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演讲稿:我与读书
尊敬老师们、亲爱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与读书》。
众所周知,书是人类的灵魂,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知识的宝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更是所有读书人的口中代代流传。
小时候,我就特别喜欢听妈妈讲故事。一个故事,要妈妈讲上三五遍,每一次,都会被书中的故事深深打动。我最喜欢听的一篇故事,是安徒生的《丑小鸭》。每当妈妈有感情地朗读的时候,我的心,也随着丑小鸭的历程,不安地上下跳动。妈妈读完以后,我的眼里就充满了泪水。慢慢的我开始自己看书。妈妈给我买回了一些名著,我在家里细细地品读它们。书城,也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蹲在地上,一看就是两个钟头。渐渐地,我爱上了读书。我同情卖火柴的小女孩,我关心海底人鱼小公主的命运,我为简。爱的心感动,我也为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惨爱情难过得掉下眼泪。读书带给我最隽永的乐趣,读书带给我丰富的世界,让我用善良和纯真的目光看待一切。
长大后,我对书中的故事含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大诗人歌德曾说过"读一本好的书,就像和一群高尚的人对话。"是的,一本好的书,能给予我们精神的力量。文学大师们,他们有着敏锐的,洞察的目光,将自己的所见渗入到自己的思想之中,与读者们在书本中交流。因此,书中便有了大师们的精神:《巴黎圣母院》充满着雨果对腐朽社会教会的愤怒,洋溢着他对爱,对人道(收藏好 范 文,请便下次访问www.bsmz.net)主义的向往,书中始终闪烁着人性的光芒;《飘》中写出了战争的险恶,面对战争主人公的坚强和对故乡的眷恋;《阿q正传》如同针一般刺入国人麻木不仁的肌肤;《论语》中流露出孔子诲人不倦的身影;普希金的诗歌中洋溢着对邪恶统治的痛恨……它们教会了我识别善与恶,教会了我去行善,去痛恨邪恶。我从书中学会了欣赏,学会了真,善,美;我从书中体会到了博爱,了解了作恶的下场;我从书中认识了社会的变革;我更从书中学会了思考。
戏剧大师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的确,任何一个人要是没有书籍来充实自己,他的生活将是多么的平淡,他的生命将是多么的空虚。就像一具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没有灵魂空虚躯壳。
书籍,伴我走过了无数风雨,经历了世代沧桑,他见证了我成长的脚步。我与他共同分享喜,怒,哀,乐。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同学们,让我们畅饮这"源头活水",攀登这人类进步的阶梯,成为知识的富翁,精神的巨人! 拥有书,我们就拥有了整个世界,拥有书,我们就拥有美好的明天!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第二篇:我与读书(演讲稿)
我与读书
八年级六班 王芷琪
那是沙漠间的一泓清泉,滋润了茫茫沙海中干渴绝望的人们。 那是黑暗中的一缕阳光,温暖了在黑暗死寂中苦苦摸索的人们。 那更是母亲般温暖的手,将一个因从小在国外长大不懂母语而哭泣的女孩,从黑暗孤独的角落里抱了出来,将她紧紧地搂在怀中,精心地呵护。
这是如春雨般滋润心灵之花之物——书
然而,书如春雨,如夏荷,如硕果,却亦如寒冰。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然而,这并不完全对。“读过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而“不好的书也会像不好的朋友一样,把你戕害。”
而我与读书正是这样一个复杂而又微妙的关系:亦敌亦友 书友给予我温暖赋予我力量,而书敌则像一条美女蛇。她奢尽表面华丽的文章,吸引我的眼球。就这样把我迷惑得身不由己,一步一步靠近,而最后等待自己的却是致命一击。
我曾一度迷恋上感情小说,每一个故事都是那样的唯美与动人,但正如空中楼阁一样虚无缥缈,华而不实。只可惜那千日前的我被迷双眼,失去了理智。每天必到那空中楼阁中去,逃避残酷的现实,欣赏动人心弦的奇景。我曾临时醒悟,却从未真正清醒,有时可以强忍住欲望不去那里,却很难彻底克制。我就像是一个吸毒者,每当毒瘾发作便再也忍不住,再一次步入泥潭,然后一点一点地往下陷。因对空
中楼阁的迷恋远不及对学习的热爱,所以我的学习成绩并没有下降。只是闲暇时填补我心灵的不再是滋润心灵的春雨而是无色的虚无;陪伴我的也不再是良师益友,取而代之的是口蜜腹剑的邪友。我的作文写得越来越形似那空中楼阁,空有华丽而失去朴素与真诚的纯味;我的双眼不再明亮,对华丽的空景欣赏的愈多,现实美景的影像就愈加模糊。
不过我很幸运,在没有完全陷入泥潭,就从中走了出来。在经过了几百个日夜的善恶心灵激战后,我终于从黑暗走了出来。将空中楼阁用愤怒淹没,将其砸碎,使其化灰。春光的温暖,夏荷的芳香,硕果的营养终于再次注入我的心灵。我也得以面对真实的世界,享受真实的美丽。
同学们,切记不可让迷雾中的景象替代真实的美丽。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让精美绝伦的古韵诗词带给你诗意,让细说历史地理的书带给你知识,让描绘了人生的一幅幅画张的德理书带给你们教诲。 傲游书的海洋吧!只切记莫要让书创造的阶梯变成退步的滑梯!
第三篇:我与父母牵手读书演讲稿
我与父母牵手读书演讲稿
老师同学们好:今天我在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我与父母牵手读书”。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每当我读一本新书,获一份知识的时候,我心中的那种快乐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正如培根所说;“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让我们能够很好的乘上时代的风帆,才能够让自己的人生更美好。读书不仅让我乐不思蜀,也让我体会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因此,书如同我生命中必不可少的良师益友。
自从学校举行了我与父母牵手读书的活动后,读书的时候,我的身旁总是出现了两个身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原来,妈妈和爸爸知道了学校这个“我与家长牵手读书”这个活动后,也加入了我读书的行业。
每天,我都与家长在空闲时读书。我们一同分享读书的乐趣,共同讨论书的写作背景,共同讨论作者的的思想感情。
我是在读书中享受艺术美,享受其带来的无穷乐趣。我们时而畅游在书的海洋里,坐着轻舟在三峡中勇进,去感受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喜悦,时而漫步于塞外广漠的草原之上,去领略王维所点燃的直冲云霄的孤烟,欣赏那动人且让人流连忘返的“长河落日圆”,时而欣赏“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阳”如此壮阔的岳阳楼。
而看书也使我们明白很多道理,比如:《西游记》使我知道了做人要勇敢、善良,像孙悟空那样敢于承担责任,还要有一颗坚持到底的恒心,要勇于克服困难,最终一定会胜利。《三国演义》,让我们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让我体会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
我觉得与父母共同读书是件快乐的事。它已经成了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多少个旭日初升的早晨,多少个星斗漫天的夜晚,我都和父母在这片书海之中遨翔。
我的讲话完毕,谢谢大家!
初一:小小蒙
第四篇:我与父辈读书笔记
《我与父辈》,阎连科箸,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说:“在我所有作品中,这是一颗钻石”。我还没有看过他的《日光流年》《受活》《最后一名知青》等,但我肯定,《我与父辈》已是我心中永恒的经典。其中某些情节,像发生在金庸武侠世界里的故事那样被我记牢;其中心酸心痛之处,亦感同身受、沉重真切。《我与父辈》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没有诡异离奇的惊悚悬疑,有的是亲切的泥土芬芳和那浓得化不开的亲情和哀思;不需要也不可以一口气读完,睡前一章或一节地读,让自己的思绪穿越到那个年代那片土地,在梦里体会那峥嵘岁月里的荒芜与苦楚,尽享作者珍贵的经历与感受,用真诚与挚情拂去灵台上的尘埃,平和浮躁的心,审察自身的原罪,让灵与欲回归本原的家园。毋庸置疑,较之当今泛滥成灾的快餐式读物,《我与父辈》无疑是一坛陈年佳酿,值得用心品尝,它是那样的浓郁醇厚,回味悠长。
作者自传式地从自己的童年开始写起,把读者带回到上世纪那个充满贫困与饥荒的年代,带到那片作者忧思难忘的乡土——河南嵩县的偏僻村庄,讲述了生活在那时那地的父亲、大伯、四叔艰辛坎坷、勤勉隐忍、平淡不平凡的人生。
在书中,作者倾注了大量笔墨讲述了父辈对子女浓情呵护与天性般的付出,讲述了自己如何在长辈的庇护下成长。“很小时候…便总如尾巴样随在父亲身后。父亲劳作的时候,我喜欢立在他的身边,一边看他举镐弄锹的样子,一边去踩踏留在父亲身后或者他身边的影子。”我也记起了,直到我开始记事的年龄,父亲还要我像骑马一样骑在他的肩颈上,顶着我走亲戚或赶集。
然,子女的出世带给父母喜悦的同时,也带来解不下的包袱和负不清的责任。“…他们自做了父亲那一日、一时的开始,就刻骨铭心地懂得,他们最大、最庄严的职责,就是要给儿子盖几间房子,要给女儿准备一套陪嫁,要目睹着儿女们婚配成家,有志立业。这几乎是所有农民父亲的人生目的,甚或是唯一的目的。”
为了盖房,父亲和母亲“到二百里外的深山老林,去把那一根根杂木椽子从有着野狼出没的山沟扛到路边…”
在我读到“父亲为了这些,付出了他的健康,也付出了他许多的生寿”的刹那间,我的灵台前所未有的通透清明,我突然解开了我自己的父亲的父亲“饿死”之迷——一个¬困惑了我二十多年的迷——幼时常听村里老人讲,祖父勇猛壮实,是个好把式,在我父亲七岁的那一年,无病无痛饿死了。我一直疑惑,一个大活人怎么可能饿死呢?
可怜天下父母心!类似作者文中所述,“盖起房子的那一年春节,家里没有一粒小麦,没有半把面粉,是借了人家一碗污麦面粉让我们兄弟姐妹四个每人吃了半碗饺子,而父亲和她(作者母亲),则一个饺子都没吃。”为了儿女,活干得最多最累、吃得最少最俭,铁打的身子难免出问题。每念及此,一个从心底发出的声音激荡着我的胸腔:父爱如山,母爱如海。
我们应该感谢所有曾经帮助、关爱过我们的人们,而我们最需要感谢的是我们的父母。常言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可普天之下有多少儿女读懂了父母的苦与乐,即便有朝一日自己升格为父母,也多会把满腔心血泼洒在自己的儿女身上。作者诚恳地坦白了因失孝而忏悔的心,读者可以感知他那无法解脱的歉疚与揪心的疼痛:
“总是要把父母对我们的疼爱无休止地拉长…去享受父母给我们的心怀和疼爱…”
“因为这种疼爱河流样源远流长,我们便以为那疼爱是可以取之不竭的;因为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所以我们也并不把那爱放到心上去。”
“直到有一天,长辈老了,父母病倒了,我们才明白父母和长辈,都早已为了生活和儿女、日子和碎琐,精疲力竭,元气耗尽…”
“对父母和长辈生命的疏忽,如同我们常年在暗暗吮吸着父母和长辈的血液而当作可有可无的水。”
“现在,他们年迈了…只能是赋闲的无奈和一日日的衰老时,甚或从他们迎面走来的日子里,只能是疾病和死亡时,我们该明白…不光要为自己的事业、贪念努力和钻营,我们还应该把我们欲望中的努力拿出那么一丁点儿给他们,把我们十个指头中的二十八节指骨分出一节来,让他们使用和抚摸。应该让他们清楚地感觉到,他们这一生,是确确实实生过儿女、养过儿女、有着儿女的。”
……
读到“战争”一节,因为作者参军,在中越战争爆发的一个多月里,作者一家和亲戚老少三十余口人,“都住在我家,睡在又寒又硬的地上,吃大锅烧就的粗茶淡饭,一块儿收听广播里有关前线的消息,轮流着每天到邮局查问有没有我的来信,偷偷地去庙里,在各种神像的前面烧香许愿,为我祈求平安。而我的父亲…彻夜不眠,夜夜起床,独自到后院的空地上,盯着夜寒通宵散步…”。我自己竟然突兀地记起并理解了,因我任性妄为而摔断腿时,母亲每日为我熬制骨头汤,次次端到我床前给我时忧伤的眼神;因我只因想看沙漠和骆驼而执意报考远离家乡的兰州大学时,母亲连续多日食欲不振、眼睛红肿。如今想来,父母脸上密密麻麻深似刀刻的皱纹,与我有太多的关系。如果重新来过,我这个儿子绝不再顽皮任性,可我的父母还能重新回到他们的青春时代吗!
父母健在的读者,为被提前警醒而深感庆幸,将暗自反省、用心珍惜亲人;已经失去的,只能沉湎于悔恨共鸣中,或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以自慰。
《我与父辈》是时下急需的忆苦饭。“终于就在某一瞬间里,明白了父辈们在他们的一生里,所有的辛劳和努力,所有的不幸和温暖,原来都是为了活着和活着中的柴米与油盐、生老与病死。”
“父亲领着我们,破冰过河去山沟里拉做地基的石头,因为车子装得太满,返回时车子陷在伊河当中…从车上卸着一二百斤重的石头,一块块用肩膀扛到岸边…父亲从水中出来的时候,他脖子里青筋勃露,满头大汗,手上、肩上、腿上和几乎所有衣服的每个部位,却挂着水和冰凌…父亲因为哮喘,呼吸困难,脸被憋成了青色…”
……
读到四叔因仅有的一件“的确良”白衬衫洗晾未干,迟迟不能赶去参加工友家的婚礼、去喝那场他准备了许久的喜宴酒时,我想起我自己的父亲为了购买农药,曾经从村东借到村西、从村头借到村尾,借不到那关乎庄稼存活的五元钱,我体会到了同样的无奈与心酸,似乎开
始有一点理解了父辈们,真的为了生存而挣扎。父辈们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流血流汗,总是为儿女争取着更好的生存、生活条件,他们共同推动着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
对于时下流行的“有钱不够花”“幸福不快乐”之怪象,《我与父辈》恰是洗涤心灵、驱逐魔障的妙方。虽然远离父辈遭遇的艰辛,我们仍可追寻他们的足迹,做好该做的,做好能做的,时以英国首相丘吉尔名言自省:我们通过索取来谋生,我们通过奉献来充实人生。
我想,《我与父辈》会悄无声息地提高许多人对农民、农村的认识,会涵蓄地提醒人们有从其它角度看待问题的必要。或许都市社会里存在着对农村、农民、农民工这样或那样的偏见,我向来以“农民的儿子”这一身份为自豪。从乡村走出来的人,难免有些许自卑,但也会带着天生的自尊、善良和骄傲,他们身藏曲奇的故事、刻骨的经历和强烈而真挚的情感,历史和现实带给他们的苦难与挫折并不能摧毁他们的坚韧和仁厚。“偏僻乡村的农民,极尽平凡和卑微,可又是一个堪用超凡去形容的尊贵的生命和尊贵的人。”而《我与父辈》中大伯、父亲、四叔是万万千千父辈们的真实代表。
“大伯正是那片林地中的那棵古而壮的树,因为他如牛如马地劳作,因为他如头羊、头雁样领着子女们为活着,并力求在活着中让子女们尽力吃得饱一些、穿得不那么破烂裸露些,并且在他们长大成人时,都能够有理由谈婚论嫁,有条件娶妻生子,我大伯在他不识字并且在他不善言谈的人生中,深深地明白两个字的含意和深邃,那就是——尊严。”
大伯“站在他用一家人的血汗盖将起来的三间瓦屋的门口上,对他的六男二女的子女们说:‘房子盖起来,债也欠下了。人在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可以欠,唯独不能欠的是人家的债。从明天起,我们一家人都重去拉石头、卖石头,尽快把人家的债务给还上。’”
大伯家的老五铁成参军,却“非正常地”死在军营,大伯一家知道消息时,已隔月余,鲜活的人儿已成冰冷的骨灰盒。大伯家,因为人死不能复活,因为部队干部说了一些安慰话,因为不愿毁了别人的前程,就随它去了,“我们家遭灾了,就别让别人跟着这灾遭难遭殃了”。“我感到了大伯无边的善良和宽厚,感到大伯内心的苦痛仿佛一眼望不到底的井,可他所说所为的,却宽阔如无边的田野和大地。”
“知青下乡”,被“知青文学”描绘成“下狱”,“把一切苦难,多直接、简单地归为某块土地和那土地上的一些愚昧”,“是一代人和一个民族的灾难”。“可在知青下乡之前,包括其间,那些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生活、生存,他们数千年的命运”,又该如何评议?《我与父辈》以宽和的心态、委婉的方式告诉我们,大多数人所了解的真相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另一个真相。
从开篇到尾页,《我与父辈》字里行间流淌着浓浓的苦涩、苦难、心痛、心酸、忏悔、哀思、温情,是一本父母看了想给儿女、儿女看了想给父母的书,它用诚挚的情感、质朴的文字拨动着读者内心深处那根或已尘封的情弦,令心湖久久不能平静。
第五篇:我与孩子的读书故事
我与孩子的读书故事
单位:古城街道安头小学
姓名:张琴
我与孩子的读书故事
我与书结缘时间很长。记得刚上小学时,我就从担任小学语文教师的二姨夫那里得到了很多《当代小学生》、《小葵花》等读物。至今我也不清楚是因为拥有了那些书才喜欢上了读书,还是因为喜欢读书才拥有了那些书,但有一点是必须承认的:那些书成了我读书的启蒙老师。记得每次去二姨家,我最先去的总是二姨父的办公室,找出他事先给我留下的书就开始读,回家时别人要好吃的(二姨家开一食品部),而我只要书。回家做饭时看,上厕所时看,课间休息时看??,这样付出的代价就是现在六七百度的视力,尽管这样,但自己从没后悔过,因为读书让我收获了很多,尤其是在引导女儿读书方面我觉得受益匪浅。
可能读书的兴趣是可以遗传的,也可能是读书的氛围感染了孩子,我家的安琪从十个多月时就开始对书感兴趣了。她那张十个多月照的两手拿报纸,一本正经读报的照片,现在看来仍是那么让人吃惊而又感到可笑。安琪小的时侯给她买的都是那种撕不破的小图画书,吸引她的是里面的五彩图画,后来随着她年龄的增长,我又开始给她买那种图画故事书、儿歌书、诗歌书,现在我家的书橱里有两层全是她的各种各样的书。
刚开始的“读书”是我读她听,比如一个苹果图,我会指着“读”:一个红红的大苹果,一个又香又甜的大苹果,一个圆圆的大苹果??,这种重复又带解释性的“读书”让小家伙听的可入迷了,后来我意识到她的语言表达词汇量大得益于我和她的这种读书方式。安琪快两岁时,我的外甥女学完的38本《分享阅读》书全给了她,上面的连环画及每页那简短易懂的句子又把她吸引住了,于是我和她专门对《分享阅读》的读书成了那段
日子的主题。一有空安琪就嚷着给她读《分享阅读》,我就不厌其烦的给她读、讲、解释,白天读,晚上读,睡前更要读,不读她就不睡觉。结果不到一个月,38本书她都能一字不漏的背下来,不光如此,而且还会学以致用了。那天从老家回来,刚下车,她就被地上的一只小昆虫吸引了,边看边兴奋地大喊:“妈妈,我发现了一只湿湿虫!”我乐了,因为这个句式是《分享阅读》《在床底下》上的。她现在的连贯条理的语言表达与读的这些书是分不开的。我和她的读书增强了她的学以致用本领,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乐趣。三岁时她从读书中学会了用第一个成语,那天她指着我的衣服说:“妈妈,你的衣服是五颜六色的。”噢,刚读的书上有句“五颜六色的帆,五颜六色的船”,竟然接着用上了。那天看到桌子上爸爸给她买的烧肉串,她又冒出一句:“妈妈,我闻到一股浓浓的香味!”我笑了,问:“谁和你说的‘浓浓的香味’?”“昨晚你给我讲的故事里有!”我突然记起昨晚讲的《小动物吃药片》里有,我欣慰地笑了!读书真得让安琪长了不少见识呢!
201*年8月份,女儿安琪上幼儿园了,但她的爱“读”书并没有因此中断,晚上她会变本加厉的想方设法让我多读几遍,多读几个。睡前,她总是抱着好几本书上床,我们的床上很有特色:里边是她的一摞书,外边是我的一摞书。因为第二天还要上学,所以我总是在讲之前给她规定篇数,但她却想多听,因此睡前我们母女的讨价还价又成了练口才的机会。经常是这样,我说今晚只讲4个,她就说讲5个,等讲完5个了,她又开始耍赖:讲6个吧,6是我的学号。如果我说只讲2个,那她就会要求第一个故
事读很多遍,她的理由是:再讲一遍我就明白了。这些理由经常让我苦笑不得,读的遍数多了,倒提高了我的普通话水平。看来读书还是利大于弊!
和孩子一起“读书”后,虽然我自己的读书时间只能在孩子睡后,但女儿各方面的表现让我感到欣慰。所以我呼吁:家长们,和孩子一起读书吧,你的参与会让你的孩子更出色!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