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数学课堂科学高效学习方式

数学课堂科学高效学习方式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2 13:21:53 | 移动端:数学课堂科学高效学习方式

数学课堂是实现科学高效的学习方式的主阵地,只有课堂的各个环节都实现科学高效,才能产生1+1>2的效应。以下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从课堂的导入、新授、练习、结课各环节尝试,总结了一套扎实、细致且行之有效的做法,以飨同行。

一、课始(导入环节)尽量突出数学情境。

情景创设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新教材在每课新知识的学习前都有一个导入性的情景,这些情境大多贴近儿童实际,便于学生理解。但是,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实际,生搬硬套教材中情境,会怎样呢?记得听过一节这样的课,一年级的《青蛙吃害虫》,刚出示情境图,孩子们就议论开了:“老师,吃什么害虫呀”“青蛙也吃蜻蜓,蜻蜓是害虫吗?”等等,老师用了很长时间,才从教材设定的情景中走出来,而这时,课已大半,情景创设适得其反。究其原因,学生对非数学的情境(如画面、色彩、情节)关注过度,反而使导课冗繁低效。我认为导课环节的情境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因课而异,因生而异,对教材中的主题情境合理的增、删、添、改,尽量突出数学情境,适当保留非数学情境,让情境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否则有喧兵夺主之嫌。比如,有的情境南方孩子熟悉,北方孩子陌生,有的情境农村孩子熟悉而城里孩子陌生,这时就需要对情境进行改动。再比如讲《比一比》一课时,情境图提供给学生的是表示山的高度的数量,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我直接弃用这一情境,而采用两位数大于一位数这一纯粹的数学旧知作为情境导入,让学生经历猜想、讨论、验证三位数与两位数、四位数与三位数之间的关系来自己学习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让学生思维马上进入数学领域,其猜想热烈,新知识的学习水到渠成。只有这样根据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教材情境,才可使新旧知识过渡自然,连接紧密,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课中(新授环节)做到精讲、精练,让学生在经历有效探究的过程中抓住重难点。

小学生的注意力具有易转移、易分散、保持时间短的特点,所以教师在新授环节必须抓住这一特点去精讲知识。如何精讲,我认为首先在课前问自己:我要教什么?学生要学生什么?我打算怎么教?学生准备怎么学?来抓住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其次在备课上下足功夫,多查资料,虚心学习,借鉴名师课堂和有经验的教师的做法,“采撷百家之长,为我所用”。最后要找最不易被学生理解的地方,找最易出错的地方,找最易被教师忽视的地方,采用发掘学生潜能、创设争辩、教师故意出错、协商讨论、多媒体辅助等途径“解难”。例如在讲《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采用让学生自己当老师讲一讲,在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表述中,那些该给你的学生指出来?结果发现,学生讲的特别完整,真正抓住了重点部分。有学生说:“我认为重点是同时这一词语,不能只给分子乘,不给分母乘”,有学生说:“我觉得还有相同的数,不能给分子乘4,而给分母乘5”,还有的学生说“还必须把0除外”、“分数的基本性质只能给分子和分母同乘或同除,不能同加或同减”等等,这样利用学生自身的潜能完成了对重难点的理解和突破,效果比我在另一班的直接讲授更易于学生的理解。关于精练,主要在练习上把握以下原则,分层递进,由易到难,趣味性与应用性相结合。我在课前练基础、课中练难点、课后练巩固,在习题上讲求举一反三,把一道题挖深挖透。在精讲、精练的同时也要让学生经历有效探究的过程。关于有效探究,我经过这些年来的一线教学实践,认为有以下三方面值得注意,第一,必须给学生真实的探索环境,经历一波三折的过程,才能将结论深深扎根在学生心里。第二,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必急于给出方法,留足探究的时间。第三,太顺畅的探究过程背后的隐忧。一帆风顺的课堂会掩饰许多的问题,可能有一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参与探究,对于这样的课堂,即使学生没有出现差错,教师也要善于“兴风作浪”,寻机质疑,不要追求一问一答式的顺畅。

三、课后(练习环节)习题要有易有难,循序渐进,挖掘深层次的习题内涵,抵制肤浅低效的重复训练。

课堂上多给学生提供变式,让学生在纠错、“陷阱”中,得以对知识本质的了解,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思辨力。这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大量搜集与本节知识相关的易错题、变式题,在“示错”、“纠错”中让学生认清各种错误,以提前敲响警钟。

每节数学课安排一个难题,让学生接受一个挑战。比如,在《确定位置》的练习环节,一教师安排了这样一道题下图中,如果小明的位置是(0,0),小亮的位置是(8,0),小红的位置是(8,8),小华的位置是(0,8),那么小乐的位置是( ):

不可否认,小学四年级学生还没有学习正方形对角线的相关知识,但大部分学生还是说出了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学生们根据什么得出正确答案的?就是数感。新课标不正提倡培养学生数感吗?所以我们在探讨这节课时,认为,像这类题目,以后的课堂还应多多益善。

四、课尾(结课环节)注重拓展、总结评价和拔高设疑的作用。

介绍与本节课相关的数学历史故事、数学家趣闻、或相关知识以拓展学生的兴趣,了解数学的渊源。例如,在学了《搭配》后,给学生介绍著名的“七桥问题”,在学了“质数、合数”之后,介绍“哥德巴赫猜想和陈景润”。

总结评价主要是通过自评、互评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让学生谈自己的收获、优点和不足,谈感受,形成良好的赶、超、比、帮的学习氛围。

设疑思考,引出问题。比如:在《确定位置》一课的课尾设置了“一片经纬海域如此之大,假设有一艘船漏水,马上要沉船,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出船的位置,还需要了解方向与位置中的哪些知识”引起学生对下节内容(角度和方向)的思考,突出数学的实用性。在《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的课尾,一教师这样设计问题:“我们班有68人,有34人今天的作业全对,老师一般说是六十八分之三十四,还是二分之一呢?”让学生在思考中离开课堂,促进学生对分数化简的兴趣。

另外,我认为在追求和运用现代学习方式的同时,不能摒弃传统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的自身的讲解示范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在选择学习方式时要考虑的应该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减轻师生的负担,要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 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

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我们将继续立足于学校实际,立足于课堂教学,不断探索,力争使小学数学科学高效课堂模式更加完善。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数学课堂科学高效学习方式》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393769.html
相关文章