长,需要别辟蹊径。201*年,我省农业收入人均1031.24元,比上年减少8.64元,减幅0.83%。粮价上涨,政府补贴已被生产资料涨价抵消
。这是历史的重复,是规律。种粮增加收入,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减少农民,实行规模经营,提高劳动力生产率,实现农业产业化;二是必须改变传统农业,一定要加大财政收入,人力资本的积累,是当代农民和他们后代的最大财富,是国家最大的财富。这两个条件的形成都需要时间,但发展的空间很大。
增加农村第三产业收入。其中批零贸易业、饮食业是比较
容易操作的行业,风险小,收入稳当。201*年全省第三产业纯收入人均167.48元,增加20.25元,增幅达13.75%。可以有计划地在农村农户比较集中的集镇,建立超市,仿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做法,在招商引资中把连锁超市延伸到农村。
抓住产能过剩转移的机遇兴业
近几年,由于各地发展经济过程中,过多追求gdp增速,以高消耗自然资源,换取gdp增长,致使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电石、汽车、铜冶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水泥、电力、煤炭、纺织行业潜在产能过剩。国家在宏观调控中,采取保优汰劣的措施,并提出过剩产业,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消化产能。不因宏观调控而过多增加下岗失业人员。产能过剩转移农村,是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就近转移,增加收入,建设新农村的良好转机。机不可失,我们要创造各种条件,包括财政转移支付,争取公共事业企业向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发行企业债券,银行贷款等多种手段。建设改善农村交通设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技术的引进推广等等。
资本市场可以帮助政府完成国有领域向公布共事业投资的转移,也有助于政府职能的转移,包括社保基金得到资本市场的帮助,起到保值增值作用。浙江省提出五年扶持百家中小企业上市,这意味该省上市企业五年以后翻一番。如果我省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打造一批中小企业,特别是发展公共设施的中小企业上市,就为建设新农村增加资金实力。
产能过剩转移,为改善农村居住条件提供契机。如果能抓住这个机遇,就能取得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农村住房拆旧建新,可以腾出土地,发展农业高端产品,弥补建房费用。外地经验可以学习取经,但实施必须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千万不能勉强从事而影响农业的再生产。各地可以选择有条件的村落作为示范点,利于推广。
产能过剩转移,又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契机,要抓住不放,且莫再次错过。招商引资,尽力避免同期性行业和恶化自然环境的企业,杜绝污染环境的企业向农村转移,土地利用,让利于民,藏富于民,积累农业再生产能量。
建立科学的目标管理体系
为了做到政令通畅,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宏伟目标的实现,应有国家统计局会同中央有关部门拟制一大套科学的保障国家“十一五”规划执行的传导渠道的考核指标体系,例如对农民教育的投入等,考核其过程,淡化结果,建立长效机制,根据国情,对目标管理创始人杜拉克创建目标的管理学作必要修正。这样,可以防止片面追求gdp增长而有失社会公平和对自然资源的浪费。会同地方政府统计部门,把中央的考核指标系逐级分解到各市、县、乡镇,作为目标,实现有效管理,使东、中、西部社会经济均衡有序发展,达到社会公平和谐。
第五篇:乡镇武装部典型经验材料文章标题:乡镇武装部典型经验材料
今年以来,***乡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不动摇,把基层武装建设工作摆在了突出位置,始终坚持“党管武装”的原则,不断加强基层武装力量建设,提高基层武装人员素质,加强军事物资保障,协助派出所严厉打击各类非法、违法活动,强化了“稳定是基础”的重要地位,为开展各项工作创造了安定
平和的发展环境。
一、加强领导,高度重视
(一)坚持“党管武装”原则
今年以来,我乡党委定期召开形势分析会,坚持把武装部建设纳入党委工作日程中来,不断加强武装建设工作,确保武装工作长抓不懈。为切实落实好“党管武装”原则,乡党委书记兼任武装部第一部长,制定了第一部长办公制度,形成了乡党委书记亲自抓武装的良好格局。同时乡党委为加强武装力量,采取竞聘上岗的办法,从优秀退伍军人中选配专武干部,并根据专武干部各自特点和优点进行职责分工。乡党委还制定了碰头会制度、训练执勤制度、值班检查制度、维稳责任追究等制度,实现了以“制度管人”的良好局面。今年我乡通过竞聘上岗,将一名刚分配下来的退伍军人充实到了武装部,召开形势分析会12次,使“党管武装”做到了方向明确、措施有力、效果显著。
(二)加强后勤保障,确保武装工作正常运转
近年来,在***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乡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各项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全面普及,乡、村集体经济收入不断增加,为我乡加强基层武装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质保障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今年,***乡党委在武装部办公室、值班室、情况分析室、民兵学习室、民兵宿舍等基础设施齐全的情况下,又投入资金配备了办公用品和娱乐设施,进一步改善了办公条件和生活条件。同时为落实民兵待遇,武装部一是加强“以劳养武田”的管理,以土地出租的形式筹措经费,解决民兵的伙食、着装、住宿问题;二是免除乡基干民兵全部义务工,并每月发放400元生活补助;三是每逢节假日乡党委出资300—500元不等,给民兵购买生活用品,对民兵进行慰问,解决他们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通过上述做法,激发了民兵爱本职、钻业务、尽职责的积极性,确保了武装部工作的正常运转。
二、教学结合,提高预备役队伍综合素质
为了提高专武干部和民兵的综合素质,今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抓好专武干部的学习培训工作
我乡党委坚持每年派专武干部到外地进行参观培训,吸收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和好的作法,同时加大对本乡专武干部和民兵骨干队伍的培训,以此来提高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今年4月,我们又根据县武装部要求,派乡武装部部长到**县集训,与**地区各县、乡武装部交流经验,针对我乡存在的一些不足,借鉴其他县、乡武装工作取得的新成绩、新成就,我们及时取长补短,保证我乡的武装建设工作始终走在最前沿。
(二)加强民兵的教育培训工作
首先,我们把国防教育作为提高民兵政治觉悟的主要手段之一,根据国际国内形式,不断更新教育培训内容,切实开展国防教育,增强民兵的国防观念;其次是不断完善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将教育培训与考核、测评结合起来,将宣传教育与信息反馈结合起来,将教官讲课与学员要求结合起来,将培训教育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培训教育达到了体现时代特征、结合当前实际、满足教学需求、取得实绩实效、全面提高素质的目的;三是将培训内容多元化,不断提高民兵学习积极性。今年我们在对民兵进行政治教育的同时,辅以民兵农机驾驶、农机保养维修、林果管理、畜牧养殖等技术培训,以提高民兵致富能力为出发点,充分调动民兵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端正了民兵的学习态度。同时为提高民兵工作能力,我们还坚持对民兵进行双语培训,每日学习一句汉语,民兵双语能力和办事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三)举行实践活动,巩固教育培训效果
我们一是要求外出参加培训集训、交流经验的专武干部归队后在部室会议上谈感想、谈体会,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本乡实际组织实施;二是要求民兵对所学到的知识展开宣传教育,把国防教育和科技知识深入到农民、宗教人士、妇女、学生、重点人口和流动人口当中,加强宣传教育的引导作用;三是组织民兵担当起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的重任,使民兵队伍达到“精干、可靠、管用”的要求。今年8月份,6村的主干渠被洪水冲毁,乡武装部迅速组织民兵进行抢险,短短3个小时就排除了险情,使群众的几百亩棉花、红枣苗圃以及乡卫生院免受损失,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通过开展各项实践活动,既巩固了教育培训的效果,又锻炼了民兵队伍,使教育培训取得了实效。
三、抓好民兵整组工作,不断加强民兵队伍管理
抓好民兵整组工作,选拔优秀青年加入民兵队伍,是我们提高武装队伍素质、加强武装工作的一项基本举措,我们
主要把握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着眼基础,从源头上狠抓民兵入口关
在录用民兵上我们坚持做到“三清三不编”,“三清”即政治信念清、现实表现清、社会关系清;“三不编”有笃信宗教的不编、有民族分裂言论的不编、有复杂关系的不编。对民兵的政治审查我们分了三个层次进行,一是要求所在村开具证明,二是由派出所到所在村进行民
兵资格审查,三是由乡武装部根据派出所资格审查结果,以谈话了解为主,到录用对象所在村开展调查,确保录用民兵符合各项要求,把好民兵的入口关。
(二)建立民兵激励机制
在民兵整组工作中,我们以每年年终考核、民兵连长举荐为主,重点选取年轻、有一定文化程度、政治、军事素质高、责任心强的青年担任基干民兵,来调整、充实基干民兵队伍,建立起了民兵激励机制。同时根据《***乡基干民兵管理办法》,每年对基干民兵进行轮训,基干民兵服役期满后回到本村协助民兵连长管理好普通民兵,对在担任基干民兵期间做出突出贡献的可继续留任,并向乡党委建议将其作为村级民兵连长后备培养对象,极大调动了民兵工作的积极性。
(三)加强管理,建立民兵档案
加强民兵队伍管理是新时期加强武装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武装工作步入正规化的标志之一。***乡高度重视民兵队伍管理工作,把民兵队伍管理与村干部管理、村级后备干部管理、村级入党积极份子管理一道列入了村级队伍管理范围,作为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选拔、考核的基本依据。为加强民兵管理工作,我们为每个民兵建立了档案,从个人工作情况、个人政治表现、家庭社会关系等方面,详细记载个人的基本情况,并张贴了照片,进行统一管理。对表现突出的由民兵连长进行申报,由各村领导明确培养方向,近年来我乡先后有6位民兵分别担任了村支部副书记、治保主任等村级领导职务,为我乡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各种预案、方案,提高综合防范能力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完善管理模式是我们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自我约束力、加强队伍素质建设、保持良好精神面貌的“法宝”,没有健全的制度作保障,各项工作都将得不到落实。为完善管理模式和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制度,乡武装部近年来一直都在摸索,通过自我总结、外出观摩学习等形式,把握完善管理人性化、全面化、制度化三个特点,制度建设切合实际、改进作风、促进工作、奖惩结合四个要点,使管理模式逐步趋向科学、合理,制度也逐步建立健全。近些年来,我们先后建立健全了《***乡人武部管理制度》、《***乡民兵应急分队请销假制度》、《***乡人武部民兵应急分队生活制度》、《***乡基干民兵管理办法》、《民兵职责》、《***乡武装部值班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对规范武装人员言行、改进工作作风、保持良好精神面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武装部工作步入了正轨。
同时我们变被动为主动,不断完善各种预案、方案,认真组织突发事件的演习,积极应对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防止敌对势力变换各种方式对我们进行渗透、破坏。为此,我们坚持完善预案、实践演习、加强改进的原则,来提高民兵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一是完善预案,提前做好各类设想。近年来我们先后制定、完善了《维稳工作预案》、《应付突发事件的政治动员预案》、《集中抓捕预案》、《抢险救灾预案》、《快速集结方案》、《平息暴乱预案》、《支边作战预案》等,为我们处置突发事件提供了重要参考;二是根据新时期作战技术要求,在全乡组织各类预案演习,来提高官兵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201*年我们组织进行了三次大的演练,对提高官兵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三是根据演习结果,认真查找不足,进一步提高领导指挥水平、提高官兵协作能力、完善处置突发事件方法。通过进行事故设想、组织进行演习、进一步完善预案,使我乡的综合防范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oo七年一月二十七日
《乡镇武装部典型经验材料》来源于公文素材库,欢迎阅读乡镇武装部典型经验材料。
向您推荐更多范文:乡镇新农村建设经验材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经验材料
市质监局服务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
村建设新农村先进典型经验交流材料
大旗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